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去世送哀悼一句话

老人 0 88

奶奶去世送哀悼一句话,第1张

奶奶去世送哀悼一句话
导读:1、尽管那年的中考,我考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自己也如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一所重点高中,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奶奶了。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生命的开始也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奶奶

1、尽管那年的中考,我考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自己也如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一所重点高中,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奶奶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生命的开始也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奶奶您一路走好,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折磨。

3、整整一个暑假,我都一直沉浸在失去奶奶的悲痛心情之中我为没能看到奶奶最后一眼,为没能在奶奶的病床前尽到孙儿的孝道,也为没能在奶奶出殡时送奶奶最后一程,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和遗憾啊!

4、奶奶一路走好,风雨数十载,养儿育女,恩重如山,明月清风怀旧貌,青天碧海寄哀思。

5、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历尽苦难而沧桑的一生!奶奶一路走好!

6、所有人笑着迎接,来到这个世界;所有人哭着送别,离开这个世界。生老病死,终有一别。我最爱的奶奶,一路走好。

7、未知生,焉知死。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留遗憾,脑袋里如幻灯片的画面,也只能成为了回忆,奶奶您一路走好。

2006年10月份, 在北京举行的一场追悼会上,毛泽东女儿李纳悲痛万分。她在心里默默地念到:“阿姨,您放心,我会谨记您的教导,一定和源源互相帮助,愿您一路走好。”

她想起前不久,大家还在一起相聚,说着暖心的话语,现在却阴阳相隔,唯有思念。她强忍泪水,安慰着泣不成声的刘源,随即把儿子王效芝叫到身边,仔细嘱托:“竭尽全力帮助刘源叔叔打理一切。”

这位逝去的女性是谁,她有着怎样的经历,毛泽东的女儿李纳为什么会嘱咐儿子竭尽全力帮助刘源?

2006年10月13日一位伟大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就是王光美女士。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的王光美是大家闺秀,是天才女孩,是爱国的革命战士,是温柔善良的妻子,更是一位宽容、大度、坚强、独立的女性。

得知消息后许多人纷纷赶来吊唁,就连93岁的谷牧坚持坐着轮椅也要来与她道别,还有在影视剧中扮演过刘少奇夫妇的刘袖杰和郭法曾也来到追悼会现场。大家皆满面悲伤,毛泽东的女儿李纳更是悲痛万分,她还特意叮嘱儿子帮助刘源。

王光美女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坎坷,富有传奇色彩。

“恭祝公使大人喜得千金!”一个随从兴奋地递给王治昌一封电报。“感谢上苍,我终于有女儿啦!”正在美国参加九国会议的王治昌难掩激动之情。

那时王治昌已经有6个儿子了,这个小棉袄的到来,将使他的人生更完美,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好”字,现如今喜报传来,怎能不令他激动呢!

中午时分他带着几个下属去附近的中式餐厅小聚了一会儿,席间大家纷纷向他道贺。一个下属笑着问道:“不知道大人给令嫒取名了没有?”

他这一问引起了王治昌的思考,他的儿子们都是光字辈,女儿就像一束阳光,肯定美丽而聪明,他便给女儿取名“光美”。

王光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王治昌是满腹经纶的学者兼高官,从小熟读经史子集,北洋大学专修法律专业,又有日本留学经历,很受北洋政府重用。作为“特命全权公使”,他1921年代表北洋政府参加了华盛顿九国会议。

母亲董洁如家境殷实,是上海一个富商的女儿,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她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青年时期就接受进步思想教育,追求妇女解放。

小光美是家里第一个女孩,王治昌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只要赴外地出差回来,一定先看看女儿,并带给她好东西。

“来,光美,爸爸给你带了好吃的,快打开看看。” 父亲一边说,一边递给她一个精致的盒子。小光美打开盒子,看到了大白兔奶糖,她高兴极了。“谢谢爸爸!”她拿着盒子一溜烟地跑了。

