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礼接亲的时候要堵门做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习俗,出处在哪里?

妈妈 0 94

中国婚礼接亲的时候要堵门做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习俗,出处在哪里?,第1张

中国婚礼接亲的时候要堵门做游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习俗,出处在哪里?
导读:一、结婚为什么要藏婚鞋找到婚鞋带走幸福现代的中国婚礼中,“藏鞋”作为迎亲环节中的经典保留节目,一百对新人能玩出一百种花样。担负找婚鞋任务的不只有新郎,大多数情况下,伴郎们需要在新郎对新娘告白时就四处搜索。而当找鞋的指令一出,男人们便发疯一般

一、结婚为什么要藏婚鞋

找到婚鞋带走幸福

现代的中国婚礼中,“藏鞋”作为迎亲环节中的经典保留节目,一百对新人能玩出一百种花样。担负找婚鞋任务的不只有新郎,大多数情况下,伴郎们需要在新郎对新娘告白时就四处搜索。而当找鞋的指令一出,男人们便发疯一般地将新娘闺房翻个“底儿掉”。

第一只鞋

深知“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的新娘会将一只鞋子藏在自己的婚纱裙摆下,但如今,这已成为新娘给爱人的第一次“放水”,每个新娘都这样藏鞋时,找第一只鞋就变得毫无难度了。

第二只鞋

而另外一只鞋,通常由伴娘团别具匠心地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多年的经验积累表明,橱柜是最不能藏鞋的地方,隐秘性较高的当属女宾的衣服外套里、伴娘的手袋中。更疯狂的伴娘会用细绳栓住婚鞋的鞋跟将鞋子挂在窗外,或用塑料袋密封好鞋子放进马桶的水箱!

而为新郎和伴郎提供线索,也成了伴娘们借机索要红包的契机。

二、藏婚鞋最高境界

姑娘们的创意是无限的,她们不满足于上述的收藏地点,竟然将鞋子融汇进发髻里!真是苦了苦苦寻觅的新郎和伴郎们啊~#p#副标题#e#

三、中国藏鞋习俗

中国“藏鞋”习俗的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是新郎需要验证新娘,是否为真正的“三寸金莲”,因此必须不遗余力地找到婚鞋并亲手为新娘穿上;有人说新郎伏地找鞋的姿势是“拜倒在新娘石榴裙下”的最好体现,因此必须要在婚礼上来一遭。

还有坊间流传的说法是,新娘出嫁不可带走娘家一尘一土,因此婚鞋必须是全新的,只有在新郎亲手将新娘抱上轿后才可为新娘换上。

旧时中式婚礼中,婚鞋的一针一线都颇有讲究,携带着祝福走入婚礼殿堂。找到婚鞋的任务必须由新郎完成,这意味着哪怕会遇到种种困难,哪怕幸福不常伴左右,新郎都会为新娘找回她的幸福,找回她的喜乐安康。

四、藏鞋源自古印度

史书中记载,婚礼中“藏鞋”习俗最早出现在古印度,藏起的鞋也并非是新娘的,而是新郎的。在这个有着奇特文化和神秘历史的国家,婚礼意味着欢庆,而让新郎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团团转,也一直是亲朋好友们乐此不疲的项目之一。

在这点上,中印两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全世界都在藏鞋!你造吗

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与鞋有关的习俗五花八门。

在埃及婚礼仪式结束后,新娘的父亲会亲手把新娘的鞋脱下交给新郎,预示着她从父亲的女儿变成了新郎的妻子,而保护她的责任也从父亲手中交给了新郎。接过新娘的鞋子就如同当着岳父大人的面许下承诺,将会陪她走完这一生,为她分担所有。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宾客们会在婚礼结束新人坐马车离开教堂时,纷纷脱下脚上的鞋朝马车掷去,表示对新人的祝福。

谁能掷中马车,谁就能分得新人的幸福,若是姑娘掷中,就意味着她将成为下一位踏入婚姻殿堂的幸运儿!

