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挂灯笼讲究

孩子 0 145

添丁挂灯笼讲究,第1张

添丁挂灯笼讲究
导读: 1、添丁挂灯笼讲究2、话说“追灯”3、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4、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5、送台灯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添丁挂灯笼讲究  添丁挂灯笼讲究,老一辈传给我们的习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的节
  • 1、添丁挂灯笼讲究
  • 2、话说“追灯”
  • 3、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 4、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
  • 5、送台灯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添丁挂灯笼讲究

 添丁挂灯笼讲究,老一辈传给我们的习俗,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的节日和风俗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流传下来的,要知道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下面是添丁挂灯笼讲究。

添丁挂灯笼讲究1

  添丁灯

 大年初十挂花灯是民间很多地区的习俗,这一天挂的灯也叫添丁灯,是非常吉祥的寓意,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

 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年初十忌讳做什么

 大年初十禁忌动土,尤其是动用石头类的东西和工具,以及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如果是属蛇、虎、猪、猴、鼠的朋友更是要谨慎。禁忌在家里打死老鼠,尤其是属鼠的朋友更应该谨慎万分。属鼠和属马的朋友谨慎在这一天订婚或结婚,否则日后恐怕不利情感婚姻。正月初十不能夜不归宿,否则会导致事业财运出状况。

添丁挂灯笼讲究2

 一般“上灯节”为期五天,分三个步骤,在正月初十零时开始“上灯”,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灯”,正月十六“落灯”。某些地区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灯“,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灯"。在广东顺德,广西岑溪、容县、藤县、北流、兴业等很多地方都保留着这个传统节日。

 据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添丁),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谐音“添灯”),俗谓“挂灯”或“上灯”,寓意添丁发财。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悬于屋厅(太公、宗祠)的栋梁上的灯棚里。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正月初十,又到了梧州苍梧沙头旧街一年一度挂灯的日子,挂灯,这是当地沿袭了很多年的习俗,与其他地方添丁户各自挂灯不同的是,沙头旧街的挂灯是添丁户集资共同挂灯,共摆宴席聚餐,并且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初十只挂灯不聚歺,只分一些供品,宴席聚餐是在正月十六圆灯那天,当天会抬金银猪游行,更加热闹。

 每年最先出生的男婴自然而然地被奉为“灯头哥”,一到年底,那户人家就要负责召集各添丁户开会集资,商量为孩子庆典祈福的具体事宜。当然啦,到时宴席是开在“灯头哥”家里。

 最先出生的孩子如“王者降世”,特别的聪明伶俐,寓意是当年出生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引领者,每年的添丁户如中了“状元”那般高兴!

 挂灯节,天降喜雨,沙头旧街25户添丁家庭集体出动,今年是陈姓灯头哥。挂灯队伍抬着三牲酒礼,舞着狮子敲锣打鼓,走街穿巷游街、并集体到天后宫祭拜妈祖,把花灯高高悬挂在天后宫大殿横梁上,祈求小朋友聪明伶俐,快高长大,请妈祖他祖先神明保护。

 这是名为“格食箱”的用来装供品的物什,是先辈传下的宝物,硬料木做成的龛子四面雕有精美图案和有教育意义的诗句,抬起来很沉,后来经过不锈钢改装,少了许多古味。

 与往年相比,旧街今年的上灯庆典有点冷清,巡游的队伍少了舞龙和传统的“八音”以及清脆说悦耳的七星小鼓,因为生活,舞龙队中的一些“富娘婆(即妇女)”提前去广东打工了。

 初十挂灯,十六圆灯,环街环村游行庆典那天,锣鼓锵锵,鞭炮齐鸣,舞狮舞龙,横街窄巷,一团团爆竹散发出的硫磺味直钻人们的鼻孔,驱风祛邪,黑压压的人群擦肩接踵,大有旧日“花街红粉女,争看绿衣郎”的盛况。

