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很多家庭选择送孩子去当兵?为什么?

妈妈 0 98

为什么过去很多家庭选择送孩子去当兵?为什么?,第1张

为什么过去很多家庭选择送孩子去当兵?为什么?
导读:中国有句老话,叫“当兵吃菜天经地义。”需要提到的是,以前的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没有保障,一日三餐无处可得。这个时候,很多家庭为了一顿饭,会选择送孩子去当兵。当然也有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不下饭,即使知道自己要死了

中国有句老话,叫“当兵吃菜天经地义。”需要提到的是,以前的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没有保障,一日三餐无处可得。这个时候,很多家庭为了一顿饭,会选择送孩子去当兵。

当然也有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吃不下饭,即使知道自己要死了,仍然有父母把孩子送上战场,仍然有年轻人义无反顾的上战场。就是每当中华民族遇到危机,1937年发动的日本侵略战争就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危机。

在这场战争中,我们看到的是对日作战有多困难,靠的是吃饭,而不是我们的武器装备落后日本多少。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国力越来越强,于是开始酝酿侵华战争。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准备了很久,也准备了很多。这包括为每个日本士兵制定一套食物标准。据说日本人的伙食标准和我们军人比起来是奢侈的。

即使是日本的一只成年军犬,在日常食物标准中也有350克牛肉。另一方面,我们士兵的伙食标准现在似乎令人苦恼。即使在最富裕的军队,每个士兵的伙食标准也是一日三餐,一顿就是三两米。至于日本军犬配的肉,几乎吃不到。即使有时候运气好,也只能吃到一些肉味的汤。

在众多的抗日军队中,有一支军队吃得很好。这支军队就是远征军。因为远征军的后勤补给主要是英美的责任。就美国人来说,只要不要命,就可以谈钱。所以美国人给远征军士兵的伙食标准是每顿饭:一罐牛肉,两包麦片,饼干,一包茶,一包烟,一片维生素片。

和家里打仗的兄弟们比起来,远征军的士兵吃得简直奢侈。即使抗战胜利多年后,很多老兵仍然会提起在缅甸战场上吃的罐头。但是和英美士兵相比,远征军的伙食可能要差一点。

二战期间,美国根据不同兵种和作战环境的具体变化,为美军士兵设计了多种食物方案。以最常用的C战斗口粮为例。它是从1938年发展起来的,从那以后一直在改进。最后确定了6个小铁罐和1个配件包的包装,以及11种餐食的选择。

即便如此,美国士兵仍然不喜欢难吃的食物,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曾经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新兵吃完饭说今天的饭很好吃。结果,他立即被逮捕并移交给宪兵。因为没有一个美国士兵会觉得这种食物好吃,所以他被怀疑是德国间谍。

美国大兵的吹毛求疵,是基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积贫积弱的中国当时能提供给抗日英雄的,可能就是足够维持生命的口粮。但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士兵赢得了战争。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生不老的原因。

其实这种军用罐头在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就有了,那时候他们将罐头传入中国,在中国当时也只有大官、洋买办、一些资本家才吃的上,军队士兵想都别想,那时候的清廷士兵还全部是埋锅造饭自带干粮,即使到了北洋军阀也都是如此。

到了后来国家进口的食品逐渐增多,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就开始做罐头,当时的罐头是上海梅林罐头。到了国民政府时候罐头开始用于军事,当时的工农红军都是缴获来的,而国民党军队也只有军官才有。

二战时期,中国军队里的军用罐头并不多,国民党偶尔会发一些,但是作为侵略国家的日本,他们倒是有很多军用罐头,但也只是军官以及少部分士兵有的吃。

美国就不用说了,二战后期,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极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并且支援了许多同盟国物资,其中就有罐头,这里面还得说最出名的SPAM(斯帕姆午餐肉罐头),在中国叫“午餐肉”,这种罐头里有少许肉末和大量淀粉,这对于当时的美国大兵来讲,他们吃惯了大鱼大肉,这点罐头根本算不上什么好食品,但是对于其他被摧残的国家来说,这简直就是山珍海味。

接下来我们先看看侵略中国的日军军用罐头里面是什么?

