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孩子 0 21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第1张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是否值得?
导读: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

我来给你讲一个我弟弟家的故事吧,弟弟有一双儿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孩子。弟弟纯粹农民一个,因为要照顾孩子,他们没有出去打工,只在家乡打零工,主要是跟砖瓦匠包工头干小工,收入微薄。

可是,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读书,从上初中开始,弟弟就有点想把女儿拉下来回家帮着干活。不过我这大侄女从小就喜欢读书,怎么也不肯下来。我对弟弟的想法也是批评过多次,看到女儿成绩很好,而且特别上进,也就不再动这个心思了。

最困难的时期,是从女儿和儿子一个高三一个高一那年开始的,高中收费比较多,这两孩子,一节课都没补过,而且,初中就是在乡镇中学读的。因为乡镇没有高中,高中只能到县城就读,这样又多出了伙食费。

当时,我被借调到教育局,多次去高级中学,给两个孩子说情延缓缴费,多次给两孩子垫支费用。也多次把弟弟夫妻俩找到家里做工作,让他们坚持下去。

就在那一年,弟媳妇生病去南京做了一个手术,本来就没有积蓄的家庭,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他们这次真的打算放弃了。我坚决不允,千方百计为他们度过难关,千方百计鼓起他们的信心。

后来,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幸亏有助学贷款,圆了他们的大学梦,女儿还勤工俭学、做家教,读完了研究生。男孩也本科大学毕业。这俩孩子,就业上从来就没遇到任何问题,农村的孩子,能吃苦,学的又扎实,没毕业就被签了。

回想侄女侄儿读高中读大学时,他们家在村里是被人嘲笑的对象,村上很多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挣钱了,他们家两个却一直在花钱。人家盖起了楼房,弟弟家只有两家边房,连平房的住房都盖不起。

然而,现在,事实正在打脸那些嘲笑过弟弟家的人,侄儿和侄女分别在两家著名电气企业做研发工作,那些初中出去混,积攒多年钱盖的楼房,也就是侄女和侄儿一年的工资,换句话说,他们家如果想建房的话,一年可以建两座小洋楼。

但是,侄女和侄儿都说不建房,他们会在杭州买房,让爸妈一起过去,不再种田。仅从经济收入上来说,当初的一贫如洗,也是值得的。更何况,两个孩子地位,是那些混在农村的人无法相比的,他们已经成功地成为 社会 精英,脱离了 社会 底层。

故事讲完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大家应该有了答案了吧。是的,我弟弟家的经历,已经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感触,因为我就是供三个大学生的妈妈,一个婆家侄子,俩个儿子。侄子第一个高考624分,进了重庆大学。在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我激动的掉下了眼泪,做了一桌子菜,全家高兴的为他庆祝。

一年后,大儿子看到哥哥能考取,我为什么不能,一番拼搏后高考684分,超越当时的本科线130多分,但在选学校时俄语受限,没被录取想去的学校。

又过了两年,小儿子看到两个哥哥先后迈进大学的门槛,也不甘心落下,以580分考取山东理工大学。

孩子们虽然很争气,个个本科四年,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太困难了,每到伏假和年假结束开学的时候,都交一学期的学费,生活费,加上资料书纸真是一大笔钱。为凑这些钱东挪西借,甚至连卖肾卖血的心都有,别的说多了都是泪,。

要说值得不值得,我个人认为值得。在 社会 飞跃发展得今天,更体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历也是个人招牌,不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去搬砖爬架子。要是没文化没学历也可能照样挣钱,但是工作强度不一样,生活质量也不一样!

值得!我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有两女一男,大丫头大专毕业,二丫头和儿子都是大学一本。现都毕业,大丫当小学教师,二丫乌市搞量化设计,儿子乌市做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都能自食其力了。

虽然,当时供孩子上学,我和妻子吃尽了苦头,受了点罪,实在是累了点,欠了点债,但我已努力还清了,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我也从心里感到很值得,也很幸福,为有三个争气、听话的孩子而感到荣幸与自豪!

人生应追求完美与卓越

星翰

人生要有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若不能使自己的人生辉煌,

但也没有理由使它黯淡;

人生可以平凡,

但不可以庸俗、堕落;

人生不在乎攫取多少,

而在于追求过程的完美与卓越!

