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孩子被单独隔离,睡梦中哭喊着“阿姨抱抱”,原谅我又泪了

爸爸 0 54

2岁孩子被单独隔离,睡梦中哭喊着“阿姨抱抱”,原谅我又泪了,第1张

2岁孩子被单独隔离,睡梦中哭喊着“阿姨抱抱”,原谅我又泪了
导读:视频中的小女孩,抱着一只小熊,显得手足无措,眼神满是恐惧。当大白温柔地安慰她说送她回家时,她说的那个“好”字,让我的心跟着揪着起来,她才两岁,本应该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卖萌的年纪,可是却被迫去面对可怕的病魔,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恐惧。隔离

视频中的小女孩,抱着一只小熊,显得手足无措,眼神满是恐惧。当大白温柔地安慰她说送她回家时,她说的那个“好”字,让我的心跟着揪着起来,她才两岁,本应该是在爸爸妈妈怀里撒娇卖萌的年纪,可是却被迫去面对可怕的病魔,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恐惧。隔离结束回到家后,在睡梦中的小女孩仿佛做了噩梦,哭喊着“阿姨抱抱”,而那时,她的母亲该是作何感受,恐怕心都要疼死了。

自从有了孩子后,真的很怕看到这样的事件,就像看到那些不到3岁的孩子被送去幼儿园,自己也会跟着难过,他们还那么小就必须要面对分离。想到我的孩子,因为我们两夫妻在外上班,所以她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我和她爸爸不能每天都回去看她。有一天,大清早就接到孩子奶奶的电话,说宝宝发了一个晚上的烧,当即就向领导请了假,来不及等孩子爸爸来接,就借了同事的车往家赶,一路上满脑子都是孩子不舒服的画面。推开家门的那一刻,孩子正站在她的小车子旁边,看见我进来,她声音沙哑地喊了句“妈妈”,而她的眼睛因为发烧的原因还在像火烧的一样通红通红。那一刻,自己再也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冲上去一把把孩子抱进怀里,任由她的鼻涕擦在我的衣服上,当抱住她小小身躯的那一刻,自己才感觉到踏实。

那一晚,我一晚上没有睡觉,听着孩子喘气都觉得费劲的声音,自己难受得要死。给她喂了药后,便把她搂在自己的怀里,希望能给她一点安全感,毕竟她正在和病魔斗争,而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她妈妈的安全感。半夜的时候,孩子又开始发烧,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浑身上下像个火球一样滚烫,药也喂不进去,只能用热水在她身上一遍又一遍地擦拭为她散热,大概一小时后,她的体温才逐渐下降。那一晚,自己很没出息地哭了一遍又一遍,看着孩子虚弱无力的样子,真的祈求能将那份痛苦转移到自己身上。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孩子的烧才完全褪去,看着孩子沉沉地睡着的模样,自己是真的很舍不得离开,可是抱起孩子没有收入,放下孩子又满满的亏欠。

顶着个黑眼圈回到单位,拖着疲惫的身躯上了一天的班之后,我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首付一个车子,虽然那笔钱是我们准备用来买房的,但是,此刻的我觉得,对孩子的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从那以后,我不管下班多晚,都会回家陪她玩一下,即使有时回去孩子已经入睡,但是能悄悄地看她一眼就很满足,看着她健 健康 康平平安安的,就真的什么诉求都没有了。所以,当看着那个只有两岁的孩子被迫与父母分离,独自隔离,自己真的就被戳到了泪点。而也只有当了父母的人才能体会,那个孩子的母亲该有多绝望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

病魔无情,但人心有情,愿这个世界多一点善意,也愿那个孩子能忘掉所有不愉快的经历,健 健康 康平平安安地成长。

        大家都知道宝爸带娃总是会引发很多的丑态,会让人啼笑皆非,很多时候让宝爸带娃都是一种考验,让人觉得十分的害怕。

一、带孩子的时间少

      我相信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宝妈带孩子的时间更多,宝爸带娃的时间总是屈指可数。对于宝爸带娃来说,由于带娃的经验不足,认为只要孩子不出问题就可以了,所以就会出现很搞笑的场景。对于宝爸而言,自己带孩子,只要孩子不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阻碍,就会放任孩子自己去做想做的事情。

二、对孩子的要求低

       宝爸对于孩子的要求比较的低,不会像宝妈那样要求孩子精致的生活,不管是穿着打扮,还是其他的一些行为都会高要求自己的孩子。对于宝爸而言,自己小时候父母都是随便自己怎么折腾,自己还比较的省心,所以孩子的照顾方面就会觉得不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宝爸来说,孩子自己可以搞定一切,即使搞定不了,没有多大的出入都会觉得是可以接受的行为。

