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患者怎么搬运?

同事 0 89

心梗患者怎么搬运?,第1张

心梗患者怎么搬运?
导读: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亡。悲剧的发生除了此病凶险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如急于送病人去医院,人背、车拖、一路颠簸,使病情更为恶化。真可谓好心办了件坏事。 急性心肌梗塞多因冠状

急性心肌梗塞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患者在发病后几个小时内死亡。悲剧的发生除了此病凶险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病初期救治不当,如急于送病人去医院,人背、车拖、一路颠簸,使病情更为恶化。真可谓好心办了件坏事。 急性心肌梗塞多因冠状动脉分支的一支或多支痉挛使血管腔狭窄,或因血栓形成而阻塞血管腔造成局部心肌供血中断,出现心肌严重缺血、缺氧而造成心肌广泛坏死。如果此时病人处于活动状态,心肌的耗氧量必然增加,心脏负担明显加重,病情也随之加重。实验证明,活动时的心肌耗氧量是安静平卧时的4倍,翻身活动、搬运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这是心肌梗塞患者猝死的首要原因。 如果你遇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口疼痛,并伴有周身冷汗,首先要想到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此时决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该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肢体活动,不要让病人说话,周围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如患者身边有急救药,应及时让其服用,并速请救护人员处理,当病人病情得到控制后再平稳地送往医院治疗。如找不到救护人员亦可用担架尽量平稳地把病人送往医院。 禁动是现场处理急性心肌梗塞的极为重要措施。

七八年前,我到院外接诊一个心梗患者,那个人是个男性,才四十多岁,既往有糖尿病史。我第一眼见到他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己家的床上,满头是汗,双手捂着胸口,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嘴里一个劲地冲我说“大夫,求求你救救我……我太难受了”,那个场景让我至今难忘。

我给他做了个心电图,心电图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我把急救箱里的药给他用了一些,但无济于事!他依然非常痛苦,一个劲地让我赶紧救他,他不想死。

刻不容缓,我必须把他赶紧送到医院去!但这时一个困难出现了,他家住的是没有电梯的老式板楼,而且是在六楼,这栋楼的楼道不但窄,而且楼梯很陡,连他爱人在内我们四个人一起抬他都非常吃力,而且他还在担架上一个劲的折腾。没有办法,我只能敲邻居的门寻求帮助,结果敲了好几家终于有一家出来一个大哥帮忙,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顶楼抬下来。

到楼下的时候,他疼得更厉害了,不停地低声哀嚎,身上都已经湿透了,面容扭曲,给人的感觉是真的快坚持不住了。我让司机能开多快就开多快,这个人看起来要不行了,司机心领神会,一脚油门踩到底,风驰电掣般赶回了医院。

几分钟以后我们赶到了医院,下了车直奔抢救室,一秒钟都没有耽搁。但悲剧还是发生了,这个患者刚刚进去抢救室就不再折腾了,心电监护突然成了一条直线,连室颤都没有出现。主任马上指挥我们进行按压、插管、推药,一直不间断的复苏了两个多小时,直到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但患者的心跳一直都没有恢复,整个过程监护仪上甚至连点逸搏都没见到,最终患者临床死亡了。

这个患者是我所见过的心梗患者当中病情最重,进展最快的一个。当然也有很多心梗的患者在送到我们科室以前就已经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我没法见到发病时的情景。但是书上说心梗的患者在急性发病的时候一部分人会出现“濒死感”,从这个患者身上我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我是一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也是一位亲身经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于急性心梗有和别的医生不一样的感悟,自己亲身经历过,而不是只看到课本上和资料上的别人讲的那些。

病人突发心肌梗死死前有什么感觉?其实他们的感觉和得过心梗的人感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可能活着的病情稍微轻一些,死去的病情重一些,但是这些不是绝对的,主要还是救治时间及时不及时,这才是关键点!