一会儿功夫,哥哥们手里都拿到了大白兔奶糖,懂事的小光美乐于分享,她总是将父亲带回来的好吃的分给哥哥们。

王光美出生后,母亲又生了4个女儿,家中兄弟姐妹共11个,虽然孩子多,但父亲对光美的疼爱丝毫未减。

王光美入学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小学做数学题时,同学们还在埋头计算,她已经完成所有步骤,并且将答案告诉老师,同学们都很佩服,就连老师也称赞她。

中学时代,当大部分女同学陷入对物理的恐惧时,王光美却兴趣浓厚,每一次考试她的数学和物理都是满分。中学连跳两级,最后顺利考入辅仁大学。

1945年王光美从辅仁大学毕业,并获取物理硕士,她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学校聘请她留校任教。

书香门第出生的王光美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在学习方面是妥妥的一枚学霸。

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光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努力学习专业,认真研究学问,她准备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物理方面做出一番贡献来报效祖国。

王光美认真教学的同时,也做好了去美国读博的准备。

如果没有后来的 历史 ,王光美必将是中国物理学界的精英,可能成为杨振宁的学姐。但是 历史 却不能改变,中国少了一位物理学界的前辈,却多了一位抗日爱国的才女。

正当王光美准备施展宏图大志,赴美国学习时,一位客人悄然而来,并打破了她出国学习的计划。

一天晚上,王光美刚回到学校宿舍,就听见有人敲门。“谁呀?”王光美警惕地问到。“是我,光美,你打开门。”

这是一个熟悉的声音,王光美很快打开门,来人进来后,急忙将门关上。

“光美,我这里有一封信,你看看。”

“崔老师,您这是”

来人正是***底下组织成员崔月犁,她在辅仁大学任教好几年了,平时王光美跟她走得比较近。她指着信示意王光美看完再说。

王光美很快看完信,信的内容是:中国***与国民党还有美国政府协商停战,想请她担中方的任翻译。

王光美眉宇间有点儿犹豫,恰好被崔月犁看到了,她温和的说道,“光美,你再考虑一下,今天你不着急回复我。”

送走崔月犁,王光美陷入沉思,她不想放弃出国深造,此时她已经接到了美国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但她也不想放弃***的需要,在她的家庭里,母亲和哥哥的爱国热情深深感染着她。三哥王光超为八路军采购药品;王光杰是中共地下党员;母亲也曾掩护过地下党员。

思考再三,她毅然决定,放弃求学奔赴革命前线。

1946年十一月,王光美踏上了属于她的红色道路。

王光美告别亲人,登上了去延安的飞机,在延安王光美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司令等***。她被安排担任外事翻译并参加土改工作。

当时朱德司令性格和蔼,很受年轻人青睐,王光美和同事们不忙的时候经常去他那里,让他讲故事。

一天光美和同事又来到了朱德的房间。还没有等她们说话,朱德就开口了:“我今天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走,去少奇屋里。”

就这样朱德领着他们来到了刘少奇的房间。“少奇,这些年轻人想找你聊聊!”刘少奇热情地和大家握手。

一个齐耳短发,眉清目秀的女孩映入他的眼帘,她身穿一件雪白的短袖,外加一条蓝色工装裙,简单而不失魅力,优雅而有气质,在红色延安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她羞涩地同刘少奇握手,刘少奇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女孩。

一次舞会上王光美和刘少奇又相遇了,这一次他们聊了好久。因为两个人都参与土改这一项工作,后来,刘少奇经常借此过来找王光美谈工作。

其实她还不知道刘少奇一直对她有好感。

谈话中王光美了解到刘少奇有过一段婚姻,还有5个孩子,她眼中的刘少奇虽然话语不多,但很坦诚,也很细心。

刘少奇感觉王光美是一个才女,又温柔善良。

刘少奇向王光美大胆表白: “我有个5个孩子需要抚养,但是我每天几乎抽不出时间管他们,如果你有时间的话,真希望你能帮帮我!”