日本的饮食比较特殊,日本是一个岛国,所以渔业是相当发达的,尤其是在二战时期,日军配备的军用口粮当中大多都是鱼类罐头,其次就是猪肉罐头,和欧美国家的罐头不同,日本军用罐头是“大锅烩”,他们叫“大和煮”,里面除了肉,还有土豆、胡萝卜、其他蔬菜,再加上日式味增、味淋调味。

这种罐头看起来有些反胃,但是吃起来还是可以的,并没有像大部分人说的那么不堪,当时我军部队每次在打完胜战之后,罐头都是统一放到后勤,分给有需要的士兵补充营养。

再来看看美国军用罐头里都有什么?

说到军用罐头,美国的肯定是要提的,因为美军粮食的补给是世界上最完善的,伙食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二战期间,美军士兵能奋勇杀敌,军用罐头功不可没。他们吃的是斯帕姆午餐肉罐头,他们这种罐头里面全是肉,但是他们分多种,有的罐头里装的是压缩饼干,有的是调味料,还有点心、糖类食品,还有咖啡,可以用来提提神。

但是据说美军大兵在战后看见军用罐头就想吐,因为吃出阴影了,毕竟一日三餐都吃这些,所以相比来说还是需要一些蔬菜的。

二战日军罐头,现在居然还可以食用,这么久不变质主要是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军用罐头生产环节非常严谨。

其实所有的军用罐头的生产要求都比一般的要求要高,因为没有人会预料战争会持续多久。所以除了对食物消毒以外,其实它在密封的时候会更加严格,要保证没有一点点空气进入,也就是罐头保证全真空的状态。并且军用罐头的外皮会比一般的罐头更厚实一点,不会因为日常挤压而损坏。

第二,罐头的配方更加高油高盐。

其实军用罐头并不会过多的注重口感,毕竟在艰苦的情况下,主要还是为了补充军人的体力。所以军用罐头比一般的罐头会添加更多的油和盐,本来高油高盐的食物就不容易腐烂。再加上二战时期罐头里面已经开始使用防腐剂了。所以保质期非常的久。

反观现在,人们对于防腐剂非常的恐惧,所以很多食物都不允许添加太多的防腐剂。而二战时期的罐头由于添加了很多的防腐剂,所以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依然可以保持不变质。但是就是味道可能就不那么好了,毕竟又咸又油。

第三,二战时期的罐头都被埋在地下,温度比较低,保存时间也比较久。

其实自从二战结束后,有不少日军罐头都被埋葬了,或者直接废弃了。但是总言而止,温度都是比较低的,这也就代表内部完全真空不会变质,而外部又能够提供比较适合的保存环境,所以即使过了这么久,二战日军罐头还是可以食用的。但是只不过味道不好,大家不会想吃那个时候的罐头的。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就是二战了,在二战当中参与的国家就达到了64个,最后还是在德意日的投降下才得以结束,虽然我国最后以胜利告终,可是却是拿很大代价的损失换来的。对于二战的遗址也还存在,就有考古专家去遗址当中考古,发现了居然还有日军当时留下的罐头,当考古专家打开的那一刹那让他们很是惊讶,已经过了七十年的罐头居然还能吃? 这就很是疑惑了,吃过罐头的人都知道,一般超市里的那种罐头,说的多了保质期就是个一到两年,可是日本人的这批军用罐头放了七十年了还好好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下面就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就在二战当中,日本为了前方作战可以有东西吃,所以大量生产了大批军用罐头给部队,本来一开始这种罐头的味道和品质都是很不错的,当时要缴获日本的那些枪和弹药虽然也很重要,可是要把这些罐头拿在手里可是很激动人心的。 毕竟当时作战部队后勤是没有条件的,能吃饱已经是奢侈,吃肉更是可望而不可及,而日本的这批罐头就是用肉做的,上面还漂浮着一层油,要是把日本的罐头给缴获了,就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不过,日本的罐头能保存到如今还好好的,这和生产的过程是分不开的。 不止是日本的罐头,就所有的军用罐头保质期都比我们平时的长上很多,因为在生产的时候,要注重对食品消毒杀菌之外,还必须加一个封口的工序,这样罐头里面没有空气,处于真空,而且军用的罐头外面的那层铁皮也非常的厚,这样时间长了也没事,而对于罐头口感如何,一般为了能让士兵充饥,在体能上强于别人,都会采用高油高盐,本身这类食物就很容易保存。 除此之外还有防腐剂,这在二战的时候就已经发明出来了,也有可能当时日本制造的时候往里面加了防腐剂,这样才保证罐头在70年后还如此新鲜,但是现在的罐头,在生产当中防腐剂的含量是控制的很严格的。不仅是日本的罐头,中国军用的保质期一样也很长,就有人说2010年的时候,河南的一个仓库清仓,有的人就跑过去了买了一大堆军用的吃喝,发现这些罐头虽然是在上世纪生产的,可是加热后口感还是很好,就是肉柴一点。 不过这些日军在二战结束后留下的这些罐头,很多人都没有想吃的欲望,就算是没有变质也不想吃,因为在二战之后,日本物资处于匮乏的阶段,对于罐头生产的品质也降低了很多,之前的牛肉罐头早就不存在了,变成了牛血和杂粮混在一起的假罐头,闻起来像牛肉,吃起来却非常的难吃,日军也称这为「 ”猪食”。 八路军之前还缴获过这种罐头,本身还挺高兴有肉吃了,但是打开后才知道有多难吃,但他们也开心,因为这意味着日本撑不下去了,胜利也马上来了。