婚礼上的鞋履,意味着一段全新人生路的开始。

藏起的婚鞋如同给新人们一个预示:前方路途会有坎坷、恐惧、未知和曲折。在重新捧起鞋履的那一刻,虽然前路一切仍在未知中,但只要能与对方并肩相守一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而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看了以上的介绍你现在是不是了解了婚为什么要藏婚鞋了呢希望能给大家料及一些婚俗提供一些帮助。

标签: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收起内容

上一篇结婚喜字什么时候拿掉 不同样式结婚喜字粘贴位置不同

下一篇新婚三天回门吃什么 结婚回门的传统习俗介绍

1、换亲两家什么关系 现在还有换亲吗

2、女方结婚送客有啥讲究 结婚女方送客说什么话

3、三媒六聘现代版 三媒六聘十里红妆什么意思

4、新娘梳头三句口口诀 新娘梳头三句吉祥语

5、两个新娘见面对谁不好 新人见新人三年两头坟

6、结婚揭红盖头的东西是什么 关于新娘盖头的小常识

7、合卺酒该怎么读 具体由来讲究是什么

8、新娘盖头有哪些讲究 中式婚礼冷知识分享

相关知识

筹备流程

结婚吉日

结婚登记

婚前检查

婚假

结婚习俗

婚姻法规

求婚订婚

结婚用品采购清单

婚前心理

见家长

相关专题

回请喜宴请帖怎么写

婚礼主持开场词

祝福一对新人的歌

属羊的2021年结婚好吗

结婚对联精选

适合结婚时唱的歌曲

悦字取名洋气女孩名字

结婚彩礼

自己结婚请帖怎么写

刘诗诗伴娘团

猜你喜欢

婚纱摄影咨询

河北结婚习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潘金莲是清河县里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二十余岁,颇有些姿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潘金莲去告诉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记恨于心,却倒陪些房奁,不要武大郎一文钱,白白地把她嫁给武大郎。

潘金莲是出自《水浒传》中的人物,为卖炊饼的矮子武大郎之妻,因与西门庆有染,毒杀武大郎,最后两人恶行曝光,均被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所杀,只是一个小人物。

扩展资料:

武大郎小父母双亡,将兄弟武松抚养成人,心地善良,踏实勤劳,疼爱兄弟,为人质朴,具备中国农民具备一些基本优点,但是缺陷也很明显,性格有一些懦弱。

他身无长技傍身,只能老老实实地卖炊饼度日,家境贫寒。但是凭借卖炊饼的钱买了一套小木房。

后来无意间获娶美妻潘金莲,却由此招来横祸,以至命丧黄泉,被奸夫*妇害死,时候武松回来听闻哥哥死讯,武大郎从小含辛茹苦将武松抚养长大,受尽苦楚,一向视长兄如父的武松悲愤交加,决心查出真相为哥哥昭雪,无奈官府官官相护有意包庇西门庆。

武松便召集邻里,潘金莲和王婆因惧怕武松便一一招供,武松将*妇潘金莲压至兄长灵前手起刀落割下了潘金莲的头,又到狮子楼斗杀西门庆,最终将西门庆活活打死在狮子楼下,并且以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头颅祭拜武大郎。

—潘金莲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母亲的爱是与众不同的, 含辛茹苦之下还有的是身为一名女性,在教育子女中包含的女性的力量。

国母宋庆龄所处的家族被成为民国第一家族,其兄弟姐妹纷纷都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这一切成功都离不开一个人——他们母亲倪桂珍的悉心教导。

而宋家儿女们更是不敢忘记被母亲抚育成人的恩情,即使是在自己的弥留之际,仍要在遗嘱中留下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谢, 就像宋庆龄死后仍然要向后人交待“ 妈妈给我的黄金首饰不能分。 ”

今年是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去世40周年, 1981年的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去世。

生前深受爱戴的她在死后留下了5份遗嘱, 由邓颖超作出关于《执行宋庆龄同志遗嘱的办法(草案)》报告, 经过胡耀邦批示同意后,临时设置了专门的“执行宋庆龄”遗嘱的八人小组负责宋庆龄遗嘱执行工作。

宋庆龄的遗嘱大多简短,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前四份都已作出传阅,而第五份因为利益牵扯到八人小组中一员,故并未做公示。这五份遗嘱深受宋庆龄重视, 在她六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写好,期间还进行了多次修改。

在宋庆龄晚年弥留之际时,就陆陆续续有人过来索要遗嘱,措辞是好帮首长按照遗嘱提前准备后事。而宋庆龄身旁的两位兴宝和阿金都牢牢记着宋庆龄的嘱咐,不可将遗嘱随意给人,故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得到遗嘱。