王光美非常乐意,她点头: “好吧,我会真心地对他们,你放心吧!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自己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沉稳的男人。

两个人彼此欣赏,两颗心也在慢慢靠近。

两个相爱的人于1948年结婚,婚礼及其简单,准备请双方的朋友一起吃顿饭。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婚礼当天毛主席、周恩来也来到现场祝贺他们。

毛主席笑呵呵地向两位新人说着祝词: “你们能在艰难的时期选择互相扶持,这是革命的夫妻!祝你们白头偕老,早生贵子!”

婚后的王光美为照顾丈夫的生活,从外事局搬到刘少奇的住地,她一边工作,一边用心照顾刘少奇的生活。

作为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善良而贤惠,一个简朴的家庭,让他打理得十分温馨。

她体贴丈夫,当得知少奇的胃不好时,专门在饮食上做得清淡可口的饭菜,为丈夫煮小米粥养胃,熬制中药调理,甚至用民间的偏方来改善。

她心系孩子,结婚后她和少奇有4个孩子,加上少奇之前的5个孩子,组成一个大家庭。

作为继母她从不袒护自己的孩子,反而对刘少奇的其他子女赋予了更多的爱。

一次她带着几个孩子在百货大楼买东西,刘少奇的女儿刘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支钢笔,她足足看了三分钟,这一幕被王光美看在眼里,而这支笔标价是2元。

当时这个价位是非常贵的,王光美没有丝毫犹豫就买下了,并且送给了刘涛。

王光美无私的付出,也赢得了孩子们的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孩子们都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光美妈妈。

王光美是刘少奇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工作中的助手,她总是想方设法帮丈夫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以便刘少奇能够多休息一会儿。

王光美和刘少奇风雨相伴,走过了二十年。但是再美好的婚姻,总有一个人要先走,1969年刘少奇因病在河南开封逝世,王光美非常思念丈夫,她决定去丈夫的故乡看看。

儿女们担心母亲伤心过度,一直没有陪同母亲前往。但看到母亲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1983年刘源陪着62岁的母亲参观了父亲的故乡花明楼。看到那里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王光美倍感欣慰。

花明楼距离毛主席的故乡并不远,王光美顺道去了韶山,参观了毛主席的故乡。当年受毛泽东思想影响奔赴延安,她深深地怀念这位革命的导师。

晚年,王光美在平静的生活中,仍不忘革命导师当年的启迪,她家的客厅正墙上,一直挂着那幅1962年毛泽东登门看望刘少奇一家时的合照。

她每每念及当年的情形都感动万分,“他们都还好吗?”王光美在心里默念着,她想起毛主席的后代们。

毛主席离世以后,小女儿李讷生活非常苦闷,婚姻也很不幸,身体遭受着病痛的折磨,身边只有一个不足十岁的儿子小芝。

王光美知道李纳的状况后很担心,专门带人去探望李纳,帮助她做家务,并细心开导她,鼓励她振作起来。

李纳终于走出阴霾,与刘少奇之前的随身警卫王景清走在一起,王光美听说后非常欣慰。

她对牵线的人韩桂馨、李银桥夫妇说:你们真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呀,李纳这孩子可怜,王景清这孩子挺好的,他们能够一起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王光美的关爱,李银桥夫妇的帮助下,命运坎坷的李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王光美在晚年已经很少应酬,但是在2004年她特意组织了一场“家宴”,这场家宴请了毛泽东女儿李敏、李讷两家,这也是毛刘两家后代在多年后的第一次相聚。

王光美对儿子刘源说:“前些日子,李纳姐妹都来看我了,现在我腿脚不便,也很想念她们,大家聚聚把。源源,你准备一下!”

