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当选奥运会开幕式旗手,同时也是中国 体育 代表团夏季奥运会的第一个女性旗手,对手朱婷来说是很大的荣誉。朱婷的爸爸朱安亮也接受了采访,他表示自己还是晚上看到当上旗手的,以前的旗手都很高,当时自己就给女儿朱婷发短信,恭喜恭喜,努力加油,朱婷说8
当选奥运会开幕式旗手,同时也是中国 体育 代表团夏季奥运会的第一个女性旗手,对手朱婷来说是很大的荣誉。朱婷的爸爸朱安亮也接受了采访,他表示自己还是晚上看到当上旗手的,以前的旗手都很高,当时自己就给女儿朱婷发短信,恭喜恭喜,努力加油,朱婷说8号决赛,8号决赛见,其他啥也没说,忙。
通过朱婷爸爸朱安亮的言论可以看出来,朱婷当选奥运会开幕式旗手的消息,他也一直都不知道,而朱婷肯定很早就知道自己当选开幕式旗手了,不过她选择保密,对所有人保密,包括自己最亲密的家人,爸爸妈妈也都是通过新闻才知道朱婷当选旗手的。
同时爸爸朱安亮也谈到了朱婷给自己喊话8号决赛见,8月8日晚上,女排决赛将会压轴上演,此前排球项目,压轴的都是男排决赛,这是第一次女排决赛在最后,也可以看出对于女排的重视。而中国女排如果可以从小组赛晋级八强,然后连续赢下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就可以晋级到奥运会的冠军争夺战。按照朱婷此前的采访言论,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
最后也期待朱婷在奥运会赛场上的表现,争取用出色的发挥带队晋级到决赛,然后卫冕金牌,蝉联最佳球员和最佳主攻手的称号。
张常宁有着运动员的血性,除朱婷之外,女排运动员中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主攻,她的打法风格颇有大将风范,既能接应也能打主攻。张常宁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训练排球,她今年才25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她跟朱婷时常被人拿来对比,她背负着来自于各界的,期许和质疑,她一直都很努力,为的就是能够一直赢下去。
一、从小排球陪伴长大张常宁在八岁的时候便被爸爸送去了专业训练排球,那个时候排球对她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东西,她认为学习对她才是最重要的,妈妈也一直都在教导她应该要好好学习,那时候的她压根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一名排球运动员。到了张常宁初二那年,作为整个赛区中唯一一个能够摸到三米05狼圈的人,她被挖掘出来,开始排球训练。
二、排球生涯张常宁是个非常要强的人,她在效力中国排球队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她非常认真,想要做到最好的精神。这是一个很认真的女排运动员,也因为有张常宁这样子的队员存在,队伍也变得更加强大。她帮助女排拿下了一次又一次的冠军,她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主攻手,甚至到今天都可以拿来跟朱婷作比较。但对于张常宁来说,相比朱婷,他还是表现了很多的不足,但如今她才25岁,在未来,她还可以历练几年,有招一日也许可以超越朱婷,成为更厉害的主攻手。
女排队里面不缺乏优秀的女排运动员,她们有着运动员的血性,巾帼不让须眉,也在她们的身上表现淋漓尽致。她们要强,就像张常宁,她想要一直赢下去,那么她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汗水,她们不惧一切,勇敢向前,宛如铿锵玫瑰,砥砺向前,中国女排有她们,只会越来越强大。
谈起中国女排,我一直都很喜欢朱婷这个中国女排的主力,不光有被称为“女排铁榔头”的郎平教授,其实我更倾向于朱婷这位女强人。相对于朱婷的弟弟来说,眼看着姐姐所在的中国女排取得了世界第一的好成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不幸却成了永久,因患白血病离开人间,让家人为此抱憾终生。
朱婷的家庭情感真的很深刻,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也好,对自己已经去世的弟弟也罢,都有着难以诉说的情感。对于朱婷来说,虽然她现在已经站在了世界女排的巅峰,但在心底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压制的伤痛,那就是弟弟的早逝,因为少年患白血病而过早地离开人间,让身为姐姐的朱婷对此一直有着遗憾。
和姐姐朱婷一样,弟弟也出生在河南。本就是一户普通的农户,人家再加上弟弟上面已经有了5个姐姐,朱婷是三姐,那大家就可以想象到了,朱家的家庭生活应该是多么拮据了吧。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再加上已经有了5个女儿的存在,所以说面对着朱小弟的诞生,全家人虽然有所顾忌,但却压抑不住的还是高兴,毕竟朱家终于出了一个男子汉。
