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原文:次日凤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听了,也要逛去,凤姐只得答应着。立等换了衣裳,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媳妇秦氏,婆媳两个带着多少侍妾丫鬟等接出仪门。那尤氏一见凤姐,必先嘲笑一阵,一手拉了宝玉,
原文:
次日凤姐梳洗了,先回王夫人毕,方来辞贾母。宝玉听了,也要逛去,凤姐只得答应着。立等换了衣裳,姐儿两个坐了车。一时进入宁府,早有贾珍之妻尤氏与贾蓉媳妇秦氏,婆媳两个带着多少侍妾丫鬟等接出仪门。那尤氏一见凤姐,必先嘲笑一阵,一手拉了宝玉,同入上房里坐下。秦氏献了茶。凤姐便说:“你们请我来作什么?拿什么孝敬我?有东西就献上来罢,我还有事呢!”尤氏未及答应,几个媳妇们先笑道:“二奶奶今日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你老人家了。”正说着,只见贾蓉进来请安。宝玉因道:“大哥哥今儿不在家么?”尤氏道:“今儿出城请老爷的安去了。”又道:“可是你怪闷的,坐在这里作什么?何不出去逛逛呢?”秦氏笑道:“今日可巧:上回宝二叔要见我兄弟,今儿他在这里书房里坐着呢,为什么不瞧瞧去?”宝玉便去要见,尤氏忙吩咐人小心伺候着跟了去。凤姐道:“既这么着,为什么不请进来我也见见呢?”尤氏笑道:“罢,罢,可以不必见。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胡打海摔的惯了的。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的,没见过你这样泼辣货。还叫人家笑话死呢!”凤姐笑道:“我不笑话他就罢了,他敢笑话我?”贾蓉道:“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凤姐啐道:“呸!扯臊!他是哪吒我也要见见。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来,打你顿好嘴巴子。”贾蓉溜湫着眼儿笑道:“何苦婶子又使利害!我们带了来就是了。”凤姐也笑了。
说着出去一会儿,果然带了个后生来:比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更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些女儿之态,腼腆含糊的向凤姐请安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攥了这孩子的手,叫他身旁坐下,慢慢问他年纪读书等事,方知他学名叫秦钟。早有凤姐跟的丫鬟媳妇们,看见凤姐初见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素知凤姐和秦氏厚密,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来人送过去。凤姐还说太简薄些。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了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
宝玉、秦钟二人随便起坐说话儿。那宝玉自一见秦钟,心中便如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个呆想,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的人物!如今看了,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要也生在寒儒薄宦的家里,早得和他交接,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那秦钟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凡,更兼金冠绣服,艳婢娇童,“果然怨不得姐姐素日提起来就夸不绝口。我偏偏生于清寒之家,怎能和他交接亲厚一番,也是缘法。”二人一样胡思乱想。宝玉又问他读什么书,秦钟见问,便依实而答。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话,越觉亲密起来了。一时捧上茶果吃茶,宝玉便说:“我们两个又不吃酒,把果子摆在里间小炕上,我们那里去,省了闹的你们不安。”于是二人进里间来吃茶。秦氏一面张罗凤姐吃果酒,一面忙进来嘱咐宝玉道:“宝二叔:你侄儿年轻,倘或说话不防头,你千万看着我,别理他。他虽腼腆,却脾气拐孤,不大随和儿。”宝玉笑道:“你去罢,我知道了。”秦氏又嘱咐了他兄弟一回,方去陪凤姐儿去了。