很多教科书和资料上写着心肌梗死前可能有先兆,“ 部分患者发病前数日可能会有乏力、胸部不适、心悸、气促、烦躁、心前区疼痛等冠心病常见症状。”

大家一定不要理解歪了,认为只有只有经常出现乏力,气短,心悸,胸部不适才会是心梗发作,只有那些平时有心脏疾病的人才会发作急性心梗。

我在发病前身体也是很健壮的,没有明显的“三高”疾病,也没有冠心病,但是却有一些高危因素,而且也不是几天前有哪些不适症状,而是突然发作,突然胸闷、胸痛甚至有些昏迷的那种急病。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前有先兆的病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部分病人可能和我一样,先是上腹部恶心,再就是胸痛发作,大汗淋漓,最后做检查就是心梗了。

对于我来说,发作心梗的过程真的是记忆犹新,每每想起来真的是不能忘记,虽然已经过去整整5年了,如果不是因为在自己的夜班上发作,正好在前半夜发作,万一后半夜发作,万一当时身边没有同事,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那天晚上我上夜班,钟表已经过了9点,看着医院外面没有停着的车辆和就诊的病人了,我站起身准备去医生值班室铺下床铺。

看着还在整理病历的另一个同事,我和他打了一声招呼,就自己去值班室准备休息了。

正铺着床的时候,突然感觉胃里有些恶心想吐的感觉,心里当时就抱怨食堂里做到的大妈了。

每次夜班的饭都拖堂,今天又是拖到了7点才开饭。因为当时门诊上有病人,所以吃完饭的时候已经接近8点了。

而且因为午饭和晚饭间隔时间长,肚子很饿了,晚饭吃的有点多,三个馅饼两碗大米粥,这时候出现恶心,估计是胃不舒服了,就想躺一会儿估计就没事了。

躺了有23分钟,恶心想呕吐的感觉没有变好,而且胸口有些发闷、有些胸痛的感觉了。自己当时还想这会是“心绞痛”吗?

胸痛的症状越来越明显,我从床上起来走到药房里问同事先拿了一片硝酸甘油吃上了,然后走到门诊上坐下来休息,看看症状能不能缓解。

整理病历的同事当时还没有完活,看着我又进来了,当时问了我一句“没有病人了,你不是去睡觉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我当时低着头,头上已经冒冷汗了,“突然胸口发闷、胸痛,刚吃了一片硝酸甘油了,还是难受。”

同事当时乐了,“你心绞痛吗?还吃硝酸甘油,真逗!”

我当时站起身来,额头上也是大汗淋漓了,“哥,不行了,吃了硝酸甘油还是胸口痛,有点不太对劲,你和我去二楼给我做个心电图吧!”

同事赶紧过来扶着我,我们的心电图室是在二楼,当时也有点傻了,没想到把机器搬下来,而是自己走上去的。

走了两步台阶后,胸痛加剧,胸口感觉和大石头压着一样喘不过气来,大汗淋漓,真的和那种临死前要挣扎一样,估计这就是教科书上说的“濒死感”,估计经历的人真的是后怕。

我最后是被同事架上去的二楼,当时都有些迷离了,直接躺在检查床上,不想说话,也是说不出话来了,很难受很压抑的感觉。

同事赶紧给我做了一个心电图,心电图机是带自动分析功能的,结论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而心电图表现:ll、lll、avF导联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的振幅高耸,典型的“下壁心梗”心电图表现。

同事当时就有点懵了,刚才好好的怎么会心梗了?而且我平时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

他嘴里直说“机器坏了,我再做个。”重新操作一遍,结果还是一样的。

虽然很难受,我当时还有一丝清醒,掏出手机给了同事让他先给我家人打电话,再拨打120。

同事缓过神来赶紧拨打了电话,随后又让药房的同事送上了阿司匹林和弄了氧气上来给吸上了。

他本来想把我扶下楼去,可是我真的没有力气动弹,也说不出什么话了,摇头都费劲了。

等了不到15分钟,家人和120急救车差不多同时赶到,一起把我从二楼抬到救护车上,急忙送到县医院进行救治。

当时家里想送到市级三级医院进行治疗,又怕路途远,路上堵车出现意外耽误病情。

而当时我们县医院刚刚开展了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和支架手术,所以当机立断就近去县医院,先保命要紧。

不到20分钟的车程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当时就是感觉胸口压着一块千斤大石,阵阵胸痛,让人说不出话,一直是迷迷糊糊的。

进了县医院120车直接去了导管室,当时又做了一次心电图,显示急性心梗。急查心梗的几项指标,同时口服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导管室也准备立即冠脉造影检查。

进入导管室以后的事情真的是记得不清楚了,感觉当时已经是半昏迷了。有一段时间恶心呕吐的厉害,有种大小便失禁的感觉,挣扎了很久,有种溺水的那种漂浮在水中挣扎的感觉。

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心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很舒服,人就不难受了。当时应该就把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来了,血流恢复供应了,所以人就感觉又活过来了 。

当时手术做了将近3个小时,从10点多一直做到凌晨一点,放了两枚支架。可能和刚开展支架手术有关,也和病情复杂些有关吧。

其实我不清楚的是,可能是我难受的时候,医生找过我的妻子和父亲谈话,说是情况不太好,在需要的时候使用电除颤,起搏器等手段。

当时老爸都站不住脚了,妻子签的字,只说了一句话“签字我都签,你们只管救人就好了”。

后来想想都可怕,当时昏迷的在挣扎,其实和死神是不是只有!“一步之遥”呢?

