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方法不对了 必须是祭祀 或超度才能利益过世者的 需要超度了多多念诵经文 做功德 放生功德回向给亡者 这样更为利益他们的念诵 地藏经 佛号或多多放生功德回向效果更好 念诵经文一般要连续7、15、21、49天!!或佛号 每天 60分钟回向文
方法不对了 必须是祭祀 或超度才能利益过世者的
需要超度了
多多念诵经文 做功德 放生功德回向给亡者 这样更为利益他们的
念诵 地藏经 佛号或多多放生功德回向效果更好 念诵经文一般要连续7、15、21、49天!!或佛号 每天 60分钟
回向文是:愿以此功德回向给(出生在年月日的名字---农历生日)愿你早日离苦得乐,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三遍
需要祭祀了
上坟 或路口祭祀都行
上坟不用画圈 但地址必须写 否则收不到!!
其他都是小钱 烧元宝就行 这个是大钱 用现成的-----送钱表文
元宝 晚上日落后可以烧了 在十字路口 画圈 -----不要封闭---- 西南方向开口 中间画“X” 先堆放好元宝·····先烧送钱表文后烧元宝----送钱表文 复印就行
可以加些冥币 几十亿,几百亿 那种 地址不要写活人名字 写亲属寄 就行 已故先人(过世人名字和农历生日) 最后的日期 年月日---写当天烧元宝的农历日期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细读这些充满禅意的句子总是可以带给人们一些平和的力量。2500年前,印度创立了佛教。公元64年,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看见了浑身发光的金人。于是他就派了很多人去求取真经。
公元68年,第一座佛教建筑白马寺建成了。随着时间的发展,佛教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信徒,甚至一度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场景。 从唐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一种“肉身佛”。所谓的“肉身佛”就是一些佛教禅师或者是佛教信徒去世后被放在特制的溶液中浸泡,这样一来他们的肉身就不会腐败。
密封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开启密封的缸之后发现肉身完好无损,那么这具肉身就会被送去镀金成为一尊佛像。这种行为也叫“坐缸”。曾经江西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坐缸”,而他的儿子也满足了他的心愿。但是此举却引来了很多人的评判,不让父亲入土为安,反而把他泡在缸里,这到底是孝顺还是不孝呢?
这一切都得从1960年说起。江西的农民林观荣突然间就不喜欢吃肉了,而且他的厌恶已经到了吃肉恶心的地步。林观荣的家人为了照顾他这个特殊的习惯只好准备两副炊具。其实林观荣并不是从小到大一直吃素的。1925年-1960年期间,他还是和自己的家人一样吃荤腥的。可是后来,哪怕是逢年过节,家里人围在一起享受美食的时候,他也一个人偷偷躲起来吃着素斋。
这还不是最让人惊讶的事情。1980年左右,林观荣开始了自己新的参佛礼佛之旅。他经常自己背着水和米去山上的寺庙修行。和那些修习佛法的出家人有了非常亲密的接触,也有了一些关于佛教禅宗的新的理解。林观荣觉得自己上山爬坡非常辛苦,所以他就开始修石阶。2000级的石阶就这样被他一锄一锄修建出来了。
2000年2月,林观荣突然患上了脑血栓。虽然儿子及时把他送进了医院,可是他似乎已经进入了一种如梦似幻的虚无的状态里。老人没有为自己的病情感到忧心,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身后事。他希望儿子可以满足自己坐缸的愿望,儿子一开始只是为了安抚父亲的情绪,假装答应了他。
后来他也想通了,这是父亲最后的遗愿,那为什么不满足他呢?所以林观荣死后,他的儿子并没有把像其他的逝去的老人一样下葬入土为安,而是真的将他放在了特制的缸里面。虽然村子里也有很多人对此冷嘲热讽,他也毫不在意。
转眼间就到了2003年11月29日,这也是父亲说的坐缸1千日的时间。他揭开了盖子发现父亲的肉身真的没有任何变化,除了看上去比正常人要黑一些以外,其他的都是正常的。看来林观荣真的是心善则灵,变成了一尊肉佛了。
你是个有孝心的孩子,这也是你父亲在托梦给你的原因。要想你父亲受益,烧纸钱远远不够,在世的骨肉应当改正自己过错的行为、多做善事、广积阴德,以将这个功德回向给你父亲得到超度。地藏经中写到,梦到过世的亲人,往往代表他们有求于我们,希望我们帮助他们得到解脱。照你梦境介绍的情形,你的父亲在恶道受很大苦,乞求你能慈悲救度超拔他,以脱离苦海。
所有鬼魂的梦不能轻易断之 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
弗洛伊德德梦学说是潜意识的 压抑的欲望 替代物(形象)的满足 隐喻
而神灵 鬼魂的梦却是直接的 有特殊的意义
一方面 梦见鬼 大多是自己宿世的怨亲债主前来索偿 并会对自己一生的运势 命运产生影响 以迷信处理 置之不理不妥
另一方面 梦见去世的亲人 大多是亲人在于恶道 有求于自己 希望宿世骨肉帮助超度
本人如果不信佛 怕是不信 难以理解的
如果确有此心 愿信的话
建议你 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看后你自然会明白怎么回事的
如按《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内容做的话 此梦将永不出现
对你本人也会有极大益处
念: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睡梦中悉皆安乐。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礼地藏形象,念其名字,满于万遍,当得菩萨现无边身,具告是人眷属生界;或于梦中,菩萨现大神力,亲领是人,于诸世界,见诸眷属。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未来世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姊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专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持斋10天 去寺庙烧香拜佛 在佛像前读《地藏菩萨本愿经》7遍 每读完一遍 读如下回向文3遍,如此 自己的亡亲 冤亲债主即可解脱!
