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送什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及公公婆婆?最好要很使用!

爸爸 0 86

春节送什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及公公婆婆?最好要很使用!,第1张

春节送什么给自己的爸爸妈妈以及公公婆婆?最好要很使用!
导读:过年嘛,当然要送年货了!不管是公公婆婆还是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长辈,应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孝心,让他们新年过的舒舒服服的。首先,要送一桶食用油,以及大米。不管他们现在需要不需要,这些都是必用的,别忘了,老人最怕你买些不实用的,浪费钱了。其次

过年嘛,当然要送年货了!不管是公公婆婆还是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长辈,应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孝心,让他们新年过的舒舒服服的。

首先,要送一桶食用油,以及大米。不管他们现在需要不需要,这些都是必用的,别忘了,老人最怕你买些不实用的,浪费钱了。

其次,买几只鸡还有鱼,回家和老人一起烹饪。

最后,送上一张超市购物卡,超市里什么也能买到,这比送钱好,送钱太直接了!

希望你这个春节和家人过的更温暖!

这则新闻真的让人一瞬间就泪目了。父爱如山啊!无论我们长多大,无论我们走多远,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最宝贝的孩子。

70多岁的老父亲,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只为了自己最爱的女儿吃上一口家里的特产。父亲辗转多地,历时30多个小时,从四川老家出发,坐大巴到了福建厦门。他带了百十来斤的特产,有家乡的特色菜籽油,自己亲手种的花生,还有大米、鸡蛋等土特产。

女儿心疼的责怪着父亲,这么老远的,就别带这么多东西啦!父亲只是憨憨的笑了笑,却还是没有停住扛东西的脚步,送到了女儿的家里。

这可是沉甸甸的父爱啊!这个女生真的是非常幸福。爸爸都七十多岁了,但是还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宝贝吃上一口家里熟悉的味道,不辞千里,扛着一包又一包特产,千里迢迢,奔赴而来。

想必每一个看过这条新闻的人,都会觉得身体里有一股暖流在缓缓地流动。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可能子女的一句无心的话语,爸妈就会放下手里的一切,风雨兼程的为我们而来。

人的这一生,就像一段列车。车里有很多乘客。有的人可能走着走着就下车了。可能我们之间很投缘,他们离开了我们会很难过,但是不要过于悲伤,因为过客也是人生的一种美。但是父母,却是自始至终都在我们的车上的,他们拼尽了全力去陪伴我们、保护我们。他们尽其所能的给我们最大的呵护,一直陪伴我们到他们走不动了为止。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啊!

可能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是为人父母,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父母的。趁父母还健康,我们多去陪伴他们吧!

  爸从乡下来,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袋米。

  爸说:“这是今年的新米,带给你们尝尝。”妻笑着说:“谢谢爸爸。”

  晚饭是用爸带来的新米煮的。“哇,真香!”妻对爸说:“这米比我们买的好吃。”爸开心的笑了:“咱自个种的,还能孬?”

  晚上,妻对我说:“爸也真是的,从大老远来,为的是送一袋米。”我说:“这是爸的一番心意。”妻感动的说:“爸真好。”

  一个月以后,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又送来一袋米,爸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城里竟然有人卖有毒大米,还是家乡米放心。”妻说:“爸我们吃的是大超市买的米,人家有信誉保证呢。”

  爸憨憨的笑了。

  妻把我拉进厨房,说:“你跟爸说说,往后别送米了,来回车费四五十块,爸也不算算,这么一折腾,米都什么价了。我们刚刚贷款买了房子,爸也不想着替我们把钱省着。”我笑着说:“你以为爸和你一样是学经济管理,懂得成本核算啊。”

  饭时,我对爸说:“您往后别送米了,吃不完没地方放。”爸不作声,埋头扒饭。妻挤眉弄眼地朝我笑。

  第二袋米还没吃完,爸又来了。坐了一天的车,送来一大袋米,比上次那袋多出了一半。

  妻不高兴了,在厨房里一个劲地埋怨我。爸正在客厅看电视,自个儿乐。

  我把爸叫到叫到里屋,说:“跟您商量件事,您往后就别送米了,行不?大老远的,花车费不说,人也折腾的累,不值。”

