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爷爷奶奶接孙辈放学,都会给孙子孙女背书包,这样做有必要吗?

孩子 0 38

现在很多爷爷奶奶接孙辈放学,都会给孙子孙女背书包,这样做有必要吗?,第1张

现在很多爷爷奶奶接孙辈放学,都会给孙子孙女背书包,这样做有必要吗?
导读: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常是由于自己忙碌事业,孩子会交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带,虽然都说自己照顾孩子,还是发展的更好,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放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去接孙辈儿放学,他们会给自己的孙子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经常是由于自己忙碌事业,孩子会交给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带,虽然都说自己照顾孩子,还是发展的更好,但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放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去接孙辈儿放学,他们会给自己的孙子孙女背着书包,具体有没有必要这样做,那就要看书包的轻重了。

 

对于现在很多小孩子来说,即便是小学生,也有非常繁重的课业压力,所以他们在放学之后,都会背着一个很大很重的书包。在这种时候,爷爷奶奶就可以帮自己的孙子孙女分担一下负担,毕竟如果孩子长时间背这么重的书包会影响孩子的身型和脊椎健康。

 

当然,如果是一个很小很轻松的书包的话,那爷爷奶奶就没有必要帮着孩子拿了,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东西,自己去拿着,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一味的帮孩子拿东西,你都帮着孩子办了,那么就是相当于在溺爱孩子,容易在以后让自己的孩子一事无成,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情,并不重视,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当代老人带孩子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时候老人都是过度溺爱孩子,关键是孩子长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父母担心老人带孩子。不论如何,还是希望年轻的父母们,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一下自己的孩子。

1如果书包重,不利于孩子身体成长的话,爷爷的做法是对的;

2如果书包轻,爷爷出于疼爱的角度帮助拿,那老师的说法是对的;

3如果书包很重,你又觉得老师是对的,那就应该按你说的弄个拉杆的书包;

4如果书包轻,你又觉得爷爷疼爱孩子没错,老师也是对的,那就从孩子身上着手教育,毕竟爷爷年纪大了,我们直接交流这方面的问题会伤害到老人的爱孙情怀;

总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溺爱的同时注意身体健康,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

孩子今年上三年级,孩子的书包也我的肩上也经历了一个背到不背再到背的过程,说来也是五味杂陈。

第一年,孩子刚上小学,可能也是有溺爱的因素在里面——好多家长不认为自己在溺爱孩子——每次放学,顺手就把孩子的书包接了过来,孩子递得自然,家长接得也自然,就跟上幼儿园一样,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对。

孩子总要有个适应过渡的过程,家长也是。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有一次,孩子突然不让我背书包了,说老师交代的,“看见一次,批评一次。”

细问一下才知道,老师这段时间发现,有的孩子放学后两手空空,在校园疯跑,而身后的家长,主要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大包小包地跟在后面,显得很不协调。

对此,我很欣慰,为孩子的成长感到高兴,也为孩子有这样一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高兴。至于为什么接孩子的大多数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不在这里讨论了。

孩子背着书包在前面走,家长两手空空在后面跟着,真的挺和谐。

可是到了二三年级,我渐渐发现一个问题,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了。

不得已,好多家长买了拉杆书包(看评论,好多家长也是这么建议的),每次在学校门口,都会看到一个奇景,一个个稚嫩的小手,拖着一个个笨重的行李箱,就好像赶火车似的。

可惜好景不长,孩子的拉杆书包没用多久,就被禁了,理由是不安全,尤其是孩子过马路或者爬楼梯的时候,着急忙慌的,容易摔倒,另外一个原因,有的男孩子会用拉杆书包当“武器”,和小伙伴们互相攻击,这个做家长的倒是没想到。还有一个因素在里面(老师没说),没有拉杆箱的都想要一个(攀比心理),长此以往,小学生人手一个拉杆箱,一放学箱子轱辘轰隆隆地响,在学校看来,也真不和谐的。

虽然心疼刚买的拉杆书包,可学校的规定,做家长的也理解支持。

这样一来,另一个问题来了,孩子的书包谁来背。

看网上评论,有的网友认为这是娇惯孩子,也有家长认为孩子的书包太沉了,应该减负。可是怎么减负呢?我很久以前,就说过这个问题,减负说起来容易,可怎么减呢?

