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的文化蕴意是什么?汉服在未来何去何从?

男朋友 0 70

汉服的文化蕴意是什么?汉服在未来何去何从?,第1张

汉服文化蕴意是什么?汉服在未来何去何从?
导读:人们每每提到华夏,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巍峨不倒的万里长城,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可是,别忘了,还有一种,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礼仪之邦的代表,文明之巅的骄傲,它就是华夏衣冠——汉服。汉服,又称“衣冠”“汉装”“华服”。它始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人们每每提到华夏,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巍峨不倒的万里长城,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可是,别忘了,还有一种,它是中华文明的象征,礼仪之邦的代表,文明之巅的骄傲,它就是华夏衣冠——汉服。

汉服,又称“衣冠”“汉装”“华服”。它始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于古圣先贤云集时传承,于历史长河中洗练,于满清灭明的血河中落幕。

在销声匿迹358年之后的今天,2003年,11月22日,它再次出现在在大众的视野中,可是,认识它的人不多了。身穿一身汉服的人走在街上,却被人们看成穿着和服的。这不禁让人思索,为何身穿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会被如此认为?国人为何会对自己的传统服饰感到如此陌生?

再此,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何为汉服?它承载着怎样的汉服文化?目前它发展到何种程度?汉服文化该何去何从?

一、什么是汉服?

汉服,即当今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明末清初以汉民族生活圈为主,人们所穿的服饰样式。历经千年岁月,如今依旧是华夏的明信片。

二、汉服文化

汉服久经岁月的洗礼,以其自身的气韵力压群芳。它在世界历史上也享有盛誉,是华夏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承载着华夏民族的主导思想,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作为华夏文化礼仪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是必不可少的。

1、 服饰体现等级制度

汉服的面料主要有两种,即麻织品与丝织品。汉唐时期,织物品种繁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手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到了北宋时期,朝廷特别设立了“绫锦院”,为了专供贵族享用,就网罗了优秀的蜀锦织工为其制作礼服,从而形成宋锦,被赋予中国“锦绣之冠”的美称。

至元代,皇家规定,云锦只能为皇室所用。这从另一面也能说明,当时等级制度的森严。皇家有权利享用一切,但是,我皇家使用了,那你旁人就不得在用。

2、 服饰体现美学

肃穆凝重、质朴大方是汉代服饰的整体美学风格或审美风范;其图案制作精密,具有追求大气、明快、丰富、多变的格调。

唐代在封建王朝体系中,是最鼎盛的,其服饰图案不仅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还融合了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又吸取了诸多异域风采,兼容并蓄为一体,使唐代的图案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明代服饰图案在继承前代图案的同时,创造并丰富了谐音图案和寓意图。明代吉祥图案利用象征、寓意、文字等方法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汉服明礼仪,礼制不一般。不论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还是给人以美感的古代美学,在汉服体制上,都有所体现。与此同时,儒家的仁义思想也在汉服体系中有所呈现。

三、汉服的历史发展

在仰韶文化时期,因农业与纺织业的产生,在加上后期养蚕织布,使得人们的衣冠日臻完善。《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夏商以后建冠服西周冠服依古法;西汉实行“深衣制”,李渊颁布“武德令”;武德令后成体系,**直属天子色;宋代讲求简朴风,剃发易服汉服瘾。

自清朝入关后,汉服受到了极大的摧残,顺治二年,清政府强令易服,不服者,即杀之。虽如此,也没能让汉服彻底消失,只是得以保留的并不多。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审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下,汉服这一传统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加之在传统节日、祭祀先贤等传统活动上,身穿汉服进行的传播、推广,掀起了以汉服为主的运动——汉服运动。

四、汉服的现状

“汉服”不为现今社会大众所熟知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可以思考。

其一,中国传统服饰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生活中没有熟悉、认同感。不要说在传统节日时穿汉服,就是在寻常百姓家想找到一件汉服,也实属不易啊!在者,人们总会觉得“汉服”似戏服,那是在古装剧或是传统戏剧的舞台上,才穿的。

其二,政府或基于政策考量,并没有进行主导提倡与推动。

其实,所谓的提倡,也不是说把“汉服”定为“国服”,只是恢复一种传统服饰的穿着,且不把它加入到奇装异服行列里去。一件传承千年文化底蕴的汉服,你说它是奇装异服,这就是我们的不对了。