身为朱家独苗的朱小弟,包括朱婷在内的5位姐姐,对他都甚为关心和关照,尤其是父母对这个男孩子的关爱,胜过了对以往的5位姐姐,可以说全家人都把温暖和怀抱送给了小弟弟。原本他可以在这种温暖的家庭中快乐的成长起来,如果能够活到今天,那朱婷以及全家人的遗憾就可以少一个,毕竟能够让弟弟看到自己在世界上取得的成就,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因为家庭贫穷的缘故,再加上朱婷的大姐和二姐学习平平,所以说朱婷的父母便过早的让大姐和二姐出去打工,以补贴家用,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常见了。尤其是“长姐如母”、“长兄如父”的这种观念在当时来说确实很为普遍,如果朱婷没有某方面天赋的话,恐怕也早就和大姐二姐一样提前出去打工以补贴家用。
14岁的朱婷就被选进了省排球队进行排练,这对于当时的朱家来说,简直算得上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在自身天赋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刻苦,没过几年,朱婷便挤进了河南省女排主力。最后朱婷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路高升,直接挤进国家队,最终成为中国女排的主力,站在了世界女排的领奖台上。
家庭的压力伴随着朱婷的步步高升也变得缓解起来,可以说整个家庭都沾了朱婷的光,朱婷在女排上的事业直接改变了家庭生活的窘状。可是等到朱婷风光无限的时候,朱婷的弟弟,那根朱家的独苗,却没有看到朱婷风光的这一天。
后来我们才得知,原来在2007年,朱婷的弟弟得了白血病。虽然骨髓移植的配体已经顺利找到,而且手术也已经完成,但谁也没有料想到在手术之后,朱小弟竟然身体发生了异样的变化,随后便过早的撒手人寰,对于朱婷来说,弟弟的离开人间是这辈子永远都难以忘却的伤痛。
朱婷,这个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女孩子,谁也没能想到日后她能站在世界之巅,为国争光。曾经节衣缩食的状况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她是家庭的经济主力,也是中国女子排球的主力。在姐姐的影响之下,朱婷12岁的亲妹妹也十分想要投身于中国女子排球事业,像姐姐一样站在世界之林,就连郎平都嘱咐多关照,那她能成为下一个MVP吗?
超高天赋
相比较于姐姐要自己单打独斗,开辟出一条光辉灿烂的康庄大道。拥有一位世界级冠军开路的朱婷妹妹排球之路应该会顺畅很多。就连郎平也时常叮嘱教练要多多关照这个小妹妹。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个贫苦农村的朱婷,一生下来就注定她必须相当努力才能走出这座大山。在朱婷的记忆里,本就拮据的家庭因为要负担六个孩子的衣食住行就更加雪上加霜。
从小她就明白想要摆脱这种贫困的命运,除了读书就只能学习体育。于是朱婷与排球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但是朱婷的排球之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境贫寒,她只能一次性带一周的饭菜去学校。而这饭菜也常常是一些咸菜或者馒头之类。和自己姐姐一样的是,朱婷妹妹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超高天赋。
妹妹渴望打排球
12岁的小小年纪在同龄人中已经是鹤立鸡群,十分显目了。在姐姐的常年影响之下,她对中国排球也表现出了自己极大的兴趣爱好,想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女子排球效力。但是与姐姐不同的是,她再也不用带一个星期的咸菜馒头去学校了。虽然有着比姐姐当时更好的优越条件,但是朱婷的妹妹也并没有因此变得懈怠。反而更加的刻苦努力,奋发向上。就连郎平都叮嘱多关照这个小女孩。
目前,朱婷的这位小妹妹已经开始参加一些小型的女子排球比赛了,在比赛中很多观众都能看到这个小小身体中的无限潜力。虽然练球时间比较晚,但好在还在朱婷妹妹够刻苦,够努力,身体素质也相当强。朱婷也十分看好自己的这个小妹妹,希望她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保持初心,有始有终,有朝一日能够与自己并肩战斗。
很多人评论朱婷是”百年难遇的天才“、”巨星“等等,而朱婷却一直低调又谦逊,称自己只是一个踏实的运动员。
对朱婷来说,排球改变了她的一生,也成了她生命的底色。 这一路走来,从初出茅庐的小将,到现在叱咤国际赛场,让对手难以逾越的实力名将。
在中国有很多出名的运动员,为什么大家对朱婷却格外喜欢呢?