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自己名字)愿以此所诵《地藏经》一部之功德,回向给弟子(自己名字)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祁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拔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
如果是专门超度特定的人,则:回向给XXX和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
读经是消业障的第一步,以后坚持在心中默念 那摩(南无)地藏王菩萨 名号,可使本人逢凶化吉 转变不好的命运。
在读佛经的问题上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明确说明可用来读 可消业障 可用来超度亡人的。佛经不打诳语,有此经典明确说明,不必疑惑。对于佛经,一信解百惑。要知道超度一个人功德是很大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一本书 读完一遍需要90多分钟吧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写道:“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你能想到在此问这个问题,应当是善根深厚。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地救你的父亲。
救度你父亲的方法,地藏经上也有介绍:“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你和家人应当发愿为你父亲志诚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七遍以上,或四十九遍,将全部功德回向给父亲脱离恶道,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同时应当积极断恶修善,多作善事,广修供养,广积阴德,以将功德回向给自己过世的父亲或其他祖宗。无论生者亡者,均能获得莫大利益。
以下两则小故事供你参考:
《夜梦安乐》
我的父母几年前已经去世,在世时不信任何佛神。去世后,我开始不断梦到他们,每次梦到后的第二天都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或是身体不舒服。后来有人说要给他们送纸钱,我开始在一些传统的日子里给父母烧纸钱,每次都烧一大堆,可是好像没有解决问题。
年前腊月,突然想起去广济寺找师父问问,师父说:“你念地藏经,每天三遍,念七天,回向给他们。”我谢过师父就去流通处请了地藏经。晚饭后坐在床上开始念,第一遍磕磕巴巴念了三小时,累得够呛,就改成每天一遍,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就偷懒不念了,这样年前大概念诵了十五部,过年两天没念。打念经后一直没有梦见父母。
年初二晚上作了一个梦:母亲带我参观他们的家,好象花园,特别舒服,风景特好,当时在梦里我心情很舒坦,母亲的样貌也非常祥和。从那以后我每天念诵一部地藏经,又念了二十多部的时候,又做了一个梦:我走在一条街上,街头有一个很高大的宅院,宅院里都是楼房,一栋有好几层的建筑楼上,三个大字竖写着X公府(X是我的姓)。正诧异时,父亲走到我面前笑着说:“这(指房子)好像是变魔术一样。”梦很短,醒后我想,这梦不是偶然,看来父母都得利益了。我打算一直诵200部地藏经回向,直到他们生天或西方极乐世界。
《杜绝噩梦》
曾经大约有一年的时间,经常梦见死去的亲人,令我非常害怕,非常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梦见的次数少了,但每月还会梦到一两次,数年来都没有断过。
后来学习了佛法,得闻了地藏经。经上说,梦见鬼神是宿世冤亲没有解脱,应至诚念经回向,度脱恶趣中的冤亲眷属。冤亲得度,自然不会再出现于梦中。于是发心念50万地藏菩萨圣号和300部地藏经回向冤亲债主。自从发心之后,再也没有梦见鬼及先亡。以前老梦见先亡,还以为是忆想成梦。但现在,无论我怎么起念,都不会梦见了。真是感激地藏菩萨!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给去世的亲人送灯吗?
在我国有的地区是有正月十五给去世亲人送灯的习俗。
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给已经去世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是从我国的明朝开始的。明朝皇帝朱元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去寻找母亲的坟墓,但是因为没有找到,所以他就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所以在我们有的地区则就是有正月十五要给去世的亲人送灯的习俗
元宵节送灯要注意什么?
注意事项一:
送灯时,以谁先点燃为吉利。
注意事项二: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因为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
注意事项三:
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
注意事项四:
给祖坟送灯使用蜡烛的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注意事项五:
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
2022年正月十五晚上几点送灯好?