很多人现在说急性心梗后最好不要放支架,手术后天天吃药,剩下的日子天天吃,想想都难受,都害怕,还是中药靠谱些。

不是黑中医, 急性心梗中药能解除痛苦吗?不放支架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人就没了。和吃药相比,命重要还是它重要?这个选择题估计没人会选错!

曾经在医院里和出院后我都见过因为急性心梗死亡的年轻人。一例27岁,因为家人的犹豫,半个小时没有做出支架决定,病情突然恶化去世了。

另一位32岁,也是基层医院的医生,从发病到去世前后不超过15分钟,最后怀疑是急性心梗。

所以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每耽搁一分钟,可能救回来的几率就小一分,一旦晚了就没地后悔了。

支架手术是救命手段,长期服药和不良改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后,我回家进行了几个月的康复。经过努力,体重从原来的195斤降到160斤,而且成功的告别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身体也是一天天的好了起来。

药物吃了一年多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波立维双抗后,改成了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节血脂药一直吃着瑞舒伐他汀钙片,调节心率药吃些倍他乐克。

现在5年时间过去了,经常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等项目,各项都很正常,身体恢复的还不错,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希望有心梗病史的朋友们,一定要调节好心态,按时服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定能战胜疾病,恢复正常的生活。

病人在突发心肌梗死致死前是种什么感受?

突发心肌梗塞,是指那些本来在血压、血液等方面就有问题的人,比如血液比较粘稠,血管壁附着的杂质比较多,血管老化变硬变脆等,突然遇到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血管壁的斑块脱落,影响正常的血液流动供应,使心脏的血液供应量迅速减少,常见的症状有心慌、无力,呼吸困难等。如果血液供应非常少,甚至几乎没有了,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出现那种垂死挣扎的状态,人肯定是非常痛苦的。

在心理疾病中,有一种症状叫惊恐发作,是指人在焦虑高到一定程度,高到极点的时候,或者说害怕到顶点的时候,出现了呼吸困难,无力,瘫软,接近死亡是的状态,叫做濒死感,痛苦也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从表面看心肌梗塞发作,致死前的感觉和惊恐发作的时候,出现濒死感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有的焦虑症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即便我们没有惊恐发作过,也可以大致体会到,就像我们碰破点皮,或者骨头受点伤,都会感觉非常疼痛,就能体会到粉碎性骨折有多痛。

任何疾病都是痛苦的,都会使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人的寿命,所以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适度运动,情绪调节,补充营养,预防伤害等因素注意,减缓人被氧化的过程,防止人的细胞、组织、器官衰老尽可能的延长 健康 生活的时间,提升人的生活品质。

大家常常听说急性心肌梗死有致死的可能,究竟心梗致死前是种什么感受?很难有亲历者来描述。通常课本里用“濒死感”来形容。

对于临床一线的心内科医生,经常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也有个别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不幸罹难。这里就结合实际的抢救经历说一说这个话题。

一、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为何会致死?

随着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完善以及冠脉介入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已经大大下降。但严重心肌梗死患者依然具有生命危险。其致死主要由于:

下面我们来分别解释:

二、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常见诱因,比如室速室颤,如果不能及时复律,将诱发心脏骤停。

此时的患者会出现意识突然丧失,呼之不应以及双眼目光僵直的症状。我曾在抢救成功后询问患者,病人已经丝毫不记得发病前后的事情。

三、心脏破裂

发生心梗后心肌发生大面积坏死,此时的心脏十分脆弱,随时会因为心脏跳动和血压导致心脏破裂。

可能心脏破裂前的患者还在和家属谈天说地,但下一秒就毫无征兆的意识全无、不幸逝世。

四、泵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会诱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情况。而心功能与呼吸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础,如果这两项重要机能被“摧毁”,患者也会出现致命的情况。

这类的患者往往表现的更为痛苦,比如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无法平卧,甚至伴有大汗,有的病人甚至大量出现粉红色泡沫状痰。

急性心肌梗死是十分危险的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大家一定要做到“早诊早治”,平日里就要积极去除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以免“一病误终身”!

