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模拟开学节奏模拟开学节奏,营造收心环境。开学前一到两周要按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居,早睡早起;调节生物钟,适应开学后的“时差”变化。按时准备一日三餐,同时要让孩子减少零食的摄入,鼓励孩子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等。以身作则,注意家庭氛围。逐渐减少孩子
模拟开学节奏
模拟开学节奏,营造收心环境。
开学前一到两周要按学校的作息时间起居,早睡早起;调节生物钟,适应开学后的“时差”变化。
按时准备一日三餐,同时要让孩子减少零食的摄入,鼓励孩子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等。
以身作则,注意家庭氛围。逐渐减少孩子娱乐的时间,和孩子商量安排一个合理娱乐时间表。
让孩子保持一定的体育运动,防止心理疲劳。
多聊学校话题
带孩子看看学校官网、家长群里学校的照片、视频,聊聊学校的生活,帮助唤醒Ta的美好记忆。
比如,最喜欢的的小伙伴/老师、最爱吃的饭菜最爱玩的游戏或者上学期的有趣经历。
也可以让孩子给Ta的好朋友和同学打电话聊天唤起对友情和校园生活的向往。
美好的回忆会让孩子怀着迫切的愿望回学校,不会对“开学”这件事充满抗拒。
制定详尽计划
从“无序的假期”到“有序的学期”,一份详尽的计划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完成过渡。
既可以让孩子明确方向和目标,又帮助养成按计划做事的习惯,还能通过完成目标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也可以一同制定家庭计划并执行,这样会让孩子有很强的参与感,并且感到“我不是一个人孤独地学习”,增强期待感与积极性。
计划一定要“清晰、合理、分步骤、可操作”。
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经过长时间的玩乐,孩子不可能马上就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所以应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学习上可以先“温故”,复习旧知识,逐渐找到学习的状态和感觉;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温故知新,可以降低孩子的厌学感,复习旧知识会比学习新知识更容易一些。
还可以提升急迫感,孩子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遗忘的知识,就想去抓紧弥补回来。
假期结尾仪式
孩子比我们更注重“节日仪式”,所以在假期快结束时举办个“假期结尾仪式”效果会很赞。
一家人坐在一块,回忆假期的经历和有趣的事情总结假期的快乐和收获,激发孩子想要向老师同学分享的兴趣和意愿。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并尝试引导到学习知识上,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小故事/糗事,拉近和孩子的距离,Ta也会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话。
进行心态调整
有的孩子面对开学会有紧张和害怕的情绪,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进行引导了。
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异于人的优点和长处。
带孩子回忆学校快乐的经历、美好的事情和老师同学的夸赞,都增强孩子盼望开学的意愿。
对于注重成绩的孩子,告诉Ta上学期的成绩已经过去,大家在新学期是同一起点,比的是谁先调整好心态,找回学习状态。
允许缓冲过渡
我们经过3、5天的小长假都会有适应期,孩子年龄小又经过长时间的假期,适应期会更长。
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很不成熟,更难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加耐心。
关注孩子的心情和神态变化,出现明显的抗拒就需要我们及时引导,帮助过渡。
对于孩子状态的回归,给与更长的过渡时间、更多的耐心和准备,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家庭学校合作
教育是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收心也需要我们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方面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引导孩子适应学校的节奏和生活(尤其对初升小的孩子)。
另一方面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请老师多留心,建立起家校双向反馈机制。
很多时候孩子经过学校氛围的熏陶,不到一周就可以找回状态了,所以不用过于焦虑,会好起来的~
如果学校比较远,而且又没有和自己一样被录取同一所学校的同学的话,建议还是家长送比较好的,尤其是孩子独自第一次出远门。一个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的话,可能连语言说话的方式都会和别人有所差异,会容易感动害怕和恐慌。而且从安全方面考虑,家长应该送的。
