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忙碌的一天就要落下最后的帷幕,室内很安静,静得我能听到时钟的嘀嗒声,指针一圈圈转动,已近午夜时分。突然想起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我不想给自己放假或者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就以“送行饺子”为题写完今天的作业吧……
忙碌的一天就要落下最后的帷幕,室内很安静,静得我能听到时钟的嘀嗒声,指针一圈圈转动,已近午夜时分。突然想起今天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我不想给自己放假或者给自己一个偷懒的借口,就以“送行饺子”为题写完今天的作业吧……
从早晨到中午到下午,堆满办公桌子的报表,无尽无休的电话,转业兵、临时工、退休老人……临近下班我终于长舒一口气,给妈妈打个问候电话,妈妈说在大弟家,才突然想起今天晚上大弟和弟妹要远行,妈妈在为他们包饺子。
东北民间有个习俗“送行饺子接风面”,送行饺子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是饺子形似元宝,祈求出门发财,因旧时外出之人多为商人、行贩,外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养家;二是饺子形圆,寓意圆满顺利、平安。此外,送行吃饺子还有讨吉利的意思,饺子有馅,说是吃了“有肚囊”,出门在外要应对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或者突发状况,“有肚囊”就是有心眼,有智慧。不仅如此,饺子还有“囫囵完整”的含义,暗隐着亲人的殷殷期盼与美好祝福,所以送行饺子意义深远。
妈妈只有小学六年文化,是个已近七十岁的老人,我想她对“送行饺子”这个意义那个意义或许不甚了解,她的想法很朴素很简单,只是想为远行的孩子包顿好吃的饺子,没用绞馅机,而是一刀一刀剁的肉馅,最普通的大白菜馅经过妈妈的手调制就有了别具一格的味道,当我赶到时已经快要包好一竹帘,爸爸每次都是负责捣蒜这项工作,他把剥好的蒜一瓣一瓣放进捣蒜缸里,少加一点儿盐直到捣成泥状,口感特别辣,但我们都喜欢。
妈妈说送行饺子是“伐脚”的意思,我竟然不知道是哪个“伐”字,我只知道锯子不锋利的时候要“伐一伐”,可能“伐脚”也是这个意思吧,爸爸妈妈一定是希望远行的孩子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婚姻习俗
(一)汉族正统婚俗
汉人婚嫁风俗,在遵化民间不同地区基本上大同小异。旧社会,正统与非正统婚俗不同,婚嫁仪式各异。
在旧社会,男女长大到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要订婚或结婚。男女婚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年貌相当,命不相克,以媒为证。多数男女双方并不认识,第一次见面只能在洞房。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当时被视为金科玉律,不可违抗。除此以外,在遵化民间还有很多畸形古怪的婚姻,如买卖婚姻、指腹为婚、童养婚、换婚、招赘婚、转房婚、典妻婚、冲喜婚、荒婚、望门婚、鬼婚和限制寡妇改嫁等。
民国初期,在县城有的比较开明的家庭开始实行文明结婚,实行结婚典礼,双方以鞠躬代替拜天地,迎婚以车代替花轿,自由婚姻代替包办婚姻,婚嫁仪式也有所改变。
旧社会遵化民间的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婚嫁仪式不一,产生了非常繁杂的风俗习惯,青年男女成婚大约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 说亲。旧社会男女定婚较早,儿女们到十五六岁,父母就托媒人说亲。家趁人值的户也有媒人找上门来的。说亲全凭“媒妁之言”,媒婆到男方就说姑娘长得如何美;到女方家就说小伙子长得如何俊,并将双方家庭情况作一介绍,以便男女两家互相了解。双方认为门当户对,有意结亲时,媒人就给双方规定一个“相亲”的日期。
