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不就是哄孩子吗?为什么不能说“打桌子、挖地板”之类的话?“都怪地板把宝宝滑倒了,我们打他。”“这坏桌子,又把宝宝磕疼了,打死他。”这类话大家都很熟悉吧?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时,特别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哄孩子不哭,觉得不就是哄孩子嘛,何必较真
一、不就是哄孩子吗?为什么不能说“打桌子、挖地板”之类的话?
“都怪地板把宝宝滑倒了,我们打他。”
“这坏桌子,又把宝宝磕疼了,打死他。”
这类话大家都很熟悉吧?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时,特别喜欢用这样的话来哄孩子不哭,觉得不就是哄孩子嘛,何必较真?
可事实是,我们大人知道这就是哄哄孩子而已,并不当真,可孩子会当真,幼小的他们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来自于身边照顾他的人。类似的话听多了,在宝宝的认知中,就是桌子和地板等这些外在的事物不好,才把自己弄疼了。他永远不会去想,是自己不小心,或控制身体的能力还不足等原因导致自己摔倒了,因此也不会学习去控制调整自己的行为。
长此以往,一方面他以后还是会在同样的地方继续摔跤,继续被磕,没有成长。
另一方面,他会逐渐养成这种外向归因的思维习惯,自己不舒服了,遇到挫折了,都是别人的错,永远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自然不会去改正了。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怎么能指望他不断成长进步呢?他们没有反思自己的意识,不会去想自己有哪些差距需要弥补改进,只是一个劲地抱怨责怪别人,只会处处受挫,过得极不开心。
二、面对孩子摔倒,还有哪些常见的哄孩子误区呢?
1看见孩子摔倒,不管孩子如何反应,先不由分说地拉起来,抱在怀里进行安慰。
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遭遇感到无能为力,导致长大后无法独立。
2见不得孩子哭,一看孩子摔倒哭起来,赶紧抱起来哄“宝贝不哭啊,不疼不疼。”
摔倒的是孩子,不是大人,感到疼的也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孩子明明感觉很疼,他最信任的大人却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不疼,孩子会怎么想?他会觉得:我的感受是错误的,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等到孩子会长大,后会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感受没有界限感,甚至被欺负了,可能都会浑然不知。
3“说过多少次了,让你小心点,你怎么老是摔倒。”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己小心,会这样指责。
这会唤起孩子的羞耻感,长大后变得不自信,发生任何不好的事情,也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不好,不敢告诉父母。
4装作视而不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有的父母遇到孩子摔倒,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感而进行无视,装作看不见。想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变得勇敢坚强。
但是,孩子的感觉是很敏锐的,如果他发现你明明看到他摔倒了,却无动于衷,会觉得父母很冷漠,不爱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有了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三、面对孩子摔倒,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应该怎么办,而是孩子需要我们怎么办?应该密切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来决定接下来该怎么做。
(一)如果孩子摔得不疼,没有特别的反应,或者即使摔疼了,但因为全副心思放在眼前正在玩的事情上,已经自己爬起来跑去玩了,不太在意被摔这件事,那么你也就随他去吧,不要过分关注。
(二)如果孩子的动作表情都显示真正摔疼了,需要安慰,一定要及时跑过去安慰,不要犹豫不决或装作没看到。
怎么安慰?也是有诀窍的。
1过去之后,不要直接抱起来,而是把手伸给孩子说:宝贝摔倒了?来,我拉你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于孩子来说,起不起来,决定权在他自己手里,你不包办,不越界,但是只要他需要,你就在身边,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支持。
2认可孩子的感受。
如果说孩子说疼,那你就温柔地附和:哦,宝宝摔疼了,一定很难受吧?妈妈陪着你,咱们等一会儿就不疼了哦。
不要为了避免孩子哭,直接说“不疼不疼,咱宝宝那么厉害,轻轻摔了一下算什么呢,肯定没摔疼。”
毕竟,摔跤的是孩子而不是我们,不管年龄多小,疼不疼,他自己肯定能感觉到,如果连确认自己感受的能力都没有,孩子会十分沮丧,不自信,也容易没有界限感。
3尊重孩子的情绪。
摔疼之后,孩子可能会受到惊吓,感到伤心甚至愤怒,想要哭泣,那就让孩子尽情地哭吧,有任何情绪可以通过哭来宣泄出来,不要试图哄劝,诱导,甚至威胁或转移注意力等,也许孩子当时不哭了,但是负面情绪还是无法宣泄,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哭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情绪反应,如果父母或爷爷奶奶太心疼孩子,一点儿都见不得孩子哭,表面看起来是在爱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体验并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机会。
1、告诉孩子:应该乐观积极地面对困难;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见困难,但是有的孩子就能战胜困难,健康的成长;而有的孩子却性格内向、做事猥琐不前,平庸地度过一生。乐观的心态一定要交给孩子。乐观的孩子在挑战面前看到的是希望,悲观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将困难无限放大,直至压倒自己,无力反抗。而作为父母,孩子性格和心态的成长远比那些才艺和分数重要,绝对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说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尤其是有脾气、心情不好的时候。别再对孩子的坏习惯总是说,“他还只是个孩子”、“以后会变得坚强的,来,妈妈抱你”、“让你别爬了,看看摔疼了吧!”。要知道,一直安睡在襁褓中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因为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摔倒了,再爬起来,下一次就不会摔倒了。
