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家长该不该送行?

孩子 0 48

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家长该不该送行?,第1张

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家长该不该送行?
导读:引言:当孩子真正被大学录取之后,家长其实是比较担心的,因为这个时期才是孩子真正离开自己身边的时候,而且等孩子去上大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断的变少,因为时间方面是会受到限制的,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待在孩子的身边。一、大一新生报到

引言:当孩子真正被大学录取之后,家长其实是比较担心的,因为这个时期才是孩子真正离开自己身边的时候,而且等孩子去上大学之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就会不断的变少,因为时间方面是会受到限制的,家长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待在孩子的身边。

一、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家长可以去送行

那么在孩子大一报到的时候,家长应不应该送行呢?其实在小编看来是可以送行的。因为这一次是孩子第1次离开父母的身边,第1次坐火车去到一个远的地方,家长肯定也不。放心,自己送过去的话,看着孩子把床铺铺好,家长也是安心的。而且互送孩子的报道,他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表达,但是没有必要在旁边租房。陪读。大学还要陪读的话,感觉就有点过分了,这样的话孩子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独立

二、家长送行可以减少孩子的压力,也可以减轻的担心

而且在大一的时候,孩子要拿的东西非常多,以后可以自己回家上学,但是第1次的话尽可能的还要去送一下。虽然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快递,不过家长总觉得自己拿着比较安心,去了之后就能够给孩子铺上孩子也能够休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但是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可以陪着孩子离开以前没有离开过的城市,也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去见证生命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而且家长送孩子也可以减少孩子的压力,也能够减少自己的分离焦虑。不过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你不可能包办代替一辈子,要试着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成长。等到孩子上学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的跟孩子进行联系,了解一下孩子口中的大学,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进度。

大学新生报到家长一般是可以进学校的,在现在的流行情况下,只有体温正常、不发烧,监护人可以允许进入校园,但具体的由学校决定。

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关于大学新生报到时家长是否可以进入学校的准确信息:

1、学校官方网站:访问学校的官方网站,寻找相关的新生报到指南或安排。通常学校会在网站上提供详细的报到时间、地点和相应的陪同政策。

2、联系学校相关部门:通过大学的咨询电话或邮件联系学校的招生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或新生接待部门等,咨询他们关于家长是否可以陪同的具体规定和安排。

3、向学长学姐或学生群体咨询:加入学长学姐的社交群或组织,比如班级群、学生会等。通过这些群体,你可以与学长学姐们交流并向他们请教问题。学校通常会组织学长学姐见面会,提供一个与学长学姐们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活动中,你可以直接向他们咨询问题,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大一新生报道需要注意什么

1、随身携带所需文件:携带个人身份证明、录取通知书、高考准考证、户口本(或相关材料)、照片等必备文件。还要根据学校要求准备其他可能需要的材料,如体检报告、学费缴纳凭证等。

2、宿舍安排:了解学校的宿舍分配情况,按照学校要求办理宿舍入住手续。准备好个人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如床上用品、洗漱用品、衣物等。

3、适应新环境:尽早参与校园活动、社团或学生组织,结识新同学和学长学姐。参加社交活动和交流,拓宽人脉,有助于建立友谊和找到共同兴趣的伙伴。尽快熟悉校园地理,了解教学楼、图书馆、食堂、体育设施等位置和使用规则。探索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辅导中心等,充分利用它们来支持学习和发展。

 送,还是不送家长、新生、校方、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观点。

适时让孩子们“断奶”吧

 ●生活辅导员

 清职院外语系大三学生芷洁去年成了新生的生活辅导员。虽然当年入学时自己也是被妈妈送去学校的,但经历过新生的接待工作,她对家长陪送感慨颇多。

 据芷洁介绍,为了避免新生因不熟悉情况而摸不着地方,国内大多数高校把报到注册处、派出所、财务处、宿管科等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每一个摊位还会按系或专业设多个窗口。“标记这么清楚,还有学长学姐组成的接待释疑队伍,新生们应该有能力自己报到的。”

 可是新生接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却让芷洁以及她的同学对新生的独立能力产生了怀疑。有不少学生是由家长带领办理报到手续,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并非个别)干脆在门外看守行李,一切手续,包括学生登记表也由家长来填,“当时我们就纠正了,希望这个表由新生亲自填写,孰料还引起一些争执。”

 让芷洁们心酸的是,由于新生入学行李很多,许多四五十岁的家长扛着行李上楼,到了宿舍,家长解开包首先给孩子找饮料、递毛巾。

 “我问家长为什么不让孩子也分担一点,家长指着壮壮实实的小伙子说‘他还小呢!’孩子却不因说他小而脸红。”芷洁无奈道,已经上大学了,这些五大三粗的男孩们,为什么在家长面前就甘心做个小孩呢

