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
老人们讲,头七的时候,人的灵魂还在各处飘荡,在望乡台上,时时刻刻都在看着自己家乡。到了头七晚上半夜的时候,自己的亲人在家里烟囱旁边烧一个梯于形的东西,叫“天梯”,只有烧了这个天梯,灵魂才能顺着这个梯子达到天堂。虽然这只是无情,但是在自己的亲人身上,即使是迷信也要信一信,谁又肯让自己的亲人在这种事情上受委屈呢?
头七,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然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於「头七」返家,家人应於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
亦有说认为人死后魂魄会於「头七」前到处飘荡,到了「头七」当天的子时回家,家人应於家中烧一个梯子形状的东西,让魂魄顺著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 出自 《西藏度亡经》(又名中阴救度大法)。
东北的七七具体是指:头七,三七,五七和七七。这几天是要烧纸的(一般为汉族人的风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 人生百岁总有一死。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 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 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气断,全家举哀。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 孝布白色,。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女儿戴孝同儿媳。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 当地叫“泼汤”。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 此地叫“对信”。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 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 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 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 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老盆”。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 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守灵一月零五天。
(12)瞧坟 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瞧坟”。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
(13)上坟 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
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
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
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
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
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十年周”。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烧纸把老人请走。
每逢佳节备思亲,在过年的时候,也就是除夕,规矩是子女们上坟烧纸把老人请回家过年,也可烧纸的方法请走,放上他们的像片和牌位,每天早晩做成饭要先给他们供香。
在社会当中有一个说法,人在死亡之后,一部分会进入到天堂,另一部分则是下地狱,不过虽然关于死亡之后的描述非常的多,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都是不复存在的。
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老贾死的特别惨,脑袋被车轱辘碾碎了,甚至肠子都被挤压了出来。也是,那么重的后八轮拉矿石车,虽然还没载重矿,但从一具肉体上碾过,任凭谁都得死的很惨。
死在上班路上的老贾被救护车拉到了医院,即便是死了也要到医院另行检查,医生开了死亡证明,然后被交警大队把尸体送到了冷藏室,等交警大队把事故处理完了以后,老贾媳妇要求把老贾拉回家住一天,让老贾从家里走毕竟那个家是老家努力呵护了三四十年的地方,虽说老贾年迈的父母也哭的死去活来,但他们听到儿媳妇的建议后,连忙抹把眼泪阻止:他既然死在了外面,就不能拉回家里,就从外面走吧。
在农村,老人们对于冷棺入村有忌讳,往往重病之人在医院治疗,医生若是看到病人没得救了,会早早告知家属,趁着病号还有口气赶紧搬回家里,这样的话就不用愁尸体拉回村里,其实我们这的说法是不能把在外面咽气的尸体搬运回家里,有的人会把尸体放到门口,或者大门里,但不能搬到屋子里。
