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老人 0 50

妈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第1张

妈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导读: 妈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现在很多新手爸妈生完孩子之后,都会选择参考书上或者网上科学喂养的方法来照顾宝宝,宝宝在这样的喂养规律下,一般生长的会比较匀称,不会出现过度肥胖的现象。 但是在老人眼里

妈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现在很多新手爸妈生完孩子之后,都会选择参考书上或者网上科学喂养的方法来照顾宝宝,宝宝在这样的喂养规律下,一般生长的会比较匀称,不会出现过度肥胖的现象。

但是在老人眼里认为孩子胖乎乎的就非常可爱,也很有福气,所以年轻一代的父母和老人在 育儿 观念上就产生了分歧,那么孩子胖就真的好吗?

宝妈出差一个月,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接孩子的时候差点没认出来

闺蜜婷婷前两天跟我聊天倾诉,原来前两天婷婷刚刚出差回来,由于家里没有人帮忙照顾孩子,所以婷婷直接把孩子送到了爷爷奶奶家。

这次出差的时间非常长,可是婷婷的公公婆婆都不会使用智能机,所以没有办法和孩子开视频,以至于这一个月婷婷只能通过电话的声音来得知孩子过得怎么样。

所以这几天出差回来之后婷婷第一时间就赶到爷爷奶奶家去把孩子接回家可是,当见到孩子的时候婷婷差点不敢认了因为孩子简直胖到无法形容。

脸两侧长出了一大块肉,甚至都没有脖子了,而且身上胳膊上都像游泳圈儿一样。所以婷婷好奇地问婆婆怎么给孩子吃的怎么会这么胖?

婆婆则自豪的说孩子现在六七顿奶粉每顿都200多毫升。

而且这一个月的时间涨了有十多斤,现在孩子5个多月竟然已经三十八斤,婷婷看婆婆这个样子大概是想象自己邀功,但是只有婷婷的心里知道婆婆这是把孩子过度喂养了。

那么,新生儿过度喂养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一、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作为父母的都应该知道孩子每个月的发育情况都是有一定的标准的,如果过度喂养,就会打乱孩子原有的生长规律。

那么最明显的就会引起孩子消化功能的紊乱。尤其是肠道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便秘等不良现象。

二、容易导致脑疲劳

要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每吃一顿饭都需要非常大的体力来消化,如果孩子每天吃的过多。

那么大部分的血液都要进入胃中消化这些食物,进入大脑中的血液和氧气就会非常少,从而会让孩子脑部非常疲劳,甚至会影响孩子脑部神经的发育。

三、导致肥胖

肥胖是孩子过度喂养外在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式。如果孩子在超过特定的重量很多,那么家长就应该考虑是不是对孩子过度喂养了。

要知道如果孩子从小就有肥胖体质那么长大了也会同样的属于肥胖人群。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过度肥胖,家长又该如何控制孩子的体重呢?

一、立刻调整饮食结构

家长可以参考孩子每个月零所需要的奶量和辅食的量,及时的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主要以奶为主减少辅食的次数。

同时可以给孩子适量的添加水果、果汁等。

二、增加孩子的活动量

如果是小月龄的宝宝,父母可以辅助孩子做一些抚触操,让孩子增加活动量,如果是大月龄的宝宝,父母可以增加孩子的爬行。

让孩子多爬多运动,这样孩子才能消化的更快,从而减少肥胖的几率。

无论是家里的老人还是新手爸妈都应该知道现在的生活水平不同于以往物质极大的丰富,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度喂养,应该讲究科学 育儿 。

这样孩子才能够按照预定的轨道 健康 成长。

这个答案每个家庭都不一样的,肯定有的会,有的不会,毕竟没有谁的生活都是那么如意顺意的。

你如果问我,我肯定是不愿意把孩子放老家给爷爷奶奶带的。但事实上,我大女儿就是从小在老家爷爷奶奶带到4岁的。

其实,宝宝的爷爷奶奶老家也就离我们城里35分钟的车程,在爷爷年轻的时候都是骑自行车来城里的,所以两个家庭的这点距离不算什么。之所以让孩子在老家,是因为我要上班,而我家楼层比较高,没有电梯,老人家爬上爬下太辛苦了。