当然,如果是和同学一起去学校的话,这样是最好的,家长可以不用送的,毕竟,孩子们有自己的小团体,可以相互照顾,不至于孤立无援,家长不用太过担心孩子的安全等等。
如果学校比较近的话,那送不送也都是可以的。并且孩子可以很快的在新的学校打开自己的生活圈,不用太过担心。
我是不建议送的。孩子到了地方有校车接的,而且走之前都跟学校联系好的。做父母的不放手,孩子永远成长不了……
我家妞妞四年前考到上海,临走前,想让我去送,一方面我确实不好请假,另一方面我也确实想锻炼一下她。于是我对她说:“妈妈不送你,把省下来的路费钱给你你到了上海多给自己置点东西。”她同意了……
快开学了,我给她买好了飞机票,送她到机场。她一路上没说话,我知道她是害怕,没一个人出过远门,这次自己跑这么远,心里肯定纠结 ……但她一路上没哭,进了安检门,我望着送她,我不希望她回头,她一回头,我也会哭的……结果在进去的一瞬间,她慢慢地回过头,叫了声“妈妈”,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我安慰她,去吧,下了飞机有人接呢……她才拉着皮箱进了候机室……
五个小时以后,她给我打电话说到了上海虹桥机场,也见到了接机的老师让我放心。
到了晚上,她又给我打电话说了她在学校一天的情况。她自己去交的学费,然后领了宿舍钥匙 ,又和同学一起去学校住宿管理处买了统一的被褥,还和同学一起出去买了一些日用品……她的声音里带着掩藏不了的兴奋……
最后她告诉我说:“妈妈,你不知道,我们宿舍八个人,睡得上下铺。除了我没妈妈送,其余七个都是妈妈送来的!她们的妈妈给帮着交学费,给洗衣服,给打饭,甚至铺床都是妈妈在铺,就只有我一个人,什么都是自己,其他的阿姨都夸我能干呢……”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泛起丝丝愧疚,但我依然告诉她:“你看,妈妈没送你,你很有成就感吧……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妈妈在帮着干,只有我家的琪琪最能干,自己什么都会干!”……
孩子的路终究得她自己走,我们替不了一点点,不如早点放手,让他们去适应 社会 ,适应环境。
我们干得越多,孩子会得就会越少。有一天需要他自己去面对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尽心尽责”,孩子会不会怨恨我们呢?
其实,现在孩子上大学,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时间宽裕,80%的家长都会选择送。
一来,孩子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第一次出远门,家长心里有太多牵挂,太多不舍。再信赖孩子,也想亲自把孩子送到学校,心里才踏实。特别是女孩子,家长更不放心,能送是一定要送的。我同事家孩子去青海大学上学,父母虽然很忙,硬是挤出时间,陪孩子去报道,安排好后,才放心赶回来。否则,孩子独自去学,家长在家里也是忐忑不安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现在各方面条件都不错,阖家出去 旅游 也是常态。借送孩子上大学之际,来一场全家出游,不仅和孩子共享欢乐,而且能感受到大学的氛围。也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很多家长就是因为孩子到异地上学,才有了去当地 旅游 的机会。
再者孩子去上学,要带很多行李,有的下了 汽车 ,还要坐火车,甚至赶飞机,一路辗转,如果父母有时间送一程,可以帮孩子一把。
当然,这个问题也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交通方便、通讯发达,如果孩子自立能力很强,家长超放心,完全可以不送。但是,一定要告诉孩子旅途注意的事项,及时和家长联系。如果有同学结伴而行,那就更好了。
如果你家富有,包专机护送都是应该的。因为我没有那笔钱,孩子就是自己坐火车去上学的。
孩子上大学,家长要不要送?首先家庭形成共识是否要送只上大学。每一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觉得要送那就送,觉得不要送那就不送,以家庭成员形成共识为主。很多的家庭为了孩子读书上大学其实是没有机会,一家人外出 旅游 的,然后就有孩子读大学送孩子上大学,这样的一个机会,一家人来一个亲子共游,然后再送孩子去上学,其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体验。其次,以训练孩子为目的不送。孩子第1次出远门,这是一个训练他很好的机会。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去上大学的路线,怎么购车?怎么行走,甚至可以结伴而行,这里的结伴而行的伙伴就是和孩子一起上大学的同学,朋友都是可以的。这就很好的训练了孩子独立的能力以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甚至独自外出的能力。
我觉得送吧,不管是本省、跨省还是家门口,送孩子去读大学是一种情怀呀。
当孩子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人生阶段,就好比高考的时候,父母会放下手里的工作在门口期盼的等待,陪伴你人生其中一个重要时刻,这样的机会并不多。随着孩子的成长,到步入 社会 ,越来越独立自主,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左右,参与他人生大小事件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何其珍贵!
