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01 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绝不能动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这是最基本的教养。 但很多家庭忽视了这一点,孩子没有分寸,没有界限,随便动他人的东西,招来的除了讨厌,还有鄙视、疏远和防备。
01
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绝不能动
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这是最基本的教养。
但很多家庭忽视了这一点,孩子没有分寸,没有界限,随便动他人的东西,招来的除了讨厌,还有鄙视、疏远和防备。
朋友家的孩子上二年级,这天放学回来气呼呼地对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和容容玩了。
朋友很惊讶地问她:为什么呢?容容不是你的好朋友吗?
小姑娘说:她都没跟我说就把我的自动铅笔拿走了。
朋友说:哦,那没有关系呀,好朋友用一用铅笔没事的。
可是铅笔是我的呀,她为什么不说一声就拿走了?
朋友只好说:嗯,那是她不对。也许是她忘了?
不对,她还拿微微的橡皮在上面画了一个鬼头,她还把娜娜的铅笔刀玩坏了。我们都不想和她玩了!
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行为是讨厌的。这个叫容容的孩子如果不能改掉这个毛病,长大也照样会被人讨厌、疏离和嫌弃,不能指望她有大出息。
所以要定好家规: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动;别人的房间,不经允许绝不许进;这是教养,也是界限。
02
遇见长辈,不分亲疏一定要打招呼
遇见认识的人要打招呼,特别是遇见长辈和老师,更应当恭谨地问候,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却也是需要从小就开始教的。
我小时候有一次和爸爸出村上学,在路上看到一个本家爷爷走了过来,这个爷爷很霸道,常常一张黑脸,有一次还跑到我们家来来吵闹,所以我们都很讨厌他。
我摆出一副鼻孔朝天的样子打算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却见爸爸恭敬地微低了头笑着说:“二叔这么早?”那爷爷本来还是黑着一张脸,但还是“嗯”了一声走了过去。
我对爸爸说:我不理他,他很讨厌。
爸爸说:但他是长辈,遇到长辈一定要主动先打招呼,这是礼貌。
从此我便记住。
但是很多父母却放任自己“爱憎分明”,对人愿理不理,也不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如何学会礼貌?
父母先礼貌待人,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受到熏陶,自然也就习得谦谦有礼,与人为善。
03
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说脏话
对于一个现代文明人来说,不说脏话,是最基本的礼貌,和素质。这方面,父母的教育更加重要。
现在很多“熊孩子”却“出口成脏”,让人侧目,并投以鄙弃的目光,与父母的放纵和家庭的示范密不可分 。
在上海迪士尼,一位男孩在 游戏 项目中插队,被工作人员劝阻后,反而辱骂对方:“就不排,臭老娘们。”
他的父母对他不仅不制止,反倒怪责周围人不该录制视频,还恶言相向勒令删掉视频,称“侵犯了肖像权”。
有远见的父母,是不会允许孩子这样粗俗放肆的,他们会制定规矩,并严格示范,从小培养孩子远离脏字。
菜市场里,一位女顾客和菜贩吵起来了。顾客打扮优雅,穿着 时尚 ,看似很有知识的样子,却不想“出口成脏”,让人不忍卒听。
菜贩膀大腰圆,一身粗衣,并不讲究,看客围拢来,想着怕是这女顾客要吃亏了。没想到菜贩却没半句脏话,只讲道理。
周围人看不惯了,大声起哄“讲道理就讲道理,骂得这么难听干嘛”最终女顾客悻悻而去。
旁边人问男菜贩,“她骂那么难听你为啥不还嘴?”
男菜贩转身抱起身边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说:“我只是不想让我的女儿也学这些脏话。”
优雅不是你穿得有多高档,长得有多好看,而是骨子里的谦逊和斯文。有这样的父亲,这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一个优雅大方、受人尊敬的人。
04
别人说话时,绝不允许随意打断
有一个教育小视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妈妈正在客厅里打电话,弟弟画了一幅画,想拿给妈妈看,可是妈妈说了好久都没有挂电话。
他等不及了,就跑到妈妈身边喊道:“妈妈,妈妈,快看我画的画!”
妈妈示意弟弟先别说话,可弟弟却不管,一直拉着妈妈的胳膊,还说:“妈妈,你怎么不理我呀”
看见弟弟一直在边上吵闹,自己也听不清楚电话里讲了些什么,妈妈只好挂掉电话,对弟弟说:“打断别人说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以后可别这样了!”
弟弟小声嘟囔着:“可你是我妈妈呀!”