——这是我和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家的家训是:

一个家族,如何兴旺发达,记住这六个字,家和万事兴:

1、和:正人先正己,治国先治家;国泰民安乐,家和福自添。

2、志: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3、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4、俭: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5、同:一家人定要同心合意,何愁万事不兴;若是你刁我拗,家屋一半无成。

6、勤:勤俭是立身之本,耕读是保家之基。大福皆同天命,小富必要殷勤。

后人必代代相传,严格遵守之!

力争:

诚信淡定,守法爱国;

低调做人,高效做事;

锲而不舍,勇敢顽强;

感恩戴德,不忘初心!

荣辱与共处变不惊,

相濡以沫共同前行!

星翰·20181218于家中∨

一个农村家庭为了共三位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值不值?

如果是北大女生刘媛媛,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值得,即使不能进入清华北大这样顶尖高校,若能进入985211中上等高校,选个热门专业,毕业后能够找个好工作,其实许多人也认为是值得的。

我有一农村亲戚,本来就一穷二白,偏偏两个儿子先后都考上了哈工大建筑系,学费加生活费左借右凑也是不够,最后只能把房子卖了,夫妻俩搬到山上一间临时房居住,那几年日子要多寒酸有多寒酸,但夫妻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几年后。两个儿子毕业,大儿子就职北京私企,二儿子就职沈阳国企,到如今,大儿子在北京买了三套房,在南京和珠海各买了一套,二儿子有几套房不知道,只知道给老爹在沈阳郊区买了一套别墅,水电费物业费每年三万,全由儿子承担。逢年过节回家,都是儿媳妇开车送回去,而他左邻右房,那些早早辍学打工的孩子大部分连车还没有呢。所以,如果孩子能考入名校,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不论贫穷还是富有,大多数家长都会尽全力支持的。

不过,随着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逐渐加大距离,更多的农村孩子只能进入普通大学,甚至是二三本末端大学,这样的学校不仅就业困难,往往学费还很高,一个农村家庭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供三个大学生变得一贫如洗,到底值不值得,是让许多人纠结的问题。

这几日我母亲因为头晕在医院连续打点滴,认识一对农村夫妇,大儿子读的是三本,二儿子读船校,为了供俩孩子读书,也是把房子地都卖了,大儿子毕业后分配邯郸钢铁当工人,二儿子毕业后在一家造船厂工作,生了二胎,入不敷出,辞职去了大连跑船,老两口前半年在大连帮二儿子带孩子,后半年到邯郸帮大儿子带孩子,生病住院还得回本市,因为农保在这里,能少花些费用。

我看着他们苍老憔悴的面容,忍不住说了一句,这书还不如不读,在家附近随便打份工也差不到哪去,那妇女想了想说道,不是的,不是所有的娃都会念书,但念了总归没错,他们两个若是不念书,恐怕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过得一定不如现在,咱不跟别人比,咱跟自己比觉得好就成了。

现在许多媒体都宣传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正决定你未来的不是你的文凭,而是你的出身,穷人家的孩子十年寒窗拼来的一纸文凭其实是敌不过那些精英父母为儿女累积的人脉和资源。

我不反对这个观点,但我相信精英父母毕竟还是少数,更多数是普通人,是终究还要孩子自己去奋斗,决定这些普通孩子未来人生的不是父母的人脉和资源,而是父母的见识格局和勇气,与农村城市贫穷富有没多大关系。

我有一同事,在校读书也是名列前茅,但当年考高中和技工学校只能任选其一,不能兼报,校长几次三番去他家动员他报考高中,将来上大学,但他父母认为自己在工厂上一辈班,得有孩子接班,主张让他考技校,三十年过去了,上技校和上大学是怎样区别,大概不需要多说了,这样的例子在我身边还不止一个,女孩更多。

年轻时对同事父母所言信以为真,如今年岁渐长,我自己孩子也升入大学,随着支出增加,渐渐明白那些父母的心思,上技校是增加收入,上大学是增加收入,两相权衡,有些父母的想法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教育的投资其实就是金钱的付出,考上名牌大学回报率高些,期待值大些,父母愿意多付出,而对那些没有把握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回报率要低些,期待值要小些,甚至是看不到的,值不值得,比拼家长的是家长的格局和勇气,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毅力。