究竟是什么说辞,我们四五十岁的人不懂,也没人愿意打听这个事情,大家就照着规矩行事就成,老贾最终是火化了以后才被儿子抱着骨灰盒进了家门,然后从家里送到山上的坟地埋了起来。
而所谓的身穿热孝不登门,这是农民们特别谨慎对待的一件事情,乡里乡村,谁家中若是有人去世,家属会格外注意出行,不往娶新媳妇人多的地方去,不凑生孩子看小孩的热闹,没烧完七个七之前不到别人家串门,因为身有重孝的人被认为身上带有不好的运气,到谁家里,会有可能坏了人家家中运势。
这些农村规矩都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农民们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为了活人活的更好,便继续忌讳着这些事情。
我们江西上饶这边是这样的,就以我家来说吧:今年正月我爷爷去世后,第一时间我这个长孙就要穿上孝衣然后由村里的主事带领着去挨家挨户报丧,到了人家门口时主事人会把人家叫出来然后由我这个长孙告知对方,我爷爷去世人的时辰并且答谢对方这些年的照顾,在这期间是不可以进入对方家里的,这样会很不尊重人否则会被对方骂出来的。这就是身穿热孝不登门
冷棺就是客死他乡的人,在我们江西上饶这边去世的人都要在家停放几天,具体停放几天就要由家人商量好日子决定,如果是客死他乡的人就不可以进村里,一般都停放在村口,下葬的时候也要绕道而行,老人家说如果棺木进入村里就会带来晦气,会影响整个村的运到
首先,这样的说法在有的朋友看来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在我看来是一种“风土人情”,是一种人们对于生命和神灵的敬畏,对于“叶落归根”的深刻认识。
1、“身穿热孝不登门”, 在我甘肃农村老家里面这个“孝”要穿三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在这三年期间每年过年是不可以贴年画对联门神的;第二个就是这句俗语。
那么这样的情况对于所去世人的子女来说是更加重要的,用我老家话说,这人“有孝呢”,这人“有伏呢”,所以直系亲属子女是在这三年里面不可以进别人家门的,甚至连亲戚都不能走,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村子以前不但子女不可以,就连孙子孙女都是不行的,至于重孙子孙女就没啥事情了,我太爷在我高一的时候去世,我就没有这样的“约束”。所谓“披麻戴孝”说的就是前半句了。
2、“冷棺进村败到底”, 这个要比前面半句更加“有晦气”。说的就是这个村子里面的人没有在村子家里面去世,一般有两种原因,一是在外面医院里面医治无效去世了;二是在外面意外去世。尤其是女的,就更加严重了。
这在我们村子里面,老人们是坚决杜绝的,这些在外面去世的人,要专门请一个阴阳先生,看好日子,在黎明天还没亮的时候找一些壮汉子,在外面把去世的人装进棺材里面,这就是“冷棺”,然后进入到村子里面还不能直接从“正道”上面进来,必须要从村子外面外围绕进来,这路线都是要阴阳先生提前看好的,从死者的生辰八字结合当地风水来规划好这一条路线。
所谓败到底,就是不管在村子去世的人下葬还是题目当中这样的现象,是不要去看的,尤其是小孩子年轻人,家里人是坚决杜绝出去看热闹的,一般这样的情况,村子里面会各家大门紧闭。
“身穿热孝不登门”。在农村,谁家要有亲人去世了,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穿上孝服,这就是所谓的“热孝”,而孝子穿上孝服以后,还要去通知村里的人,在这个通知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的讲究。
比如说到别人家时,不能直接走进别人家里,需要在外面吆喝一声,等人家出来了以后,孝子才能磕头通知,这就是“身穿热孝不登门”的意思,其实说白了,这种做法就是为了尊重他人。
“冷棺进村败到底”,在农村,人逝世了以后,会有“热棺”和“冷棺”的说法,“热棺”是指在家乡逝世,而“冷棺”则是指客死他乡。“热棺”是在家乡逝世毫无疑问,肯定会安葬在家乡的,但“冷棺”却不可以直接入村,只能安葬在村子外面,如果“冷棺”执意要入村,不仅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还会影响子女的事业。
其实这句话放到现在来看,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旧,只不过是些迷信的说法罢了,而且随着移风易俗的进行,火葬逐渐的取代土葬,这种说法就更没什么道理了。
当然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有的地方有这样的说法,有的地方也没这样的说法。
看到这句俗语就让我想到前几年在我们村发生的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和问题当中提到的“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其实这句话我先明确一点那就是其表达的含义并不正确,因为这句话也是根据当时的一种生活习惯自己风俗习惯而总结出的,当然放在现在来讲也只是一种习俗,那么接下来我就把这句话结合着生活例子来进行讲解。
在北方的农村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如果有人去世了的话,那么他的子女就会去村里的邻居家磕头,当然这些邻居都是村里的长辈,但是有一点就是大家也都知道一般有人去世以后,其子女就会披麻戴孝,但是有一点也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在登门磕头的时候是不能穿孝的,因为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讲如果人刚去世,那么子女就穿着孝来磕头的话,相对来说不太吉利所以说老一辈人才会讲“身穿热孝不登门”这句话来提醒后人按照传统风俗办事。
