
导读:事情结果比较简单,就是店主把孩子送回了家。可能会有人感到奇怪,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为什么能登上热搜?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好人好事,店主的行为属于正能量,值得去宣传;二是孩子和店主的行为,勇敢碰上善良,擦出了正能量的火花;三是孩子家
事情结果比较简单,就是店主把孩子送回了家。
可能会有人感到奇怪,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为什么能登上热搜?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好人好事,店主的行为属于正能量,值得去宣传;二是孩子和店主的行为,勇敢碰上善良,擦出了正能量的火花;三是孩子家长,到了规定时间不去接,显然有些粗心大意。就算当时下雨或者临时有事,也不应该把孩子晾在学校。
好在店主比较善良,亲自骑车把孩子送回去,如果当时店主比较忙或者遇到坏人,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希望家长对待孩子能用点心,把孩子晾在学校,真不是什么好行为。
1、事情经过
这件事情发生在广西,据悉是当天下雨,小男孩的父母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及时来接他。于是小男孩鼓起勇气,走到了学校旁边的店铺,请求老板送他回家。而老板也比较善良,简单询问过几句后,就把店铺锁上,骑着电动车把孩子送了回去。当时店里的录像,恰好记录了这一幕,然后就上了热搜。
看到这个视频,很多人都称赞孩子和老板,孩子非常勇敢,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会及时求助。而老板也很善良,帮助孩子解决了困难。
2、勇敢和善良的碰撞
这件事情看似很普通,实际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人不敢开口寻求帮助。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遇到小男孩的情况,可能会一直守在原地,等待父母来接我。相信有很多孩子都是这样,不敢或者不想去开口。
而老板也很善良,听到小孩子的事情,立马关闭了店铺,骑车送他回家。这是一次勇敢和善良碰撞而出的正能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宣扬。
3、家长应该注意
虽然事情很正能量,但是家长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应该进行反思。孩子去学校上课,父母打算接送,就应该在放学前赶到。就算因为下雨耽搁,也不能让孩子等太久。假如自己临时有事,也可以打电话给老师,让孩子在门卫或者其他地方等待。
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坏人,可意外往往发生在身边,万一孩子碰上坏人或者被欺负,家长肯定会后悔。孩子不是大人,看似年龄已经很大,可是心智上没有成熟,遇见事情不可能像大人一样去思考。做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保护好他们。
正好茉莉最近就是了解到了这样一份工作。
茉莉公司附近开了一家花店,花店除了卖花还有做插花的教学,然后店主又是夜猫子,所以店主请了一个宝妈来做兼职,宝妈上班的时间是早上十点,到下午三点,十点开档,然后下午三点,老板就会自己过来上班了,也是 因为宝妈下午三点就要去接孩子放学。当然,这个工作就没有五险一金的,但是这个工作的好处就是很灵活,早上送了孩子上学,下午可以接,还有周末是双休的。
其实茉莉想说的是,为了孩子,有时宝妈是会有很多的牺牲,这句话是不假的。其实做了兼职,就意味着工钱不多,但是如果没有人帮忙,这个也是一个办法。
所以还可以做的工作还有,超市和连锁快餐店的钟点工,其实凡是大型的连锁企业,都会有兼职请的,所以这个还是很容易找到。
基本上所有全职的工作都是没有说能有适合接送的时间了,现在全职工作还有很多要加班,茉莉也见到不少家长,因为加班,孩子留在幼儿园,苦苦的等着妈妈来接的,所以这个又能说什么。
可以做的工作也很多!
