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

老公 0 101

李清照晚年,第1张

李清照晚年
导读:北宋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后,无数北方人背井离乡,逃往东南丘陵地区。将被誉为宋代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她的丈夫、词人赵明诚就在流离失所者之列。李清照的前半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她奢侈浪

北宋南宋之间的“靖康之变”,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无数个人的命运。“靖康之变”后,无数北方人背井离乡,逃往东南丘陵地区。将被誉为宋代第一女词人的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词人赵明诚就在流离失所者之列。

李清照的前半生是一种安逸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她奢侈浪费,吟诗作赋。她的许多闺阁诗都以感情细腻、文字优美而著称。一方面是要家里传下来的。李清照的父亲李,是当时齐国和鲁国的著名学者,在礼部做官。李清照自幼聪慧。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作诗,会写文章,擅长画水墨竹简,文笔很好。另一方面,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为李清照的创作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建中元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妻恩爱,致力于金石学和书法的收集整理,见证了东京汴梁的繁华岁月。金兵入主中原,盛世顿时被打破。李清照和赵明诚美好宁静的家庭生活也随之破灭,他们开始在南方度过余生。

简言三年,49岁的赵明诚在流浪时病死,留给46岁的李清照15车古代文物和一半未完成的《金石录》。之后,李清照只身一人,在江浙、安徽、江西等地流浪。她的辛酸自然在当时的作品中有所体现。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休息。三两杯淡酒,怎么可能打败他?悲伤的叶言是一个老相识。黄花堆积满地,憔悴残损。现在谁能挑他们?守着窗户,怎么能一个人摸黑!梧桐在黄昏下着毛毛雨,点点滴滴。这一次,多么悲伤的一句话!

乍寒乍暖的气候,淡而无味的清酒,窗外瑟瑟的秋风,熟悉的北方大雁,满地的黄花,庭院里的梧桐,黄昏的细雨,向我们描绘着李清照宁静的日常生活。词中透露出的忧伤,远远超过了她前半生的那丝丝春愁和别离愁,绝不是那句名句“你知道吗?”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道什么?应该是青、胖、红、瘦”可以比较。年近半百的李清照,终日被寡居、贫困、经济窘迫所包围,挣扎在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反差之间。

家里没有男人管,烦恼接踵而至。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词人,家境殷实,生前收藏了许多古籍和文物。他死后,李清照决心保存丈夫的遗物,完成了《金石录》,作为对丈夫最好的回忆。但很快有人盯上了这笔财富。宋高宗最喜欢的医生王济宪来过,提出用320金购买李清照保存的古籍和文物。李清照没有答应。后来社会上流传李清照“赠金通敌”的谣言。最初有人指责李清照在作品中歌颂徐金国,声称李清照通敌。当时游牧民族压力很大,朝廷本身也是流离失所。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李清照拿着古代文物追到了朝廷,希望通过向朝廷献宝,不仅还自己一个清白,还能让文物不被流散。

李清照漂洋过海,循着宫廷的足迹。公元1132年,南宋局势稍显稳定。李清照决定将十五车藏品的绝大部分,寄存于随皇族逃往洪州的弟弟、该局御史李。然而,当年年底,金兵攻陷洪州,藏品化为灰烬。

再次受到重创的李清照带着最后一批藏品搬到绍兴,决定在绍兴生活。她租了一个叫钟的书生的房子,把剩下的几箱书画古董放在长沙发下,闲暇时就把它们拆开。没想到,一天晚上,小偷挖到墙里,偷走了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夺回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东西。过了几天,地主钟拿着十八轴来领赏。原来,这一切都是由那个叫钟的书生主导的。他卖掉了大部分藏品,拿走了剩余的卷轴来领取奖励。李清照虽然知道真相,但她是个生活在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画卷。为此,李清照依然病重。

在李清照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自称赵明诚同学、时任右乘风郎剑军稽查司的张汝舟来看望李清照。张汝舟对李清照嘘寒问暖。李清照一个人在异乡,希望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养老依托,于是被媒人的“如春”、“如锦”所感动,决定与张汝舟复婚。

李清照再婚的决定导致了她人生中更大的悲剧。原来张汝舟的出现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御医王济宪未能廉价买通藏品,贼得神仙,于是勾结张汝舟,要他嫁给李清照,以得到赵明诚留下的古董、名画等珍宝。那么,张汝舟为什么会同意帮助王济宪呢?张汝州因虚报士兵和贪污军饷被王济宪抓住。王济宪答应得到藏品中的宝物后,帮助张汝舟打通关节,消除罪恶。于是张汝舟欺骗了李清照,上演了一出求婚的丑剧。

