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兰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男朋友 0 113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第1张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导读: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

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

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

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

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

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

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

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

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

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

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

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

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

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

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

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

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

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

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

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

《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

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

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

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

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

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

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

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

《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

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

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

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

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

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

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

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

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

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

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

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

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之。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

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

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

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

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

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

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

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

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

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

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

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

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

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

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

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杨巨源 赋得灞岸柳留辞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刘禹锡 杨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兰陵王

  北朝时期的兰陵王也是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着成为传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骁勇善战,比如他那充满血腥和杀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时的含冤而死。而这传奇中最绚烂的一笔,无疑是他那摄人心魄的美貌。

  兰陵王是北齐的一员名将。他的名字叫高长恭,因为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叫他兰陵王。北齐的始祖是高欢,高欢的大儿子就是兰陵王的父亲。兰陵王是他的第四个孩子。兰陵王这样的出身可算显赫。但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兰陵王兄弟六个,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都记载得明明白白,唯独兰陵王的母亲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什么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没什么关系。他的一个弟弟的母亲就是妓女。兰陵王的母亲的地位难道低得连妓女也不如吗?历史记载没有给出答案,他的身世也因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兰陵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北齐和北周在芒山这个地方曾经有过一场恶战。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500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美轮美奂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群情激愤,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的500将士在兰陵王的带领下更是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在这上下夹击之下溃败而归。兰陵王打仗自不在话下,问题是他打仗的时候为什么总戴着面具呢?这恐怕还是漂亮惹的祸。史书上说他貌柔心壮,白得像个美妇人。他的美貌不是历来崇尚的力量之美,而是非常女性化的美。这样征战沙场,自是怕别人瞧不起他。所以戴上个面目狰狞的面具(或说以铁甲遮面),就能起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可惜的是,历史上并没有他的画像流传下来,这倒也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的空间。

  兰陵王貌美、勇猛、爱兵如子、私生活严谨,近乎完美。但他也有个缺点: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络绎不绝,这点是很遭人非议的。他的部下相愿曾经问他,你已经地位这么高,这么富有,你干嘛还要去贪财?兰陵王默不作声。相愿接着说,大概你是怕自己功高盖主,所以特意想要弄出点污点来吧。但你现在想往自己脸上抹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正好是个把柄。兰陵王流着泪跪下说,你说得对。相愿说你应该功成身退。兰陵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变得消极起来,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把病搞大一点,可以早点退休。但是就这样还动作太慢,不久就招来了杀身之祸。

  一次,皇帝召见兰陵王。皇帝关切地对他说,你作战的时候太勇猛,往往深入敌阵,很危险。兰陵王一时口误回答说,这是我的家事。听了这话皇帝就睡不着觉了,你和我还想分家不成?这不是要篡位夺权吗?一般人说错这话倒也未必会怎么样,但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皇帝是怎么也不能放过他的。于是皇帝就赐了毒酒送到他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做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原本为了自保,他连英雄都不做了,故意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难逃一死。诚如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死时的年龄没有详细记载,但是估计是正当英年。

  兰陵王英年早逝,北齐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杀。乱世的杀戮之中,人心如火海,兰陵王的美,如血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公元564年,北齐军队邙山大捷后,一代名将兰陵王是名声大震,被皇帝加封为尚书令,将士们也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歌舞来赞颂兰陵王,可以说兰陵王的人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可俗话又说,高处不胜寒,树大招风,而这时也正是兰陵王人生悲剧的开始,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兰陵王高肃

  在北齐的宫廷里,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长相漂亮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很是内向、腼腆,不多和别人交谈,总是静静的一个人。而这个小男孩却不是一般人,他就是北齐皇帝高澄的第三个儿子高肃,字长恭,又名孝瓘(音:惯),也就是日后的兰陵王。

  兰陵王并不是由王妃所生,而是一个宫中奴婢所生。由于母亲是奴婢的原因,所以,幼年时的兰陵王和其他兄弟相比,身份却并不是那么尊贵,再加上他的父亲高澄在还未登上皇位时被人刺杀,代替他父亲废掉东魏登上皇位的是父亲的弟弟,也就是兰陵王的叔叔高洋,这样兰陵王的身份就又一下子由皇子变为皇侄,所以幼年时兰陵王的境遇并不好。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兰陵王从小没有像其他兄弟那样受宠,所以他刻苦学文习武。渐渐地兰陵王长大了,他有着俊美出奇的容貌,传说他的容貌美丽像纤洁的女子。同时兰陵王文韬武略兼备,成为北齐的将军。