子时:23:00-00:59(凶时)
时宜:作灶 祭祀 祈福 斋醮 酬神
丑时:01:00-02: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辰时:07:00-08: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开市 交易 安床 祭祀
未时:13:00-14:59(吉时)
时宜:祈福 求嗣 订婚 嫁娶 修造 入宅 开市 交易 安葬 祭祀
酉时:17:00-18:59 (凶时)
时宜:祭祀 祈福 酬神 订婚 嫁娶 出行 求财 入宅 安葬 求嗣
亥时:21:00-22:59(吉时)
时宜:求财 见贵 祭祀 祈福 酬神
因为送灯是一定需要天黑之后进行送灯的,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排除辰时和未时。其次因为坟墓的阴气过重,而时间越晚的阴气也是越重,所以送灯的时间也是可以跑出子时、丑时以及亥时、因此,在2022年正月十五最适合送灯的时间为酉时。
字写故岳妣母讳安人正性名下收用
孝婿叩
写袱子 也难叹 做篇欲歌你们看
别看做 小事情 忙时请人搞不赢
还须要 自己懂 省时方便又轻松
众乡亲 须记着 随写随用全是合
烧与父 故显考 显妣孝男人人晓
烧与祖 故祖考 下称孝孙要记倒
故曾祖 孝层孙 烧与祖考的父亲
故高祖 孝玄孙 烧与曾祖的父亲
故天祖 孝来孙 又是高祖的父亲
故烈祖 孝弟孙 天祖父亲要记清
故太祖 孝乃孙 烈祖父亲写得清
故远祖 孝云孙 太祖父亲记得清
故鼻祖 孝耳孙 这是起祖一脉根
上九代 乃九族 尔等须当要记熟
故伯考 或伯妣 侄男下写依古理
故叔考 故叔妣 孝侄下写也规矩
故伯祖 伯祖妣 下称侄孙也依古
如远房 高曾祖 加一堂字就清楚
故堂兄 孝堂弟 外房哥哥莫大意
堂伯祖 堂叔祖 写堂侄孙也依古
故胞兄 孝胞弟 自家哥哥要紧记
老丈人 岳考妣 下称孝婿方合理
伯岳考 叔岳考 下称侄婿方才好
故姑考 故姑妣 要称内侄方有理
簿父命 故亡男 这是老子来化钱
故岳祖 孝孙婿 自依这个写得去
烧家公 故外祖 孝外甥孙要依古
舅祖考 外甥孙 烧与舅公写得清
伯内祖 叔内祖 孝外侄孙要依古
故舅考 孝外甥 烧与舅父写得清
故表兄 孝表弟 血表兄弟写得去
妻外祖 外孙婿 妻子外祖写得去
同缘兄 同缘弟 后夫烧与前夫去
故襟兄 孝襟弟 这是姨夫又通直
岳寄父 孝寄婿 妻子保爷讲得去
故姨父 孝姨侄 烧与姨爹又通直
寄外祖 寄外孙 这是母亲寄拜的
寄外甥 寄母舅 这是化袱干母舅
故盟兄 孝盟弟 拈香兄弟写得去
孝盟侄 故盟叔 与父拈香须记熟
故邻尊 孝邻侄 毗邻居舍无亲识
故邻祖 孝邻孙 烧与邻人不得亲
故嫡妣 孝庶男 烧与大娘莫作难
故庶妣 孝嫡男 烧与小妈又何难
故姻兄 孝姻弟 烧与亲家莫忘记
故姻翁 孝姻侄 烧与亲家老父亲
故姻伯 孝姻侄 姐妹公婆须记得
外甥婿 内舅考 妻子母舅须记倒
故契兄 孝契弟 好朋好友写得去
故世兄 孝世弟 同窗认识也写去
夫正配 写遇妾 烧与夫君须记得
故贤妹 孝愚姐 以大烧小可以写
故良人 孝拙荆 烧与夫君写得清
故拙夫 存夫君 烧与妻夫须记清
故夫祖 未亡人 妻子改嫁化钱程
故胞嫂 孝胞妹 小姑烧与嫂嫂们
故胞妹 称胞嫂 烧与妹妹也合巧
故弟媳 称哥哥 烧与弟媳也不多
故妯娌 孝妯娌 母婶之间亦如此
故胞兄 孝胞妹 姐妹孤单无理问
故姐丈 孝内弟 姐子要称同胞弟
故妹丈 孝内兄 妹子要称同胞兄
故戚叔 孝门宾 未曾过门老丈人
继岳考 孝继婿 前夫死后招来的
故恩师 孝门生 学生烧与老先生
故师父 孝门徒 一切艺师小徒从
孝徒弟 示寂师 和尚烧与长老师
羽化师 孝门徒 道人徒弟写得熟
清寂师 孝徒弟 尼姑烧与师父去
故师伯 及师叔 下称侄徒要记熟
故师兄 孝师弟 师兄师弟写得去
故夫君 孝贱婢 小妻烧与丈夫去
舅子门 写内弟 下称妹倩写得通
故配兄 孝配弟 这是后娘带来的
故继父 孝继男 这是前娘儿化钱
孝孤男 故前父 后男烧与前门父
故姑祖 内侄孙 烧与姑公姑祖们
故姨祖 姨侄孙 烧与姨公要写清
若无亲 写不下 孝信亲邻大救驾
男称考 女称妣 须要用心来记起
男大人 女孺人 府君太君写分明
男正魂 女正性 从头至尾是一定
高明人 不见笑 今乃初学日月要
是非我 爱如此 做来教训家童子
众乡亲 须记熟 日后可以当师傅
居家人 写包袱 从头难以记清楚
教大家 须仔细 不可忽略来大意
过新年 如何写 新春化帛来检点
逢正月 十五日 元宵化帛理也真
二月一 二月节 中元化帛也称得
若三月 清明节 拜扫化帛也称得
四月八 佛生且 生麦秋以分得清
逢端午 写蒲节 天宗化财也写得
六月六 写包袱 天中化财也如数
七月半 写中元 孟然化财理当然
逢八月 中秋节 中秋化帛须记实
九月九 写袱子 重阳化帛也合理
若十月 十五正 下元化帛水宫生
冬月间 是冬至 冬至化帛也合适
全月的 三十夜 年尽除夕无辩别
如有会 依会写 平日化帛无事写
在朝日 写小儿 汤饼之期写合理
三十天 满月了 弥月化帛写才好
满周岁 曰试周 盘之期应当收
男子死 化包袱 正寂化帛写才好
女子死 写袱子 内寂化帛也通直
老人死 亦寿终 丧期化帛理应通
若封棺 写包袱 掩殓化帛不可忽
伴亡灵 依写 灵前化帛也合理
烧更纸 写成帛 堂祭化帛亦合格
如办亡 写绕棺 绕棺化帛是一般