一转眼高考就过去两个多月,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一个高校人,每年秋季学期开学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熙熙攘攘的新面孔,带着好奇也带着期盼。
不过,现在的新生与十年前的早已大不一样了,很多人中学期间都有游学经历,周围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也多得是,他们对大学已经不那么陌生也不那么羞涩。我见过不少新生,来学校没两天,校门外的网吧已经门清了,或者已经换上运动装备找球场打球了。从整体来看,现在很大一部分新生已经不需要父母来送,给他们打好包,办好卡,打上钱,他们估计连一丝不舍都不会表现出来,就像脱笼的鸟,所以,如果家长走不开无法亲自去送,那也没有关系,让孩子独自去上学,也是孩子成长中的一次洗礼。
从如果家长有条件去送,我个人还是非常建议去送的。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一种仪式感,让孩子从心理上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来了之后最好能和辅导员当面交流一下,建立一些联系(不一定要请吃饭,报到时都很忙,就算请也不会去),加个微信就行,没事问一下孩子的情况就可以了。
如果还有条件,提前几天出发,和孩子一路玩过去。呃,主要是这样的机会以后估计越来越少了,一旦上了大学,孩子真的就飞走了。
送与不送,按实际情况考虑吧!我从小到大就一直住校,父母不是很关心我的学业问题,所以无论去哪里都是我一个人,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独来独往的生活。同时家庭环境也不好,父母也不想花费钱去和我一同去学校,等经济条件允许了我一定会带他们参观我的大学校园。而且我也不愿意让我的父母为此奔波,他们已经很辛苦了为我做的够多了,我不想让他们在劳累了。一般孩子上大学送孩子到学校的原因无非就两种。
第一种就是孩子的自立能力比较差,有些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经历过住校,突然一下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样的孩子很难一时习惯。我也有过这种感觉,也不是很想家就是突然换了个地方生活一时半会很难适应,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送孩子去学校,陪孩子逛逛校园,熟悉了环境、舍友同时再鼓励孩子自立,孩子肯定会坚持下去的,慢慢的也就自立了。父母完全可以放心孩子,孩子总要一个去经历大风大浪,我们必须要让他学会独自去面对问题,不遭遇狂风的鸟儿是不会成长的。
第二种就是孩子考上大学了,全家人读很高兴,陪孩子一起去大学里边看看,了解一下孩子大学的生活。如果条件允许,我介意家长们还是陪孩子一起去大学吧,孩子并不是在乎你们的钱,真正在乎的是你们的陪伴,你们的一声鼓励以及肯定。
如果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会和他一起去大学的,我会和孩子分享我的大学生活,我还要告诉孩子大学应该如何度过。你们呢?