  爸脸上漾着笑没了,一脸难色。他说:“你不晓得,老家隔壁,你李婶的儿子,每次开车回去接她到城里,李婶总要问我啥时在到城里玩,我说:'我儿子早跟我说了,只是我舍不得丢下那块地。'秋收了,闲了,再找理由说不过去,我寻思着还真得来,克我不能空手啊,车费不能白花,乡下没稀罕东西,带来米免得你们买。儿啊,你的话爸懂,爸晓得你们的难处,爸这次回去,可以跟你李婶说城里我都去了三遭,我都玩腻了。只是爸没想到会闹得你们不开心。”

  爸低着头,那神情就像犯了错误不知所措的孩子。我心里发酸,一阵沉默。爸突然抬头说:“儿呀,其实,爸是真的想你们哪。”

  爸的声音哽咽了。

  晚上,我给妻讲老家的邻居李婶,讲老爸的经济学观点,讲老爸的眼泪。

  妻哭了,搂着我,轻轻地说:“等我们条件好了些,就把爸接来吧。”

  人生有多少尴尬就有多少美丽,有多少美丽就有多少至真的情。我的老爸啊,您送来的岂止是三袋米。

一袋大米48元买五袋送一袋爸爸买了六袋每袋大米便宜多少钱?

48x5=240

240/(5+1)=40

48-40=8

每袋大米便宜8元

另一种思考方向:买五袋送一袋,爸爸买了六袋付了五袋的钱,就是少付了一袋的钱,一袋48元,买回六袋

48/6=8

每袋大米便宜8元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这四大国有银行他们不会提高利率揽储,更不会送米送油等其他生活用品去吸收存款。原因:一是他们资金雄厚不缺钱,二是他们执行规定利率好比扳上钉钉,不会轻易松动。出现随便提高利率,给储户送米送油等物吸引存款的做法,只能是民营中小型银行会这样做,但也是极个别少数银行,多家银行也不会做的。今与昔比,无论是那家银行,资金紧缺的时候,也会采取一些措施吸收存款。记得八十年代,几家国有银行资金都发生短缺过,各家银行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措施揽储。我当时在的银行经过多方研究,决定发行定期定额有奖储蓄存单,我当时具体负责抓存款工作。亲自到湖南醴陵订制了一批茶具,经市政府审批,买了部分电视机,电冰箱作为摇奖奖品。(当时这两个商品都属紧俏商品)储户在买存款存单时,根据存款金额多少,当即奖给茶具数量,等到存款存单发售结束,采取摇奖方式兑奖电视机或电冰箱。连续开展了几期,还是取得很好吸储效果。购买这些物资的钱都是用吸收存款的利息来购买的,用发售存单的总数,统一计算出有多少利息,全部就用在购物上,也不是什么好心肠,只是采取的揽储方式不同而以。银行不另外拿钱,反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少数民营银行采取的送米送油等生活用品,据我了解,他们是从历年的利润中适当拿出一小部分钱来购买物资送储户,从而刺激储户积极来存款。

这个也是经营之道。

现在大型银行一般是没有送米面油的情况的,一般都是各个城市的中小银行,为了揽储的需要,推出一些提高存款利率,再送米面油等,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储户到银行去存款,而这样也能够让银行更好的经营。

对于银行来说,吸收存款,放出贷款是经营的主要方式,而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就成为了银行的毛利润。对于银行来说,只有存款越多,那么就能够有更多的钱可以贷出去,这样银行就会赚到更多的钱,那么银行的效益就会越好。

现在大型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巨大,营业网点众多,金融产品众多,而且经营时间很长,受到了广大储户的信任,一般不需要采取提升利率,再送米面油的方法去吸收存款。

但是对于一些地方上的农商行,城商行等银行,由于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而且基本上是在某一个地狱开展业务,营业网点也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就需要适当提升一些利率,而且还需要送一些米面油等方法来吸引储户来存款,这样银行吸收到了更多的存款,有利于银行经营,而储户获得更好的利益,心理也比较满意。

比如有些城市的城商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能够达到2%以上,而且如果你要是存款1万元,大概可以获得四五十元左右的礼品,如果定期存款两万,可能会获得八九十元的礼品,如果是存款十万,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礼品等等。这样折算下来,可能一年定期存款总利率能够达到25%甚至3%,这样一来就比大型银行高一些,就受到了很多储户,特别是中老年储户的欢迎。

