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上午带娃在小区的花园玩,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跌跌撞撞的走来走去,特别可爱。 奶奶明显不放心让她自己走,要拉着她,可是小家伙死活不肯,非要自己走。 走的正开心,突然,脚下一个不稳,摔倒了。 刚摔倒的时候,小家伙有点
上午带娃在小区的花园玩,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跌跌撞撞的走来走去,特别可爱。
奶奶明显不放心让她自己走,要拉着她,可是小家伙死活不肯,非要自己走。
走的正开心,突然,脚下一个不稳,摔倒了。
刚摔倒的时候,小家伙有点懵,有点不知所措。
这时候,奶奶跑过来,非常紧张的问:“奶奶看看,奶奶看看,宝宝摔疼了没?哎呦,小可怜!”
小家伙本来没有哭,奶奶这么一紧张,反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奶奶赶忙又哄,可是孩子却哭得越来越大声。
带过娃的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小孩子经常是越哄越哭,这是为啥呢?
还拿刚才那个小宝宝来说,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对这项新技能很好奇,因此总是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不断地去 探索 新的地方。
这个过程中, 蹒跚前行和摔倒都是一种体验而已 。
对他们来说,可能摔倒也没有那么疼,如果 大人不过分渲染,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别的地方了。
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一看到孩子摔倒都会紧张的不得了,觉得孩子会很疼,于是就会非常紧张的跑过来问东问西,甚至责备呵斥。
家长惊慌失措或者愤怒的情绪马上就会传递给孩子,本来孩子没觉得有什么,可是被父母的情绪一感染,也会马上产生类似的情绪, 结果就哇哇大哭起来。
情绪真的会传染吗?
答案是肯定的。
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教授通过实验证明人的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就像一面镜子,能直接在观察者的大脑中映射出别人的动作和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很容易被别人的动作和情绪感染。
其实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当身边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也往往心情低落,而大家都开心愉悦的时候,我们也会不自觉的轻松起来。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其实是很正常的,家长没必要过分紧张、焦虑和愤怒。因为这些情绪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会远远大于摔一下带来的影响。
而且家长的过度反应, 会让孩子逐渐产生依赖心理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哪怕自己能解决,也会通过哭来吸引家长的注意,让家长帮助自己解决。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摔了,哪有家长不紧张的,万一摔坏了怎么办?
不过分紧张并不等于不重视,与其惊慌失措,不如情绪平和的处理问题。
孩子如果摔倒了,家长可以这样做。
如果肉眼可见只是轻微磕碰,无需过于在意。
如果有擦伤,可以用 生理盐水消毒 ,如果创伤面嵌入了沙子或者小石子,要先小心去除,再用生理盐水清理。
如果 孩子活动受限 ,那家长要谨慎一些,不要马上把孩子抱起来, 应该先判断孩子有没有骨折,最好保持原来的姿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处理完外伤,家长要 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 ,如果出现 爱哭闹、嗜睡、呕吐、神志不清 等症状,一定要立即去医院就诊。
因为 即使刚一开始没事,也会存在颅内进行性病变的可能,所以至少要观察3天。
如果检查孩子没事,家长不要有过激的反应,只需要轻轻的抱抱、亲亲孩子就好了。
一般没有严重受伤的情况下,妈妈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就能平复。如果长时间安抚无效,就要及时就医,孩子应该是哪里不舒服了。
和过分紧张型家长形成对比的,是相对冷漠型家长。
看到孩子摔倒,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要自己爬起来”、“勇敢的孩子不哭”,全然不顾孩子的需求。
孩子摔倒了不自己爬起来就不勇敢了吗?相反,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就一定勇敢?