我女儿要离开我去读大学了 请问送还是不送好呢?我心里难过不送的话肯定肯定会更难过的可能会有好长时间的不安 我为什么会犹豫送或不送呢?太远 那 太远 应该更要送 是不是?求建议 求回答……
给自己敬爱的老师送礼是可以的,说明你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而在送礼时要打电话给他说,那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在送礼中一定把握好语言能力的表述,在语言表述中,要看起来大方舒畅,语言要平和舒适,才能让接礼物的人能够有良好的收礼心态,比如有些人送礼的时候就偷偷把礼品放到门角,或者放到窗户旁,让收礼的人怎么看呢,即使礼物很好,对双方的关系也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有时可能还会让收礼人觉得非常尴尬。所以在送礼过程中,一定有两方面舒适的交流接触,这样是正确送礼技巧的运用。
第二送礼的时候,不管是为增进感情,还是求人,还是别的目的,态度上要不卑不亢,营造舒适的氛围,才能在无形之中让双方的感情得到升华,千万不要过分的谦卑,也不要大大咧咧,只有做到适度,并且随机应变,不要让对方觉得不舒服,整个过程中送礼技巧都做好,才能让送礼成为人际关系中好的润滑剂。
其次送礼要注意什么
1送什么是次要的,送礼的态度要端正。送啥是次要的,送不送也是次要的,但凡你在内心真的尊重老师。真的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真的把自己孩子基础素质和学习习惯培养好,现在老师的薪水虽然还不高,但是也不会看重和在意你那三两百的礼物/购物卡。
2送礼这事学校和教委都明令禁止,所以送的要巧妙。这里分享我们采访的几位妈妈的经验,以供参考。给老师送时令的水果和鲜花,通过购物平台直接派送到学校/家,家长不出面,在订单下达之前和老师通个电话/发个微信即可。
3送礼这事不要让孩子知道。最高明的送礼的家长,不会让孩子知道家长在为他们送礼,这年头孩子的天下和世界都是家长帮他们铺路的(或者多少有点),你给老师送礼是你尊重老师,但是千万不要大咧咧的和孩子讲,也不要去申诉和批判老师的不道德,在生活中你就不收礼了吗?当别人求你办事时你比老师更狠不是吗?
给送礼的一些禁忌
如果想要送老师礼物,千万不要送钟表,钟表的谐音不是很好,可能会有一些老师比较忌讳这个东西,如果你送这个东西给老师,可能也会让老师对你的印象不好,所以如果不是老师很喜欢这手表一类的东西,最好不要送。
也不要送老师鞋子,因为这个谐音也不好,可能有些老师不会忌讳这个东西,但是万一老师要是忌讳这个呢,那我们还不如不送了,所以送老师礼物也是很有讲究的,一定要了解清楚什么东西能送,什么东西不能送。
不要送老师伞,可以送一些老师能够用到的东西,但是伞还是不建议的,送伞你要看是什么情况,如果是在教师节,送给老师,那就不好了,因为伞和散是有谐音的,这个也不要送。
正方观点:
1爸爸妈妈不能接送孩子,有时候是爷爷奶奶接送、有时候是培训班老师接送,爸爸妈妈为了 跟踪孩子的安全 ,为其佩戴电话手表。
2有时候孩子生病,需要送药,提醒喝药等 特殊时期 ,不好意思经常麻烦老师, 方便联系。
反方观点:
1小孩子的 自控能力较弱 ,上课容易因为电话手表而 分心 。有些孩子还在电话手表上聊天,互相干扰。
2电话手表容易带来相互 攀比 的虚荣心。分散注意力的同时,也是孩子在 交友 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如果交友是一起游戏、上课聊天、追星八卦等的, 对 现阶段的 学业 还是相当 不利 的。
3电话手表,对孩子属于贵重物品,保管不好容易 遗失 ,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4校园的 霸凌、“擂肥” 等现象很多也因此而起。
小胡老师有话说:
在我们班是不允许带电话手表的 ,因为确实弊端很多,上课看一看,摸一摸,一节课就过去一小半了。最头疼的是孩子电话手表在学校丢了,老师需要花中午的时间“破案”,影响同学和老师休息。我经常对学生说,你的物品丢了,老师会尽力找,但是老师是传授知识的,如果找不到,我也没有办法,毕竟老师不是私人管家啊。老师自己的东西丢了也不能让别人负责找到。