一时凤姐尤氏又打发人来问宝玉:“要吃什么,只管要去。”宝玉只答应着,也无心在饮食上,只问秦钟近日家务等事。秦钟因言:“业师于去岁辞馆,家父年纪老了,残疾在身,公务繁冗,因此尚未议及延师,目下不过在家温习旧课而已。再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有些进益”宝玉不待说完,便道:“正是呢!我们家却有个家塾,合族中有不能延师的便可入塾读书,亲戚子弟可以附读。我因上年业师回家去了,也现荒废着。家父之意亦欲暂送我去,且温习着旧书,待明年业师上来,再各自在家读书。家祖母因说:一则家学里子弟太多,恐怕大家淘气,反不好;二则也因我病了几天,遂暂且耽搁着。如此说来,尊翁如今也为此事悬心,今日回去,何不禀明,就在我们这敝塾中来?我也相伴,彼此有益,岂不是好事?”秦钟笑道:“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义学倒好,原要来和这里的老爷商议引荐;因这里又有事忙,不便为这点子小事来絮聒。二叔果然度量侄儿或可磨墨洗砚,何不速速作成,彼此不致荒废,既可以常相聚谈,又可以慰父母之心,又可以得朋友之乐,岂不是美事?”宝玉道:“放心,放心!咱们回来告诉你姐夫姐姐和琏二嫂子,今日你就回家禀明令尊,我回去禀明了祖母,再无不速成之理。”
二人计议已定,那天气已是掌灯时分,出来又看他们玩了一回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又吃了晚饭。因天黑了,尤氏说:“派两个小子送了秦哥儿家去。”媳妇们传出去半日。秦钟告辞起身,尤氏问:“派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尤氏秦氏都道:“偏又派他作什么?那个小子派不得?偏又惹他!”凤姐道:“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里人这样,还了得吗?”尤氏道:“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都不理他,你珍大哥哥也不理他。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了,才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给主子吃;两日没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的好酒,喝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以后不用派他差使,只当他是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凤姐道:“我何曾不知这焦大?到底是你们没主意,何不远远的打发他到庄子上去就完了!”说着,因问:“我们的车可齐备了?”众媳妇们说:“伺候齐了。”
凤姐也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前,见灯火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使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没良心的忘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起一只腿,比你的头还高些。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一把子的杂种们!”正骂得兴头上,贾蓉送凤姐的车出来。众人喝他不住,贾蓉忍不住便骂了几句,叫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再问他还寻死不寻死!”那焦大那里有贾蓉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不和我说别的还可;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凤姐在车上和贾蓉说:“还不早些打发了没王法的东西!留在家里,岂不是害?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了“是”。
众人见他太撒野,只得上来了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众小厮见说出来的话有天没日的,唬得魂飞魄丧,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凤姐和贾蓉也遥遥的听见了,都装作没听见。宝玉在车上听见,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这是什么话?”凤姐连忙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胡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了太太,看是捶你不捶你!”吓得宝玉连忙央告:“好姐姐,我再不敢说这些话了。”凤姐哄他道:“好兄弟,这才是呢。等回去咱们回了老太太,打发人到家学里去说明了,请了秦钟学里念书去要紧。”说着自回荣府而来。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玉楼春》:二奶奶苏映雪红杏出墙后结局十分悲惨