我就以自己的真实事例来谈谈我的看法吧!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上面有两个哥哥,且父亲在我不满周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当时大哥六岁,二哥不足三岁。其实在父亲去世时家中已负债累累(为父亲治病所借),后面还有我们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有多困难我想不用讲也能想象得到吧。

后面的几十年,妈妈用她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为了我们兄妹三她没有再嫁,她不仅要为我们的吃穿住行,更要为我们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而日夜奔波和操劳,她要一人做完所有的农活,还得抽时间外出打零工替我们赚取学费。记得我们上学时,几乎每年都是这样的情况:每学期开学,妈妈兜里就揣着100元钱去给我们三个报名,大哥三十五,二哥三十五,我三十元,也就算是先写个名字落实一下名额罢了,那时候学校规定必须要交齐学费才能领到新课本,所以我们常常是读了半学期了才能有自己的书(当然,那并不是因为凑齐了学费,而是妈妈再三的去向学校领导那求来的宽限),直至每学期期末考试我们才能勉强的缴齐学费。知道我们情况的亲朋好友不止一次劝她说,不要送我们去上学了,特别是我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的书有何用,迟早要嫁人成为别人家的人。但妈妈还是坚持送我们去学校,她始终告诉我们的是知识才能改变我们穷苦人家孩子的命运,因为她不希望我们再像她一样过一辈子的苦日子。

越到高年级花费就越高,在大哥读师范的第二年,我小学毕业,二哥读初二,家里真的穷得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后来妈妈给我讲说,我们去学校读书走了,她一周时间没有炒过一次菜,顿顿就咸菜咽红薯,因为确实没有油和盐),所以我主动提出休学,把机会留给哥哥他们。两年后,大哥毕业参加工作,我又被他们重新送回了学校接着完成未完了学业,虽说我们家并不是一下子送三个大学生,但二哥大学未毕业时我又升学,家中的经济压力也真是不容小觑,但我妈妈从没有想过要放弃,她一个女人都能做到坚持,那何况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呢?

穷人家的孩子要取得成功需要付出比富人家孩子多很多的努力,那么难抓住的机会,就不要因为经济困难放弃了吧,多方想办法解决才是不是吗?现在的政策比以前更完善,贷款啊,勤工俭学啊,或者在校期间做做兼职,去好好学习获得奖学金啊等等,都是能缓解经济压力的不是吗?所以,永远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纠结或怀疑值不值得,因为答案很肯定,“值得”。

您看看如今的我们,都生活得很好,因为经历过,所以我们更懂得感恩,我们始终铭记着妈妈的付出,所以更加孝顺于她,而且我们有能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也很幸福快乐!

看到“一个农村家庭为了供三位大学生上学变得一贫如洗”的题目,我顿时热泪盈眶,因为我自己的家庭就是这样,不但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我的回答依然不变:值得,很值!

我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并且在大山深处,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家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大哥、二哥、姐姐和我。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把“农村的孩子,尤其是我们山区孩子不读书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永远走不出大山”这句话来激励我们。

我们没有上过幼儿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父母再苦再累,但是从不允许我们有不上学的念头,如今每每想起读书那些年父母所受的苦累和家庭窘迫的生活,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因为老家农村山高路远,地里的庄稼几乎都是广种薄收,农田里以栽种烤烟、包谷、水稻为主,家里养殖鸡鸭鹅及几头猪补贴家用,但是一年下来扣除生产和生活成本以外,剩余的钱还不够四个孩子的学费,为此,父母操碎了心。

永远都记得,每到开学季,父亲下地干活,母亲都要把家里的包谷、稻米等盘点一次,留下少部分吃的以外,就带着我们兄妹四人背包谷和稻米去集市上卖,集市离家很远,要走近20多公里的山路,有时候走几个小时背到集市上还不一定卖得好价钱,有时候也会卖鸡鸭鹅或者蛋,一分一块地凑学费。

为了省下每一分钱,父母好多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父亲甚至断了抽了多年的烟,我们兄妹四人也是哥哥的穿小了改改给弟妹穿。有时候实在凑不够,父母就去农村信用社贷款,村里的人都笑父母傻,说见过贷款盖新房、娶媳妇的,没见过贷款读书的,不值得。

但是,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们上学,他们说只要以后娃娃有知识有文化就一定有自己的饭碗,不会像他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值得!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们兄妹四人学习一直很努力,两个中专毕业,两个大学毕业,后来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事业,并且还掉了所有的贷款。

可是,天公不作美,当我们计划着把父母接到城市来安享晚年的时候,父母却因病相继离开了我们,从此“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永远成为我们兄妹四人心头抹不去的创伤。父母走的时候一直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说他们苦了一辈子,家里一贫如洗,还负债累累,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一点都不后悔,觉得很值!

