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孝子名孟宗,鲜笋药母值寒冬。

妈妈 0 84

三国孝子名孟宗,鲜笋药母值寒冬。,第1张

三国孝子名孟宗,鲜笋药母值寒冬。
导读:孟宗哭竹冬生笋,是流传中华大地一千多年来的动人故事,已成为富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孝文化的精髓。人们都知道,孟宗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司空,是主管工程的大臣,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是我们孝感人,是在双峰山脚下长大的一代英杰。至今,在双峰山一带,还流传着许

孟宗哭竹冬生笋,是流传中华大地一千多年来的动人故事,已成为富有悠久传统的中华孝文化的精髓。人们都知道,孟宗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司空,是主管工程的大臣,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他是我们孝感人,是在双峰山脚下长大的一代英杰。至今,在双峰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孟宗的故事,特别是他行孝讲孝的故事,用他的孝道,来教育后人。

孟宗出生的时候,正是汉朝末年的战乱时期,军阀割据豪强四起,神州大地一片硝烟,可谓民不聊生。祖上本来还算殷实的孟家,经过几番折腾,到这个时候就破落了,父亲耕作,母亲纺线,长年累月辛勤劳动,还难以维持一家五口人的温饱。不久,父亲因积劳成疾去世后,孟家的生活更雪上加霜,难以为继了。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凭着母亲的一人之力,饥一餐饱一餐地往前推。小孟宗看着母亲早生的白发,心里疼痛,七八岁的孩子就帮着母亲做事,割谷砍柴,什么活都干。母亲虽然劳累,却不愿孟宗干活,要他读书。母亲说人不读书不明事理,不明事理不如猪狗,长大了就不能干大事,不能为老百姓为国家出力,更不能荣宗耀祖了。

母亲把孟宗送到南阳名师李肃那里去读书,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好好学习,读好经书,也学好做人的道理。看着母亲单薄的背影和步履蹒跚的步子,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母亲的期望,把书读好。从此孟宗一边勤奋读书,一边得空回家帮母亲做活,艰难的日子锻炼着他一天天地长大。

孟宗十六岁的那年冬天,气候寒冷,大雪纷纷扬扬地飘了三天,满山遍野披上银装,冰寒地冻的天气,使母亲瘦弱的身子经受不住,一下子病倒了。

长年生活在双峰山脚下,母亲养成了喜欢吃竹笋的习惯,每逢春笋出土的季节,母亲总要上山从竹林中挖出很多笋子回家,煎炒烹炸,弄出很多样式来吃,母亲的精神在这个时节,就显得很好,精力充沛,眼睛发亮,有点小病,也抗得住。每逢这个时候,母亲的心情总是特别愉快,孟宗兄妹三人都十分高兴。

现在是寒气袭人的冬天,大雪封山,母亲卧床不起,吃什么东西都没有胃口,怎么办呢?孟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恨不得老天爷加快步伐,把春天送到双峰山。

母亲越来越瘦弱了,说话也有气无力。孟宗终于决心上山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几颗早生的竹笋,那母亲的胃口就能开了。孟宗叮嘱妹妹弟弟照顾好母亲,扛工挖锄,就向双峰山的竹林奔去。

上山的路全被冰雪封盖着,实在难走,那平常仅能供一人攀走的小路上,被凛冽的北风刮得硬梆梆的,根本无法攀行,孟宗只得沿着山路边的树丛往上攀登,好不容易爬到那片竹林里,孟宗的浑身都被荆棘划破了,脸上手上被鲜血糊满,脸上的小刺扎在肉里,一时弄不干净,使他满脸火辣辣地痛。

孟宗顾不了这些,他的脑海里,这时候浮现的,都是母亲面黄肌瘦的样子和渴盼的眼神。他不顾一切地在竹林中寻找起来,刨开了一根又一根竹子周围的雪和冻土,只刨到天色渐黑的时候,仍然没有看到一根笋尖。终于,他失望了,心灰意冷地坐到了雪地上,想到母亲茶饭不思的神情,他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他一边哭一边想,想到父亲去世时,自己还不到八岁,小弟弟不到三岁,兄妹三人全是母亲含辛茹苦养大的,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母亲还坚持送自己读书,现在母亲病了,做儿子的,竟然想给母亲弄一点喜欢吃的竹笋都弄不到,怎么对得起恩重如山的母亲啊!他越想越伤心,越想越痛苦,坐在雪地上,边哭边诉说着母亲的慈爱,祈求山神赐他几棵竹笋,以回报慈母的恩德。