若送丧 化包袱 首七二七照七数
如三七 写四七 毕七化帛须学习
三个月 守孝服 缌麻化帛及包袱
满百期 写百日 一年小祥化帛时
届二周 写大祥 三年除服化财场
满三年 除服写 礼化帛方合理
若做斋 写追荐 正荐化帛乃请荐
若亲戚 与外人 送写包袱就坛称
如星辰 写禳星 延生化帛写酬恩
做神佛 做了愿 是日化帛心意愿
化包袱 与母亲 母难化帛阴诞称
母亲生 烧外公 用儿名字写赙中
男悬孤 妇没悦 分开写来式不合
若死期 写袱子 亡辰化帛丧时辰
如招山 写的是 招龙化帛写规条
要包坟 写的是 复土化帛亦合适
如立碑 修坟写 佳城化帛仔细理
男子的 娶二房 续玄化帛理应当
若迁坟 写的是 迁徙化帛当如此
女子家 重改嫁 再醮化帛是古话
言虽浅 理是真 诸君一二记在心
乃居家 是常情 自己记起不求人
请大家 谨记心 随写随用是宝珍
教一辈 传一辈 代代儿孙莫忘记
这一篇 俗贤文 子子孙孙作把凭
读书人 莫大意 有人请你写下去
经常学 经常写 提笔就写不会错
更有等 读讲得 倘若要写心头默
古人言 说得好 世间读书当真宝
地盘主 老前人 下写孝信可以行
野孤坟 无人看 邻里化财理应担
征发首 初一日 元日化帛写合词’
二月里 是初一 中和之期最适宜
三月三 上已辰 到了中秋写清明
儿子死 写表明 妻妾死了写伤神
妾乃死 化冥资 生宠之期方可施
妾化妻 写失倚 妻化与妾写莹立
三年外 钱死期 癸神化帛是以须
若父母 阴间生 化袱与祖写阴辰
百岁人 若死了 期颐化帛要记倒
接媳妇 须要写 完娶结婚花烛夜
若嫁女 须要写 于归化帛亦如此
自己生 写化财 生我母难报恩排
自己生 烧父亲 要写劬劳记在心
生男子 寝床写 生女化财写寝地
故乳母 孝抚男 烧与奶妈表心田
结发妻 孝夫主 夫烧与妻正合理
故良夫 孝愚妻 妻烧与夫显忠心
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你父亲还在恶道,找你为他超度,《地藏经》上说:“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你这种属于过世的亲人还没有超度,所以找你来帮他,如何帮助他,你最好诵地藏经三遍或七遍,这个地藏经上讲了的,如果自己不想诵,可以请家人诵,也可以到寺庙里面找师傅诵,这样你父亲超度了,你就不会在梦见他了,平时为你的父亲多念佛,多去放生,多去帮助别人,多去施舍钱财,多去行善积德,在寺庙里面为你的父亲立一个牌位,多去设斋供僧,多去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给他,他得到超度了,你就不会梦见他了,这些都是形式,如果我们常常起善念,常常帮助别人,常常行善积德,你不去超度他,他自己己经被超度了,为什么?你是善人的父亲,怎么不被超度,诸佛菩萨早己经到恶道里面把你父亲救出来了,所以我们要起善念,常常帮助别人,只有我们常起善念,帮助别人,自己的亲人才真正得到超度,如果是只搞形式,下来又造恶业,这样的超度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人去世二七有什么说法
看你有兄弟或者是姊妹几个了,如果只有你自己,那一七不能过,也就是比如兄弟姊妹有3个,那3七就不能过。有四个那就4七不能过,有5个那五七就要提前到四七一块过 , 1 : 亲人出丧的第二天早上不出太阳要到坟上去上坟,不见太阳就回家。 2 : 一七要准备纸香,以及5样祭品,酒,面条。二七,三七,四七和一七一样。五七也有讲究。你没问,应该是知道的
给死人烧纸二七用什么
二七不用烧 烧三七 ,有贡品。反正我们这边是这样
不过烧钱也有讲究: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
。一摞下在下面连根冰棍儿都买不了。太毛了。不过在烧大钱的同时,多少烧点儿这样的也未尝不可,
下面有不少讨债鬼,死皮赖脸地跟你要钱,不给就磨你,那就得这种小钱儿答对他们。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
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
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
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和一根小棍。这
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
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好了。
5、要天黑透才去烧,天亮没谁敢出来取钱的。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
,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
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
