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上大学,全家出动送他上大学真的必要吗?

孩子 0 74

孩子初上大学,全家出动送他上大学真的必要吗?,第1张

孩子初上大学,全家出动送他上大学真的必要吗?
导读:九月份,我们就要迎来开学。对于孩子初上大学,有很多家庭全副武装的送孩子,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有很多高校都表示,迎新系统非常完善,家长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担忧。但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当初刚上大学基本上也是全家出动。所以我自认为,我没有

九月份,我们就要迎来开学。对于孩子初上大学,有很多家庭全副武装的送孩子,这个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而且有很多高校都表示,迎新系统非常完善,家长根本不需要做过多的担忧。

但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当初刚上大学基本上也是全家出动。

所以我自认为,我没有资格要求其他家庭的父母不送孩子。

当然,全家出动,虽然没有必要,但确实能带来很多好处。

一、行李多

很多孩子刚上大学,行李会特别多,一个人根本拿不了。

我当时开学的时候是拿了一个大包袱和两个行李箱。

一个女孩子是根本拿不动这么多东西,而且还要将这么多东西全部运往宿舍楼。

你住一楼二楼还好说吧,那三、四、五怎么办?有很多学校会配备电梯,但同样也有很多学校没有电梯。

再加上很多学生刚到那里,人生地不熟,有家人陪着会好很多。

二、父母的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

很多高校,也配备了大多数的生活用品,可以让学生独自报道。

但说句实话,大部分家长都是非常不放心的。

父母的这份担忧,作为孩子就担待着吧。

三、“认门”

当时我考大学的时候,我父母的唯一意愿,就是想看看学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在他们那个年代,考大学非常奢侈,这样就造成了我的父母根本就没有见过大学的门。

他们也想看看,我所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最起码,以后想来学校看看我,还知道路吧。

最后,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确实很重要。而让他们独自报道,其实也是在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如果家长能放心的下,就让孩子自己去。而是放心不下,那就去送送吧,毕竟有很多学生所上的学校和自己家离得挺远。

孩子去上大学家长送比较好。

我想大部分家长都是必须要送的,而且也应该送。因为孩子考上大学本就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儿,而且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城市跑到了另一个不熟悉的城市。对环境还有学校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家长陪同孩子去学校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上大学以后需要拿的行李很多,往往一个人可能拿不了。另外到大学以后,可能还要熟悉大学里面的环境,家长还要安排孩子宿舍里面的各项生活情况。往往家长可能会在大学里陪孩子呆两天,把一切都安顿好,这样也能够安心的让孩子在学校里上学。

当然也有好多不送的家长,但毕竟是少数。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家长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或者条件有限,不能和孩子一起来学校的。基本上这样的很少。

父母送与不送孩子,是一种形式上韵意义,最重的要的是孩子离家去学校应该怀有不舍,对父母还很依恋。未来大学学习生活中,有父母一如既往的关注。家庭永远让孩子觉得是心灵归依的幸福港湾。

学习的意义:

1、认知自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也没有尽头。当你学习的知识越多时,你会发现,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很多知识都不清楚,甚至没听过。

2、提升自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绩并非唯一的出路,但学习却是我们一生所要追求的事情。

3、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可以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趣味,即使我们做不到行万里路,却可以做到读万卷书。

4、满足求知欲。每个人都有追求知识的权利,都有选择是否学习的权利。有人通过学习认识自己。有人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有人通过学习开阔眼界。

5、创造更多可能性。学习的道路是艰难的,但却是充实的。

独立精神是现代精神的核心,是现代人的一个根本标志。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依附于他人,那就相当于精神奴隶。现代的知识者应该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意志。你有没有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比较缺乏这种独立精神?这是家长过分关心呵护、包办代替的结果,也是长期应试和驯化教育的结果。

现在大家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虽然彻底改变很不容易,但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独立。在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从中学的依赖型转变成大学的独立型,是每位大学生都必须认真实施的一个重要转变。 未来的工作也要求你们必须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独立思考是大学生学习的灵魂和特质。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这三者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一个大学生如果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就根本无法承担起 历史 的重任。一个人甘于平庸,处处事事和别人一模一样,亦步亦趋,如出一辙,那肯定是一个依附性的人,他不可能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对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不知你现在理解得怎样?重视得如何?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几个环节,我想简单谈一下,希望在思想认识方面和实际操作方面对你们有所帮助。 第一勤于思考,强化怀疑和求异思维,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学会追根寻底,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你听老师们讲课,阅读发表的论文,都要注意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这些说法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说法?最好不要简单地机械地接受别人的观点,而要看其是否合理,是否有充足的根据。还要思考这些理论观点是怎么形成的,该怎么评价。

