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辅警抱窒息女孩就医,一路狂奔大喊让路,你如何评价这位辅警的行为?

孩子 0 82

浙江辅警抱窒息女孩就医,一路狂奔大喊让路,你如何评价这位辅警的行为?,第1张

浙江辅警抱窒息女孩就医,一路狂奔大喊让路,你如何评价这位辅警的行为?
导读:浙江辅警抱窒息女孩就医,一路狂奔大喊让路,你如何评价这位辅警的行为?一、这位辅警的做法让人非常感动。     在浙江有一名辅警正在执勤的时候,一名女子焦急的跑过去上前求助,说自己的孩子嗓子里卡住了异物,情况非常危机,这名辅警看到这一场景,抱

浙江辅警抱窒息女孩就医,一路狂奔大喊让路,你如何评价这位辅警的行为?

一、这位辅警的做法让人非常感动。

     在浙江有一名辅警正在执勤的时候,一名女子焦急的跑过去上前求助,说自己的孩子嗓子里卡住了异物,情况非常危机,这名辅警看到这一场景,抱着孩子飞奔向医院,一边跑一边大喊让路人让一让,这样的场景,他那种急切的大喊声,让无数网友感动,也有很多人泪目,非常幸运的事,这个孩子及时得到了医生的救治,没有什么大碍。不少网友说自己看到这段视频时,真的觉得这位辅警很伟大。也有人说,应该像这样的好辅警致敬。

二、这名辅警不仅应该得到人们的称赞,也应该得到单位的表扬。

     据了解,这名辅警是97年的,如今才二十多岁,但是,遇到这种紧急的时刻,他心中想的是尽快把孩子送往医院,虽然他可能还没有结婚,但是,他肯定是能够体会到那名女子的焦急。作为一名辅警,他能够设身处地的为人们着想,说明这是一名非常合格的辅警,这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得到了广大网友的称赞,当然,也有不少人觉得,这样的辅警就应该得到单位的表扬和奖励,以此来估计这种精神和行为。这样不仅仅能让这位辅警继续发扬,也能够号召其他人向他学习。

三、希望这位辅警能够早日转正。

     如果一个人能够有一颗服务人民的心,那么他一定能够做一个好警察,既然在做辅警的时候就能够有这样的精神,如果他成为了一名警察,相信他同样会做的很好。因此,也一样这名辅警能够早日转正。

<Evelyn>伊芙琳/吾家有女艾芙琳

《伊芙琳》剧情介绍:

50年代的爱尔兰,德斯蒙德是都柏林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室内装璜师。圣诞节一过,妻子就离开他,跟着一位有钱男人飞去了澳洲,让他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德莫特和莫里斯以及女儿伊芙琳。谁料祸不单行,德斯蒙德不久又丢了工作,失意而沮丧的他依靠夜夜泡在酒吧里麻醉自己。政府发现三个孩子缺乏可靠的经济保障,又没有母亲的监护,父亲还酗酒时,立刻根据爱尔兰的法律强行带走三个孩子送进教会的收容所。被送入修道院的伊芙琳受到了修女的虐待,但纯真的她依然相信父亲会把她接回家。

失去孩子后的德斯蒙德深受刺激,他决心夺回自己的孩子。在好心的伯纳黛特帮助下,他重新振作起来,努力工作,争取尽快改善经济状况。一旦情况好转,他就开始积极向政府申请接回孩子们。然而,按照规定,必须有夫妻双方的请求才能归还孩子。可德斯蒙德现在哪能找到远在澳洲的妻子?他和儿女们依旧不能团聚。伯纳黛特为他找来当律师的哥哥迈克尔,联合另外两名律师尼克和汤姆,正式向法庭提出起诉。德斯蒙德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孩子,他的爱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法律……

讲的是爱尔兰的故事 但是是合拍片

不晓得你讲的是不是这个

我觉得一个家庭里面拥有三胞胎,绝对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体验。因为三个孩子在一起共同成长,虽然会让父母拥有一种比较辛苦的状态。但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让彼此之间充满幸福的感觉。

任何成年人在成立了家庭之后,通常都会选择拥有属于自己的宝宝。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的家庭拥有更加幸福的氛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庭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拥有不同数量的宝宝。

