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尤其是九零后,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没有兄弟姐妹帮衬。在照顾孩子之余,也得走向社会赚钱养家,供养父母和孩子。梅梅(化名)是一个普通的九零后宝妈,夫妻在城市打工,因为经济的巨大压力,孩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生活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尤其是九零后,上有老、下有小,没有没有兄弟姐妹帮衬。在照顾孩子之余,也得走向社会赚钱养家,供养父母和孩子。梅梅(化名)是一个普通的九零后宝妈,夫妻在城市打工,因为经济的巨大压力,孩子没人照顾,去年趁着十一期间只好把孩子送回农村老家,让家里的老人照顾。
因为夫妻都忙于工作,很少能回家看望宝宝,爷爷奶奶也不懂得视频,所以每次都只能电话联系,本来打算春节回家,但是又遇到了特殊时期,算下来也已经大半年了,好不容易趁着五一放假,又请了2天假,准备回去去看孩子,没成想,刚刚到家看到三岁的儿子已经有五十斤之重,自己差点没认出来,梅梅肠子都悔青了,爷爷奶奶一味地喂宝宝吃食,夫妻差点和老人吵架,梅梅对老人说:“算了,还是我自己带吧!”最后夫妻还是决定把孩子自己身边,虽然苦了点,但是至少有父母陪伴,对孩子会更好!
为什么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亲人的陪伴都无法替代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孩子在3-6岁的时候,是性格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引导,非常不利于他们形成自信的性格,会变得非常自卑、胆小,而且这种心态还难以修复。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在爱的沐浴中长大,只有如此,孩子的性格才能健全,三观才能够健康。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带孩子去外面逛逛,去公园散步,也可以带孩子做做小游戏,孩子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与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些亲子活动非常重要。
为了增进感情,爸爸妈妈可以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互动的两个小游戏。一、影子游戏
这个是许多80后和90后小时候经常玩的小游戏,在灯下,通过手势的变化,将影子映在墙上。可以通过手势的变化,变出小兔子、小猫和小狗,灵动无比,而且还可以变出正在飞翔的小鸟,非常有趣。这个小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很大作用,同时也能够增强父母和孩子的沟通能力,通过小游戏互动起来,孩子和爸爸妈妈也会没有距离感。孩子的思维模式也会发生变化,孩子会越来越聪明,发散思维更强!
二、传话游戏
如果您的宝宝三岁左右,可以多玩传声筒的游戏,妈妈告诉孩子一句话,让孩子传达给爸爸,妈妈怎么说,孩子就会跟着妈妈学,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对于宝宝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孩子向爸爸传达对了,一定要及时鼓励孩子!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职场妈妈没有办法24小时照看孩子,所以隔代教养愈演愈烈。老人带孩子的辛苦不言而喻,晚辈当心存感激。但是老一辈在照看孩子时,更多的是用固有、过时的方式,甚至溺爱孩子,如果家中老人常把这几句话挂在嘴边,这个时候当妈的就要多留心了。
1、没事,拿一个吃喽!
很多的肯定跟家里的老人孩子都一起逛过超市吧。不知道你家里有没有出现过这个情景:孩子看到超市里面有各种好吃的都会忍不到结账就想要吃,一般父母的做法是会说不能吃,现在东西还不是我们的,要等着结账之后,变成是我们的东西了你才能吃。
当妈妈在制止孩子的这个行为的时候,老人们常常会说:没事的啦,拿一个吃有什么关系。这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就是:“只要拿的不多就是可以的!”,变成了类似“小偷”一样的人!
2、你别弄,我来
大家都知道,老人对于孩子都是十分的疼爱的,隔代亲更是如此。因此我们看到有的老人对自己的孙儿很是溺爱,什么活都不让做,还帮着孩子洗脸,刷牙,收拾书包,喂孩子吃饭,给孩子穿衣服等等。其实老一辈人这样的溺爱,会导致孩子不能独立自主,影响孩子的发展。因此这样的老人,不适合带娃!