军用罐头保质期有多长时间

高温灭菌过,低温度和特定环境,比如盐渍和某些防腐剂使用,保存应该可以保质3年,但也不保证有些极性恶劣环境下仍可以生存耐受性细菌生长,夏天储存时则极容易出现涨罐现象。

军用罐头保质期是多久?有个人说可以保质期10年

一般都是1-2年,你自己也不想想,质保10年,那放了多少防腐剂?那东西能吃吗?

军用罐头过期了能吃吗

既然过期了,肯定建议不要吃了,不然要保质期干嘛?

部队军用罐头快过期了还能吃吗

过期只是一个理论数据,并不是里面有个闹钟,到时间哗啦一下就坏了。

少过期一些都没事,注意有没有“胖听”,就是罐头盒鼓起来,如果有“胖听”说明食品已经变质发酵,就不能吃了,即使没过期也不能吃。

网上卖的军用罐头生产日期都是2007年10月份的,能吃么?

应该是可以的,我自己98年在部队的时候,出去巡逻的时候吃的压缩饼干还是79年,呵呵。不过最好还是要看看有没有禒质哦,如果变质了,既使买下了也不要吃,必竟身体比那几个钱更重要些。dabin大兵军品祝你好运。

军用罐头过期了能吃吗?

作为食品,包装上都标有日期的,过期了当然不能吃,假如你不怕腹泻之类的,也可以试试看。

军用罐头的发展历史

按军队规定的技术标准生产、供应的各类制式食品的总称。这个概念告诉我们,不是军队食用的食品就是军用食品,它有特定的技术战术要求。例如,它要求体积小、重量轻、携带食用方便:营养结构合理;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安全卫生;耐贮存。这里可以量化一下,如重量要求每餐份应小于1000克,贮存期要求2年以上,在野外环境下能够即食等等。中国人民 的军用食品分为野战食品、远航食品、救生食品和通用食品四大类。顾名思义,军用食品随着场合不同,它们的要求是不同的。军用食品的产品形式主要有脱水食品、罐头食品两大类, 目前,一些中等水分的食品通过栅栏技术和包装技术提高了保质期,开始进入军用食品领域。 研制和完善军用食品的科研活动。它是军需科研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用科学方法研制各类军事人员在战争环境或非常情况下需要的方便可口、安全卫生和营养合理的制式食品。军用食品研究可追溯到1790年。当时,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率领下常远离本土作战,战线过长使给养供给矛盾突出,食品未抵前线就已变质。为此,法国军队成立以J.-L.盖一吕萨克等科学家为委员的军用食品研究委员会。1810年,法国N.阿培尔发明的食品罐藏法是早期军用食品研究的重要成果。此后的100多年里,食品科学、营养学的发展,维生素的发现,为军用食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军用食品研究走上系列化。如,根据作战环境不同,进行通用、特种和救生食品的研究:根据供给人数的不同进行单兵和集体食品的研究。1941~1945年,美军研制出23种食品,其中著名的有供应急用的D口粮块、C口粮和供伞兵和坦克兵使用的K口粮。1957年,美军开始了用软包装替代马口铁包装材料的研究,1978年研制成功可长期贮存食品的蒸煮袋,这是军用食品研究在包装材料、包装工艺上的突破。1978年,美军军用食品研究从保障战场热食的需要出发,着手研制能在机动作战条件下方便加热的军用食品,1982年,研制成功新一代集体口粮T一口粮。1988年后,美军着手开展21世纪作战条件下的军用食品研究,重点研制高热量密度、最佳营养组成、连续食用性和成分模块化的军用食品。