三胞胎他门口等爸爸回家。

首先在10月11日浙江嘉兴有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幸福的日常。而且从网友分享出来的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网友家里拥有三胞胎。然而三胞胎不仅拥有同样的穿搭,而且每一天到了自己爸爸下班的时间之后,都会选择共同趴在门口等自己的爸爸回家。从而营造出一种特别有趣的画面,并且也让很多网友在观看了这段日常内容之后都觉得三胞胎所拥有的状态是非常可爱的。

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体验。

其次就是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如果能够拥三胞胎一定是一种特别幸福的体验。因为三胞胎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所拥有的状态一直都是比较正常的。而且双胞胎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次数也会比较频繁,因此这种拥有三胞胎的家庭一定会时拥有特别幸福的状态。

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最后就是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中的双胞胎是非常惹人喜爱的。而且我也觉得这三个孩子所用的状态也非常的懂事。所以作为这三胞胎的父母,内心一定又有一种特别欣慰的感觉。而且对于三胞胎的父亲来说,或许每一天看到等待自己下班的孩子之后内心都会拥有一种特别欣慰的感觉。

主要是怕家人替她担心。

王霞介绍,她和队友从河南周口出发,驱车约10个小时,跨越700多公里,来到阳新县,为山东省的防疫工作贡献力量。这次她没有告诉家人,直到到了阳新。“瞒着家人主要是怕他们担心太多。孩子们知道我在方舱所医院的时候,一直跟我说要注意保护。一瞬间,我觉得孩子长大了。”王霞宽慰地说。她体重不到100公斤,每天要背着50多公斤的消毒设备走上万步。没有队友的帮助,她扛不动。肩痛、腿痛、腰酸背痛常见。王霞说,尽管收容所志愿者工作辛苦,但她从不后悔。

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让人深受感动。日前,山东一家三口奔赴前线,互相撒谎的故事在网上流传,感动了不少网友。据悉,云南文山麻栗坡县近日发生疫情,一名山东女民警每天携带十多公斤消毒液,在各个疫情防控点进行杀灭。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谎称自己是在单位里的上班,没有去外面值班。担心父母不会相信他们说的话,还让队友在办公室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该女子偶然看到了一些防疫人员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她的母亲。女方这才知道父母在前线,一家人用同样的方式互相欺骗。

原来,女子的父母退休前都是医生,两人在山东聊城老家看到疫情后都去了一线。父亲负责社区周边防控,母亲负责为社区居民做核酸检测。女人说自己觉得不让他们担心,就是最大的孝顺。后来,她看到一张像她妈妈的人的照片。放了一段视频后,她发现妈妈穿着防护服,这才知道她撒了谎。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祖孙俩在高架上逆行,可能会出现意外。幸好被交警及时发现,把祖孙俩送回了家。

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有交通制度和规则。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就是避免发生意外。高架桥上有限速,但这个速度基本都在每小时60到80公里左右。逆行可能会引起交通意外,特别是在高架桥上步行,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就会危及生命。

1、记错路直接上高架桥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是一个老年人想要接孙女放学。结果在回去的路上,忘记了路该怎么走,一不留神就上了高架桥。上高架桥还不算,关键是两个人还处于逆行状态。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幸好被巡逻的警察看到,发现老人和小孩并把她们安全送回家。按照新闻的说法,当时刚下完雪,护栏上面还有雪结冰。老人带着孩子在高架桥上逆行,既要小心车辆,也要注意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十分危险。

2、逆行可能会引起交通事故

高架桥上的车辆行驶速度很快,人走在上面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不建议人们走在高速或者高架桥上。逆行就更加危险了,高架桥上的车速过快,万一有坡度出现,一个不留神就有可能发生碰撞。高架桥可不是地面,碰撞之后说不定会掉下桥。汽车有可能发生意外,人也不例外。好在中途碰上交警,要不然迷路的祖孙俩,还不一定会走到哪去。

3、天气恶劣

车辆行驶在结冰的路面,非常容易打滑。从新闻来看,当地刚刚下雪,护栏上还有雪结冰的痕迹。且不说老人带着孩子逆行,就单单是这样的路,恐怕也不好走。旁边的护栏不能扶,老人跌倒就不是小事。希望这家人能注意起来,下次最好是让父母去接孩子。