3、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
其实不管是老人,甚至是年轻父母也会用“你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来抓你”来吓唬孩子,这本身就是一句谎言。警察是保卫人民的,用警察来吓唬孩子,一是把警察妖魔化了,二是这根本就是一个不会实现的“恐吓”。老人不能因为孩子不听话,就用一个谎言来吓唬他。假如孩子有一天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他却不敢向警察呼救,很可能就错失机会发生危险。
4、别跟小孩一般见识
老人带娃,护短最为常见,只要孩子在外面闯祸了,老人肯定是包庇自己孩子,还会说道:你都大人了,还跟孩子一般见识。其实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做了错事,却因为自己年纪小,而被豁免了。相信很容易会让孩子养成不负责任的意识,长大以后必然会吃亏。这样的老人,不适合带娃。
个人觉得老人将孩子忘在家里,这种情况应该是属于老年痴呆吧,毕竟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本来就是目的送去学校,结果将孩子忘在家里,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是搞忘了,因为其他的事情疏忽了都有可能,但我个人觉得更倾向于是老人有老年痴呆的现象。
实际上老年痴呆并不可怕,主要是因为现在国内老龄化比较严重,而且老年人本身记忆力各方面就比较差,而且再加上身体机能各方面退化,就会导致老年痴呆越发严重,我们不仅在生活中电视上也都看到过,也都了解到过。
一、老年痴呆
其实在我们国内有专家专门记录过,我们痴呆的人数还是比较多,主要是分配在一些老年人身上比较多,其实也是要分轻度和重度的老年痴呆,因为种植老年痴呆非常严重,完全就是上一秒做的事情,下一秒就忘了,而轻度老年痴呆就不一样,轻度老年痴呆虽然说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肯定不会记忆太深刻吧,也会随时忘记。
二、应对措施
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了,像老人平时带孩子上学这个情况,本身就是属于比较危险的,因为老年人一个是岁数比较大了,特别是上了一个年纪,70岁以上的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记忆力比较差的情况,所以说作为父母就这个时候更应该要注意,如果让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的隐患,所以父母一定要选择一些办法来,其实改变现状能够再让老年人送孩子上学。
三、父母可以教育孩子
当然父母也可以教育孩子,比如说家庭本来生活就比较繁忙,那这个时候可能作为父母就忙不过来,如果说要请位专门照看的人,可能会对家庭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压力,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随时教育孩子提醒孩子去上学,应该走哪条路,这样长时间下去孩子自己都知道怎么去学校,这样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们常说隔代亲,岂不知有相当一部分的隔代亲,都是爷爷奶奶一直护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或外孙子外孙女。他们犯了错,只要父母想管一下,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就会上前拦着,唯恐他们的心肝宝贝吃一丁点亏。
这些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家里最好吃的东西,宁肯自己不吃或少吃,也要省下来,让孙子辈的吃。自己宁肯节衣缩食,或勤俭了不能再勤俭了,也要省下钱去给孙子辈的去花。
他们只知道爱自己的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而不正确的去引导教育他们,有不良的习惯,他们以为还小着里,长大就好了。岂不知弯腰树在小树苗时,若不纠正过来,长成大树就只能任其弯腰了。
但这些隔代亲还算凑合说得过去。我今天要讲的是一个令人惊讶的隔代亲,这个隔代亲就有点令人匪夷所思了。
有一位老人,随着儿女一个个成家立业,家里只剩下了老两口过日子。偏偏老伴又去了女儿家带娃娃,他有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好在他每天还有送孙子上学和接孙子放学的事要干,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可日子一长,他又不习惯了,把孙子送到学校后,他又无事可干了,看电视不想看,又没有别的爱好,又不善于和人交际,只能一个人闷在家里坐冷板凳。
只有孙子在家里的那一刻,他才有了欢乐和幸福感。因为小孙子可以陪他说话,陪他玩。