那遗嘱到底写了什么能让宋庆龄如此重视呢?后来遗嘱公布,大家发现其实其内容就只是简单地分配财产以及一些身后事的交代,没什么稀奇的,但唯有一件,遗嘱中要求的“ 妈妈给我的黄金首饰不能分 ”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宋庆龄出生在被称为“民国第一家族”的宋氏家族, 其父宋嘉树是民国著名的实业家,财力雄厚,曾将大部分资金都用于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成为孙中山革命重要的财政支柱,母亲倪桂珍是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

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二姐嫁给了孙中山,小妹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就连三个弟弟也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宋家能成为民国第一家族, 宋家子女个个都能成为人中龙凤离不开母亲倪桂珍的教导。

倪桂珍出生名门望族,家族渊源流长。 倪桂珍的父亲倪蕴山是耶稣会牧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倪桂珍也成长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她的母亲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徐家祖祖辈辈做官,住在上海西南的“徐家汇”。

传说, 徐家汇的徐就是由徐光启的“徐”而来。 徐家汇又为徐家的中心。后来随着法租界的确立,徐家汇随之也被纳入了法租界的范围。

受到宗教和 历史 渊源的双重影响,倪桂珍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那个年代仍然以“三寸金莲”的小脚为美,而倪桂珍却在初试裹脚时深受苦楚,发烧、呕吐不断。父母不忍心爱的女儿受到如此折磨, 也就放弃了让女儿裹小脚的心思。

倪桂珍与当时的养在深闺的大家闺秀并不相同。倪蕴山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主张男女平等,支持女儿读书、自由恋爱。 倪桂珍自身也成绩优异,17岁毕业于上海西门的佩文女子中学。

倪桂珍受到过西式教育、会弹钢琴、有着一双与众不同的大脚,这些难得品质在那个年代却成了倪桂珍婚配的障碍。 在当时的人看来这都离经叛道,不是一名大家闺秀、良家妇女应该具备的品质。 所以到了19岁,在周围人都已经在家相夫教子的时候,倪桂珍仍然待字闺中。

直到由大姐夫牛尚周、二姐夫温秉忠的介绍,倪桂珍与宋嘉树情投意合,在1887年的仲夏他们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 而这二人的结合也为未来中国的动荡变化埋下了伏笔。

婚后倪桂珍同宋嘉树在昆山居住过一段时间,倪蕴山去世后,倪桂珍又回到了川沙继续父亲的耶稣教事业,随后宋嘉树也来到了川沙,同倪桂珍又开始一同居住。 在倪桂珍家族的帮助下,宋嘉树的事业也一帆风顺 ,终成为了上海赫赫有名的实业家。

倪桂珍教导子女的方式也与他人不同。 1889年7月15日,倪桂珍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长女宋霭龄,1893年1月27日倪桂珍第二个孩子宋庆龄出生,后来倪桂珍又分别生下了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和宋子安。

倪桂珍对自己的儿女具有很强的责任感, 宋嘉树忙着自己的事业发展,教导儿女的任务主要落在了倪桂珍的身上。

在教导子女上,虽然倪桂珍自己是在西式教育下长大的,却也没有放弃中式的方法。

在1902年,倪桂珍还特地请来了秀才顾元襄教导孩子们念书,倪桂珍对待孩子们十分严厉, 常说子不教亦是母之过, 曾经倪桂珍说过女子用布剪发。所以宋氏三姐妹谨遵母训,始终盘头。

对待女儿倪桂珍也不吝教育, 她认为现在已经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 故努力教导女儿们上学,想将女儿们培养成同男子一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公民。

倪桂珍后来还鼓励送女儿们出国留学,接受更为先进的教育与思想熏陶。宋霭龄、宋庆龄也经常同弟弟妹妹们说“ 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宋庆龄在这样一位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对母亲有着深厚的 情感 。受到母亲思想的影响, 宋庆龄也认为男女应当平等,女子也能对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宋庆龄创办了与领导了中国福利基金会,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后又被推为延安中国女子大学主席团名誉成员,在周恩来的讲演中还特别提到了宋庆龄,“ 如妇女界领袖宋庆龄、何香凝的热心救亡工作都有巨大贡献。