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云云。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
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人去世二七有什么说法
这个,你介意我用佛法来解答么。如果一个人没做什么大善事,也没做什么大恶事,那么这个人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内都是中阴身,这个时候他是自由的,并且等待阎王殿宣判,四十九日后好去投胎,在这段时间里,其家人就要好好的为他做功德,这样他能走善道。否则可能会随业流转,酬偿业债了。做功德就是诵经念佛,戒杀吃素放生等。
人死后,有头七、二七、三七、、致说,来之传统?还是来自佛教?
阿弥陀佛!仁者:
在古老的文化中,一个七代表一星期也就是一周。据说神话中神造人造世界用了七天,但每造一次都感觉不满意,就毁了重新造。共计造了7次,所以说七七四十九天。神话用七七四十九天来说明彻底重造的意思,比如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中炼了“七七四十九天”,证明他会被彻底重造的意思。
七七四十九天的超度来源于佛教
1、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
2、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3、在佛教的轮回转世观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经过七个阶段随业力投生,也就是说四十九日是个缓冲期,除了极好的人立即上天,极坏的人立即下地狱外,绝大多数人经过超度可以赎罪,能投个好胎,七七追荐便是为了替死者消罪免祸、诵经修佛,以投入善良之家,因而延请和尚设斋念经,礼佛拜仟,追荐亡灵。七七追荐在南北朝开始流行于世。
4、在我们中国民间,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间俗信对此尚有种种讲究,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
5、有关做七习俗的来源及其信仰内涵等问题,至今聚论纷纭,尚无定论。每逢七日在家里点灯、焚纸、烧香来祭奠。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服丧期满,要念经,并到坟前祭奠换孝。至百日、周年、三周年时,至亲都来祭奠。遇丧人家,当年春节时一般不贴春联,如贴只贴黄、绿纸对联。
以上答复希望能帮到您,祝2014吉祥如意!
老人过世二七可以去墓地吗
给故去的亲人上坟烧纸,有个老讲究:烧一、三、五、七,也就是烧单,不烧双。但双不烧,不是说逢双七不烧纸不祭奠,而是双七在家烧,不去坟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逝世都在公墓安葬,环境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祭扫程式相对简单,只要有时间,什么时候想祭奠,都可以去,不必忌讳!二七、四七、六七,都可以去烧纸祭扫,以减少你对失去亲人的痛苦,释放感情!
老人过世后 头七 二七 三七 什么的有什么讲究?
这事儿得根据你当地的风俗办理,而且你是不是也找过阴阳先生啊?这些事他都会给你说的啊。
亲人去世了,一七、二七各有什么讲究?
看你有兄弟或者是姊妹几个了,如果只有你自己,那一七不能过,也就是比如兄弟姊妹有3个,那3七就不能过。有四个那就4七不能过,有5个那五七就要提前到四七一块过 , 1 : 亲人出丧的第二天早上不出太阳要到坟上去上坟,不见太阳就回家。 2 : 一七要准备纸香,以及5样祭品,酒,面条。二七,三七,四七和一七一样。五七也有讲究。你没问,应该是知道的
亲人去世头七是第一七,第二七是从哪天算
头七是死前的前一天算起的第七天(比如这个礼拜天走的 就是下个礼拜六过头七)烧几个菜摆个酒就好了~2,3,4,5,6,7依此类推七天,3和5比较重要。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做法也不同~满意答案傲雪欺霜20级2012-01-03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补充:
人从死开始就为一天,比如今天老人不在了,那么今天就算第一天,隔夜就算第二天,每7天算一个“七”。一般是头七出殡[老人在家要放整7天,特殊情况提前或推后都行,但要让阴阳先生看过才能决定],意思是纪念妈妈生下我们以后,7天就要自己动手干家务了。一般二七没有什么讲究,到了三七家里人要聚在一起怀念老人的功德。到四七不过。到了五七,也就是57=35天,也就是我们生下来已经到“满月”了,这也是要大家聚在一起好好过的。六七不过。七七到后,大家要到坟地里大哭一场,因为七七以过,我们的服丧期就满了,就不需要在过什么“七”忌日了。七七过后再过就是百日忌和周年忌日了。提问者的感言:
头七烧纸钱有什么讲究 今天是故人头七。按阴历又是撞逢二七。烧纸有忌讳吗?