2 相亲。在封建社会,男女的婚事,全由父母做主,做儿女的没有自主权,媒婆两头说好,青年男女往往受骗上当,媒婆从中渔利,因此,在历史上造成很多悲剧。自从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男女婚姻自主,才打破了长期套在妇女头上的封建枷锁,男女的婚事才逐渐解放,才产生“相亲”一说。但相亲也多为父母包办,父母说好便好,做儿女的却无权问津。所谓“相亲”,也不是像现在这样,男女经人介绍之后,可以在一起互相谈谈心,了解一下对方志向、性格、品德,倾吐心情,而是由媒人约定到一个适当的地点,作为串亲偶然相遇,从人的长像、外表方面偷看一眼,就算相亲了,互相不作任何介绍,然后由媒人再争取双方意见。双方都认为可以时,再进行下一步——“相家”。
3 相家。“相家”,也叫“相门户”,主要是女方到男方相家,由媒人带领女方的亲族看看男方的房院,室内室外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看看遂意不遂意。相家时,男方要准备酒席,如果女方看完后同意,就留下来吃饭,一般说这门亲事便有八九成了。席间,男方要向女方亲属“拜席”,饭后,由男方的亲朋向女方赠送钱或物作为礼品。如果女方不同意吃饭,甚至扭头便走,说明这门亲事十有八九告吹。
4 换帖子。通过相家,双方有意结亲之后,媒婆先将男方的生辰八字(旧时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合起来是八个字)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女方,女方也将姑娘的生辰八字交给男方,名曰“换帖”。双方都要请算命先生掐算一下,按照生辰八字属相有无相克。按迷信说法属羊的和属鼠的不能结婚,名曰:“羊鼠一旦休”;属鸡的和属猴的不能结婚,名曰:“鸡猴不到头”;属蛇的和属虎的不能结婚,名曰:“蛇虎如刀锉”;属牛的和属马的不能结婚,名曰:“白马犯青牛”,如此等等即所谓八字相克。经过掐算,八字相合,才能订亲。
5 定亲。定亲前,还有要“彩礼”一说,女方根据男方家庭情况,如男方哥弟兄多,女方为了过门后不受家庭贫困之累,就多要一些彩礼,或者男方人长得不如意,但广有家财,因而彩礼要得更多。也有女方家庭十分贫困多要钱物的。所要彩礼,男方同意后,即可履行定亲手续。“定亲”,也叫“过彩礼”,又叫“下订礼”。双方定好日期,男方的父母和媒人带有部分礼物,如糕点、酒、肉、米、面、衣料、首饰、现金等物到女方家去定亲,并由女方招待一番。席间,姑娘要向男方亲属“拜席”,男方要给拜钱,饭后,女方亲属也要向男方赠送一些礼品,从此,男女家长即可互称为“亲家”。男方把女方所要彩礼备齐后,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娶亲。娶亲前男方要将全部彩礼和“离娘肉”等礼物送到女方家,即所谓“过大礼”,然后才能娶亲。
6 娶亲。娶亲,其规模、形式,根据男方家贫富身份不同,出入很大。富豪和官绅之家,有大娶的,讲豪华、阔气,举行婚礼十分隆重、热闹。如要高搭彩棚,请戏班唱堂戏或坐腔戏,一时请不到戏班,也要唱一台驴皮影戏。迎娶新娘时,新郎要簪花披红,乘马随彩轿先到女家拜认岳父、岳母,然后乘马先归,谓之大娶。小户人家其娶亲形式极为简单。有的女方因贫穷连饭也吃不上,就将闺女送至婆家,甚至有十来岁就童养到男方家的。下面所要介绍的是旧社会一般规模的娶亲形式。
(1)响门亮轿。解放前全县各地都有“轿子房”,是私人经营的,以租赁花轿、棺罩为生。哪家有了红白喜事,可通过“轿子房”聘请吹奏人员。“响门”,就是事主在娶亲的头天,将吹奏人员请到家里吹奏鼓乐。吹拉弹唱、鼓乐喧天,有的还请几位名艺人唱做腔戏(即清唱),一直闹到深夜。此举一般都在大门外放上桌椅板凳,公开演唱,因此,谓之“响门”。“亮轿”,在响门的同时,将娶亲用的花轿在门口亮一亮。娶亲用的花轿一般是四人肩抬,高5尺,宽3尺多,立体见方的木框,四面围着彩罩,上有轿顶,夏秋是夹层绣花围子。冬季是棉围子,轿门左右各有一根轿杆,前后各两人抬着,走起路来四个人要走一个步伐,花轿上下颤动,甚为可观,过去大姑娘结婚没坐着花轿就称为一辈子的憾事。用花轿抬来的,才算是明媒正娶。