我感谢我的父母,不但生养了我们,还让我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是一笔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也是我们家永远的精神传家宝!

我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也在上大学。我爸妈为了供我们两兄妹读书,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到广州打工。虽然说没有因为我们两个孩子读大学家里变得一贫如洗,但也实实在在的对我的家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爸说过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读书也是一种投资,有赚也有亏,不期望你们两个都能够挣钱,起码要保本啊”。如果把读书单纯的作为一门生意,那么绝对是赚钱的。读书作为一门长久的生意,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就会越大。

精明的农村人都喜欢算这么一笔账,供一个孩子读大学的成本是多少钱。四年下来少则六七万,多则十五万左右。面对这么一笔巨款,有些人就开始打小算盘。高中毕业出去打工,一个月三千块,一年就是三万六,四年下来就是十四万两千四。不送孩子去读大学不仅仅可以省了六七万,孩子还可以在四年的时间里挣到十几万。所以得出一个结论:送孩子去读大学是亏本的生意,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这种就属于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打算。读大学的收益不能单单从金钱的收入去看待。读完大学四年的人会比没有读过大学的人想法和价值观高出不止一倍,读书使人明智,书读的越多,看问题想事情的时候就会越加的周全一些。

而读大学以后的收益直接取决于你读的是什么类型的大学,专科?本科?985?高校的层次不一样,决定了你毕业以后的起点。专科和普通本科的差距不大,一个月三四千,985高校毕业的一个月五千以上。

我们村里去读大学的人非常少,更多的是初中,高中毕业以后就直接去打工了。村里的老人对于这一部分的年轻人最多的评价就是吃不了苦,出去工作没几天就又回来了,一年到头来广东去了五六次,就是待不下去。很多人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连个对象都没有,整天就在村子里晃荡。

而村子里面的一些同龄人,虽然说只考了一个专科,去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三年以后进入铁路局,现在一个月工资已经达到了6000千块钱。另一个考上了浙江工业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进入了一家上市公司,毕业三年在杭州买了房子,今年结婚了,老婆是大学的同学。

读书是一个农村孩子跳出农门的一个最简单最便捷的渠道,读书改变命运在现在来看仍然适用。而且现在读书的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国家和学校对于贫苦大学生有许多的资助政策,最高可免除学费。

我是不请自来,也谈谈我看到的现实,我父亲有个战友,他们家跟我们家相交很好,他们家三个儿子,这三个孩子从小成绩就不错,家庭就是农村种土地的。自从大儿子考上西安电子 科技 大学后,家里每隔一年就出一个大学生,那时,我那表叔、表婶(三个孩子的父母)生活上真的很拮据,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吃面就是盐水拌面,一年中很少买肉吃,真的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了。现在好了,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都有不错的工作,在各自工作的城市都买房了。由于父母不愿去城里生活,三个儿子花钱在老家给父母修了房子,生活得有滋有味。

人之一生,没有知识打底,如同枯井常年没水。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哪怕赚再多的钱,其人生总给人一种不圆满的感觉。“地贫种松柏,家贫子读书”,寒门学子要出人头地,读书是一大捷径。一个农村家庭有三位大学生在上学,变得一贫如洗,有人说这是非常不幸的事情,但我觉得这也是寒门之幸。寒门学子要“化茧成蝶”,读书是非常好的出路。

在我们乡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很多,但这些农民的孩子出人头地的也挺多的。我的邻居在二十多年前家境相当贫寒,更是让这位邻居寒彻心扉的是,她的丈夫在外头几乎没回来过,基本上从来没有向家里寄过钱。她的四个孩子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她家最大的女儿对学习不感兴趣,捧起书就头疼,早就出嫁了;她还剩下二儿子、三儿子和小女儿还在读书。用“守活寡”来形容她也并不为过。在培养她三个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这位女邻居四处打工,又四处借钱,用她的话就是“我砸锅卖铁,哪怕卖血也要供孩子读书,苦了我这一代就够了,绝不能让下一代继续苦下去!”