这个问题,葛大夫曾经在别的问题时解答过。只不过,你的问题更狠,直接就是心梗中最严重的一种结局---死亡。其实目前医学很发达,临床心梗死亡率显著降低,就医及时也就1-2%死亡率了。

那么姑且认为这个心梗患者很不幸,没有得到有效救治或者属于十分严重的类型,导致了最后的死亡。

致死前,患者如果不是由于猝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室颤等),那么他一定非常的痛苦的、有个词叫“濒死感”。

一、胸闷胸痛型:

这种情况最多见,程度因人而异,有的轻微、有的显著,总之患者多数自己能够自觉地来医院就诊,因为患者认为,这是严重的情况,要不然不会主动来就医的。

二、呼吸困难型:

这种情况,是因为心梗后心肌坏死严重,出现了严重的泵衰竭,也就是心衰,心脏收缩力减弱导致不能够将肺部(氧合的动脉血)循环起来,那么就会出现肺部淤血,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就和溺水的人一样窒息而亡。

葛大夫入行第一个心梗后急性左心衰的病人,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当时,我值班,一个中年患者由于心梗夜间突然左心衰,端坐在病房的床边,周身大汗淋漓,张开大口喘气,可是仍呼吸极度困难,濒死的眼神、渴求生命的求生欲望,至今难忘。

三、心律失常型:

心梗后可以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有房颤、各种早搏、心律不齐、还有最严重的就是室颤。室颤几秒钟人就没有意识了(心脏骤停),如果不能及时心肺复苏、除颤(救命神器)的话,死亡是注定的了,这是痛苦最小的了,葛大夫见过很多几秒钟前还活蹦乱跳,室颤一发作就撒手人寰的了。

我记得,我有个心梗的病人,他的家人从北京回来伺候他,他反复出现室颤、室速,我至少给他除颤过30-50次,因为每次发作都能抢救过来,几天后再发。生命力十分顽强。家人也非常配合我们工作。最后,进过差不多3-4个月最后猝死了。北京的家属也成为我的朋友,回北京前还送了一封感谢信,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十分的欣慰,作为医生,尽心尽力就好。

总结一下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病,只要发作必有损伤,或者说肯定会有“后遗症”,只不过有些人就医及时,心肌细胞损伤较少,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后续的损害。所以,一定要规范的用药,避免再发,减少减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为自己和家人负责。

葛大夫科普、一定靠谱。

急诊工作这么多年,见过无数心梗,很多胸闷胸痛濒死感很明显,也有腹痛喉咙痛来看的,而有些根本没有什么感觉,然后突然就没了。印象很深的还记得有个小伙子三十多岁,胸痛来急诊,也不是特别痛,查了心电图提示心梗,我们立即给躺车上,还有点不乐意,刚接上监护仪马上室颤了,啥也不管爬上去一顿按,几秒钟的时间把他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病人意识一恢复立马把我手推开,还闹了一句,干嘛压我,弄疼我了,又好气又好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在鬼门关走了一遭。随后就被快速送去介入手术了,治疗应该是成功的。

心肌梗塞是由于心脏血管动脉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堵塞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期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的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发生这种疾病,急性期需要做冠脉造影,可以采用溶栓或植入支架的方法,将狭窄的血管打开,至于死亡的原因,有休克,心力衰竭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行动过速或室颤,多数死亡表现为突然心脏骤停,意识丧失

提这问题的人真是狠人,一下把人就说没了,人真的到突发心肌梗死的程度,死前的感受,是没有办法来描述这种程度的,因为,他们连简单的语言表达都难以完成。

但有一部分心肌梗死病人,因为有机会接受到治疗的,变成这一灾难性疾病的幸存者。他们发病时的感受,可以在治愈疾病后准确地描述。比如我爸爸,他是在一个距离医院很近的商场里发病的,从心肌梗死发病、确诊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只用了半小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说这话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了,他给我描述他的大致感受是这样的: 先是心慌、憋气,头晕,突然就晕倒在地;但当时意识异常清醒,突然心烦、心慌、胸闷、气短、马上就要憋死过去的窒息感 ,持续约 1分钟左右 ,马上到来的濒死感——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没有明确原因的感到异常痛苦、担心、害怕、恐惧、惊恐,无能为力的虚弱感,非常强烈的察觉到:“我自己没有能力了。”“我会死!我会死!”伴有非常强烈的心理感受,觉得自己就要死了,惊恐,那种濒死感非常强烈,死去一般,时而感觉自己犹如脱离了这个世界,存在于一个很陌生的地方,时而感觉自己已不存在了。