这其实没有因果关系。
有些时候,孩子在公共场合突然摔倒,内心可能会有一点羞愧和委屈。这个时候, 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能够理解他的不安,给与他发自内心的关心和安抚,而不是所谓的勇敢。
我们可以等回家以后,或者找机会再跟孩子轻松的讨论这个话题,告诉孩子摔倒并没有什么丢人的,如果不是很疼,可以自己爬起来,等等。
无论什么时候,做一个 情绪平和、耐心细腻 的家长,都是最重要的。
#凌晨爸妈成长记#
当家长在照顾孩子的时候,11个月大的宝宝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在从凳子上摔下来的情况时,一定要先给孩子抱起来检查一下孩子头部究竟磕到哪了。如果给孩子的头上磕了一个大包,就一定要带孩子先去医院里面检查一下。而有一些孩子在从凳子上摔了下来的时候会直接出现昏厥的情况,像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紧急送往医院,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但如果孩子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只有明显的哭闹声,家长要意识到这样的情况,危险的系数相对而言小一些。
11个月大的宝宝从椅子上摔了下来身为家长在照顾月份较小的宝宝时,形影不离地查看一下孩子的动静,千万不能把孩子一个人放在一个地方尤其是把孩子放在椅子上,要想到因为孩子正处于11个月大的时候,孩子也正是学走路的关键时期。而这么大的孩子都处于好动的时期,任何东西孩子都想要去触碰试一试。所以再把孩子直接放在椅子上时,发现孩子直接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家长要先查看一下孩子摔伤的情况。
孩子摔了下来,有哭闹声音面对大部分的小孩子在直接从椅子上摔了下来时,一般都会有哭闹的声音但是也有一种情况时,则是因为椅子太高导致孩子在摔了下来以后就没有了声音,家长一定要早一点给孩子送到医院里边进行查看原因因为孩子一旦磕到了脑袋,就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一刻都不能耽误,就需要立马给孩子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给孩子带去医院检查面临孩子磕伤的问题,家长都认为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其实家长在照顾11个月大的孩子时,可以考虑给孩子直接放在学步车里,这样就会减少孩子出现磕伤的情况一旦孩子磕到了脑袋,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所以照顾孩子时一定要尤为的注意。
女童参加幼儿园班级活动跌倒骨折,家长看完监控后认定是老师监管失当,才会造成这种事情的发生。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老师就成为了孩子的临时“妈妈”,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老师作为临时的监护人,理应当尽职尽责。
事情发生的时候,老师并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跌倒骨折之后,老师仅仅是询问了一下孩子,而没有第一时间去给孩子做检查,没有第一时间送孩子去医院。可以说老师在处理孩子受伤一事上,显得是非常冷漠的,而且是过于的冷静的。老师并没有下意识的去意识到孩子会受很严重的伤,说明了这个老师没有那种专业看护孩子的能力。
事情始末长沙6岁的琦琦在幼儿园参加班级活动时意外摔倒,导致左肱骨髁上骨折。家长找到幼儿园回看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顿时感到心疼不已。事发后,家长与幼儿园多次协商赔偿未果,记者将该情况反映给了当地教育局。
网友热议对于幼儿园在事情发生之后,竟然有推诿的行为,网友愤怒不已。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是出于对幼儿园的信任,而幼儿园在孩子受伤之后,不管不问,本就有失师德。再加上对孩子的赔偿费用推三阻四,实在是让人愤怒不已。作为老师,作为教育者,在孩子受伤之后,理应当第一时间送孩子去医院,通知家长,给孩子和家长道歉。而这家幼儿园的所做作为,已然说明了幼儿园的管理是失当的,教师素质是有待提高的。