首先咱们大家先要明白什么事“冷棺”其实这里的冷棺就是指为逝者所准备的棺材,那么在农村有一个风俗就是说在备好的棺材准备进村时必须要由其子女在村口扶棺进村,那么这里所说的“扶棺”就是热棺的意思,那么如果没有人扶棺的话寓意者逝者的后人以后会比较穷,其实这句话也是根据以的封建迷信所说,因此我们要树立科学观来学习这一问题。
这句话总而言之就是以前的老一辈人对当时文化的一种看法,但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视野也开阔了很多所以说我们在学习以前的俗语时一定要结合现在的文化发展来认知对于一些不符合的文化观,我们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农村对于白事是非常重视的,往往村子里办白事也有很多讲究,这些讲究简单来说是一种丧葬文化,也是一种对逝去之人悼念的仪式感。“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句农村俗语其实不能简单的说其为“mixin”,作为一些地区的丧葬文化,是比较讲究的一件事。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很多过去的老习俗都已经不太在意,人们也不会因为这些老习俗而迁怒与你。
今天我就来说说这句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
(1)“身穿热孝不登门”。
所谓“身穿热孝不登门”,这里的“热孝”专门指的是家中老人刚刚过世,子女儿孙们披麻戴孝,这里的讲究比较多,这个时候去别人家登门报丧或者去村里的商铺买东西都不能披麻戴孝,毕竟家中老人刚刚过世,别人会比较忌讳这些事,“身穿热孝不登门“是对别人 情感 上的尊重。
我奶奶去年腊月过世的时候,我第一时间赶回家,当时奶奶还没有过“tou七”,村里的讲究也比较多。不过作为孙子辈的亲人,需要出去活动什么的,村里主持葬礼的长辈一般不会让我们去办。但即便是让其他人去办,也会一再强调,到别人家一定要把孝帽摘掉。
村里的男人一般都是戴孝帽,绑孝腿,所以去别人家报丧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或者去邻居家借东西的时候,都要注意至少将孝帽摘下来。这种讲究在农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也是一种丧葬文化的讲究。
(2)“冷棺进村败到底”。
这里的“冷棺”说的是在外地去世的人,最好不要抬着棺材直接回村,这样是比较忌讳的一件事。
1、我发小的表哥前几年在广州出了车祸,家里人接孩子的遗体回村的时候,在村口我没见到放遗体的棺材,只见到发小表哥家里人抱着一个骨灰盒,后来将装有发小表哥火化后遗体的骨灰盒埋到了坟地里。
起初我不知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村里人讲究落叶归根,喜欢土葬,选择火化的人少之又少。问过发小之后才知道,原来老人讲究“冷棺进村败到底”,对人死在外地有诸多忌讳,一般都是死在哪里就在哪里火化了再将骨灰埋葬到家乡。
2、不过对于这种事儿,还有另一种处理方式。
我小时候邻居家叔叔在外地建筑工地出了事故,他的父母坚决要求将遗体抬回村里安葬,所以那一年邻居家叔叔遗体抬回村口时,一路上都是点着鞭炮,响着二踢脚。老人说,用这种方式可以规避一些忌讳。
不过“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句俗语反应的是老辈人对于丧葬上的一些习俗和忌讳的讲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些讲究,对于老俗语也都知之甚少。希望能够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你了解农村丧葬文化有一定的帮助。
(文/李阿冰)
最近台湾艺人高以翔的骤然离世引发了大家好多讨论,就在昨天,他的遗体刚从浙江送回了老家台湾,可能人家台湾没有我们内地农村这么多讲究,我想起了我们这里的一句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如果他们那里也兴这句话,估计这遗体就要以别的形式回乡了。
我们这里农村对白事有很多讲究,不能说这些讲究是无事生非,也不是没事找事,我觉得这算是对死者的告慰和生者的尊重吧,尤其是这个过世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很多人会觉得有所忌讳这也是很正常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是什么意思。
“身穿热孝不登门”。过去家里长辈去世是要披麻戴孝的,就是扯几尺白布做成孝衫披穿在身上,而热孝也就是刚刚去世的说法。现在虽然不像过去穿戴那么繁琐了,但是小白花之类的还是要佩戴。如果家里人刚刚过世,那逝者的亲人是不好去登门拜访别人家的,当然也不欢迎别人来自己家。
其实人走如灯灭,亲人们走街串门又有什么影响呢,有的人觉得有点不吉利,毕竟不是什么喜事心中总有那么点疙瘩,也可能是觉得去世的这家人心情肯定很不好,悲伤溢于言表,跟他们在一起也难免会情绪低落,认为安慰的语言又太苍白,所以还不如“不登门”。我们这边的规矩就是至亲去世三年内,过年的时候要家门禁闭,不去别人家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访。
冷棺进村败到底,意思是说如果在外地去世的人就要在当地火化,遗体是不能放在棺材里运送回家的,这样会比较不顺,总之就是对家人和别人都不好。可是前几天录节目突然去世的艺人就在昨天遗体运回了家乡,而且之前节目组答应专机互送,只是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通过飞机的货仓将棺材运回,就这样,还遭到了粉丝的各种吐槽和谴责。