从军用食品的发展历史来看,罐藏技术是因军事需要诞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包装由玻璃瓶、马口铁到软包装的发展历程都是首先用于军队,后逐渐转为民用产品的。 军用食品加工。包括研究确定所需原辅材料、容器、生产工艺(包括罐藏、干燥、辐照、压缩、真空渗透等)加工工艺和防腐、抗氧化技术军用食品营养特性及其功能。研究不同环境中各类人员的营养需要和保健需要。包括餐谱、餐份和日份等组合食品的营养。军用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艺。军用食品的包装应符合贮存、携带、运输的要求。包装材料应能抗撕扯、抗脆裂、抗冲击;耐刺轧、耐摩擦,耐高温或低温;隔阻水、水汽和气体;能防霉、虫、油脂酸败,能适应空投和漂浮的需要;能防中子损伤、化学毒剂。目前使用较多的有马口铁、塑料薄膜、多层复合薄膜等。军用食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军用食品添加剂。包括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霉剂、生物活性物质、风味物质。军用食品特殊性能。包括感官接受性、营养功能、携带运输等性能。如,军用食品通常以日份或餐份为基本单位,按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各类作战人员膳食需要提供热能,强调食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营养素平衡。有些场合要求军用食品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寒冷、抗辐射和调动脂肪、增强体能。鉴定军用食品质量和功能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感官评价等方法。 重视军事效益。为实现军用食品的性能、技术战术指标,军用食品研究要综合使用各种工艺、技术。如便于军

罐头保质期长到底是为什么呢?

罐头制品是不加防腐剂的,完全靠杀菌后罐头密封的商业无菌状态达到长时间的保藏。

如何鉴别真假军用罐头

真的军用罐头是不会附带任何开罐器的~~亲~~而且上面一般只会写罐头名称、制造单位、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而且字体比较大~~~包装上不会有任何图案~~~军用罐头普遍质量较一般民用的要大~~~基本是一斤装以上~~~

要说据图100%的分辨真伪~~这个确实做不到~~~

军品店军品网卖的军用罐头是真货还是水货?

有的是真的,因丹罐头保质期是3年,但是部队不会都等到期了才更换,因此会有一部分调换的,不过这部分都是快到期的。还有也会生产一些对外销售不过数量很少。

特殊期间,除米面粮油、肉菜蛋奶外,罐头成为不少人囤货清单上的“宠儿”。囤青菜、囤肉都不如囤罐头。毕竟罐头少则存放数月,多则存放两年甚至更久。

用罐头装载美食,藏着人们的智慧——无须为食物担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以及树上长的,都能通过加工装入罐头;还能随时享用,尤其是在中华大地上,当种类丰富的食材遇上保鲜的罐头,将美味封锁,不受时空限制,让人随时随地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特殊时期,罐头食品是人们的囤货首选 图源:视觉中国

