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袁隆平老伴叫邓则。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年轻时的袁隆平因身材瘦小,皮肤黝
袁隆平老伴叫邓则。袁隆平,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年轻时的袁隆平因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其貌不扬,很不讨女孩子欢心,这样的情况,让33岁的袁隆平成了大龄剩男。后来袁隆平遇到了小自己8岁的邓则,因为两人兴趣爱好相投,加上两人互有好感,这段师生恋最终在同事们的撮合下,水到渠成。
袁隆平和邓则相爱一辈子,年轻的时候聚少离多,这一辈子两人都相互牵挂,将对方视为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人。每次单独外出时,袁隆平都会为妻子带来礼物。工作再繁忙也会陪妻子散散步逛逛商场,每次过马路的时候偶会紧紧牵着妻子的手,生怕有一点闪失。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2014年5月26日,丰台区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袁隆平出席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开幕式。
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梦想尚未实现,不会停歇的老人却离开了。
就在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今天,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瞩目,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
近14亿中国人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仓。粮丰农稳,盛世和安。
01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诞生。
1949年,袁隆平高中毕业后去西南农学院念了遗传育种专业。
1952年,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但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未入伍,于是继续在校学习。
1953年,袁隆平刚毕业,被分配到了一个穷乡僻壤的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在这里,袁隆平做了16年的教师。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袁隆平守着农业试验田,却依旧吃不饱,常常挨饿。
于是,他暗暗许下了“ 让所有人都不再挨饿 ”的信念。
要解决粮食问题,得从水稻种植着手,当时盛行搞嫁接,袁隆平却屡试屡败。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际,房东大哥,挑回一担从别村换来的稻种。
这激发了袁隆平的灵感,“施肥不如勤换种”,不正是条可以走的路吗?
虽然有人嘲笑他,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袁隆平还是决定坚持做实验。
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稻田里整整找了两年,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61年7月的一天,他找到了第一株壮实“天然杂交水稻”。
可是,试验还是失败了,他依旧没有灰心, 他坚信“ 杂交水稻”这条路是对的。
02 16年的坚守,终于成了
后来,袁隆平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专注于稻田里,大海捞针般,在14000多个稻穗里,发现了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权威发出挑战,认为水稻可以杂交。那时是个不迷信权威的时代, 这个事居然就成了, 并开拓了当时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本以为柳暗花明,未曾想,波折不断。试验田被人恶意破坏,多年积累下来的珍贵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几年的心血和成果几乎被“毁尸灭迹”。
“ 那都是我的孩子啊! 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 简直觉得天都要塌了。 ”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哭着从烂泥地里寻找残存的秧苗,不吃不喝,连夜发着高烧做噩梦,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你们还我珍贵的雄性育秧苗”。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了仅剩的5根秧苗,袁隆平揪紧的心才得到了一丝的宽慰。
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 倔强的袁隆平还是咬牙继续坚持做杂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为科研环境的需要,他来到了到云南和海南岛。
在无数个烈日下,他带着干粮来到田间,在稻田水里一泡就是几个小时,
渴了、饿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几口水、啃几口馒头,因为积劳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肠炎。
在云南,又遭遇了里氏72级的滇南大地震,别人忙着逃命,他和团队却忙着到危房中抢救种子,他说“我的试验田就在这,我往哪走?”
一个人,一张棚子,他就这样守着试验田。
因为他的不要命, 终于在1970年11月, 找到了那株杂交水稻的母本"野败"。
当时谁能想得到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最终被一个叫做袁隆平的中国人解决了。
那一年,他正好四十。
所谓的而立之年早已过去了十年,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续了16年。
03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杂交水稻的成功,给袁隆平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世界粮食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
他带领的团队,还为我国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开辟了水稻增产的新途径,被外国专家惊呼为“奇迹稻”、“冲击波”。
在外人眼里,袁隆平功成名就,应该隐退,颐养天年,可他却从未停止前行,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里,钱够用就行, 最值钱的是脑袋里的东西。”
1987年,袁隆平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励15万美金,全部拿来成立了杂交水稻基金,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国家奖给他的豪宅,用来做研究的基地。
袁隆平对自己,真的很抠,“ 我现在不愁钱,但我的性格过不了奢侈生活, 我讲究朴素大方 。”
穿35元的衣服,一辆车开很多年,理20元的头发,因为在他心里“ 名利对我没什么用处,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
04 永远年轻的“90后”
袁老不怕老 ,不服输, 永远在和生命共舞。
他曾说过,“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该用脑。”
袁老每天挤时间学英文,80多岁时,他已经能用流利的英语和外国朋友交流。
2005年生病时,他让家人别把他当病人,他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颇显可爱风趣。
袁老和妻子邓则相识在艰苦的岁月,老两口风雨同路几十年,他知道她喜欢旅游,每次应邀出访都会带着她出去走走,主动给她当翻译和导游。
“ 即便没有机会带她去,也会给她买一些礼物, 我能记得她穿的衣服、裤子和鞋子的型号。 ”
袁老在生活中,也特别平易近人。
他常去的理发小店,一去就是十几年;他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人一起表演小节目;有空他还会去打排球、游泳。
袁老常常自称为“90后”,他对年轻人的寄语是“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
“90后”老先生,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迈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颗向着水稻的心。 “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
为了方便行动越来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农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自有了这块“自留地”后,袁老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长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几遍。
火炉城市长沙,夏季太阳毒辣,酷热难耐。可不管多炎热,老先生起床后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问诊”,是大家都只愿躲空调房里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则在晚饭前和晚饭后。
自1996年中国实施超级稻项目以来,我国杂交水稻从每公顷90吨,在老先生所制定的一个个严格目标下,不断朝着更高质、更高产的目标前进。
不管工作,还是生活,袁老是一个不服老的人,他曾表示: 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05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他的世界很大,享誉世界、跨越时空。
他的世界也很小,在稻田里,在一粒种子里。
他从泥土里 来,到白云中去。
如今,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 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 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国士无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那一阵阵飘扬的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记。
“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才是对袁爷爷最好的告慰!