烧纸钱是骗鬼。人死后四十九天内一般人都没变鬼。给亡人念“地藏经”回向,功德更殊胜。冥阳两利。
古人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什么
古人称自己过世的父亲为什么以及一些古代的其他称谓也行。 展开
写回答有奖励 共2个回答
茈奶何物
TA获得超过638个认可 2017-09-10
口语的话是先父,祭文一类的为先考。
下面给你一些资料:
根据构成父亲称呼短语的结构,特对父亲的称呼方式做了以下整理。
一、 以“阿”、“家”、“老”和“先”等字为前缀的称呼方式
(一)以“阿”为前缀的叫法,有以下几种
1、阿父` 《南史·谢诲传》:“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诲诛,)诲女被发徒跣与诲诀曰:‘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
2、阿公 对父亲的方言俗称。《南史·颜延之传》:“(颜延之)尝与何偃同从上南郊,偃于路中遥呼延之曰:‘颜公!’延之以其轻脱,怪之,答曰:‘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偃羞而退。”
3、阿伯 对父亲的一种口语称呼。清人梁章钜《称谓录·一·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
4、阿耶 《乐府诗集·二五·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清代著名小学家钱大昕《恒言录·三·称父曰爷》条云:“古人只用耶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木兰诗‘爷’字,乃后人所改。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爷’。”今耶则作爷。
5、阿翁 明代著名小学家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的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称人之父曰乃翁。”按,方氏此说有失允当,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诗中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乃翁”乃是陆游自指,而非称呼他人之父。
6、阿爹 《续古文苑·二十·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昌黎集·二三·祭女孥文》:“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庶羞之奠,祭于第四小娘子孥子之灵。”《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那后生那里肯拜,心中越怒道:“阿爹,休听这厮胡说!……”
7、阿妈 这是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在看清代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的叫法。《元曲选·缺名·货郎旦·三》:“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
(二)以“家”为前缀的称呼方式。这类称呼主要用于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的父亲,有自谦的意味。有以下几种
1、家父 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太平御览·三四六·三国魏曹植·宝刀赋》:“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这里的“家父”,是曹植对其父亲曹操的称呼。
2、 家君 既用做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世说新语·德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唐朝王勃《滕王阁序》:“家君做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 家大人 清代著名的小学家王引之在他的著名著作《经义述闻》里每一篇的开首 都要冠上一句话:“家大人曰”,“ 家大人”,即王引之称呼自己的父亲王念孙。
4、 家严 金庸《天龙八部》:“甘宝宝问道:‘令尊可好?’段誉道:‘家严身体康健,托赖诸事平安。’”“家严”,是段誉对甘宝宝讲话时称呼自己的父亲段正淳。
5、 家翁 《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
6、 家尊 称呼别人的父亲。《世说新语·品藻》:“谢公(就是谢安)问王子敬(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家尊”,在这里是谢安对王献之父亲王羲之的称呼。
7、 家公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后汉书·二七·王丹传》:“(侯霸)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也用做对别人父亲的称呼,《孔丛子·执节》:“申叔问子顺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论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
(三)以“先”为前缀的称呼。这类称呼一般用于称呼自己死去的父亲,有下面的几种
1、 先父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左传·成九年》:“先父之职官也,敢有二事。”这是自己称呼自己死去的父亲;也可以用来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晋书·鸠摩罗什传》:“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这里的“先父”,指的是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水浒传》第一回:“王进笑道:‘……为因新任一个高太尉,原被先父打翻,……’”
2、 先君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以坚部曲还策。”裴松之注引《吴历》曰:“先君(即指孙坚)与袁氏共破董卓。”也用做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如《魏书·穆绍传》:“老身二十年侍中,与卿先君亟连职事。”
3、 先府君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苏洵《嘉佑集·十四·送石昌言使北引》:“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儿子给父亲写行状,一般也用这样的称呼,如近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写有《先府君行状》。