就这样,她的二儿子考入一所医学院,成为一名麻醉师;她的三儿子考入一所师范大学,读研之后成为工程师;她的小女儿最后也挺有出息的。可以说,没有这位女邻居一直以来的含辛茹苦,就没有这三个孩子的今天。当她47岁的时候,当她的二儿子拿到本科毕业证即将准备考研的时候,她撒手人寰,因绝症永远离开了她用生命去培养的三个孩子……如果这位女邻居能活到现在,我觉得她肯定是我们这个村子里最幸福的人。

对于农村的人来说,父母是文盲,如果孩子和父母一样没有文化的话,很可能会“复制”父母这辈子的艰苦日子,走上父辈曾经走过的辛酸路。在有些家长看来,让孩子读书是一种消费,但我觉得,其实让孩子上大学,是一种最好的投资。在这种“投资”的过程中,寒门家庭经济上可能会捉襟见肘,生活上可能一贫如洗,但让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增长见识,通过读书开拓视野,通过读书拓宽人脉,会让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

让孩子读书,清贫只是暂时的,也是一时的;让孩子放弃就读大学,清贫这种“基因”很可能会世代相传。

刘秀祥走村窜寨四处劝学是因为教育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工作十年的刘秀祥表示,自己有幸见证和参与到了家乡的发展,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亲们都摆脱了贫困,孩子们在大山深处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

4岁时,刘秀祥父亲去世,母亲又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他从小就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上学。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走出大山,把母亲的病治好,给她一个安稳的家。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2008年他考上了山东的大学,就带着母亲到了山东。在大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2012年大学毕业,他留在了山东工作。当时有许多企业给出了高薪,最高的给到了年薪55万。

当年刘秀祥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和母亲在外面有吃有穿,就把多余的钱寄回老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但是没多久,他在大学期间曾经资助的三个弟弟妹妹其中的一个妹妹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不读书了。”,无论刘秀祥怎样劝说都没有用。

作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刘秀祥而言,深切地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而当时他的家乡望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许多百姓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不愿意送孩子去接受更高的教育。

所以那个时候他决定一定要回到家乡去从事教育,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引导孩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

曾十年骑坏8辆摩托,团队帮1800多位孩子重返校园

回到家乡后,他发现孩子们非常地自卑和迷茫,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很多孩子初三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或者早早地结婚生子。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到孩子们,除了上课之外,刘秀祥发起了“助学走乡村行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励志演讲,去帮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到周末的时候也会分批次带孩子们到家里面去,亲自做饭给他们吃。目的是想让他们改善生活,也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课余时间,周末和假期刘秀祥都会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四处劝学,希望他们能够来到学校读书。但是一路也吃了不少的闭门羹,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十年来,虽然刘秀祥摩托车骑坏了8辆,但是非常地欣慰。

经过努力,这些年组织将1800多名孩子重新劝返回到了校园,他们还牵线资助了贫困学生4200多人。

2012年全县只有70人考上大学,目前有1300多人考上大学

刘秀祥说,十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乡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家乡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全县最漂亮的建筑和最好的环境应该就是学校。

“2012年,我们全县只有70人考上大学,但是2022年,我们有1300多人考上大学,每个村至少有一名大学生。望谟县教育的发展其实也是贵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教育彻底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我非常地高兴,因为这些年我们培养的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又重回到大山。”

关于未来的设想,刘秀祥表示自己将继续扎根乡村教育。他现在的梦想是,希望大山里的孩子们都有更好的未来,希望在大山深处也可以打造教育的高地。

刘秀祥还对记者们表示,“我愿意做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守梦人。也借此机会,希望大家把之前‘背母上大学’的我忘掉,我现在就是一名大山深处普通的教师。”

这些年,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的刘秀祥身上多了许多身份,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这名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把自己的使命写在微信名中:“刘秀祥:助学走乡村”,“助学”成为了他最近十年的人生主题。

来源:九派新闻综合中国网、中新视频等

今天,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山深处的保尔》。这部影片讲述了全国模范教师张学成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山村教育的感人事迹。