婚后不久,张汝洲就露出了真面目。他向李清照要宝物,却被拒绝了。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里还保存着的珍宝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丰富,他后悔了。他未能制定计划,又生了一个,于是辱骂李清照,希望把李清照折磨死,然后轻松得到宝藏。李清照认出了张汝舟的丑脸,决定和他离婚。当时李清照和张汝舟结婚才三个月。为了顺利离婚,李清照还举报了张汝州“擅自增加官员数量”的违法行为。按照宋朝《刑统》的规定,妻子控告丈夫,虽然属实,也要判两年有期徒刑。为了早日摆脱噩梦,李清照宁愿坐牢,也要坚持去法院告发张汝舟。结果张汝舟和李清照离婚成功。张汝洲被免职,降职到柳州任总编辑;李清照被关进了监狱。

李清照再婚并迅速离婚,迅速成为南宋的头条新闻,几乎传遍大街小巷。翰林学士、兵部侍郎赵明诚的姻亲齐崇礼,同情李清照的命运,仗义执言,毅然面见宋高宗,替李清照陈情。在最高层的直接干预下,李清照入狱9天后被判无罪。李清照出狱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上内翰綦公启》感谢他。

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怎么样?由于缺乏资料记录,我们很难清晰地梳理出她的人生轨迹。我们只知道李清照晚年写了《打马图经》和他的序,曾经用米芾墨水拜访米芾的儿子米友仁,要求题词。据说李清照还完成了赵明诚的未完书《金石录》,呈献给朝廷。同时,李清照在没有歇后语创作的情况下,在逆境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比如《武陵春》:“风停尘香花,夜梳头倦。是人不是什么都要歇着,而是要先倾诉,先哭。文双喜说,春天还是不错的,还打算划独木舟。我怕双溪的船动不了,我担心。”这首《武陵春》,写于绍兴四年李清照避难金华期间。当时,李清照的金石文物丢失,无人问津,而长江北岸的金军正联合伪政权齐军再次南侵。游子李清照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感叹“一切都不是一切”。她打算去双溪划船缓解心情,却放不下河水承载不了的悲伤。可见李清照的最后几年是极其悲惨的。

可能有很多人反对我写的李清照后半生。因为“李清照晚年再婚”事件是一个悬案,没有共识。李清照“再嫁”论与“诬告”论的分歧一直存在。根据《上内翰綦公启》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记载,认定李清照再婚的人认为,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个人生活漂泊,为了晚年有所依靠而与张汝舟再婚。反对者从否定这部作品的真实性入手,认为李清照没有再婚。他们的论据主要有:第一,《上内翰纂公启》是李清照去世多年后市面上出现的,摘自赵彦伟的《云麓漫钞》。但《云麓漫钞》这本书包罗万象,从天文地理到民间故事,真实性存疑。根据《上内翰綦公启》的内容和情节分析,很难判断是李清照所为,至少不完全是李清照所为。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李新川的作品,在李清照去世近半个世纪之后。确实记录了张汝州的违法行为,但只是说张汝州的妻子李因控告丈夫入官被判有罪。后人认定此“李”为李清照,是因为文中有一注,“李,葛妃女,可作词,名易安居士。”反对者认为,这里的“李”只是一个与李清照同姓的人,注释不符合书写规范,是在攻击李清照的人之后加上的。李新川写书的时候没有说实话,只是抄袭了原材料。这样看来,双方的说法似乎都有道理。

为什么我觉得李清照已经再婚了?因为没有人质疑李清照在宋代与张汝舟的复婚。质疑李清照再婚史的声音是明清时期提出的。明清学者多次否定李清照再婚。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当时的社会观念有关。755年至79000年治平、熙宁年间,

当然,“再婚”和“诬告”的争论肯定还会继续。李清照是否再婚,将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无论李清照再婚成为定论,还是笔墨官司继续,都不会损害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声誉。从李清照晚年的动荡不安可以看出,正是时代的苦难和个人命运的不幸,才使得北宋一位闺阁诗人在花丛中冲破了永远在我心中的诗的藩篱,在逆境中写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成为宋代第一位女词人。

摘自《要录》,作者张成,中国画报出版社。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这样一位白富美大才女,竟然差一点葬命于“再婚”。