  在那样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过于俊美的容貌成为兰陵王的心病,于是兰陵王命令手下人做了许多狰狞可怖的面具。以后每逢作战,兰陵王都戴鬼脸面具,极大的震撼了敌人。直到今天,冀南一带戴鬼脸面具的习俗就是起源于这个典故。

  兰陵王英勇善战,为北齐立下了赫赫战功,邙山大捷后兰陵王的威名更是天下皆知,人们为了歌颂它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

  公元560年的三月,为了表彰兰陵王的功绩,兰陵王被册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兰陵王的称号也就因此而得来,直到今天兰陵王的本名反而很少被人们所知了。

  兰陵王高肃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发生,兰陵王所在的北齐国,更是帝位更换频繁,短短二十多年里就换了六个皇帝,皇帝大都也昏庸无能、暴虐无度。公元565年也就是邙山大捷后的第二年,北齐第五位皇帝后主高纬即位。

  兰陵王高长恭:

  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肃,祖籍渤海调蓨(今河北省景县),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封爵兰陵王。

  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分享。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长恭,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后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于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纬赐死。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人物生平

  金墉解围

  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长恭受封兰陵王。 后来累次升迁至并州刺史。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打北齐,攻入北齐的晋阳,高长恭奋力将突厥人击退。

  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邙山之战时,北周攻打洛阳,武成帝高湛派高长恭与并州刺史段韶、大将军斛律光前往洛阳救援,因为惧怕北周的兵力强大,不敢前进。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领五百名骑兵冲进北周军队的包围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头盔,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头盔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派弓箭手开始放箭保护他,之后高长恭成功替金墉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逃走,从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间的川泽之地,都是北周丢弃的兵器辎重。高长恭在此次场战役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次战役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长恭被任命为尚书令。

  历封郡公

  高长恭后来历任司州、青州、瀛州的地方长官。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初三日,担任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二十四日,担任太尉。 三月,北周齐公宇文宪从龙门渡过黄河,右丞相斛律光退守华谷,宇文宪攻取了斛律光新筑的五座城池。高长恭与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联合进攻跷谷,率军抵御北周的军队,进攻柏谷城,攻克后就退兵而回。

  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晋公宇文护派中外府参军郭荣在姚襄城南、定阳城西修筑城池。段韶率兵攻袭北周军队,将他们打败。六月,段韶包围定阳城,由于北周的汾州刺史杨敷坚守而未能攻克。段韶加紧进攻,屠杀定阳的外城百姓。当时段韶生病,对高长恭说:“这座城池的三面都有两道河壕,无路可走;恐怕只东南有一条路,贼寇一定会从这里突围。应当挑选精兵专门防守这条道路,这样一定能够捉住他们。”高长恭便派一千多名壮士埋伏在东南涧口。城中的粮食吃尽,宇文宪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但因害怕段韶,不敢前进。杨敷率领现有的士兵乘夜突围出城,被高长恭的伏兵攻击,全部俘虏。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长恭被任命为大司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十三日,担任太保。高长恭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公、长乐郡公、乐平郡公、高阳郡公等。

  遭帝猜忌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高纬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便开始猜忌高长恭。

  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聚敛财物,他的亲信相愿问他说:“大王受到朝廷的重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相愿继续说:“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回答说是。相愿说:“朝廷如果忌恨你,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这不是躲避灾祸而是招来灾祸!”高长恭哭着俯身向相愿询问解决的计策,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听从他的计策,但是没有办法成功隐退。 等到朝廷对陈朝用兵,高长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将军,叹息说:“我去年脸上长痈,现在为什么不发出来!”从此有了病也不肯医治。

  皇帝赐死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后主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对他的王妃郑氏(兰陵王妃)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郑氏回答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于是就饮毒酒而死。 死后朝廷追赠为太尉,谥号武。

  人物评价

  高长恭相貌柔和内心豪壮,声音姿容很不错。高长恭担任将领时,亲自辛勤处理琐细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个瓜几个果子,也一定和将士共同分享。起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列举他的贪赃之事,被免除官职。等到讨伐定阳,阳士深在军中,担心灾祸到来。高长恭听说此事说:“我本来没有这个意思。”于是求小的过失,用棍棒打了阳士深二十下来使他安心。高长恭曾经入朝而随从都散去,只有他一人,高长恭独自回来后,没有责罚他们。武成帝奖赏高长恭的功劳,命令贾护买妾二十人送给他,高长恭只接受其中的一个。有一千金的债券,临死那天,把它们全部烧掉。