当我们选择在医学的海洋里遨游

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我们就选择了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的神圣职责

以文字的力量,记录那些逆行而上的援额白衣战士。

——题记

2021年10月18日,额济纳出现了新冠疫情。这一消息,犹如晴空响起的一声惊雷,打破了阿拉善人民平静安宁的生活。

上午十一点多,阿拉善盟中心医院第一批援额医疗队一行27人,在童道丰副院长的带领下,紧急集结,奔赴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

战斗的紧迫性,让队员们忘记了六百多公里的舟车劳顿。晚上十点多,终于到了达镇。

童院长和当地防疫防控指挥部对接协调后,决定抽调感染科主任田海荣等五名队员,进入额旗医院感染病房开展医疗救助;检验科刘慧兰等四名检验人员加入当地医学检验小组;其他队员负责完成达镇核酸采样工作。卸下救助及生活物资,连夜展开战前准备。

早上六点多,核酸采样的队员们已经全副武装,开始了达镇首轮全员核酸采样工作。

当时的达镇,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人员缺乏,物资缺乏,近万名游客滞留。医疗救助工作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后勤保障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童院长的领导下,队员们克服各种困难,拧成一股绳,在达镇全员核酸采样、老弱病残的入户采样、集中隔离点采样、复检人员的采样、滞留游客的采样,以及医护人员、外来救援人员及志愿者的核酸采样中,加足马力,昼夜奋战。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充满着严峻、紧迫、危险和未知。需要复检的人员,说明混采的这组十人中,有一人核酸采样就是阳性。采样人员受染风险更高,防护要求更高,采样技术要求更高,并且,需要立即上门完成单采。

接到复检通知,通常已是半夜了。因为住户比较分散,队员们三人一组,背着笨重的消杀桶,在不同小区和楼栋间爬上爬下,以最严防护、最快速度和最高质量圆满完成一次次复检任务。

科教科科长红梅,是此批队员中的大姐。她由衷地感慨,最初的一个星期最苦最累,每天的睡眠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超强度、超时间的连续战斗,没有打倒队员们。累了,困了,大家相互打气鼓励,握着拳头彼此加油。工作中,队员们时刻相互提醒、检查防护装备是否严密,防护操作有无漏洞。因为防护服的特殊性,为了连续战斗,大家不敢吃喝,每天进水量不足100毫升。有很多次,队员们半夜拖着一身麻木和空扁的肠胃回到房间,随便找点吃的,不管冷热对付一下。躺一会,又出门工作了。

队里不论70后、80后还是90后的队员,都表现出了吃得了苦、抗得住难的一面。只要工作需要,即刻投入战斗。采样时都能做到动作轻柔,采点到位,完成迅速。

队员手麻科护士张敏告诉我,姐妹们最尴尬的是碰上生理期,穿着拉拉裤,一忙十几个小时,根本顾不上自己。但是没有一个姐妹,因此提出过任何要求,依然精神饱满地战斗在岗位上。

童院长是这次援额医疗队的总指挥,主要负责和当地防疫防控指挥部的协调对接,统筹安排医疗队各项工作。

电话中,他告诉我,来额旗的最初两周,疫情一天天进展,形势非常严峻,许多工作同时扑来,没有一件不紧急的事。队员们哪有时间顾得上吃饭睡觉,都是连天昼夜地工作。有时,凌晨五六点才能回到住地。达镇各方面条件相对艰苦,采样工作点多、量大,信息化要求高,工作中意想不到的问题很多。队员们毫无怨言,想方设法,以最佳方案一一化解面对的难题。

为了队员们的安全,保证援额工作的正常进行,医疗队到了达镇后,每天安排队员互采核酸样本,完成自身核酸检测工作。疫情严重时,童院长经常半夜三四点,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研究、协商和部署将要面对的工作。

童院长的妻子是阿盟疾控中心负责人,二十多天时间里,夫妻俩一直战斗在额济纳抗疫一线。早在10月17日,吕锐携队抵达额济纳,连夜展开筛查核酸检测阳性病例的工作。

我不禁问道:“在达镇,你俩经常见面吗?”