公元1132年,李清照49岁,丈夫赵明诚已逝3年,按照宋朝法律,寡妇为亡夫服丧三年之后便可再嫁。李清照孤身一人四处逃难,途中还要照管珍贵文物,不得不去投靠亲弟弟,在弟弟的劝说下嫁给了小官吏张汝舟。婚后不久张汝舟暴露了真面目,这个男人是冲着李清照的收藏来的。张的人品很差,小官位也是弄虚作假得来。张汝舟发现李清照的收藏并非自己预想的那么多,就开始家暴虐待李清照,谋划李清照死后自己继承所有收藏。

李清照出生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宋朝第一才女,岂是任人摆布的玩偶。李清照坚决要离婚,可是,按照宋朝的法律,张汝舟的居心叵测、道德败坏还不构成起诉离婚的条件,李清照不得不举报了张汝舟当年科举舞弊的事,这是欺君之罪。这个案子当时闹得沸沸扬扬,惊动了宋高宗,终于得以解除婚姻,张汝舟被撤职流放至柳州。宋朝妻子状告丈夫,丈夫被判处的同时,妻子也要坐牢两年。李清照因此也进了监狱。庆幸的是,翰林学士綦崇礼,位居三品高位,他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算是远房亲戚,在他的帮助下,李清照在监狱里只住了九天,免除了牢狱之灾。

在李清照写的答谢信《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中,我们能看到 历史 的部分真相。

李清照一开始 “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 轻信了那厮如笙簧般的说辞,被他如锦绣般的言语所迷惑。不料想婚后张汝舟对自己 “决欲杀之。遂肆侵凌,日加殴击,” 对于再婚一事,李清照后悔不已, “忍以桑榆之晚节,配兹驵侩之下才。身既怀臭之可嫌,惟求脱去;” 我怎会在自己的晚年,以清白之身,嫁给一个这么肮脏低劣的市侩之徒。此身已经与这个臭不可闻的人在一起了,只希望早些脱身离去。 “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 在这件事上我李清照怎么敢不自我反省,摸着自己的良心感到羞愧。从操守和理智上这事肯定要沦为后世人的笑柄;还因为这事败坏了我的道德和名声,让我没有脸面去见朝中的士大夫。

这封跨越八百多年的信,每次阅读,牡丹姐姐内心都会受到强烈冲击,情绪剧烈起伏波动。为什么会有“好女不嫁二夫”的箴言?为什么有“贞节牌坊”的传统?向往再婚和不想再婚的女人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命运?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很早便才名远扬。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随父亲生活在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和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她的创作激情,下面这首《如梦令》就是在那个时候写下的。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人墨客没有不称赞的。公元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和同样出生名门,时年21岁的赵士诚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赵士诚嗜好收集金石书画,李清照也有此爱好,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得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升华,琴瑟和鸣,相得益彰。遗憾的是两人始终没有一儿半女,而后来又发生了一件让李清照不能接受的事。公元1129年建炎南渡后,金兀术南下追击赵构,在建康(今南京)做知州的赵明诚竟丢下妻子私自逃跑。从此,李清照对赵士诚大失所望,在路过乌江的时候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就有讽刺赵士诚没有气节连一介武夫的项羽都不如。同年8月,赵士诚在路途中染病,病逝在建康。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与赵士诚相守20多年,虽然后来感情出了一点波折,当总的来说是幸福的。此时,李清照已经40多岁了,突然失去丈夫让她措手不及,心情十分悲痛,大病了一场。

当时山河破碎,百姓颠沛流离,李清照也不能例外,四处逃难。公元1132年,李清照来到临安投靠弟弟李迒,就在临安定居了下来。一路上图书文物的散失殆尽,给李清照造成的巨大痛苦,再加上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万般伤痛,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张汝舟乘虚而入,不久李清照就再嫁张汝舟。其实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了,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时,便大失所望。二人随即争吵不断,进而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张汝舟的渣男行径让李清照痛不欲生,直到后来发现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李清照便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过调查,张汝舟被除名编管柳州,李清照虽被批准离婚,但按照当时的法律,妻子状告丈夫要被判处3年徒刑,因此李清照也被抓进了监狱。后来经过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后获释。

这段经历对李清照的影响很大,身心俱受摧残,再加上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从此以后李清照的词中就很少见到轻快明丽的句子了,更多的是凄苦和悲凉。

简言三年八月十八日,赵明诚死于建康。黄金人的铁蹄正在靠近。李清照只好只身出逃,带着亡夫留下的十五车文物字画,踏上了流浪之路。他们没有留下孩子,李清照的弟弟李秋也照顾不了她。乱世,再婚似乎是李清照唯一的选择。

