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
1、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2、、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叫古丽娜的小姑娘。古丽娜的父母白天忙着上班,没时间照看他,要是邻居也没人的时候,就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然后指着一个玻璃罐子说,里面有糖、有饼干、有巧克力,想吃就自己去拿。小古丽娜很乖,不哭,也不闹,只是觉得一个人不好玩。 一天,古丽娜遥控着他的玩具车,在屋子里跑来跑去。突然,他隐隐听到一阵“悉悉卒卒”的声音,她一找,生硬就停了,他停下来,声音又响起呵,原来是一只小老鼠钻进了她的糖罐里,怎么也跳不出去。也难怪,这糖罐口小腹大,四壁光滑,如何逃得出去?看见古丽娜走过来,老鼠更加跳蹿得激烈,一双绿豆眼闪着哀求的光。古丽娜见它可怜,就将罐子翻转,只一倾斜,它就慌忙逃出,跑回洞里去了。后来,古丽娜常常为给小老鼠吃好吃的,小老鼠也不怕她了。一天,古丽娜的父母回来了,突然,小老鼠跑了出来,使劲的拉古丽娜,古丽娜不走,小老鼠就咬了一口古丽娜。古丽娜哇哇大哭。爸爸见了,拉着古丽娜和妈妈,打着小老鼠。小老鼠把他们带出家门,就被打死了。忽然,有人喊:“地震啦,地震啦!”爸爸妈妈和古丽娜赶快跑了出去。地震停时,古丽娜一家恍然大悟,小老鼠是救他们的,是恩鼠,爸爸却杀死了救命恩鼠!
3、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她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那双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她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4、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刻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彻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 的。
《感恩的心》( 摘自《丹妮文集》)
我是含泪听完这首《感恩的心》,也是含泪给儿子讲完这个故事的: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为了养家糊口,妈妈早出晚归地辛勤工作,每天很晚才回来。每当夕阳西下,小女孩就开始站在自己的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着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一贫如洗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算得上是难得的美味了,而且每晚妈妈都会用手语教她唱歌。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天已经黑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等啊,却总也看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晃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反应,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才发现,妈妈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了: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非常恐惧,拉着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了,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做。于是她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勇敢地活着、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地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我来自偶然,象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我哽咽着讲完这个故事,儿子迫不及待地问:“妈妈,那个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她一个人能活下来吗?”我说:“她一定活下来了,而且她会生活得很好!因为她的妈妈留给了她一样生活的法宝——一颗感恩的心!”。