三、忙于自己的事情

       宝爸带娃是没有耐心可言,他会觉得带孩子比较的枯燥,不想与孩子互动,所以就会在带孩子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情,不要让对方打扰自己。小孩子本就很调皮,所以就会怎样开心怎么来,就会把自己折腾的搞笑,从而就会让人觉得宝爸带娃会丑态百出。

      宝爸带娃比较的轻松自在,但是却会让人觉得很搞笑,只注重孩子没有任何的异常,但是不会在意孩子的各种形象。对于宝爸来说,只要孩子的人身安全没有受到任何的威胁,那么就会允许孩子去尝试一切,从而就会导致很多搞笑的一幕。

我觉得这种隔离方式没有用,心理安慰作用更大于实际作用。父母阳性,3岁半宝宝独自客厅生活!

日前一则三岁半宝宝独自在客厅生活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据介绍,在这个家庭当中,爸爸和妈妈都已经感染了病毒,他们在房间内进行自我隔离,而家中三岁半的宝宝则独自生活在客厅中。孩子一个人吃饭、玩耍、睡觉的场面,让很多人都觉得心疼。孩子的妈妈梁女士介绍称自己和孩子爸爸会定时出来做饭,两个人一直都这样教育女儿独立吃饭玩耍。

该视频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三岁半的孩子不吵不闹,能自己独立生活,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有网友表示这种隔离方式更像是自欺欺人,作用性并不大,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更有锻炼意义。

我认为这种隔离方式作用不大,心理安慰作用应该要大于实际作用。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现阶段病毒的致病性虽然在变异株减弱,但其传播性却在不断增强。对于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中的人来讲,如果能各自隔离并时时消毒,还有可能避免被感染。可是对于一个三岁半的孩子来说,她很难做到好的自我保护。其父母每天都会按时从房间中出来做饭,还会在外面看看孩子,这个过程其实就已经将病毒带到了整个家中。孩子在客厅自我生活的过程当中,有极大概率会接触到病毒。

因此,我觉得这种隔离方式作用性不大。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其父母自我隔离的方式更像是在安慰自己,或许能稍微延缓孩子感染的时间,但却根本无法避免孩子被感染。我能理解孩子父母害怕孩子被感染的心情,但这种隔离方式的作用真心不大,心理安慰作用应该更大于实际作用。

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在家人感染病毒后做好自我防护非常重要,可对于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来说,做好自我防护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因此,父母在自我隔离的同时,一定要保障孩子独自生活的安全性,否则反而是适得其反。

杭州上百幼儿园孩子连夜被送隔离点,这些孩子们能自理了自己生活吗?

此事件的发生最担心的还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因为孩子还小,只具有简单的自理能力,穿衣吃饭等其他方面还是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帮助才能完成。对于此事件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最好学会的几个最基本的自理能力

1自己吃饭,因为一个班级就只有两到三个老师来照顾孩子,有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根本不可能一个个去喂他们,所以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可以吃的饱,最好让孩子在家就学会吃饭的规矩。

2穿衣服、脱衣服,同样因为老师和孩子的数量不成正比,所以有很多时候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股价到,这种情况最好让孩子入园前就学会自己穿衣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发生。

3要调整孩子心态,有很多孩子入园都会哭,因为看不到最亲的爸爸妈妈,孩子心里会没有安全感,所以作为父母自身要提前培养孩子这方面能力。

二、为什么会将那么多幼儿园孩子送至隔离点

此事件是由一个小区出现密切接触者和疑似病例导致,不断的在业主群里传出只能进不能出的消息,让各位家长都慌了神,很多家长都第一时间给园长和班主任打了电话,之后原本幼儿园规定的三点放学也被迫延长时间,但是这一等,等来的却是隔离的消息,好在安排每个幼儿可以有一名家长陪同。

三、幼儿园是怎样做的?