当女人走进婚姻却备受丈夫冷落,这时应该怎么办?解决方法有很多,如果坚持就应该努力经营,获得婚姻的主动权;如果想放弃就应该为自己争取既得利益,为接下来的生活获得主动权。
但红杏出墙却是最不可取的一项。
《玉楼春》中的二奶奶苏映雪容貌文秀宛若空谷幽兰,气质高华犹如芙蓉泣露,精擅诗书,尤工音律,号称京城第一才女。
她刚刚拜堂成亲时,看着旁边英俊伟岸的丈夫不由得红晕轻染、芳心乱跳。婆家显赫,门当户对,丈夫前程无量,这桩婚事是在堪称完美。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对面前的丈夫更是满意。
正在她无限遐想的时候,孙峻豪却递给他一封休书,坦诚这场婚事自己是被父母所逼,他并不是真心想要娶苏映雪,如果她愿离开,自己一定放她走。兜头一盆冰水迎头浇下,把苏映雪所有的热情都浇灭了。冷静下来后,孙映雪说道:“我不能走,刚一进门就被丈夫休弃,以后我还怎么做人?”在苏映雪的百般哀求下她与孙峻豪成了夫妻之实,第二天孙峻豪就开赴边疆,自此杳无音信。苏映雪成了留守军嫂。
平心而论,孙峻豪实在不地道,为应付公差把苏映雪当成了牺牲品,自己一走了之,书信也不曾给她寄一封。
孙家二奶奶在无望地等待中既落寞又哀愁,日常靠抚琴饮酒打发时间,直到她遇到了贾逢源。
贾逢源与孙家有着杀父之仇、灭门之恨,对孙家恨之入骨。当他听说孙家二奶奶整日独守空闺、抚琴作乐时,不由得计上心来。
自贾逢源入住孙家后,经常在皎洁的月色下弄笛奏曲。笛声悠扬缠绵,飘荡回响,引人无限遐思。精通音律的苏映雪听到庭院中优美的笛声,仿佛寂寞的钟子期遇到了俞伯牙,顿起知己之感。
孙映雪循着笛声见到了命里的魔星—贾逢源。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下的公子衣袂飘飘吹奏着横笛,玉树临风、美不胜收,贾逢源三言两语挑逗之下,孙映雪那颗寂寞已久的芳心很快沦陷了。
只是所有的情爱里最靠不住的就是一见钟情。
所有的一见钟情都不过是见色起意,所有的日久情深不过是权衡利弊。
苏映雪对贾逢源并不了解。只看到贾逢源容貌英俊、气度不凡,却并不了解他为人如何,品行如何。
一个人外在的表现根本靠不住,可苦闷的苏映雪仿佛飞蛾扑火般投入了这段婚外恋。
自此以后,苏映雪眼里除了贾思源再看不到别人,为了他苏映雪屡次犯险出卖孙家利益,几次将整个孙家置于险境。最后因为怀孕没法跟世人交代,又以孙家的利益来要挟林少春帮她假死脱身。
苏映雪实在是个狠人,她并不不是一味清高自诩,当她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时,她表现出来的心机、谋略一点也不比林少春差。
在贾思源的诱惑下,她偷看公公孙逊的公文,致使御史推荐名单泄露,孙逊在朝堂上陷于被动中;把孙逊的亲笔书写的佛经送给贾思源,贾思源模仿孙逊笔记哄骗林少春给孙逊投毒。因为怀孕没法跟孙家交代,她又一手策划马车坠崖事件,最终瞒天过海又找到了贾逢源。
在见到贾逢源后,看到他有推诿之意,苏映雪马上半是哀求半是威胁,“我横死街头倒没什么,我只是担心这样下去,你的事情会败露,你虽然把我当成棋子,可我毕竟对你有情。无论如何,我也不想见到你丢官罢爵,身败名裂”,贾逢源听后立马妥善安置了她。
苏映雪觉得自己好日子终于来了,可算过上夫唱夫随、举案齐眉的幸福安稳生活了。
可惜贾思源狼子野心,在朝中和梁太师狼狈为奸,不把孙逊搬到誓不罢休。
苏映雪想要安稳,贾思源因为野心和仇恨选择在刀尖上起舞,两人三观不和,生活目标不一致,从此争执不断,矛盾丛生。
始于五官败给三观的爱情最后在现实面前一地鸡毛。
苏映雪夹在孙家和贾思源之间左右为难,生产时难产最终被林少春所救,苏映雪把孩子送走,因为她不想自己的儿子处在在危机重重的境地。
可怜的孩子因为父母作孽,一生下来就没有了家。
随后因为贾思源囚禁了林少春,苏映雪将她放走后服毒自尽,“我背叛了你是为不忠,少春几次三番救我,在她危难时刻我却袖手旁观是为不义。既然忠义不能两全我只好放了她,再向你以死谢罪。”
一代才女正当风华正茂之时却香消玉殒,只留下自己可怜的儿子孤单在世上飘零。
苏映雪因为婚姻不幸所以莽撞的撞进贾思源编制的罗网中,介入了孙家和仇人间的纷争中,因为在这两者之间无法自处最终选择自尽而亡。
当有些人在感情中遇到矛盾时,往往不是想着如何化解矛盾,反倒想用新的感情来代替旧的感情,结果发现新的感情又伴随着新的矛盾,两段感情的矛盾纠缠在一块,自己反倒成了蛛网中的虫子越缠越紧。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苏映雪的婚姻开局的确不利,但反观她的三个妯娌,谁又活得轻巧?
