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男孩被爸爸带到工地搬钢筋,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

爸爸 0 65

厌学男孩被爸爸带到工地搬钢筋,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第1张

厌学男孩被爸爸带到工地搬钢筋,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
导读: 1、厌学男孩被爸爸带到工地搬钢筋,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2、男孩不想读书被爸爸带去工地搬砖体验生活,面对孩子不想上学你会怎么做?3、初中儿子出现厌学念头,父亲把他送到工地体验生活,这方法值得家长效仿吗?4、男孩不愿读书要打工被爸爸带到工地,
  • 1、厌学男孩被爸爸带到工地搬钢筋,这种教育方式可取吗?
  • 2、男孩不想读书被爸爸带去工地搬砖体验生活,面对孩子不想上学你会怎么做?
  • 3、初中儿子出现厌学念头,父亲把他送到工地体验生活,这方法值得家长效仿吗?
  • 4、男孩不愿读书要打工被爸爸带到工地,边哭边干,孩子是否需要适当吃苦?

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可取的,因为能让孩子认识到现实生活的艰辛。杨先生的儿子由家里的老人照看,总是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张先生发现这一情况后也是好说歹说,只不过孩子就是不听劝,情愿打工也不愿学习,杨先生无奈之下只能将他带到深圳的一处工地搬钢筋。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戴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正在有模有样的搬钢筋。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不小心被钢筋砸到了脚,孩子哭着向父亲哭诉,只不过杨先生不以为然,毕竟在工地上大家都被砸过,甚至直接告诉儿子: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几天之后孩子深知打工的辛苦,走的时候收拾东西非常积极,看来是真心想要赶紧回家,今后对学习也不会再如此抵触了。

有网友认为,这种教育方式很好,毕竟说再多的话都不如让孩子亲身去体验一下。也有人不赞成这种教育方式,认为有些恐吓的作用在里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会让孩子鄙视、轻视劳动者,建立不健康的价值观。我个人认为虽然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但是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让孩子从事如此辛苦的工作,这并不是轻视和鄙视,只是一个普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专家认为,对孩子教育应该以鼓励肯定为主,但100种孩子有100种的教育方法,有时候鼓励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像这种体验式教育能让孩子真正了解其中的艰辛,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要比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有用的多,而且更加直观有效。不过家长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平时对他们都有一些陪伴,理解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要一味去模仿别人。

孩子不想上学其实也属于正常现象,毕竟他们的年龄太小,心智还不成熟,所以说的话做的事,都可能偏离我们所预想的方向。针对这种情况,一味的打骂,或者强制性的将他们送去学校,都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毕竟谁还没有逆反心理呢?

别看他们年纪小,逆反情绪却非常严重的,早在他们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拥有了这种心理。当长期处于被责怪被教育的环境下,想必性格再温顺的孩子,也会出现这种心理,所以如果孩子出现不想上学的情绪,我们一定要多加注意才行。

语重心长的谈心是必须的,因为你想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想法,当然就要知道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了。你不需要非常严肃,你也不需要用长大成材这种话题来压制他们,你只需要非常温柔的与他们交谈,如果他们肯开口,想必这件事就解决了一半。

很多孩子不想上学,并不是出于爱玩的心理,很多时候学校的环境以及老师学生的一些行为,也会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良好的沟通,是了解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愿意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只愿意将自己的情绪埋藏在心里。如果在沟通无果之后,那么暂时放下学业,带孩子出门散散心,或者来一场脚踏实地的徒步旅行,想必收获会很多。

脱离了学校以及家庭的束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更加放松,也会愿意分享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就可以试着和孩子交流一些想法,或者说交流一些感悟感想,相信在这种环境里,你一定会知道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因为外界的因素而变化,他们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一定源自他们的生活,所以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正确的成长!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来治一治自己孩子厌学,性格狂妄自大,不尊重别人的这一系列问题,有些家庭是可以效仿一下的,不要总是把孩子养在温室里,也要让他感受这个社会的艰辛和不易,这样才能实际与理论结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就有一个轰动全网的一对父子,父亲因为初中儿子厌学,不好好上课学习,没有办法就在假期带他去工地干活,他表示首先会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工地带孩子干活,这些活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特别累,他的儿子晨晨刚开始还能接受这种强度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量加大,时间推移,晨晨明显已经受不了了,4天后,爸爸问晨晨:“搬砖累不累?”孩子回答太累了,之后爸爸就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以后要用一辈子来搬砖,来干这样又累又脏的活,所以你觉得读书还难吗?”当然事实摆在眼前了。父亲表示回去后,儿子晨晨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变得更爱学习了,也很努力去学习,这位父亲的做法受到了很多人的热议,但是大多数人都很支持他的做法,因为我们都明白,只有孩子亲自体验过那些风雨艰辛,他们才会有所深思,来反思自己的错误方向,错误想法。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来讲,这样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会更适合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孩子,他们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辛苦,所以就算你讲再多,他也不会有所改变,只有亲自体验才能给他们更真实的感受。我们都支持晨晨父亲的做法,是因为这样实际结合理论的教育方式本身就很成功,所以如果有的家庭实在没有办法真的可以大胆尝试这种方法。

男孩儿不愿读书,要打工,被爸爸带到工地边哭边干活。孩子确实需要适当的吃苦才能知道生活的苦。

有许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学习是天底下最苦的事情,殊不知进入社会以后,更多的苦难还迎接着自己。这位爸爸的行为我是十分赞同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孩子提前知道了以后在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事情,从而也能让孩子下定决心脚踏实地的去读书。这是一种教育,是一种适当的教育,是一种非常符合现在孩子不愿吃苦耐劳的教育,提前感知社会的险恶,才能明白当下生活的无忧无虑。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天堂之中,许多父母为了孩子担心尽力,也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致使许多孩子认为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是可以不用吃苦的。他们看不见父辈的辛苦,也看不见身边同龄人没有同等教育资源和机会的难受与折磨,所以他们认为进入社会便是享受了自由的气息。因此,不愿意读书,不愿意受束缚,也不愿意在脑力劳动上付出太多。这个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让他知道了没有知识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这个孩子刚开始可能还是比较雀跃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体力上吃不消,之后便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现在的孩子总是生活在父母的摇篮中,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殊不知,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来说,读书确实是唯一的出路,可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能够衣食无忧,且能够轻松的生活。从另一方面讲,知识能够富足一个人的精神,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也都会有所不同。所以,认真珍惜现在读书的机会,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