可以去幼儿园做保育员,虽然累,但是和孩子是一起上学,一起放学,还可以时时刻刻看到孩子。如果你有幼师证,可以做幼儿园老师,也方便照顾孩子。
可以去做兼职,白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去做兼职,等孩子放学就去接孩子。我有个朋友她自己弄了个小车,做的都是孩子爱吃的,什么鸡柳啊,热狗啊,就在她孩子的幼儿园门口卖,然后等孩子放学,卖一会就带着孩子回家。不过也要看幼儿园那可不可以摆。
可以在家附近做些工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私人做的,一次性鞋垫,衣服,娃娃等,我们这就有好多厂,可以把货拿回家做,有的人会裁缝,就去私人那里上班,做一次性手套,鞋子什么的,时间比较自由,接送孩子很方便。我就在家没事贴贴打火机的标贴,很简单,虽然钱少,但可以带孩子,还是挺不错的。
可以去做餐饮业,餐饮的每个岗位上班时间都比较晚。如果不是做早餐这类的,中餐或西餐早上最早上班也是九点,下午小孩放学的时间,又不是客流较多的时候,去接一下小孩很多店都是允许的。
在餐饮业还可以做临时工,早餐店早上很早都开始做准备了,一般早晨四点就要起来上班,按小时算,12-15小时不等,能吃苦耐劳也是可以选择的。
大的中餐、西餐店晚上和星期天客流多忙不过来,也都会招临时工,时间也灵活,可以兼顾孩子
嗨,你好,这位朋友,我是从零开始学写作,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谢谢。
首先,现在宝妈做兼职方面的需求性比较大,目前为止,比较可靠,比较可靠的兼职不太多,尤其是在互联网上。
我把自己之前亲身过,对身边了解的情况给你说下。
好了,目前为止暂时就整理了这么多,希望能够帮助你,谢谢。
我现在就是一个在家工作的宝妈,您可以参考下我的这两个工作是否适合您
我两个娃娃,现在,就在家附近的中国移动上班,工资不高,业务多,脑壳都是痛的,早上820上班,把娃娃送到幼儿园就来上班,中午1个小时吃饭时间,大的中午要回来吃,上个厕所就可以回家把饭煮在锅里,晚上630下班,顺便兼职做纸巾批发,5元一提左右,全国包邮,多了就拿去卖,赚点零花钱,县城工资低,
幼儿园都要证,保育员什么都要有这证件,网络刷单是违法的都是偷偷进行并且很多都是骗子!想时间自由接送孩子!感觉有点难!要
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是表示理解,因为有孩子的家长确实对孩子比较上心,而且这个店主并不是故意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是能够理解这个店长的。
网络上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就是有一个店主很着急送孩子,所以不小心把顾客锁在了店里面。对这件事我的看法主要分为正反两个方面,首先我是比较理解这个店主的,但是这个店主的做法也确实给顾客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首先为什么我能够理解这个店主是因为我知道有孩子的家长都是比较匆忙的,经常是以孩子的事情为先,比如孩子要上学,那么他可能会急匆匆的去带孩子上学,把自己手头的事先放在一边。这是所有家长都会做的事情,正是因为体会到家长的不易,所以我能够理解这个店主。
其次,虽然我能够理解这个店主,但是我觉得他的做法确实给顾客带来了不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很着急的事情,但是你想先去店里买个东西,不小心被店主锁在了店里,你会怎么办?不用想都知道我很着急。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被他所在店里的顾客是非常不方便的,而且这个顾客甚至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把他锁在了店里面。再者万一这个顾客有很着急的事情的话,我觉得这个店主完完全全是在耽误别人的事儿。最为关键的是如果被锁在店内的话,乘客一定程度上是有危险的。如果这个店主长期不回来,这个乘客在里边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是极为危险的。
