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妈妈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妈妈 0 52

孩子上学,妈妈们都是怎么过来的?,第1张

孩子上学,妈妈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导读: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3、孩子上学,妻每天上午、下午都开车送

1、送孩子上学,大人心里也是一大只是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孩子上学,妻每天上午、下午都开车送他上学,到学校附近,孩子说:“我要跳伞了。”看他背双肩书包的样子,还真有点像背着降落伞。

4、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5、看着女儿兴奋地看着学校,开心地跟我说着,才感觉女儿真的长大了,真的要离我而去了。

6、干燥的风无力地吹着,像一双苍老的手拉着匆忙的过往,在注定的离别里无奈地泪眼婆娑。

7、孩子第一天上学,我心情 ,就是安静,没有那么吵了。

老师能提出来希望家长全程陪同孩子上学,前提一定是因为孩子个人想独立完成上学这项工作是做不到的了,并不是老师有意为之

家长全程陪同孩子上学,这明显不合常理,没有哪个学校会这样安排,退一万步说,家长们还需要工作,谁能有时间这样做呢?

但是学校老师能提出来这样的要求,自然就有他们的道理。

老师上课,教书育人,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并不需要家长全程围观。

现在学校却需要家长陪同孩子一起上学,这种反常决定的背后一定是孩子发生了什么?导致学校不得已而为之,要求家长来学校了。

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只有两个:

1孩子身体残疾,无法独立完成进出校园的举动。

孩子身体欠佳,但是头脑却正常,思维清晰,逻辑缜密,希望能在普通校园里和同学们一起正常完成学业。不过由于自身原因,孩子进出都困难,还怎么能专心学习呢?

而老师和同学们自身也有大量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专门用来陪伴着,再说这也不是他们的义务,寄希望于他们身上不现实。

2孩子本身顽劣惫懒,多种管理方式无法起效,学校只好寄希望于家长的陪同,试试看有没有效果?

如果是这种情况,基本上孩子在校期间属于“刺头”级别的,遇到这样的学生打不得,骂不得,学校管理起来很麻烦,都是颇为头疼的。

相信在此之前学校一定多次联系过家长了,希望双方配合一起来教育孩子。但是估计效果欠佳,也可能家长护犊子,不接受学校对孩子的判断。

这也能理解,老话说“黄鼠狼养儿说香,刺猬养儿说光”在家长眼里,自家孩子就是一个宝,哪哪都好,听不得别人说半句不好的话。

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一个刺头会影响整个班级氛围,干扰其他学生的学习,别的同学家长对此也会有意见,也会要求学校采取措施,学校其实真是左右为难。

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学校希望家长全程陪同,大概这是能够想出来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施的办法了吧?想来孩子在家长面前还能那么无所顾忌吗?多少都应该有所收敛吧?

无论怎样,家长去了学校,观察一下,大概就能知道孩子在校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亲身体验一下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换位思考,或许就可以理解学校的良苦用心了。

最后到底应该怎么办,还是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单纯说不去就不去也是不负责任的,毕竟学校也是为了你家孩子的前程,家长抽空去学校多多了解孩子的表现。

还是建议你去看一下心理医生,孩子在这方面应该是存在一些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医生的暗示和治疗培养他有比较优秀的注意力,这样你的困扰才能够解决

持支持意见的妈妈说:“当然送了,不送能怎么办呢?现在老师多彪悍啊,你不送立马孩子照片就上家长群了,连带着家长一起点名批评,多丢人!忘记一次肯定孩子就记住了,下次就不会再忘记了。”

持反对意见的妈妈说:“当然不送!这是个让孩子明白这事情重要性的很好的机会,虽然有可能会因此被老师批评一顿,但这也深切的让孩子感受到,写作业整理书包是自己的事,经过这次批评下次就长记性了。这次你给他送了,难保还会有下次,一次不送老师狠狠批评一次,下次一定不会忘记。”在我家孩子身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那是小学刚开学没多久,第二节课是品社课,课间的时候孩子发现她品社书没带。她当即找到班主任,想请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品社书送到学校来。可是班主任跟她说:“我现在给你妈妈打电话,你妈妈也来不了,课间才十分钟时间,你妈妈人还没走到就上课了,你自己想想办法吧。”我女儿听了班主任这样说,当时想让妈妈送书肯定是来不及了,只能自己想办法。于是就跑到隔壁班借了一本品社书,上完课之后才还给别人。