大嫂吴月红不被孙世杰待见,可她还是努力和性格迥异的丈夫好好相处,使劲在两人之间找共同话题。
放下铠甲去描眉,不去打拳学跳舞,放下大刀弹古筝。跳舞跳到头晕,练琴练到十指鲜血淋漓,可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丈夫的一个笑脸。吴月红是谁,大将军家的独女啊!如此骄傲的一个女人整天为了丈夫扭捏作态,她不委屈吗?
更过分的是,因为捞女桃夭丈夫竟要休妻。这种羞辱,这种漠视只怕苏映雪更不能接受吧!三弟妹许风翘掐尖要强,偏偏丈夫一点也不争气,孙金阁不通文墨,还动不动背一身赌债回来,在妯娌兄长面前那真是“光着腚推磨,转着圈丢人”。
可许风翘对这样的丈夫始终不抛弃、不放弃。丈夫学问不行,许风翘陪着他一起读书,丈夫在外面闯祸,许风翘给他收拾残局。即便孙金阁百般不是,在外人面前许凤翘都竭力维护丈夫的颜面。
为了弥补与其它三房的差距,她百般钻营,四处找补,一定要把自家的日子过好。这也是清高自诩的苏映雪不屑一顾的吧?
四弟妹林少春因为出身不好,还没进门就被婆家百般刁难,进门后又被许凤翘各种设计,最终林少春凭借自身的勇气和智慧化解了这一切,像这样的委屈苏映雪只怕更受不了吧!
苏映雪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婚姻努力过。
丈夫孙峻豪因为军务繁忙,心里又惦记着惨死的白玫瑰,对苏映雪百般冷落。孙峻豪的确做的不对,但苏映雪又曾经为孙峻豪做过什么。丈夫在军中生活艰苦,苏映雪整日闲在家中可曾给他寄过一丝一缕。“山不就我,我来就山。”如果过日子连这点迁就和勇气都没有,又何谈夫妻恩爱。
苏映雪只知道一味怨怼,就算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亦可以提出和离,相信孙峻豪也不会阻拦,可惜她却选了最不应该的一条路——婚内出轨。
苏映雪的悲剧纯属咎由自取。
有的人不管嫁给谁都很幸福,有的人不管嫁给谁都很不幸。幸福的生活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包容、尊重、理解。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婚姻中随便一点不满都能无限放大,成为压死婚姻的随后一根稻草。婚姻靠经营,日子是过出来的。
文丨淡淡翠
最近,被一部名叫《叶落长安》的电视剧圈粉了。
虽然这部剧拍摄于九年前,没有现在那些青春爱情偶像剧里天真浪漫的画面,但是它却通过一家人的故事,带给我深深的触动。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郝玉兰,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了大饥荒、运动、改革开放,小时候被母亲偏心,长大了被丈夫打骂,中年时被子女误解,晚年又丈夫早逝。
可她却坚忍不拔,蹚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软弱的是“女人”,而最刚强的却是“妈妈”。
从懵懂女孩到头发花白,郝玉兰称不上完美的女人,却是一个足够隐忍的母亲。
如果你对你的母亲,也有着难以解开的心结,不妨看看这部电视。因为,在郝玉兰的身上,有着万千中国母亲的缩影。
理解了她,你就理解了一个母亲的悲欢。
1
郝玉兰的童年,并不幸福。
套用现在年轻人常用的话来说,她的原生家庭,实在是糟糕至极。
郝玉兰是家中长女,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她的父亲是开封豫盛酒楼的大厨师,而母亲则有着极为重度重男轻女思想。
如果日子这么平淡地过下去,玉兰的日子倒也不至于太辛苦,但是天灾人祸之下,个人的命运也如同大海里的一朵浪花,起伏不定。