美国有一批科学家认为:怀疑精神是人类一个伟大的创造,这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孔夫子正在向我们走来”。对此,你就要认真思考,鲁迅为什么要远离我们而去,难道是因为鲁迅的批判和反抗精神都已经过时了?孔夫子为什么正向我们走来,是现在讲求安定,秩序稳定,继承传统吗?请你想一想,该不该让鲁迅远离我们而去,孔夫子和鲁迅的思想是不是完全截然对立,他走他才能来,他来他又要走?多问几个为什么,往往问题就出来了,就不好回答了。怀疑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是十分强大的思想武器。看文章也好,听老师讲课也罢,都应该这样想,这样做。运用发散思维,寻求有没有更好更新的说法,只有发现别人的不足,自己才能有所创造,有所突破。很多既成的东西都是这样被找出问题来的。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平常不会、也不注意去发现问题,其实,说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从来不问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问题,那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主意。 第二,逐渐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而理出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建构自己的框架。要学写小论文。在文章中或论证你赞成的观点,或批驳你反对的观点,当然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新观点就更好了。写小论文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从这里起步,以后逐步提高,向宏大处发展。比如说,最近几年对于余秋雨散文及其讲座的评价,对地震中的“范跑跑”该怎么看?山西作家韩石山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读鲁迅只能长脾气,读胡适才能长学问,对他的这些说法,你怎么看?最近有人说知识分子要从老百姓的生活里滚开,你又怎么看?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时机,是强化求异创新思维的极有效环节,要紧紧抓住。我主张要勤于动脑,也要勤于动手,把自己作为辩论的正方或者反方,强迫自己去思考,批驳不倒对方,就树立不起自己的观点,这确实需要开动脑筋,大胆 探索 。现在网上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它给我们提供了思维和辩论的空间。看一个**,看一个电视,看一本书,看一篇文章,都可以写观后感或者评论,这样慢慢就能培养起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三,每天拿出十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专门思考问题,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海阔天空,什么都可以想啊。最好做个专门的本子,随时把思考到的问题记下来,即使当时没有解决也不要着急,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解决。这种培养独立思考的方法非常具体可行,切实有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提出,一天想一个问题,一年就可以想三百六十五个问题,即使其中百分之九十九是荒谬的,百分之一有价值,那就了不起。从这里不难看出,他对独立思考、构想创意是何等的重视,对青年的希望又是何等的殷切。 第四,参与学术论争。所谓论争可以是大到学术界,也可以是小到一个班一个组,更可以是一个宿舍,在空闲的时候进行论争。在论争中要独树一帜,标新立异,促进思想的解放。墨守成规是不行的,盲从权威也是不行的。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思想活跃起来,这样就不会感到无所事事,也不会感到迷茫。一个个问题摆在你面前,需要去思考,去 探索 ,去解决,这样,就会感到学习和生活的充实,感到特别有意思,会获得无尽的快感。我深感,吸收别人的经验智慧,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超越别人,实在是最大的享受。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困难的事情。但只要从大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精心培养,大学四年就会有很大的进步,就会收获多多。

对于我来说,开始我也不愿意让他们送,觉得自己一个人能行,甚至觉得我到了大学还得照看他们。可是,无意中看到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看法。

父母希望送你去大学,不仅仅是担心你,对于一辈子没怎么接受教育的他们,他们希望好好看看高等学府到底是怎样的,看看他们孩子将要逗留四年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模样。如果没有你考上大学这回事,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进入大学。

所以在那一刻,我毫不犹豫的改变了我的决定,我觉得让父母陪你去大学,也许也是圆了他们心底的一个梦。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吧。

高考是千军万马通过独木,学生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家庭背景,一些孩子的父母一辈子在农村没出过远门,一些家庭困难的父母有可能还得留在家打工,这种情况现在已经不多,但还是有的。