是啊!这是一位多么伟大而智慧的母亲!她没有给她那失语孤苦的女儿留下首饰珠宝、没有留下万贯家财,留下的却是亿万家产也无法匹敌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一颗感恩的心!她教会了女儿不仅要感谢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人、感谢上苍赐予的顺利和安康而且还要感激打击及伤害自己的人、感激上苍馈赠的不幸及磨难,正因有了这颗感恩的心,她那命苦的女儿就能勇敢地面对人生一切惊涛骇浪、就能宽容地笑纳人间一切波折坎坷,并把这一切苦难化为哺育自己成长的乳汁琼浆,在风雨的洗礼中出落得更加坚韧顽强、更加卓而不凡!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拽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我给孩子讲完这个故事,发现她的小脸上已经挂满了泪珠。她真的很伤心,不停地抽泣着。她说小女孩真可怜,她的妈妈真可怜。我不知道她能不能明白这首歌的真正含义,但是我相信到某些特定的时刻她一定会想起这首歌,想起这个小女孩,她会珍惜自己的生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坎坷辛苦,无论多大的风雨,她都可以勇敢地去面对,永不放弃。
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
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朋友的巴掌与帮助
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该把它记在最容易遗忘`最容易消失不见的地方`由风负责把它抹掉`而当朋友有恩与我`或者对我很好的话`就应该把它记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尽管风吹雨打也忘不了
善良的力度
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子上 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女士让位太太坐定后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女士右脚有点不方便,才了解先生为何不请她起来 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
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是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中途大可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 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 太太听了相当感动,觉得世界都变得温柔了许多
"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多浩荡大气、慈悲善美的一句话 它能将善念传导给别人,影响周遭的环境氛围,让世界变得善美、圆满
“善良”,多么单纯有力的一个词汇,它浅显易懂,它与人终生相伴,但愿我们能常追问它、善用它,因为老祖宗早就叮嘱过”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啊
女儿
有一次, 在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大约在十月份,我发烧高烧在卫生院打点滴,我在家里留了纸条,让她别等我,放学回来后,自己到对马路去买客饭吃。可是到了晚上6点钟的时候,病房的门被人推开了,只见女儿拎着保温瓶进来了。是她亲手做的米饭和几样小菜(有丝瓜炒毛豆、炒鸡蛋等),当时我惊呆了,因为女儿以前从来没做过这种事,而且菜的味道还不错。女儿说:“自己一定要学会做饭给妈吃,也要学会照顾别人。”当时我真的非常感动。