解决
在当地教育局的介入下,这件事出现了转机,这家幼儿园的园长面对着镜头,又是拥抱家长又是道歉,又是检讨,让人看起来真的非常假!但愿这个幼儿园的负责人是真心的醒悟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幼儿园作为育人的机构,对孩子是有责任的,理应当用心去照顾孩子教育孩子。
这属于校方没有尽到必要的监护义务造成孩子受伤。未成年人,特别是像这样还在学龄前阶段的幼儿,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危险辨识能力,他的人身安全是由其监护人负责的,受到人身伤害,是要由监护人负责的。当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的监护权就已经从家长身上转移到了幼儿园,因此,幼儿园要对孩子受得伤害负全责。民事方面,由于孩子受伤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可以列入赔偿范围,如孩子治伤的医疗费、营养费,往来医院的交通费,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的误工费等等,都是应当列入赔偿范围的。如果孩子将来会留疤,并且明显影响容貌的话,赔偿范围还应当包括必要的整容、美容费用。这些都是由于孩子受伤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其他一些无法估算的、难以预计的损失是很难列入赔偿的:比如留了疤是否影响孩子以后找对象、找工作等等,法院一般是不会支持的。
当然,如果真的到了要对簿公堂的时候,必要的证据还是要注意保留的。医疗费、交通费、误工费等单据是必须的。提醒你注意一点,由于孩子还小,有一些问题可能当场不会反映出来。比如摔伤之后有没有伤到脑部,再比如孩子有没有收到精神刺激,这些可能短时间内都表现不出来。建议你保留好当前孩子医疗费用的相关单据,有必要的话做一个伤情鉴定,然后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在思维或者精神方面还有后遗症,可以申请做进一步鉴定。
以上,是关于经济方面的赔偿问题。如果孩子受伤较重而幼儿园特别是看护老师有明显的失职行为的话,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或者刑事处理。不过就你所言来判断,应当还不至于那么严重,这里就不详述了。有不明确的地方,请继续追问。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宝宝摔倒后的痛觉其实不像大人想象中的那样疼,因此孩子摔倒后,要平静的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并且表扬他的勇敢,来看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1张奶奶您好:我家宝宝1岁多了,之前都是我和他爸爸看着他,每次他玩着玩着摔倒了,我和他爸爸也没有什么反应,他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玩,但是最近姥姥姥爷来了家里,我发现孩子再摔倒就会先看看周围站着谁,
如果是我和他爸爸,他就会自己站起来,但如果是姥姥姥爷,他就会趴在地上哭,姥姥姥爷就会赶紧去哄他,但是越哄哭的越厉害,连我们过去哄也没有用。
最佳答案:
越小的孩子痛觉越不敏锐,宝宝摔倒后的痛觉其实不像大人想象中的那样疼,孩子的疼与不疼会受到心理、情绪的很大影响,会以大人的情绪表现为参照物。
当孩子看到你平静的表情时,自己本来也不觉得痛,因此就会自己站起来继续玩;但当你紧张的过去安抚他时,反而会使原本不一定疼痛的孩子认为自己确实是摔痛了,越哄觉得越疼痛,所以才会越哄哭的越凶。
因此,在孩子摔倒的第一时间你要平静的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并且表扬他的勇敢,让孩子明白摔倒没有什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勇敢的好品质。但是如果孩子确实摔得比较严重,还是需要给予处理,视具体情况看是否需要去医院。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2宝宝摔倒后爸爸妈妈该怎样应对?