北京西三环中路京都信苑大厦26楼的中式大厅内,一场聚会将王光美一家和毛泽东的后代聚在一起。

李敏和她的女儿最先赶到,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及儿子王效芝也到了。女儿婷婷搀扶着母亲王光美,步入宴会厅,李纳姐妹急忙迎上前去…

席间,大家举杯祝福王光美 健康 长寿,王光美也慈祥地看着孩子们说道:“ “你们俩的身子都弱,如今年龄也不小了,你们也要注意身体啊”

刘源指着李纳儿子王效芝对母亲说:“您看,他像极了毛伯伯当年戴着八角帽的那张照片吧。”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效芝,李纳也欣慰地笑了,家宴气氛浓烈而祥和。

席间王光美拉着李纳和刘源的手说:“小时候,你们两个关系好,以后也要如小时候一样互相帮助啊!”

从此,两家后辈们的联系更加紧密。

1996年李纳视察三峡工地,刘源也恰好在此调研。二人又见面了,亲切握手拥抱。

李娜调侃说:“以前可爱的源源,现在真帅气啊,都成将军了,”刘源也笑着说:“姐姐还和当年一样漂亮啊!”这么熟络的语言交流,可见二人姐弟情深。

2006年10月13日,传奇女士王光美走完了她那坎坷曲折的一生,享年84岁。

王光美同志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敬仰她的群中自发前来送行,痛失母爱的刘源早已泣不成声。

李纳与儿子王效芝早早便来到追悼会场,她悲痛万分,想起光美阿姨曾经对她的帮助和关怀,想起两年前两家人还坐在一起,想起光美阿姨的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团结和帮助”。

如今再也不能相见了,她泪如雨下,把儿子王效芝叫到跟前,仔细的嘱咐道:“要尽力帮助刘源叔叔打理奶奶的的后事。”

1、最好的地方,是没去过的地方最好的时光,是回不来的时光

  2、祝所有天堂里的人一切平安,幸福,谢谢你们曾经为这个世界付出的一切

  3、亲人已仙游,未聚儿孙楼。游魂千里奏,如何思量愁。

  4、整整一个暑假,我都一直沉浸在失去奶奶的悲痛心情之中我为没能看到奶奶最后一眼,为没能在奶奶的病床前尽到孙儿的孝道,也为没能在奶奶出殡时送奶奶最后一程,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和遗憾啊!

  5、忽然想,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像我一样,有着如此切切的貌似做作的情感?还有谁像我一样,能够哭得悲伤痛得彻骨的貌似虚伪的宣泄?

  6、奶奶一路走好,风雨数十载,养儿育女,恩重如山,明月清风怀旧貌,青天碧海寄哀思。

  7、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历尽苦难而沧桑的一生!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生命的开始也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奶奶您一路走好,愿天堂里没有病痛折磨。

  9、我和奶奶也形影不离,奶奶就是我童年的全部由于那时候,奶奶年事已高,背也驼眼也花了,虽然身体硬朗,但已行动不便了,只能在屋里做些家务活于是,这时候,我既是奶奶的小尾巴,也是奶奶的小帮手

  10、心儿啊,你为何让我这样地悲伤;泪儿啊,你为何断断续续地流淌;人儿啊,你为何孤独在远方彷徨;风儿啊,带去咱们对你崇敬荣光;逝去的人儿啊,愿你一路走好!

  11、尽管那年的中考,我考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自己也如愿地考上了理想中的一所重点高中,可是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奶奶了

  12、他是到另一个地方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们应该祝福他。因为他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天天开心是最好的。

  13、每当想起老年寂苦的奶奶,我的心口总是莫名的痛,内心压抑的喘不上气来。

  14、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要到了,我思念我的亲人,我怀念我的爷爷和姥爷。因为,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15、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16、去的已经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活着的人过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们在表达了适度的悲哀之后,应该照样会好好地活着他会在另一个世界为我们祝福的!