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去学校和小孙子的班主任老师请假,说小孙子生病了,不能上学了。
孙子小又不懂事,不去上学和爷爷一起在家里玩,又开心又有好吃的当然好。爷孙俩玩了几天,高兴的不亦乐乎。
孙子的班主任老师,看几天了,这孩子还不来上学,就一个电话打给了孩子的父母。这时间孩子的父母才知道,孩子已经几天没有上学了,他们弄清楚了情况,非常生气,媳妇没办法说,儿子可给老爹下了最后通牒,以后再也不让你接送了。
这老头知道自己理亏了,也没有说什么,可失业的滋味不好受呀,一个人孤苦伶仃的过日子,生活中没有了一点点乐趣。
最后他终于忍不下去了,但又不好意思和儿子媳妇说,就跑去亲家家里,哀求亲家两口子,劝劝儿子和媳妇,让他还接送孙子,不然他一个人在家没事干,太孤独和寂寞了。
在亲家两口子的劝说下,儿子和媳妇才同意让他继续接送孙子上学和放学。
我个人认为,不论带的是孙子孙女,还是外孙外孙女,隔代亲,对他们亲本身没有错。
但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当他们有错时,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即使动手打他们两下,也不要护着拦着,不要掺和,应该知道他们的父母一样爱他们,不会打坏他们的。
二是当他们有错时,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也不能迁就他们,一定要正确教育和因势诱导,以便他们能分办事非,健康成长。至于奇葩的带孙子辈的事,更是绝对不可取。
很多时候,老人临终前都希望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孙儿辈,看到孩子,觉得总算可以瞑目了,而孩子们,尤其是儿子们也觉得这样做才是孝顺。
对于太小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但这种做法
我的同事一家生活在北京,她老公是甘肃人,具体哪个地方没记住。反正她说那里很穷的。
她上班,她老公不上班,在家带孩子。
租房住,因为工资不多,只能租那种很便宜公寓式的房子,不带卫生间和厨房的那种。
她儿子,身体一向都特别皮实。经常骑着小平衡车,被他爸带着去爬山,走个十里八里地都不喊累的。
我见过,就是一个身体倍棒,特别可爱又淘气的小男孩。
她公公在她儿子没出生之前就得癌症去世了。从此她老公心结就种下了。
时刻要求以他家人为重,但就这么一个愚孝男,死活不上班,就靠老婆几千块钱工资养活。
她儿子三岁那年,她老公的姥姥病危,她婆婆就要求他们全家必须回来,丝毫不管儿媳请假扣钱没收入他们一家子怎么过,那是在北京啊!生活成本高,不言而喻。
就这样,一家三口买了卧铺,从北京出发到甘肃去了。
去了以后,他姥姥家在乡下,没有自来水,只能吃那种类似坎儿井储备的那种水,具体叫啥,外地人咱也不懂。
水质肯定没有像城里那样还得消毒净化处理,睡觉是那种土炕。
而且吃饭跟咱们时间也不一样,因为所在时区也不一样,那里时间跟北京也有区别,通常人家就吃两顿饭。
加上其他一系列不适应,还有长途奔波,那个强壮的小男孩很快病倒了。
本来一大家子就够乱了结果孩子又病了,上吐下泻,还咳嗽不停,压根吃不下东西,难受的每天就让抱着。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村子里连个像样的诊所也没有,还得抱着孩子跑去几十里地外的县城医院去看。那里也没有专业的儿科,给孩子开了药效果不大。
(这个我也有体会。今年四月中旬,我带两周多的儿子回老家,儿子玩的时候不小心额头碰破了,流血了,去村里诊所找点碘伏消毒液都没有。当时我都特别担心,怕万一伤的重了,得了破伤风怎么办。)
就这样,孩子难受地坚持了几天,人都瘦了一圈,终于把他姥姥给安葬了。安葬完后,他们就立即回了北京。回北京后,立即去儿童医院看,孩子得了肺炎,折腾了将近一个月才好。
其实老人去世前,临终交代,让太小的孩子在现场看着真不是什么好事。
我姥姥去世那年(上世纪90年代末,落后村里),我老弟才六七岁的样子,我三妹比他大五岁,也就十一二岁。她去世是晚上十点多,我爸妈都跑去跟姥姥送别。走时叮嘱让他俩把门锁好,在家里待着不要出来。
结果我老弟特别想去看看我姥姥,他俩那时候也是胆大,于是我三妹就拿着手电筒,他俩相互壮胆就去了。
去了以后,见到我姥姥临终前的模样,我老弟当场就吓哭了,而且浑身哆嗦。(我老弟小时候跟我一样,有时撞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会发烧说胡话,让会看虚的巫婆给看看烧烧就没事了。)
后来我妈就把他俩送回了家。回到家我老弟就说他看到姥姥被两个很吓人的人架着走了。孩子的眼睛干净,有些场合还得注意保护孩子。
接着到了头七,我妈没当回事,又带着我老弟去坟头上给我外婆上坟。我老弟回家后就开始犯迷糊,而且有些发烧说胡话,整个下午都呆呆的。我妈这才想起来有可能惹麻烦了。
临近傍晚,我妈赶紧把我老弟带到能通灵的巫婆家里,那人焚香烧纸看了看,说他姥娘跟着他回来了,把她送走就没事了。
结果送走可是不容易,一天了还是不行,看着我老弟呆呆的犯迷糊,气的我妈都发火骂人了,最后又过了一天,老弟才恢复正常。
所以,带太小的小孩子去看即将临终的老人还是量力而行吧。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来定!