在去隔离之前,学校就安排老师对幼儿进行安慰,并且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我们这是去住大城堡,每个孩子都没有哭闹,只是简简单单的当这是一场旅行,隔离期间,幼儿园还为隔离的幼儿送上绘本,玩具等物品。

作者:一鸣(爸妈进化论主笔)

前几天,大连的一位爸爸因为一段在疫情期间给女儿监考的视频,而走红网络。

视频中,爸爸认真打开密封试卷,并郑重告诫女儿不准跟监考人交头接耳。举手投足温和又严肃,爸爸瞬间化身监考老师。

这位爸爸告诉采访者,1月7号学校举行统考,疫情期间让孩子居家考试。

虽然是居家考试,孩子也只上四年级,但也要按照学校的流程来,包括考试时间以及对孩子要求都要按照以前的规则来。

不能因为在家里就让孩子对考试就放松,这样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

不得不说,这位爸爸用心良苦,这么有仪式感,是想让孩子知道考试的规则与重要性,更想让孩子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

从小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是为人父母的责任,越早立规矩,越能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少走弯路,也能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可反观生活中,很多为人父母的人为了走捷径甚至图方便都在“藐视规矩”,甚至带着孩子一起破坏规矩。

他们看似很聪明的做法,其实在酝酿着一场悲剧。

前不久,在永嘉桥头新城大道与壬田交叉口处,上演了惊险的一幕。

一名女子带着孩子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急匆匆地行驶在马路上,前面路口亮起了红灯了,她却没有停下来,直到撞上了正常直行的轿车。

车流中,女子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后座上的孩子也摔倒在地,更惊险的是,女子距离身边滚过的车轮仅不到半米。

这一幕看得揪心,我不禁想问,这位妈妈真是疯了吗,带孩子还敢这样闯红灯。

有位网友在评论区说,她是在教育孩子闯红灯是要被撞的。

这句评论非常扎心,在马路边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们一边拉着孩子闯红灯,一边跟一边跑一边说来不及了。

还有的上公交车不排队拼命往上挤,恐怕抢不到座位。

对于规则有恃无恐的父母,不仅给别人增添了麻烦,也将自己置于危险中,更让身边的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带来躲不掉的灾难。

金星面对一些不守规则的人,她教导过自己的孩子,以后遇到不守规则的人,不必跟他们争辩,永远让着他们,因为咱们的日子长着呢。

是呀,因为不守规矩的人兴许哪天人生就走到终点了。

近日,有个16岁男孩咬伤民警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在辽宁沈阳,一名男孩以给母亲送身份证为由插队,受到工作人员阻止后,男孩还不服气,不仅用脚蹬踹执勤民警,还将其手指咬伤。

工作人员当场把小男孩制服,被制服后,男孩依然不停辱骂民警,语言不堪入耳。

男孩的行为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表示,都16岁了,还不懂规则, 社会 不是你妈,不会惯着你。

是呀,不知道他的父母看到后会有何感想,但孩子现在都不遵守规则,长大后不知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来。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曾经说:

“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我们经常会在公共场合看到,“视规矩如无物”的父母比比皆是:

在超市结账时,父母牵着孩子插队;

过马路时,他们抱着“反正车也不敢撞我”的侥幸心理,带着孩子破坏交通规则;

在动物园里,明明饲养员一再告知,禁止私自投喂小动物,可父母总是不以为然,结果孩子的手指被咬掉等等。

在规则被漠视和践踏的 社会 里,每个人都是纵容的帮凶,也都是受害者。

《银魂》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按照自己的规则活下去。

最好的自由,就是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家长不遵守规则,孩子的人生没有标准,也很难有幸福的人生。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视频,至今印象深刻。

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每天有20分钟的玩平板电脑的时间,可有一次时间到了,爸爸跟他要回平板电脑。

他很不情愿地说:“你每天都规则规则的,太烦了,我想要自由。”

爸爸说:“好吧!”那次,男孩很开心地玩了很长时间。

结果第二天男孩起来晚了,埋怨爸爸没有叫醒他,爸爸温和而坚定地说,你不是要自由吗?我干嘛让你起床!

男孩无言以对,只好低头离开了。

周末时,孩子跟爸爸说要去游乐场玩,他们俩有了以下的对话:

“可以,你是自由的,可以想去那里就去那里。”

“那你可以给我钱吗?”

“这世界坐车打车是规则,你可以跟出租车司机说,你是自由的,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司机必须载你去哪里。”

“出租车司机又不是傻子!”

“所以要守规则呀!孩子记住,这个世界不守规则、不守承诺的人终将被世界狠狠惩罚!”