幸运的是,我爸爸被医生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已经10个年头了,爸爸听医生的话,戒了烟、酒,按时吃药(抗血小板、抗凝药及他汀类药物),今年72岁了,依然可以下楼买菜,做饭,下棋,唱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自理。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缺氧缺血引起。

(PCI)是再灌注心肌的治疗,越快、越早、越短的时间完成 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受益越大,挽救濒死的心肌细胞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

我一个熟人一周前刚给我讲过他心肌梗死前后的经历,印象正深刻,分享给大家。

下面以他之口用第一人称转述:

这是今年三月份,那阵子我工作太忙,连着去海南广州出了两周的差,又应酬了几顿大酒,熬夜赶了几个ppt,身体疲惫了,其实我并不胖,身高165,体重只有130多斤。白天在办公室跟同事聊天的时候突然觉得一阵胸闷喘不过气来,头上一层虚汗,还伴随一阵阵刀割样的疼痛,然后晕了过去。送到医院以后,三个小时之内做了疏通,但并没有通出淤血或脂肪,医生说做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放两个支架,第二次手术在今年六月。

随后我在ICU里度过了难忘的一周,我身上插满了管子仪器,周围也有二三十个和我一样扎满管子的人围着护士台躺着。

每天都有人被抬出去,让出新的位置给后面的人。我刚去的时候在门边,后来窗边一个人死了,我换到了窗边,那里可以晒到太阳,旁边是一个60多的老头,病的很严重,到了夜里我因为呼吸不好失眠,报警器一直响也吵的我睡不着,我叫了护士,护士关了我的报警器,发现还在响,护士说老头那个不能关,我问报警了医生咋不来?护士说老头一直不好,该做的都做了。

一直挺到早上六点,老头的报警器停了,我刚想睡觉,几个医生冲了进来,打了几针,鼓丘一阵,然后把老头装袋抬出去了

我现在在家休息,等着六月的手术,每天吃饭散步九点睡觉,就这样,我今年11月就满50了。

我父亲住重症监护室时候,看到一个老头被推进来,一直大喊,我的娘呀!我的娘呀!我的娘呀!然后死了。我就在旁边,感觉人的生命太脆弱了!我父亲侥幸心脏搭桥,救过来了!唉

同事的父亲突发心梗不幸去世,享年52岁。今天单位的同事们前去吊唁,同事哽咽的讲了事发过程。

我们地区属于疫情防控区,所有人不准外出,只能在居住地活动。昨天上午他父亲和村里的人打了半天乒乓球,午休过后,大概3点钟感觉不舒服,就去了村诊所。村医诊断后开始输液,输不到半瓶液体时,同事的父亲感觉病情更严重了。随后村医建议其去市里的医院检查检查,在赶往医院的途中同事的父亲停止了呼吸。

心梗的发病前,一般是有征兆的,比如时常胸部或背部伴有疼痛感等等。听邻居说同事的父亲身体很好,平时很少得病。这说明心梗的前的征兆未引起重视。

这就是敏感性差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剧。

现实中由于敏感性差造成的事故举不胜举。例如不遵守交通法规引起的交通法规,不遵守消防规定引发的火灾,一个烟头引起一场森林大火。

我们要把敏感性当做一种重要素质培养。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刚开始出现问题好解决,如果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终会落得无法收拾。

立秋之后,随着昼夜温差的逐渐变大、天气越来越干燥,引起血管收缩、血液黏度升高,中老年人要谨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及早发现发病的征兆尤为重要,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身体会给出相应的信号,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

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的症状

01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的症状

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四肢无力

胸前区压榨性疼痛

后背放射性疼痛

头痛

牙疼

咳嗽、咽喉不适

不明原因上腹疼痛

02

脑血管疾病发病前的症状

头疼头晕,眩晕

肢体麻木:脸、舌头、嘴唇、手脚发麻

突然间失语:说话含糊、舌头发硬、咬字不清

突然间无力,拿不住东西

突然间走路打绊儿,跌倒、晕倒

失眠多梦或嗜睡

突然间失明(一过性眼前发黑)

记忆力减退、健忘

牢记心梗脑梗这些救命数字

1、脑梗:3小时

脑梗后3小时的这个时间段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能最大程度恢复脑细胞功能,甚至不留后遗症。一旦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脑组织会因缺血而发生坏死,造成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

急救怎么做?

