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不教了怎么把刚送礼要回来?

老师 0 40

老师不教了怎么把刚送礼要回来?,第1张

老师不教了怎么把刚送礼要回来?
导读:建议送出去的礼物还是不要再要回来了,因为老师他们的社交圈基本上都在学校一块儿,你不送礼,不和老师有交流还没什么,一旦决定送礼了,再要回去,老师们之间也会传递消息,到时候孩子上学可能就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为什么给老师送礼?原因很简单,希望老师多

建议送出去的礼物还是不要再要回来了,因为老师他们的社交圈基本上都在学校一块儿,你不送礼,不和老师有交流还没什么,一旦决定送礼了,再要回去,老师们之间也会传递消息,到时候孩子上学可能就会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为什么给老师送礼?原因很简单,希望老师多照顾我家孩子,希望在关键时候能有我孩子的一席之地,比如选三好学生,比如升学推荐……

那么,送礼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

中秋了,家长客客气气地送了我两盒月饼,我收是不收呢?收吧,相当于拿人手短,不收吧,其实只是月饼,人家家长也是一片心意。

暂且先收着吧,礼轻情义重,水至清则无鱼,一盒月饼无伤大雅。

才收到礼物的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看到他家孩子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者调个好位置,或者多提问他。

可是,这个孩子非常调皮,班上同学的家长经常投诉他,讲话,骂人,打人……

我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起码得给别的孩子家长一个交待。

我找你家长谈话,你孩子家长是不是以为我味口大,嫌之前的礼不够,然后再加码,这时候,我收是不收?

左右不是。

换一个例子。

孩子很优秀,无论学习成绩、班级纪律、人际关系都很好,家长也很客气,也很配合老师的工作。即使他没有给我送礼,我内心还是很喜欢这个孩子。即使退一万步说,我的工作就是把孩子教好,这个孩子成绩好,我脸上有光,校内外能取得一些比赛荣誉,我脸上也有彩。你送礼,我欣然接受,但,你不送礼,我也不会怪罪。

我相信,没有哪个家长说,我就是钱多,我就是单纯觉得老师人好,就是想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事实上,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学的时候,每次给老师送的礼,都有记录,等孩子一毕业,就把收礼的老师告了。

关于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坊间有这么一句话,你有没有送礼,我不知道,但哪个同学没有送礼,我是知道的。

要我说,如果这样,更不应该给他送,这说明,即使我送了,你也不知道我送了啥,也不可能对我孩子特殊照顾,我这边有了支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得不偿失啊。

其实,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孩子送去就是好好学习的,如果老师因为你送了,就对你孩子格外照顾,那你有没有想过,别人比你送的更多,你的孩子不就没有“特权”了吗,另一个层面,更加助长了歪风邪气。

换作你是老师,你会因为一个人给你送礼,不间断地对他孩子格外照顾吗?说句不恰当的话,那又不是我儿子,我为什么要特殊照顾啊!

所以啊,静静地,想明白,送礼这件事,完全是庸人自扰,没有必要!

如果给老师送礼被退回可以给老师送上祝福语。

对老师的祝福语:

一、一把戒尺、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个讲台,这是您的人生;一缕微笑、一份尊敬、一声感谢、一句祝福,这是我的礼物。亲爱的老师,节日快乐!

二、面对讲台,背靠黑板,在时光长河里,老师是您把一个个45分钟,用辛劳汗水和智慧编织成无数耀眼的光环,将来,无论我会成为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三、想再一次趴在那可爱的小课桌上,想再一次聆听您的教诲,如果可以退回去,我会更认真地听您讲课,绝不会迟到打盹走神调皮。可是时光不能重来,敬爱的老师,请接受我的歉意,那些年让你费心了。您辛苦了!节日快乐!

扩展资料:

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由于教师节并非中国传统节日,所以各地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庆祝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政府、学校方面,有举行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为教师颁发奖金、证书;有组织学校学生、歌舞团等,为教师献上歌舞表演;有走访、慰问教师代表,还有组织新入职教师进行集体宣誓等活动。

综述:本来老师是有可能收的,既然被大家看到了,老师肯定是要装清高而拒收了,你可以让孩子把礼物拿回来了,以后也不要再干这事了,这属于不正之风。

老师又作教师是一种职业,古已有之,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员,有各种教育类型(幼儿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大学老师等);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有能力的人。相关节日是“教师节”。

送礼技巧

1、送礼需要投其所好,千万别吃力不讨好。

2、维护关系平时就要开始送,不要临时抱佛脚。

3、临时抱佛脚需要有个必须收的理由。

4、准备好送礼话术,多说尊敬感谢的话。

5、送礼要满足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没有人不爱听好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