妈妈说:“不管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人讲话都不能随便打断,这才是好孩子,知道了吗”
弟弟:“哦,我知道了!”
年轻的父母,真该看看这个视频。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基本的礼仪,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
父母要 提醒孩子,除非万不得己,中途插言或打断别人的说话,都是不允许的。不管在为人处事或是自身修养方面,都是一条原则。
只有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宽。
05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等不靠、不拖不拉,是自强和担当,更是独立和进取。
以前送孩子上学时经常会在上学路上碰上一个长得高高壮壮几乎是个大人样的小学生,一路往前飞跑,后面大约是奶奶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上还拿着饭盒、外套在后面气喘吁吁地一边狂追一边喊“慢点跑、慢点跑”。
有次送完孩子后刚好与奶奶同路回来,聊起孩子,奶奶一脸的骄傲,原来男孩11岁,上五年级,经常考第一,所以奶奶生怕孩子累着,从来没让他背过书包,在家里除了学习,也是什么事都不用做的 。
我听了默然。
这几年 社会 上对于“巨婴”讨论颇多,大家一说起都鄙弃不己。因为这样的孩子即便学历再高,自理能力却超差,什么事都不会做,什么事都等着问问父母了再说。这样的人,如何能让他们担当大任?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小事都不愿做,又如何能指望他来做什么大事呢?
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势必要指望他人。家里可以指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 社会 上指望谁呢?
大学时有一位舍友就是如此。从来不扫地,从来不打水,甚至打饭都次次托人带回来。没多久,大家都疏远了她,甚至每次不等她回来,就把水用光;不等她开口,就早早去打饭。
没有谁会愿意像奶奶一样任劳任怨地为你做好一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老指望别人,麻烦别人,只会招来怨气和疏离。
所以,定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家规,对于培养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能力和责任心,都是必不可少的。懂得为自己负责,不拖累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的人,自然会更受欢迎。
06
有错必罚,知错必改
孩子犯错,再正常不过。哪个孩子不犯错呢?严格说来,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错误中开始的。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错了孩子却不自知,或者已经知错却不知道改正。因而家庭和父母的引导尤为重要。
朋友的儿子在学校欺负比他矮小的同学,还弄伤了同学的手指。朋友气坏了,严厉地批评了儿子,罚他一周不准坐车,天天跑步上学。还让儿子陪着同学去医院治伤。儿子看着医生为同学包扎伤口,看着同学因为疼痛而哭泣,心里既害怕又愧疚,主动对同学说了对不起,真心地向爸爸认了错,并表示再也不这样做了。
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错误甚至掩盖错误,让孩子不知错误、不能反省、不能改错,最终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导致不能挽回的结果。
所以,要订立犯错家规,让孩子认识到他做的事造成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让他认识到他必须为这件事的后果负起责任。
07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规矩
现在有很多教育的悖论,比如放任孩子的天性、以快乐为主、不要管得太多、多给孩子机会……
但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首先需要的是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成功的人生而言,尤为如此。
父母要给孩子立规矩、教规矩、守规矩。
父母不教,孩子就不懂规矩,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知道责任在哪里,边界在哪里,就不知道考虑后果,不知道承担责任,不懂得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如何能有出息。
只有 有规矩的家庭,才能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没有规矩的家庭,比贫穷更可怕。
“童心向党 放飞梦想”作文征文
活动截止时间:10月30日
欢迎踊跃投稿,积极参与
西安76岁的爷爷独自送孙子上大学,爷爷说孙子是自己一手带大的,我觉得这位爷爷的行为挺好的,本来隔辈就比较亲,再加上是爷爷自己一手带大的,在现在76岁也不算很大的年纪,只要爷爷身体比较硬朗送孙子上学也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爷爷的这个举动也让我很感动,由此可见爷爷对孙子的期盼,爷爷也说是为了鼓励孙子好好学习,希望这个男孩子可以好好学习,将来报答自己的爷爷。
