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图案有什么讲究

老人 0 108

龙凤呈祥图案有什么讲究,第1张

龙凤呈祥图案有什么讲究
导读:  龙凤呈祥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和凤为什么要配合着、对应着出现呢?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

  龙凤呈祥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呈祥》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和凤为什么要配合着、对应着出现呢?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龙凤纹"彩陶细颈瓶。这件珍贵文物说明,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而且是同步的。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如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按其功能效应的大小排个座次的话,龙无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么,第二位就该是凤了。

  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凤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

  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称"太阳鸟"、"阳禽"、"火精",所谓"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

  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凤大都是以"阳物"的面貌出现。

  而龙,因其取材对象多为"水物"、"水兽"和"水象",从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

  龙和凤的配合、结合、对应,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

  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玉饰、玉佩,有的龙衔凤,有的凤驮龙,有的龙在凤下,有的龙凤同体,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阴阳是不同的、相对的,又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属于殷商时期的"龙凤冠人形"玉佩比较典型。龙在右,凤在左,龙张口低头,凤曲颈扬首。龙凤连体,且同时被人戴在头上,既反映着阴阳谐和的观念,也可见当时龙凤受人们尊重的程度。

  如果说"龙凤冠人形"玉佩反映的是古人对龙和凤的尊重,那么,反映在"龙凤人物"帛画上面的就不仅仅是尊重了。

  此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欲上。旁边是它的合作伙伴--昂首展翅,飒然飞举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掌、祈求升天的裙服女子。

  显然,龙和凤在这里密切合作,共同承担着导引人们脱离俗尘,升达天堂的重任,--是人们崇拜、祈祷的对象了。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龙和凤交缠、纠结在一起的图形。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的"四龙四凤"方案器座就很有名。木质案面已朽损不存,案座为四龙四凤缠绕盘结,四条卧鹿为案足,分列底盘四周沿下。龙为双身三尾,尾梢反挂龙角;龙肩生出双翼,龙翼彼此连接。凤头凤爪从龙尾的连环中探出。龙的鳞片和凤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曾出土一批丝织品,上面的刺绣纹样都是绚丽秀美的龙和凤。有"蟠龙飞凤纹"、"舞凤逐龙纹"、"舞凤飞龙纹"、"龙凤合体纹"等等。这些纹样上的龙和凤,或翩翩对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缠纠结,或顾盼生姿。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孔子曾专程赴洛邑拜见老子。回来后,孔子三天不讲话,弟子们问他见老子时说了些什么,孔子感叹道:我竟然见到了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我"口张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讯",又怎么能规谏人家呢!

  这是孔子称老子为龙。

  另一则故事说: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问道:前边都是谁?回答说:子路勇敢、力气大,子贡有智谋,曾子孝顺父母,颜回注重仁义,子张有武功。老子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这是老子比孔子为凤。

  龙凤是天生的一对,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对。如何解释这种"天生巧对"现象呢?

  我们说,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辨才能的。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亲德嘉仁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的。

  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

  一方面是继续对应、结合,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北魏的墓志边缘装饰画:仙人乘龙跨凤石刻;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宋代的凤纹龙把玉碗;元代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纹盖罐;明代的天坛祈年殿的龙凤图、龙凤石;清代的珐琅彩龙凤纹双连瓶、刺绣龙凤呈祥图案、彩绣龙凤双喜纱帘,等等。

  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帝王服"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由于集合对象的广泛,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阳物"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

  还有,凤,本是凤凰的简称,凤凰是分雌雄的:雄为凤,雌为凰。所谓"凤求凰"。但在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个地"雌"化了。

  湖南衡阳的牌楼乡,有一个名为"游龙戏凤"的牌楼冲。相传早年有个皇帝巡游到此,结识了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李凤姣,于是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有人还据此编了一出戏上演。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闻讯,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了这座石质牌楼以示怀念。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即现在的广元市。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

  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

  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垄断。

  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有"龙凤匹配"的传说:龙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伙儿向三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烧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三姑娘见状自杀,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堂。