记得我刚到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父亲过来,因送孩子不舍得花钱在外面单独住宾馆,晚上和孩子挤在了一张床上,还是趁着楼底宿管大爷不留意,偷偷跑进来的。第二天,孩子又单独把父亲送到了火车站,好好嘱咐了一下父亲不明白的找人问,听说回去转车的时候,他父亲又在车站的候车厅里睡了一个晚上。所以说,孩子只要能独立,有时候自己去上大学也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大学生现在比比皆是,但是孩子考上了大学还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所以说家长陪伴着孩子一起去分享这个喜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更多的独立性,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即使离家近的孩子也有要住校的时候。因此,家长一起去了解一下孩子的学习环境、住宿环境也是一件好事。另外,一般学校会有新生家长接待会,学校会把学校的专业做一番介绍,过去了解一下孩子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前景,甚至可以提前帮孩子作就业的参谋。

一般大学9月份开学,秋高气爽的时候,农村没有农忙,而城市里上班的家长可以请个年假,趁着送孩子上学的时候一起放松一下。

关于孩子考上大学,是父母送孩子到大学好,还是孩子自己去大学好,我想讲讲我过往读大学的经历,以一个孩子的视觉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我是个三四线农村的小孩,读大学在离自己家乡五六百公里的省会城市,爸爸妈妈都是农村老师,也没怎么出过远门,因为我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 ,家人不大放心,所以就让我姑妈和姑丈开车送我去学校。对于姑妈和姑丈我一向是恭恭敬敬的,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付出。但是那天我 看到别的同学有爸爸妈妈送到学校,我内心还是小小地羡慕一把,毕竟其他的长辈再好,也没爸爸妈妈亲,在自己的爸爸妈妈面前,有时可以撒娇,特别放松。 在其他长辈面前,总会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到位,有些话也不好说太多。

二、倒不是说,爸爸妈妈陪自己就是娇生惯养,反正我 大学4年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外边 ,寒暑假才难得回家见父母,所以,我觉得,如果当初爸爸妈妈能在 开学的时候送我一程,在我毕业的时候能来学校见我,一起拍张合照,我会觉得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当然,爸爸妈妈有他们要忙的事,这事不能强求。

三、其实,开学父母送自己,毕业来学校跟自己合照,虽说只是一种 仪式感 ,但其实潜藏在内心的是一种感恩的情絮。是多大的缘分这辈子我们才能成为彼此的至亲一边是, 我们的父母历来含蓄,不大善于表达,借助这考上大学、大学毕业来表达一番自己对子女的感情,我觉得无可厚非。一边是是作为子女的,他们内心是爱着父母的,有时也渴望父母能有一些时刻来表达对自己的爱。 我小时候学业压力很重的时候就偶尔会问问自己,爸爸妈妈到底爱不爱我?我的父母是那种最传统的父母,认为供我们读书已经为我们付出很多了(确实爸爸妈妈都辛苦了,我们不可否认),但对我们从来很严肃,不苟言笑,我想有的小孩应该也会跟我有相似的经历吧?当孩子这样想的时候,我认为 父母适当地表示一下自己在乎孩子,孩子内心会暖暖的。

我觉得是父母送孩子到大学好。

给大家分享下我当时上大学时候的经历。我学校在青岛,开学那时候是我爸妈、弟弟,还有舅舅家哥哥嫂子,姐姐,姐夫一块去的,一大家子人,到了青岛先去学校把各种手续办好,找好宿舍放好东西,然后学长带着一块逛了逛学校,晚上出去住的,后面的两天一家人在青岛逛了逛,最后把我送回学校他们就回去了,我还不争气的掉了眼泪。

说起父母送孩子上大学好,我觉得有下面三点主要原因:

原因一:让父母放心。 孩子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家长多少会有些不放心,他们不去也会打电话问你各种情况,宿舍同学怎么样?吃的习惯吗?学校怎么样?老师怎么样?与其这样,干嘛不让他们一块去呢。父母一块去可以了解他们想知道的一切,会让他们安心。

原因二:当做一趟旅行了。 这不就是很好的全家一起旅行的机会吗?反正我当时是,印象很深的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到大海的感觉。在自己城市上学的学生还是少的,大部分学生上学的城市还是异地的,所以,完全可以父母送孩子上大学,可以提前去几天,然后可以一起逛逛好玩的地方,也多了些亲子时光不是。