小学生的书包里,大部分是主课(语文数学,三年级之后有英语),这几科,哪天不讲,哪个不用带,随之而来的,这几科的试卷,练习册,学习用具带不带?重要的是,这几科的书,怎么带到学校的,你还得怎么带回去,曾经建议学生在学校或者留一部分书,可是现实不允许:这些在学校要讲,回家有家庭作业要做,两方面都需要。

所谓副科的教材,音乐美术等等,不是每天要讲,倒不必每天带着,可你也知道,那就是薄薄一本,减不减的,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说到音乐美术书法,倒是想起来,这几科虽然错开,不用每天带,可带一本就够累的了,比如音乐要带琴,美术书法要带笔,那种36色的画笔是什么分量,想必家有小学生的家长都清楚。

忘了说了,有的孩子还带篮球、跳绳。

还有一项,现在每个学校都推崇课外阅读,孩子还要带阅读书,阅读书肯定比教材厚多了,曾经建议孩子把阅读书放家里,孩子不同意,说放家里读书时间少,怕完不成阅读量,拖了阅读小组的后腿。

再一项,就是课外班了,有的课外班是有自己的教材和练习册的,很多学生都是放学后转场,这个也就塞书包里了。

还有一个是每天必带的,分量足的,那就是水杯,现在天凉了,好多孩子换成保温杯了,这个分量不说大家也明白。

这些东西,哪些可以不带呢?

有次放学,我看着实在不忍,接过来孩子的书包,孩子不让,怕老师批评。我告诉孩子,老师是不希望你们把所有的书包都给爷爷奶奶,他们老了,背不动。爸爸身体比你强壮,你的身体比爷爷奶奶强壮。爷爷奶奶接你的时候,能自己背的话自己背,爸爸接的时候,重的书包给我。

可是接在身上,一会儿肩膀就酸辣辣地疼,可是真沉啊!

真的想象不到这些书包每天孩子背,会不会变成小驼背。

这些,校长在禁止大人背书包的时候,专家说这些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没有影响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吗?真的希望,这些人在作出决定之前,找几个学生的书包,试着背一背。

来源于网络,侵删。

请尊重孩子的意愿。

那个小书包有多重?孩子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我可以自己解决。那个袋子的重量在你的心里 -- 是你不愿意让你的孩子独立,而不是你没有能力这样做。最终崩溃的不是孩子的羽冠,而是你对孩子的依恋。你在谈论你自己的感受,不愿让他累,本身就很单薄,停车很远 但是你似乎不知道看到一个孩子背着自己的背包,证明自己独立的喜悦。

在心理学上,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依恋关系,这是很好的。问题是有三种依恋类型,只有一种是健康的。第一种(健康的) ,成熟的分离,即亲子关系,双方,爱和保持距离; 第二种,拒绝分离,即一方或双方的亲子关系,只有爱,但没有距离,不可分割; 第三种,简单的分离,即父母一方或双方,没有爱,只有距离,拒绝在一起; 显然你属于第二种,你不愿意单方面接受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这并不全是错的,因为你只是在适应这个事实,而不是拒绝面对它,你在做正确的事情,询问你孩子的意见,并抵制那种有利于他继续的恐惧。

有三种分离模式,但每种都有一个适应过程,特别是当分离被拒绝时。千里之外的母亲很担心。即使孩子已经30岁了,母亲还是会担心孩子。这是正常健康的心态。渐渐地,母亲会意识到孩子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痛苦,而且比她想象的幸运得多,慢慢地习惯孩子可以独立的事实,可以离开他们自己的生活。所以你最需要做的不是放下那些担心,或者为你的孩子做这些,而是默默地见证孩子的几何能力,并以此作为决定是否帮助他的基础。

时代在发展,你不能用自己的眼光来简单定性一件事情的对与错,要知道,不同年代,书包里的东西是不同的。

我记得我们之前上学的时候,写作文爱用这么一句:“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了。”这样一句话,就能描述出一个小学生欢快的身影;但实际上,如果类似的场景发生在现代社会,我基本上可以告诉你,这很不安全。

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提到了,现在小学生(中学生)的书包太重了,而且让你去给他做一下计划,看看是不是能减重,基本上做不到或者说去不掉多少的。

比较一下就知道:

以前的书包:主课教材+文具+作业本

现在的书包:主副科教材+文具(多样化)+教辅+工具书+练习册+作业本+水杯,偶尔会带画笔、乐器或者文体用品。

即使这样比较仍不客观,我可以这样给你解释一下,现在的一本教辅,差不多相当于一本教材加两本练习册的重量,单单是教学用书这一块,就要比之前的教材重上三四倍,更不要说作业本了,现在的作业本细分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语文和数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作业本就能解决的,比如说生字本,拼音本,田字格本,绘本等等。满满当当装下来,一个成人拿着也并不轻松。当然,用很多人的话说,孩子背也不是不可以,就当锻炼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方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另一方面,也不安全且浪费时间。现在几乎城里乡下,都是家长接送孩子的,让孩子自己背书包,会走得比较慢,要是走快了歪歪扭扭的,容易扭伤,所以,锻炼可以,高年级了或者分工一下,孩子和大人各分担一部分即可。

换句话说,以前是家长不去接,自己背回来无可厚非,既然家长去了,背回来又如何,更不要说骑车开车了。没有必要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很多老师对此也是支持的,唯一有意见的,就是会交代孩子们,如果爸爸妈妈去接,书包可以给他们背,但如果是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那这份“重担”,必须孩子自己承担下来。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