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选定安葬骨灰盒的地点2、提前备好陪葬用品。3、由逝者亲属在落葬师的陪同下,先在落葬的墓穴内焚烧少量黄纸,俗称为“暖穴”,以表示逝者也有了“温暖的家”。4、由逝者亲属铺金布于墓穴底层,骨灰盒以有照片的一面为正面,按朝南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
1、选定安葬骨灰盒的地点
2、提前备好陪葬用品。
3、由逝者亲属在落葬师的陪同下,先在落葬的墓穴内焚烧少量黄纸,俗称为“暖穴”,以表示逝者也有了“温暖的家”。
4、由逝者亲属铺金布于墓穴底层,骨灰盒以有照片的一面为正面,按朝南坐向,小心安放骨灰盒。
5、在骨灰盒上铺上金色或银布的布匹,俗称“铺金盖银”,有孝敬逝者及象征来世荣华富贵之意。再覆盖红布,顶上摆放玉佩和铜钱。骨灰盒左右和前后缝隙中放入干燥剂。
6、在墓穴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放置些逝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以示陪葬之意。(不要放入易污染或有安全隐患的物品)
7、上述过程结束后,在逝者亲属的确认下,由落葬师负责封穴,亲属亦可协助封盖。
8、逝者亲属进行祭拜仪式,在墓碑、墓穴及墓位空地献花束、花篮、并供放鲜果等。可以读为逝者所写的祭文,如果没有写祭文,也可以说些告慰逝者的话,以示悼念。祭拜仪式简短为宜。
9、 参加落葬的逝者亲属及亲朋好友肃立默哀,并三鞠躬,祭奠仪式结束。
骨灰盒是可以放家里的
骨灰盒可以放到家中的!
一般家庭亲人遗体火化完之后,把骨灰盒带回家中暂放是可行的1、从民俗上讲,骨灰盒放在家里不会对家人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会让已经去世的人留恋家人,最后会造成去世者不能早日进入轮回,所以最好还是放在公墓。
2、如果非要把骨灰盒放在家中,要是有条件就放在单独的屋子里供奉,平时家人也可以上香纪念,而且也防止人多手杂对骨灰盒有损害。其次要保证骨灰盒的干燥,不要接近水源,让内部的骨灰受潮等。
关于下葬,有什么要注意呢?
1、一般捧骨灰盒下葬的都是逝者的直系亲属,而且一般以男性为佳,如儿子、父亲、丈夫等,在没有男性直系亲属的情况下可以让妻子或女儿等捧骨灰盒下葬。
2、骨灰下葬最好也要有一些陪葬品,不然坟墓太大,骨灰盒太小,对于逝者的风水气运也会有所不利。
首先可以肯定你不用披麻戴孝,你现在的身份往大了说是未婚妻,往小了说就是关系很好的异性朋友,非常能理解你的窘境,现在你男朋友心里一定非常难受,但是应该跟他说清楚现在的身份,需要让他明确一下,现在肯定是不能订婚了,但是需要他跟自己家里那边说清楚你是女朋友的身份来的,你不需要过多的帮忙,只需要做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就好了,就是帮帮小忙,打打下手,毕竟不是真正的进一家门。我需要强调一下,我已婚是男性,在这个时候你要体谅他的心情的同时也要说清楚,因为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也许在那边没事在你家这边就是犯忌讳的事情,作为你的爸爸必然是心疼你关心你的,所以你也要理解大人的一些感受,所以能不去是最稳妥的一种情况。
东北的清明节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祭亡魂。人在异地,依记家乡清明。
再回首,往事依旧,年年如初。祈先人,佑我华夏,风调雨顺。
我的家乡在湖北省大悟县的一个小镇上,那是一个很有然而名气的小镇,叫作宣化店镇,群山叠峦,历史悠久,战争经常在那里洗礼。贫穷不言而喻,然而民间的一些风俗传统在那里也保存得相当完好。清明亦不例外。
记得小的时候,或许也不是小时侯吧。在高中之前,因为没有离开家乡,年年也是要祭祖的。我们那里,祭祖又叫上坟,上坟之前不能吃早饭,而且清明的前一天,上坟的孩子大人都要去洗澡,显出祭奠的诚意。而且女人是没有权利去祭祖的,除非是那些年纪很小的小女孩。一般早上六点钟,有时更早,五点左右,爷爷,爸爸喊我们起床。祭祖一定要带上一些东西,比如鞭炮,铁锹,锄头,阮子(也不知道那两个字怎么写,大概就是这个音,是一种竹子做的装土的工具)还有黄表纸。值得注意的是,鞭炮有所讲究,一般不能用花炮,不然人家就是你家祖坟开花了,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感觉那是一种很大的侮辱;一般带的是小炮(我们那里的称呼,就是小鞭炮},还有组合炮,还有一种炮,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我们那里称之为“咚哒”(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因为它的声音一咚一哒两响,故此称呼)。天刚蒙蒙亮,老人,孩子,都是一个宗族的,由老人带队,一起出发。小孩子老是争着抢着要扛铁锹,锄头往前冲,觉得在前面走的感觉很爽。大人们就尾随其后,手里掂着炮竹和纸,用扁担挑着阮子。一大队人马,说说吵吵,在清早给空旷的原野,寂静的黎明一种感召,仿佛告诉这个世界,天就要亮了,请起床迎接美好而喧嚣的一天吧。有时,好像是经常在路上会遇到熟人,他们也是去上坟,老人还会和他们寒暄一阵,述述旧事,说某某又作古了,感叹一阵。