童院长简单说了两个字:“很少。”停顿了一下,又说:“疫情那么严重,各自都忙,防疫不允许见面,也没时间见面。有一次在达镇的政府广场,代钦书记到达额济纳后召开的动员大会上,同事告诉我看见了她,我过去和她打了一声招呼。”

这是夫妻俩在额济纳抗疫的二十多天里,唯一的见面。

还是有些不甘心,我又追问:“那平时你们会微信或者打电话联系吧?”

童院长:“基本上没有时间,微信没联系过,打过一两个电话。在这里,工作很多,都得靠手机联系安排,大家的弦都绷得很紧。”

各批援额医疗队到达镇后,都要给童院长汇报工作情况。童院长以切身体会,向各队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二是听从指挥,服从工作安排;三是有空就抓紧时间吃饭睡觉。

是啊,抗疫的战场上,没有等待这两个字。争分夺秒,时刻准备着,是援额队员们每个人的战斗状态和必胜信念。

额济纳疫情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想,救援刻不容缓。10月23日、25日,医院分别派出第二批、第三批援额医疗队。后来,又相继派出第四批、第五批……截止11月7日,医院共派遣十批援额医疗队,总计104名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额旗的抗疫阻击战中。

第二批援额医疗队由20名医护人员组成,综合外科主任张发明带队。他们是23号早上十一点接到援额通知,要求十分钟后备好行李,到单位紧急集合。

大战当前,没有一秒钟是多余的。留下太多的来不及,请领任务,准备防护用品及其它物资。中午一点,全队人员准时到达阿左旗机场,三点到额旗达镇并入住酒店。

打仗还需枪杆子硬,张主任及护士长组织队员们,严格强化了防护操作后,即刻投入到当地的核酸采样工作中。

次日,又是一夜不眠不休的战斗。没等深睡,张主任接到通知,急需抽调7名队员至指挥部应急组,24小时待命,完成入户复检工作。其余13人,分成五组,承担五个隔离酒店的防疫防控工作。

各个酒店综合条件欠佳、设施较不完善。张主任积极和上级领导沟通协调,带领队员们,严格按照防疫防控的“三区两通道”的设置要求,对各个酒店重新进行了改造和布局。队员们一起动手,整理垃圾。又搬来大批塑料薄膜,铺盖住酒店的所有地毯。紧急培训志愿者穿脱防护服,给他们传授做好自我防护的要点。全面、彻底完成消杀工作后,酒店连夜入住了隔离人员。

刚去的那几天,酒店没有热水供应,队员们完成消杀后无法冲澡,只能凑合着在床上躺一躺。最忙的时候,24小时顾不上吃一口饭。

额济纳旗近万名滞留游客的转运,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6日中午,张主任接到通知,他和另外一名领队负责将588名游客安全护送至郑州。安排好医疗队的工作,27日晚上,张主任随返程游客出发,29日到达郑州。

至今,张主任在郑州隔离,通过电话和微信,安排协调援额医疗队的工作。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因工作在巴彦浩特镇隔离,女儿因疫情防控在银川隔离,13岁的儿子独自在家,一个人吃饭、上网课和睡觉,姥姥负责每天送饭。

听到这里,不由得眼睛湿润起来,忍不住问道:“儿子还小,会自觉学习吗?你担心女儿吗?”

张主任:“说不担心,也是假话,她妈妈每天晚上视频安顿两个孩子。”他接着又说:“女儿写了一篇文章发给了我,看完后我忍不住掉眼泪了。”

这位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铮铮铁骨的父亲,面对女儿的心声,不经意间,露出了深沉而柔软的父爱。

额济纳旗策克口岸与蒙古国接壤,是做好疫情外入的重中之重之地。守住国门,就守住了一方平安。

10月23、25日,医院分别派遣了两批援额医疗队,共27人,赶赴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开展支援工作,由护理部主任吴兰芳带队。

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3800多人,目前,加上外来救助人员及志愿者等,有3900多人。根据指挥部安排,医疗队接管了开发区蒙医医院,承担开发区所有核酸采样及送样、应急医疗上门服务和心理咨询等工作。