张学成是山里娃,师范毕业的他又回到了养育他的山村。这里是黄土高坡,山路蜿蜒,雨天泥泞,晴天黄土飞扬。学校简陋,一间教室,一口破钟,一位老师,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住张老师的教育梦想,他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引领他们走进科学,走进文明,走出大山,改变命运。为了救一个孩子,他摔断了双腿,一副木拐,一头毛驴,陪伴他风风雨雨三十年。

**所能展示的只是张老师几十年的生活、工作片段,画面外的又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东西!“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是我们初为人师时的一句誓言,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观看的过程中,自己忍不住几次落泪,心里酸楚,为山里孩子们的求学精神,更为张老师坚强、忠贞、伟大的灵魂。

但是,这一切,我的学生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城里的孩子,他们却不懂这部影片蕴涵的思想。说话声此起彼伏,哄笑声不绝于耳。我不禁默然。优越的受教育的条件在让他们享受高质量教育的同时,也使他们丧失着为人的根本,他们不懂感恩,不懂珍惜,理所当然地承接着父辈们创造的幸福。在为这些孩子高学习成绩欣慰的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教育到底给他们的是什么?

这部**让我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让我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日前,因为气温只有零下8摄氏度,安徽一所幼儿园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去上学被围观。#零下8度幼儿园只来了1个学生#

晴子妈估算了一下:一个幼儿园至少有上百人吧,感冒生病了请假不来情有可原,但是全校学生因为气温低只剩一个人来上学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北方气温低,如果因为大雪封路学校一般会提前通知家长停课。没通知停课,就说明天气达到上课的条件,但照常上课都不来,我觉得或多或少是家长 太过娇养孩子 的原因。

现在很多家庭冬天都有暖气取暖,室内室外的温差大,孩子上学就意味着要挨冻受寒,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就干脆给孩子请假不去上学。我觉得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孩子觉得降温就可以不去上学,上学可能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还有些家长可能单纯只是因为自己怕冷,不想去接送孩子,想着反正才上幼儿园,也不重要,就可以不去了。殊不知,从幼儿园就怕孩子受寒,更有可能因为上小学后室外活动增加,室内外温差过大,孩子患上冻疮,患上感冒。

01

日本的冬天也很冷,但日本幼儿园的孩子们冬天基本上都是穿短裤,短裙的,而且还要进行光脚训练。

为了提高孩子的抵抗力,日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 冬季耐力训练 “,从入冬开始,全体孩子都短衣短裤甚至赤脚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步,有的孩子还跑得满头大汗呢。所以,孩子在零下8摄氏度上课是完全没问题的。

02

03

还有很多住在大山深处的孩子,每天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凌晨4:00就要起床上学,山路泥泞,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寸步难行。但是不管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坚持每天去上学。

山区的孩子们条件如此艰苦,都能坚持去上学,咱们城里面的孩子是不是更应该要坚持上学呢?

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大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但是,很多孩子到学校上学却很容易生病,其实还是因为父母的呵护过度了。衣服要杀菌消毒,餐具要杀菌消毒,殊不知孩子接触外在细菌越少,身体的免疫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更容易生病。家长越怕孩子受冻,孩子长大可能会越怕冷。

只有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才能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助力孩子的成长。

爱护孩子就从坚持送孩子按时上学开始吧。

送孩子上学的经典语句感悟如下:

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孩子上学,妻每天上午、下午都开车送他上学,到学校附近,孩子说:“我要跳伞了。”看他背双肩书包的样子,还真有点像背着降落伞。

4、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5、神兽上学,心中有千般不舍。望自立、照顾好自己;望自强、好好学习。

6、一直习惯女儿在身边,送去学校真有点舍不得。

7、早起做饭,送孩子上学,一路朝东迎着大大的太阳,阳春三月的太阳是唤醒万物的神灵。周一早安。

8、送她到学校那天,面对新的环境,女儿一脸的惊奇,兴奋的跑来跑去,一会就和同寝室的人混的烂熟。在走廊看见几个家长和孩子在抹眼泪,我心里也酸酸的。

9、匆匆流年,看着你离去上学的背影,只是短短的几年而已,岁月沧桑,等待你的满满爱意,等待你的幸福回家。

        五月二日早,好友玲打来电话,说和老公江准备开车上山转转,问我们去不去,正合我意,立即答应了。

        山上苹果小镇,以前是园艺场,是江和我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我好几年没去了,玲和江则经常去。

        玲说:“江对山上老家有很深的怀旧情节,隔断时间就想上山看看。”