 十六圆灯庆典活动结束后,添丁的父母们抱着各自的孩子在“娘娘”庙前来一张合照,定格开心时刻,看自已年轻的脸庞和稚嫩的婴孩,一种责任一份向往油然而生…

 有上灯就有圆(落)灯,正月十六为圆(落)灯日,在正月初十没有喝上灯酒的亲戚朋友到十六落灯日这天要补喝。

添丁挂灯笼讲究3

  一、挂花灯的悠久历史

 挂花灯源于东汉时期,听说与佛教一起兴起。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相传西汉文帝做了个梦,梦见天帝要火烧人间,(也有传说天帝女儿下凡迷路。

 被猎人射死,引发天帝震怒,才下令在正月十五火烧人间)。大臣东方朔献计,家家户户悬挂花灯,以照亮夜晚。由于火光通透,映照云霄,宛如天火燃烧,由此才免去了人间劫难。

  二、农村又赋予了花灯的特殊含义

 在农村,古人认为“灯”与“丁”相谐,因此花灯与人丁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初十挂花灯,添丁有好事”的习俗,正是基于这样的寓意,实则就是为年内出生的孩子祈福。

 在正月初十,有新生儿的家庭,会提前悬挂花灯,还要在花灯的上面写上男孩的名字,并将名字录进族谱,以祈祷人丁兴旺,福禄平安。

 另外,悬挂花灯之后,还要同吃“花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同为小孩祈福。等过了元宵节,正月十六摘花灯时,还会再续上一顿“落灯酒,实际上都是民间春节拜年习俗的延续。

  三、正月初十的其它习俗

 由于“十”的谐音为“石”,所以,正月十初十又被称为“石头节”,节日期间,与石头有关的事情一定不能冒犯。例如,不能随意搬迁石头,以及不能动土,对农村农民有巨大贡献的石碾、石磨等石器,更要心怀感恩之心。有不少地方,还会焚香燃炮,进行隆重的祭拜习俗。

 当然,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像我们烟台地区,每年的正月初三有老鼠嫁女的习俗,要早熄灯、早睡觉、洒谷粒,不惊扰老鼠的好事。

 祈求丰收年景,老鼠不来霍霍庄稼。而这种习俗,各地的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定在了年三十,而有的定在正月二十五,还有的地方就定在正月初十,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总之,农村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加强了亲情、孝心等优秀文化的传承,是万万不可丢弃的。不过,我们在继承的时候,要科学对待,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今天全家出动,隆重为侄女“追灯”。追灯是西安地区的一种民俗,一般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举行盛大的送灯活动,俗称“追灯”。追灯有一定的讲究,一是时间大多选在初六或初九;二是送灯队伍必须是三辈人;三是除了要送一对主灯(大红灯笼),有的地方还会送一对花灯,还要送一对小灯,俗称“引灯”,同时配上灯泡或手电筒。“追灯”寓意是提醒新媳妇早生贵子的意思。过去人们常常用长长的竹竿挑着灯笼,队伍很壮观,现在一般改为用长长的甘蔗挑,寓意甜甜蜜蜜,吉星高照。

    女儿从收到灯笼之日起, 要将灯笼高高挂起,农村人一般会挂在大门的两边,城里人一般都挂在阳台,而且每晚都要点亮所有灯笼,时长不限,点灯寓意点亮小两口的幸福生活。点灯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五:才能把灯取下来收好,等到来年再红灯高挂。

        除此之外,还有“躲灯”的讲究,是指:正月十五晚上新婚夫妇要到娘家躲灯,直到正月十六日才可以回家。如不能到娘家躲灯,娘家人要带回女儿一件衣服来替代。

      如果新媳妇第二年生了子女,每年舅舅就要给小外甥或外甥女送灯笼,俗语“外甥打灯笼——照舅”便来自此处。送灯一直要送到孩子满十二岁,这一年称“满灯”,寓意孩子告别童年,满灯时舅家一般要送孩子双灯,而且还要备一份大礼,为了实用,现在很多人送自行车或其它礼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旧的习俗依然在传承,但也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的节日和风俗都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流传下来的,要知道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一样的庆祝方式,以下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1