 接下来拖地板、打扫房间、整理床铺的事,能亲自参与的学生不超过10%。芷洁说,有些在外地读书的同学告诉她,家长送学的现象非常常见,还有的家长怕孩子照顾不好自己,在孩子读书的地方租个房子,重新找工作陪读。

 “我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只有一个孩子,很多孩子也是第一次出远门。说实话,现在的社会治安如此糟糕,遍地都有小偷、骗子,甚至还有行凶、抢劫。如果自己是一个家长,你会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前行吗”芷洁补充说,当家长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以后,一切应该到此为止。

 “家长远远地看着孩子自己去完成报到手续,至于拖地板、擦席子等体力活,既然以后孩子也要自己做的,何不在这一次就放手,家长指导一下或当个副手就好,不然何时孩子才能断奶”

 ●家长 孩子第一次离家不放心

 冯先生的孩子去年考取了武汉某高校,孩子上学时,全家总动员都到武汉去旅游了一番。他总结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家都很高兴。而且因为自己也在武汉读过书,因此武汉不仅是孩子的梦想之地,也是家长的梦想之地。作为家长,他们也很想体验一下高校的氛围,“这对我们家长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重温。”

 “孩子毕竟只有18岁,以前没怎么出过远门,如果让她自己坐火车去报到,我们心里不放心。”家长方女士也说,送学的家长在出发前总是一万个担心,到了学校以后,发现学校的迎新工作做得很到位,“我们家长就放心了一些,至少报到的各种事情,都是让孩子自己去办的。”

 本身也从事教师工作的卢先生认为,家长内心也希望孩子能自己入学报到,但毕竟走入大学校园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个转折家长们都不想让它发生得太突然,“让孩子断奶还有个缓冲期呢。”他认为,现在的确有一部分孩子很独立,但大部分还是相对比较依赖家长的。到了学校发现其他家长都陪送,这部分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埋怨家长。

 今年考取了杭州某高校的小哲父母,在小哲拿到通知书那刻,就计划好了杭州游。“最初也考虑过让孩子自己去,我们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意识,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处理,连高考都是他一个人去考的。”小哲的父亲说,“但是第一次离家,行李又多,还是不太放心,最后决定还是去送,我们还可以顺便旅行。”

 ●新生 父母依赖性比孩子更大

 家长纠结送不送,其实孩子们也在纠结“要不要被送”。昨天准大学生“吖呀”在网上挑好了入学必备物资,她已经打好算盘,启程第一天就付款,到了学校过两天就能收到了,这样路上不用带太多行李。可是她和自己的“姐妹淘”都有同样的烦恼:入学路上,父母如影随形,本来想趁此第一次出远门的机会,来个独自旅行的,“又被取消了。”

 原来“吖呀”和考进同一个城市的朋友商量好,一起去入学,路上有个伴,也好开启一段开学旅行。可是显然两人事前工作没做够,家长们不同意。

 “吖呀”觉得很无奈:“我们90后如果被说是垮掉的、不独立的一代,也是家长们害的好不好”“吖呀”说自己身边的好友,其实都很独立,入学前就呼吁不要家长们陪送,结果反而是家长们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送孩子上大学的'机会。“所以该反思的还是家长,为什么你们的依赖性比孩子还强”

想送就送,没必要上纲上线

 ●教育专家

 家长要送,孩子不要。那教育专家怎么看呢记者昨日连线清远市教育局,某教育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国内广受批评的家长“送学”,在美国大学却受到广泛欢迎。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许多家长也会送孩子到校,操场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私家车。忙碌的人们携大包小包不停地穿梭于操场和宿舍间,而充当“搬运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如果时间允许,家长还会在学校停留几天。学校不光服务学生,也服务家长,为家长组织精心安排的诸如参观校园、周末派对、教学体验等活动。

 对美国家长来说,为孩子花费了巨大的教育投资,如果连学校都不了解,只能说明家长糊涂。因此,家长只要有条件,一定要到孩子所上的大学去看一看,全方位了解自己的子女未来将生活四年的地方;对学校来说,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家长们为孩子付出的学费,教育是大学、学生与家长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家长理所当然也是大学的服务对象,不但不能怠慢,反而更注重大学和家长间的联系,更注重获得家长对大学教育的反馈和支持。美国大学之所以欢迎家长“送学”,是其注重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一贯理念的必然产物,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反观国内,批评家长送孩子上学的声音很多。现在国内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孩子考上大学皆大欢喜,值得庆祝。要是考上了北大清华,家长一合计,走,一起送孩子去,一家人浩浩荡荡奔赴北京,顺带再去看看鸟巢,那种心情是既光荣又自豪,还惬意。须知,寒窗12年,金榜题名,考生辛苦,家长何尝不辛苦如今高考有了好结果,除了有一种不放心孩子的因素之外,送孩子上大学何尝没有一起出去放松放松的意思呢