  趣闻轶事

  兰陵王入阵曲

  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高长恭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中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

  郑妃:

  人物介绍

  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兰陵王妃了。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但大多数人相信这个姓郑的王妃来自于有名的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夀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夀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荥阳郑氏作为名门望族,郑氏之女嫁给兰陵王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并没有留下这位嫁给绝世美男的幸运女人的画像或者更详细的资料。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烟云猜测,这位嫁给俊美王爷的女子应该也有着惊艳的容貌,当她听说将要嫁给当时名动天下的美男王爷时,是否内心也跟每一个将要嫁给心上人的少女一样激动。如果不出意外,这位郑氏少女当时一定是全国少女艳羡的对象,兰陵王与她的婚事一定让很多少女心碎。

  《兰陵王》:上海**制片厂、万科文化有限公司合拍,1995年出品。本片获1995年美国洛彬矶圣克拉里达国际**最佳外语片奖;顾长卫 获1995年第15届夏威夷国际**节摄影奖。

  兰陵王 (1995)

  Warrior Lan Ling (1995)

  地区 中国大陆

  片长 97 分钟

  导演 胡雪桦

  编剧 胡雪桦 王培公

  演员表

  卡伦德

  洛伦佐 兰陵王子

  宁才

  宁静

  王学圻

  杨丽萍

  远古时代,有一个以凤雀为图腾的部落。首领是一位美丽庄严的女人,她的独生子取名为兰陵。邻近的黑鹰部落经常入侵,凤雀族渴望一位真正的男人带兵出征,保卫部落的平安。长大成人的兰陵面容娇美如女孩,在战场上遭人奚落。不久,黑鹰俘虏了凤雀族的所有男人,为了保存他们,女首领牺牲了自己的贞操。兰陵自此痛恨自己的脸,他千方百计获得了一个神木雕成的面具,戴上它,兰陵所向无敌,为部落报仇雪耻。但面具从此也摘不下来了。兰陵的本性也日愈凶残,他甚至把深爱他的女子英英弄得奄奄一息。兰陵在母亲的咒语中被摘下了面具,但他醒来,仍是恶魔一般。族人群起剿之,幸而得到英英相救,但兰陵却误杀了英英。兰陵被愤怒之极的族人擒住,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首领架火烧面具,仍无济于事。神最后告诉首领,只有用人血洗面,魔力才会消失。女首领走上祭台,从容自刎,血喷三尺,面具也轰然倒下,一个新的王--兰陵王诞生了。兰陵背负着母亲的遗体,消失于天地间……