春节的味道:年三十一大早,妈妈突然提议要给我们这一单元所有的邻居在初一早上送饺子。我诧异地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妈妈面带幸福地说:“我小时候六、七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每到春节的时候,你的姥姥就会带着我挨家挨户送热气腾腾的素饺子,意在一年都过得平平安安。而邻居们也会给我很多好吃的。大家有说有笑,好东西一起吃,这年也似一起过,多幸福啊!可现在……”我忍不住说:“我们搬来这里都一年多了,邻居家姓什么我都不知道,见了面也最多打声招呼,犹如陌生人一样。可是这一单元一共有十几户,得包多少饺子呀”妈妈说:“有志者事竟成。”“妈妈,还有我呢。”我拍拍胸脯说道。
说干就干,我和妈妈来到菜市,买来了包饺子的材料。来到家里,妈妈利索地调好了香喷喷的韭菜鸡蛋馅。幸亏我平时跟妈妈练习过擀饺子皮,这次可派上大用场了。我擀饺子皮,妈妈包饺子。将近下午五点,我们终于包好了预计的饺子数。
为了让大家一起床就能吃到饺子,我和妈妈一大早就起来煮饺子,并把饺子盛在碗里。我们来到第一位邻居家,我负责敲门。当邻居开门后,我首先礼貌地说:“叔叔,新年好!我们是楼上的邻居,特意给你们拜年。祝你们新年快乐!”妈妈接着说:“这是我们包的饺子,请尝尝。”邻居叔叔先是一愣,然后像是回过了神,连忙接下饺子,连声说谢谢。虽然邻居叔叔有些意外,但明显看出他很惊喜。就这样,用了两个小时,终于挨家挨户送完了饺子。
当送完了最后一碗饺子,我和妈妈对视一笑同时坐在了沙发上。妈妈有些担心地说:“不知道我们包的饺子大家喜不喜欢吃”我说:“饺子的味道并不是很重要,关键这饺子里代表我们的心意。”
就在我和妈妈讨论的时候,我听到敲门的声音。我赶快开门,原来是邻居。一开门邻居就说:“你们的饺子真好吃,我们也做了麦芽糖,你们也尝尝。”妈妈请邻居进来坐。一会又来了好几位邻居,他们都带着亲手做的麻叶子、丸子、年糕、春卷等春节传统美食。不大一会儿,客厅里就坐满了人。“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大人们此时犹如多年不见的朋友,谈论着小时候过节的故事。虽然我不太能听明白他们的谈话,但从他们脸上分明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幸福。这是我记忆中妈妈过得最快乐的一个春节,让我也感到比往年更浓的年味。
我们村也在元旦期间自发组织了打年糕活动。
2、每到腊月廿十七、廿十八,村里就会组织大家打年糕,作为年末最后一次集体活动,无论大人小孩都是非常期盼,踊跃参与。
3、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打年糕。
4、新年到了,邻居家在打年糕,于是我也去凑热闹。
5、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一锤一棒地打年糕。
6、腊月初打年糕,打了年糕年年高。
7、这里有许多好玩的项目,如:割草喂鱼、小小竹排画中游、炒花生、打年糕等。
8、打年糕还在继续,我们笑着,闹着,吃着。我希望明年村里还能这样打年糕,也希望城里的小朋友能来这里感受打年糕的乐趣。
9、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松花糕团被倒在了石臼里,叔叔举起大木榔头朝松花糕团舂去,大伯在石臼旁弯下腰把松花糕团翻身,你舂一下,他翻身一次,如此循环反复,渐渐地,松软的松花糕团变成了柔韧的年糕。
孩提时,常听母亲说起一句宁波老话“大人盼种田,小人等过年。”那时我这个懵懂孩童实在不知道这话有什么道理。
稍微长大一点以后,慢慢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事实正是如此:我们一家和左邻右舍大都是给人家做长工,打短班的贫苦农民,农忙时起早贪黑出去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农闲时节在家里勒紧裤带艰难度日,求的只是吃饱穿暖,从不奢望吃得多好穿得多漂亮,大家都日复一日地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只有到了大户人家开秧门种田那天,老板才会做锦团、买鱼、斫肉让这些种田人、短班、牧童团团圆圆地吃上一顿;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呢?最盼望的就只有过年,过年了家家户户多少点就会做一点年糕,买一点好吃的东西。特别是正月初头那几天可以穿新衣服,拿压岁钱,有零食吃,还可以到外婆,舅舅家拜年 ,屁颠屁颠地追着马灯班子、洋扫地的艺人看看热闹,有时还能跟着哥哥姐姐出去看戏,在热酒摊边吃一付大饼油条、一节甘蔗。