当我们的宝宝摔倒后,我们父母可以这样是应对的。
首先我们不能做的是,当宝宝摔倒后,“亲 不得”“骗不得”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到这两点了。
宝宝现在很小,表达能力很有限,宝宝摔倒后,爸爸妈妈们应该学会观察,观察宝宝的表现,宝宝是想要表达什么呢,(这个就要我们做父母的平常应该做观察,多总结)。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先去给宝宝一个拥抱,但是不要太夸张,在耐心的询问宝宝的情况,是否还可以走路,疼不疼,让宝宝去表达他的想法。
如果宝宝清楚的表达的了他的意见了,那么我们父母应该按照宝宝的意愿去做。
如果宝宝不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爸爸妈妈就是我上面说的要观察孩子的动向,走路或者不走路。
通过刚会走路的宝宝可以对二选一的选择做出反应了
宝宝摔倒后爸爸妈妈做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现象:当宝宝摔倒后,爸爸妈妈又是抱的又是亲的,爸爸妈妈这个时候过分紧张,这个时候宝宝通常会大哭,哭的更厉害,爸爸妈妈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爸爸妈妈这样的举动加强了宝宝的恐慌感,让宝宝感觉到摔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适当。
第二种现象:当宝宝摔倒后,我们父母的通常会这个月说“宝宝一点都不疼,宝宝最勇敢了,宝宝不哭,宝宝自己站起来”这也是很多家长现在正在做的,
也是我经常见到的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这种宝宝通常会选择强忍着眼泪、瘪瘪嘴,站起来自己走路,这种情况会让宝宝以后很可能会变得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是感受。
以上两种现象,我们做父母应该都会遇到,也许有的父母正在做呢,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改变一下想法,让孩子更快乐!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3孩子学走路,摔倒是常有的事儿,当孩子摔倒后,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来看两个不同的场景:
场景一:
当孩子摔倒后,这类家长的反应是这样的:
宝贝,摔疼了吗?妈妈抱,你看,都怪地,都是地不好,把我们宝贝摔倒了,看妈妈打它,宝宝别哭了!
场景二:
当孩子摔倒后,第二类家长的反应是这样的:
判断孩子没事儿后,会说:宝贝,别怕,勇敢一些,自己站起来,下次走路要慢一些,小心一些,这样才不会摔倒!
这两类家长都爱孩子,但是第一类家长的爱只是在眼前,在表面,这样的教育和引导,会让孩子变成爱抱怨的孩子,当孩子竞选班干落选,
家长会安慰孩子是学生老师们没眼光,总是为孩子的失败找理由,慢慢的,孩子就会变成这样的人,总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难挑重任。
而第二类家长才是真的爱孩子,爱孩子不是宠溺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让孩子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当有一天父母老去,甚至离去的时候,孩子能够独当一面。
我们爱孩子,就要教会孩子学会飞翔,而不是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不应该剪断孩子的翅膀,而是教会孩子本领。
就像老鹰训练小鹰,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老鹰会狠心地把小鹰赶下山崖,幼鹰坠崖时,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然后学会飞翔的本领。
所以说,只有经过磨练,才能禁得住蓝天的考验。对孩子也是一样,虽然不至于像鹰妈妈那样残忍,但是我们应该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一直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我们羡慕别人的成功,羡慕别人家孩子比自己的孩子优秀,其实谁比谁聪明多少呢?只是对孩子的教育不同而已。你想要孩子优秀,那么就应该给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一直躲在父母的伞下,孩子永远学不会飞翔。
当孩子摔倒后,你是怎么做的'呢?
一分钟认识我:亲爱的,我是木棉妈妈,孩子为什么动手能力差?孩子为什么不爱吃青菜?孩子怕人、胆小是怎么回事儿?
宝宝摔倒了家长如何反应比较合适4孩子跌倒了,父母会怎么办?扶,担心产生依赖、太娇气;不扶,又担心会不会摔伤了,会不会因此变得冷漠,两边都难选择。其实,扶与不扶都有合适的做法。
“扶”字派