(2)迎娶。过去娶亲都要起得很早,甚至有的半夜就启程。据说娶亲人在半路和另一家娶亲者相撞不吉利。娶亲者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大清早太阳不出来就要到女家,因为举行结婚仪式是有时间规定的,在规定时间之内必须把新娘抬回来,去娶亲时,轿内要坐一名十四五岁的小孩压轿,轿前有个“荷包”,是用红布做的约有四五寸长的红布袋,上面拴一条红绳,一头拴在二尺长的木棍上,荷包下面有一撮黄穗子,形似红灯。据说是古时抢亲留下来的例,因抢亲都在夜间行动,必须灯笼火把开道,后来人们认为娶亲时有红灯开路,可以驱逐煞神避邪。娶亲要有“娶门客”(读qiě),大都由新郎的婶辈充当,去女方家迎接新娘。娶门客有坐轿车子的(轿车子不是现代的卧车,而是木制的轱辘,比马车轱辘大,上有布棚围子,里有铺垫,前边用马或驴子拉着,马脖子上套一圈铜铃铛),解放后,轿车子逐渐消失,就在胶轮马车上面搭上席棚,前后敞着,代替轿车子。轿车或轿临到女家,鞭炮齐鸣,以示喜庆。娶亲人到女方家后,女方家要摆上果席,果席分16个盘,即8个果盘(4盘干果,4盘鲜果)和8个糕点盘,沏上茶水。娶亲客吃一点儿糕点,喝杯茶水,就给被聘的姑娘穿轿衣、轿鞋,坐在木桶上由送门客给其梳上两个抓髻,头上蒙红布,由兄或弟背上花轿。姑娘上轿必须哭泣。实际上妇女结婚是人生一个转折点,由姑娘到媳妇,从此离开爹娘,应该是很难过的,作闺女的舍不得离开爹娘,哭是人之常情。由于有这个老礼,如果遇有不哭的,做娘的就在闺女身上用手拧一把,或用笤帚柄将闺女打哭了,有的背轿人,在过屋门时故意将姑娘的头往上门坎碰,把姑娘弄哭,总之,必须哭着走,否则被人耻笑。
(3)送嫁妆。“送嫁妆”也叫“送什盒”。聘闺女根据家庭经济状况,都要陪送闺女一些东西,名曰“嫁妆”。可陪送的东西,大都是女人经常用的化妆品及室内摆设之类的装饰品。如梳妆匣子、瓷瓶、掸罐、盆景、对美人、座钟、挂表、箱子、板柜、衣服、被褥等等(少数地主豪富之家,对闺女养得娇,儿女少,也有陪送闺女房、地产的)。所有陪送的东西,为了显示娘家的体面,都在姑娘上轿前准备好“抬子”,俗称“饰盒”。每抬什盒不论东西大、小、轻、重,都要由两个人抬着,随花轿送到新郎家里。多者有送六十四抬什盒的,最少也要有个梳妆台、罩子灯、洗脸盆之类的东西,凑合两架什盒。
(4)聘送。姑娘出嫁,家中要有“送门客”,“送门客”和“娶门客”是相对称的,如果“娶门客”是婶娘辈,“送门客”也必须是姑娘的婶娘辈。其中也有一些礼节,“娶门客”到新娘家,如果“送门客”接出门外,“送门客”到新郎家,“娶门客”也必须接到门外。在娶亲的路上,她们各坐各的轿车子或棚车。姑娘出嫁了,姑姑、姨娘、舅舅以及亲门近支要随礼,和“送门客”一同要到新郎家统称“新亲”。新亲要另坐一席,由懂礼貌的本族长者相陪。坐席时,“新亲”要按父子不同席的风俗,以同一辈份入座,否则便不能入席。
(5)拜天地。旧社会每家正房前房山处都有个天地窑,正面形似贴壁小庙,背面、两侧全在墙内,成竖长方形的窑洞,是供奉天地神之处。“拜天地”是天知地知向天盟誓的意思,就是说从今日起一男一女成了百年之好,永不变心。“拜天地”是旧社会结婚一种礼仪形式。富有之家娶亲,花轿抬到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轿门要对准大门口,由两个搀新人的正轿贵人(均是未婚的姑娘充任),首先打开轿帘,将娘家做来的子孙饽饽(饺子)由轿内端出来,然后将一个锡壶递到新娘手里(锡壶称“宝瓶壶”,内装五谷杂粮,栗子、枣之类的东西,瓶口用红布蒙上,用五色线扎紧。瓶内的粮食要在结婚三日内熬粥全家食用,意味全家团圆)。新人下轿时在大门槛上放个马鞍子,要一步迈过去。意味着平平安安。门前要有人高举火把,即将大门两旁早已扎好的干草把点燃,据说这是古代人实行抢亲制时门前高举火炬留下来的旧例。后来,人们理解为将新娘身上的邪气赶跑。然后,红毡铺地,因为新娘下轿两脚不能沾地,然而在农村哪有那么长的红毡,就用两块长条毡子往前倒着走,没有毡子,就用两条口袋代替。将新娘搀到天地桌前和新郎行“周公之礼”。所谓周公之礼,就是焚烧香烛纸马,新郎新娘拜天地时,有司仪人员在旁边高喊:“新郎新娘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礼成!”