2、鼓励孩子在挑战面前应该看到机遇;人生漫长,父母能够陪伴的就二三十年,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告诉孩子,“在挑战面应该看到机遇”。比如在孩子不会游泳时候,来到游泳池,这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去学,虽然刚刚开始比较笨拙,大家看着不好意思,但是这是一个让孩子学会游泳的机会。学会了游泳,以后或许就派上用场了。在挑战面前看到机遇,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日,一则五岁小孩在自家店里帮忙,给顾客送烤鱼时摔倒主动道歉的行为引起了大家的赞扬,也引起了相关的讨论。……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在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做家长的应该做到保持冷静不要批评孩子、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改正,以及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教育使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这三个方面。
1,当孩子犯错以后,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批评孩子。
当发现孩子犯错以后,很多家长会去批评孩子,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犯错以后,做家长的应该保持冷静,先不要批评孩子,而应该对孩子的错误进行分析,寻找合适的应对方法,然后进行实施。
2,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要引导他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确定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行为到底错在哪里。然后,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主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引导孩子通过自我认知的方式去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方法是应对孩子犯错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3,家长对于犯错的孩子应该进行帮助和教育,使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犯了错之后,就会采取措施加以弥补。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所以他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时候做家长的就应该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教育,帮助他找到正确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进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改正错误,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增长经验、丰富阅历,这对于他今后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家长的这种应对方法也就是最为妥当的。
孩子摔倒我会让孩子自己起来。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犯各种错误。当孩子犯了错之后,家长要用正确的做法去引导教育孩子,才能使他吸取这次教训,并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首先,教孩子学会道歉。孩子在融入集体生活之后,难免会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一些磕磕碰碰,或许是无心,但面对小伙伴的哭泣,孩子可能总是会有些不知所措。此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不小心弄伤其他小朋友,我会应该第一时间向对方说“对不起”,寻得对方的原谅,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准备一样小礼物去送给这位小朋友,这样两人很快又会变回好朋友了。学会道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的“一不小心”,一句随口的道歉会令对方瞬间不再那么生气,但请家长们告诉小朋友,道歉时一定要真诚,不能不情不愿,更不能语气霸道,敷衍至极。
二、其次,敢于承认错误。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打翻某一样东西,或者摔坏某一种物品,可能会因为害怕大人们的责怪而不敢承认是自己做的。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告诉孩子要“敢于承担”,东西打翻了可以一起收拾,但如果撒谎就再回圆不回来了,并且爸爸妈妈迟早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学会承担错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也非常有帮助,一昧的逃避责任只会使他心里负担越来越大,同时也会不断的撒谎。
三、还有,不推卸、逃避责任。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可能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因为害怕对方大人的责怪,于是会与小伙伴们各自跑回家,也就没有去管这个错误了。如果孩子在外犯了什么错,回家告诉家长,那么家长一定得告诉孩子不能推卸责任,更不能犯了错直接就走,这相当于是在逃避责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带孩子去向对方承认错误,并与孩子一起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可以悄悄与对方商量一下,麻烦对方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这次他没有过来承认错误,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也能让孩子明白不能推卸、逃避任何责任的重要性。
四、最后,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总是比较容易发生争吵、打架,因此总是容易将对方惹哭,或者是弄坏对方的东西、挠伤对方的手等,其实这些都不算是大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毕竟小孩子都不太会往心里去,一会可能两个人就又和好一起玩耍了,而如果大人帮助孩子解决,只会将事情复杂化。此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些都属于小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而不是让爸爸妈妈帮你解决,如果想玩对方的玩具,那么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玩具去跟他换,而不能直接抢。先教给孩子解决方法,当孩子确实无法解决的时候,家长再出面帮助两个孩子解决,这会使效果好很多。总结:孩子犯错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由小事先引起的,本身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只有明白错误,并去不断纠正,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说,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们要用正确的做法,不能一昧的偏袒、溺爱孩子,因为这是在纵容他犯错,小错不改,终将酿成大错,大错再想改,就非常难了!家长们一定要重视!
