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养出“妈宝男”?家长应如何避免?

孩子 0 69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养出“妈宝男”?家长应如何避免?,第1张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养出“妈宝男”?家长应如何避免?
导读:**《找到你》中,当爸的田宁出现的一个镜头很是引人深思。当李捷与田宁讨论孩子的监护权问题时,田宁说:“我妈说了,她离不开孩子。”甚至在说到孩子怎么抚养的问题时,田宁也是说:“我们就想要多多,如果你有什么意见的话,你可以找我妈谈。”自己的孩子

**《找到你》中,当爸的田宁出现的一个镜头很是引人深思。当李捷与田宁讨论孩子的监护权问题时,田宁说:“我妈说了,她离不开孩子。”甚至在说到孩子怎么抚养的问题时,田宁也是说:“我们就想要多多,如果你有什么意见的话,你可以找我妈谈。”

自己的孩子,一切问题都是孩子妈和自己妈的事。作为一个老公、一个父亲、一个儿子,可以说田宁只有做儿子才是最用心的。对妈妈言听计从,对妈妈的一切要求都予以满足,对妈妈的一切言论都表示认同…

这样的儿子,大概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妈妈的好儿子吧。

而田宁之所以会这样,与其妈妈的育儿方式是分不开的。

孩子的成长总会少不了磕磕碰碰,可是也总会有长大的那一天。有些妈妈却会随着孩子的长大变得越来越恐慌,担心孩子长大就会被其他人抢走,甚至连儿子结婚了,都会对儿媳抱有极大的怨念,认为儿媳抢走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如今很多家庭婆媳关系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孩子未来是否会成为现在令人讨厌的“妈宝男”“巨婴”,很多妈妈并不能预测到。现在,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不大”。

1、 家长们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照顾孩子的方方面面

总会有家长做出这样的事:孩子渴了,家长端茶送水;孩子饿了,家长喂饭喂菜;孩子累了,家长铺床叠被…每一件事,都为孩子做到极致,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照顾好孩子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让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舒舒服服。

可是,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家长把孩子的每一个方面都照顾到,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甚至不需要自己动手吃饭喝水。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家长的照顾,可能就此丢失照顾自己的能力,对很多事都缺乏兴趣,遇到要自己解决的事,也会缺乏行动力,从而导致失败。

2、 永远把孩子当成“心头肉”,遇到任何事都替孩子做主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尽管这无可厚非,可是过犹不及。

永远把孩子看作“心头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做不到、做不好。

孩子想玩一会儿,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该学习,强制孩子坐下;孩子想看会儿书,家长觉得孩子看书看久了,让孩子出去玩;孩子交新朋友了,家长觉得孩子的新朋友成绩不够好,不许孩子跟新朋友来往;孩子谈恋爱了,家长觉得孩子的对象不符合自己的想象,让孩子分手…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家长们对孩子的每一个决定仍旧都予以否定。尽管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可是也让孩子渐渐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甚至对自己做决定这件事失去兴趣,以致任何事都听从父母的意见,再不愿意独立思考。

3、 永远认为孩子始终是孩子,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你大爷依旧是你大爷”,很多地方,大家都能看到这句话。而在父母眼里,下意识会对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你爸妈永远是你爸妈,你做什么事都该听你爸妈的。”因此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做决定,不给孩子半点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当然就不再有独立自主的想法,“巨婴”也就随之诞生。

孩子一旦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三观成型后,再想要将孩子塑造成家长想象中的样子,可以说是难于登天。因为在家长这样的照顾下,孩子“不想长大”的观念根深蒂固,要想孩子长大,除非是发生孩子难以承受的大事。但是就算是发生什么大事,也不是所有长不大的孩子都能一夜之间成长的。长期受到家长庇护、心态不独立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

可如果孩子一直不长大,家长也总会有老去的一天,家长会老得再也照顾不了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要么被迫成长,要么继续做个精神上的孩子,饱受生活的摧残。

那么,家长怎么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不至于难以独立生活呢?

1、 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照顾自己

当孩子试图自己吃饭时,家长们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吃,不要因为要多花时间打扫就拒绝;当孩子试图自己穿衣时,家长们选择放任,只在实在穿不进去时施以援手;当孩子试图自己穿鞋时,不要怕孩子把家里弄脏而抢走鞋子;当孩子试图自己端着杯子喝水时,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弄湿衣服而拒绝……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家长对于自己成长的支持。慢慢地,你会发现,乱糟糟的事越来越少,需要家长照顾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等到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吃完一碗饭、独立穿上一件衣服、独立穿上一双鞋、独立端着杯子喝完一杯水…家长们,你会因为看到孩子的成长而欣慰的。这也是孩子们人格独立的一个重要过程。

2、 给孩子自己行动的机会,不要让孩子连磕磕碰碰都感受不到

孩子的成长少不了磕磕碰碰,哪怕家长再小心翼翼,孩子也总会有受伤的时候,家长们不妨给孩子多一点自己行动的机会。

当孩子学爬行时,放手让孩子满屋爬,不要担心孩子会弄脏衣物;当孩子学走路时,放手让孩子自己扶着沙发、床沿去站立、行走,不要担心孩子会跌跟头,也不要拿学步车来限制孩子的行动;当孩子学骑自行车时,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骑车的乐趣,不要担心孩子会摔跤…

家长们,放心吧,尽管孩子满地爬、满地摔会弄脏衣服,让你现在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清理,尽管孩子的每一次摔倒都会让你心疼。可是,给孩子一些自主行动的机会吧,让他自己爬起来吧。当孩子自己学会爬、学会走、学会骑车时,你会发现,这比你一点一点耐着性子提着孩子爬、走更要让人欣喜。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会爬、学会走,他们更会懂得勇敢、懂得坚强。

3、 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机会,不要让孩子连独立思考都做不到

当孩子面对问题时,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让他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哪怕最初孩子思考出的答案千奇百怪,哪怕孩子问出的问题让人笑掉大牙,不要因此就掐断孩子发散的思维,也不要因此就直接给出答案。当孩子自己思考出正确答案时,你从孩子欣喜的表情中,会获得更大的快乐,孩子也会更加愿意思考。

4、 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而不是替孩子生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们的责任是教育孩子,而不是替孩子接受教育。不要把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机会都断送,要教给孩子动手的技能,教会孩子思考的方法,教会孩子成长的快乐,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教给孩子生存的能力,而不是替孩子生存,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独立自主,自强勇敢,未来的成就又怎么差的了。

孩子总会有该长大的一天,别剥夺了你的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长大的时间比别人晚五年、十年甚至更久。过于依赖父母的孩子,哪怕身体在长大,思想也永远长不大,离开了父母的羽翼,该怎么生存?父母终究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该放手时,就大胆地放手吧,孩子的未来应该由他自己决定。

身教胜于言教,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感恩。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点滴小事中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付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心存一份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