最后我觉得这件事情虽然是意外,但也不要频繁发生。毕竟这个事情也不是普普通通的闹着玩的事。也希望带孩子的家长能够多注意一点。
不耽误送孩子的工作主要包括:
幼儿园教师、销售、不住家的保姆、文职类以及离幼儿园比较近的工作等。离幼儿园比较近的工作。还可以选择到离幼儿园比较近的地方工作,可以做钟点工,也可以做其他的,不耽误接送孩子。
杨佩璋,在长葛历史上,应该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人。论学识,进士出身,主考江南,一代帝师,可以说是当时出类拔萃,凤毛麟角的大学问家:论职位,在清代也是朝廷大员;论人品,身处腐败透顶的清未官场,能“以清真雅正为宗”,不攀附,不阿谀,不追名,不逐利,洁身自好,潜心学问,寄情林泉,以至“门可罗雀”,矢志不移,直至告老还乡,乐为布衣,诚属难能可贵。
杨佩璋的宦海生涯,刚好是清王朝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最后几十年,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弥留之际。此时此刻,像杨佩璋这样由孔孟之道造就的正人君子,靠自己的人品学识在清廷得以生存,为最高统治阶级效劳已经很不容易,至于治国安民,真的是难有所为。他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既然不能“兼济天下”,那就只有“独善其身”。或许正缘于此,在国史文献中,很少见杨佩璋的踪迹。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杨佩璋朝廷大员几十年,个人竟无什么家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由京城带回家乡并留给后世的唯一遗产就是他收藏的字画古玩。而这笔令人视为价值连城的珠宝,他监终时告诉后人要“挥霍净空”。又是为何呢?这也许就是杨佩璋的为人。
杨佩璋的父亲杨炳煌曾在江南为官,母亲张氏也是一位江南女子。咸丰癸丑(公元八五三年正月十十六),杨佩璋出生于江南。在他五岁时,父亲经常忙于公务,很少帮他读书识字,但张氏却不停地教导儿子。三岁那年,他已经能够熟背《千字文》、《百家姓》,四岁会背诗经百首。聪慧好学的天资着实让大人们惊讶。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杨佩璋天资勃发、学业猛进之时,杨炳煌因病离任。回乡不足半年便丢下娇妻爱子,带着望子成龙的遗憾离开了人世。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张氏痛不欲生,几次都想随夫而去,但丈夫的临终嘱托,爱子的天资聪慧,使她抱定了将小佩璋抚养成人,让丈夫九泉安息的意愿。
世态的炎凉,使孤儿寡母受尽了人间的磨难。杨炳煌在任多年,两袖清风,并没有给娇妻爱子留下什么财产。因此,分家不足一年,钱财都花完了。偶尔生病,只有靠乡邻资助。为维持生计,张氏只得替人纺线、织布等以解燃眉。
本族同龄的孩子都上了学,并且足不出户,请先生住家,十分方便,但却没有杨佩璋的份儿。孩子闹着要上学,但是没有钱粮交费,为此,张氏也是哭了一场又一场,没办法!但她仍有一个信念: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不辜负丈夫的遗愿。当时,镇北的李家请了位任先生,李家曾受过杨炳煌的资助,当得知张氏的遭遇及佩璋要求读书时,便提出收佩璋入学,不要学费,以报滴水之恩。佩璋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书包,在张氏的带领下拜见了先生。几天来,天不亮张氏就做好饭及时送孩子上学,傍晚在村口等孩子回家。略懂事理的佩璋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几天后便拒绝母亲接送,一个人独来独往。杨佩璋也是发奋读书,分外用功。晚上,母亲在灯下纺线,小佩璋也跟着灯光读书。儿子趴在书桌上睡了,母亲将儿子抱到床上,继续防线。在那里读书虽不交学费,但每天三趟六回少不了,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增加读书时间,他向母亲提出了每天回家一次的要求。那年家里收了几斗黑豆,他便让母亲将黑豆炒一些当作午饭,母亲同意了。