 所以,有时候家长陪送,倒不一定就表明孩子不独立、娇生惯养什么的。送与不送,都是一个私人问题。这里面的很多原因,并不是谁可以凭借表象再加上“合理想象”就可以得出的结论。

 让孩子自己去上大学,肯定是一个锻炼孩子的机会,但是对于家长陪送,我们似乎也不必太过苛责。有人喜欢吃红烧肉,有人还喜欢吃小白菜,事事都给它上纲上线,不但不利于准确认识问题,也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离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各高校即将迎来首批“90后”大学生。不过,和他们的学长相比,个性、充满自信的“90后”与家长对上学相关事宜的分歧显得更多些——不少孩子期待着自己背着轻松的行囊,独自踏上报到之路,可他们的设想却往往“淹没”在家长们的关怀中。新生报到,家长究竟要不要“集体送学”?上学时行李箱中要装上哪些东西,入学初期又在哪些方面要尽快适应?针对民本报所提的问题,从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为大学新生和家长送上实用的“入学宝典”。  “孩子考上了一所高校,我和他妈妈想送他去报到,可他却执意要自己去上学,还说我们送学影响了他‘’。”昨日,家住伍家岭的刘先生了本报倾诉了自己的困扰,并一再询问记者,孩子第一次上大学,家长到底该不该送?记者了解,随着新生入学时间的临近,与刘先生有同样困惑的民不少,许多家长出于关心,自然希望和孩子一起见证新学校的方方面面,但他们的这一做法,却往往被崇尚的孩子视为“甜蜜的负担”。  新 生  我的要从上学第一天开始  “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可爸妈不仅要陪我去学校,还让奶奶、叔叔等一些亲戚一起去。”天心区的小张今年考取了南京一所高校,从收到通知书开始,全家在陪同报到问题上就产生了分歧。小张说,到大学就意味着要开始的人生了,到时候一大家子人去送,会给老师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一个月里,小张每天都与爸妈软磨硬泡,希望他们放弃“全家出动”的念头,但一直未达成一致意见。  家住南门口的李同学今年以高分考取了湖南师范大学,李同学果断地向父亲表示将独自前去报到。他告诉记者,从小就是父母给包办一切,如今既然是在家门口读大学,自己就要趁机学着处理一些事情,否则总也长不大。同时他认为,考入外地院校的同学最好也不要让父母送,尤其是对于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那样既费钱又费力。  记者采访发现,有一部分新生对于父母将陪同入学的做法感到为难,“父母相送太辛苦,而且自己已经长大,完全可以”。不过,也有新生表示,父母社会经验相对丰富,出于安全考虑愿意和他们同往。  家 长  送学完全出于关怀而非溺爱  “我想尽量送送孩子,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去学校报到时随身携带许多物品,还可能带着大额现金,不送实在不放心。”民周君如是一位母亲,她认为送孩子很有必要。家住芙蓉区的王先生对是否送儿子入学则显得犹豫不决。其儿子今年考取了广州一所院校,离家并不算太远。王先生说,一方面,他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儿子小时候就曾一个人坐飞机外出,有一定的能力,独自去报到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可另一方面身为家长,他很想去看看孩子所读的院校是怎样的环境。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从未出过远门,也没有离开过父母,送孩子入学完全是出于一种关怀,而非溺爱,以后孩子还是要靠自己去生活。  专 家  孩子若有充分准备,家长不妨放手  孩子第一次上大学,家长到底要不要送?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学博士唐海波。他表示,对于这个问题,孩子和家长都要报着互相理解的心态,家长要了解子女想自立的心情,子女则要明白父母的关心和爱意。如果大学离家较近,且孩子自理能力很强,又对独自报到有充分准备的话,父母不妨放下心理负担,让孩子自己前行。如果家长经综合考虑后,仍认为陪孩子上学更妥当,子女也不要有逆反心理,毕竟家长送一次学并不会影响你的,反之还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生活技巧,为以后独自上学打下基础。但要注意的是,对于进校后的许多事宜,家长不必过分插手或代劳,但可以做些提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独自应付生活。(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刘洁)

送不送不是主要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近两年,各学校都有规定,为加强疫情防控,禁止家长送孩子入学,即使到了城市也入不了学校,这么看就没必要送了,还好花路费没有意义了。