除了天赋异禀,勤奋上进,战绩累累,朱婷赢得人心,还在于她的真实、质朴、勤俭。
如果你有一次能被马爸爸清空购物车的机会,你会不会血拼?
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朱婷身上,她用自己的人品再次让我们刮目相看。
当年马云说,如果女排夺冠,就清空她们的购物车,而面对采访的时候,朱婷说自己只是买了些日常用品, 最贵的东西是给爸爸买的一个按摩椅,其它都是厨房用品 。
被问到为什么只买了这点东西的时候,朱婷笑着回答说:” 细水长流。 “意思是,我们女排以后还会拿很多很多冠军的。
01
除了真实、纯朴,朱婷也有硬气的时候,那就是在赛场上。
在球场上被误判过失丢分,是一件很让人义愤填膺的事情。 19年女排与日本队比赛时,裁判误判丁霞触网,轻松送分日本队。
然而,在队员抱团打气的时候,朱婷霸气侧漏一声吼” 拿回来 “,最后顺利赢得比赛。而朱婷当时声音嘶哑却底气十足地”拿回来“,也一度刷爆朋友圈,占领微博热搜。
其实,中国今天能有朱婷,也是有几分运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1994年,朱婷出生在河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当时3个孩子读书,家里已入不敷出,那时又兴起打工潮,朱婷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去打工,爸爸想让朱婷不读书了也去打工,但是朱婷却很喜欢读书,不想去打工。
当朱婷老师知道这件事之后,觉得13岁的朱婷已有1米七以上的身高优势,加上朱婷学习成绩不太好,靠学习成绩很难出头,就建议她去读体校。
如果当时朱婷没有抗争,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那么现在不仅是中国会少一个百年难遇的天才朱婷,也是全世界的损失。
到体校后,朱婷被带去篮球教练那,篮球教练看了看她说” 太廋了,抵抗不了身体冲撞。 “去皮划艇教练那,教练说她” 腿太长 “。最后,只能去排球组。
进入排球组后,每天大量的练习,腿上、胳膀上、腰上都是伤,还有那时正在长身体,朱婷太廋,走起路来,骨骼间的摩擦就会让她难受不已,还要忍痛练习,这一度让朱婷很难吃消。
于是,朱婷哭着给他爸爸打电话,说腿疼,还老抽筋,让来把她接回去。他爸爸说让他再坚持三个月,要是到时还坚持不下去了,再来把她接回去。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那段训练时间,是真的苦。据朱婷所说,还好那时候她兜里没钱,不然就自己买车票回家了。不过,一个月后,朱婷慢慢跟队员们熟络起来,觉得练排球也还行,没之前那么痛苦了。
这么说来,还得感谢贫穷,不然朱婷不会去打排球,即使去打了,也可能坚持不下去。
也正是由于家境贫寒,造就了朱婷能吃苦、懂事、节俭和争气。当别的孩子吃5毛的菜,朱婷都是买个馍加1毛钱的菜。别的孩子的家长都是一个月去看一次自己的孩子,朱婷的爸爸却是一年去看一次自己的孩子。
当知道赢得比赛有奖金拿的时候,朱婷就想拿更多的钱回家给爸爸,给苦了很久的家人们改善一下生活,也就有了后来一个个冠军朱婷。每次赢得比赛的奖金,朱婷都会给自己的爸妈。
02
其实朱婷能有如今的成就,他爸爸也功不可没。
当朱婷后来问她爸爸,为啥那时候不像别的家长一样,一个月去看一次自己。
朱婷爸爸笑着回答说:“ 如果我那时候也像别的家长一样去看你,你也就跟别的孩子一样,很难成为今天的你。 ”
不得不说,朱婷的爸爸很有智慧,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大道至简。
的确,你要想比别人优秀,只能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
除了继承爸爸的朴实、坚韧,朱婷还特别的聪明。当教练教授一遍后,朱婷都会认真地去执行,而且还能做到比教练教的都好。
当然,这都是一遍一遍的苦练后,摸索出来的,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朱婷会在打排球仅一年,就能入选进河南青年队,2年后就可以代表河南队出战全国女排联赛,再到之后的国家队,进阶速度就像坐上了一支火箭。
03
朱婷曾说,她的生命有两个关键点,改变了她一生的际遇。 一个就是打排球,一个就是遇见郎平。 对朱婷而言,郎平是伯乐,是恩师,是朋友,更像母亲。
在**夺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郎平问朱婷为什么要打排球。
第一次,朱婷回答说,“为我爸妈。”
当时郎平生气地说:“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
朱婷接着回答说:“为我自己!”