一个时辰过去了,竹林里除了嗖嗖的冷风,什么也没有;二个时辰过去了,竹林里除了偶尔跑出几只黄鼠狼以外,还是没有什么动静。三个时辰、四个时辰……,孟宗不知觉中,哭到了东方露出鱼肚白,他的眼中,充满了血丝,口里有血滴渗出,再也没有力气哭了,正要挣扎着回家里,雪地上陡起的一片喳喳声引起了他的注意。

借着初现的晨光,孟宗见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地上的冰雪在不停地跳动,一棵棵鲜嫩的笋尖,从雪中慢慢探出头来,好像在对着他微笑。他以为在做梦,一拳头砸在一块冰地上,彻骨的冰凉和疼痛,使他明白这不是在做梦,这一切都是真的。

他大喜着跳起来,浑身充满了活力,一边刨着竹笋,一边感谢着山神爷。他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讲过,双峰山的山神爷,是最明辨是非,惩恶扬善的山神爷,谁做了好事,他就帮谁,谁是恶人,他就让他不得好死。他在提着笋子下山时,就认认真真地给山神爷磕了九个响头。尽管他并不相信有什么鬼神,但今天的事却令他不能解释,不是山神爷在保佑,谁还有这样的力量呢?他虔诚地拜过了,并暗下决心,自己有朝一日,如果能够为官一方,就一定要为老百姓做事,把天下所有的老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对待。

母亲看着孟宗冻得象包子一样的双手和那一篮鲜嫩的竹笋,心疼得痛哭了一场,孟宗和妹妹一起,学着母亲的样,把竹笋烹炒煎烧,弄成好几种样式,让母亲吃,很快,母亲的病就好了。

孟宗哭竹冬生笋的事,在老百姓中口耳相传,被吴王孙权知道了,在当时的三国之中,吴国的势力较弱,孙权急需一批有影响的才俊之士来参与治理国家,增强民望,提高国力。孟宗以孝行感天动地,又熟读经书,正是可用的贤才,在孟宗二十岁的时候,就把他招至吴都(今南京)建业,考其知识,待机任用。

孟宗进吴都以后,从休养生息固国强兵的角度,积极为孙权奏上了多条良策,各方面的反映不错,也深得孙权喜爱。不久,孙权就放他做了监池司马,管理国家渔场的渔业生产。

孟宗的家乡双峰山,是一个山区,山珍野味虽多,鱼却很少,一年上头,吃鱼的日子屈指可数,现在孟宗当了监池司马,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给母亲送一些鱼吃。于是,他亲自结网,在渔场里捕鱼,精心选择一批肥大的青鱼,请有经验的人帮忙腌制,派人送回家乡。

哪知母亲见了孟宗送回的鱼后,十分生气,令其弟把鱼全部退回,并口授一信,信中说,宗儿你既为鱼官,就应一门心思养好鱼,为国家出力,替吴王分忧,你怎么能不避嫌疑,占国家便宜,利用职权,把鱼送回家呢,你这不是孝母,而是陷母于不义啊!

孟宗接信后,倍感母亲深明大义,对他指责得对。他便和弟弟一起,到渔市买了几条鱼带回家去。不料母亲仍然把鱼退回。教育他说,你现在是鱼官,瓜田李下,难以清白。你管着那么多的渔场,久而久之,焉能不动心思,千里之堤,溃于一穴,一旦私拿一条鱼,就会逐步发展到拿很多的鱼,就会发展到贪财,直到不可收拾。我宁可不吃鱼,也不愿看到我儿成为人人痛恨的贪官。我儿食君之禄,多为百姓为国家谋事,就是最大的孝道。