现在我国还有好多地方是父母出去打工,而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看管的,并不是说爸妈不心疼孩子,只是生活所迫,所以爷爷奶奶对于孙子孙女的感情可能比父母还要深,而这个爷爷76岁了还送孙子上学,我觉得孙子应该很庆幸,自己的爷爷还能送自己上学,将来以后自己还能为爷爷尽孝,有多少家庭都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至少这个男孩子还有孝敬自己爷爷的机会。
我是个女孩子,从小基本上没有感受过爷爷的关爱,因为我爷爷比较重男轻女,女孩子在他看来都是别人家的人,所以对我也不是很好,他比较喜欢我大伯家的俩儿子,什么事都想着他们,所以我对于这种爷孙之间的感情不是很清楚,不过我小时候我姥爷对我很好,我妈说小时候我姥爷经常骑着车接我去他家玩,我小时候多数时间也都是在我姥姥家度过的,我姥爷经常会藏起来一些零食等我去了给我吃。
不管是姥爷对外孙女的爱,还是新闻中爷爷对孙子的爱,我觉得都是一样的,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我都会冒出一个念头就是尽孝要趁早,毕竟爷爷或者姥爷在不断的变老,希望他们可以等到我们有能力的时候让我们尽下自己的孝心。
有个视频真的很搞笑,拍视频的这个**姐有个坏习惯,到现在还有,就是穿的衣服卫衣,毛衣,长袖T,都喜欢把手缩到袖子里面,然后袖子越来越长,人家毛衣都是穿着拆着补长,他都是穿一年,奶奶把袖子拆了,改短。我奶奶每次给他洗衣服的时候都边洗边骂"把袖子扯的跟羊肠子一样的,好看啊"时尚就是个圈,他回家把网上照片给她看了,你看现在外面的人,明星都这么穿的。老太太半晌没说话,默默的来了一句"这衣服唱戏穿挺好的"。
你说的是《汉字宫》吗?以前看过一些。
大型电视艺术教学片《汉字宫》共有720集,按天文、地理、植物、动物、人体、器物、符号及其它分为8部,是根据语言文字专家白双法独创的“双法字理识字法”理论精心编创的。这种识字法源于传统而又别于传统识字法,它以200多个象形字为基础,按照形意、音意两种造字法,将相关的其它字衍生出来,发掘、梳理出了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汉字的学习变得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学有成效。
按照相关规定,房主必须和孩子是直系亲属(父母)才能让孩子上学,如果是爷爷奶奶的房子,孩子是不可以直接去对应学校上学的。想要孩子去对应学校上学,可以通过一些几种方式去做。
一、房产证上加父母及孩子的名字
如果爸妈也在该房屋的户口上,然后再去房管局开具无房证明,孩子就能明证言顺的报名房屋对应学校。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监护人(父母)跟孩子在一个户口上,孩子就是该学校的“一表生”,孩子上学问题也不大。
二、房产过户到父母名
当房屋过户到父母的名下后,父母和孩子的户口也要迁入。这样,就能满足父母的户口、房屋和孩子户口都在学校对应区域的条件,孩子就是该学校的“一表生”,最有可能顺利上学。
三、爷爷奶奶做孩子监护人
这种方式最简单,一般在父母有其他房产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孩子户口挂靠在爷爷奶奶那里,房屋产权不用发生转移,孩子同样也属于“二表生”,但用这种方式报名的孩子上学存在风险。学校录取会优先考虑“父母户口、住房、孩子户口都在学区内的报名者,如果学校知名度高,报名的人多,那学校会实行排名制,你的孩子不一定能排的上。
备注:
一表生:学龄儿童户口与父母户口、家庭住房(父母有房产的,以父母房产证为依据认定)三者一致,均在小学教育服务区。
二表生:学龄儿童自出生日起寄养在本市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家,学龄儿童和父母户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住房在本小学教育服务区。
现如今,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几乎都习惯了用短视频来“打发时间”,在公共场合刷视频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平时孩子们忙着上学,除了上网课,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可眼下孩子们放暑假了,有大量的时间在家,和电子产品亲密接触的机会也就多了。
可能孩子常用的pad、手机里就下载了短视频软件,要是身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再有开着外放刷短视频的习惯,那孩子几乎被浸泡在了短视频的环境里,想不被影响都难。

但即便如此,小编还是想在此提醒并呼吁—— 不要放任孩子刷短视频。
原因除了显而易见的 浪费时间外,最重要的原因,其实被很多家长都忽略了:
长时间接触短视频,会对大脑运行机制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对于还没有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孩子来说,他们很容易对短视频的短暂刺激上瘾,从而很难进行深度的、枯燥的阅读训练,说白了就是:
没心思也没能力静下心来学习了。
0 1
我很快乐,我停不下来了
大家是不是都有这种感受:“短视频一刷就停不下来”?
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刷短视频会让人有这种“欲罢不能”“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呢?