人家站在历史舞台上五千年,只是被迫隐迹,又不是真正的消失,凭什么这么说?我们只是希望在个传统节日诸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对于穿汉服的习惯给予支持和提倡。如果能够推动,最好不过。

其三,一般人对穿汉服这件事有些误会,总觉得这宽大的袖子、件数繁多的汉服,穿起来不方便,还会耽误平日里的工作。殊不知,他们不习惯的“汉服”是礼服与祭服,都是需要在特定场合的才能穿的。

其实“汉服”中也有常服和便服的,就像在西方,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也不会总穿着礼服、燕尾服是一样的。

五、汉服运动

作为千年文化结晶的代表,汉服所体现出来的优雅、悠闲、自然和飘逸,不仅被认为适宜于清静、安详和豁达的生活,更被认为很好地表现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气质及仪容等。

在汉服隐迹350年之后,随着传统节日的逐渐被重视,它隐有问世之兆。汉服热爱者,也在想着怎样能让汉服、汉服文化问世、被重视?于是,有了汉服运动。

1、汉服运动的复兴者顺应时代潮流,跟着“丝绸之路”的政策,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等口号。

他们坚持利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汉服讲解与宣传,在现实中利用网络的影响,吸引志同道合的爱好者进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术的研究与学习,偶尔之时,还会举行华夏文明生活方式的尝试活动。

2、汉服运动目前是处在与现实社会对话、博弈的状态中,在不被理解,甚至被误解、曲解的大环境中,去坚持那些在他们看来是不能让步的基础理念,也在顺应时代的脚步,不断的作出变通和调适。尽管过程艰辛,但是,这份坚持取得成效,这就是好的。

3、汉服运动与“儒学”“国学”的结合,也是条可供选择的路径。虽然说只是在冠礼、笄礼、婚礼和祭礼等方面的建构性尝试,并将这些建构性尝试运用到生活中,通过礼仪的情形,完成个人的某件人生大事,还是有效果的。

如举行仅限于亲友圈的冠礼、笄礼、婚礼等。事实上,很多汉服运动的早期精英均身体力行地分别举办了个人的汉服婚礼(有周式、汉式、唐式、明式)等选项。

4、汉服运动的政治性。汉服运动的口号可以紧随实事政治 ,我国提出的“中国梦”,我们就可以借鉴,现在已经出现的汉服口号 “华夏复兴”或“兴汉”,这就很好。虽然说表述不同,但是也算与时俱进。

5、汉服运动还可以扩大化,具体表现在各地举办的户外汉服雅集活动,包括穿汉服过传统节日、穿汉服祭祀先贤等,不仅频次不断增加,规模也在逐年扩大,而且有些汉服活动还实现了惯例化、恒常化,就像西塘的汉服文化周。

其实,汉服运动具有多重属性,从不同角度看,所表述的意义不尽相同。从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全面复兴的趋势来看,汉服运动只能是国学复兴、民间信仰复兴、传统礼仪复兴等大潮中的一支流脉。

六、汉服文化该何去何从

汉服是我们祖先穿了将近四千年的传统服装,只是在清代断了片儿而已。如果没有满清“剃发易服”的强硬统治,现在的普通百姓身上,一定仍有身着传统汉服开展日常作息的。

汉服应该作为我们普通含汉族人日常可选穿的服装之一,而不是像现在看到穿汉服走上街头,就以为是拍**的一样。几千年的文明、文化应该在我辈以级后代,传承下去。让汉服文化在复兴民族文化的浪潮中开花、结果。

七、小结

汉服之美谓之华,汉服风雅展傲骨。重建民族自尊、寻回民族自豪、复兴华夏文化、重塑中华文明,汉服文化的传承是我辈应该扛起的责任!

中秋节穿汉服,象征意义非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展现我国华夏的璀璨文明。

我们的传统汉服,会时刻的激励我们,规矩做人,规矩做事,要有君子之道。如今,穿汉服,传承的是一种历史的文化态度,传承的是古人的礼仪修养。

中秋节的历史与由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周礼》,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男生小孩穿的汉服红色是桃皮红。桃皮红是一种传统红色,取自桃花的细皮,通过精细的染制工艺,呈现出的明亮的红色,具有优雅、温暖的气质,适合用于男生的汉服。此外,桃皮红也寓意着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非常适合用于小孩的汉服。