有时候孩子摔得并不严重,平常会自己站起来,可这一次偏偏可怜巴巴地看着妈妈。这可能是在向妈妈暗示:现在我需要妈妈对我有个关心的表示,我要妈妈爱我一下。
根据情况,妈妈可以温柔地询问一下:“要妈妈帮忙吗?”如果孩子需要妈妈帮忙,就会把手伸给你。妈妈把孩子抱起来,亲一亲,让孩子在怀里撒个娇,就像给孩子的情感“加点油”。
如果孩子确实摔得比较疼,或者出了一点血,家长一定要赶快过去充满关怀地把孩子抱起来安慰。如果这时家长态度冷漠、严肃,坚持让孩子自己站起来,疼痛和流血带给孩子的惊吓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
当孩子因为疼痛而哭的时候,一定不要严厉制止。哭对孩子有特殊意义,可以缓解紧张、释放负面情绪,不许孩子哭,就是压抑孩子的正常的情感表达。冷漠可能就因此而来 。
不扶派
称职的父母应该是敏感的,善于观察的。当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地垫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长应该不动声色,观察一下。
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其实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
学步期的孩子最容易跌倒,由于充满了探索的迫切精神,如果家长素来对小磕小碰泰然处之,孩子多半会自己爬起来接着玩。
这时,家长连一句“自己站起来”都不用说。有时候家长觉得孩子依赖性强,摔倒了习惯性地等着妈妈抱起来,希望有所改观,的确可以蹲在他身边,温柔地坚持:“宝宝,自己站起来,来吧,到妈妈怀里来。”
扶不扶都要看
一看:看孩子倒地时的姿势与状态,看脸色有否异常,手脚是否能动,身上有无外伤或起青包、出血、血肿等。
二问:询问孩子什么地方疼,胸部、肚子、头部有无不适的感觉。
三查:检查全身各个关节是否有问题。先让孩子做几次蹲下、起立的动作,接着让孩子伸展胳膊、活动手腕、左右转头,再让孩子反复做几次弯腰挺身动作,
最后让孩子张口,看牙齿有无松动或脱落、口腔有无破损。即使上述检查完全没有问题,还要继续观察1-2天。
主要观察孩子的大小便有无变化,如大便变黑、小便呈血色或黑色等。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送医院,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跌倒之后的功课
平时需要加强对孩子手脚活动能力的训练,让孩子学会“碰撞”、“跌倒”。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要摔倒时会不自觉地迅速保护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如闭上眼睛、用手抱住头部等。
孩子的手却缺乏这样的“本领”,原因之一是大人给孩子的手提供的训练机会太少了。如父母在孩子学步的过程中总是牵着孩子的手,孩子便没有机会体会手臂在摔倒时的用场;
再如怕孩子碰着而过多地限制他们的活动,不让荡秋千、玩攀登架等,也会使他们的胳膊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平衡能力得不到加强。
因此,家长要鼓励、引导孩子多活动,特别是多做锻炼手脚的活动,以发挥两手在活动和自我保护中的作用,获得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孩子坠床、跌倒,磕一下头受点伤什么的,是经常的事。多数因为孩子重心低,体重轻,或者床铺不高,严重头外伤还是不多的。但这种情况太常发生,有时也有些摔的比较重的,作为儿科医生的我,夜里或者平时经常会被一些已成为朋友的患者家长紧急@或电话咨询,家长们好一通忙乱,深感懊悔和心痛下,紧急求助该怎么办?
是的,此时最应该就是给予及时帮助。任何事情总怕有个万一,倘若不幸遇到这样的事情,或者您接到朋友的求助,如果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施以专业有素的帮助,定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这样,为了帮到更多的人,我整理了一下,直接上干货。
大部分家长大概都是这样做的,冲上前去立刻将宝宝抱起,一边揉患处一边安慰哭喊的宝宝,其实真不应该这样,因为这样也许会造成宝宝的二次伤害。
这个时候 最需要的是冷静! 在冲上前去将宝宝抱起的刹那间,也就五~十秒内,家长可大致了解下宝宝着地部位、能否大声哭喊,面色如何,地面质地及有否凸起异物等当时情况,这对大致了解和判断宝宝的受伤情况与程度至关重要!
此时不要揉宝宝头部肿块,是因为可加重皮下出血。
1、神志反应如何?
哭声是否响亮?眼球是否转动灵活?眼神能否跟大人交流?肢体活动能否活动?轻微受伤哭闹一般不会持续10分钟以上。
倘若受伤后不哭,眼神呆滞,眼球固定,剌激下没多少反应,或者嗜睡等,说明问题严重,要及时送医。
2、有无头皮损伤及出血?
要检查一下头部有否淤肿、头皮血肿、挫裂和出血?
3、有否骨折?
颅骨有否凹陷、变形?有无鼻孔、外耳道流血性液体(颅底骨折表现)?摔到后脑勺一般比其他部位受伤相对重一点。
4、有无颅内出血?