袁老一路走好!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邓则还在。
邓则,女,汉族,别名邓哲,曾是袁隆平的学生,两人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1964年正月初十邓则与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举行婚礼。
邓则与袁隆平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袁隆平在这里做过长达十八年的教书生涯。25岁的邓则和33岁的袁隆平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
新娘就穿着那套火红的比赛球衣,喜气洋洋。成家后,简陋的宿舍焕发了生机。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侣,袁隆平向世界难题冲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几十年邓则对丈夫的称呼。
邓则谈袁隆平:
再一次采访中,邓则告诉记者,袁隆平说过,希望中国人的饭碗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为这个事情,他(袁隆平)不断追求高产。“800、900、1000(公斤/亩),双季稻搞(亩产)3000斤,单季稻也搞。
想尽办法都要让粮食增产。”他每天算,别人不算的,他要算。“我亩产增长多少,我们推广多少,就可以养活多少人。都要算到这个份上,养活多少人。”
-邓则
中国网-袁隆平为何执着水稻高产?妻子邓则揭晓答案
袁爷爷走了,其实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可以和老伴白头偕老,袁爷爷食言了。
5月22日袁爷爷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24日在长沙数万民众也为他举办了告别仪式,很多人都是从外地特意超过来的,怀着对他老人家的敬意,来送别袁爷爷,希望他一路走好。
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个人相恋一个月,却相守了大半辈子,57年的相濡以沫,可如今突然两个人就阴阳两隔了,有哪个人不伤心,不悲痛的,看得我都很揪心。
袁奶奶也坐着轮椅来为袁爷爷送行,看到袁奶奶一身黑衣,虽然戴着口罩,但悲痛的哭泣声还是听得非常清楚,可以说是泪别自己丈夫,希望袁奶奶节哀。袁爷爷对袁奶奶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两个人相恋的时候,袁爷爷还给袁奶奶写过浪漫的情书,也正是这一封情书拨动了袁奶奶的心弦。
两个人婚后,感情也是非常好,一直很恩爱,袁爷爷也是对袁奶奶非常疼爱,两个人出去逛街的时候,袁爷爷也总会给袁奶奶买些礼物,送些小惊喜,把奶奶宠成了小公主。
袁爷爷90岁生日的时候,爷爷还将生日蛋糕的第一口亲自喂给奶奶吃,那种霸道中带着甜蜜的口吻,哄得奶奶脸上笑开了花,这是多少人羡慕的幸福呀!
生活中爷爷对奶奶也是很照顾,袁爷爷对于袁奶奶来说已经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如今袁爷爷已经离她而去,这种“切肤之痛”有多痛就可想而知了。
袁爷爷和袁奶奶相识近相知相爱,一起生活了57年,很多的浪漫与甜蜜都已经刻在袁奶奶心里,奶奶在爷爷告别仪式上的痛可以用“撕心裂肺”来形容。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袁奶奶节哀。
袁奶奶的眼睛都哭红哭肿了,以后的生活就需要她一个人来面对了,没有老伴的呵护,可能她未来的日子会更艰难些,但我相告诉奶奶,爷爷一定会在天堂保佑奶奶的。
袁爷爷会一直在,在我们的心中,在奶奶的心中,只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宠爱奶奶而已,所以奶奶不要哭,袁爷爷虽然不在你身边,但他也还是希望你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
袁爷爷和袁奶奶的浪漫爱情故事,应该成为我们年轻人的榜样,希望我们这代年轻人也能像袁爷爷一样,爱情事情两不误。
1、祖籍为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7月初9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父亲袁兴烈,母亲华静,都是知书达理的知识分子。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袁隆平有五个兄弟,他排行老二。袁隆平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到校的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组织上安排袁隆平教俄语,他二话没说,愉快地接了任务。此后,袁隆平还教过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光荫荏苒,袁隆平大学毕业一晃就几年了,已到了大龄青年的他仍然是孑然一身。同事朋友们纷纷热心给袁隆平张罗对象。但是,总是介绍一个吹一个,姑娘们都对袁隆平敬而远之。有一次,一位男同事陪袁隆平去“相亲”,袁隆平与女方见面后,女方没有相中袁隆平,反而相中了介绍人,让人啼笑皆非。为什么呢?因为年轻时候的袁隆平生活太随便,他不仅衣着朴素,而且不修边幅。
2、正当袁隆平为婚姻而苦恼的时候,爱神却悄无声息地向他走来,1956年,袁隆平被派到邻近一中学去代课,一位慧眼识珠的年轻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他们很快就双双坠入爱河。在长达三年的热恋中,他们都把爱情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对方。袁隆平沉浸在温柔的爱河里深深地陶醉了。
同事和朋友们都为袁隆平感到高兴,他们催袁隆平趁热打铁,快点结婚。不料,一场意想不到的政治运动却搅黄了他的好梦,在反右斗争中,袁隆平由于平时不太关心“政治”,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安江农校出现了批判袁隆平的大字报,他险些被划为“中右”。
消息传开,学校领导找那位女教师谈话了,“要爱情还是要进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面前,这位慧眼识珠的姑娘也终于退却了。30岁的袁隆平倾刻陷进了失恋的痛苦之中而不知所措。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袁隆平,终于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邓哲。
邓哲本来就是袁隆平的学生,经老师和同学牵线,本来就对袁隆平满怀敬意的邓哲满口答应了。他们没有过多的花前月下,也没有置办任何结婚物品,两个相知恨晚的大龄青年,利用邓哲来安江农校参加运动会的机会(邓哲是业余篮球运动员),仅用50元钱的喜糖举行了一个非常俭朴的婚礼。结婚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3、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她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摄氏度。
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昆虫的叮咬,每天都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4、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
意想不到的是,已列入“黑名单”的袁隆平碰到了救星,他们在翻查袁隆平的档案,准备新帐旧帐一起算时,发现了国家科委九局致安江农校的一封便函救了他。袁隆平因此被列入保护对象而免遭了一场劫难。