然后,新郎作拉弓射箭姿势,对准新娘,倒退入新房,新娘面对新郎跟着前进,仍盖着蒙头布由搀新媳妇的人搀着步入新房。据说这种礼节是“桃花女破周公”留下来的例。将新娘搀入新房,炕沿下早已准备下两个粮食口袋,一高一低,登着上炕。粮食口袋内一般装的是红高粮,寓意是步步登高。炕上准备一个木制水桶,里面放有栗子、大枣和一块豆腐,水桶上放一个蒸馍馍用的平底儿,上面铺上新娘的褥子,新娘坐在上面,背着炕沿,面向炕里不说话,静坐,谓之“坐福”。这时新郎才能用红箭头挑开新娘的蒙头布,男女双方才算是第一次见面,是丑是俊,这才知晓,但木已成舟,即使丑陋,也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午饭结束,由嫂嫂辈领着新娘拜祖、认亲。拜祖,就是在祖宗牌位前行跪拜礼;认亲,就是对新郎全家人以及姑姑、姨娘、舅父母等远、近亲属一一拜见。对长辈要行“万福”礼,长辈要赏拜钱。
(6)会亲家。父亲将闺女送到婆家,也是新“亲家”相互认识的时候。新“亲家”首次到女儿家要摆半桌酒席,并在酒席宴上,向亲家和亲家母表示闺女在家教养不够,不懂礼貌,请亲家母平时多指教等等客气话,作一番嘱托。
(7)入洞房。结婚那天晚上,新郎新娘要吃子孙饽饽、长寿面。所谓子孙饽饽,就是捏的饺子。子孙饽饽是有数的,在姑娘年岁的基础上加一倍,如果姑娘17岁,娘家就捏34个饺子随轿带到新姑爷家,晚上吃用。吃子孙饽饽长寿面,象征着子孙满堂,长命百岁,白头到老。洞房里的被褥,大都由儿女双全的嫂子们给铺好,被子里放上不少核桃、枣、花生、栗子,借核桃、枣、栗子的谐音,取“和美”、“早(枣)生立子(栗子)”之意。
(8)回门。娶亲的第三天,新娘带着新郎回娘家,叫“回门”。新郎首次到岳父母家,首先要拜岳父母,然后拜祖、认亲族。招待新姑爷,午饭一般是很丰盛的,由亲门长辈相陪。回门有住两天的,或三四天的不等,但一般都是住一夜或当日即返回。姑娘首次回家,做父母的要了解闺女的心事,看看是否遂心、满意。
(9)送头油。新婚后第五天,新娘的母亲要给女儿送头油。这是新亲家母相互见面的时机。婚后第二十九天,要接闺女住家,但住娘家也不准超过一个月,到时就要将闺女送回或新郎接回。除此之外,每到大的节日,娘家都要接闺女吃“餐饺”。例如,端阳节、中秋节,特别是第一个端阳节,娘家一定要将闺女接回家,据说这是为了躲避瘟疫。
(二)新式婚俗
1952年国家颁布了新婚姻法,父母包办,买卖婚姻为非法。男女双方恋爱自由,婚姻自由,逐步取消了旧式婚俗,革除了迷信色彩,向文明、简朴、热闹方向发展。
婚姻程序也日趋简化。一般是男女双方相恋或经人介绍相识后,即可订婚。男家准备一顿饭,介绍人带女方家长、姑娘到男方家,男女双方议定亲事。男方家长要给女方一些钱物,作为“见面礼”。订婚后男方在逢年过节时接女方来家住几天,以便互相了解和增进感情。双方商量后,男女双方即可到医院进行体检(2003年婚姻法修改后,是否体检,由男女自订,政府不予干涉),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时,看是否合乎婚姻法,如年龄、疾病、是否未出“五服”(即五代)的婚姻、血亲等。符合婚姻法的,发给结婚证书。男女双方各持一份,视为合法,择日即可举行结婚典礼。喜日这天,一般是由新郎骑自行车或用汽车去接女方。结婚典礼仪式,男女双方不再拜天地,而是向父母来宾等行鞠躬礼,新郎新娘互相鞠躬,引入洞房。婚宴上,新郎新娘要向亲友敬酒致谢。闹洞房、听声的已很少。有的工、青、妇组织操办本系统的青年男女利用节假日举行集体婚礼,这种形式省事、省钱,比较简单节约,深受欢迎。近年来,遵化有关部门每年都组织集体婚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男方不送彩礼,女方不要嫁妆,风正俗清。70年代开始,婚俗有所变化。在农村,女方索要财物逐步升级,除衣物、家具、房屋外,一般还要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大三件”。进入八九十年代,婚俗奢华风日趋严重,所要物品越来越高档化。“三大件”已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改为彩电、冰箱、收录机。现在还有个别的要楼房、汽车等高档贵重物品。