4、 先考 这种说法不用于口语,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死曰考……”唐朝张九龄《曲江集·十七·追赠祭文》:“谨以醢脯庶羞之奠,敢昭告于先考先妣之灵。”这是称呼自己死去的父亲;也用于称呼别人死去的父亲,北魏《元诱妻薛伯徽墓志》:“先考授以礼经。”
5、 先人 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左传·宣十五年》:“尔用先人之治命。”这里的“先人”,指的是魏颗已经死去的父亲魏武子。
6、 先子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国语·鲁语下》:“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韦昭注:“先子,先舅季悼子也。”“舅”字解释如下。
7、 先舅 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尔雅·释亲》:“姑舅,则曰……没则曰先舅、先姑。”
8、 先君子 对自己死去的父亲的称呼。宋邵伯温《闻见前录》自序云:“伯温早以先君子之故,亲接前辈。”
9、 先夫子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清朝钱谦益《重修素心堂记》:“吴江张益之先生,余之先友也。余儿时闻诸先夫子:益之世居越来溪水。”
10、先公 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晋朝陆云《答兄平原书》:“先公克构,乃崇斯堂。”清朝黄宗羲《移史馆先妣姚太夫人事》:“先公被逮,太夫人每夜向北辰而拜,祈声酸苦。”
11、先帝 现在皇帝对死去的上一代皇帝的称呼。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2、先卿 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宋史·理宗纪》:“工部侍郎朱在进对,奏人主学问之要,上曰:‘先卿《中庸序》言之甚详,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同时。’”顾炎武《日知录·先卿》:“称其臣为卿,亦可称其臣之父为先卿。”
13、先严 对死去父亲的敬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四回:“兄弟襁褓时,先严、慈便相继弃养,亏得祖父抚养成人,以有今日。”
(四)以“老”为前缀的称呼,这类称呼一般用于子女称呼父亲,表示一种亲昵。有下面几种
1、 老爷子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老舍《骆驼祥子》:“‘也不是我说,老爷子,’她撇着点嘴说,‘要是有儿子,不象我就得象祥子!可惜我错投了胎。’”
2、 老公 此说见于《南北史续世说》。原文为:“高昂兄弟并劫略。其父次同语人曰:‘吾四子皆凶狠,我死后有人与我一楸土耶?’及次同死,昂起大冢。对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楸土,今被压,竟知为人否?’”老公即是高昂对他父亲高次同的称呼,相当于现在的“老头”。
3、 老太爷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尊称别人的父亲(也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或公公、岳父)。”
4、 老爷子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人称自己的或对方的年老的父亲。”
5、 老子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一》:“予在南郑,见西陲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八岁,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王夫人道:‘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宝玉笑道:‘我老子再不为这个捶我。’”
6、 老爷 封建社会大家族里对自己父亲的称呼。《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7、 老爹 儿媳妇对公公的方言称呼。
8、 老大人 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各位司、道大人听扫这里,因为署院说的是他老大人,一齐肃然起敬。”
9、 老太公 对别人父亲的敬称。元朝人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当日死了你那老太公,怎么生下你这个小业种。”
10、 老太爷 对别人或者自己父亲的敬称。《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这块玉还是祖爷爷给我们老太爷,老太爷疼我,临出嫁的时候叫了我去,亲手递给我的。”
11、 老父 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水浒传》第三十五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
12、 老公公 女子对丈夫父亲的方言称呼。
13、 老儿 父亲的俗语称呼。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卷:“今人呼父曰爹,语人则曰老儿。”
14、 老爷 子女对父亲的一种称呼。元朝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老爷休道一桩事,就是十桩事,你孩儿也依的。”
15、 老尊 父亲的别称。《醒世恒言》第 卷《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原来父母虽亡,他的老尊原是务实生理的人,却也有写田房遗下。”
16、 老汉 对别人父亲的称呼,含有轻蔑的意味。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猪与鸡》:“等你老汉儿回来,老子再跟你算帐。”
17、 老头儿 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有亲昵的意味。元朝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我正在教场耍子,老头儿呼唤,须紧走一遭。”
18、 老头子 对父亲的一种称呼。王跃文《国画》:“皮杰越是喝酒,话就越多,嗓门也越高:‘兄弟们,我在外面自己闯天下,沾不了老头子的光,靠的就是些难兄难弟。搭帮兄弟们啊,老弟我才万难混了碗饭吃。老头子,他不端掉我的饭碗就算开恩了。……’”
(五)以“令”为前缀的称呼。该种称呼用于和别人说话时称呼别人的父亲。