让孩子见见老人可以,但就别让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老人断气了。这就有点残忍了!
说到底,孝顺还是做给人看的?!你现在做的是给孩子做榜样!
老人会忘记带孩子,全因为内心着急赶时间。害怕送孩子上学迟到,才会粗心大意将孩子,直接留在了家里。幸运的是孩子妈妈发现了这一情况,并追上了孩子姥爷,将孩子重新交到姥爷手中,不然姥爷感到学校时,才会发现这一情况。
事情发生在河南一位老人身上,他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这天老人像往常一样,准备骑车带着孩子上学。不曾想到半路时候,女儿追了上来,并叫住自己,询问“孩子呢?”,这时老人摸摸后座,才发现孩子不在后座坐着。
会有这样一个情况发生,在我个人看来,可能源自下面这两个原因。
一、老人粗心大意,遗忘了孩子老人上了年纪以后,视力听力记忆力都会下降,很多老人都会出现健忘情况。这位老人知道自己要送孩子上学,可能因为赶时间,而忘记查看孩子,是否已经坐在了车上。
当老人驾驶电动车,行驶出很远距离后,才发现这一个情况。当然了老人的发现,来自女儿的提醒。这一幕让网友们哭笑不得,曾经的一个笑话,不想却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二、孩子调皮,悄悄溜下车会有这样情况发生,除了老人粗心大意之外,也有可能是孩子调皮,不想去上学,或者是想要和老人开玩笑。
常言道“隔代亲”,调皮的孩子和姥爷关系会更近,在姥爷面前也会更加放肆。如果孩子不想去上学,或者喜欢捉弄姥爷,就可能在上学这件事情上,让姥爷着急难堪。
孩子在老人骑电动车走之前,悄悄溜下车,这样一个情况,也没有被老人发觉,就这样老人认为孩子在车上,其实孩子还在家中。
不管出于什么样原因,好在事情最后有惊无险。经过这件事情后,老人也应该加强检查,时刻查看孩子,是否在自己身边,以防同样事情再次发生。
已经婉拒,说明对方有自己的安排,不要给别人增添麻烦,否则结果会令大家都不舒服。毕竟两辈人在一起生活会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处理不好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
许多到城里帮儿女带孩子的老人,基本上带完孩子后都回农村老家,家里还有可耕种的土地,是故土难离,也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窝”。
但是老人如果真的不想回老家去,家里也没有什么人了,建议参考以下情况来考虑。
1如果相互之间关系融洽,可以尝试再争取
老人可能舍不得儿子、孙子,也习惯了城里生活,可以跟着儿子享天伦之乐,这事可以理解。
设法相互沟通交流,再决定去留与否。
可以询问儿子儿媳,孩子大了去上学,家里是否需要老人接送?是否需要老人帮助照顾家庭?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果需要可以继续帮忙。
如果真需要,老人留下来有事做比较好,如果儿媳妇不做事,待在家里确实不需要老人帮了,老人就没有留下来的必要。
老人没有事做,可能会很孤独,估计也待不住。
毕竟留下来家里要增加一个人的费用,儿子会更艰难,相处时间长了,大家还要照顾彼此的心情,会过得很累。
老人如果觉得对不起孩子,自己也会感觉心理压力大。老人还有可能会觉得在看人家脸色生活,觉得不满,不说心理憋屈,说了,可能会引起家里的矛盾,待下去只会越来越不舒服。
2如果相互之间关系一般,就不要再坚持了
双方的客气不要变成嫌弃,再继续相处下去只会都不舒服,不如回去,还可以保持着一份相互的情意。
没有经济来源,想靠儿子养老。
如果就想着“养儿防老”,也许是希望在儿子家养老,不想再回老家了,要等孩子们养活,这有点不太合适,涉及到孩子们是否有能力养的问题。
来城里带孩子就不想回家了,如果是面子问题,不愿意回去,怕被人说被卸磨杀驴,没有用了被撵回家。
谁这样说就是谁想法有问题,自己更不能这么想,谁还不愿意回家过自己的生活?