  17、忙完手头的事情,我去电信,本以为有专门的唁电模式,但已经被普通的电报所取代,感知天地之动容,追忆生离死别之悲痛,我致电:至交似手足,灵堂如生母,噩耗传大漠,沉痛染戈壁!因为字数有限,就草草收尾。

  18、岁月悠悠,时光如水,奶奶离去已经有十五年的光阴了。每每想起奶奶,小时候的往事便历历在目。

  19、真情是一方沃土,思念是一粒种子,想给她灌溉施肥,理解是阳光雨露,共同呵护是辛勤耕耘,到收获的季节,一定会品味到甘甜!这是我对爱的体会和理解!

  20、虽然奶奶不识字,没文化,但奶奶对我的呵护,对我的关怀和爱,却让我感激涕零,终生难忘啊

转载: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美国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他首先将两种电荷定名为正电和负电;提出单流体说;提出电荷守恒原理;做了著名的费城风筝实验,统一了天电和地电;发明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他的父母都是英国移民,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8岁时,富兰克林被送进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但是,由于他的兄弟姊妹众多(共10个,他排第八),父母收入不多,生活非常贫寒,10岁时便辍学了,从此再也没进学校学习过。

虽然富兰克林离开了学校,但他从没有放弃学习知识的机会,靠艰苦的自学,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富兰克林在他父亲的蜡烛肥皂店里工作了两年。他整天做剪烛芯、灌烛模、制肥皂、守店铺、打杂跑街等繁重的工作。但是,不管怎样劳累,工作之余都要抓紧时间自学,把他父亲的大部分藏书都读了一遍,并把自己所得的钱都花在买书上。父亲看他那么喜欢书,便把富兰克林送到他当印刷所老板的哥哥处做学徒工。年仅12岁的富兰克林就跟哥哥签订合同,规定学印刷手艺直到21岁。在这9年的学徒期间,除供给膳宿和衣服外,没有其它报酬,到最后一年,才能得到普通工人的最低工资。

富兰克林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掌握了一定的印刷技术,成为哥哥的得力助手。那时,他认识了几何书店的学徒和一些藏书爱好者,便晚间向人借书,彻夜阅读,第二天一早就送还。人家知道他借书还得快,而且很爱护书,都喜欢借书给他。他读的书很杂,从政论文、文学评论、散文,到算术、几何、英文文法等。14岁时,他开始练习写作,并有多篇文章在报上发表。

1723年,17岁的富兰克林忍受不了哥哥对他经常的吹毛求疵和故意挑剔,独自一人到费城谋生,并在一家印刷所里当上了正式的印刷工人。第二年,他又漂洋过海到伦敦闯荡,并结交了一些有名的人物。

1726年10月,富兰克林在好友的邀请下又回到费城,重操印刷旧业。后来他在自传里对伦敦的这段生活做了简要的总结:「我就这样在伦敦大约住了18个月,大部分时间都辛勤地工作,除看戏和读书外,很少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我结识了一些聪明智慧的人,跟他们交谈使我受益匪浅,并且我还读了许多书。」

1727年,富兰克林同几位好友共同创办了一个青年组织—「共进社」,帮助普通人进行自学。这个活动引起青年们的极大兴趣,其它城市的青年人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的组织,它存在几乎达40年之久。几年后,富兰克林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宾夕法尼亚报》。他精心编排,亲自撰文,所写的文章很受欢迎,再加上印刷精美,很快就在读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张报纸不但使他的个人声望大大提高,而且为他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1733年,富兰克林开始学习外语。他先后学会了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对他以后搞科学研究和从事外交活动都大有裨益。

1743年,他在费城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科学团体「北美增进有用知识哲学会」,后来这个哲学会发展成为美国的首批大学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

从1746年,40岁的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如气象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农学和数学等方面,而且都取得了不少成就。当然,最大的成就是在电学研究中取得的。他总结出电荷有两类,正电和负电,并分别用「+」和「-」来表示。他的这一重大发现,为定量研究电荷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88年,法国科学家库仑发现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从这一概念出发的。富兰克林进一步提出,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他说:「电不因摩擦玻璃管而创生,而只是从摩擦者转移到了玻璃管,摩擦者失去的电和玻璃管获得的电严格相同。」他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提出了电荷守恒原理。