  北京孔庙内出售一种石刻拓片,图案以上龙下凤为主,配以松、鹤、麒麟,构成一个大大的"寿"字,取名"龙凤呈祥"。

  在孔圣人的家乡山东曲阜,随着尼山朱砂石的发现和开掘,兴起了刻送龙凤印章的习俗:小孩出生,是男娃就选龙,寓意"望子成龙";是女孩就选凤,寓意"望女成凤"。或小伙子选凤送姑娘,姑娘选龙送小伙,寓意"龙凤"良缘,幸福绵长。

  如果那位喜得有男有女的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人们就要以"龙凤胎"相称了。

  表现在语言上,有"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盘凤逸"、"龙眉凤目"、"龙肝凤髓"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识珠,凤识宝,牛马只会识稻草",等等。

  龙凤还进入了广告用语。如陕西西凤酒的一则广告词就是:"西凤酒,西凤酒,伴我龙族到永久"。

  喜欢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铜钱比较珍贵,叫龙凤通宝。龙凤通宝是元朝"红巾军"农民起义迎立韩林儿为帝,建元"龙凤"时铸行的货币。此币正面有楷书阳文"龙凤通宝"四字,字体端庄。但正、背面都没有龙凤图纹。

  有龙凤图纹的钱币是太平天国特大花钱。这种大花钱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具有开炉性质或是为庆祝成功特别铸造的纪念币。现已发现的大花钱有大小不同的六七种。最大的重九斤左右,大小和重量堪称有史以来的钱币之最。大花钱正面有二龙抢珠图案,背面有双凤图案。

  龙凤金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83年首次发行的高纯度金质纪念章,一套两枚。其正面图案为腾飞的龙凤。

  双喜龙凤铜章也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纪念章。上海造币厂制造,1984年发行。全套两枚。正面图案为喜字和双喜鹊,背面图案为飞龙和飞凤,寓意喜庆和吉祥。

  龙和凤还相依相伴地飞出国门。

  可以说,中华文化波及到那儿,那儿就有龙和凤骄健华美的英姿;华夏儿女的脚步走到那里,那里就有"龙凤呈祥"。

  这些龙凤图案,虽以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其基本形态都来源于、取材于华夏龙凤;其寓意也和中国本土龙凤相一致: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吉祥福瑞。

  汉代流行一种龙,叫应龙。应龙是长翅膀的龙。翅膀该是凤的特征了。清代还出现了凤尾龙,曲折弯转的龙躯,甩一条凤凰的翎状花尾。

  凤的翅膀和花尾,出现在龙的身上,这龙就有了凤的成分,龙性中就有了凤性。

  商代有一种鹗卣,其底部的变形凤纹,长着龙角,甩着龙尾。《说文》讲凤时,说凤身具"龙文"。凤身上当然是羽纹了,这羽纹和龙身上的鳞纹在古人眼里竟然是一回事。这些都说明凤身上也吸取了龙的东西,凤性中也有龙性。

  龙和凤的互相吸取,反映着龙凤崇拜的交融互渗。就像世间男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所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龙和凤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龙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就是"力",力量的"力"力度的"力"。

  凤也有种种神性,这些神性也可以归结成一个字:"美",美好的"美",美丽的"美"。

  龙是力量的象征,凤是美丽的象征。龙和凤的结合,是力和美的结合;龙和凤的对应,是力和美的对应。

  没有凤,龙就是孤单的龙;没有龙,凤就是凄清的凤。龙因力而生,凤因美而活。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风情。

四胞胎国家没有抚养政策。如果是家庭经济状况不足以抚养四个孩子的,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帮助,可以申请低保、多子女补助,各地政策不同,可以咨询当地民政部门。但是国家是不可以进行帮养的,只能在政策范围内进行帮助、帮扶。多胞胎家庭能够获得国家补助的前提是,孩子多了以后整个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情况可以申请补助,获得批准后,可以拿到国家的补助。

一、贫困户家庭可以申请补助的情况

1、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

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民;

3、在职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及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仍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民;

4、其他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市低保标准的居村民不包括五保对象。

二、什么是四胞胎?