 赏灯,按字面理解为观赏灯,中文汉语:赏灯,客家话:响丁,在广东省梅州兴宁市及周边地区,赏灯是一个节日。赏灯每个家族有些不同,根据各自祖先留下的,同一个姓氏的家族一般都是在同一天过节,但不同姓氏的家族也会在同一天过,在兴宁一个围龙屋就代表着一个大家族。赏灯从正月初九开始到正月十七,最多家族集中在正月十二 ,十三和十四这几天。

 兴宁的响丁(花灯)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兴宁花灯起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善良愿望。

 由于兴宁的客家先民初到兴宁时人口较少,客家人势单力薄,产生了多生男丁的愿望。响丁是庆祝添丁。同村同姓在老祖屋迎新花灯(丁)、升花灯(丁)的活动。

 如果上一年家族中有一个家庭生了男孩,那这个家族可就热闹了。响丁当天生了男孩的这个家庭,就会请来自已亲朋好友前来祝贺。亲朋好友会送上烟花鞭竹,送上的烟花鞭竹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这代表了这个家庭的财富象征,等到天黑以后,整个家族的人会齐齐移步回到老家(围龙屋)进行庆贺,大放烟火爆竹,人声鼎沸,喜气洋洋。

 响丁当天也有当地人将其称为是男孩节,因为赏灯诞生的原因,更多像是为男孩设计的`。而在家族的庆祝宴席上,在过去女性是不可上座的,只有男性的族人方可入座。不过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传统观念的改变原因,有些人只生一胎,有些比较有钱的人家生了女孩也照样响丁。客家传统思想在这方面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管生男生女,大多数族人都会愿意为其庆贺。

 响丁这天兴宁人们对舞狮的不太受欢迎,因为狮子代表了女孩,大家都想多生男孩,所以赏灯这天舞狮的一般都很少,即使围龙屋下来了舞狮,红包也很少,少得可怜。

 响丁当天有些地方会请“花灯”,接花灯特别热闹,接花灯时必定有男童在前面领路,人们抬着用纸做的花灯,从后门走出 围龙屋,然后在周围方圆10公里以内绕一大圈后,在从正门回到围龙屋,一路上,一直会有2条龙灯跟着, 一边放鞭爆,连续不停在放,一直放到回到围龙屋,把花灯挂起来为止。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2

  客家"上灯"风俗,你知道吗?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

 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又称“赏灯”“升灯”。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

 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

 “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

 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

 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生男孩上灯风俗为什么流传3

  生男孩点灯是什么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数字从一到十,九为阳数之极,十为阴数之尾,阳为天,阴为地,所以正月初九为“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头的生日。古人认为,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对应天之黄龙,故而土生万物,又是万物之库。因此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个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为太极,同样“木火金水”合而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归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产出金属,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长出树木,树木可以生火,同时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锈尽之后也是土,火燃尽之后还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环往复的。当然人也是由五行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为安,入土才能循环。

 所以“土”就是万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头日”。于是地日“认石头”就成了一种习俗,所谓“认石父”,也就是让孩子认石头为父亲,因为石头坚硬无比,可以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寓意着孩子像石头一样结实而长久。

  什么是“上灯”?