从此,在李家塾堂,佩璋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读书,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本来就喜欢佩璋的先生见他朝朝如此,觉得很奇怪,决定看小佩璋用了什么样的绝招,中午放学了,同窗大都离开教室,杨佩璋手捧书本默默的读着。待同窗走完以后,他才独自一人向小河走去。他来河湾内,蹲在地上,从腰间解下布袋,倒出炒豆,咀嚼一会儿,便捧起河水喝上几口。这一切都让任先生站在河湾上看得清清楚楚,禁不住喊声:“佩璋”,便把他拉回教室。从此,先生总是给他准备午饭,对此,他日后常常感恩不尽,并以优异的成绩为先生和母亲争了光。
杨佩璋少年时就非常聪明。后河镇的北门里有一家客栈(旅店)是杨佩璋去榆林读书的必经之地。店主韦三为人诚恳、勤劳,铺面也很整洁,因此南北来往的客人经常来此小住。那天晚钣后,来了两位客人,韦三热情迎接后认为二人同行,没有多问便把二人安排在同一房间。第二天一早,二人的房间传来了一阵阵争吵声,韦三打开门一看,二人正在扯着一条被子东拉西拽,互不相让,都说被子是自己的。见店主走来,二人争着陈述自己的理由。原来,二人并非同行,一个是禹洲的店伙计赵成,一个是山北的刘赖,只不过是一同进店而已。昨天休息时,善良的赵成见天气有些凉,提出二人合伙休息,并把自己带的被子展开搭在上面,刁钻的刘赖在意了。半夜里,他起了抢被的歹心,趁赵成酣睡时用绳将被角烙下一个小洞,以此作为自己的证据,将被子拒为己有。善良的赵成做梦也没想到好心竟有如此的回报,大喊冤枉,拉着刘赖要上公堂,店主左右为难。
杨佩璋早上上学刚好经过,他把店主拉到一边,听完叙述后,说这个案子不用去公堂,一句话就完事了。见三尺顽童判案,一会儿围了一大群人。赵成只有听天由命,刘赖则喜上眉梢,稳站一旁。开始断案了,原告、被告各自陈述后,杨佩璋又过目了刘赖所谓的证据,随后说:“原告、被告的陈述都是事实,请二位扯起被子听从本官判决”。只见杨佩璋用手柞量了被子的长度并取了中线,判道:“此被一分为二”。说着他从让主手中取过剪刀要剪,赵成一听判决急忙松手,被子掉在地上,杨佩璋无法下剪,而刘赖则紧抓不放。这时杨佩璋仍下剪刀,将被子扯入怀里,递给赵成,说:“被子是你的,赶快上路吧!”又对刘赖说:“如果不服判决,可随我公堂上见”。刘赖见事情败露,便灰溜溜地从人群中逃走了。众人问其原由,杨佩璋说:“自己的东西必然爱惜,赵成当然不忍心;侥幸得来的必然庆幸,能得一点是一点,刘赖就是这样。”众人恍然大悟。杨佩璋揭露了刘赖抢夺手段后,便背起书包向学校奔去。
正当杨佩璋发奋苦读,立志为父母争光之时,张氏大病卧床。佩璋知道,母亲的病纯属劳累所致,大部分都是为了自己。因此,为宽慰母亲,他日夜守侯在病榻前。张氏知道自己不能看着儿子成材,因此每当她清醒之时总要教导儿子认真读书,不能辜负父母重望。几个月来,佩璋不能入学,就在母亲床前学习功课。没有钱抓药,他常趁母亲熟睡或病轻时,上山砍柴,换回药钱。为了使佩璋不误学业,张氏也忍病坚持劳作,笑脸送儿子上学。母子俩相依为命,受尽了人间煎熬。天难随人愿,张我带着望子成龙的遗愿,撇了不满十岁的佩璋离开了人世。
母亲去世后,小佩璋在悲痛万分的同时,更坚定了立志成才的决心。天不亮他就起来作早饭和午饭,中午放学匆匆吃过又奔回教室。晚上一直学到深夜,周而复始,从来没有耽误过他的学业。买不起灯油,他借炉火之光;粮食不够,他一天两餐;买不起纸墨,他便在院内、屋内堆积粉尘,以备习书练字。这就象《孟子》里面说到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父母虽然没有留下万贯家业,却留下了许多书籍。每天,佩璋完成学业之后,便饱览群书。因此,文章、诗文、书法都有所进步。书成了他唯一的精神食粮,使他忘记了人间的一切烦恼。