我想这也就是明星才有这待遇,如果是普通人别说专机了,恐怕货仓也进不去吧,就在今年上半年,我们有个邻居在外地出车祸去世,当地殡仪馆要求必须在当地火化,不准将遗体拉回当地,真是叶落都不能归根,有什么道理可讲,也确实是有“冷棺莫入村”的说法呀,而且人斗不过“规定”,人家怎么要求就只能照做,这样一比,虽然是飞机货仓回乡,也已经不错了。
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这种所做所为,是农村祖辈流传至今的一种风俗习惯。里面包罗很多含义和礼数,充分显示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对忠孝节义的深刻理解,传统邦交礼仪的具体表现。下面对两句俗语的理解:
一、人刚过逝,孝子必须全身穿白衣尽孝。白衣外出办事,去人家必须脱去重孝,以免给别人家带来晦气,(因为死人本身就不吉利),有由于你身穿重孝出现在别人家,怕人家心里遭受不快,给人家家人带来心里烦恼。这既是对别人家庭的尊重,又是对自己守规矩懂礼数的体现。及使是到亲戚家报孝,也要进家脱孝服,跪地磕头,既是给死者免罪,又是对活着的人尊重。
二、好多地方,还是有死不回家的说法和做法。老祖宗想法颇多,过去外出的人,你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病死、饿死、暴病身亡,还是染病他乡,还是瘟疫死亡。尤其是瘟疫死亡,他有一定的传染途径。这样贸然回村,对整个村庄的人是不负责任,后果不堪设想。我想我们的祖先一定是大智若愚。事先充分考虑到这些人在世界生存生活的道理。邦交礼仪,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再现。
生活在农村,对于白事,一直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在处理上也是严格依照当地的习俗来办理的。首先要请吹丧的鼓乐手,还要准备报丧,扯孝帽,跪棚,吊孝,泼汤,告庙,摔老盆,路祭,送盘缠,圆坟等,这些仪式下,也显示了子女对逝者的哀思,对老人的缅怀!
要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叫“热”,所谓“热”其实指的是,家里人刚刚去世的时候,儿女子孙会穿上一身白色孝服,然后到邻里乡亲通知别人前来拜孝,但是身穿孝服的人,不可以到别人家登门入室,只能站在门口吆喝一声,等到别人从家里出来,告知家有白事,这就是所谓的“身穿热孝不登门”的意思,其实也暗含着一种尊敬,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如果你穿着一身白孝跑到别人家里,老人家会很忌讳。
我家奶奶就是这样的人,我每次回家里都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哪怕是鞋子都不敢穿白色的,否则就会被老人家一直念叨个没完。
上面说的“热孝”指的是家里人刚刚去世,那有的可能会顺应把“冷棺”理解成是不是死了很久以后又把棺材从土里抬出来?其实不是这样的。这里的“冷棺”指的是客死他乡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在村里去世了,肯定会走村里,这是必然的,但是一个人如果在外地去世了还抬回村里,那么他的子女必定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很多人都会有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这里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以上是我关于“农村俗语:“身穿热孝不登门,冷棺进村败到底”,何意?”的回答,不知道您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现在很多农村的葬礼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葬礼了,我觉得现在农村的葬礼更多的是大家找一个理由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完全没有家里有人过世的气氛。
我记得我去年就参加了我老家的一个葬礼,我觉得,我参加了那次葬礼之后再也没有办法直视那些在葬礼上很奇葩的那些节目了吧。我觉得那好像是一个村子里面的老人家去世,我们全家都赶了过去参加那个葬礼。
我们到那的时候人群都聚集在一起,那个时候的气氛还是很悲伤的,我们不同辈分的人带着不一样颜色的布条,然后用麻绳扎着,一一的给那个老人家下跪,缅怀,我看见那个老人家的儿子女儿们都在那个灵房旁边哭的不成样子,那个场景也是很心酸的。
但是一到晚上,那个气氛就变得奇怪了起来,他们居然请了一个专门在葬礼上表演节目的一个表演团表演,如果是为了加重那个悲伤的气氛也就算了,但是他们唱的歌居然是爱情买卖呀那种歌,我简直无语了,而那些来到这里的人吃完饭之后就在乡下的一些小卖部里面约着打麻将。仿佛这里所有的事情都和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来吃个饭的。
且不说他们打麻将的事情,在酒桌上吃饭的时候就感觉完全不像是在喝白酒,每个人都是笑嘻嘻的,喝的脸红耳赤,而且还大声的喧闹。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到这里,可是我总觉得他们这样就是对死者的不尊敬,我希望我以后不会再经历这样的葬礼。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