到了坟场,也不是什么很正规的公墓一类,都是自家以前的田地,老人临终前交待某地风水好,死后你们就把我埋在什么地方。后来老人的老伴或是儿子儿媳以及一些其他什么人死了之后,都把他(她)埋在那儿,逐渐就成了一片坟地。但这也不是唯一的,譬如我家,自我祖父的祖父搬迁过后,我们这一支脉就离老坟地比较远,后来有些人死了也就不埋在老坟场了,埋在他(她)生前看中的地方(不过也有些老人执意要落叶归根,迁回老坟场的)。坟场都是比较偏僻的地方,平常也没有人敢过来,所以就是丛草杂生。大人们就先扯掉杂草,再用铁锹,锄头等在坟上修理一下,换上新土,有时附近没有很多的土,就挑着阮子去挖些土过来。坟呈三角形形状,在正三角的角上要放几张黄表纸,再将坟帽倒放在上面,坟帽就是一堆土,不过是有讲究的,它大概呈圆锥形,直径大概是二十来公分吧,高大概十公分,底面一定要有草,而且要是青草(好像就是对应一句俗话,叫做坟头长青草,在我们那这好像是一个褒义词,不过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各个侧面都是黄土。等到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时候,就开始祭拜,都是从仙逝的辈长者祭起。有老人带头叩头,然后按辈分年龄大小一一去给先祖磕头。磕头的时候,坟的正前一定要烧纸,而且纸在所有人祭拜完之前是不能灭的,所以一定要人在坟前轮流看护着。同时,鞭炮齐放,至于祭奠完了鞭炮还在响,鞭炮放完了祭奠还没有结束,那些倒没有什么要求。依次,祭奠所有的亡者。但是如果是辈分低的或者同辈但年纪小的,那样的就不能祭拜,因为不能乱了辈分。
祭完回家,还一定要记得在家里的每个门前插上杨柳,据说是始于介子推,具体是因为什么,好像也没有人知道,反正就这样传承下来。回到家把杨柳插好之后,就可以吃早饭了。但是这还没有完,吃完早饭还要去老祖坟祭奠,据说是什么始祖。虽然那附近也有些同宗族的人,但是上面说的阮子,铁锹,鞭炮之类还是要带上,以示诚意。规矩都差不多。一般那里的宗族人都会管远道而来自家人一顿中饭,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是祭祖的,绝对有饭吃。(因为是地方风俗,很多东西都是用地方俗语表示,如有不懂,请谅解)
老公的大伯前天晚上去世了,昨天一大早接到消息就开车回老家了。大伯是农村的五保户,一辈子没娶妻,无儿无女,大概10年前住到养老院。养老院里都是五保户,老人没痴呆没痛没病还好,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劳动种种菜,打个小牌,唠唠嗑,日子也还算可以。大伯本来就木讷,自从去了养老院就是每天晒太阳,看着别人玩,人更加木讷了,还越来越不认识人了。我公公已经去世4年了,活着的时候逢年过节还去看看或者接回家小住几天,70岁生日时还是我公公带着我们去给他过的,4年前公公去世,家里人把大伯接回家,静静地坐在一边,面无表情,好像身边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公公去世后,大伯在养老院的有关事情,都是养老院的院长与小爹(就是大伯的小弟)直接联系,这几年,总是听说身体不好,人更痴了,有点小痛养老院都是把老人送到区医院,这个费用听说都是全报销的。去年疫情前通知病危,大家都去医院看望,大伯挺过来了,据说谁都不认识了,只认识我婆婆。婆婆说家里兄弟姐妹多,谁管过他,只有我伺候过他,给他洗衣服做饭。
前两天院长打电话说大伯不行了,从床上摔下来,头上有包,通知家里人去,没有医院收治,在养老院躺着,打营养液也打不进去了,几天滴水不进了。前天晚上去世的,就在昨天直接运到殡仪馆火化,然后由我老公抱着骨灰盒回老家埋了。一天,很简单的流程,按照老家的规矩,无儿无女的死后都不能葬入祖坟,一个人孤零零的葬在西坝,那个地方埋的都是像大伯这样的孤坟。公公四年前去世,里里外外一个星期,虽然没有请吹喇叭的,(老家的习俗,这样外人觉得风光),老公觉得公公去世前受了很多苦,癌症去世,走的时候想让他清静的走,但是该有的仪式都有,最后葬在公公爸爸妈妈坟下。时隔四年的两个亲兄弟葬礼,鲜明的对比,有儿与无儿的区别,在农村还是有很大不同,不知道其他地区是怎样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