他还提出了「单流体」假说来解释电的本性问题。虽然他的解释并不完善,但他的理论还是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富兰克林最精彩的杰作是1752年做的风筝实验,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雷电现象的神秘面纱,证明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由于在科学研究上的辛勤劳动和辉煌成就,1753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富兰克林科普利奖章。1754年他同时获得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授予他的荣誉硕士学位,他为自己「这样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分享了大学里的荣誉」感到万分荣幸。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先后赠给他博士学位。175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69年当选为美利坚哲学会会长,一直连任到他去世之日,1772年还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的外国院士。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卓越的科学家,主要是由于他一贯坚持勤奋自学和刻苦钻研。同时,长期的劳动实践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富兰克林积极参加反英斗争,并于1776年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一1785年出使法国,促成1778年法美同盟的缔结。 1787年5月到9月,美国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美国宪法。81岁高龄的富兰克林虽然已经手足麻痹,身心不适,但他仍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参加起草了美国的宪法。他极力主张废除农奴制度,为解放黑奴做出了很大贡献。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与世长辞,享年84岁。出殡的那天,2万多人为他送葬,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为了纪念富兰克林为电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后人将厘米�6�4克�6�4秒制静电系电量的单位定名为「富兰克林」,1富兰克林=10/c库仑(c为光速)。

1745年,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希罗克发明了莱顿瓶,使摩擦生成的电可以被储存起来,这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便传到了美洲。40岁的富兰克林在波士顿看到一位英国学者用莱顿瓶做的实验,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他写信给在英国伦敦的友人,不久就得到朋友赠送的一只莱顿瓶,便开始了对电现象的研究。

在富兰克林之前,人们对天上的雷电有一种恐惧感和神秘感,甚至许多人认为雷电是上帝发怒时而发出的吼声。富兰克林在用莱顿瓶做实验的过程中,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与天空的电闪雷鸣联系起来。他比较了 雷电和莱顿瓶放电,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发出相同的光色,有锯齿般的形状,能被金属、水或冰传导,能点燃易燃物,杀死动物,熔化金属,破坏磁性。有一次,他将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准备用强电击杀一只火鸡,不料, 实验还未开始,他自己先碰到了莱顿瓶,结果当场被击昏过去。等他醒来之后,不失诙谐地说了一句:「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尽管电学实验很危险,富兰克林还是决定捕捉天电。

怎样捕捉天电呢?莱顿瓶是很合适的,因为它能储存电。问题是怎样能将天电引到莱顿瓶呢?用竹竿显然架不了多高,即使架在建筑物上,比起高高的天空也是太低矮了。富兰克林冥思苦想多日。突然,他的眼睛一亮,何不用风筝来引天电呢!于是,他和儿子威廉一起用两根很轻的杉木做成一个十字架,然后把一块丝绸的四个角扎在十字架的末端,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大风筝。然后把一根很细的铁丝固定在十字架的直木条的顶上,使铁丝超出木架约20厘米,这样可以更好地引下天空中的电。铁丝末端与放风筝的丝线相连。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费城的上空阴云密布。富兰克林知道,盼望多日的暴风雨就要来了。他喊上儿子威廉,拿止大风筝,包好莱顿瓶,跑到了离家不远的田野上。强风托着风筝扶摇直上,转眼就飞入云霄。随着一阵电闪雷鸣,大 辆倾盆而下。不一会儿,富兰克林父子俩的外衣便被淋湿后已经成为导线。为了防止将电引到自己身上,富兰克林用一块干绸巾包住拉风筝线的手,并且在风筝在线挂上一把铜钥匙准备引电用。

风筝穿进带有雷电的云层,闪电在风筝上闪烁,雷声隆隆。这时,富兰克林发现丝在线的毛毛头全都竖立了起来,他断定整个风筝带电了。当他感到扣风筝线的手有些麻木的感觉时,就把另一只手的手指靠近铜钥匙,顷刻之间,钥匙上射出一串串火花。