绍兴二年,李清照在李_的主持下,与工部右大臣张汝州复婚。宋代法律并未禁止寡妇再嫁,宋刑统只规定在丈夫服丧期间不得再嫁,服完丈夫服丧后可免除限制。李清照于绍兴二年四五月间再婚,距赵明诚去世不到三年,但已晚了三十多个月,所以不能受罚。但李清照作为宰相的儿媳,学士之女,名声在外,她的再婚不免引起当时文人的鄙夷。

更悲剧的是,李清照遇到了一个坏人,张汝舟娶了她,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霸占赵明诚留下的文物字画。这些东西不仅价值可观,而且对怀揣故国和亡夫双重记忆的李清照来说意义重大。她不肯让张如舟得逞,然后被后者家暴,只好毅然结束这段灾难性的婚姻。

比那更糟。只规定“夫妻不和,闹僵了,不坐”,允许夫妻协议离婚,但不允许女方要求解除婚约。在获得这些书画之前,张汝舟当然不会同意“和而不同”。可怜的女诗人几乎陷入绝境,只好铤而走险,先告诉张汝舟,她的官方简历是假的,希望能从这场噩梦中走出来。

在古代,妻子先告诉丈夫,违反了隐瞒亲属的原则。宋刑统延续宋刑统的规定,将这种行为列为“十恶”中的“不和谐”,处以重罚。仁宗年间,开封府有个案子。冯怀新命令妻子去偷邻居的瓜果,妻子拒绝了。冯用刀子威胁他,但他的妻子不敢告诉他。政府判处他的妻子死刑,但冯被无罪释放。

李清照痛斥丈夫,被关押在大理寺监狱受审,在铁窗中度过了九天。她家世显赫,哪里受得了这么多苦?幸运的是,她名气很大,此案很快引起了朝廷的警觉,高宗皇帝颁布了免除李清照刑罚的法令。张汝州因伪造官方简历被判有罪。根据唐律关于诈官的规定,将他除名,管理柳州。

但是宋刑统其实和妻子的第一次报案和自首有着相同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张汝洲的罪应该减轻,所以不需要他负责。但是,他没有得到优待。由于李清照再婚时服丧未满三年,她与张汝舟的婚姻被法官认定为非法。后来宋人一直称李清照为“赵明诚之妻”、“赵仁”,而不是“张汝舟之妻”,就是这个原因。

n天龙八部私服kstmjbsp李清照虽然逃出了可怕的婚姻,但舆论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当时的学者大多以“不体检”、“不晚婚”来批判她。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清照再婚纯粹是出于安全和生计所迫。作为一个寡妇,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很难安全,更别说保护丈夫留下的大量财产了。赵明诚遗留下来的文物、书画不断流失,就是李清照当时举步维艰的一个证明。对于不幸丧夫的女性来说,是饿死还是守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那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一生堪比一部大女主成长记。

李清照的前半生,就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名门千金,爹妈都是文艺青年,在闺阁时期的最大爱好就是游船喝酒,还是那种狂放豪饮的那种,小日子过得非常惬意自在。

不过这种爽歪歪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堕落,人家该喝酒喝酒,该写诗写诗,一点都不耽误正事,甚至还声名远播,受到大家(比如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朱弁啦这种有点名气的人物)的肯定,也创造了不少流传于我们课文课本的诗句,活脱脱的一个现代版的别人家的孩子。

到了该婚嫁的年龄,人家跟哥哥去逛个寺庙就遇见了人生的真爱赵明诚。两人一见倾心,还门当户对,一个爹是礼部员外郎,一个爹是吏部侍郎,都是官二代,简直是天作之合,所以很快就按古代的那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欢欢喜喜的结婚了。

婚后生活也是无比甜蜜,两个文艺青年的婚姻日常就比谁的诗写得好,诚然,李清照的文学素养还是比她老公小赵同学来得高的,虽然这确实是事实,但小赵不服气呀,于是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了五十首诗,并偷偷夹了老婆李清照写的三句诗句,一起带给自己的好朋友陆德夫看,本是想证明自己的,结果被打脸,人家陆德夫一下子从这五十首诗里找到了李清照的那三句诗,说就这几句还不错。至此小赵同学不得不承认自己老婆就是比自己更厉害。