四胞胎指女子一次怀孕过程中受精卵分裂成四份或有四个精子分别和四个卵细胞反映产生受精卵,产胎会同时产下四个孩子。

三、四胞胎的形成原理

妇女卵巢一次同时排出多个卵子,并且分别与精子结合,形成四个受精卵。这四个受精卵既有可能是同卵双生(双胞胎),也有可能是异卵双生(龙凤胎),还有可能是四个相貌不同,性别也不同的个体。

产妇生双胞胎的比例是90:1,生三胞胎的比例则是8100:1,生四胞胎的产妇就更不多见了,出生比例达到了729000:1。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经济,给予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必要的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重点扶持。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捐助。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克扣、挪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六条 妇女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劳动保护并可以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保障妇女就业合法权益,为因生育影响就业的妇女提供就业服务。

公民实行计划生育手术,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龙和凤为什么要配合着、对应着出现呢?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龙凤纹彩陶细颈瓶。这件珍贵文物说明,龙和凤都起源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期,而且是同步的。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章、徽记、标志和象征。如果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按其功能效应的大小排个座次的话,龙无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么,第二位就该是凤了。

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雷电、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

凤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长翅膀的鸟禽是凤的主要集合对象,因此,凤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

龙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兆祸、示威等神性。

凤有喜火、向阳、秉德、兆瑞、崇高、尚洁、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使龙和凤走到了一起: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的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称太阳鸟、阳禽、火精,所谓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

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凤大都是以阳物的面貌出现。

而龙,因其取材对象多为水物、水兽和水象,从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

龙和凤的配合、结合、对应,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

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玉饰、玉佩,有的龙衔凤,有的凤驮龙,有的龙在凤下,有的龙凤同体,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阴阳是不同的、相对的,又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属于殷商时期的龙凤冠人形玉佩比较典型。龙在右,凤在左,龙张口低头,凤曲颈扬首。龙凤连体,且同时被人戴在头上,既反映着阴阳谐和的观念,也可见当时龙凤受人们尊重的程度。

如果说龙凤冠人形玉佩反映的是古人对龙和凤的尊重,那么,反映在龙凤人物帛画上面的就不仅仅是尊重了。

此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画面上的龙,竖身卷尾,头脸朝天,肢爪划动,跃跃欲上。旁边是它的合作伙伴--昂首展翅,飒然飞举的凤。龙凤之下,站一位双手合掌、祈求升天的裙服女子。

显然,龙和凤在这里密切合作,共同承担着导引人们脱离俗尘,升达天堂的重任,--是人们崇拜、祈祷的对象了。

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批龙和凤交缠、纠结在一起的图形。

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墓葬的四龙四凤方案器座就很有名。木质案面已朽损不存,案座为四龙四凤缠绕盘结,四条卧鹿为案足,分列底盘四周沿下。龙为双身三尾,尾梢反挂龙角;龙肩生出双翼,龙翼彼此连接。凤头凤爪从龙尾的连环中探出。龙的鳞片和凤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曾出土一批丝织品,上面的刺绣纹样都是绚丽秀美的龙和凤。有蟠龙飞凤纹、舞凤逐龙纹、舞凤飞龙纹、龙凤合体纹等等。这些纹样上的龙和凤,或翩翩对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缠纠结,或顾盼生姿。

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孔子曾专程赴洛邑拜见老子。回来后,孔子三天不讲话,弟子们问他见老子时说了些什么,孔子感叹道:我竟然见到了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我口张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讯,又怎么能规谏人家呢!这是孔子称老子为龙。

另一则故事说: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问道:前边都是谁?回答说:子路勇敢、力气大,子贡有智谋,曾子孝顺父母,颜回注重仁义,子张有武功。老子听后感叹道: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这是老子比孔子为凤。

龙凤是天生的一对,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对。如何解释这种天生巧对现象呢?

我们说,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辩才能的。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亲德嘉仁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和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的。

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

一方面是继续对应、结合,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北魏的墓志边缘装饰画:仙人乘龙跨凤石刻;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宋代的凤纹龙把玉碗;元代的龙泉窑贴花龙凤纹盖罐;明代的天坛祈年殿的龙凤图、龙凤石;清代的珐琅彩龙凤纹双连瓶、刺绣龙凤呈祥图案、彩绣龙凤双喜纱帘,等等。

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帝王服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由于集合对象的广泛,身上已集纳和具备了众多阳物的特性,其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也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而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

还有,凤,本是凤凰的简称,凤凰是分雌雄的:雄为凤,雌为凰。所谓凤求凰。但在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个地雌化了。