过年的气氛在秋收以后没多久就渐渐地浓了起来,陆陆续续地乡亲们开始做年糕了,当时每个村基本上都有专门的年糕班子,班子的成员就是农闲在家的长工、短班,他们常常是每年就这几个人凑在一起,置办了石捣臼、捣子头、大小桌板、印糕板等等工具,根据主人家的预约起早摸黑地上门服务。主人家只要磨好年糕粉、刨碎,揉细,等年糕师傅来了就可以动工做年糕。大户人家单独叫班子在自己家里做,小户人家几家合起来借一个地方做。
做年糕,我们小孩也是很开心的。看着姐姐、妈妈满脸通红地在灶膛下烧火,听着灶膛里燃烧的菜籽干、芝麻杆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在年糕作场里像小狗那样跑进跑出,不但能吃大人摘下来的火热的年糕团,还能拿走师傅用年糕捏成的兔子、老虎、水牛和盘龙等等好看的东西,妈妈说:“做年糕时小孩不许哭,也不许说不好听的话。”这时候不管我们如何顽皮,大人都不会骂我们,更不会打人啦,据说这是为了图个吉利
就是自己家里不做年糕,这个时候也能吃到年糕团,特别是早上还睡在床上,每天总会有人来敲门,那肯定是有人送年糕团来了,因为左邻右舍做年糕都会手挎一只篮子给邻居们送年糕团(宁波老话说:“隔壁邻舍碗对碗,亲戚朋友篮对篮”,邻居们有什么好吃的互相送一下是极其正常的事情)。年糕团大部分是没有馅子的,也有一些用笋丝咸菜馅的,最好的是黑洋酥的不管有没有馅子,睡在床上吃着热腾腾的年糕团,这滋味直到今天想起来,还是那么令人神往。
在长久而热切的期盼中,从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那天晚上开始才真正算是过年了。
孩子们盼望着祭灶以后妈妈分给自己的祭灶果,那一个小小的期盼可是一天、一天、又一天,一盼就得一年啊。这整整一年,大人们时不时就会摸着孩子的脑袋说:“ 乖乖过,过年给你吃祭灶果。”好容易盼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上香祭灶。所谓祭灶就是在烟渠上,灶君前,放一杯清茶、燃二支蜡烛、点三根棒香、供四盘果品。果品当然因家境不同而千差万别。一般这祭灶果都是由外婆家送来的,有钱人家从宁波城里买来整包的外面贴着红红绿绿图画的祭灶果;贫寒人家就用自己炒的年糕干、砂炒豆、荸荠和胖部代替;稍好一点的人家到小店里去称一点零星的祭灶果,如:油果、黑白芝麻糖、红球白球等等。第二天孩子们吃着昨晚的祭品,虽然好坏有别,不免有点眼馋,可还是玩的很高兴的,嘴里还会自我安慰:“我们明年也去买。”
祭灶过后,就得开始准备过年了,第一件事就是掸尘(大扫除):在母亲的带领下,兄弟姐妹齐动手,扫帚、抹布、拖把,全都用上。哥哥还在长竹竿上扎紧了竹丝去掸扫椽子和桁条上的灰尘,该洗的洗,该扫的扫,妈妈头上包着布蓝,我们纷纷戴上草帽、笠帽,可四穿凉棚的小屋里的灰尘还是粘得我们个个灰头土脸。河埠头熙熙嚷嚷全是洗涮羮橱、板凳和各种家具的邻舍隔壁,虽然冰冷的河水冻得人人手指发麻,但大家还是说说笑笑,一派喜庆。
然后是准备年货:杀鸡,买肉。鸡是家里养的公鸡,母鸡是舍不得杀的,还指望它明年生蛋呢;肉就得到下应市场上去买了,我们家总是只买那么一块手掌宽的条肉,同时还会带回一碗平时吃不到的蚶子,再加上不舍得吃的鸡蛋和哥哥种的各种蔬菜以及他捻河泥时捉来的养在水缸里的河鱼、河虾这一些就是我们家全部的年货了。烧鸡、烧肉的汁水油光光的,飘出一阵阵扑鼻的香味,母亲就用它烧一大锅年糕汤,还请来几位邻居以及叔伯兄弟一起喝点酒,当然他们也会叫我们去吃年糕汤,母亲说:这叫“分岁”。有钱的人家大年三十大清早还要请菩萨,叫做“飨熹”,听大人们说“飨熹”时都用漆着红漆的祭盘装食物:利市头(猪头)、元宝(用年糕做的)、鲤鱼、红糖、长面等等,全是些讨口彩的好东西,象征着赚钱、发财、高中状元、红红火火、长命百岁。三声炮仗响过以后,点上大红蜡烛,然后跪拜祈祷……我们因为一无所有,就应了那句俗话:“五更飨熹,百无一件 ”,那也就只得免了。
过年时小孩最喜欢的就是零食,然而我们买不起,只得自己就地取材:还是砂炒倭豆、年糕干、胖部(生谷子放在锅里炒开花)、荸荠(这可是我光着脚从人家荸荠地里捡来的),有时还会从小店买回几颗小糖和一包香糕。母亲给的压岁钱牢牢的压在枕头底下。而母亲在临睡前,还要盛一碗年糕,一碗菜浆放到米缸里,说这是年羹年饭,祈求上天保佑让我家来年好一点,有饭吃,有下饭。关门前再在大门上贴两张门神。
乖乖地睡上一觉就是新年啦!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不像平常那样赖着不肯起来,一听到外面的爆竹声孩子们就抢着起床了。我们是买不起爆竹的,只能远远地扪着耳朵看人家有钱人玩(俗话说:“人家做块做年糕阿拉心头咋难熬;人家放炮仗阿拉敲破甏。” 就是当时我们这些人心理的真实写照)。我身上穿的所谓新衣服,其实就是没有补丁的长衫和用哥哥穿下的破裤子改的夹裤,只有一双布鞋是新的,“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烂阿四”,没有补丁就算是新衣服,感觉已经很不错了。就这样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的到来。吃了酱板汤果得开始出去拜年了,当然先给母亲拜年,母亲摸着我的头说:“你又大一岁了!以后要听话.”然后到堂前去参拜挂在正中上方的列祖列宗的神像(就是一些穿着清朝服饰的画像),有的人还会结伴去庙里拜菩萨。最有趣的是去给长辈以及左邻右舍拜年。呵!这下收获可就大了,这件小小长衫的前兜装满了大人们给的零食,虽然差不多全是农家土产,但偶而也会有一小段甘蔗、几个橘子,就会令我欣喜若狂了。