孟宗听了母亲的教诲,再也不敢给母亲送鱼了,他不辞劳苦地奔波在各个渔场之间,交了很多平民朋友,了解生产情况,采取许多办法,使吴国的渔业生产呈现出一派旺盛的景象。

孟宗的功劳业绩和他的品格,孙权十分欣赏,为了锤炼孟宗各方面的能力,造就一个担大任的良材,二年后,孙权把他派到了吴县(今苏州)充任县令之职。

孟宗上任吴县之后,牢记母亲教诲的要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的训诫,经常微服私访,体查民情,惩治贪吏,免除苛捐,使吴县的生产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提高,几年之后,吴县就成了吴国最重要的钱粮基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孟宗正在吴县大展身手的时候,陡闻急报,母亲在家乡病故了。孟宗闻讯,哭得昏天黑地,几番晕死了过去。吴县和建业相距数百里,如要奏闻吴王再回家葬母,势必要耽搁多天,让母亲死后不能入土为安,那他孟宗一辈子都不好过,如不待吴王批准,擅自回乡葬母,又不容当时吴律。

当时吴律规定,凡为官吏者,大小私事请假必须由吴王亲批,如有违者,一律斩首。孟宗自然熟知吴律,但他一想到母亲正躺在家乡的老屋里,等着他回去主持出葬,他就什么也顾不上了,他向孙权疾草了一封请罪书,向县丞作了交待,就快马加鞭地赶回了家乡。

日夜兼程赶回家乡的孟宗,按双峰山的乡情,把母亲安葬后,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回乡给母亲上坟,这四十九天就在坟边搭了个草棚,日夜相伴着母亲的坟头,每天必在坟边跪祭一个时辰,其哀声令父老乡亲们无不动容。七七守满,他把弟弟叫到跟前反复叮嘱,说自己怕难再给母亲的坟添一锹土了,每年清明节和年节请弟弟一定代他把自己的孝心敬到。

弟弟不明就里,不以为然,他也不多解释,一定要弟弟答应了,他才收拾上路。

孟宗自思必死,出了家乡三十里之后,就换上罪衣,迳直到夏口(今武昌)府衙投案。孙权接到孟宗投案的消息后,把文武大臣都召集起来,讨论如何发落孟宗。

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还是杀孟宗以诫后者的意见占了上风,孙权一时不好定夺,转回后宫静思。其母早以得知大臣们所议何事,把孙权叫去,问他准备如何处置孟宗。孙权答到,为吏者须以律度为本,孟宗私自归家葬母,其情虽然可谅,但治国必须律严,不然何以立国,儿所以难下决心,就是这个原因。

孙母听了,不禁潸然泪下,哽咽着说道,治国固然要律法严明,为子者又怎可以不讲孝道,一个不讲孝道的人,又怎么会有忠义可言?儿啊,那孟宗为了母亲,冬雪天还感动得竹子生笋,孝行感人,普天下都传颂他的美德,你不是因为他的孝名,把他召来重用的吗?他在吴县的政绩和官声,不是很好吗,怎么能在急需用人之际,而杀这样一个普天下人都尊敬的好官呢!

母亲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孙权的心,他一拍脑袋,说娘教诲得好,不然几乎误了我的大事!

第二天,孙权再集文武大臣,提出修改吴律,加上一条凡因尽孝一事,官吏可向上司报告后,请假回家处置。并令释放孟宗,升为光禄勋。不久,转升至太空。

孙权重用以孝闻名天下,以德治理百姓的孟宗,使吴国一时间吸引了许多天下英雄,迅速强大起来,在三国鼎立之中,站稳了脚跟。而孟宗哭竹冬生笋,冒死葬母的孝行美德,也更为广为流传,一直流传至今天,也经久不衰。

给长辈送鱼呀?好事好事!我也有这种念头,毕竟他们都上岁数了,我们晚辈们得好好地孝敬长辈们。请看我说的建议:

首先你得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你要先了解、清楚你的长辈们的膳食!要严肃、严格的打听,直接问就不好了了,左边右边打听打听你的长辈们,都喜欢什么鱼来呢??