1 新式婚礼形式。新式婚礼主要有三种:
(1)新旧结合。迎亲由骑马、坐轿改为用自行车、拖拉机、汽车(面包、双排座、小轿车)接亲。新郎新娘穿新婚礼服。家族亲友贺喜送钱送物(上喜礼)。男方家以酒宴招待。
(2)集体婚礼。一般由男女方所在单位的工、青、妇组织操办,男女双方报名参加。主要程序:新婚夫妇介绍恋爱经过,宾客代表致贺词,领导提希望,主办单位赠纪念礼品,晚上演**、戏剧以示祝贺。这种形式,省钱、省事、省力,深受人们欢迎。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举行集体婚礼后,又回到家中设宴款待宾客的风习。
(3)旅行结婚。新婚男女领取结婚证后,不举行婚礼就去外地观光旅游,回家后,就算完婚。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旅行结婚后仍置办酒席,招待亲友。
2 新式婚礼程序。新式婚礼大体有如下17个程序:
(1)放鞭炮
(2)奏婚礼进行曲
(3)新郎、新娘就位
(4)证婚人就位
(5)家长就位
(6)向新郎、新娘献花
(7)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8)新郎、新娘向证婚人致敬
(9)新郎、新娘向家长致敬
(10)新郎、新娘向来宾致敬
(11)新郎、新娘互相致敬
(12)新郎、新娘互赠礼物
(13)证婚人讲话
(14)新郎、新娘讲恋爱经过
(15)家长讲话致谢
(16)送新人入洞房
(17)放鞭炮
(四)唱(同剳zha)喜歌
唱喜歌,是遵化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风俗,因为是由说、唱、音乐综合一体形式、且词汇丰富,内涵深刻,用语动人心弦,故群众喜闻乐见。唱喜歌者,多是些孤寡人、乞丐或社会上一些无家少业及游手好闲者,闻有哪家办喜事,便到哪家唱喜歌。唱喜歌时,未进大门,先放少许鞭炮,然后敲敲打打说唱起来,边说边唱,说唱与喜事有关的内容,边唱边说走到大门里,与主人或者执宾人说几句喜性话,道个喜,有的还给东家递上薄礼红包。这些行动,都为的是向东家启发给礼钱。东家高高兴兴地加倍还礼。如在正午到,东家还得专门安排吃喝;如不吃饭(叫赶串饭),东家还需给上办喜事的烟、酒、吃食等。办喜事家,多盼望来唱喜歌的,为的是显得喜事办得圆满热闹。
唱喜歌者,多与当地看喜日子的风水先生有联系,通过看喜日先生知道哪家何时办喜事。有的自己也会算计出办喜事的日期来;还有的是经常走村串庄者,遇到办喜事家,便道喜。唱喜歌者绝大多数受欢迎,但个别户也有的不领情。遵化农村流传着两个故事。
从前有户人家,给儿子娶媳妇,可说是张灯结彩,宾客满棚,热闹非常。正值午时,来了个唱喜歌的,面对大门高声歌道:“一进大门红彤彤,看着官气往上升,今天快把喜事办,明年还有官运到府中,佳女美貌多贤惠,佳男才高更有名,佳郎正遇科考年,进京直考榜题名……”恰好新郎是书生,第二年是科考年,真的就考中了,唱喜歌的喜歌意思应验了。这一下唱喜歌的便提高了地位。又有一户人家,可为当地富户,正直盖房上梁时,东家、泥木两工、帮工的忙忙碌碌,此时来个唱喜歌者,敲敲打打,说说唱唱一阵子,可院内竟无一人出来搭理,还有的说风凉话的。唱喜歌的想,东家抠,给你道喜不理茬儿,好!给你说点倒霉话。往院里迈了一步,便有声有色地高唱:“嘿!打竹板劈了杈,一进大门好害怕,大梁上好正开垒,呀!四梁八柱全爬下,大人看着哭,小人吓得直叫妈……”唱罢快步扬长而去。结果,这家盖房真的出现倒塌伤人事故。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很快传出,再加上传言中的添油加醋,越传越玄。因此,出现一般人家对唱喜歌者,赶快搭对他高兴走,也别惹出坏事来。
(五)赶串儿
提起赶串儿,现在好多人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儿。可是在遵化的南部和东南部,如党峪、娘娘庄和铁厂、东旧寨乃至丰润县城一带,仍流行着“赶串儿”的民俗。