 正月初十也是上灯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了,一般“上灯节”为五天,共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上灯,暖灯和落灯。从正月初十的零时开始“上灯”,也叫“开灯”,而这种上灯是专门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县志》中记载说:“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户且为当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满月的人家,都要在这一天悬灯庆祝”。“上”也就是“悬挂”的意思,而“灯”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称为“添丁”,与“添灯”谐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经满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这一天就要“上灯”,也就是“添灯”。如果没有满月,则上灯的时间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灯时,一般是孩子的父亲带着鞭炮,从自己家门开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将花灯悬挂在灯棚中,花灯上写有男孩的名字。“社”指的是村中土地爷居住的地方。

 之后村中负责写族谱的长辈见到花灯后,就会把灯上面男孩的名字写进族谱。在“上灯”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诉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摆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称“请灯酒”。

 上灯之后还要“暖灯”,也就是从正月十一之后,长辈要早晚到灯前观看,并且要往灯中添油和祭拜,以确保花灯日夜不灭,代表香火不断。到了正月十六日,将花灯取下来悬挂于祠堂或者客厅中,谓之“落灯”。

 这种习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爷的保护,可以健康成长。之所以在“地日”这一天上灯,就是因为土地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说“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灯”,是人们对孩子的一种期望。

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

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时间,在玉林的年俗中,是挂灯节,而挂灯节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和自家厅堂挂灯。以下分享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

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1

东莞:新年伊始 宗祠“开灯”为婴儿祈福

每年正月初二,位于东莞莞城罗沙社区的翟氏宗祠都会举办“开灯”仪式,凡是在去年新增男丁的家庭,都会在这一天来到祠堂庆祝,祈求人丁兴旺。2月13日,正值大年初二,翟氏宗祠为11位婴儿“开灯”。而大年初一,道滘镇大岭丫村也举办了“开灯”仪式,为婴儿祈福。

据记者了解,东莞有“开灯”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期间,各村、街巷、宗族凡有人添男丁,必选定不同的日子,买灯,开灯。从开头的“开灯”,到结束后的“送灯”(又叫“结灯”),要举办隆重的仪式。据《东莞县志》记载:“上元前数夕,生子者张灯结彩为酒馔庆于祠。”

13日上午9时左右,在翟氏宗祠里,一盏大型的花灯已置于大堂正中,上面印有“连生贵子”“年年有余”“好运连年”“金银满屋”“五子连灯”等祝福语。去年新增男丁的家庭陆续来到祠堂为婴儿祈福,婴儿们均盛装出席,最小的婴孩刚刚满月不久。90后妈妈吴**告诉记者,自己是从道滘嫁到莞城的,“在祠堂参加‘开灯’仪式很庄重,很有仪式感。”

“开灯”

花灯悬挂于祠堂大堂中央

当天,参与“开灯”的家庭来到祠堂先祭拜祖先、讲吉言,接着参加“开灯”仪式。“开灯”需由年龄最大的婴儿家庭代表,在花灯上选择心仪祝福语的一面,用刀刮开,寓意“开灯”。

据翟氏宗祠祠堂公翟普权介绍,他们喜欢哪个方位上面的好兆头的图案就打开它,“花灯有8个面,打开其中一面,打开后点一盏灯,就叫‘开灯’”。翟普权说,翟氏家族每年“开灯”的时间在大年初二,正月十六进行“结灯”仪式。

道滘镇大岭丫村在正月初一举办“开灯”仪式

家住道滘镇大岭丫村的'叶叔告诉记者,按照当地的习俗,正月初一去年喜添男丁的家庭共同为小宝贝举办“开灯”仪式,希望小宝贝们健康平安、快乐长大,同时也希望家族百子千孙、人丁兴旺。

记者在现场看到,贡品中有公鸡、猪肉、慈菇、芋头等。温姨表示,“开灯”仪式虽然步骤繁琐,准备起来有点麻烦,但全家人还是很乐意做,因为添丁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尽管现在生男孩女孩都没所谓,但传统习俗,还是要做好做足。

南社舞狮年味浓

除了“开灯”传统习俗,在位于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春节期间还有热闹的舞狮表演及开放给游客免费体验的手搓百岁糍活动,让大家感受传统年味。“好看,有年味!希望舞狮能给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大吉大利。”从南城赶来南社的刘**用手机拍下了舞狮的精彩片段,并分享给了家族群里的家人们。

