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北区有几个村(西宁城北新民村村名的来历)

公司起名 0 69

西宁市城北区有几个村(西宁城北新民村村名的来历),第1张

新民村起源于新民街。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民村名称,主要是由曾经居住在今天闹市区新民街的农民演变而来。


位置


中国成立前,居住在西宁南大街北大街以东、东古城以西、北古城墙以南、古城墙以北的失地农民,过着最受压迫和剥削的生活,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得到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而且自动组织起来,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昂首阔步,过上了新型的农民生活。村民主要由斗星街、新民街、兴隆巷、马殷街、关门街、大院街、大新街、钱莹街、后营街、鸿觉寺街、合作巷、石坡街、仓门街、莫家街等组成。获得土地的农民,以及一些小企业、小贩、小手工业者。



西宁市城北区有几个村(西宁城北新民村村名的来历),第2张

新民街的由来


新民街位于西宁古城北城墙南侧,东西走向,东起斗星街,西至四合院街,全长近400米,宽三米多。街道两旁是居民区和山陕会馆(后面)。想知道清新民村名字的由来,首先要知道清新民街的由来。新民街名的由来是由后老坝、稠稠街、后道道(后厚街)演变而来。(一)涝后。西宁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西南高东北低。当时排水不畅,雨水、雪水和农田灌溉排出的余水,都沿着地形集中到西宁古城东北角的一个大水塘,面积3000平方米,水深一般2米,最深处有3米多。明清时期,人们俗称之为“后涝”(即涝地)。


(2)臭大街。涝水冬夏不干涸,只是夏天涨,冬天减。冬天冻成冰比较好。在春天,当浸满水的水融化时,水发出臭味,闻起来很难闻。夏天,死水是深绿色的。死狗、死猫、死老鼠等乱七八糟的脏东西都扔在里面,被烈日熏蒸,发酵腐烂。蚊蝇滋生,臭气熏天,人们只好捂着鼻子。在下雨天,他们泥泞不堪,很难在街上行走。于是我给这条街起了个妖名叫“臭街”。


(3)厚道路和厚街。建国前,后老坝的东、北、西基本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一些临时搭建的平房和住在城墙洞里的穷苦人家。这些人有的是菜农,有的是城市贫民,要么是以乞讨为生的盲人,要么是“打骰子”的口袋制造者。他们行走形成的道路叫做& # 34;因为它在北玉井巷和下饮马街一带,而且它的巷道统称为后街(意思是离繁华的前街——东街很远很远),它在后面,在后面。厚道路”和“厚街”。


(4)新民街。1951年春,西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根治“后涝坝”,彻底改变后街的卫生状况,成为当时西宁市第七届人民政府的中心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审议和讨论,一场填补“后涝坝”和整治“后后街”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了。当时群众的反应之快,热情之高,情绪之激昂,战斗力之顽强,确实是前所未有的。穿越城墙、挖掘出水口、调节水井、修复道路等工作要按照分工有序进行。运土、运沙、填土、背斗、架子车、筐、铲、镐、杠、杆都是好工具。参与者从60至70岁的老人到儿童,不分性别。每个家庭都有贡献,人们一起出去无私地工作。


1952年后游坝整修,臭大街不再臭了。是时候给后街起个新名字了。有人提出香香街这个名字,有人叫劳动街,有人叫爱国街...经过集思广益,群众提出& # 34;我们是新中国的主人,所以我们叫它“新民街”。经当时的区办事处批准,并报市人民政府,新民街从此诞生。同时也为以后的新民村打下了基础。


新民村名的由来和演变


西宁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后,1953年夏,住在新民街的高登迪、李九成等有地农民,根据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精神,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互助组。互助组采取“土地私有、自愿参加、互换工作、按劳分配、产品归自己”的分配原则,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54年春夏,在高登地和李九成农业合作化的影响下,周边农民要求合作化。根据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互助组逐步扩大,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斗街、大院街、新民街的很多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由于新民街成员占绝对优势,且办公地点设在新民街,合作社命名时称为“新民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新民街初级社”。总统是最初支持团体的领导人。与此同时,街、后营街、红觉寺街的农民,在、魏的带动下,也成立了“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初级社会实行土地、大牲畜和大型生产资料为股,畜力和劳动力为分,以分为主,土地分配为辅的分配原则。总收入不包括成员的投资和生产费用,提取10%的公共积累,其余“四劳六分”。


1955年7月,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的发表,加速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转变。1956年初,新民少年社、五星少年社。1955年7月,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报告》发表,加速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合作社)转变的进程。1956年初,新民少年社与五星少年社合并,成立新民少年社,下设六个农业生产队。新民老年学会党支部成立,魏学勋任支部书记。高级社采取“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大农具、大牲畜投入社内,社总收入除去生产费、管理费、生产底、公益金、公积金。



西宁市城北区有几个村(西宁城北新民村村名的来历),第2张

1958年,中共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力争上游,加速节约土地的总路线”。同年,发布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根据上述两个文件精神,新民高级社更名为新民农业生产大队(以下简称大队),加入东方红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公社实行政府和社会五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学习和军事。生产由公社管理,生活由公社供给。它要求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组织军事化。生产和建设活动由大型兵团进行。大家都去食堂吃饭,而且是免费的。会员不允许家里有另一个炉子。


同年年底,新民大队响应市人民政府农业和粮食生产规模化的号召,集体搬迁到互助县高寨公社曹家堡大队进行农业生产。但这个大队的土地却分给了北苑、友谊、先进等生产大队。


1962年,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订草案)》第六十条和第十二条政策的深入宣传和贯彻,西宁市委于1958年开始着手处理一平两调问题。2000年8月25日,中共西宁市委同意新民大队迁回西宁,从此新民大队队员陆续回到西宁。土地分布在四区一县(市、东、西、北、湟中)。


从互助高寨公社曹家堡大队回宁后,根据西宁市人委(63)126号文件,新民大队归西宁市城中区生产科管辖。1971年6月18日,划归马坊公社管辖。1984年7月,西宁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政企分开,将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新民大队由马坊乡政府领导。这一年,中共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民大队改为村委会,简称“新民村”。至此,新民村正式落户。“新民”二字有46年历史,“新民村”二字有24年历史。1999年3月11日,为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撤销马坊乡,新民村归朝阳街道办事处管辖。截至2006年底,新民村共有村民286人,1154人,劳动力796人,村办企业6家,固定资产2100万元,年产值100万元,人均收入7000多元。村民居住的地方非常分散,主要集中在城北的朝阳、齐家城,城东的乐家湾村、黄忠桥、果洛路。市内的斗星街、新民街、南山路。


参考资料:


①新民村的发展。


②(《西宁府新志》)第917页。


③《西宁市志》(第三卷地名志),第138至140页。


④(西宁市文史资料)(丛书9),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