一年级执行得很好,到了二三年级就有同学戴电话手表。我在家长群向家长们说明顾虑,也要照顾 特殊情况 ,如果需要佩戴的我需要家长 提前知会我 。
家长们是很配合的,知会我后就出现了能管住手表和管不住手表的。我规定上课玩手表三次,手表就会被我没收,需要由家长来领。这种就真的不适合戴手表了。
我们班班风还不错,有一两个被没收的同学就再也没有戴手表了。
只有一个同学的电话手表不见了,调查是班上另外一个男生拿到。那个拿电话学生的家长说她也很奇怪,每天早上有电话在床底下响,她家孩子说是朋友借给自己的,她孩子自己也是有手表的,所以就没有注意。后来教育了,写了道歉信,也释然了。
对于有些班级, 准备一部班级公共电话(可以是家长们捐的老人机) 放在最可靠的孩子手上,来传话是最好的,学校门卫室也有免费的公共电话,是 够用 的。
几点建议:
1尽量让孩子遵守班级制度, 如果不让戴手表就不戴,或在学校不拿出来。要相信老师的制度是为了保障大多数同学和最重要的集体利益。
2买手表前一定要告诉孩子, 电话手表的目的是为了安全 ,让爸爸妈妈放心,有事情也可以找帮忙。它一定 不是玩具 。
3 表达 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 信任 , 并给予具体的建议 。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不会在上课时拿出来玩,或因为此事让老师批评你,你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小主人,而不会被手表控制。 (1)手表尽量戴手上;(2)如果上课忍不住玩就设置禁用或听到铃声取下来放包里,体育课给孩子准备口袋较深的裤子装起来;(3)可以签署一份管理手表的协议, 让孩子在观念中树立更好的规则意识,这种仪式感也会让孩子更好履行承诺。
班级里很多孩子,手表戴在手上,上课时做得端正笔直,眼睛盯着老师,只有放学时才会看到他们扬起胳膊给爸爸妈妈爷爷打电话。我不得不佩服他们从小就有很强的自律精神,能做好手表对主人,让电话为其所用。
也有孩子,妈妈说,我们都摆脱不了手机的诱惑,何况一个孩子呢?
您的孩子您最了解,相信戴与不戴您能做好选择。也相信在您的一点点教育和引导下,孩子能变成一个排除干扰,有主见,能运用好工具的人。
持支持意见的妈妈说:“当然送了,不送能怎么办呢?现在老师多彪悍啊,你不送立马孩子照片就上家长群了,连带着家长一起点名批评,多丢人!忘记一次肯定孩子就记住了,下次就不会再忘记了。”
持反对意见的妈妈说:“当然不送!这是个让孩子明白这事情重要性的很好的机会,虽然有可能会因此被老师批评一顿,但这也深切的让孩子感受到,写作业整理书包是自己的事,经过这次批评下次就长记性了。这次你给他送了,难保还会有下次,一次不送老师狠狠批评一次,下次一定不会忘记。”在我家孩子身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那是小学刚开学没多久,第二节课是品社课,课间的时候孩子发现她品社书没带。她当即找到班主任,想请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品社书送到学校来。可是班主任跟她说:“我现在给你妈妈打电话,你妈妈也来不了,课间才十分钟时间,你妈妈人还没走到就上课了,你自己想想办法吧。”我女儿听了班主任这样说,当时想让妈妈送书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就跑到隔壁班借了一本品社书,上完课之后才还给别人。
放学之后回到家就跟我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让你帮我收书包了,今天我的品社书都没给我带。”然后把借书的事情经过告诉了我。我问她借给她书的那个人她认识不认识,她告诉我说:“不认识啊,我跟她做做工作她就借给我了嘛。”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