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理解,这大概就是父爱如山吧,无声且深沉,让子女感到满满的幸福感。四川到厦门几千公里的距离,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独自背着三百余斤的特产,父母三十多个小时的大巴车,为的就是去看望好久不见的宝贝女儿。老人身材瘦小,背也微微的佝偻了,可他带给女儿的
理解,这大概就是父爱如山吧,无声且深沉,让子女感到满满的幸福感。
四川到厦门几千公里的距离,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独自背着三百余斤的特产,父母三十多个小时的大巴车,为的就是去看望好久不见的宝贝女儿。老人身材瘦小,背也微微的佝偻了,可他带给女儿的惊喜却是满满的,大米,自榨油,鸡蛋,土鸡土鸭,花生米,核桃仁,猪肉也许这些东西在旁人眼里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哪个超市都能买到。可是在父亲眼里,这些都是自家产的无公害食物,对女儿的身体好。路上累点又算啥,孩子爱吃就值得!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这位大爷如出一辙。每次回家返程,后备箱里都会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土货。我随口说了一句想吃粽子了,我爸在寒冬腊月的天气,骑着车子跑了好几个市场,买了苇叶,糯米和大枣,和我妈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包了满满两大锅的粽子。闲聊时抱怨大城市的大葱太贵,都快吃不起了,于是三大捆的大葱干净整洁的出现在了车里。最后连后备箱的缝隙里都塞上了苹果土豆。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因为疫情过年没有回家,我的父母亲啊给我寄了满满两大箱年货,炸的丸子,熏的腊肉,蒸的年糕,腌的腊八蒜,还有剥好的核桃仁感动之余我抱怨道,“快递费都比这些东西贵了。”我爸说了一句“管什么钱不钱的,只要我闺女爱吃就行了。”
在父母眼里,什么累啊,远啊,钱啊,甚至是自己的命,这些都比不过儿女开心重要。也许他们一辈子都说不出“我爱你”这三个字,可是一言一行之间,全部都是对孩子的爱,满的都快溢出来。
本文通过爸爸给孩子讲述“千人糕”,让孩子明白了“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道理,通过简单的对话向我们揭示了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主题。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糕点种类:
慕司——是英文MOUSSE的译音,又译成木司、莫司、毛士等。是将鸡蛋、奶油分别打发充气后,与其它调味品调合而成或将打发的奶油拌入馅料和明胶水制成的松软形甜食。
泡芙——是英文PUFF的译音,又译成卜乎,也称空心饼、气鼓等。是以水或牛奶加黄油煮沸后烫制面粉,再搅入鸡蛋,通过挤糊、烘烤、填馅料等工艺而制成的一类点心。
曲奇——是英文COOKITS的译音。是以黄油、面粉加糖等主料经搅拌、挤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酥松的饼干。
布丁——是英文PUDDING的译音。是以黄油、鸡蛋、白糖、牛奶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通过蒸或烤制而成的一类柔软的点心。
派——是英文PIE的译音,又译成排、批等。是一种油酥面饼,内含水果或馅料,常用原形模具做坯模。按口味分有甜咸两种,按外形分有单层皮派和双层皮派。
挞——是英文TART的译音,又译成塔。是以油酥面团为坯料,借助模具,通过制坯、烘烤、装饰等工艺而制成的内盛水果或馅料的一类较小型的点心,其形状可因模具的变化而变化。
日历又翻到了公历十二月,马上要告别2017年迎来新的一年2018年了。这时在我的家乡一诸暨,正是家家磨米粉、户户打年糕的时节。诸暨年糕正作为诸暨人引为自傲的美食,从自家餐桌走向高档的酒店,从家乡走向杭州、上海等大城市,并赢得了不少赞誉。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稔"。这一首流传于清末时期的年糕诗,生动地讲述了年糕不但作为普通百姓家常餐桌上的美食,也是人们祈福新年,祈求生活一年比一年高的美好心愿。