原因三:父母是你的好帮手。 记得刚进宿舍的时候,宿舍里正有一位舍友在铺床铺,我是那种遇到陌生人很冷的那种,我妈就主动和舍友聊天,避免了尴尬。还有办入学手续的时候,各种事情真的让人头大,虽然有学长帮忙还是心累,幸好旁边有爸爸妈妈,不至于让我感觉很孤独无助。

总之,父母陪着上大学还是很开心很温暖的,所以,陪着孩子一起去大学吧。

我是送孩子到大学的。说说我的想法:

第一,多享受一下父母的权利,最后一次陪孩子上学。 很多孩子大学成了他们最高的学历,也就是父母最后再陪孩子一次去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路陪孩子走来,见证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有始有终的再进一次做父母的义务,以后,在也没有机会手拉手的送孩子上学了,四年后,无论孩子是读研还是工作,父母这跟拐杖,孩子都会远远的抛开,想想心里好不舒服,弹指之间,孩子就要飞出巢穴,展翅高飞了,多陪孩子一程路吧,看看孩子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地方,见识一下孩子大学的室友乃至家长,不仅仅是一种对孩子的负责,也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第二,把孩子送到大学,可以参加孩子的迎新家长会,多了解一下孩子的专业和未来就业考研信息 。面对面的和老师近距离的交谈,是很难的的一次机会,这个时候一般本学院的领导和辅导员会耐心的回答家长的问题,会有一些信息同家长分享,会建群,会留下其他的交流方式,以后,天高皇帝远的,你有疑惑在家也可以通过家长群的家长,或者老师间接的了解孩子的动态,有助于帮助孩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去宿舍看看,还有可能碰到孩子舍友的家长,我就和孩子宿舍的家长相互留了微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事相互沟通一下,效果很好。

第三,送孩子上大学,也是一场难得家庭旅行 。我儿子的大学在上海,去年我们一家三口在孩子开学前几天就踏上了路程,第一个走进了宿舍,和孩子一起打扫卫生,收拾行李,安顿好后,我们陪孩子到处逛逛,欣赏一下大上海的美景,吃吃大街小巷的 美食 ,帮孩子了解一下周边的风土人情,以后,就算和孩子联系起来,也多了不少谈资,未尝不是一件快事。孩子上大学后,离我们原来越远,如果你对他的大学一无所知,对那个城市不曾涉足,你会发现,连打电话都不知道说啥了,不要让自己掉队,就得不停的学习,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次机会,而送孩子上大学,也就是难得参与机会,所以,一定要参与期中。

我也见过孩子自己去上大学的。快递生活用品过去,自己一个背包,一个拉杆箱,手机带路,潇潇洒洒哪里去不了?!孩子可能还喜欢这样的方式,尊重孩子自己吧,怎么做都有道理,自己去上大学,也是一种能的锻炼,但是父母会为孩子的大学了解少一些,看你自己的取向了。

还是要去送一下孩子的。

一是实际了解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是给孩子一些关爱和支持。现在的孩子虽然都很独立,表面也很成熟,但是只身一人到外地求学,难免会有不适应。家长去送送孩子,给一些鼓励,增添一些动力,得到一些温暖。

三是有机会和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进行一下接触,多一些沟通,为以后孩子的发展还是会有些好处。

孩子考上大学是父母送孩子还是孩子自己上大学,这个事情因人而议,没有哪个好还是不好一说。

孩子考上了大学,最高兴的莫过于父母的心情。做为父母陪着孩子学习了这么些年所付出的无以言表,不计回报,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肯定是想扶上马再送一程的。

但有的时候父母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工作走不开呀,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离不开呀等等,所以也就不能陪同孩子去大学报道了。父母的心意一直是陪伴着的,特殊情况没办法。

所以,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送与不送都是因人而异的,只要孩子平平安安的就好,上大学了孩子也是成人了,可以独立安排自己的行程及生活了,父母也放心了!

这情况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孩子们的经历不同,在上大学这个事上也不同。对于没怎么出过门的孩子,家长的陪同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就是考上了一个大学而已,你不能指望他立马变得所有事都独立自主了。如若家长之前就刻意锻炼过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有比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家长也不一定非的陪着去,但是如果孩子的同学们都是家长陪着去的,孩子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失落。

当年我就是爸爸和叔叔陪我去的。

目前距离孩子入大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也都要忙着为孩子准备各种物件,生怕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漏带了些什么,哪知道孩子他竟然对我们说了这句话:“我自己去报名吧,你们就别陪我去啦”!