让孩子建立独立,自强,是孩子的成长。
孩子跌倒以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扶起来。
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做法。
曾几何时,中国父母的做法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批评者认为,如此的教育方法使得中国的孩子脆弱、独立性差、过分依赖父母,并断言,在父母庇护下的孩子长不大!
做法二:自己站起来。
这被认为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典型做法。请看从国外回来的一位学者的亲历:
……澳洲人多数带着两至四岁的小孩到购物中心玩,因地滑小孩摔倒了,父母都不去帮忙扶起来。看到第一、第二、第三个我都未引起注意,看到第四个、第五个我就有点不理解,向女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小孩跌倒了大人不去扶起来?”女儿回答我:“这是他们一种好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能力。据澳洲人讲,这样有三种好处:一是让小孩知道跌倒是自己不小心,今后多注意不要再跌倒了;二是小孩跌倒了,他自己支撑起来,可以锻炼小孩的毅力;三是小孩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不娇惯他,能养成他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这种做法,被专家学者广泛推崇,教师与家长亦争相效仿。
做法三:别急着站起来。
这种方式源于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了原来选定的路线,决定抄近路前往目的地。没想到,在他穿越那片看似很平坦的草地时,没走几步,脚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把他摔了个跟头。对此,他没太在意,从草地上爬起来,揉了揉有点儿疼的膝盖,继续前行。但是没走十几步,他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一回他没有急着站起来,而是躺在那里,一边揉着受伤的腿,一边仔细地打量着脚下的草地。
原来,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的植物,用疯长的、极柔韧的枝蔓编织成的一个很隐蔽的草环。在他跌倒的周围有很多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稍不留意,就会绊一个跟头。待他坐起来,将目光往前一延伸,不由得大吃一惊,掩藏在繁花绿草间的,竟是一片可怕的沼泽。
转到另一条安全的路上,他仍在庆幸刚才跌的那个跟头,更庆幸自己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漫不经心地急于爬起来,而是细心地查清了让自己跌倒的原因,还认真地打量了一下自己原本自信的道路。
事后,他又心有余悸地听说,那片隐蔽在草地深处的沼泽,不久前还吞噬了两个粗心的过路人呢。
再看看孩子们自己的处理方式。
做法四:一起跌倒。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并立即哇哇大哭起来。一个小女孩一看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到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
在笔者看来,这几种方式其实无所谓优劣之分。正像一位中国家长所认为的,孩子跌倒了,把他扶起来,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照样出人才呀!
而且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的做法也未必就是科学的。曾经就有一位家长以“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来”的模式教育儿子,她在践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即便孩子从很高的滑梯上摔下来,她除了在言语上给予鼓励之外,不给他提供任何帮助。孩子也确实坚强了很多。但这位家长有一次在家中爬上高凳取东西时,不慎摔了下来,疼得难以支持。她要求站在身边的儿子扶一下她,可是儿子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看着她!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孩子才勉强地把妈妈扶起来,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这次意外的摔倒事件使这位家长震惊不小,由此引发了对“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这一做法的反思。她觉得孩子在“自己站起来”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变得“坚强”,但同时也会变得冷漠和缺乏同情心。所以,一味地强调“孩子跌到了,自己站起来”的做法并不可取。在孩子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有必要伸出关爱的双手,扶一把孩子。所以,在孩子跌倒以后,家长应根据不同情境,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孩子的做法。那个小女孩当然不会考虑她行动的方式和意义,但她确实是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的。小女孩的行动自然而然,且充满灵性,没有刻意雕琢,信手拈来,仿佛生命与生命之间本就该如此。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应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自以为全智的身份,看看同样的事件,孩子们会怎么处理?也许从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教育与生命的本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