湖南衡阳的牌楼乡,有一个名为游龙戏凤的牌楼冲。相传早年有个皇帝巡游到此,结识了聪明漂亮的卖酒女子李凤姣,于是演绎出一段游龙戏凤的故事。有人还据此编了一出戏上演。

后来李凤姣不幸去世,皇帝闻讯,下诏在当地的凤凰山麓建了这座石质牌楼以示怀念。

相传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学的袁天纲从京师长安南下入蜀,于端阳节这天到达利州城,即今天的广元市。当时,嘉陵江里正在举行龙舟竞赛,利州都督武士约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观看。突然,从江水深处窜出一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众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惟有袁天纲爽声大笑,说:这叫龙凤呈祥,此地必出贵人。第二年正月间,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就是后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据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武都督还请袁天纲看过相。当时武则天身穿男孩的服装,由奶妈抱着。袁天纲端详一会儿后,惊叹道:日角龙颜,龙睛凤项,伏羲之相,贵人之极也。当得知是个女孩时,仍断言:是女,亦当主天下。

这样的传说,难脱附会编造之嫌。但神话思维和造神活动,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传说一般都久传不衰,且越传越奇,成为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据龙凤呈祥出贵人的传说,将当年的西山、东山改称乌龙山和凤凰山。还在乌龙山修了皇泽寺,在凤凰山建了凤凰楼,--两座建筑物已成为广元城的标志。

晚清时期,名义上有皇帝,实际权力却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龙,后妃为凤,龙为主,凤为从。这是传统文化,慈禧心中不悦,却不能彻底变更,折衷的办法是龙凤并举。于是,清朝的皇家宫苑里就有了一些被称作龙凤呈祥的景致。

颐和园仁寿殿前露台上就陈列着铜龙和铜凤,当年慈禧太后就是在这龙凤喷出的袅袅香烟中,接受群臣的朝拜,进行她的垂帘听政的。

殿前还有三棵大松树,传说某年慈禧过生日,李莲英为了讨好主子,在三棵松树上挂满了彩灯。一棵树饰作龙形,另两棵树紧靠在一起,一棵饰成凤凰头,一棵饰成凤翅凤尾。合在一起称作龙凤呈祥。这样的寿礼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赏了李莲英,还传旨在全园各大殿都装上电灯。--这差不多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记录。

颐和园昆明湖中,南湖岛最大,俗称龙王庙,位于湖的东南部,岛上有龙王庙一座。这座圆形小岛叫凤凰墩,原来的名字叫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相传,慈禧有次游湖,问及此岛的名字及来历,太监如实禀告,慈禧很不高兴。--专权的西太后,当然不喜欢处处是龙。李莲英见状,就出主意改名,于是,游龙阁就变成了凤凰墩。

这个凤凰墩与龙王庙相对称,构成了颐和园中的另一处龙凤呈祥。

在龙凤对比中,突出凤,可以说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园看戏时的座位,就不称龙位或龙椅,而称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据说,她起初常让光绪皇帝陪她看戏,却不给这位儿皇帝座位。可怜的光绪只能站在她身后。后来,名丑刘赶三心中不平,在演出时有意加了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瞧,我是个假皇帝,还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却连个座也没有。也许是慈禧看戏时心情还算好吧,她没有怪罪刘赶三,倒让人给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东陵的定东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寝。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艺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宫殿为之逊色。尤其是隆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别出心裁。这块石雕宽一米六,长三米多,图案为凤引龙:一只高高在上的大凤,凌空展翅,穿云俯首;一条出水小龙,曲身扬首,仰望大凤。同样寓意的图案还出现在隆恩殿周围的汉白玉栏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干脆就凤在上,龙在下了。这些团凤,耸冠瞠目,翅翼微张,显得志得意满,简直是不可一世的骄凤!而身居下位的行龙,小头细身,唯骄凤的神采是瞻,实在是一副可怜相!