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2

新春民俗 | 添丁“点灯” 年初三父亲齐齐买“灯公”

“点灯”是桥头新春古老民俗,凡在前一年出生的男丁,照例要在今年春节期间热热闹闹地举办“点灯”仪式。而从年初三开始,父辈们就忙着来到桥头老街采购“点灯”用品,因此,每年的年初三,桥头老街就会出现一队队挑着斗谷篮来买灯公的父辈们。

“点灯”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用品有灯笼、灯公、禾碌灯、灯盏,香芹、葱和大桔等。像桥头镇东江村,每年年初三,生了男丁的父亲们都会挑着斗谷篮去老街买点灯用品,回来的时候会边走边放鞭炮,一进村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迎“灯公”回来,浩浩荡荡的“买灯”队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点灯”仪式,东江村村民介绍说:“要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回来我们村里后再放大约800米长的鞭炮。还有醒狮表演,仪式非常隆重。”

据介绍,桥头“点灯”习俗,就是谁家喜添新丁,来年正月便要举行“点灯”仪式,大摆筵席,宴请宗亲兄弟饮灯酒,“点灯”的日子按姓氏不同而不同,年初一到年初九不等,正月十五“结灯”,以这种风俗形式分享添丁之福,对新生男丁的美好祝愿。

“买灯就是大家担着斗谷篮去桥头,走路去买,走路去走路回来,买慈菇、芹菜、灯笼,这样担着回来,一边走一边放鞭炮,历来都是年初三买灯公,买了过来祠堂,就早晚过来添香,年初八就点灯,请亲朋戚友来吃饭,到正月十五就结灯。”东江村村民告诉记者,这个是当地一路传承下来的,所以他们也是跟着这个习俗去走,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东莞生男孩点灯的风俗3

正月初十风俗民俗盘点 挂花灯寓意家族添丁

正月初十的到来,代表着人们要去了解这个节日的特点,以及这一天的风俗民俗,因为每个节日的文化不同,盘点不同的节日文化和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挂花灯、焚香和敬纸灯时这一天一定会做的事情,这是深入文化的重要步骤。

正月初十风俗盘点

正月初十的时候,有挂花灯、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灯风俗。因为这一天是石头节,人们会用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农历大年初十,中国民间认为是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挂花灯寓意添丁

在初十的时候,人们还会去挂花灯,但是挂花灯也被大家称作是添丁灯,代表的是家族中能够添丁,添丁灯的叫法,源自粤语的发音中灯和丁相近,添灯寓意着添丁。

过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婴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坛上挂上花灯。有心的长辈,还会特意在花灯上写上新丁的名字。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可是关乎传代的大事情,村里负责记录族谱的长者会记录下新丁的名字,从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此日挂花灯注意事项

在初十的时候挂花灯,人们需要注意氛围挂和落灯酒两次,这两个是需要区分开的,虽然说不需主家发帖邀请通知,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这一天,亲友和邻居们会送上礼物、红包前往致贺,共饮同欢。

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摆落灯酒。花灯酒期间,有些想早得子孙的妇女,会于晚间潜入社庙和祠堂,偷取一些灯带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贵子。而挂灯人家,则于白天重新挂上更多的新灯带供别人偷取。

送台灯的意思有:照亮你的前程,寓意前途一片光明;每天晚上都会想念;灯的谐音是等,寓意值得等待。

台灯是灯的一种,小巧精致,方便携带。此电器主要放置在写字台或餐桌上,以供照明之用。

台灯的光亮照射范围相对比较小和集中台灯主要是装饰作用,不会影响到整个房间的光线,作用局限在台灯周围,便于阅读、学习、工作。

台灯主要是装饰作用,不会影响到整个房间的光线,作用局限在台灯周围,便于阅读、学习、工作、节省能源。

台灯已经远远超越了台灯本身的价值,台灯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在轻装修重装饰的理念下,台灯的装饰功能也就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