这涉及到心理学上 一个有趣 的知识: 嗑瓜子效应。
想一想,我们嗑瓜子是什么样的?上下牙咔嚓一声,就能吃到瓜子肉,而一旦开始嗑瓜子,嗑了第一颗,就会接着嗑第二颗、第三颗……根本停不下来,我们享受于此种 “即时的快乐”,不知不觉就磕了一整包。

而嗑瓜子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耽误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电视、聊天,这是因为嗑瓜子 是一种无意识的、不需要督促的、机械的行为,用来打发时间最好。
从本质上来讲,嗑瓜子和打游戏、刷短视频一样,都是典型的 “即时满足”行为:
一次嗑瓜子的行为,立即会带来一颗瓜子肉;短视频软件上下滑一滑,就能立即获取一条新的短视频、获取新的快乐。
而这些“停不下来”的快乐都是怎么来的:
内容直白搞笑不费脑
打开短视频软件,随处可见的是各种恶搞段子、生活片段、无脑梗。
短视频讲的是3秒内抓住观众眼球,因此一开始就是情节上的巨大转折,或者是刺激眼球的大冲突、大场面。观众完全不需要思考,完全被“带节奏”,在一波一波的视觉刺激中,眼花缭乱,哪里还停得下来?
有节奏动感的“洗脑神曲”加持
这些年,短视频带火了太多的歌曲。因为绝大部分短视频都会有配乐,而这些配乐一般都是节奏动感、曲调明快的流行歌曲。可以说,这些洗脑神曲给了观众“沉浸式体验”,在听着音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刷完了一个个短视频。
内容和表演方式梦幻浮夸
不管是那些短视频UP主,还是剧情类短视频的“主演”,短视频的主角绝大部分都是惹眼球的俊男靓女,再辅之以高大上的生活水准和生活方式,用这种人为打造的“梦幻式”的生活,让人心生向往。
可以说,短视频给观众打造了一个充斥着娱乐、放松、休闲的“光怪陆离”的世界,在这里,人们 能够迅速获得满足,尽管这种短暂的满足之后紧跟着空虚,但缺乏认知能力的孩子又怎能分辨这些呢?
0 2
我们的孩子,需要一些延迟满足
和短视频相反,学习、看书这些行为,锻炼的是 人的延迟满足能力。
学习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脑力、耐心,学习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必须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见效。
看书也一样,大段的文字需要静下心来读,还需要动用关于内容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才能从中获得知识和其他美好的感受,这和轻轻一划就能获得有趣内容的小视频相比,付出快乐的成本可太高了。

一旦孩子习惯了即时满足、不用思考就能获取信息的短视频,就很难再看进那些动辄几十万字的必读书目、艰深小说,也懒于思考课本中鲁迅的那些思想感情和中心内涵。
而这简直“细思极恐”:如果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力没有随着年龄增长得以提升,那么如何应对学习任务,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构建自我的价值体系,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0 3
成瘾的大脑,会越来越排斥学习
短视频之所以让我们“上头”,刷上了就难以放下的另一个原因,和大脑的运行机制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就是: 会成瘾。
行为上瘾和其他上瘾一样,我们的大脑都会发生三种变化: 脱敏反应、敏化反应和 脑前额叶功能退化。
大脑神经在经过有趣的短视频反复刺激之后,就会想要一直延续这种“快乐”,久而久之,和吃药一样,大脑会逐渐对这种快乐产生“耐受性”,也就是“脱敏反应”,在相同的刺激下,产生令人愉悦的多巴胺就会减少。也就是说:
从前我刷短视频2分钟,大脑就会变得愉悦而兴奋,但是现在不行了,现在刷1小时我也未必能感受到兴奋,但是我又很渴求这种兴奋感,所以我只能花更多时间来获得快乐。
而敏化反应,是和脱敏反应相反的“症状”: 会对让人“上瘾”的相关事物更敏感,换句话说,一旦习惯了刷短视频,你对世界上其他的事物,比如看书、学习、思考,可能都很难再提起兴趣。

而前额叶功能的退化,则表现在对控制冲动的能力退化,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玩手机、习惯于玩手机的孩子,在抑郁、焦虑、失眠严重程度和冲动方面的得分明显更高。
所以综合起来说,刷短视频对大脑发育的影响真的不小:
因为对这种快速可得的刺激上瘾,导致孩子对枯燥乏味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
沉迷于短暂性的快乐而失去了深度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因为刷短视频不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是个机械性动作,所以对专注力也具有破坏性的作用;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控制情绪的部分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发育,也可能存在焦虑症、情绪失控的风险;
长期被短视频这种“强刺激娱乐”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地获得大量愉悦感和满足感,孩子们就会慢慢对现实中那些愉悦感少、付出更高努力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思考等失去原有的专注和兴趣。
对于还没有形成深度阅读习惯、养成深度思考能力的孩子来说,沉迷之后,再想让大脑适应深度的、专注的学习生活,将会变得异常艰难。
有句话说, 刷短视频成瘾的孩子就像吸食了鸦片。这话真的并不夸张,如果孩子沉溺于短视频这种“唾手可得”的快乐,又该如何从枯燥的学习中获得快乐呢?