在人员较少、任务急重、工作量又大的情况下,每个队员,都是累不垮、战不败的小强。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一忙就是十来个小时。晚上回到宾馆,外卖送来的饭菜挂在门上,早已冰冰凉了,只好放在微波炉里热一下,赶紧扒拉几口。

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蒙医医院,之前有四名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毒。11月3日,根据上级部门指示,医疗队进驻经过几轮消杀后的蒙医医院,对院内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消毒工作,以便尽快恢复医院门诊日常诊疗工作。当时因为疫情,紧急关停的医院内部多有凌乱。队员们没有一个人因为害怕病毒而退缩,认真做好自我防护后,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任务。

11月5日晚上七点多,接通吴主任的电话时,她正在去达镇送完核酸采集样本后,返回策克口岸开发区路上。听到她沙哑的声音正忙于工作,未多打扰便挂了电话。晚上十点多,估摸着吴主任可能忙完了,便给她发了微信。没一会儿,她回复了我。此时的她,才开始吃晚饭呢。

策克口岸距离达镇八十公里,每天往返送核酸采集样本,需要三个小时左右。到后还要和检验人员一一核对,交接清楚后方可离开。

后来听说,吴主任的老公公因为病重,已经转往银川住院治疗。因为突发疫情,她照顾不了老人家了。三十载平凡岁月里默默奉献,照顾了无数患者,却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

作为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吴主任知道自己肩负的重担和责任。

在单位11月2日的公众号推送文章里,我意外看到今年8月份已经退休的原门急诊部护士长狄雁鸿,于10月26日,紧急带队援额的消息,我的心里暖流顿涌。

狄护士长是医院特邀援额的护理专家。额旗蒙医医院的院前急救和预检分诊,急需一批支援人员开展工作。这两项工作是做好防疫防控的重要关口,容不得丝毫马虎。狄护士长在门急诊担任护士长十年有余,积累了丰富的门急诊护理管理经验。

10月25日早上十点多,当她接到医院电话时,没有丝毫犹豫。她说:“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早就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紧急备好所需物资和简单行李,她带着三名97年、98年出生的年轻护士,逆行出征。当晚在达镇,四个人整理物资,一直忙到凌晨四点。

26日,狄护士长带领队员们来到额旗蒙医医院,开始了预检分诊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预检分诊工作方案。

后来,国家医疗救助队的山西医疗分队到达后,接管了额旗蒙医医院,对狄护士长及队员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她们和山西援额医疗团队共同作战,奋力工作着。

狄护士长七月底做了一次大手术。临行前,卫健委黄永明主任和医院朱有存院长,给予她深切的关怀和期盼。一再嘱咐她,一定要把自己照顾好,把队伍带好,安全凯旋。

狄护士长说,她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压力也很大。三个年轻队员工作经验少,细节上少不了粗心大意,生怕她们防护做不到位。一天到晚免不了时时提醒,看到有队员穿着拖鞋在走廊里,她着急得立马喊住。

即使退休,也褪不去天使救死扶伤的使命。因为她的心里,装着一个大写的爱字。

骨外科副主任医师赵科峰、康复科主任付宇,各自带领援额医疗队,日夜守护在达镇的隔离点上。赵主任的妻子马静,是手麻科护士长,在巴彦浩特镇疫情发生后,积极请战去了隔离病房,12岁的儿子,也交给了老人照顾。

付主任的妻子刘慧兰,在检验科工作,早已在美丽的达镇,日夜搜寻着新冠病毒的踪迹。两个年幼的孩子,只能托付给姥姥照顾了。

他们,可谓是夫妻伉俪,并肩战斗的楷模。

还有许多同事,不声不响地战斗在达镇的各个角落。可惜纸短情长,不能把他们一一记录下来。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哪里有白天黑夜之分?所有队员,都是24小时处于备战状态。看似平凡碎琐的工作,实则凶险万分。疏漏任何一个细节,都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冠病毒。

每一位逆行者的背后,都有难舍的亲情,和无法放下,却又不得不放下的牵挂,以及大大小小的家事。此行援额队员中, 60后、70后的同事们不负使命,以身传教;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大战面前,无畏无惧,敢于担当和奉献。

在这里,没有一个人是逃兵。他们深深明白,这是战斗的常态,是必须坚守的阵地,是救死扶伤的职责所在。

(20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