5、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用弱肩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邓哲为袁隆平共生养3个儿子,一个自己有工作的女人拖着3个年龄都只差两岁的男孩子,其艰难困苦之情可想而知。后来奶奶和外婆家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两个70—80岁的高龄老人生活无着,邓哲又把两个老人接到身边一起生活。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邓哲一个人带着3个半大的孩子,外加两个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赡老抚幼,耗尽了心血。
6、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就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在国内国际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人民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坎坷人生
她说自己的公公是一个宠妻狂魔,而且也是特别民主的,她说只要公公婆婆没有在一起,那么公公每天一定要打一个电话问自己的婆婆,并且每个节日也会给婆婆送上各种礼物,衣服一般都是买两件,大号和小号,那个能穿就穿那个,并且她没有生育,可以看出公公是特别想要孙子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催过自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他九十岁的高龄了,但是依然在做各种实验,奋战在一线,没有让自己停歇,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好公公,好丈夫,好爷爷,也是很多人都特别敬佩的人。
第一,他丰功伟绩,解决人们温饱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很多农民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很多人都饿着肚子,但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每年都会解决几千万人人的温饱问题。
并且他也帮助了很多发展中国家解决可他们的温饱问题,培养出了很多杂交水稻的人才。
后来他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也使得水稻的产量又翻了一番,并且他也获得了很多个人奖。
第二,好丈夫,好公公
在袁隆平九十岁生日的时候,他的第一口蛋糕是给自己的妻子,让人感觉是特别温暖和甜蜜的。而妻子也说袁隆平特别喜欢给自己买各种东西,她的很多首饰都是袁隆平给她买的。
在儿媳的眼中公公对自己的婆婆是特别呵护的,他是一个特别好的丈夫,而且对待自己也特别民主,没有要求她去做一些事情。
在家人的眼中,袁隆平是呵护妻子,疼爱妻子的丈夫,是一个民主尊重家人的公公,是一个出色的爷爷。
袁隆平不但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让人们感到特别敬佩,同样他为家人也做出了很多事情,得到了家人的喜欢和拥护。
邓则,袁隆平的妻子,两人相识在湖南安江农校。1964年农历正月初五,黔阳地区举行职工篮球比赛,邓则是黔阳县女队的队员。因天下大雪,县城没有室内球场,就选择安江农校礼堂作为比赛场地。充当“红娘”的老师们认为这是“天作之合”,要他俩抓紧把喜事办了。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农校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婚礼。
我都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有许多的 励志 故事 影响着我们。下面就和我一起来阅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吧!
更多袁隆平相关 文章 内容推荐(↓↓↓)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及贡献简介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简短感悟5篇
袁隆平爷爷个人事迹介绍
袁隆平感人事迹及心得体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1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 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 经验 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 传说 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袁隆平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听了这则传说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袁隆平印象最深的一则故事是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馋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母亲讲过的这个故事,年幼的袁隆平一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从小给他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发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2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 文化 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已不仅仅是一种 爱好 。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切的表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人是从泥土里来的。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国土是神圣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6岁的袁隆平眼前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3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相关文章:
★ 袁隆平励志故事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的奋斗故事
★ 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及贡献简介
★ 名人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
★ 关于袁隆平的故事
★ 袁隆平的事迹概括心得感悟(5篇)
★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简短感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jpg)











去医院看妇科,是什么样的心理?.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