互相交换定情信物,是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质的重要礼仪,这就是我们现在人常说的仪式感,信物可以不必过于昂贵、也不必是特殊的什么东西,但是总得是有一定来历,或者和自己有些关系,精神上的含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一旦交换了信物,就表示把自己的忠心,也交付给了对方。

一般的定情信物,大多都是戒指、手链、罗汉钱等东西,在古代的时候,定亲一般都是父母之命,或者有些时候,男女双方产生了感情,但迫于礼教的压力,所以私下里互相交换信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且信物一点要保管好,丢失了就代表对对方的不忠,要是感情破裂,就会把信物,退还给对方。

虽然定情信物是流行于古代的,但是现在人们,也会在谈恋爱的时候,或者是各个重要的节日,送给自己男朋友或者是女朋友,一些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也代表着自己的心意,也表示两个人的关系,小编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和现代,有什么通用的定情信物呢?

先来说说戒指这个东西,用戒指定情这种习俗,已经在我国由来已久,南朝时期至晚唐之前,戒指都是男女互赠的,后来到了晚唐之后,就渐渐变成了,只能男子赠予女子,直到现在,有很多款式的时髦的戒指,是人们定情最喜欢送的礼物,而且在两人订婚、结婚时,都要有戒指作为纪念。

再来说说手链这种东西,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是都有的,也是人们会送到的一种信物,一般都是银制的,也有宝石、水晶等材料制作而成的,大家要注意,这里的手链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链状的,和手镯手环等,都不一样。

手链的一个作用,除了美观之外也有祈求平安的意思,也表示了以他之爱,冠你婉间牵手终身等的含义,是定情信物中,除了戒指之外,送的最多的一件礼物了。

耳环也是古代和现代,女子们都喜爱的一种装饰,早在《山海经》中就有了,女子佩戴耳饰的记录了,所以穿耳的起诉,从三代起到现在一直都在流行,耳饰分为耳钉、耳环、耳坠等样式。

清初的李渔李笠翁,有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和美学家,就曾经在《闲情偶记生容》中说到过,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见耳环这种东西,在古人的审美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还有一种信物是裙子,裙子也是古代现代女子,都穿的一种衣物,但是古代的裙子和现代, 又有些不同,古代的裙子有不同的材质,其中绢做的最为普遍,皇家公主比较尊贵,用的起百鸟的羽毛,用这羽毛织成了百鸟状的裙子,但毕竟奢华的贵妇还在少数,普通人家的女子,都穿的是简单的布裙。

古代也有不少著名的裙子,有石榴裙、凤尾裙、月华裙、弹墨裙等,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风俗,颇具古风,现在很多人喜欢汉服、唐朝服饰,也会偶尔传出来纪念传统,而现代的裙子,样式要更多了,这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在平时也都看过不少。

古代关于裙子,最经典的一首诗,那就是女皇武则天曾经给李治写的一首,其中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两句话最为经典,纵然后来成了一代帝王,但她的心中,总是留有绵长的相思。

    对于汉服文化,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有很多人对于汉服的第一印象就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人都按照字面的理解,都认为汉服就是指汉朝的服装,但其实并不是这样,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或者宋朝,这些朝代的民族传统服装都被称作为汉服。汉服的跨度时间也是非常广的,并且汉服文化的种类也是十分的繁多。

    有很多人认为电视剧拍摄当中的古装就是指汉服,但其实这两者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为古装就是指在我们中国古代所穿着的服装,当然,汉服也是属于古装的一种,但是汉服在古装的范围里面是比较小的,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汉服。有很多电视剧当中都有自己设计的服装,这些服装都是属于古装的一种,而且都是一些现代化的设计,这些古装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汉服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当中的汉服,都是有着各自的特点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汉服的时候,应该要根据自己的喜好。然后去选择不同朝代的汉服文化。

    近年来,喜欢穿汉服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汉服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我认为襦裙也是最具有汉服特色的一款服装了,这也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款汉服服装,并且襦裙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衣领的样式,可以分为交领襦裙,或者是直领襦裙。而按照裙的高度,又可以将儒裙分为齐腰襦裙,齐胸襦裙,或者是高腰襦裙。对于一些身材偏胖一点的女性,则可以选择稍微长款一点的襦裙,这样子对于自己的身材能够起到很好的修饰作用,并且襦裙通常来说上衣都比较短,而下身较长,通过这一点可以拉长我们的身材比例,让人看上去更加的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