重点回答后面的问题,孩子上大学后,家长还需要管教吗?个人感到,需要管教。

不有句话说得好吗?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是孩子就要接受父母的管教,别说是上大学,即使将来就业、结婚成家了也离不开父母的管教。正像我们需要学习一样,活到老学到老,孩子也是一样,只要父母健在,就在永远接受父母管教。最近看了两篇文章,都是80多岁的老人,写给子女的信,信的内容就是管教的内容,教育孩子如何培养下一代,如何为孩子成长提供平台,怎么样发挥正能量,等等,这就是管教。

何况刚刚上大学的孩子,虽然考上了大学,无论是从年龄、经历和阅历来看,仍然还是孩子,到大学之后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处事能力、学识、提高技能呢,但基本的管教还是需要家长的,比如,如何做人、如何诚实、如何守信,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节俭、如何确保个人安全等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又关乎孩子健康的事,是要经常耳濡目染的,虽然不能天天能孩子叨咕,但通话时、视频时,孩子辨假回家时都是要说要讲的。

有的说孩子上大学就等于出笼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也有这么做的,出问题的不很多吗,家庭管教很重要,是一堂十分重要的课,这一课一定不能少,可千万别以成孩子上大学就成熟了,不是这样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的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

我觉得家长能否陪同与培育孩子的独立性没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分开父母第一次去生疏的城市单独学习和生活,家长也不放心,陪同过去理解一下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也是人情世故。况且开学报到时行李太多,父母能够帮孩子搭把手。

孩子单独在外学习和生活,学会独立生活是迟早的事情。不用太过于纠结这个问题。出生在七十年代以前的人,出门上学报道由父母陪伴人人被人耻笑的,不像如今,不要说陪大一学生报道,有一些“巨婴”式大学生,家长陪读的都有。

如今上大一的学生,除了上少年班大学的,都是成年人了,从法律上来讲来讲,都是成年人了,大一开学报到家长不应该陪着去了,可是有一些学生家长是非陪不可的。不管该不该,如今的状况下是不管学校离家远近,或开车或乘车,大多数家长都会陪孩子去报道的。大一重生报到,大多数是家长可陪可不赔的,他很多家长还是愿意陪着孩子一同到大学,一是理解一下学校的状况,更多的是顺便旅游一下。对这些学生的家长来说,只是进来玩了几天。

对极少数从小不断未出过远门,从末乘坐过高铁,飞机的学生来说,家长就必需要陪同了,由于这些学生从小到大不断过着小皇帝般的生活,只在学校与家之间二点一线,出门即晕头转向,不管是汽车站火车站还是飞机场,基本就没有亲身买过票,什么也不晓得,还不会与人交流,从车站或机场出来,就一脸懵逼,他本人不敢去,家长也不放心。因而,必需要有家长陪同,陪伴孩子一同去比拟好,看看孩子学校学习环境,带孩子熟悉一下学校,帮孩子把床铺好需求的东西用具买好,布置妥当让孩子踏踏实实学习。

不应该,多所高校发布通知,新生报到将不允许家长陪同。

最近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很多时候大家的行程都是受限的,因为要控制疫情的发展,真的是需要从大家自身做起。

像是这马上又要大学开学了,而这又是一个人流涌动的时期,所以,为了保护学生和家长们的安全,多所学校也是发布了通知。

像是东南大学将原定的8月18日为新生开学时间,已经决定延后了,而像南京工业大学学校更是实行了封闭管理,对于中高风险区的学生实行暂不返校政策。

而像天津大学将本科生返校时间提前了,新生报到时间定在了8月25到26号之间,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是将开学时间推迟了一周。

其实,很多高校都暂缓了中高风险地区的学生的返校时间,甚至一些学校在学生开学前至少要提供14天的健康打卡记录,或者是一些高校需要提供48小时之内的核酸检测证明。

不仅,开学时间延后了不说,而且高校还规定新生报到将不允许家长陪相同,更不允许亲友进入到校园之内。

这让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们真的是充满了担忧,毕竟,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而这上学的路途又那么远,家长们肯定是不会放心的。

但是,这毕竟是特殊的情况,家长和学生们也应该理解,毕竟这个事情还是要以大局为重,要保证大家的安全才是最为重要的。

尤其是学生去学校报到,学校本身就是一个人群密集的地方,而且大家有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后,一定要做好防护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事情。

而且对于高校的要求,大家也还是要积极地去配合,不要有任何的不满或者是抱怨的情况出现,毕竟这也是在为大家着想。

家长们也不要觉得有什么遗憾或者是太过担心学生,对于大一新生而言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而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家长们要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毕竟未来的路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高校做的一切决定都是在顾全大局,学生和家长要懂得高校的良苦用心。

相信很多学生和家长对于高校的决定可能会觉得有点不乐意,甚至可能有些家长还会觉得不满,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那就要好好地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