这个民俗习惯,不知从哪朝哪代流传下来的。传说过去有个富户人家办喜事娶媳妇,门外来个穿的破鞋拉褂的人到这讨要饭菜吃,这家给他盛了一碗,要他在院子外吃。此人填饱肚后心里很高兴,随即说了几句喜庆的顺口溜,哼了一个小曲,大家觉得这是喜事唱喜歌,皆大欢喜呀。
解放后赶串儿的民俗随着时代的前进,从形式、内容、人员有了新的变化。也有一些赶串儿的很像民间艺人。娘娘庄乡有一尹姓的七旬老人,年轻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填饱肚子,经常“赶串儿”,大家叫他“赶串儿大王”。他人长得其貌不扬,但头脑灵活,反应很快,张嘴就唱,出口成章,不论哪家有红白喜事,他都能见景生情,唱喜歌,说顺情话,专讨东道主的喜欢。有很多顺口溜、数来宝都是现编现唱,唱的东道主心满意足。不光给他饭吃,还要给些烟酒和喜钱。
有赶串习俗的这一带,谁家都把应候赶串儿作为一件大事,特别是办喜事,男方响门的那天晚上,一般都是准备三四大盆的菜,有白菜,豆腐,油炸丸子,粉条,肉片等多种混在一起熬或炖,然后盛在大锅或大盆里,摆在家门口,等到天黑来赶串儿的人,执宾组织赶串儿的人在门口排好队,按顺序盛,一般都给盛满,然后端回家。大家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敲盆子敲碗儿,叮叮当当好不热闹。大人们看热闹也是里三层外三层,显得特红火。给东道主增加了无限喜庆的气氛。
如今,党的政策好了,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吃穿不愁。但是,“赶串儿”的习俗还是流传下来,只不过现在“赶串儿”的人大都是孩子了。也有个别的大人怀里抱着小孩儿赶串儿。过去是为了解馋、填饱肚子,现在赶串儿是为了凑热闹,图吉利,图喜庆,乡里乡亲和和气气,体现了浓浓的乡情。
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
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多年的历史,是中华传统经典美食。那么,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
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1其实女生给你包饺子,这没有什么特别意思。因为饺子是一道美食,是人们都喜欢的一种食品,她给你包饺子,一个是为了让你吃得开心,尝一个人间美味。再一个就是向你展示一下她的手艺,说明她是可以下得厨房的女孩,可以持家的。你要是喜欢别人,那就享受别人对你的关怀,好好爱她吧。
饺子的寓意和来历
“饺子”又名“交子”代表“更岁交子,团圆福禄”。饺子也是在农历新年和冬至等节日的重要食品,也是中国北方省份全年食用的主要食物之一。
来历——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明朝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捱饥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了。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耳”、“饺子”。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说,饺子大约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现今通过考古发现可以证明唐朝已经享用饺子,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就发现了饺子实物。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代称为“饽饽”,除夕包水饺,称为“煮饽饽”。
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2饺子的寓意,文化内涵