不过虽然两人的文学素养一个天一个地,但不耽误两人恩爱,因为他们还有着非常相似的消费观,那就是喜欢买古董和书籍,每次看到这些东西,两夫妻就一个字买。

快乐的日子总是甜蜜又短暂,这不两人才成亲不到两年,李清照家就出事,老爹得罪了权臣蔡京被贬了官回了老家,李清照受连累没办法在京城呆下去了,只能先回了老家。

在老家熬了两三年,因为公公在官场上的得力,再加上大赦天下,李清照好不容易从老家来到京城团聚,没想到又出妖俄子,蔡京复相,李清照的公公死于政治斗争中,从此赵家开始败落。这次夫妻二人倒是没有分开,一起来到了夫家故乡山东青州。

两人隐居于此十年,又过上了购买古董文物这种烧钱的爱好,十年后,权臣蔡京下马,小赵同学走马上任入朝为官 。两个人又开始了异地恋,这一恋又是五年。

五年后当李清照再次见到自己的老公小赵同学,已经物是人非,此时小赵同学已经41岁,身边有美丽的姬妾,而李清照已经38岁,没有青春美貌也没有孩子傍身。所以此时的李清照可能心态有点崩了,夫妻两人的感情也出现了隔阂。

后面又发生一件事,让李清照对小赵同学更加失望,在一次守城战中,小赵弃城逃跑了,逃跑的小赵并没有因此保住性命,反而在逃路途中生病不起,一命呜呼。

丧夫后的李清照生活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丈夫离世了带给她的巨大伤痛,一方面是她珍藏宝贵图书文物在此时总招贼人偷窃,为了要回这些文物,李清照又花费了许多金钱赎回,但终只是杯水车薪,往年收藏的文物基本所剩无几了。

就这样,颠沛流离的李清照一路南下来到了杭州,遇到了渣男张汝舟,一开始张汝舟对李清照也是嘘寒问暖,或许是生活的折磨让李清照渴望家的温暖,又或者是张汝舟确实口蜜腹剑会来事。总之,此时已经四十几岁的李清照毅然选择了二婚,嫁给了张汝舟。

原本以为张汝舟是她温暖的港湾,谁知,却是个惦记她身上珍宝藏书的渣男。婚后的张汝舟发现李清照手上的藏书宝藏不过寥寥无几,立马原形毕露,他先是动口辱骂李清照,后面慢慢升级为动手。而在这段时间李清照还发现张汝舟有许多违法行为,但即便手握这些保命符,李清照还是继续着被家暴的生活。

为什么张汝舟能这么肆无忌惮的对付李清照,因为当时他们所处的朝代有一个规定,妻子状告丈夫要判三年刑,所以张汝舟笃定四十几岁的李清照不敢去告官。

然而,让张汝舟意想不到的是,李清照并非寻常忍气吞声的普通女子,她明白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止于此,所以就算是坐牢,她也要从这段错误的婚姻里走出来。

于是,她告发了自己的丈夫,虽然坐了牢,却也顺利离了婚。而在牢狱之中,因为各路亲友的大力营救,李清照实际只关了9天,就重获自由。

出狱后的李清照并没有意志消沉,相反,她对诗歌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创作了不少流芳后世的佳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也算诸多磨难,但她那不服输,不自怨自哀,坚韧又顽强的性格,的确让人敬佩。

反思我们现代的女性,深陷不幸婚姻之时,都未必有她那破釜沉舟的决心。

二婚对李清照来说是个错误的选择,而李清照也用九天的牢狱之苦来承受自己选择的失误。她敢于直视自己的错误,也勇于改正,就是因为这样的李清照,才终能成为我们所知的李清照。

李清照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少年即负才名,在世时即名满大江南北,近千年以来倍受推崇。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有婉约之风,但也写出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豪迈铿锵。

然而,一代才女却命运多舛,所经历的无奈和艰辛远不是一句“红颜命薄”就能概括得了的。

一、“南渡”改变人生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进士,曾任冀州司户参军等职,并拜苏轼门下学习,名列“苏门后四学士”,著有《洛阳名园记》等。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精通文学,是名门闺秀。李清照不仅在诗词方面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而且父母也为她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

李清照的第一段婚姻为人津津乐道。她18岁时嫁给了宰相赵挺之子、金石学家兼收藏家赵明诚,二人两情相悦、心心相印。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词作多清新活泼,表现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如有一首《减字木兰花》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是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此时宋徽宗任用奸臣蔡京为相,童贯、王黼、杨戬、朱勔、高俅等有名的贪官佞臣集于一朝,大宋朝进入到最黑暗的时期。25年后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于年底前将宋朝的都城汴梁攻陷,金人废宋徽宗及宋钦宗为庶人,是为“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时李清照夫妇不在汴梁,靖康二年(1127)赵明诚被派为江宁知府,他先行,李清照之后收拾了15车金石文物南下与丈夫会合,但不幸的是,2年后赵明诚因病在建康(今南京市)去世。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守20多年,总体上是幸福的,但最后几年风云突变,国难与家难同时袭来,此时李清照已40多岁了,又身处异乡,这让她顿感措手不及。