当时,他的叔叔杨丙昌在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任教渝(县学的教官),当得知侄子的遭遇及才智后,专程回到后河接杨佩璋到浚县读书。一年后,佩璋回长葛参加县试。榜单贴出后,杨佩璋名列县首。同治癸酉年间,杨佩璋取中拔贡第一名,甲戌朝考第一名,钦点七品小京官。光绪丙子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中式第二十六名,复试(分两次进行的考试的第二次考试)一等第八名。光绪丁丑年(1877年)杨佩璋以会试(科举时代,聚合各省举人在京城进行的考试)中式第二百三十四名,复试二等第五十名,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皇帝亲临主持)第二甲第七名,朝考二等第二十八名入翰林院。清朝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分为三等:一等为编修,二等为庶吉士,三等为待诏。杨佩璋入翰林院后初为庶吉士,第二年为编修。翰林院俗称“官铺”,多为候缺(官吏等候某官位空缺时顶替或上任),至于候到何时,那就看个人的经营与机遇了。如果善于经营或朝中有人提携,在翰林院内凳子做不热就可出任,或者一辈子守在“院”内。而杨佩璋这个人,不喜欢参与政治,更多的是研究学问,因此,这个杨佩璋在翰林院当编修整整二十四年。
光绪辛丑年(1901年),杨佩璋升迁侍讲学士(学位的一种,通常是初级或最低级学位)、旋补内阁(中内政务机构)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癸卯(1903年),杨佩璋由内阁学士兼礼部(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文学贡举的政令)侍郎(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升迁至兵部右侍郎、吏部(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右侍郎等。几年来的连续升迁,却并没能改变他的天生秉性。仕途的沉浮更让他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失去了信心。因此,他经常与志同道合之友畅游北京城的名山胜水,有时激扬文字,有时把酒消愁,以此宣泄胸中之闷。但是,杨佩璋从来不愿与奸佞之人为伍,也不愿参与文治武力的活动。但是,对于乡亲们的拜访,他都乐意相陪,并救人于危难之中。一次,家人报有乡亲来访,杨佩璋亲自出门迎接。他看到来的人手里掂着礼物,衣服破破烂烂,口吐乡音,便把他们急忙请入客厅。这是老家石固送京粮的几个农民。十几天前,他们一行几十人辛辛苦苦把京粮送到了京城。乡下人老实,总认为自己的粮这么好,准会及时入库,早日与家人团聚。谁知道那一个个收粮人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一天天往后托。眼看别人那么次的粮都入了库,却也轮不到他们,心里别提有多么的着急了。一晃十几天过去了,盘缠快用光了,住客栈的钱也无法支付。后来,店主说出了交粮的秘决:交粮要“送礼”。明白了为什么,可这“礼”又从何来?行中有人想到了杨佩璋。他们拿出了所有的盘缠,准备了礼物钱,来到了老乡家中。杨佩璋心明如镜,乡亲们如果不是遇到困难是不会找自己的。但他的规矩是,先吃饭(看病)后说来由。午餐上来了,众人一见饭菜,心里凉了半截:只见咸菜丝,红薯叶,外加一盘豆腐和猪血,不见酒肉,馒头如铁。心想:这是看不起我们吧?这么大的官,不说山珍海味,起码得有酒有肉呀!管家看出了他们的心思,急忙解释道,这是大人招待乡亲特意改善了生活,平时只有萝卜咸菜。大家一下子明白了,端起碗拿起筷子共同进餐。饭后,众人说明了来意。他一面安慰众人,一面暗中派人到店中查看。禀报说,所送粮食如珠似玉。杨佩璋听后大为气愤,安排大家店中等候,立刻奏了皇上,不法的收粮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乡亲们顺利交完粮食后,对杨佩璋感激万分。
杨佩璋因为有为人清正的品性,所以光绪癸卯(1903年)皇太后让杨佩璋出任江南主考。杨佩璋得此要差,原因有二:一江南有卖官、营私舞弊的坏风气,杨佩璋为人正直,太后派他去治理一下;二、皇太后派杨佩璋主考江南,也想让他替父亲重游故地。杨佩璋也曾在太后面前表过此意,因此,这也是皇太后送的一个顺水人情。此次江南放考的副主考是杨佩璋的豫东老乡邵以廉,二人虽然是老乡,但是在京城多年并无什么来往。主要原因是杨佩璋看不惯邵以廉的媚骨、贪婪。至于邵以廉是如何出任副主的也无从知晓。然而几天来,邵府门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邵大人是不论官职高低,都是来者不拒。