郎平追着问:“你自己要什么?”
朱婷突然愤愤怒吼”成为你,满意了?“
“ 你永远成不了我。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
影片中正是这段对话,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朱婷找到内心潜藏的力量。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朱婷当时和饰演郎平的巩俐对完这段戏后,她大哭了起来,足足有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哭?因为她说” 郎平平时都很温柔,对我们也很好,如果像刚刚那样顶撞郎导,她肯定会很难过。要是郎导真的这样吼我,我可能就早就离开排球队了。她是我最信任的人,也是我心里最不设防的人。 “
04
为什么朱婷会如此的信任郎平?
虽然当时朱婷已经开始闪耀,但还不足以夺目,是郎平在从美国队回国执教女排时,把只见过一面的朱婷带进国家队。
刚进国家队,朱婷又高又廋,被很多人不看好,是郎平自掏腰包为朱婷买进口蛋白粉喝。
当在郎平的教导下,朱婷夺得多项奖项,被对手盯住时,是郎平让朱婷开始主攻她的弱项,各个击破,随时多变,才有了今天能攻能防得猛将朱婷,中国女排也再次有了能让对手恐惧的国家运动员朱婷。
从前即使已获得冠军的朱婷,在面对镜头时仍不太自信,是一场训练都不落下,逐渐积累起来的底气,让如今的朱婷在面对众多人的采访、演讲时,能做到大方又自信,应答如流。
朱婷的成功,在于她做到了很多别人无法做到的事,在赛场上,当中国队落后时,是朱婷多次力挽狂澜,扳回胜局。
可能朱婷天生就适合赛场,在比赛的关键点,连旁边观众的心都开始沸腾起来时,不论当前的战局结果如何,朱婷反而会更加沉着冷静,用战术+战略去布局,让对手防不胜防,她也因此无数次成为赛场上的MVP。
纵是别人眼中的巨星和天才,朱婷也一直谦逊地强调自己只是运动员,而且还将她的成功归功于女排团队的团队,是大家一起的努力、帮助,配合,才赢得一场场比赛。
战绩惊人的朱婷,面对新生力量的崛起,她说她也担心会被淘汰,但她仍愿意去相信,“ 排球不是我面对命运的唯一出路,坚持才是 。”
在获得里约奥运会后,朱婷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留洋学习,进土耳其的瓦基弗银行女排俱乐部,这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女排俱乐部之一,如今朱婷是中国 历史 上唯一一位进入该俱乐部的名将。
在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朱婷的留洋学习,如同进入了狼窝,朝夕相处,让对手可以更直接、更近距离的了解、学习、攻破朱婷。
与对手共舞,是朱婷的气魄,更是朱婷永不停止前进的功力。
有人说,成名后的朱婷在球场上有统治力。各种荣誉加冕,赞美无数,现在的朱婷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加活泼可爱,少了拘谨。
但她依然还是以前那个勤奋刻骨,不懂化妆,不会打扮自己的好姑娘。
有位作家曾说过,“ 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并不是苦,是跳板。 ”
连朱婷这么功成名就的人,都还在勤奋苦练,奋战2021东京奥运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加班很苦呢。
上帝送你礼物也会包装的。 任何能让你积累经验的机会,我们都不应该去计较机会大小。稳打稳扎,百炼终能成钢。
而大机会往往藏在很多人不愿意承担的,或是看起来很辛苦的事情上面。
正因为这样,很少人去涉足,这时候,若你敢为天下先,去尝试,去坚持,那你也会成为那个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幸运儿,共勉。
节日流程
俗谚云: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跃心理。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祭灶