每到年末打年糕,吃年糕的风俗。自古就有,人们为了纪念伍子胥,吃年糕的习俗流传至今。公元前514年,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墙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就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纪念伍子胥。而诸暨可能本来就属吴越之地。也传承了每到年末做年糕的风俗。
记得小时候打年糕,每到年末爸爸就会收割晒干的晚稻谷去加工厂脱粒成米。然后把米淘干净,就半干半湿的米去村加工厂磨成粉。打年糕时人一定要多,因为摊年糕需要人手多,虽然我们那时还小,但打年糕时还是全家出动。如果人手还不够,还会邀上邻居帮助……
农村加工厂这时特别忙,大家一石箩一石箩(一种竹编的箩筐)的米排队等待。打年糕一般是这样一个流程,先是把米倒进一个机器上的大漏斗,待机器开动,白白的米粉便随着一个胀得很鼓的白布袋子里滑入石萝里。然后被抬到蒸房,蒸房里会把米粉加水后揉搓。这时加水很重要,这关系着蒸熟的米粉干湿度,所以这一环节是有经验的师傅操作。接着把揉搓好的米粉倒入土灶上的木制蒸笼里蒸。蒸熟后,倒入一个大筐里,用两根木条(有点象炒菜铲子)把滚汤的熟米粉打散,俗称“糕花“。打散后把"糕花"倒入一个压年糕的大漏斗里。这时漏斗下面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两条白白的年糕不停地流淌出来,这时需要左右两个人各拿剪刀,旁边各放两碗水(怕剪刀和年糕粘连),一手拿住年糕一手快速剪断,放到后面。这时年糕的粗细长短全凭这两个剪年糕的人。在剪年糕的人旁边站着的人快速把一条条年糕摊在一个大竹筐,因为加工厂有很多大竹筐,所以一个摊满了,迅速拿开去架子上搁着凉着。另一个空的马上接上。而我们的任务是把凉着的年糕翻身。刚出来的年糕又白又软,咬上一口软滑中带筋道,还有一股年糕的淡淡的米香,特别好吃。待年糕稍凉了,我们会一条条收起来,整齐的码在石箩里……
第二天会把石箩里白白胖胖的年糕一条条扳出来(年糕之间己经有点粘连)。摊在阴凉干燥的地方。等年糕干燥有点开裂,就要放到盛满冬水的缸,这样可以保存很久。
这是现在机器打的年糕做法,而以前手工做的年糕。前面的步骤和机器年糕一样,等把米粉蒸熟成了"糕花”,就把它倒在一个大石臼里,用一根大木杵,头上有铁皮包着,一个人打石臼里的"糕花",一个人边快速翻动里面的渐渐成团的"糕花"。一边迅速在旁边的清水盆浸一下,动作要快:一是怕"糕花"粘手,二可以给手降温。和农村打麻糍相象。打年糕的人的体力要好,因为很累,所以常常要调换着打。待"糕花"也变成麻糍一样有Q劲了。这时去扯上一块,搓成团醮上点红糖或夹点炒好的萝卜丝菜味道极赞。我们这里叫"年糕粥”。这时可以把这些麻糍样的粉团扯出一小团,压在年糕的木模上,压实倒出就变成一条条飘亮的年糕了。那时有的家庭还会做成形态逼真的鸡、鱼的形态。所以每到家里祭祖,把象鸡、鱼的年糕放在供盘上,既有"年年高”的寓意,又有"年年有余"的寓意,很有面子。可惜手工总是被先进的机器所替代,现在这些手工年糕很少见到了,大多都是上面所讲述的机器制的年糕了,还有许多五艳六色的疏菜水果年糕,品种越来越丰富了……
不过,诸暨年糕和周边的城市年糕不一样,诸暨年糕吃起来软糯爽滑有点Q弹不粘牙。不象有的地方年糕只有软糯不Q弹,而且粘牙。所以诸暨人在把家乡特产送给远在杭州、上海的亲朋好友。深得大家喜爱。也有工作在外的远方游子,带上家乡年糕既解馋又解思乡之苦。
诸暨年糕的吃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用水煮熟,醮上点生抽或糖,原汁原味Q弹爽滑。那是我读书时早上的快速做法。记得最好吃的莫过于妈妈炒的年糕,那时过年杀年猪。刚杀好猪,大家这时也累了。这时妈妈会把切成一片片的年糕,用大蒜,冬笋片,当然也少不了现成的新鲜猪肉了,用猪油把肉和冬笋炒好盛起,再倒入年糕翻炒,待年糕炒得熟软了,这时依次放入肉和冬笋片翻炒,倒入一点酱油,白糖,味精。然后放入大蒜,翻炒几下,一碗香喷喷,色香味俱全的炒年糕烧好了。吃上一碗,猪肉的鲜美;冬笋的爽脆;大蒜的鲜香,加上年糕的软糯爽滑。几股鲜、甜、脆、香、糯、Q的味道,让你在舌尖上长久留存。欲罢不能……
年糕还有很多做法:奶奶做的韭芽冬笋肉丝炒年糕,作为点心的鸡蛋甜酒酿年糕……年糕可炒可煮可蒸,可做各色各样的美食。年糕虽然做法多变,但不变的是家乡的味道,不变的是家乡永远的记忆。不管你走得再远,不管你身在何处,始终走不出的是对家乡的眷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