人们都认为,生在宋氏家族的宋庆龄一定会选择最为轻松的人生道路,在父母的帮助下按部就班的生活,然后再在父母的帮助下同父母满意的男子结婚,一身富足平安。然而却没人能料到,宋庆龄竟然能抛弃优渥的生活, 不顾父母的阻挠,一心只想嫁给孙中山同他一起革命。

宋庆龄坚持的和孙中山的婚姻一开始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两人的婚姻路途并非一帆风顺。

1913年宋庆龄大学毕业后成为了孙中山的秘书,在感情萌芽阶段就被倪桂珍察觉, 为了阻止宋庆龄与孙中山的恋情 ,倪桂珍挑选了一户姓荣的富裕人家,准备说与宋庆龄。

此时孙中山正在日本,宋庆龄在与孙中山日益的书信交往中畅谈革命事业,后来宋庆龄还多次往返于上海和日本。

看着女儿和孙中山的感情愈发深厚,倪桂珍虽然十分着急, 但为了支持女儿的革命事业还是放任女儿与孙中山的感情增长。

在这期间,孙中山向宋庆龄求了婚,二人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同宋家父母摊了牌,全家为之震惊。倪桂珍并不明白为什么一向听话的女儿竟如此叛逆。面对勃然大怒的宋嘉树,倪桂珍只得先安顿好宋庆龄再从长计议。

可她没有想到,第二天六点,女儿在家中保姆的帮助下竟逃离了宋府。根据宋庆龄晚年的回忆,当初她临走回望母亲房间的时候看到了房间窗帘的摆动。母亲看到了这一幕,但她并没有阻拦。 就算再不满意这门婚事,最后倪桂珍还是选择尊重了女儿的自由。

即使再不满意女儿婚事,但是倪桂珍仍然支持着女儿的选择。 宋庆龄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并不顺利, 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也让宋庆龄与孙中山备受打击,经济上也每况愈下。革命不能光靠理想信念,光有精神支持革命还是无法进行的。

正当孙中山与宋庆龄一筹莫展之际,倪桂珍送来了极大的帮助。 她来看望女儿时除了普通的慰藉品,还带了黄金。要知道,在当时的民国,政权变动频繁、管理混乱,各种政治团体都发行了各自的货币。随着繁多的货币在市场上出现,市场秩序也被扰乱,钱也变得不再值钱。

而唯有黄金,永远保持高昂的价值, 永远都是可以流通的货币。和平年代黄金可以作为装饰,到了战乱时期更是大笔金钱的象征,在给予宋庆龄黄金时,倪桂珍其实也充分给了宋庆龄用与不用的选择。

在母亲的支持下,婚后的宋庆龄更是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同孙中山一同进行革命的时候, 因为革命工作艰巨、条件艰苦,怀孕的宋庆龄不慎流产, 因为这次流产子宫更是尽数摘除,从此不能生育,因而宋庆龄一生并未有一子一女。

但宋庆龄身上有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坚毅,知道妇女的责任并非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 这个 社会 、这个国家同样需要女性的贡献。 所以她又重新整理好心情,在慈善事业中力图通过帮助更多的妇女、儿童来帮助整个国家,她将自己原本对小家庭的小爱变成了对国家的大爱。

宋庆龄的慈善工作开通了中国现代 社会 公益事业的先河,通过救济和福利的方法给予了当时的中国人莫大的慰藉, 让穷困的人有了抵抗恶劣命运的条件,让当时受苦的中国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 宋庆龄爱着中国的人民,通过她的慈善事业,她将自己的母爱平等地分给了每一个受苦受难的中国人。

1981年,88岁的宋庆龄在北京寓所溘然长辞,在她的遗嘱中,她对自己的所有物品都安排妥当,财物赠人的赠人,交由国家保管的由国家保管。因为没有儿女, 她甚少能留下属于自己的东西,唯有母亲留下来的黄金她没有送给任何人。

妈妈送给我的黄金饰品是不能分的,是纪念品。 ”宋庆龄可能还没表达完自己的思想,“妈妈给我的黄金饰品是不能分的,是纪念品。留着这个黄金,我才知道我的身后一直有妈妈的支持,就像我会支持所有的中国妇女一起承担起革命的责任一样。”