我女儿其实在老家过的挺好的,爷爷经常踩着三轮车带她到处去玩的,去过山边摘菊花、去过河边捞小鱼、去过果园摘荔枝等等。

唯一不好的就是,两个老人太宠孩子,为了孩子多吃点饭就端个碗追后面喂,孩子做错事情也不舍得教育。以至于孩子小学1年级了还要喂饭,自己吃饭就慢吞吞;做错事情不愿意承认等。

不过,这些也不是大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不好的习惯都能改过来的,反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出现,也会有改正不良问题的机会。

但是,从科学育儿方面来说,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容易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毕竟爸爸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从十月怀胎到哺乳期,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更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 ,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爸爸妈妈见证的。

可是,如果有条件自己带孩子的话,也是没有妈妈舍得把孩子放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吧。

所以,在你认为需要把孩子放老家给爷爷奶奶带的时候就不用太犹豫,既然需要那就行动吧,但凡有其他办法,也就不会这么做了。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不是因为爷爷奶奶不细心,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思想,不仅是受爷爷奶奶的思想,还会受老家那些大人小孩思想的影响。你想想,老一辈的思想和我们会是一样吗。

    如果你老家是农村的,我建议你还是辛苦点,自己带宝宝,或者是把爷爷奶奶接来上班的地方,上班他们帮带,下班你带,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如果你宝宝还小,千万不要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带,因为小孩子小的时候模仿能力比较常,待在老人身边可能会学坏。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才你是这么以为的:多一两个人帮你带小孩,你会轻松些,但你有没有想过,宝宝需要父爱母爱,从小陪在他身边的,应该是爸爸妈妈,而不是爷爷奶奶。

    我有一个同学,结婚的早,生了宝宝不到一年,就把宝宝留在老家给婆婆带,然后和老公去深圳打工了,一年到头只回去一次,我不知道她怎么忍心,宝宝那么小,她就不想宝宝吗,难道就为了多赚点钱?

    第一年回去的时候宝宝还会叫爸爸妈妈,第二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一见到妈妈就躲在奶奶身后,可能是怕生,第三年回去的时候,宝宝不喜欢跟妈妈玩,老黏在奶奶身边……到了第六年,宝宝不高兴的时候开始学会骂人,说脏话,耍脾气,这完全是一个顽固脾气败坏的小孩,学习成绩也不好。

    宝宝小时候模仿能力极高,为了避免宝宝跟在爷爷奶奶身边,被环境影响学坏,我还是劝你辛苦点自己带吧,要想宝宝学好健康成长,就要从小时候捉起,小时候培养。

儿子去美国留学,毕业后定居美国。还给我找了个洋媳妇苏珊。如今,小孙子托比已经3岁了。今年夏天,儿子为我申请了探亲签证。在美国待了三个月,洋媳妇苏珊教育孩子的方法,令我这个中国婆婆大开眼界。

不吃饭就饿着

每天早上,托比醒来后,苏珊把早餐往餐桌上一放,就自顾自地忙去了。托比会自己爬上凳子,喝牛奶,吃面包片。吃饱后,他回自己的房间,在衣柜里找衣服、鞋子,再自己穿上。毕竟托比只有3岁,还搞不清楚子的正反面,分不清鞋子的左右脚。有一次托比又把裤子穿反了,我赶紧上前想帮他换,却被苏珊制止了。她说,如果他觉得不舒服,会自己脱下来,重新穿好;如果他没觉得有什么不舒服,那就随他的便。那一整天,托比反穿着裤子跑来跑去,苏姗像没看见一样。

又一次,托比出去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没多大会就气喘吁吁地跑回家,对苏珊说:“妈妈,露西说我的裤子穿反了,真的吗?”露西是邻居家的小姑娘,今年5岁。苏姗笑着说:“是的,你要不要换回来?”托比点点头,自己脱下裤子,仔细看了看,重新穿上了。从那以后,托比再也没穿反过裤子。