杨府门前也有人问津,但杨大人的为人大家都清楚。出发的前一天晚上,一位刘侍郎登门拜访,杨佩璋两三句就把他给打发走了,根本就不吃他那一套。第二天一大早出发,除了随身物品以外,杨佩璋仅仅带了两只皮箱,里面装的是太后赐的几百把折扇。这种折扇极其普通。但是如果能把折扇顺手送人,回报的将是万贯钱财。京城距江南千里之遥,一行人虽然按照杨佩璋指定的路线行走,但是仍然躲不过沿途官府,每一次他们都是热情款待,力尽东道之谊,借机攀附。顾面子的以购买折扇为由变相行贿,厚颜之徒则公开地在居室摊摆银两、字画、古董,无奇不有。杨佩璋告诉他的左右随从,凡居室一草一木,损一赔十;吃饭、住宿公平交易,折扇不得出售一把。再看那邵以廉,凡途中居室字画、古董等一扫而空,车向江南去,财向京内流。杨佩璋的随从看不惯、想不通,暗示杨佩璋。他却笑道:财能使人升天堂,也能使人入地狱。杨佩璋已经知道那邵大人的命运了。
杨佩璋一行来到了江南。开考之前,他并没有见那些举子。第一场开考了。杨佩璋面容慈祥,态度和蔼,迈着那四平八稳的官步,环视考场。众举子们是早已心急如焚。考官手举题牌,揭下黄布,高喊:“学而时习之”。一言既出,举子们全蒙了:如此的场合,如此的官级,却出了如此的考题。这个题在那个时代类似今天的“一件小事”,可以说是路边题,凡进学之人没有不会做的,甚至能背诵如流。片刻的议论之后,众举子就开始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个个面带喜悦之色,人人见仕途有望。结束之后,大家对考题和主考是议纶纷纷,褒贬不一。
第二场开考前,众举子若有所思,但他们唯一的共识是:绝对不会再出熟题(路边题)了,说不定这回特别特别的难。他们都想看看,主考究竟卖什么关了,众举了拭目以待。开考后,杨佩璋照例巡视一遍,考官手举题牌,高喊:“学而时习之”。题未喊完,众举子傻子:主考记错场次了?还是没题了?再看主考那若无其事的样子,只得闷头应试。当然,饱学之士仍然是奋笔疾书,按部就班。那充数的南郭已经开始挠腮抓耳,满腹牢骚,可也总不能和上一篇一样吧?只好糊里糊涂,一写了之,硬 着头皮出了考场,门外遇到主考也是哑巴吃黄连。二试之后,杨佩璋大致看了一下试卷,见既有南郭之人,也有饱学之士,心中甚感安慰,从而坚定了他以才取仕的决心。
第三场开考了。众举子都提前到了考场,商量着如果考题还是一样如何如何。杨佩璋仍是倒背双手,迈着四平八稳的官步,不紧不慢。这次,他亲自揭下黄布,才官高喊:“学而时习之》”话还没有说完,如巨石落水,冲破水中之月,唏嘘四起,连成一片。部分举子仰天望地,搓笔操纸,那有怨也有悔的心情也只好埋在心中。而众多举子则是猛然醒悟:“学而时习之”不愧为千古名句,位居《论语》之首,它的内涵已大超过了“学”与“习”,它是对高尚情操的陶冶,治国安邦的高度概括。五个字,博大精深,耐人寻究,决非我等千言万语能够表达。用心良苦的主考啊!他们现在才懂得了主考命题的妙与绝!
考卷收回后,杨佩璋准备回府休息,众举了挡住大门不让走出,他们怎能善罢甘休?一举子说:“大人能否以本题连作三篇,也好让我等一饱眼福?”杨佩璋爽口签应。随即便抬来了一张方桌,那出了文房四宝。只见杨佩璋提笔而起,躬身伏案,眉头紧锁,二目圆睁,紧跟笔锋,时而眉头又舒展开业,笔走龙蛇,行云流水,朗朗千言一气呵成。当众举子传阅第一篇时,三篇已脱手而出。只见杨佩璋立身将笔稳稳放在砚台边,双手微搓。 一 时间,周围传来的是众举了的啧啧赞叹声:三篇文章各有千秋,笔法相异。篇篇观点鲜明,论据别致有力。千古典故,万世睿语跃然纸上。江南举子自愧不好,无不拍手叫绝,纷纷让路送主考回府休息。
回京前一天,江南府为杨佩璋。在京城时,杨佩璋也见过这样的画,特别喜欢,但是标价白银六千量。杨佩璋乃两袖清风之人,这个价格使他望画兴叹,带着遗憾离开了。今天见到江南府以画相赠,异常兴奋,其实,作为主考,收下这样的礼品,再平常不过了。然而杨佩璋一扬手拒绝了。无奈,江南府尹提出让他在此画上作一首诗作为纪念,杨佩璋便答应了。作完之后,众人一片赞叹,但是,一位江南才子指着身后的两层阁楼,说:“大人能否从下至上留下佳句?”见如此情景,杨佩璋只好答应,便转身上楼。
杨佩璋脚踩台阶,一步步向上登去,众人目光随他上升,然而楼梯都快没有了,却没有听到他说一个字,众人焦急的等待着。将要踏尽最后一个台阶时,他才吟出了第一句:“一上上到顶上头。”众人哑然失笑,这也算诗?这是杨佩璋离开楼梯,手扶栏杆,仰天长育“玉石栏杆接斗牛”。众人一下子惊呆了,竖起了耳朵。只见他目光远眺,右手挥起,抡至半空收回:“伸手揽下天边月,眼观江南八百洲。”众人叫绝。江南才子更是无话可说,他们都被着气魄宏大的诗句折服了。