鱼的话,可不是随便买的,虽说年年有鱼(余),但长辈们喜欢吃什么鱼,你一定要了解清楚他们这个嗜好。姜丝是少不了的。不管你怎么烹饪,红烧啊,清蒸啊,还是鱼头苦瓜煲汤的……

第二,我们晚辈们为了孝敬长辈们,当然可以说我们大部分都不会宰鱼,钓鱼什么的,只能在菜市场里问专业卖鱼的,可以打听一下卖鱼的商贩,到底是清蒸、红烧、煎鱼、还是煲汤的。这里就是自己晚辈们该严肃地思考了,要不,长辈们吃得不欢喜,自己又没台阶下的,那多不好意思嘛。

第三:首先还是为孝!孝敬父母就是开始做!是我们晚辈们的事!多问问周边的老人家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只要讲的是鱼的事情。我是南方的客家人,我老妈虽然隔我400多公里,但她的烹饪学已经是6级别以上了,她会用很多种鱼,做出很多客家菜:鱼丸子(纯肉的鲩鱼或乌头鲩鱼做的,要去毛骨,然后剁剁剁)、鱼双丸(剁好的鱼肉加猪肉搅拌)、“虾丸”(剁好的鱼肉加鸡蛋搅拌),鱼头和二刀和鱼漂和鱼排和鱼皮和鱼肠和鱼肝,是没有鱼毛骨的,所以,鱼肝与剪刀破开洗干净的,先下锅,小炒一下放葱叶、姜丝和盐。煮开了可以上碗了。

接下来就是鱼头、二刀、鱼排,慢火煎煎到赤色,上碗准备好。然后就有鱼头汤了。

如果你们喜欢苦瓜的话,那苦瓜也得准备好,切苦瓜,把瓢挖空,让苦瓜浸泡15分钟,可以和鱼头、二刀、鱼漂、鱼排(鱼排是龙骨,没有鱼毛骨刺)、鱼皮,一起去沙煲里煲汤!姜丝还是要放的,葱不用了。这就是真正的鱼头苦瓜煲汤!!!

第四:话说回来,我们做晚辈的,究竟要挑选什么鱼呢?我的菜市场,都有姜丝盐巴的配料,帮你脱去鱼毛骨刺,他们卖鱼的会告诉我们晚辈们,怎么去烹饪的。我远在广州的老妈,六十几的年迈了,烹饪学技能的确是很高的,刀法!我至今学不到,切个姜丝我都发抖的。我只好叫我老哥,把年迈的老妈带出去广州,毕竟我老哥还是喜欢兴宁的客家菜。我只好一个人在老家慢慢研究鱼怎么做法才好吃(经常被老妈这样的长辈骂我也没办法,我习惯了)。

比如清蒸鱼的做法:浸泡好洗干净脱水的金针菇,覆盖一条鱼,拿去电饭锅蒸,到了12点饭好了,鱼也蒸好了,炒个蔬菜什么的。真是好菜要认真做啊。广州任何饭店酒店都做不出客家菜的,难怪我老哥要老妈去广州做兴宁客家菜,才有劲的去工作。上面我也说了我那年迈的老妈做出了鱼丸、鱼双丸子、虾丸子的,希望你好好阅读。我一个人在老家拿着拐棍没办法,自学吧。对你来说,老妈也是长辈了。要想不被长辈看低、看贬的话,你只有好好看我说的了。

我发现我老妈的节省(因为她没有任何经济收入)和她喜欢的鱼,我打工时,她看上了水库里来的大鲩鱼,多少斤我忘了(草鱼或乌头草鱼贵),75元一斤她也买了,直接打电话叫我过来买买买下它。75那时货币还没贬值,很大的钱额。事实上,老妈喜欢的是“雄头”鱼,这鱼头,大!比鲩鱼还大的鱼头,煲汤当然好!就是价钱比鲩鱼(草鱼)两倍价,打工的我,问问老妈说:惹得起吗?老妈说,算了。她就放弃了。

你现在明白了我上面说的内容吗?鱼处理好,你还得要记住一个:墓地扫墓时,要有猪、鸡、鱼的。这叫三牲,有地上爬的猪肉、有天上飞的禽(鸡)、有水里的鲢鱼(年年有余)。大阅兵不是说了,海陆空都有,我们的生活都是小康生活了,希望你买鱼前,先了解清楚你的长辈喜欢什么鱼,你再去挑选鱼。。。我……说累了。。。

农历二月初二回娘家送鱼:年年有余农历正月初二,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民间的这一天要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一天有些地方吃面,老北京人要吃馄饨,广东人则吃开年饭,可谓各地习俗大不相同。

扩展资料:

二月二习俗,二月二称为龙头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庆祝,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