我不禁想起,我的外孙女五六岁时不会用筷子,上小学时不会系鞋带。如今在上寄宿制初中的她,每个周末都要带回家一大堆脏衣服呢。

一天中午,托比闹情绪,不肯吃饭。苏珊说了他几句,愤怒地小托比一把将盘子推到了地上,盘子里的食物洒了一地。苏姗看着托比,认真地说:“看来你确实不想吃饭!记住,从现在到明天早上,你什么都不能吃。”托比点点头,坚定地回答:“Yes!”我在心里暗笑,这母子俩,还都挺倔!

下午,苏珊和我商量,晚上由我做中国菜。我心领神会,托比告别爱吃中国菜,一定是苏珊觉得托比中午没好好吃饭,想让他晚上多吃点儿。

那天晚上我施展厨艺,做了托比最爱吃的糖醋里脊、油闷大虾,还用意大利面做了中国式的凉面。托比最喜欢吃那种凉面,小小的人可以吃满满一大盘。

开始吃晚饭了,托比欢天喜地地爬上凳子。苏珊却走过来,拿走了他的盘子和刀叉,说:“我们已经约好了,今天你不能吃饭,你自己也答应了的。”托比看着面容严肃的妈妈,“哇”地一声在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饿,我要吃饭。”“不行,说过的话要算数。”苏珊毫不心软。

我心疼了,想替托比求情,说点好话,却见儿子对我使眼色。想起我刚到美国时,儿子就跟我说,在美国,父母教育孩子时,别人千万不要插手,即使是长辈也不例外。无奈,我只好保持沉默。

那顿饭,从始至终,可怜的小托比一直坐在玩具车里,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三个大人狼吞虎咽。我这才明白苏珊让我做中餐的真正用意。我相信,下一次,托比想发脾气扔饭碗时,一定会想起自己饿着肚子看爸爸妈妈和奶奶享用美食的经历。饿着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况且还是面对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临睡前,我和苏珊一起去向托比道晚安。托比小心翼翼地问:“妈妈,我很饿,现在我能吃中国面吗?”苏珊微笑着摇摇头,坚决地说:“不!”托比叹了口气,又问:“那等我睡完觉睁开眼睛时,可以吃吗?”“当然可以。”苏珊温柔地回答。托比甜甜地笑了。

大部分情况下,托比吃饭都很积极,他不想因为“罢吃”而错过食物,再受饿肚子的苦。每当看到托比埋头大口大口地吃饭,嘴上脸上粘的都是食物时,我就想起外孙女。她像托比这么大时,为了哄她吃饭,几个大人端着饭碗跟在她屁股后面跑,她还不买账,还要谈条件:吃完这碗买一个玩具,再吃一碗买一个玩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

有一天,我们带托比去公园玩。很快,托比就和两个女孩儿玩起了厨房游戏。塑料小锅、小铲子、小盘子、小碗摆了一地。忽然,淘气的托比拿起小锅,使劲在一个女孩儿头上敲了一下,女孩儿愣了一下,放声大哭。另一个女孩儿年纪更小一些,见些情形,也被吓得大哭起来。大概托比没想到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站在一旁,愣住了。

苏珊走上前,开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她一声不吭,拿起小锅,使劲敲到托比的头上,托比没防备,一下子跌坐在草地上,哇哇大哭起来。苏珊问托比:“疼吗?下次还这样吗?”托比一边哭,一边拼命摇头。我相信他以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

托比的舅舅送了他一辆浅蓝色的小自行车,托比非常喜欢,当成宝贝,不许别人碰。邻居小姑娘露西是托比的好朋友,央求托比好几次,要骑他的小车,托比都没答应。

一次,几个孩子一起玩时,露西趁托比不注意,偷偷骑上小车,扬长而去。托比发现后,气愤地跑来向苏珊告状。苏珊正和几个孩子的母亲一起聊天喝咖啡,便微笑着说:“你们的事情自己解决,妈妈可管不了。”托比无奈地走了。