综上所述,提升利率,送米面油等,也是银行的经营之道,一般大型银行不会采取送米面油的方式来经营,但是很多中小银行为了揽储就会推出提升利率,送米面油的举措,来吸收存款,从而让银行经营的更好。

提高存款利率,鼓励居民勤俭持家,鼓厉企业增收节支,积极储蓄,支援 社会 主义建设是前三十年我党我国的正确的金融政策。因此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四大行不愁嫁,不会送,利息还稍低。

城市银行,农商行,等一些竞争不过大银行的,会推出些利息高的,还送礼品,粮油米等一些赠品。

只要普通存户,存五十万以内,都受法律保护,可大胆存储。

这是银行以前吸收存款的传统方法啊,没有啥好心不好心呢。对于储户来说,也是可以有效增加自己存款利息收入的一种方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各得其所,不是挺好的吗?

在2017年之前,基本上大部分银行都使用这个方法。为什么银行使用这种方法来去吸收存款,而不采用其他方式呢?其实大家都知道,想办法给储户增加存款收益,是吸收存款的最佳方法。在那个时候市场存款利率又不允许浮动,网上吸储方法(例如积分商城、兑换券、电子转账优惠等等),客户不太接受。在这种时候其实在营业网点摆上礼物,只要存款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送米送油送月饼,这是多么直观的一种营销模式啊,客户喜欢,银行工作起来也简单。

到2017年之后,银行的存款创新产品纷纷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存款利率的增加。智能存款、假结构性存款以及各种银行内部的特色大额存款。存款利率有效的被提升,存款市场已经来了最好的发展阶段。利率有效提升,肯定比送米送油更具备吸引力,所以大家发现这几年银行线下网点送礼物的现象有所收敛。直接利息提升了还不够好吗?

但是随着2009年年底开始的监管措施,先是将智能存款叫停,之后取消假结构性存款产品,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也被取消,异地存款也受到了抑制。尤其是今年6月20号开始实施的存款利率定价模式的改变,让整个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出现了大幅下调。目前市场中主要银行的大额存单利率最多也只有355%。

造就的现象就是:因为利率下降,那么存款产品的利率同质化情况严重,银行之间存款产品对比,其实利率差别都很微小。那么此时过去营业柜台送米送油送礼品的促销方法,又一次的被使用了出来。所以大家现在看到,不少银行柜台中又摆满了礼品,达到一定的存款额或者购买某一类存款产品,又可以拿礼品了。

不过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就是银行为了促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普及使用,很多时候直接是在手机中将积分送入,然后可以到线下网点进行换购礼品。促使大家下载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等电子银行APP,适应未来的电子化银行时代。

对于储户来说,利率不能有效提高,那么给点礼品也不错呀。所以大家还是要注意自己身边的那些银行网点,如果有活动可以比较比较,觉得划算也可以存点钱拿些礼品啊。

银行一般是在季末、年末冲关的时候,会提高存款的利息,同时再给客户送一些米送一些油,以此来吸引顾客存款。

所以大家在存款的时候 ,就可以选择在季末或者年末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可以获得较好的存款利率,同时可可以获得一些礼品。

银行提供这些礼品,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最多也就几十块钱,这就达到了很好的营销目的。存款吸收了,银行的知名度也提高了。表面上看,好像是客户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背后银行才是最大的赢家。

银行是企业,以追逐最高利润为目的,银行不是救世主,并不是好心肠。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已。

不过对于客户来讲也没坏处。存款利率高了,还有点小礼品,总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这也许这就是双赢吧。

银行确实不会那么好心,但会做这样的事情。因为送油送米乃至提高存款利率能够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收入与利润。

理解这个问题前先要明白银行是如何运作的。

银行其实是一个金融中介机构,只是干的活高端一段罢了。银行本身不生产钱,它的钱均是来自于储户们的,有个人储户、国家机关储户、企业储户等。储户们存到银行的钱相当于银行用来获取收入和利润的工具。

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后,银行就可以把这些钱借给需要资金的人了。假设小明存入银行10万元人民币,一年的利率为2%。银行将这10万元借给了想要买车的小张,一年利率为6%。