灶王龛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三十(除夕)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回娘家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9岁就1米5多,而且她的姐姐还是大名鼎鼎朱婷。最近朱婷的妹妹开始火起来,要知道她姐姐朱婷13岁的时候就以1米7的身高被推荐进了周口市体校开始学习专业体育。妹妹朱佳慧自身的条件在现在看来对于朱婷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虽说朱佳慧的身体条件足以得到众多人的期待,但是对于朱佳慧本人来说是否愿意进入球队还是一个疑问,但是近日新华社队朱婷采访,给了许多网友答案,朱婷父母对于朱佳慧未来的排球之路也表示十分赞同,并且早已与朱婷母校的校长达成一致,等到朱婷小学毕业就进入体校系统地学习排球。有了姐姐朱婷作为引导和郎平的重点培养对象,朱佳慧未来的排球生涯可以说是相对平坦的,剩下的便是要依靠她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世界高度的目标。可是笔者对于朱佳慧未来职业排球生涯有一丝顾虑,那就是有着朱婷作为前方的榜样,朱佳慧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一种是相对较好的心理:朝着姐姐的方向努力,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另一种就是笔者不愿意看到的,因姐姐的实力处在国际顶端,朱佳慧或许会一直被外界冠以“朱婷妹妹”的称号所困扰,以至于在提高技术水平上遭遇瓶颈会因此停滞不前,导致这么好的苗子有可能是毁掉。所以说,为了能让朱佳慧在未来朱佳慧的专业训练里可以高质量进行,家人和教练不仅要关注朱佳慧的技术能力的提升,还要都需要时刻关心她内心的心理动态,把握朱佳慧在排球的道路上的正确方向。朱佳慧从小便产生的效力于祖国的体育事业,为中国队争取更多的荣誉的伟大理想,笔者不得不为这位身体里蕴藏着强大力量的小姑娘点赞,也希望朱佳慧能早日出现在赛场上,展现出中国女排的精气神!毕竟这位小姑娘是郎导钦点的未来一代强者啊!
7月25日,@紧急呼叫 来到女排运动员朱婷老家河南郸城县秋渠乡朱大楼村,和她父母共同看比赛。尽管中国女排首战失利,但朱婷父亲朱安亮还是对中国女排充满信心。朱安亮称朱婷很关心河南灾情,“我相信河南能够战胜这次洪灾”。
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中国女排打得十分艰难,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的朱婷父母神色紧张。特别是朱婷的父亲,还在一根一根地抽烟缓解压力。朱婷的父亲表示:“很着急,我看比分一点一点下降,很紧张。但我相信中国女排有这个实力。”
赛后,有不少球迷给朱婷的父亲发来消息,为中国女排加油鼓气。朱婷的父亲坦言:“最后这四场打赢三个队就行,现在很紧张。必须得赢了,卫冕冠军很有希望。让他们继续加油,赢得后面的比赛。”
朱婷的父亲最后强调:“打完这场比赛,我感觉很有信心,中国女排加油,朱婷加油!”
赛前朱婷父亲送上祝福:闺女加油干
“闺女,加油干,爸盼着你能站到最高领奖台!”7月18日中午,面对记者的采访,朱婷爸爸朱安亮非常激动。“我闺女成了(夏季)奥运会女旗手第一人,这真是俺全家人的骄傲,她能有这样的成绩,那就是不怕吃苦,争气!”
朱婷在东京紧张备战奥运会,爸爸在老家周口郸城也没闲着,“忙着哩!在老家整房子,网线也坏了,这次,我得好好‘装备装备’,不能耽误看奥运会,到时候乡亲们都来了,咱们还是一起看闺女的比赛。”
原本想让朱爸爸找人帮忙录一段对闺女的祝福视频,再用微信发给记者,可这却难住了朱安亮,“跟这帮忙盖房子的都是一群老头啊,都不会玩手机里头那些洋的,都是只会接打电话呀,咱还是打电话采访吧”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