过了一小会儿,露西骑着小车回来了。托比看到露西,一把将她推倒在地,抢过了小车。露西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苏珊抱起露西,安抚了她一会儿。很快,露西就和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

托比自己骑了会车,觉得有些无聊,看到那几个孩子玩得那么高兴,他想加入,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蹭到苏珊身边,嘟囔道:“妈妈,我想跟露西他们一起玩。”苏珊不动声色地说:“那你自己去找他们啦!”“妈妈,你陪我一起去。”托比恳求道。“那可不行,刚才是你把露西弄哭的,现在你又想和大家玩,就得自己去解决问题。”

托比骑着小车慢慢靠近露西,快到她身边时,又掉头回来。来回好几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托比和露西又笑逐颜开,闹成了一团。

管教孩子是父母的事

苏珊的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听说我来了,两人开车来探望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托比很兴奋,跑上跑下地乱窜。他把玩沙子用的小桶装满了水,提着小桶在屋里四处转悠。苏珊警告了她好几次,不要把水洒到地板上,托比置若罔闻。最后,托比还是把水桶弄倒了,水洒了一地。兴奋的小托比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事,还得意地光着脚丫踩水玩,把裤子全弄湿了。我连忙找出拖把准备拖地。苏珊从我手中抢过拖把交给托比,对他说:“把地拖干,把湿衣服脱下来,自己洗干净。”托比不愿意,又哭又闹。苏珊二话不说,直接把他拉到贮藏室,关了禁闭。听到托比在里面发出惊天动地的哭喊,我心疼坏了,想进去把他抱出来。托比的外婆却拦住我,说:“这是苏珊的事。”

过了一会儿,托比不哭了,他在贮藏室里大声喊:“妈妈,我错了。”苏珊站在门外,问:“那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我知道。”苏珊打开门,托比从贮藏室走出来,脸上还挂着两行泪珠。他拿起有他两个高的拖把吃力地把地上的水拖干净。然后,他脱下裤子,拎在手上,光着屁股走进洗手间,稀里哗啦地洗起衣服来。

托比的外公外婆看着表情惊异的我,意味深长地笑了。这件事让我感触颇深。在很多中国家庭,父母管教孩子时,常常会引起“世界大战”,往往是外婆外公护,爷爷奶奶拦,夫妻吵架,鸡飞狗跳。

后来,我和托比的外公外婆聊天时,提到这件事,托比的外公说了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孩子是父母的孩子,首先要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虽然小,却是天生的外交家,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很聪明地钻空子。这不仅对改善他的行为毫无益处,反而会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带来更多别的问题。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带给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无论是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还是夫妻两人的教育观念有差异,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

托比的外公外婆在家里住了一周,准备回加利福尼亚了。临走前两天,托比的外公郑重地问女儿:“托比想要一辆玩具挖掘机,我可以买给他吗?”苏珊想了想,说:“你们这次来,已经送给他一双旱冰鞋作为礼物了,到圣诞节时,再买玩具挖掘机当礼物送给他吧!”

我不知道托比的外公是怎么告诉小家伙的,后来我带托比去超市,他指着玩具挖掘机说:“外公说,圣诞节时,给我买这个当礼物。”语气里满是欣喜和期待。

虽然苏珊对托比如此严格,托比去却对妈妈爱得不得了。他在外面玩时,会采集一些好看的小花或者他认为漂亮的叶子,郑重其事地送给妈妈;别人送给他礼物,他会叫妈妈和他一起拆开;有什么好吃的,也总要留一半给妈妈。

想到很多中国孩子对父母的漠视与冷淡,我不得不佩服我的洋媳妇。在我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美国妈妈有很多值得中国妈妈学习的地方。

有一些家长因为自己工作十分忙碌的原因,就会选择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小编发现,有一个家长询问,在孩子五岁之前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带,是不是不好?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

一、为什么不建议家长把孩子送给爷爷奶奶带?