第二天,杨佩璋一行告别江南,返回北京,杨佩璋和随从在前,两辆车中拉的东西来回都一样。邵以廉在后,来时一辆车,回去时三辆车,后两辆的财物都是此行所获。他的随从各个喜笑颜开,不时的向走在前面的同行炫耀,有代主子压过主考之意。杨佩璋毫不理会,一忍再忍。
一踏进京城大门,皇太后已派人专程等候。邵以廉随即被拖出午门,斩首示众。原来,杨佩璋江南之行,皇太后已派人暗中查访,得知杨佩璋以自己的言行纠正文风之后,非常钦佩。可是邵以廉的所作所为使太后十分恼火 。实质上,杨佩璋发送折扇本是太后之意。邵以廉借机招敛钱财则是他贪婪本性的又一次暴露,最终招来了自己的杀身之祸。
江南放考一任,皇太后对杨佩璋信任有加。此时,杨佩璋如果能治理从政,一定能飞黄腾达。然而,朝廷内外、宫廷上下的耳濡目染,使他对大清失去了信心。因此,归隐山林之心早已萌生,但终因才华与耿直受宠于皇太后而未能如愿以偿。辛亥革命爆发后,年过花甲的杨佩璋携全家离开了居住近四十年的京都,回到了他朝思暮盼的家乡。
杨佩璋看不惯那些以势压人的官僚、地痞、劣绅。通俗地说,他不愿与人争斗,总是以礼让人。因此,他常常教诲亲属与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 对他人无礼,更不允许他的名义欺压乡里。杨佩璋的贴身厨师姓郭,名子兴,为人老实,从不招惹是非,身受杨佩璋器重,人称郭二爷。杨佩璋走到何处,身边总少不了这个郭二爷,直到杨佩璋去世。后河镇的古集由来已久。清明节前,郭子兴一早出来 ,来到集市上购买祭祀用品。他走到肉架前,人们在争先购买,他便提着蓝子回到府中,刚好碰到杨佩璋起床散步,向子兴询问后说,后河没有坡胡有,不能 人熟就占人家的光,生意人不容易呀!子兴领会了大人的意思,提着篮子向坡胡走去。坡胡距离后河有八里地,集市也没有后河大,主要原因是市面上地痞太多,欺行霸市是常事,因此,在那里摆摊的一般都有来头,在京多年的杨佩璋是不知道些的。赶完集市以后,杨佩璋交代:后河集市上的东西尽量不买。从此,郭子兴除了刮风下雨以外总是坡胡赶集。渐渐地坡胡人认识了郭子兴,但却不知道郭子兴的底细,因为杨佩璋有交代。端阳节前,郭子兴去赶集,杨佩璋交代割一些瘦肉。来到坡胡,子兴买了肉,刚要付钱,从东边过来一人,不分青红皂白,掂肉就走,郭二爷责问抢肉之人,话声没落,那十斤大肉当面飞来,郭子兴来不及躲闪,被砸个正面,人随肉倒,满脸肉屑、血迹。子兴哪能忍耐的住?但是想到大人说的话,擦了擦脸,付完钱后提着肉便回家了。刚进门,与杨佩璋碰个正着。杨佩璋问:“二爷为何与他人生事?”“没…………有。”郭子兴回答道。“何必说谎,脖子上还有血迹,还说谎话。”无奈,郭子兴便将坡胡受辱之事原本诉说了一遍。当时有几个家人在场,都是义愤填膺,纷纷提出为二爷出气。谁知杨佩璋却阻拦道:“消灾免事,不伤筋骨就是福气。”郭子兴一脸委屈走回厨房,杨佩璋紧跟其后,问:“二爷,沂水寨离后河几里?”“八里。”杨佩璋拍着郭子兴的肩膀说:“同是八里,坡胡人又不好惹,倒不如到沂水寨赶集,惹不起咱总会躲得起吧!”以后的几天,郭子兴一直往返于后河———沂水寨之间 。六天之后,那抢肉人的父亲亲自带着儿子和礼品到杨府赔罪。然而杨佩璋却不承认坡胡之事,这样便可以平息是非。事虽然平息了,但杨佩璋仍然执意让郭子兴到沂水寨赶集。
杨佩璋通天文,晓地理,每次回家乡他都通过观天象告诉父亲们如何下种,而且每次都象他所说的一样,所以乡亲们就把他奉为神灵。杨佩璋于1922年春去世,享年69岁,至今已有85年,现在人们看到他身后确实没有留下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倒是留下了“杨大人”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和众多的传说。可以说“国史出于人手,口碑发自心田”,正是这些传说,把个刻苦发奋、饱学多识、居官清正、心系百姓的“杨大人”一代一代往下传。在没落的封建王朝,杨佩璋能清正自律、洁身自好,不能不承认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就是杨佩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