、遇上一个“渣男”

李清照对赵明诚感情很深,丈夫去世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赵明诚有个妹夫叫李擢,时任兵部侍郎,驻守在洪州(今南昌市),举目无亲的李清照想去投靠他,一来有所依靠,二来保全赵明诚留下的文物,但还没等李清照到达洪州,洪州即被金兵攻破,李清照只得继续颠沛流离,身边的文物书籍也损失大半。

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来到临安(今杭州市),依附弟弟李迒,之后便在临安定居下来。临安是南宋的都城,此时南宋的局势也稍稍稳定下来,李清照总算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这时,突然有个叫张汝舟的人主动接近李清照,并向她“求婚”。李清照是丧偶之人,又年近50,这件事显得很蹊跷。有人认为其并不存在,但至少有六部宋人的著述中谈及这件事,说明此事不虚。

张汝舟也是进士出身,任右承务郎、监诸军审计司,职位不算很高,他自称与赵明诚是“同学”,千方百计讨好李清照,向她发起“甜蜜攻势”,居然让李清照动了心,最后嫁给了他。

当时李清照已名满天下,“文章落纸,人争传之”。表面来看张汝舟是钦慕李清照的才名,但其实张汝舟是在打李清照那些文物藏品的主意。还有一个说法是,张汝舟的行为与一个叫王继先的人有关,此人“以医得幸”,皇帝、太后均对其很宠信,就连权臣秦桧都要巴结他,史书记载“桧使其夫人诣之,叙拜兄弟,表里引援”。

王继先有“收藏癖”,听说李清照手里还有一批珍贵藏品,就想占为已有,他先找人去谈,愿出价300两黄金收购这些藏品,被李清照断然拒绝。王继先不死心,最后想出了一招:让张汝舟去“求婚”,事成之后这些东西就归张汝舟支配了,到那时再转到自己手中。

张汝舟为什么对王继先言听计从?原来他有把柄,他早年在科举考试中曾有作弊行为,任职诸军审计司后又利用职权,采取虚报的办法侵吞军粮,张汝舟怕事情败露,就求王继先找人“运作”,王继先遂与张汝舟达成交易。

三、才女遭遇“家暴”

李清照视前夫赵明诚留下的那些金石文物为生命,她与丈夫合编的金石学巨著《金石录》尚未完成,所以不可能让张汝舟把那些文物书籍去送人。

张汝舟见目的无法达到,立即换了副嘴脸,不过数月而已张汝舟便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不仅没有了温情脉脉和信誓旦旦,还恶语相向、大打出手。据李清照自己描述:“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张汝舟甚至想杀了李清照以吞没文物:“彼素抱璧之将往,决欲杀之。”

面对突然降临的家暴和生命危险李清照束手无策,以致“身几欲死”,按照当时的礼法,丈夫不满意妻子可以一纸休书将其赶回家,而妻子却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情急之下李清照想到了一个自救的办法。她看过唐人崔令钦写的《教坊记》,其中有一篇《踏谣娘》,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时,有个苏郎中嗜酒如命,喝醉之后就殴打妻子,他的妻子貌美善歌,就将满怀悲怨谱成词曲以倾诉自己不幸的遭遇,其歌称“踏谣”。通过此歌人们了解到这个女人的不幸,每到她的丈夫出现时,众人就开始唱,边唱边比划其打人的动作,让这位苏郎中很羞愧。

李清照算是数千年间最会写歌词的女人了,但她并不打算为这个让她感到恶心的张汝舟写歌,哪怕是鞭挞的歌词也不想写,她的办法是,把自己所了解到的张汝舟的种种违法犯罪事实写成文字向朝廷检举揭发,张汝舟如果被治罪下狱,自己也就获得了自由。

四、一项奇葩法律

李清照说做就做,但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不是张汝舟的罪状不好写,也不是没有渠道将诉状递呈有关部门,而是做出检举揭发丈夫的决定后,李清照不得不面对一项现在看起来十分奇葩的制度。宋朝《刑统》规定:凡有妻子控诉丈夫罪状的,无论最后丈夫是否被治罪,妻子都要坐2年牢。