因为我们要知道,爷爷奶奶年纪毕竟大了,所以说很多的东西都会忽略掉,而且爷爷奶奶的思想也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去教育到孩子,再加上有一些爷爷奶奶对孩子也是非常溺爱的,即使是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事情,爷爷奶奶也会选择容忍。这样的话也会让孩子养成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会让孩子没有责任心,也会让孩子的无法勇敢地去担当自己的错误。并且孩子如果遇到了一些问题的话,也无法去跟爷爷奶奶诉说,所以说也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二、跟家长之间关系疏远。

在孩子五岁之前,年龄都是非常小的,所以说家长如果把孩子送给了爷爷奶奶带的话,那么也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记忆当中,家长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如果说我们在孩子五岁之后把孩子偶尔给爷爷奶奶带的话,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孩子五岁之前,家长还是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吧,这样的话,也能够让孩子跟父母更加的亲近一些,而且也能够改变孩子的一些坏毛病。

三、总结。

孩子五岁之前是养成坏毛病的最佳时间,很多的孩子在五岁之前,如果没有父母帮他们分辨是非的话,也会导致孩子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而且在家长后来注意到了这些问题之后,也没有办法改变了,因为这些问题已经在孩子的身上根深蒂固了。

  在云南昆明儿童福利院,只要一提到“老外志愿者”,不管是员工还是那些似懂非懂的孩子,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孤儿院来了个女“老外”  28岁的澳大利亚姑娘凯辛德,中文名张兰,1991年中秋节前,在云南大学学习的她得知昆明有个儿童福利院,便寻觅而来。张兰自己从小失去父母,是养父母把她带大,这特殊经历使她对不幸的孩子更有特殊情感,从第一次踏进院门起,她就把心交给了这些不幸的孩子。

在女婴马丽萍的档案袋里,有这样一份来历说明:“1990年12月17日在重庆开往昆明的85次列车上拾到一名无人认领的女婴,约半岁左右,除随身衣物和一块小棉毯外,别无他物。”小丽萍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眼疾,看不见东西。张兰对小丽萍特别地疼爱,征得院里的同意,她把小丽萍带到她的宿舍精心喂养,并专门请了保姆照看孩子,保姆的工资及小丽萍的费用都是她个人自愿承担的。为了使这不幸的孩子能见光明,她又花了1000多元为小丽萍做了手术,配了副1200多度的小眼镜。在小丽萍能看见东西后,张兰这才把她送回福利院。可小丽萍回去后整天哭闹不习惯,要找张兰妈妈,张兰只好把她再接出来,并请了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姑娘张照芬照看小丽萍,每月付给她400元钱。平时张兰早晨上课,小芬在家带着小丽萍。小丽萍从开始学讲话,就既会用简单的英语与“妈妈”对话,又会用汉语跟张照芬交谈,小芬说:“小丽萍还不时充当翻译呢!”他们三人出去散步,常常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有的人干脆问小芬:“这么漂亮的外国女人怎么会爱上一个带残疾的孤儿,真是不可思议!”是啊,在这个既无血缘关系,又是不同国籍的“家”里,充满着的是情浓于血的亲情和爱意。

1994年7月张兰留学期满就要回国了,但她和小丽萍已经是难舍难分。早在1年多前张兰就想把小丽萍带到澳大利亚抚养,但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收养条件》规定,没结婚的她不具备收养条件。张兰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多次写信到澳大利亚,并请她的养父母帮助小丽萍找一家具备收养条件的家庭。几番周折几番努力,今年6月终于为小丽萍办妥了一切手续。7月14日,张兰、小丽萍和她的养父母登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航班。

张兰走了,但在张兰的影响下,张照芬默默地来到昆明儿童福利院工作。不久前她收到张兰用工整的中文写来的信:“亲爱的小芬,你好吗?回澳大利亚我一直没忘记你,我知道你是个好工人,我用了3个多小时给你写信。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回来后,马丽萍的养父母不再同意我见马丽萍,我天天都在想她,不知哭了多少回,我真受不了,很想见到马丽萍,也想念你。我现在考虑上大学,学3年护理专业,将来也许还到昆明……