古代一位面具背后的悲情王子 -----兰陵王高肃 2008-12-05 21:00 当今社会的美男标准,好像越来越偏阴柔,不少万众瞩目的男明星们都美得很中性,人们发明了不少流行词汇来形容这些美男,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古代的花样美男——兰陵王 面具背后的悲情王子 有一首著名的乐曲,叫《兰陵王入阵曲》。关于这段音乐,还有一段来历。这实际上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就在魏晋时期的北朝,当时发生了一场北齐和北周两个国家之间的战斗,在芒山这个地方。当时,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五百铁骑两次冲入敌阵,杀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张经典的、美轮美奂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所以群情激昂,上面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兰陵王的五百将士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就溃败了。后来,就有人编了《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骁勇善战,先后任北齐的并州刺史、尚书令、大司马,直至左丞相。他在和突厥人与北周的战斗中是所向披靡,功劳最大,似乎已经成为军中公认的偶像。不过有一点很蹊跷,干嘛兰陵王要戴着一个面具去打仗呢?就是因为他长得太美的缘故。而且他长相的美并不是我们古代历来讲究的那种有力量的美,因为史书上说他是貌柔心壮,白得像一个美妇人。看来兰陵王的确是女性化的美,在战场上这种美反倒是一种缺点,对手会看不起他,有些战将,比如张飞往那一立谁不怕?吕布、赵云尽管也是美男,但他们都不是这种柔的长相。 你长得很威风吓死人,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点上兰陵王是吃亏的,所以他把面具戴上,而且这个面具还弄得很狰狞,很可怕。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戴面具,一种是用铁甲遮面。正史上都是说他铁甲遮面,但是用假面具好像更富有戏剧性,所以这个传说就更广。 那么兰陵王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没有兰陵王的画像留下来。因为他美得很像女性,一般觉得找一个美女穿上蓝戴甲就是兰陵王了。没有画像也许对兰陵王是件好事,他的长相可以超越时代,映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可能更会美轮美奂。 实际上兰陵王的闪光点不在于他的美,而在于他的战功。他打仗很英勇可以是勇冠三军。甚至有人评论说,如果兰陵王不会死的话,北齐不会灭亡 。同时他爱兵如子,只要有吃的东西,哪怕是一瓜数果他都分给士兵们。人又美,自己又勇猛,私生活也比较严谨,听起来是个很完美的男人。可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兰陵王有一个大缺点,他有点贪,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公开进进出出,常遭到非议。他的部下有一个叫相愿的曾经问他,你已经地位这么高,这么富有,干嘛还要去贪财。兰陵王不回答。相愿接着说,你是不是怕自己功高盖主,自己要弄点污点出来。兰陵王才开口称是。相愿说, 你现在要往自己脸上摸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个正好是个把柄。兰陵王说,你讲得对,然后泣下,前膝请以安身之术,也就是流着泪跪下,请他给出个好主意。相愿就说,你应该功成身退。兰陵王部分地听取了他的建议,比如说他后来比较消极。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让病搞大一点,可以退休,但是他动作太慢了,来不及真正解脱就遭来了杀身之祸。 在人生的舞台上, 兰陵王也给自己戴了一张面具。但是当他懂得了应该全身而退,应该去韬光养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直接的导火线实际上是这样一件事情,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堂兄兰陵王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皇帝好像很关心他的样子。当时兰陵王实际上是一个口误,他说这是我的家事。皇帝就很猜忌,是你的家事,这意思你心里有想做皇帝的想法?皇帝就睡不着觉了,如果一般的人说说也好,因为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那怎么得了?皇帝想干脆把他弄死算了,于是就在酒里下了毒药,将毒酒送到兰陵王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做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他的妻子郑妃就劝他再去见见皇上,兰陵王毕竟是个男子汉,他说不必了,原话是“天颜何由可见”,我又有什么理由再去见他呢?这话里包含了一种心酸,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他连英雄都不做了,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这个样子。兰陵王死了以后,皇帝假惺惺地哀告天下,而且还追赠他为最高级别的官,也就是太尉。皇帝杀兰陵王,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什么理由,反正我想要你死,你就死吧,连理由都不用找,这也许就是乱世的悲哀。有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是美男子也是名将,如何逃过悲剧宿命?兰陵王英年早逝,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妻妾,孤灯长夜,了此残生。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后主真叫自毁长城,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戮。终究是国破家亡。悲情人物,悲情家族,悲情时代。 兰陵王是位皇子,他实际名字叫高长恭,是东魏大权臣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于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哺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北齐。兰陵王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做皇帝,死了以后被追赠为皇帝,跟曹操一样。兰陵王的所在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人们叫他兰陵王。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就是兰陵王有六个兄弟,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史书上都记载的明明白白的,惟独这个兰陵王,他的母亲是谁,史书上说不知道。其实,当时的社会对母亲的出身是不避讳的,即使母亲是妓女也是不避讳的,兰陵王弟弟的母亲就是一个妓女。兰陵王妈妈的身份地位,想来不至于低得连妓女也不如,这里就可能别有隐情了,也给兰陵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很容易想象的,他妈妈肯定是一个美女。不过兰陵王的美貌可能来字父母双方,他的父亲也应该是一位美男。他的祖父高欢,史书上讲他是目有精光,齿白如玉。兰陵王的父亲也是神情俊爽,属于美男。这里面遗传的因素很重要,美男有的时候往往是家族性的,在北朝还有一个慕容家族,也是美男家族。慕容在金庸的小说当中,或者其他武侠小说当中经常出现。 兰陵王的身世有神秘感,本人又是一位勇士,再加上是超级美男,这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一个白马王子。历史上关于他的女人有两条记载,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姓郑,郑妃。还有一条就是因为他的战功卓著,当时皇帝特地买了20个女人送给他。但是兰陵王只收了其中的一个。另外19个都长得很丑吗?大概不会,皇帝既然作为礼物送,那肯定是20个美女。可以看出兰陵王很讲究策略,一个都不要的话,皇帝没面子,拿得太多,会被别人认为是好色之徒。从这里可以看出,兰陵王不是个好色之徒。 这个兰陵王,在乱世的杀戮中,他的美,如血海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