那时最热闹的是民间组织的马灯班子,五六个人一班,四个人骑着彩纸或彩布扎成的马灯,一个人将高高地扎在一起的九面锣鼓“咣彩咣彩”地敲打得震天的响,四个骑彩马的孩子边舞边唱:“…… 哎格楞灯吆 …… 年糕无没块也好!” 看热闹的各家各户都会拿出一点年糕、块之类的给他们。前脚送走一班,后脚又来一班。另外还有“佯扫地”,一个人头上扎着草圈,脸上画着花脸,打扮成小丑摸样,手提一把扎彩的扫帚,到人家门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佯装着扫地,口里说些吉利话;“嘟 答 扫到东,老板屋里盘青龙” 然后也是乞讨点吃食、零钱什么的。
年初一一般不走亲访友,而是拜菩萨,拜祖宗;初二开始走亲戚了,那时的乡村小道上,你来我往,全是拖家带口的行人,手里提的不外于桂圆、枣子,甘蔗、橘子等礼品,小河里船儿吱吱呀呀欢唱着,男男女女不是去走亲访友就是去赶场看戏。每次我出门妈妈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别人家里进门就得拜年,吃饭时一定要懂礼貌,大人不动筷,小孩不可先吃:鸡肫、蚶子、鲤鱼一律不许吃;肉丸,蛋饺只能吃一个 看着客人到我家来他们也是这样吃菜的,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后来问妈妈:为什么吃菜还有这么多规定?妈妈说:一家就杀一只鸡,一只鸡只有一个鸡肫,蚶子和鱼很贵的,也只有这一碗,如果先到的客人把它吃掉了,后面再有客人来怎么办!一定要等到所有的客人都来过了,剩下的菜我们才可以吃.听说有的地方还有用木头鱼红烧以后摆在桌子上佯装请客的。
正月里,读书小孩放假,那时也很少有寒假作业,小伙伴们不但玩的人多,玩的时间长,而且大人也不会怎么限制我们。那么,我们那时能玩点什么呢?无非还是跳绳、打弹子,接子、类瓦桥(滚铜板),追逃、踢毽子等等。不过因为口袋里有了一点点压岁钱,不少人还会到小店里买几张“香烟牌子”(类似现在的小画片),几个人聚在一起括画片,还有人去买几个“甩炮”、或者一把火药枪,剥一根火柴的头装在里边,“啪啪啪”地打着吓人。
大人们打麻将的地方一般是不让小朋友进去的,他们静静地玩,就怕小孩子吵闹;还有的大人会“挖花”,四个人一边打牌,一边唱花名,我听到过好几次,十分好听。最热闹的是男男女女围在一起“打牌九”,一副三十二只竹牌,一个人坐庄,三个人打,后面还围着一群人,有拼庄的,有参打的,有掷骰子的,还有高高地站在庄家对面监督场面的(他们叫“撬脸”),更多是观战的,真所谓:四赌、八看、十六相(围观的意思)、三十二人打围墙……大呼小叫,热闹非凡。这打牌九不像打麻将、挖花那么文文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而是来去自由,有赢了钱兴高采烈地回家去的,也有赌光了钱灰溜溜逃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真可谓前赴后继。母亲总是告诫我们;“赢来三只手,输掉实咎咎。十赌十输,千万不可去赌!”可我们看着人家那么热闹,心里总有点痒痒的,母亲就让我们在家里玩牌九:接龙、钓八九、拆子龙……我们不赌钱,她就给大家分一大把砂炒倭豆代替现钱互相支付,就这样一边玩一边吃,玩好了,豆也吃完了。
春节的最后一个活动当是正月十四夜了。我小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元宵节”,只知道我们乡下还要在正月十四那一天的夜里吃汤果(汤团是稀罕点心,只在有贵客光临时才能吃到),吃完汤果,孩子们提着大人自己扎的兔子灯、南瓜灯,还有五角星灯,里边点上蜡烛,从各家各户跑出来,口里说着:“和去、大去、赶到茅山吃草子。”汇合在一起,由弄堂这头走到弄堂那头,说是“赶老鼠老猫”……就这样算是过完年了。
有道是:“有佬挣家计,穷人增年纪。”春节很快就过去了,人长了一岁,日子又回到原来的轨道。大人们又在叹息:“唉!过年好过过日难哪!”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孕期习俗).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