慈禧这种将凤抬高到龙之上的做法,在漫长的龙凤文化发展史上并不多见。一般情况下,都是龙为主凤为从,龙第一位,凤第二位;同时出现的时候,多是龙高凤低,龙大凤小,龙多凤少,显明地反映着中国男权社会的现实。

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冠,是用很细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上饰造型生动的二龙戏珠,堪称龙冠。而皇后戴的凤冠有三顶,一顶是三龙三凤冠,一顶是九龙九凤冠,一顶是六龙三凤冠。上面的装饰的金龙,均在翠凤之上。

龙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垄断。

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族,有龙凤匹配的传说:龙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伙儿向三姑娘求爱,婚后即去应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烧了龙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状元的蛇郎只能以龙身飞回。三姑娘见状自杀,变成了一只火红的凤凰。于是龙凤和鸣,双双飞向天堂。

北京孔庙内出售一种石刻拓片,图案以上龙下凤为主,配以松、鹤、麒麟,构成一个大大的寿字,取名龙凤呈祥。

在孔圣人的家乡山东曲阜,随着尼山朱砂石的发现和开掘,兴起了刻送龙凤印章的习俗:小孩出生,是男娃就选龙,寓意望子成龙;是女孩就选凤,寓意望女成凤。或小伙子选凤送姑娘,姑娘选龙送小伙,寓意龙凤良缘,幸福绵长。

如果那位喜得有男有女的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人们就要以龙凤胎相称了。

表现在语言上,有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盘凤逸、龙眉凤目、龙肝凤髓和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龙识珠,凤识宝,牛马只会识稻草,等等。

龙凤还进入了广告用语。如陕西西凤酒的一则广告词就是:西凤酒,西凤酒,伴我龙族到永久。

喜欢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铜钱比较珍贵,叫龙凤通宝。龙凤通宝是元朝红巾军农民起义迎立韩林儿为帝,建元龙凤时铸行的货币。此币正面有楷书阳文龙凤通宝四字,字体端庄。但正、背面都没有龙凤图纹。

有龙凤图纹的钱币是太平天国特大花钱。这种大花钱不是用来流通的,而是一种具有开炉性质或是为庆祝成功特别铸造的纪念币。现已发现的大花钱有大小不同的六七种。最大的重九斤左右,大小和重量堪称有史以来的钱币之最。大花钱正面有二龙抢珠图案,背面有双凤图案。

龙凤金牌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83年首次发行的高纯度金质纪念章,一套两枚。其正面图案为腾飞的龙凤。

双喜龙凤铜章也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纪念章。上海造币厂制造,1984年发行。全套两枚。正面图案为喜字和双喜鹊,背面图案为飞龙和飞凤,寓意喜庆和吉祥。

龙和凤还相依相伴地飞出国门。

可以说,中华文化波及到那儿,那儿就有龙和凤骄健华美的英姿;华夏儿女的脚步走到那里,那里就有龙凤呈祥。

这些龙凤图案,虽以各个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变异,但其基本形态都来源于、取材于华夏龙凤;其寓意也和中国本土龙凤相一致:阴阳和谐、婚姻美满、吉祥福瑞。

汉代流行一种龙,叫应龙。应龙是长翅膀的龙。翅膀该是凤的特征了。清代还出现了凤尾龙,曲折弯转的龙躯,甩一条凤凰的翎状花尾。

凤的翅膀和花尾,出现在龙的身上,这龙就有了凤的成分,龙性中就有了凤性。

商代有一种鹗卣,其底部的变形凤纹,长着龙角,甩着龙尾。《说文》讲凤时,说凤身具龙文。凤身上当然是羽纹了,这羽纹和龙身上的鳞纹在古人眼里竟然是一回事。这些都说明凤身上也吸取了龙的东西,凤性中也有龙性。

龙和凤的互相吸取,反映着龙凤崇拜的交融互渗。就像世间男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样(所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龙和凤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没有凤,龙就是孤单的龙;没有龙,凤就是凄清的凤。龙因力而生,凤因美而活。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风情。 一般认为,龙和凤是古人虚构的神话动物,但这种虚构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演绎的结果。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兽首表示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蛇身代表条形闪电;“辛”字符号代表“被驱使”之意。“龙”字读音正是“隆隆”的雷声。所以,龙是被天驱使驾驭云团播洒雨水的闪电,发出隆隆雷声。