在自己家里生活,比在哪里生活都自在。
已经被婉拒了,就要正确对待,心里不要有更多的想法,也不能为了自己让儿子一家人不舒服。
他们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计划里没有安排自己,就主动大大方方提出回自己家,在农村给孩子们依然有一个逢年过节可以回去的家,让他们有个回得去的家。
毕竟农村有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早点回去打理,早点过自己的生活,不会因为要依赖别人而被嫌弃,自己也用不着看别人脸色行事。
不住在一起,距离产生美,相互有个念想。有些问题可以眼不见,心不烦。自己的日子,想吃软的做软的,想吃硬的做硬的,自己地里种出来的吃着也放心。
当然,如果孩子给钱,也不必客气,收下就行,表示亲情还在。等孩子们回家时给他们带上你准备的农特产品,都可以融洽相处。
不想以后发生矛盾的话还是回农村好了,双方都轻松,特别是儿子不用夹中间难受。
3如果实在不想回去,想在城里生活靠自己
在城里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可以跟儿子家沟通,关键是要靠自己。
可以自己买房或租房。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钱购房居住,这个不用谁同意。想请孩子们帮忙看一下房子可以商量,如果自己能定夺,就通知一下儿子儿媳就行。
在城里生活要有自己打工赚钱的本领,不能给儿子添负担。
带孩子七年,按一般农村结婚成家的时间推测,老人的年纪不会太大,应该还有劳动力,可以商量自己出去打工或做点小生意赚钱,自己租房子住。
因为孙子不需要老人管了,儿媳妇也不希望老人留下来,再住在儿子家有点不太方便。最好靠自己的劳动解决吃住的问题,儿子一家不致于反对。
有书君的同事家就是这样处理的,让公公婆婆来城里租房子住,老人靠自己在农贸市场摆地摊养活自己。说实话,这年头,只要勤劳饿不着谁。
如果单身,可以找个老伴留下来过自己的生活。
现在有些丧偶的男老人需要有人照顾,但可能会有两种结果:遇到一个真的能够过日子的人,领证结婚后可以老有所依,是老人有福气。
如果是采取请保姆陪伴照顾,搭伙过日子的方式过最后的日子,老人可能会得到一些经济收入,但注定不会有归宿。
以保姆的方式结合,老人可以暂时有个住所,一旦对方走了,不可能得到房子,可能还是要回老家去生活。
或者可以用劳动所得租住房,好的话,孩子们给一定的生活补助,差的话,老人还得自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
既然儿媳妇已经婉拒过老人留下来的要求,等以后更老了,已帮不了他们,还给他们添麻烦时,不知道她能不能接受老人一起住一起生活。
老人有能力的时候,没有做孩子们想让做的事情,就要承担自己选择的相应后果。如果有可能被拒绝的话,以其年老时再被拒绝,不可能改变什么,倒不如早点回农村老家去。
如果觉得有书君说的有一定道理,不如干脆早点回去打理家里的一切,儿孙们还能对在老家的老人有个挂念,时不时回去看看。
毕竟老人带过七年的孩子,儿媳妇也会念老人的好,难说等他们经济上有所改善了,时不时给点钱贴补老人的生活,或者真的动不了,孩子们会安排解决。
总之,只要靠自己,不靠别人,比什么都强。能想明白道理的人,日子会过得好。
过自己可以做主的生活,也不与孩子在感情上疏离,这是更好的选择。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有书君的说法?
希望老人尽早为自己拿定主意,那样好日子还在后头,自己的日子也就能过得下去。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