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到了宋朝其思想又有进一步发展。朱熹将“三纲五常”与“天理说”联系在一起,认为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才是天理,其中的“夫为妻纲”是女人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准则,还上升到法律层面,上面这项不可思议的法律规定就是其中之一。

李清照必须做出艰难选择:如果不告丈夫,那就无法摆脱这个恶人,只能过着生不如死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日子;如果告他,也许能告成也许告不成,但无论成与不成,自己都将在牢狱中度过2年时光。权衡之下,李清照决心宁可坐牢也要检举张汝舟,因为现在的日子实在没法过了。

在当时妻子检举揭发丈夫的事十分罕见,加上李清照又是名人,所以这个案子迅速引起了轰动。宋高宗都亲自过问,审理下来,张汝舟罪证确凿,被“诏除名,柳州编管”,也就是被免职并流放到柳州。李清照终于与张汝舟解除了这段不到一年的不幸婚姻。

但李清照也被关进了监狱,赵明诚生前有位好友叫綦崇礼,时任翰林学士,有机会接触到宋高宗,他听说了李清照的事,就找机会向宋高宗陈述情况,替李清照求情,在他的努力下李清照坐了9天牢后被释放。

这段痛苦经历对李清照影响很大,身心俱受摧残,在写给綦崇礼的答谢信中,李清照说这件事让自己“败德败名”,“已难逃万世之讥”。这件事也影响到李清照的词风,在她晚年所写的词作中,已很难再看到那种明快清丽的句子,更多的则是凄苦与悲凉。

文/卡兰诺 

01

说起李清照,谁人不晓、那人不知,南宋人氏,著名女词人,古今第一大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一个书香门第。父李格非,进士出身,精通经史,长于散文,“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提点刑狱员外郎。母亲是状元王拱宸之孙女,亦善文。

这样的家庭环境成了李清照成长的肥沃土壤。父亲渊博的才学,刚直的性格和开明的思想都深深的影响了李清照。由于家规宽松,李清照不用奉行三从四德,李格非也不在意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屁话,这让李清照有了自由的学习环境。

她少女时代作的词在士大夫之间都能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有名的才女。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绿肥红瘦”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对政事,李清照也有一番自己的见解,李格非自然欣慰不已,只可惜女儿非男儿。

02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起先小俩口夫妻恩爱、举案齐眉,堪称神仙眷侣。然后随着时间推移,赵明诚身边又多了一位二夫人。

虽说在古代这也属于平常事,遇上个大度的夫人即便丈夫不提也会主动帮丈夫纳妾的,就像苏东坡纳了夫人王润之的丫鬟王朝云一样。

但是,想想看,李清照也不是做那贤妻良母的料。她是一个如同林黛玉一样性情高傲的女人,焉能容得下爱的背叛与分享?

赵明诚管不了这些,古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刚好谋了个新官职,他就携带着新夫人去赴任了。

不知道过了多少辗转难眠的日子,不知道人比黄花瘦了几遭,耐不住那思念的苦、寂寞的苦,李清照在赵明诚出仕一年后,起身看望为官的太守大人赵明诚。

几多辗转颠簸后,李清照来到了莱州。

赵明诚对这个夫人的到来猝不及防,来不及考虑就安排到了书房。于是,和在青州相同的夜晚出现了:一盏孤灯、一屋书籍、一行泪。

和情感疏远相统一的是人的变化。那个致力于学术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场酬唱的粗鄙俗吏。

李清照又一次毫不客气地写诗道: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

03

赵明诚任期没有结束,宋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了。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这时赵明诚又被调任京城建康的知府,在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夜晚,城内发生叛乱,此时,身为太守的赵明诚把人性中的那点胆小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居然缒城而逃。

缒城事件发生的第二年,赵明诚得急病身亡。李清照时年48岁。

李清照很被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晚节不保”。节是什么?节是你只要一个男人订婚了,哪怕一天床没上,你也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也就是说你的生命附属于另外一个人,你从来没有自己。

李清照可不是没有自我的人,所以,48岁的李清照选择了再嫁之路。

可能李清照的前半生毕竟太顺利了。她衣食无忧、足不染尘,手上没有烟火气。她是活在自然里、活在书本上、活在大堂画上的女子,对人性的恶还没有足够的体察。

04

她的第二任男人张汝舟追她时,他对李清照极尽的“好”,李清照不知道这里面藏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东西。