在甲骨文中“凤”字是一只头顶“辛”形符号的飞鸟。这只飞鸟其实就是与雨水有关的风,即凤。“风”的读音是模拟四五级风吹过耳旁的声音,介于“呯呯”与“嗡嗡”之间。所以,凤是被天驱使行云布雨的风,它拂过耳旁发出风声,像飞鸟一样飞行。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一批脱离农业生产的有闲阶级,这些人缺乏对龙和凤的直接感悟和体验,而只看到“龙”和“凤”两个字,只看到两个字形中兽首蛇身和鸟形,便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龙和凤进行美化和神化,最终将之推向神坛,把龙凤“兴雨送雨”的原始意象重重封闭在华丽威武的外表之内。再后来,根据“龙”字的兽首蛇身之形,而把龙附会为鳞虫之王,兽以威武雄壮著称,再进一步附会为帝王的化身;根据“凤”字中的鸟形,而把凤附会为百鸟之王,鸟以漂亮艳丽著称,进一步附会为天子后妃的化身。

一次怀孕过程中受精卵分裂成四份或有四个精子分别和四个卵细胞反映产生受精卵,产胎会同时产下四个孩子。出生比例达到729000:1。

四胞胎的形成也是同样道理:妇女卵巢一次同时排出多个卵子,并且分别与精子结合,形成四个受精卵。这四个受精卵既有可能是同卵双生(双胞胎),也有可能是异卵双生(龙凤胎),还有可能是四个相貌不同,性别也不同的个体。

四胞胎案例

2016年4日上午10点多,在日照市青大附院的产房里,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来自日照的27岁产妇李娟生下了双龙双凤四胞胎,这让全家人喜极而泣。因为是早产儿,四胞胎身体虚弱,一出生就被送到了新生儿科的监护室,做进一步观察治疗。

2020年2月,江苏徐州,一对90后夫妻在疫情期间诞下四胞胎千金。四胞胎小名“绽绽、伊伊、欣欣、莘莘”,大名“祖伊、果儿、嘉珊、佑思”,谐音“战疫新生,祖国加油”。夫妻俩相信,疫情中诞生的孩子会更加坚强。

2021年6月24日晚10时,湖南娄底“全男四胞胎”考生获知了自己的考分。

你好不是的,古代没有4胞胎这种说法,所谓的龙凤胎是只生了一男一女。

以后您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去解决:

1、发现问题:往往生活在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处在这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当某些矛盾放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他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去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问题的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2、分析问题: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楚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的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

3、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

4、校验假设:假设只是提出n种可能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出假设再进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在世人眼中,生龙凤胎意味着福气。

双胞胎分同卵双胞胎(占双胞胎的25%)及异卵双胞胎(占75%)。只有后者能孕育成男女两性的双胞胎,因为异卵双胞胎是由两个卵泡同时或相继排出成熟的卵子,这些卵子同时或相继受精。由于胚胎来自不同的卵子和精子,出生的婴儿相貌不同,性别也可能有所不同,即“龙凤胎”。龙凤胎的几率约为 1/500,而一般双胞胎的几率为1/89。三胞胎的几率是89的二次方分之一,四胞胎为89的四次方分之一。

但是最近一项来自芬兰的研究表明,一名女性如果有一个双胞胎兄弟,那么她结婚的可能性会较低,比正常女性少15%;而且生育孩子的能力也较低,与正常女性比生育孩子的可能性少25%。即使生育孩子,与双胞胎姐妹的女性相比,龙凤胎的女性平均生育孩子也少于2个。同时,龙凤胎的女性在成年后某些疾病的患病率较高。这些都是龙凤胎所要付出的代价。

龙凤胎中的女性长大后在婚姻和生育方面的不利原因在于,她们在胎儿时期就在子宫中暴露于其兄弟的高浓度的雄激素睾酮中,因而受到男性化的影响。由于结婚的几率低,其生育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

胚胎和婴幼儿发育中的激素影响长期以来都为科学家所关注,而子宫中的激素影响对胎儿的发育更加重要。在子宫中有一个特点,“女性”激素,即雌激素的水平大致相当,因此男性和女性胎儿受到的影响是相似的。但是雄激素水平对女性胎儿影响更大。对啮齿动物的研究发现,子宫中的激素能明显影响幼仔的发育,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获得对人研究的结果,因此不能确定子宫中的激素水平对幼儿后来的发育是否有确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