毕竟,学习本身并非容易事,又是一项苦功夫,想要获得一点点快乐和满足,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历经磨砺、熬过苦寒,才能抵达彼岸,迎来春天。而短视频,动动手就是花团锦簇,张开眼就是光怪陆离, 如果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迷失自我,意识不到这短暂快乐的背后其实是激流险滩。
而作为父母,想让孩子远离短视频,要做的无非是 “以身作则”和“多多陪伴”。 父母自己不要沉溺于短视频,同时尽量抽出时间来,多多陪伴孩子,一同在学习、游戏中找到乐趣。科技的进步,有时候是把“双刃剑”,孩子的成长路上,每个家长都要做好“引路人”。
当然有,孩子幼儿园的朋友们都对孩子的特别座驾羡慕得紧,还纷纷请求孩子将狗狗拉车借他们坐一会。
爷爷看网上的狗狗拉车,因为对孙子的爱,又是木匠出身,便学着也做了一辆狗狗拉车
据孩子爷爷介绍,这辆狗狗拉车是他制作的。起因是因为他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用木头和轮子做出来简易的狗狗拉车后,觉得很有趣,也想让自己的孙子也来感受一下。带着这样的想法,孩子爷爷就开始捣鼓木材和从网上买来的轮子。很快,孩子爷爷就做成了像模像样的车子。车子有了,谁来拉车呢?爷爷想到到家中多年,比孙子都年长的小黄狗,便给它委以重任,让它当起了狗狗拉车的“驾车夫”。
狗狗拉车2021年做成,自此至今,孙子都喜欢每天上下学坐狗狗拉车
狗狗拉车做好后,孙子对它简直是爱不释手。因为实在是很喜欢,爷爷便让狗狗拉车承担起了接送孙子上下学的重担。有了坐在狗狗拉车上下学的威风,孙子高兴得合不拢嘴。
孙子幼儿园的朋友看到他每天坐着独特的狗狗拉车上下学,羡慕得不得了,纷纷央求孙子让他们借坐一下。孙子因此成了同学中的人气王。孙子因为舍不得让其他人弄坏自己专属的狗狗拉车,也没有让小朋友们也来感受一把。小朋友们因此,更是对他“讨好”不断,希望借此,获得乘坐狗狗拉车的荣誉。
其实,想想会觉得,孩子有这样心灵手巧的爷爷,真的是很幸运很幸福。别的小朋友说不定自从看到狗狗拉车后,都会要求家长们也给自己来上一辆。但这既买不来,也很难让普通家长做得出来。实在是难为了家长们,但小朋友们对狗狗拉车的喜欢和认可是真实的。就连我都想借借这个萌娃的狗狗拉车过过瘾呢!
孩子家离学校仅数百米,让家中比四岁的孙子还长的小黄狗拉孙子上下学,既接送了孩子上下学,又遛了狗,一举两得!这样看来,爷爷想出的这个主意真是好!但同时,也有网友谨慎地提醒说,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要拴好狗绳,以免发生什么意外。
我的爷爷已经五十六岁了,他辛苦地工作了几十年,到现在两鬓已有白发了。
爷爷每天都接送我上学放学。那是不是说明一个爷爷就必须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呢我觉得不是。我的爷爷也会在家里的楼顶上养鸽子,那是不是说明作为一个爷爷就只能养养鸽子打发时间呢我觉得也不是。
那么爷爷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我想等我做了爷爷,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精彩的生活。
尽管我不再像年时候轻一样阳光有活力,可是只要身体健康,我一定会带妻子去全世界环游一周,品尝各地的美食。
如果那时候我也还跟现在一样我喜爱各种各样的动物,那么我会在家里开一个小小动物园,让所有的好朋友都来参观。
如果那时候我还像年轻时那样热爱植物的话,我会在家里种植很多花草树木,把家装扮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如果我还像年轻时候那样才思敏捷而没有变成老糊涂,我会给我的孙子当“家庭辅导老师”。就像我的爷爷辅导我一样辅导他。
我相信那时候的我一定会跟现在一样热爱生活,在充满温馨小屋里过我开心、快乐的晚年生活,尽享天伦之乐……
虽然我做爷爷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而对于将来的事情我们都不能完全了解。但将来的美好要靠自己现在的努力去争取。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