她不懂张汝舟一方面是贪图她的盛名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是图她的财。

想想李清照那时也是累了,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在逃亡的路上:带着她视之如命的一车又一车的金石文物,从建康出逃,经越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山一重水一重,水迢迢路遥遥,途中又遇金兵焚掠,随手携带的几箱文物又被盗贼盗走。

乱世中,每个人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当感觉到一个人的生命像一枚秋叶一样随风飘零之时,那种孤苦感不安定感就愈加强烈。此时,张汝舟就是有点滴的关怀都让人感觉弥足可贵。她急于安置一下自己零碎不堪的心灵。

张汝舟很得意自己的如意算盘。却从结婚的第一天就发现在财产支配上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张汝舟心里是这样想的:“你嫁给了我,你就是我的人,你的一切都是我的。”在李清照那里,“这是前夫所托,舍命都不能丢的东西。”

当两个人的对话不在同一平面的时候,张汝舟立刻撕去温情脉脉的面纱,对李清照拳打脚踢,用“家暴”来填补自己欲壑难填的心灵。

李清照到这时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认识过这个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清照是何等心性高洁,性格又是何等的刚烈!但那个年代从来没有离婚一说,为了摆脱这个人渣,李清照走上了鱼死网破之路。

先前在无意之中,得意忘形的张汝舟曾对李清照说出他的官职是作弊得来的。李清照就用这一点以“欺君之罪”把张汝舟送进了监狱,虽然以宋朝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什么原因女人都要坐两年监狱。

还是朝中有人好做事,李清照在监狱里只呆了九天就被家人“捞”了出来,结束了和张汝舟这一段不到两个月的婚姻!

05

当历史读至这一段的时候,我真为李清照击掌叫好!不苟且、不隐忍、不含混、不拖泥带水,不把自己置身于四顾渺茫的孤绝境地。这魄力放在现代人身上没几人能做到,何况几千年前的宋朝大国,真正少见这样的扬眉女子!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绍兴二十五年,七十二岁的李清照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给了幸福和痛苦的繁杂世界。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淡淡愁绪,喜怒哀乐也随着满地堆积的黄花随风而去。

一代大词人以凄凉的晚景收场,叹一声……

有“千古第一才女”称号的李清照,可与林相媲美。她是济州济南人,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1084年3月13日,她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起初,她过着优裕的生活。她父亲有一个丰富的图书馆。她年轻时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丰富的文学功底,这为她成为女诗人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的才华感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第一任丈夫赵明诚。赵明诚的父亲是礼部侍郎赵挺之,此人很适合他的家庭。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公元1101年,年仅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赵明诚。一开始他们很开心,志同道合,赵明诚愿意为她收藏古代字画。但是这样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在1102年的朝廷内部斗争中,赵明诚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因为李清照的父亲李和形成了对立,分成了两派。李被禁止在京师任职,而却一路高升。李清照当时就想让公公帮帮父亲,但赵挺之不帮,他的相公赵明诚也选择了沉默。后来除了朝廷的规定,李清照为三个女儿报仇,遇到了三个恶霸。

后来事件平息,李清照得以回京,与赵明诚相见。没过多久就过上了好日子。赵家也在新一轮斗争中沦陷,丈夫被罢官,她只好跟着丈夫回老家生活。在这段远离奋斗的日子里,我过着看似美好却不幸福的生活,经常受到老公的冷遇和惩罚。

在丈夫眼里,李清照没有他的书和古籍重要。后来赵明诚被朝廷任命为江宁知府。她狠心让妻子一个人呆着,叫她保护好那些重要的古籍和瓷器。如果不是,就一起死,根本没把她放在心上。后来,赵挺之死了,李清照痛哭,病重。

她带着病弱的身体来到杭州,几乎所有的书籍和文物都被偷了,这让他非常痛苦,开始了漂泊的生活。就在这无助的时候,我遇到了渣男的张汝洲。张汝州对他的古籍和文物贪得无厌。结婚后,他露出了真面目。当他发现李清照跑出来的时候,他打了她一拳。残暴的张汝舟让李清照无法忍受。由于张汝舟的营私舞弊,李清照去官府揭发,要求离婚。虽然张汝舟受到了惩罚,但李清照本人却进了监狱。按照当时的规定,妻子告诉丈夫要判三年有期徒刑,她被关押在大理寺监狱。这件事惊动了朝廷,皇帝知道后赦免了她。

李清照过着富裕的生活,逃过一劫。她的两个丈夫对他都很善变。最后一个简直是贪财,最后进了监狱。这段经历并没有让李清照消沉,最后她还是继续努力写作。她后期的作品中有一些爱国诗,73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