1942年,河南遭遇百年大旱,很多人因为没有东西吃饿死了,剩下的但凡有点行动能力的人,都在想尽办法逃荒。
玉兰的父母,也决定逃往陕西。
他们趁着玉兰出门给二奶奶送东西的功夫,带着三个儿子走了。饥荒之下,他们第一个舍弃的,就是自己亲生的女儿。
玉兰一路哭着去追父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追赶上了他们,而在逃亡的过程中,玉兰最小的弟弟饿死了,还有一个弟弟也被送了人。
来到了陕西,玉兰一家才发现,原来这里的日子,也不好过。
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只能咬牙坚持。在孤独无助的时候,玉兰总是想起二奶奶对她说过的那句话: “只要肯吃苦受罪,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句话给了玉兰莫大的希望,也在她往后的人生里,一次次带给她坚持下去的勇气。
平静的日子过了没多久,一个名叫白老四的中年男子的出现,彻底扰乱了玉兰的生活。
白老四是一家杂货铺的老板,虽然比玉兰大二十多岁,但是他看中了玉兰,愿意出50块大洋买了她做媳妇。
对一个食不果腹的家庭来说,50块大洋意味着什么?果然,素来重男轻女的母亲一下就心动了。
玉兰刚开始死活不同意,但是拗不过母亲,也无法父亲的无奈置之不理。
于是,十六岁的她勉勉强强坐上了花轿,成了两个孩子的继母。
从最开始的哭闹反抗,到最后的慢慢顺服,玉兰的外表变得看似温顺了许多,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是那个不服输的女人。
尤其是,她始终记得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
接二奶奶来过好日子、给父亲在西安最繁华的地方开一家豫盛大酒楼。
2
白老四是个好男人吗?
在玉兰刚嫁给他的时候,他实在称不上一个疼老婆的好男人。
玉兰不同意洞房,他就打她;玉兰不做饭,他也打她;觉得玉兰对孩子们不好,他也要打她…
这要搁到现在,谁能忍受这种动不动就被打的生活?
但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就算玉兰再要强,也选择了一次次原谅和忍让,更何况,她还是被自己父母亲手卖给白老四做媳妇的。
后来没几年,物价飞涨,时代突变,白老四的杂货铺没了,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彻底陷入了困境。
白老四看着一家老小等着吃饭的嘴,一筹莫展,整个人的精神也垮了很多。
这时,玉兰再一次展现出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柔韧坚强。
没钱吃饭?那就去想方设法赚钱。
她挺着大肚子偷偷跑出去帮人拉车,赚取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
直到这件事被白老四撞见,他才第一次深深被身边这个不离不弃的女人感动。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对玉兰再也不是非打即骂。
即使在这样困顿的生活里,玉兰也依旧保有一份难得的善良和纯真。
在遇到来西安要饭的梁老汉爷孙俩时,玉兰不仅给他们送了吃的,还好心收留了他们,当梁老汉去世后,又把长安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养大。
玉兰始终坚信:只要人活着,肯吃苦,总有过上好日子的那天。
可当她回去看二奶奶,告诉她自己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时,二奶奶却在临终前对她说: “苦日子还会回来的,人生下来就是吃苦的。”
苦日子真的还会回来吗?