不管革命的路有多么的艰难,宋庆龄都没有动用过母亲赠予的黄金。 在宋庆龄的心中,这笔黄金早就不是普通的黄金,黄金的身上更多的是母亲教导的女子也要担大任,女子也能担大任,更多的是母亲对自己儿女充分的爱与尊重。

潘金莲是个裁缝的女儿,父亲死后,九岁被母亲卖到王招宣府,“习学弹唱,闲常又教他读书写字。本性机变伶俐,不过十二三,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品竹弹丝,女工针指,知书识字,梳一个缠髻儿,着一件扣身衫子,做张做致,乔模乔样。”

按这个情节,潘金莲在十五六岁会被王招宣收为妾,未来可能成为红楼梦中的赵姨娘。

但到了十五岁这个当口,王招宣死了。 少女潘金莲又被妈妈赎出来,30两银子转卖给了张大户家。这是古代很多贫困人家女儿的写照,她们就此不得不仰人鼻息,察言观色生活,碰到个仁慈的主人也就罢了,碰到些变态那是绝对没有人来为你做主的,9岁在如今只是小学三年级女生。这其实是件很悲惨的事情。

所以潘金莲后来为人是很刻薄的,吴月娘、李瓶儿、孟玉楼都比她要宽厚些,因为她们都曾经被人疼惜,有人依靠过。 按现在的话说潘金莲是从来没有被好好爱过,没有安全感。

书中另一女主角春梅,差不多年纪卖到西门家时,16两银子,后来再变卖出去还是16两银子。其他没啥姿色的小丫头,市面价5两银子。潘金莲的价格是一般小丫头的6倍。 可见潘金莲非常漂亮,第二有才艺, 她会弹琵琶会下棋,能写字能填词,给西门庆的情书都写地情真意切,随便拿一封出来:

王招宣家是个世袭贵族,书中后来借着西门庆的眼睛看到,招宣府内堂“正面供养着他祖爷太原节度邠阳郡王王景崇的影身图:穿着大红团袖,蟒衣玉带,虎皮交椅坐着观看兵书。有若关王之像,只是髯须短些。迎门朱红匾上写着“节义堂”三字,两壁隶书一联:传家节操同松竹,报国勋功并斗山。”西门庆也不禁肃然起敬,说:“尊家乃世代簪缨,先朝将相。”

潘金莲在这个家族中熏陶了6年。然后卖到张大户家,主家婆余氏初时甚是抬举,与他金银首饰装束身子,又过去了3年,长到18岁,到了花一般的年纪。 张大户有一天乘着主家婆赴宴不在,把金莲收用了。

已是花甲之年的张大户此后身体就不好了,妻子发现以后,又打又骂。张大户想了一法子,倒赔嫁妆,把潘金莲嫁给窝囊的武大郎。张大户自然是考量过的,不能太帅,否则潘金莲会被吸引走,其次要窝囊,不会打扰他和潘金莲的私会。

张大户一命呜呼以后,主家婆余氏立即赶走了潘金莲夫妇。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本就才貌双全,见识过荣华富贵的潘金莲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此后的潘金莲对人相当尖酸刻薄, 对武大郎前妻的女儿又打又骂,拿指甲在她脸上掐出两个血印子才能解气,对粗使丫鬟秋菊也是呼来喝去,打是家常便饭,动不动还要她顶着重物跪地上;毒死武大郎,吓死李瓶儿的儿子;打探到隐私就要挟别人为自己所用;包括对自己的母亲潘姥姥。

潘姥姥坐轿子来让付轿子钱,潘金莲坚决不付,让母亲以后有轿子钱就来,没轿子钱别来,说自己“驴粪球儿面前光,却不知里面受恓惶”,说的潘姥姥就哭起来了。

不过也难怪,这位母亲把她连卖两次不问生死,潘金莲勾搭西门庆毒死武大郎犯下滔天罪过时,潘姥姥也是不见踪影。一直到潘金莲在西门府了,潘姥姥出现次数就多起来了。潘金莲对她的妈妈肯定是怨的。

但是潘姥姥去世时,大娘吴月娘不让潘金莲去出殡。潘金莲给了5两银子拜托陈经济前去。等陈经济回来听说娘入土了,潘金莲也哭了一场。 我想她那会也会理解母亲的不易和无奈,死了丈夫没有来源的女人要拉扯大那么多孩子,是很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