饺子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深受中国广大人民喜爱的食品,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南方地区也普遍有饺子这一食品。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是专门研究秦汉以前多种礼仪的论著,载道:“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但饺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谁人之手,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既缺乏较为准确详实的的史料记载,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学阐释,但有两种说道说定饺子渊源也不足为过。“张仲景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东汉时期,南阳郡涅(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的张仲景,潜心钻研古代医书,广收有效方剂,著成《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对祖国医学发展功勋卓著。他终生以“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为铭,济世救人,情系百姓。
小小饺子,包着乾坤,包着人们对来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丰硕与收获的象征,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也铸造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灵魂,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之中。
各个民族都需要一个符号,让自己有记忆,让别人有深刻印象。从古代图腾符号,人一直有一种符号崇拜饺子进一步的升华是中国最重要节日“年”的融合,饺子代表了“年”,过年就一定要吃饺子,既是仪式感,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家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热爱。
女孩子送饺子是啥意思3饺子馅的文化
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
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
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
哪里有人群聚集,哪里就有餐饮,有餐饮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饺子。饺子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比较有特色的美食。有些西方国家甚至把饺子作为中国的代名词。的确如此,在很久很久以前,饺子就已经出现了,时代发展到今天,直到喜唐精致水饺出现,饺子仍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
山西婚俗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定婚---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出嫁---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迎娶---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婚礼---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