一年后,小张将10万元借款还给银行并支付其6000元的利息,这6000元就是银行的收入。同时,小明来银行取钱了,银行将本金10万元以及2000元的存款利息给了小明,2000元的利息实际上是成本。6000的收入与2000的成本之间有着4000元的差额为银行这笔业务的营业利润。

我们假设小张存的钱不是10万元而是100万元,那么银行一存一贷之间赚到的利润就不是4000元了而是4万元。因此,银行拿到的储蓄款越多就能创造更多的收入与营业利润,这也是银行要拼命揽储的原因。

对于大型银行来说,他们不缺存款客户,网点多、规模大,名声摆在那里。但中小银行就不一样了,有的储户担心银行小有风险不太愿意存钱;还有的人觉得小银行网点太少了,存款以后取钱、办理业务都不方便。总之,储户更加愿意选择把钱存到大银行去。

这时候小银行就得想办法了,通过一些额外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存款。提高存款利率、送一些不值钱的东西就成了揽储的重要手段。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假设一家小银行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2%上调到了22%,同时规定一次性存款10万元以上的送一袋50斤的大米。小明存入了10万元,当天拿回大米,一年后拿回10万元本金和2200元利息。相比于之前只有2000元利息来说多赚了20斤大米和200元利息。

对于这家小银行来说,10万元存款按照6%的贷款利率借出去后能够收到6000元的利息,扣除2200元的存款利息以及一袋20斤大米100元左右的成本,能够赚到3700元的营业利润,相比于之前4000元至少了300元而已。小银行甚至可以增加贷款利率,比如提高到62%,那么10万元一年后获得6200元的贷款利息收入,对于小银行来说可以挣到6200-2200-100=3900元的营业利润,仅仅多付出了50斤大米的共计100元的成本而已。

因此,题主说的提升存款利率以及送油送米拉着储户来存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银行的营销手段罢了,但和好心完全扯不上任何关系。

银行实际靠贷款发家的,为了稳定客户,所以他们会大额储户发放一定的福利,至于提高存款利率,不太清楚,凡是有时他们也多种经营,因为他们掌握储户的信息有时候会组织参加理财活动,同样需要大家注意,防止上当受骗的!还是四大银行可靠一点。一般10万以上有!

安徽一农民为上海捐2吨大米,从这位农民伯伯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他善良奉献的美好品质,疫情期间,上海居民很多都是呈现断粮的状态,而这位农民伯伯在这时候为他们捐大米,无疑是解决了大家在物资上短缺的困难。

安徽农民伯伯为上海捐大米,彰显善良与温情

这位农民伯伯姓王,我们就亲切的叫他王伯伯吧,他是安徽人,而他的儿子是在上海打工,当上海疫情爆发之后,儿子给爸爸打去电话,表示想让爸爸捐一些自家的大米出来,王伯伯很快同意了,并承诺会捐两万吨,这个数字属实连他儿子都惊到了,儿子也没想到一向低调朴实、只知埋头干活的爸爸,有这样无私的爱心,两万吨,对于在田间劳作一年的王伯伯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这可是会让王伯伯劳作好久的。虽然他是农民,但是王伯伯也非常清楚在谁困难时拉上一把的道理,所以他把大米火速打好包装,运往上海。很多网友都夸赞王伯伯格局高,但王伯伯说就是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这是多么朴实热情的农民伯伯呀。

安徽农民伯伯捐大米,还有很多好心人在为疫情助力

国内多地疫情爆发,在居民积极抗疫的过程中,也能看到很多像是王伯伯这样的好心人,他们都蛮低调的,默默穿上防护服去做志愿者,还有的是瞒着家人去做的;吉林有位退伍军人爷爷在卡点桌子上扔在一千元就离开,信封上写着共克时艰;还有百姓默默向当地的抗疫基金会捐款捐物资;本地实力大企明明都已经处在亏损状态,还在疫情期间向当地红十字协会捐款,这些无私的奉献和捐献,彰显了时代风貌和大爱温暖,疫情虽然艰难,但大家始终能够保持互帮互助的状态,上海还流行起了邻里间的以物换物等活动,在疫情期间,能帮就帮,这是爱心与暖心的体现。

疫情终将消散,阳光终将到来,相信只要众志成城,一定能尽快实现清零解封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