玉兰也不知道。
但是她知道,如果自己不咬牙坚持,她身后的这些孩子们,就要和她小时候一样吃苦。
为了孩子们,她只能坚持到底。
3
作为一个母亲,郝玉兰是“失败”的。
她一共生了五个孩子,养大了四个,可这四个孩子,却个个都觉得自己在母亲那里受了委屈。
作为家中长女,玉兰从小就是在母亲的重男轻女下长大,自然深知不被母亲重视的辛苦。可是,她却让自己的女儿莲花,重复了自己童年的阴影。
莲花是玉兰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从小就帮着玉兰照顾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玉兰却让莲花辍了学,后来又为了一家人的吃喝,把莲花送去了舅舅家看孩子。
在舅舅家寄人篱下,动不动就被舅妈骂,莲花受尽了委屈。
她的心里是恨玉兰的,恨她偏心,恨她重男轻女,恨她为什么要把自己送到舅舅家。
后来莲花长大了,家里的条件也好了,白老四把莲花接回了家。玉兰却因为想让莲花去下乡,再次在女儿心里埋下了隔阂。
就连丈夫白老四也不理解玉兰,冲着她大喊: “你为啥非得跟俺莲花过不去?!”
儿子东京呢?因为孩子多吃不上饭,玉兰无奈同意了父亲把东京带走的决定,也让儿子深深记恨了她。
因为玉兰对长安格外照顾,也让东京深深误会了母亲:“我不是你亲儿子,长安才是你的亲儿子!”
当年迈的玉兰听到儿子哭着说出这句话时,她这才明白儿子这些年心里压抑了多少委屈。
二女儿槐花倒是没有辍学,可是玉兰对她那种“心比天高”的性格始终不解,母女俩因为槐花的感情归属问题,也大吵了一架。
至于小女儿牡丹,和哥哥姐姐们相比确实没有吃太多苦。
可是因为牡丹的恋爱问题,俩人差点断绝母女关系。后来在莲花的劝说下,玉兰无奈妥协,同意牡丹嫁给自己并不看好的吕林。
从这方面看,玉兰的的确确是失败的。
可是,在那个风起云涌,好好活着都是奢望的时代,玉兰无法顾及到每个孩子的情绪。
人人都怨她,觉得她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却没有人看到她坚强外表下的心酸。
玉兰不爱莲花吗?
如果不爱,她就不会同意莲花和长安结婚,在他们结婚时把他们赚的钱全部存起来给了小两口;后来在长安厂子出现问题,两个人出现感情危机的时候,又站出来力挽狂澜,拯救了他们的小家。
玉兰不爱东京吗?
如果不爱,她就不会同意东京和乡下的儿媳妇结婚,又在儿子儿媳回城后,给他们提供住所,想方设法带儿媳赚钱,改善一家人的生活。
玉兰不爱槐花吗?
如果不爱,她就不会独自一人时牵挂那远在天边的女儿,还有想年纪大了时候,陪槐花作伴的打算。
玉兰不爱牡丹吗?
如果不爱,她就不会强烈反对牡丹嫁给一个“混混”,更不会在牡丹生活出现大变故时,召集一家人一起给牡丹支持和帮助,带她闯过难关。
玉兰深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们,只不过她的这份爱,隐藏在鸡毛蒜皮、柴米油盐下,深沉,也隐忍。
4
其实在整部剧中,没有一个完美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坏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好的一面,也有让人恨得牙痒痒的一面。
一如玉兰。
当玉兰把儿子送走,又让莲花辍学去舅舅家看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骂她“偏心”“心狠” “自己受过的罪还要让女儿受”。
一直到大结局,大林(玉兰的继子)跪下哭着说: “这些年,您受苦了,妈。”
我们才理解了玉兰的不容易。
哪个女人不想做一个温柔似水的母亲呢?孩子哭时,给他拥抱;孩子害怕时,给他鼓励;孩子受伤时,给他安慰……
可是,在生活的坎坷面前,光是好好活着,已是万难。
或许,每个孩子都像大林一样,只有自己长大了,成了家,经历了生活的风吹雨打,才会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有多大、担子有多重。
就像剧中的玉兰,宁愿被孩子怨恨,也要权衡利弊做出艰难的决定。
她可能算不上一个完美的母亲,但她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作者简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为茶。
影片中二奶奶一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女强人形象,无论是收回百草厅,还是救白大爷出狱,对待白三爷的事情上都表现出她对家人的温情和宽爱。然而在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没有任何的容忍,直接赶出了白家,不在外面混好不准回来,其实这何尝不是二奶奶的另一种关爱呢?