这样跨越时空的食物,在特殊时期更是成为人们的餐桌上的美味。

近日,有广州网友晒出了自己在封控区收到的物资,豆豉鲮鱼罐头受到关注与讨论。“我时不时会特别想吃豆豉鲮鱼罐头。”围观的广州街坊忍不住讨论。

东北网友不服气道,“在我们这里,黄桃罐头‘包治百病’。一感冒就缠着吃,吃完罐头,感冒就好了。这估计治愈了无数个东北小朋友吧”。

在社交平台上,陆续有网友对罐头食品测评,分享哪里的罐头最好吃。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罐头生产大国。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48万家罐头相关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罐头”,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的罐头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15万家;其次是湖南省和山东省,均有超3000家相关企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美食口味,不同的罐头代表不同地方的味蕾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哪里的罐头最受欢迎?时代周报记者以华北、华南、华东地区为区域划分,选择了19种最受欢迎的罐头,统计网店月销量发现接近2万罐,其中各区域销量最高的三款罐头——广东豆豉鲮鱼罐头、河北军工罐头、上海午餐肉罐头。

华南地区:流水的配菜,铁打的豆豉鲮鱼

广东是中国本土罐头的起源地之一。

19世纪后期,珠三角兴起“下南洋”。人们远离家乡打工创业,家人考虑到他们出外也会惦记家乡味,就想着把将家乡盛产的鲮鱼让他们带走。

要想把鲜鱼的味道保存下来,最好的做法就是把鲮鱼煎至金黄后,浸泡在盛满豆豉油汁的瓦罐中,能保持长时间保存不腐坏。他们可以把这口家乡味放进行李,在远方品尝。

游子的乡愁成为了商机。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州广茂香罐头厂于1893年建立,第一罐豆豉鲮鱼罐头就此诞生。

其后,广茂香数次更名,在1958年变成广东罐头厂,生产豆豉鲮鱼罐头。而厂家在香港注册的“鹰金钱”商标,也成为广东人念念不忘的童年美味,传出“百年鹰金钱,始创豆豉鲮鱼”的佳话。

豆豉与鲮鱼皆为广东特产,当两者碰撞交融,诞生出地道的广东味道。这也能成为游子在外奔波劳碌之后的犒赏,依靠这一罐豆豉鲮鱼,慰藉一天的疲劳和思乡的烦忧。

如今,豆豉鲮鱼成为很多广东人的居家必备。“每逢夏季,对油腻饭菜无感时,熬点白粥,搭配一盒豆豉鲮鱼罐头,立马胃口大开。”广东人周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掀开薄薄的盒盖,铺满豆豉的油汁里,是一条条散发豆豉香的鲮鱼。炸过的鱼骨不用剔除,反而越嚼越香。

鱼肉更是没有一点腥味,肉香的层次却更丰富。吃起来酥嫩有韧劲,每一口都是满满的豆豉香,甚至比刚出锅炒的豆豉鲮鱼更入味。

夹一颗豆豉送进嘴里,感受豆豉在齿间咀嚼、融化的过程,鱼肉的鲜香与豆豉的酱香味交织在一起,足以让人称绝。

豆豉和鲮鱼都是广东特色食品 图源:视觉中国

美食家蔡澜先生在谈及豆豉鲮鱼罐头时曾说过:“天寒地冻,当肚子饿时,来一大碗热腾腾的白饭,夹一块豆豉鲮鱼吃,绝对没有比这更美妙、更令人满足的饭菜。”

在广东人的菜单上,豆豉鲮鱼罐头可不止是配白粥、白米饭,只需稍微加工,就能成为餐桌上的一盘上品菜。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豆豉鲮鱼罐头油麦菜,蔬菜稀释罐头中的油,豆豉的酱香又可以遮盖油麦菜细微的苦涩。入口,清爽而不单调,味道浓郁而不油腻。

在广东,几乎每家粤菜餐厅都有豆豉鲮鱼炒油麦菜这一道菜。就如同湘菜中的农家小炒肉,这一道菜是否镬气十足,一定程度能体现这家餐厅厨师的水平,毕竟这是本地人的独特回忆。

“半罐豆豉鲮鱼炒油麦菜,小时候爷爷奶奶常做给我吃的,他们还会把鲮鱼都夹给我吃。”这口味道,也是周颖的童年味道。

华东地区:

家有喜事,必开午餐肉

在长三角人们记忆里,少不了午餐肉罐头。

午餐肉罐头最初是舶来品。它诞生于1937年的美国,一开始定位是军粮。二战结束后,上海稍微富裕点的家庭会经常托人买军队剩余的午餐肉罐头。

于是,这种名为“肉”,吃起来Q弹、香味独特的罐装食物,开始在上海走红。

1957年,上海梅林罐头厂请来斯洛伐克专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午餐肉罐头。因为价格不菲,最初能消费得起的家庭并不多。

演员陈冲曾在自己的微博发文回忆,1979年自己还是18岁,在拍摄**《小花》时,眼巴巴的羡慕同剧组的演员有午餐肉罐头吃。“也许十八岁生日那天,吃到了午餐肉,那一定是幸福的。”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家有喜事请客吃饭,一盘切得规规矩矩的午餐肉成为必不可少的菜品。

那会,用一盘午餐肉待客,和现在端出鸡鸭牛羊等硬菜待客,是差不多的礼遇。

当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经济飞速发展,午餐肉罐头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在一个家庭里,打开午餐肉罐头,仿佛是父亲的特权。因为旧式包装是需要用底部小钥匙把盖子转开,扣出整个午餐肉,整个过程需要力气。当父亲打开包装,一股独特的肉香扑鼻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咽下口水。

午餐肉常常都与鸡蛋搭配 图源:微博截图

如何料理午餐肉,成为母亲接下来的任务。打一个鸡蛋,将午餐肉切成薄片浸泡在蛋液中,再夹起放进平底锅里,将其煎至两面微金黄。

最后一步是淋上辣酱油或者番茄酱。浸过蛋液的午餐肉,表皮酥脆,内里嫩滑,口感层次更加丰富。鸡蛋与午餐肉的味道相融合,香而不腻。

在物资丰富的年代,长三角把更多本土美食放进罐头,不论是红烧排骨、梅菜扣肉、油焖笋,还是四喜烤麸、排骨莲藕汤等,人们随手拿出几罐,稍微加热摆盘,就能轻易做成一桌家常大餐。

华北地区:

硬核的肉食罐头,能量之王

罐头地图往北,就不得不提让华北地区人们痴迷的红烧肉罐头。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里面,穿着军装的演员周冬雨对着镜头大快朵颐地吃一罐红烧肉,边吃还边诱惑观众:“你们不吃,可不是我不给你们啊。”电视剧播出后,这款罐头被网友们疯狂搜索。

红烧肉罐头的前身,是特供部队的军工罐头。

从罐头的包装就能看出军用的特点——以军绿色、黑色为主要色调;最初的包装延用无拉环的密封方式,十足的军工味儿;最能说明特点的还是满满当当的一罐肉食,对于军需而言,肉是保证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保证体力的根本。

于是,各类能量十足的肉类食品就被放进军用罐头里,牛肉、午餐肉、扣肉、蹄膀等,配以红烧的做法,组成了能量食品,满足了北方吃肉的豪横。

肥瘦相间的红烧扣肉和蹄髈、大块结实的牛肉、酱味醇香的狮子头……每打开一罐,都会感叹,这肉实在太多了。肉食者见到这一罐头,大抵是走不动路了,开盖后迫不及待往嘴里送。白肉浸泡在油中,一口下去,软软的肉、满口的满足。

网友用红烧牛肉罐头加上土豆倒进小锅煮食,“又香又下饭!” 图源:微博截图

稍微有点耐心的吃货,会选择配上一碗热乎乎的米饭,将罐头连汁带肉放在米饭上,将肉碾碎后与米饭均匀搅拌。油汁包裹住每一粒米饭,堪称下饭神器。

更有甚者,将罐头肉作为主料,搭配葱花、土豆、茄子、面条等等入锅煸炒,五分钟待肉汁的味道渗透到菜里,一道丰盛的菜品就完成了。

受“生鲜至上、不时不食”文化洗礼的人们,在特殊时期想起尘封已久的罐头。但也是这些罐头,成为特殊时期最能慰藉人心的食物。

当然,在特殊时期,商家想的比你周全得更多:有罐头商家上架了单兵自热食品、单兵即食食品、常温集体食品、压缩干粮等各类军用食品。其中应急求生食品套装,号称能满足一家三口15天所需的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