当孩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和妻子正打算晒给孩子上大学买的一床垫背,妻子找理由离开了,只把我一人楞在这。

看着比我还高出一截的儿子:嘴边一片青灰色胡须,这小子长大了,对自己自信,聪明得很啊!

晚上睡不着,被妻子问起,到底还送不送孩子去上学?

我躺在床上想了很久……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送孩子外出上大学, 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进入大学门口,也是第一次出远门。

这从的出发将会是父母和孩子一生难忘的旅途,是对父母这么多年辛苦养育的褒奖。

记得表姐在送女儿上大学的那一天,一向内敛的她破天荒在朋友圈发了九宫格的照片,每一张都是母女俩在学校各个角落比着剪刀手,笑容都快溢出相框了。

我们都调侃她“得意忘形”,她却很霸气的说:“我自己养大的女儿,我必须得意”!

十年寒窗苦读,父母则是孩子求学之路中永远都伫立的后盾。在孩子埋头苦读的日子里,父母也在奔走忙碌着,担心孩子学不好,又或者担心孩子是否学的不轻松。

孩子踏入学校的大门,这就代表着孩子勤奋的结晶,更是一个家庭的阶段性成功。

这可不仅仅是属于孩子人生里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父母生命中一个重要时刻。

父母从来不会去在意孩子嘴里的一句“谢谢”,他们最幸福的事就是能陪在孩子身边,分享他的苦恼和快乐。陪伴着他走进他努力勾画的梦想世界内,去分享他得偿所愿的欢欣和自豪。

真一点都不夸张的去说,父母送孩子去上大学,则是父母一生的骄傲。

我觉得是否要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这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家长的意愿决定。如果你的孩子本身能够接受国外的一些教育方式,而且家里面的资金又是非常的充足,孩子的各方面独立性又很强,那么我认为是可以考虑送他出国的,当然是基于他愿意的前提之下。

但是如果说他的年纪非常的小,而且独立性又很差,家里面的条件又一般,需要去借钱才能够把他送出去,那么我真的不建议去这样做。因为盲目把他送出去,他不一定能够适应国外的环境,还有生活,说不定会适得其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决定,有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去就能够注意成精,所以根本就不管他们的意愿,就自己决定。这样子不但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好,反而会毁了他们。

我们要知道的是,国外其实并不一定有中国那么安全,很多地方到晚上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人,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他们都是可以持枪的,所以经常会发生一些枪击事件真的是很危险。而且如果是女生的话,危险系数会更加的大,所以真的很不安全。外国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呀,其实我认为我们国内的教育条件各方面其实也是挺不错的。

很多的家长花了很多的钱,把自己的小朋友送出国去学习,可是到最后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学到,反而有很多的坏习惯。甚至是花了几百万把他送出去,结果回来的时候依旧只能够找几千块钱的工作,那么有什么必要呢?而且通过这一次疫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够明白,是待在国外好,还是待在中国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哪一个国家能有我们中国好?

送孩子出国读书,不管是念研究生还是什么,都应该是基于家庭综合实力和孩子长远发展方向来进行长线规划和衡量,当然财务自由的情况除外,想清楚上面这个问题,那么送孩子出国念书就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但找不到确定的答案,那么这个选择的风险性和未知因素可能过高。

家长不能盲目攀比

切莫只看到身边一些家庭送孩子出国念书的表面现象,忽略了各个家庭各自不同的底层原因,砸锅卖铁孤注一掷的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这样的结果幸运的话可以改变生活质量,不幸的话可能拖垮一个家庭,同时打击孩子的信心,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

人生很多经历是金钱买不到的

人生有很多东西,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对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独立能力、孩子的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是复合型的。不能仅仅用最后找到工作的工资来衡量是否值得。而要看这段经历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是有没有好处,这种好处体现的不仅仅是工资待遇,还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三观都是正确的,但是最起码这种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一种人生经历,值得珍藏。

很多人想留在国外

留在国外对于很多在发达国家留学的人是最大的愿望。特别是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如果毕业之后能够在这些国家里下来,找到工作并最后拿到了绿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改变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最大的愿望,所以,他们不会计较金钱的。因为,如果你想出国定居,但是通过投资移民,成本比读书要高很多。特别是读书之后还是可以找工作,而很多投资移民的人根本不具备找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