放学之后回到家就跟我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让你帮我收书包了,今天我的品社书都没给我带。”然后把借书的事情经过告诉了我。我问她借给她书的那个人她认识不认识,她告诉我说:“不认识啊,我跟她做做工作她就借给我了嘛。”

小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可能确实会对幼儿园这个环境比较恐慌,而且也表现出一种焦躁不安的感觉。但是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必要陪着小孩子一起去,如果说爸爸妈妈陪着小孩子一起去的话,就很容易会让小孩子养成这种思维方式。并且小孩子会觉得自己今后不管去什么地方都可以让爸爸妈妈陪在自己的身边,而且爸爸妈妈陪着小孩子去了一次幼儿园以后小孩子就更不能够接受爸爸妈妈离开了。

不要给孩子带来错误的认知

所以说爸爸妈妈在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帮助孩子准备一些非常有用的东西,这样的话就可以防止小孩子在学校当中非常的害怕了。不过将小孩子送到幼儿园里面以后给小孩子进行一定的安抚,然后爸爸妈妈就应该选择离开,千万不要陪着小孩子一起上课。否则的话孩子就会觉得在幼儿园当中上课是需要爸爸妈妈陪伴的,一旦小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定性思维,那么孩子今后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定的影响。

爸爸妈妈不要过于担心

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要随随便便的就让孩子对于这些现象出现错误的认知,如果说出现了错误的认知的话,那么爸爸妈妈想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就显得非常困难了。爸爸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可以给小孩子拿上小孩子平时最喜欢的一个玩具,这样对于小孩子来讲就有了一个一直陪伴自己身边的玩具,小孩子就会觉得有了安全感。

并且爸爸妈妈可以承诺自己的宝宝等放学的时候就会来接自己的宝宝回家,这样小孩子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慌的心理了。再加上幼儿园当中有着很多的小朋友,小孩子很快就能够打成一片,所以说爸爸妈妈实在是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只要用平常的心态来面对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情就足够了。

对于一年级孩子要求妈妈陪他上课的情况,建议家长们从以下方面处理:

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特别是在转变为新的教育环境时,可能会更强烈地表现出对于父母的依恋和渴望陪伴的情感需求。

与老师沟通。建议家长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实际表现和诉求,并听取教师的专业建议。

逐步调整。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的陪伴和支持,但也要注意逐步引导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例如,逐渐减少陪伴时间,让孩子在适当的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和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建立信任关系。适当的的陪伴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但同时也要避免产生过度依赖和心理伤害的情况,家长需要在维护孩子情感需求的同时,也要让孩子逐渐成为独立、自信的学习者。

总之,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关注和陪伴。但是也要逐步引导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帮助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

1、孩子闹著不想上学大都是因为分离焦虑,孩子离开爸妈会哭是正常的,爸妈不舍孩子也是正常的,但爸妈须放心、放手,平静地用同理心接受孩子的哭诉之后,便温柔坚定地让他上学,避免讨价还价、恳求或威吓的言语,否则孩子会感受到你的焦虑或犹豫,于是长期的拉锯战便难以避免。

  当孩子显得不安时,你可以提供孩子安慰与再保证(虽然暂时分开还是一样爱他,保证一定会准时来接他,请他放心在学校玩,老师就是学校的妈妈,有事都可以找老师帮忙)。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带著心爱的玩具或依附物去上学;给孩子一样代表爸妈的物品,如:照片、妈妈的手帕。

  此外,孩子也会受父母道再见时的态度所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道别是充满爱与快乐的,孩子也会以同样方式回应,所以送孩子上学时请带著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道别,并约定接他的时间,让他安心。

  2明明喜欢上学,为何还会哭闹呢?

  爸妈和其他旧生家长聊聊,就会发现,中班以前的入学哭闹,是许多孩子学习路上必经的过程,是无须惊慌的“成长痛”。如果孩子已经喜欢上学了,恭喜你!这表示他已适应学校生活了。还会哭闹,则表示他仍然舍不得爸妈离开、想撒撒娇,看能不能“鲁”来父母更多的陪伴。你可以稍微陪伴一下孩子(时间长度事先约定好),也给孩子一样代表爸妈的物品,如:照片、妈妈的手帕、手机吊饰,告诉孩子想爸爸妈妈时可以拿出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