        那天她值班,打算利用中午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去。

        十一点多,我们下楼,在路边等玲过来。

        随后接到玲的电话,说下班了,准备出发。很快地,她开车过来。路上又接了她老公江,我们开开心心上山了。

        到了东村,我们把车停好,直奔西村而去。

        西村那时是场里职工家属的主要居住地,四排房子,每家两间,住着十几户人家。

        这些年来,很多年轻人在外工作、成家,年事已高的父母陆续离开,随子女生活。住在村里的几户人也因水电不便,搬到其他地方住,西村已没有常住人口。

        村里树木茂密,满目苍翠。我们以前所住的四排房子中,一排已荡然无存,两排残垣断壁,大半坍塌,只剩一排房子还算完整,各家房门紧锁。那里面,就有江的家,门口的几棵大树仍在,默默守护这一片沉寂的家园。

        旁边坍塌一半的两排房,有我家老屋。走近一看,窗框还很结实,但房顶已塌下来,里面是断墙残璧。

        我们走进去,仔细拍摄屋里,发现掩在泥土中的,居然有个桌子。

        我和江回忆起在这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沿着小径去村头的水管打水,村中唯一的小小公厕,房子对面一排做厨房用的小柴棚,门前写作业的小桌子,各家自留地里的豆角、南瓜、西葫芦、土豆等蔬菜,春天去山上捋洋槐花,夏天去苹果地里帮大人锄草。

        眼前破败的村落那时可是欣欣向荣、热闹非凡的,生活中乐趣多多,蛮幸福的。

        我们沿着泥土小径一路拍摄,不知不觉走到大苹果面前。这是苹果小镇的标志性建筑,三只苹果形状的巨大建筑物里面,是博物馆,展出对家乡苹果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不过今天闭馆,没能入内参观。

        在大苹果旁边,遇到当年和我家住在同一排房子的民。

        他不认得我,我可一眼认出他来。因为他和他父亲张叔长得实在太像了。

        民比我小五岁,和我弟弟同龄。当年,他特别调皮,在家里是被阿姨呵斥最多的。

        如今的民,沧桑写在脸上,说话持重,幽默又亲切。

        大苹果周围,平坦开阔,有许多花圃,还有新添的雕塑。以前分场的院子和场部大院、派出所都粉刷一新,很气派。旁边的山头,我们经常捋洋槐花的地方,建成一个公园。

        在东村随意走走、拍拍照,临走前,突然想去红房村看看,曾经的场部小学最早就设在那个村,很想看看红房小学现在的样子。

        我们在路边等着,玲去开车。上车后,几分钟就到了。

        车停在红房村口,我们朝村里走去。村头就是曾经的小学校,那个圆形校门还在。

          我们走进去,里面住着一户人家。听到外面说话,屋里人走出来,是一位老人和他的两个女儿。

        叔叔看上去很面熟,我报了父母的名字,江也说了他父母的名字,叔叔说都熟悉得很。

        他的大女儿说,跟我妹是同学,小女儿则和我弟同过班。两个女儿平时住在山下,这几天假日回来看望父亲。

          小女儿一说名字,我立即想起来,是我小时候住在土坡村时的邻居李叔,还记得他妻子的模样,年轻漂亮,性格开朗,待人热枕,一下子觉得亲切又开心。

        告辞李叔,江说旁边住的是芝姐,我们过去看看。

        芝姐娘家和我们西村的家在一排房子里。当年过春节时,常常一起打扑克玩呢。

        芝姐的老公也是场里职工子弟,在土坡村时和我家是邻居。他以前是场子弟学校老师,后来,山上的孩子都被父母送到城里上学,学校已没有学生。       

          芝姐正好在家,旁边坐的小孙女,放假这几天回来玩。房子旧了,但院子里,鲜花盛开,生机盎然,充满生活气息。

        站在家门口,一眼就能看到青翠的山、坡上一排排碧绿的树,山风徐徐吹来,清爽、惬意!

        难怪,场里人即使山下有了家,但并不习惯城里清闲的生活,大多数时间仍住在这里。而从这里走出去的职工子弟,也时不时想回来看看。这里,成为大家心灵的家园,爱的港湾。

          聊了一会儿,我们起身告辞,芝姐送我们到村口。

          我们动身回城,大山深处的老屋,离我们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