颅内血肿可导致头痛、喷射状呕吐、呼吸节律明显不齐、抽搐甚至瘫痪等严重情况;此外还有两侧瞳孔不等大(属进阶项,不硬性要求)。
5、有无昏迷?
昏迷往往都是颅脑外伤、颅内出血的延后症状,有的发生在伤后24小时~48小时甚至更长,颅内出血速度决定了昏迷出现的时间。
颅脑损伤后,孩子往往会大哭,哭累后会睡,这时候大人不一定知道孩子是睡着了还是昏迷,所以最好还是及早送医院。如果不方便送医院,每隔1~2小时要试着将孩子唤醒。
凡是涉及到上述具体观察事项中较为严重些的情况都应该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具体包括:
1、坠落后神志不清、反应欠佳、眼神无交流;
2、精神不振,胡言乱语;
3、四肢活动障碍、抽搐;
4、头皮鼓了大包或有血肿,有波动感,越来越大;
5、头皮摔破出血;
6、频繁呕吐;
1、首选救护车,在等待救援的做到:
(1)尽量不移动孩子。如果怀疑孩子颈部受损伤,应尽量避免孩子颈部弯曲或扭转,不要尝试移动。
(2)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3)头皮损伤出血,用一块干净的布直接按在伤口止血。
2、 实在没法,也可用私家车送孩子去医院(不提倡)
为赢取宝贵时间,实在没法,也可用私家车送孩子去医院。但要遵循上述原则,家长在送医院途中应做到:
1、尽量平抱孩子。私家车空间较小,孩子全身要平放在车里,腿可以蜷曲。
2、将孩子的头侧向一边以防误吸。
3、中途家长不要频繁换手,尽量维持孩子的姿势。
4、平稳开往医院。
5、到医院以后,尽快使用平车(担架车)。
多数孩子头部损伤都比较轻微,不会引起严重的问题,这是大概率的事。不过即使居家观察都应注意:
1、居家观察至少需要24~48小时,根据情况可酌情延长。
2、头部受伤后,孩子有些疲乏或不太活跃是正常的,但几小时内应该明显好转。如果没有好转,变得嗜睡或过度困倦;或者孩子睡着后不能叫醒,请马上就医。
3、头部受伤后孩子比较容易头痛,但往往轻微,几小时就会缓解。小宝宝头痛只能用难以安抚的哭闹来表示,脾气烦躁持续而严重,这些情况要考虑就医。
4、头部受伤4 6小时后发生呕吐的情况较少见,应及时就医。
5、孩子的胳膊和腿无力、走路姿态笨拙、口齿不清、斜视或看不清东西就要充分重视。
6、清醒后的再昏迷,或抽风(惊厥),或呼吸紊乱要即时送医。
7、头部肿块不要揉,揉搓会加重皮下出血。首日24小时内可冷敷,促进减轻水肿程度。若头皮血肿越来越大,有明显的波动感,说明出血量较大,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8、暂时不急于进食,观察4~6小时后酌情考虑进食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9、保持环境安静,多休息。
很多家长会问有无必要做头颅CT,纠结 CT 会不会导致辐射伤害?辐射伤害肯定是有的,但要权衡利弊。
此时应强调抓主要矛盾,既然医生已经怀疑孩子有颅内出血,那么 明确诊断尽快治疗是首要的,CT 带来的潜在伤害是无法比拟的,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家长应该尊重医生按医疗原则行使职责。
脑震荡是一种轻度脑部损伤,常造成意识模糊、失忆、感觉困倦和头痛等, 大多数脑震荡会在4周内自行好转。
如果医生怀疑孩子有严重损伤,可能会安排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扫描,但普通脑震荡不一定需要这些检查。
治疗包括: 身体休息应24-48小时 ,即便孩子看上去 健康 , 在恢复期间不应该过多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较明显的头痛可酌情使用止痛药。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