示范育婴室和一对美国夫妇

捷夫·波克,中文名浦哲文,现在云南大学历史系学民族史,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妻子白筠温文尔雅,在美国获文学硕士学位。1986年夫妻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来到中国。在云南大学外国专家楼,白筠结识了张兰,也从此认识了福利院的孩子们。这位已经做了母亲的善良女性从此便多了一份牵挂。白筠和张兰结伴去了几次福利院,回家后滔滔不绝地向丈夫浦哲文讲述福利院中的故事,一种强烈的爱心攫住了浦哲文。

和张兰、白筠商量后,浦哲文找到福利院院长周中祥,坦率地把他们的计划构想和盘托出——他准备在昆明儿童福利院办个“晨星教育基金会示范育婴室”,从房屋装修到所有婴儿(几天至8个月以内的)的助养,费用全由他们负责。这可不是一般的助养。周院长又何尝不希望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呢!过去每年政府拨给每个孩子的费用,包括医药、上学、吃穿每月为50元,1992年增加到90元,今年增加到94元。为使孩子有更为舒心的生活条件,周院长带领全院50多个员工办起生产胶水的小型化工厂,用政府投资的20多万元,全院职工轮流到社会上卖奖券的73万元,1990年他们盖了一个两层楼的儿童生活综合区,使孩子们生活住宿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可是近几年来,医药费不断上涨,孩子也不断增多,仅今年截止10月初就收养80多个孩子,其中残疾儿、弃婴又占相当比例。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增多,周院长怎不忧虑。如今遇到了知音,周院长又怎不高兴?他说:“只要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不管来自何处,爱心应该不分国籍、种族、信仰之别。”他当即拍板定案,同意浦哲文他们的无私援助。

就这样,从1992年开始,浦哲文先生取得了设在香港的“晨星基金会”的定项援助,以及留学生和他们远在美国的父母、亲属朋友们的资助,共同担负起了福利院育婴室的助养工作。改造装修了福利院6间生活室,取代水泥地面的是全木地板和装有茶色玻璃的铝合金钢门窗。另外还购置了婴儿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大到新式婴儿床、小摇车、冰箱、大容量洗衣机,小到一个针头、一个奶嘴、滴管、尿片,考虑得十分周到。福利院员工少,孩子多照顾不过来,浦哲文、张兰又通过院里想办法到社会上为他们招聘保育员,从开初的5个到现在的17个,每人每月工资250~350元,全由他们主动承担!

浦哲文、白筠夫妇对这些不幸的孩子倾注了无限爱心,经常忙得连自己的女儿都顾不上。一次白筠女士手臂不小心骨折,可当她听说有的婴儿病了,刚打完石膏便不顾伤痛赶到福利院看孩子。

浦哲文特别喜欢一个叫房铁青的上腭裂的男婴,每次来都要抱他吻他,还给他起了个好听的英文名字Sam,浦哲文幽默地说,Sam是他爷爷的名字。我问他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孩子,他笑道:“上帝造人,有好的健康的,有条件差的带残疾的,健全的人有义务帮助残疾的人,因为他们更需要父母的爱。”

在浦哲文夫妇、张兰等留学生带动下,如今,每周一、三、五下午自愿到福利院看望、照顾孩子的各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这几乎成了留学生们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爱心之桥如今在昆明儿童福利院已经跨越国界飞架而起。仅今年就有15个中国孤儿被外国夫妇收养,每当孩子和他的养父母离去时,浦哲文、张兰、白筠还有朝夕相处的院长和保育员们,还真舍不得,同时也从心底里为这些不幸中幸运的孩子深深祝福。

“孩子王”康乐道

身高190米,英俊直率的荷兰小伙有个与他性格相似的中文名字叫康乐道。他是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欧洲代表,1992年被派住昆明工作。通过张兰,康乐道认识了昆明儿童福利院,从此便与院里的孩子尤其是身体残疾的孩子结下难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