令尊 和别人交谈时,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以“令”字为前缀称呼,也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如“令堂”、“令爱”、“令弟”……
(六)以“尊”为前缀的称呼,此类称呼大多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
1、 尊大君 《晋书·谢鲲传》:“温峤尝谓鲲子尚曰:‘尊大君岂惟识量淹远,至于神鉴沈深,虽诸葛瑾之喻孙权,不过也。’”
2、 尊大人 也是对父亲的一种称呼方式。《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父子天性,岂能终绝……郎君先回,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妾于归,彼此安妥。”
3、 尊公 《三国志·魏志·袁尚传》“十月至黎阳”句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刘表遗谭书:‘天笃降害,祸难殷流,尊公殂殒,四海悼心。’”
4、 尊府 韩愈《送湖南李正字序》:“李生之尊府,以侍御史管汴之盐铁。”
5、 尊侯 干宝《搜神记》第十八卷:“后有一法师过其家,语二儿云:‘尊侯有大邪气。’儿以白父,父大怒。”
6、 尊翁 《荡寇志》第九十五回:“尊翁归天,我还不曾来吊唁。”
7、 尊君 《世说新语》中卷上《方正》第五:“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8、 尊人 古代指称父母,近代多用做对方父亲的专用敬称。叶圣陶《北上日记·三月二十七日》:“其尊人方患气管炎,年已八十有二岁,颇为可虑。”
二、单字称呼 即以一字成词来称呼父亲的词汇,有如下几种
1、大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山东省聊城市的一些县市有这种方言叫法,如茌平县的赵官屯乡。
2、爹 对父亲的方言称呼。《广雅·释亲》:“爹,父也。”《梁书·始兴王儋传》:“民为之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爹在家怎么教你的?……’”这是很多北方人对父亲的称呼方式。现在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小孩子一般都用“爸爸”来称呼父亲了;在农村,“爹”这个词还用做儿媳妇对自己丈夫父亲的称呼。
3、爷 《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之水鸣溅溅”。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4、伯 (读bê) 对父亲的一种方言称呼。山东省宁津县中东部一些乡镇有这样的叫法。一般是称呼对方的父亲,在大曹等西部三个乡镇里,只保留了一句骂訾语。按《说文·人部》:“伯,长也。”段注:“凡为长者皆曰伯。”在宗法社会里,父亲是整个家庭的首脑人物,称父曰伯,或源于此。
5、哥 这种称呼方式只在古代的某一时期、某些人物曾经如此叫过,并不普遍。 一般用做自己和别人说话时称呼自己父亲。《旧唐书·王琚传》:“玄宗曰:‘四哥仁孝’。”这里的四哥指的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 。也有父亲和儿子交谈时自己称呼自己的。清代梁章钜《称谓录》云:“淳化帖有唐太宗与高宗书,称哥哥敕。父对子自称哥哥,盖唐代家法如是。”
6、父 对父亲的书面称呼。《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易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7、爸 这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产生的对父亲的单音节叫法。在现在的父亲称呼利用率上和它的双音节结构“爸爸”相差无几。
8、叔 这种称呼范围不大,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及茌平县的一些乡镇里存在着这样的叫法,如菜屯、丁块乡等地方,自己的父亲在家中排行老小的,则对父亲如此称呼,一般是直接面对相称;这是指的对生身父亲而言;称呼继父或者养父为叔的则为普遍一些。
9、舅 古代妇女对丈夫父亲的称呼,《尔雅·释亲》:“姑舅在则曰君舅……”唐朝诗人朱庆余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问舅姑。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该诗第二句中的“舅”就是诗中的这位新婚**对她丈夫父亲的称呼。此外,在一些保留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形态的少数民族社会里,“舅”,是子女对自己生身父亲的称呼。
10、 《中华小字典》该字条下云:“吴人呼父也,见《广韵》,今苏人呼父为爹,当为 之转。”
三 双音节称呼方式
除带前缀的双音节称呼之外,还有两种对父亲的双音节称呼方式,如下
(一)非叠音方式
1、父亲 这种方式也可看做后缀称呼。如还有母亲、娘亲等称呼, 中心词后加“亲”而成。这种形式用例颇多,兹不列举。
2、岳父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妻子的父亲。也叫岳丈。”
3、岳丈 见上。
4、泰山 丈夫对妻子父亲的称呼。《水浒传》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执手对丈人说道:‘泰山在上……’”
5、丈人 对妻子父亲的称呼。《水浒传》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只见众邻居,并林冲的丈人张教头,……”也做“老丈人”。
(二)叠音称呼方式
1、 爸爸 这是在普通话通行之后的普遍称呼法,作为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用语而存在的。
2、 爹爹 父亲的方言俗称。《宋诗一百首·孔平仲·代小子寄翁翁》:“爹爹来密州,再岁的两子”、“爹爹与奶奶,无日不思尔。”《续传灯录·七·归宗可宣禅师》:“爹爹妈妈,明日请和尚斋。”在传统的戏剧剧本里还存在着这种称呼方式。 喜欢看和喜欢听传统曲艺节目的人,对于这一称呼应该是很熟悉的。
3、 哥哥 见于上文单字称呼中之5“哥”引清梁章钜《称谓录》文。
4、 公公 妻子对丈夫父亲的称呼。《红楼梦》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心》:“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这都是我没福:这样好的人家,公公婆婆当自家女孩似的待……’”
以上是对父亲称呼方式的梳理。由于本人经历有限,所阅既少,复才疏学浅,故于父亲称呼方式仅知如此。从中演绎推举,并全其称呼者,仆所不敏,以俟君子。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