记住两个120

第一个120,是脑梗的识别。

即看1张脸,90%以上脑梗的病人会出现口角歪斜、脸不对称的情况;

看2只胳膊,两只胳臂向前平举,如果5秒钟内有一侧无力下垂,就可能是中风征兆;

0(聆)听语言,听不清别人说话,或自己无法完整清晰地说话,也是中风症状之一。

第二个120,就是脑梗发作后,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2、心脏骤停:4分钟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随后每延后一分钟,脑细胞死亡率增加10%,超过10分钟后将脑死亡。

急救怎么做?

记住,不是背起病人奔医院,而是拨打120,立即就地有效规范进行心肺复苏。

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每分钟至少按压100次,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吹气。

一般心梗脑梗患者被送到医院后,严重者需要立刻进行手术,疏通血管能及时挽回生命,但只是暂时将血管扩张或建立新的通道,其实真正的“元凶”--血瘀依然存在于血管中。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血瘀的内在因素,预防脏腑虚损,就可以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对心脑梗塞疾病而言,脏腑失调是本,血行不畅是标,利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可以治疗深层次的血管阻塞。

`

发生心梗可以将十个指尖(十宣)针剌放血,用右手手指按压左腋下极泉(弹波),要助于心脏复舒。

心肌梗塞的前提是“血栓”

血栓是流动在血管中的凝固物,随着血液在血管中流动,遇见一些比较小的口有可能堵住,俗‘’称“梗”,堵在心脏的重要管道就心梗,堵在脑部的血管就脑梗,而如果还有高血压的情况,堵住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爆管,俗称“溢血”,风险更大。

所以:

首先,这个病并不突然,而是没有很好的关注身体健康。

其次,凌晨四点钟如果在睡觉中心肌梗塞的几率很低,4点还不睡,如果长期有此状态,猝死的几率很大。

最后:大部分致命病看起来很突然,其实都是经历了8-10年的积累,最后崩溃,要及时修正自己对身体健康的破坏。才能避免突然。

请客吃饭,你同事在吃饭期间喝了两杯白酒,虽然没有劝酒行为,但是回到家后3小时心梗死亡,一个桌吃饭的都或多或少的有责任的,比较是在一起吃饭,喝酒是诱因,同桌一起吃饭没有劝阻,身体具有基础疾病,诱发死亡,同桌吃饭的人都有一定的责任的。

心梗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梗发病较急,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关键病因。心梗发生时,患者会有一系列的症状表现,应注意识别及时就诊。

心梗时疼痛的表现是什么?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120min,及时发现并及时就诊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心梗发生时最典型的症状即为心绞痛,但是部分患者会有非典型的疼痛表现,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而延误治疗。

1、心梗的典型疼痛:心梗后心绞痛与典型心绞痛相比,症状更为严重,疼痛更为剧烈。疼痛最常见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剧烈而较持久,呈压榨样疼痛,可持续15min以上。以下心绞痛发作需警惕心梗,既往无绞痛初次发作的心绞痛;既往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变长、诱因性质改变,休息或安静时发生;含服硝酸甘油后无效或症状缓解不明显;疼痛会伴有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2、心梗的不典型疼痛:心梗患者可能会有非典型的疼痛,甚至是无痛,应注意识别。

①前胸、左腋下、左肩、左臂:心绞痛放射区域,患者可有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或是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部位,常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等。

②胸骨后、腰背部:表现为阵发性胀闷痛,有胸部紧迫感,可牵引至肩臂部等处。

③上腹部疼痛、胃痛:患者自述有胃痛,伴虚汗、呕吐等,常被误诊为胃病。

④颈部、咽喉:咽喉和心脏神经同受一节脊神经支配,心绞痛可诱发咽喉痛,常伴有胸闷、出汗、恶心等。

⑤下颌痛、牙痛:表现为颈部、下颌、牙齿疼痛,多与运动相关,伴有出汗等。

⑥偏头痛:心梗前的血管痉挛可致脑血管痉挛出现头痛的症状。

⑦无痛性:部分心梗患者仅有轻微胸闷,胸部不适、恶心、呼吸困难等,易被漏诊。

总结:心梗的发生往往迅速而危险,有1/3到1/2的心梗病人是在发病1小时内死亡。其实很多人认为死亡离自己远,再加上缺乏医学常识,所以当身体发出危险信号时,会下意识地忽略,而这也就导致了一件又一件悲剧的发生。所以一旦发现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