「哎哟!」富兰克林叫喊了一声,赶紧将手指抽回,无限的欢乐也像电流一样传遍他的全身。他喊起来:「威廉,我受到电击了!我们捕捉到了天电!」他顾不得危险,让儿子拿出来莱顿瓶,将铜钥匙栘近莱顿瓶的金属球,直接给莱顿瓶充了电。就这样,过去神秘而可怕的天电被富兰克林装进了瓶子。

事后,富兰克林用收集起来的天电做了一系列实验,结果证明它的性质与用起电机产生的电完全相同,天电只不过是剧烈的放电而已。

应该指出的是,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是很危险的,那次他没有出现意外,完全是侥幸。在富兰克林实验后的第二年,一个叫李赫曼的俄国人也学着富兰克林作这个实验,结果当场被电死了。

弄清了天电的性质,富兰克林想起他平时用莱顿瓶做实验时,发现尖端更易放电的现象。他马上想到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天空威力巨大的雷电引入地面,以避免建筑物遭雷击。

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一座大楼上树起了一根避雷针,效果十分显著。费城各地竞相仿效,到1782年,全城已装了400根避雷针。教会起先反对装避雷针,说雷电是神表示的愤怒,不允许人们干涉它们的破坏力。但教会的反对 并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们还是相信科学。据说过了100年,费城盖了一座教堂,教会也害怕遭雷击,去请教大发明家爱迪生要不要装避雷针,爱迪生不无讽刺地说:「雷电也有疏忽大意的时候,你们说要不要装?」结果该教堂还是装上了由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

我们在这里首先要说明,对于这些事,农村是有一套不成文的规矩的,没写在纸上,但多数人都按这个路子走,是不是规矩的规矩。

同样,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这样的规矩也不是不相同的,所以任何人说的都仅能代表自己所生活的地方,不代表全部。

比如黑嫂人在豫北,那说的都只能是豫北这边。

在我们这边,当婆婆去世后,儿媳妇要做的事有很多,我们把那些诸如穿素衣、长明灯处添饭这些琐事都忽略掉,仅说儿媳妇要必须要做而且要做对的两件事分别是:跟棺和抓土。

什么是跟呢?

就是到了发丧那天,出殡的时候,儿媳妇是要需要跟在棺后面的,有的儿媳妇还扶棺,这个要看各地的规矩。就算是同一个地方,差上十几里路,规矩就有可能不一样。

像是在我们这边,有些是女儿和外孙女扶棺,有些是女儿和侄女扶棺,有些是女儿和儿媳妇扶棺。

什么是扶棺?就是跟着送葬队伍走的时候,手是搭在棺上的,也叫扶灵。

当女儿和媳妇扶棺时,其它人都跟在后面。这个过程中,女儿是肯定哭的,亲娘去世了,能不伤心吗?

但儿媳妇哭不哭并没有人会苛求。哭也行,不哭也没有人说什么闲话。

送葬队伍到了地里后,也就是到了墓坑前,会有一个抓土的规矩,这个就非常重要了,除了儿媳妇,别人不能代替,因为这里面是有说法的。

具体过程是当帮忙的人把棺木放到墓坑里摆好位置,再不动了,准备动土埋了。这时候,管事的会把儿媳妇叫过来,让她在墓坑四个角里各抓一把土。

这些土是要放到身上的,就是把衣服下摆给卷起来,抓起的土放在衣服下摆里兜着。

儿媳妇抓完土后,正式开始动土埋棺。而儿媳妇则要把这些土兜回以家里洒在门后。

这么做的用意是告诉已经去世的婆婆,你走了,这个家由内部的事由我操持了,等于是接了婆婆的班。

过去的农村,也把这样的土叫成是“熬婆土”。意思就是说,抓过这土后,媳妇就熬成婆婆了。

至于这么做有没有道理,别的地方有没有这个规矩,黑嫂并不太清楚,所以不多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