要想很好的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大家来说一说,理一理。二奶奶之所以不顾骨肉亲情把白景琦和黄春两个人一起赶出白家大院,让他们自谋生路,原因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两点的。
首先我们从白景琦白七爷年轻时的性格脾性来看:白景琦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在其刚刚生下来之时就震惊整个个白家,“只会笑不会哭”你说奇怪不奇怪,在白家老太爷白萌堂一句“会笑好”成为全家中福星。
白景琦从小就非常顽皮不同于寻常孩童,像孩子中的大人一样,经常整蛊老师,把教书先生一个接一个的气走。直到遇到影响其一生的导师季宗布的时,才慢慢走上正轨,在季宗布先生的教导下白景琦成长很快,但身在豪门世家中仍然还是具有一股世家子弟的风气。二奶奶在其长大成人之后,给他安排了很多差事都被白景琦以玩笑姿态搞黄掉,这些事情让二奶奶也操碎了心,这也为二奶奶赶白景琦出门埋下了伏笔。(既然我给你安排的差事你不喜欢,那就自己闯荡一番。)
其次 从黄春的身世背景来看:要说黄春的身世,我们就要聊聊贝勒爷贵武和詹王府的大格格了。我们在影片中可以得知黄春是贵武和詹王府的未出阁大格格生的女儿,因为詹王府的大格格未出阁就怀有身孕,在那个年代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是丧失颜面的丑事。
因此在白家二爷(也就是白景琦的爸爸)再给大格格诊断出有喜之时,被詹王府砸了马车,杀了马匹,这是对白家一个巨大的羞辱。再者白家大爷也是因为詹王府的二格格的事情被慈禧太后下了大狱,判了个斩监候,白家的几百年老字号百草厅也被查封,二奶奶经历多少苦难才盘回来,可以说白家对詹王府的人那是恨之入骨,恨透了他们。而白景琦偏偏喜欢上大仇人的女儿,这让二奶奶一时接受不了,无法面对黄春这个自己的儿媳妇。
从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后白景琦所做的一些事情来看: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白家一大家都从北京撤到西安安稳,百草厅也封了门,整个白家只留下白景琦在京城看守。在白景琦京城看守期间和经常来店里喝酒的日本军官田木成为了好朋友,并一起交换了军刀以做友谊长存的见证。而且在此期间因为自己的老师季宗布先生被洋人杀害,而痛杀洋人的事情也被白三爷所见。
在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城之后,白家也重新回到了北京城。慈禧老佛爷掌控的清朝王室也开始对之前有接触过洋人的“叛国者”开始抓捕,判罪。当二奶奶从白三爷哪里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心里面也就有了要送白景琦出北京城避风头的想法了。
最后 从二奶奶心中隐秘的想法来看:二奶奶随着经历很多事情也慢慢的开始心力憔悴,而且随着白景琦成年也到了该考虑家族继承人的大事了。而白景琦的种种做法都没有达到二奶奶的标准,没有做出什么可以服众的事情,可以说历练还不够,还不能支撑白家这个百年大家族。
所以二奶奶就有了让白景琦出去历练,磨练自己让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做出一番成绩来,这样也能更好的服众 也为将来更好的继承家族事业。
结语看似是一场二奶奶绝情铁面,其实乃是二奶奶的良苦用心啊!白景琦也是看出了这些才有了后来在济南做出一番惊天地的大事,让二奶奶刮目相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