“爸爸我错了,还是按以前的规则来吧!”男孩低下头承认自己的错误。

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言必行,行必果。

他们在要求子女的时候,会以身作则,用行动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重要和不可破坏性。

在规则面前,家长必须温柔地坚持。家长在坚持原则的时候,要用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而不是用大人的地位去压制孩子,更不是批评和打骂。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带头犯错,更不是无底线的溺爱,而是要从小时候开始,就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感,父母对规则保持敬畏,孩子才会遵守规则。

提到当红小花关晓彤,很多人都夸赞她懂礼仪、举止得体大方。其实,这跟她小时候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在一档节目当中,她说从小父母对她就立了不少规矩。

比如吃饭不能吧唧嘴;在给客人盛饭的时候,不能直接说你还要饭吗?而是应该问对方,您还需要加饭吗?

在长辈还没有拿起筷子的时候,作为晚辈的一定不能先动筷子。

正是这样,才养育出这样有家教、懂规则的孩子。

上行下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让孩子学会懂事有礼,不仅要将道理告诉给孩子,同时也要家长给孩子做出合格的榜样。

让孩子跟着家长一起实践这些道理,这些道理才能成为孩子内心最深刻的品质。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教育孩子,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就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铠甲。

愿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都能有一个强烈的规则意识,拥有一个平安幸福的人生。

• 源于网络,版权归所有者。

「我数到三,你再不乖,就去那个椅子罚坐五分钟!」很多家长老师都会用这种「隔离法」,管教不服命令或有行为问题的小孩。但美国精神科医师的研究发现,被隔离的小孩感受到的是孤立,与父母的拒绝。心理师留佩萱认为,与其隔离,小孩更需要的是跟父母(或主要照顾者)连结。

我经常在美国幼儿园看到这种管教方法:老师在教室角落放一张特别的椅子,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告诉孩子:「我数到三,你再这样,就去坐那张椅子!」当孩子依然不听话,老师就会把孩子带到那张椅子前,命令他:「在这里坐五分钟!」

这是很多老师和家长使用的方法,我称作「隔离法」—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是不服命令时,父母把孩子关在房间里面,或是要求孩子独自坐在角落。幼儿园老师还向我解释:「书上写,孩子几岁,就要隔离几分钟。」但是,隔离法真的有效吗?

美国精神科医生丹尼尔‧席格写过一篇文章《隔离法正在伤害你的孩子》(’Time-Outs’ Are Hurting Your Child,无繁体中文译本。)。席格表示:「隔离法对孩子有许多负面影响,当孩子被隔离时—不管是被关在自己的房间里,或是必须独自坐在某个角落—孩子感受到的是孤立与父母的拒绝。研究发现,孤立与隔离,这种由关系上造成的痛苦,对大脑造成的伤害相当于肢体虐待。」

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通常是遇到无法负荷的情绪,又没有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这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协助和引导,帮他平抚引发冲动行为的下层脑,重新启动掌控思考的上层脑。孩子哭闹就隔离,父母传递的讯息是:「表现好,我才喜欢跟你在一起;若你在痛苦、悲伤、混乱的情绪当中,我不会理你,你必须自己承受这些情绪,没有人会支持你。」但是,这时后,孩子需要的是与人连结,而不是隔离。

许多父母会以为:将孩子关起来,他就能自我反省。但是孩子被隔离时,心里想的通常是:「不公平,明明就是弟弟先打我!」「我最讨厌爸爸妈妈了!」这些忿忿不平的情绪,加上感到被孤立、被拒绝,就会有更剧烈的情绪反应,阻挠掌控思考的上层脑运作,孩子也错失了学习调节情绪的机会。

与其使用「隔离法」,父母可以改用「连结法」,提供孩子安全的亲子连结。有位妈妈分享:她在家里帮孩子布置了一个舒适的空间,里头摆放孩子喜欢的玩偶、玩具、绘本和彩色笔,就像孩子的安全秘密基地。每当孩子受情绪困扰时,妈妈就会询问或邀请孩子到这个空间画画、阅读绘本、玩玩具,帮助自己平抚情绪。更重要的是,妈妈会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我,我会陪着你。」孩子不必独自承受混乱的心理情绪。依附关系研究告诉我们,孩子需要与照顾者连结、让他感受到理解与支持;尤其当孩子被情绪困扰时,更需要情绪平稳的大人来协助、引导他,帮忙孩子平抚情绪、学习自我调节。

在台湾,许多孩子的生活被考试和读书占据,牺牲了与父母互动或是聊天的机会。成绩也让许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充满紧张与痛苦—爸爸妈妈不断唠叨、督促孩子读书、责骂成绩不好的孩子、不断在兄弟姊妹或亲戚孩子间比较成绩、或是偏心家里功课比较好的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如果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不爱我。」「我不够好,永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