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后来怎样了?

老人 0 82

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后来怎样了?,第1张

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后来怎样了?
导读: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之后开始使用各种理由解决可能对新生的明朝有威胁的开国重臣,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误解了刘伯温意图,直到17年后才顿悟。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创业”故事朱元璋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皇帝,他和刘邦的经历非常的相似,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之后开始使用各种理由解决可能对新生的明朝有威胁的开国重臣,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鱼,朱元璋不解,误解了刘伯温意图,直到17年后才顿悟。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创业”故事

朱元璋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草根皇帝,他和刘邦的经历非常的相似,都是跟随起义军推翻前朝,在途中一步步地壮大自己最后走上皇帝位置的人。年纪轻轻的朱重八在外面漂泊了三四年,一直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用于糊口,稍有一点点文采的他还算是混得风生水起,还结交很多的兄弟,这些人和他关系要好而且非常的听他的话。在那期间正是反元农民起义的狂热时期,他所在的地方也是爆发了众多的起义运动。那个年代元朝的统治十分的腐朽,又遇上灾荒于是就有很多的人都参与到了这场起义中去,朱重八看出了时代将变,于是也加入其中,在一番周转之后在汤和的帮助下进入到了郭子兴的部队中。

有些人脉关系,而且还略有文采办事麻利的朱重八成为了郭子兴大帅府中的红人,后来他遇到了刘伯温,一个在他的开国道路上做出众多贡献的人物,刘伯温处处帮助朱重八,郭子兴看朱重八能干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他,并为他改名朱元璋。

在此后刘伯温为朱元璋提供了很多的军事建议,在很多非常危急和关键的时刻给朱元璋带来生机,教会了朱元璋如何正确的处理自己与郭子仪儿子的关系,如何在陈友谅和元军之间求生存,算是给朱元璋的前进道路披荆斩棘,看出来朱元璋有着帝王魄力的刘伯温更是对朱元璋非常的忠心。

无奈殒命的刘伯温

在胡惟庸的怂恿下,朱元璋成功将小明王杀死在了来应天的路上,既然最后的皇位继承人死了,朱元璋也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皇帝。刘伯温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聪明了,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刘伯温在朱元璋身边,那么朱元璋根本连活命的机会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就开始想要对刘伯温下手,刘伯温自己也很清楚这一点,自己被封爵位的时候就看出来朱元璋十分的忌惮自己,希望自己不要身居重位,这个时候的他已经不再想什么官位了只想保住自己的命。

当然也不能直接和朱元璋挑明了说,于是乎他就让自己儿子给朱元璋送了一筐鱼,这筐鱼虽然在筐子里但是筐子的外面就是一缸水,鱼虽然能活但是无法逃出去,和鱼一起还送了朱元璋一本《时务十八册》,这本书对于朱元璋来说还算看得懂,但是这筐鱼的意图实在没有看懂。

随后没多久胡惟庸就在朱元璋的命令下给刘伯温送去了毒药,虽然是自己安排的毒药,但是知晓刘伯温已经殒命的消息后朱元璋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还是没搞懂这筐鱼的含义,17年后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病逝,本来身为太子的朱标死后,朱元璋感觉自己明白了刘伯温的意图,他认为刘伯温是想告诉他自己有那么多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事,就像筐中之鱼,没办法一同生活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面,需要将他们放归江河之中。

“恍然大悟”的朱元璋随即将自己的多个儿子都派往了全国各地,前往就藩。在外面做王爷的皇子们也是看不懂朱元璋的想法,最后还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这时朱元璋还在暗自窃喜认为自己读懂了刘伯温的主意,这样做不仅仅让自己的后人避免了为皇位而产生的纷争,还给自己的每个孩子都找到了事业。

可惜的是他还真的会错意了,刘伯温这番“送鱼”行动仅仅只是在自救罢了,他想告诉朱元璋自己和其他那些开国大臣一样,虽然在筐子里非常的拥挤,但是始终实在筐子里,外面有水鱼可以存活,自己也很满足,绝对不会逾越界限去反抗朱家的。刘伯温死前送朱元璋一筐鱼,以求让朱元璋不要防范自己,自己绝对忠心不会造成威胁,但是朱元璋不解,直到17年后才顿悟。可惜朱元璋的这番“顿悟”仍是错误的。刘伯温没能够保住自己的命,朱元璋也因为会错意才招致了后代们都彼此残害的下场。

刘伯温这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可是他死前的遗言却留下了一些谜团。一方面,他给朱元璋送去了一筐死鱼,另一方面他把毕生所学著成一本书,却告诫子孙不要学习,等一个人死后,再把书给到朱元璋。

这筐死鱼代表了什么?为什么子孙后代不能继承自己的衣钵?那个人又是谁呢?

临终遗言,扑朔迷离

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了8年,才迎来了开国元勋的身份,可是仅仅在开国3年之后,刘伯温回归家乡,从此刘伯温远离了权力中心。可刘伯温回到浙江老家后,也没消停,朱元璋隔三岔五的还会写信问刘伯温一些事,这其实很被朝中的重臣忌讳。

1375年的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但并不严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视,胡惟庸却趁机给刘伯温下毒。过了半个多月,刘伯温拖着病体觐见朱元璋,表达了自己吃了御医的药后病情加重的情况,可朱元璋并没有重视,反而让他安心继续养病,不要胡思乱想。

这就让刘伯温认为,给他下毒的并不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本人。他此时的心情应该跟荀彧是一样心寒,因此回到家乡后,拒绝服药,几天后就撒手人寰了。

临终前,他把一本天文书交给了长子刘琏,让刘琏赶紧给朱元璋把这本书送去,同时,还顺带一筐死鱼给朱元璋。同时他还告诫刘琏,刘家的子孙都不要学习里面的内容。而后,他对次子刘璟嘱咐,“我对时政有很多看法,也知道该如何去做,本来我想在死前写一个表章上奏皇上,可现在胡惟庸还当权,这奏章送上去也是石沉大海。不过,胡惟庸倒台后,皇上肯定会想起我,并且派人来找你们,等那时候,你们再把我的遗言悄悄告诉皇上吧!”

遗言猜测,各执一词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希望大家能明白的是两点,第一是刘伯温虽然性情耿直,得罪过一些人,但他内心是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的,也知道激流勇退,但无奈还是被卷入漩涡;第二是朱元璋这个人的太喜欢猜忌,他的问题有时候都是设陷阱,如果按实情回答就会被朱元璋看到你真实的想法,刘伯温对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

刘伯温死前给朱元璋送一筐死鱼是什么寓意呢?主要有两种猜测:

猜测一:暗含一种预言

有人说,一筐鱼挤在一起,最后都死了,是提醒朱元璋提防各地的藩王。他们认为刘伯温是个预言家,肯定看出了今后藩王会造反,希望朱元璋早做准备。也有可能,指的不是藩王造反,而是希望朱元璋妥善地处理功臣。无论是奖赏的分配,还是对他们的安置,都希望朱元璋好好考虑。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空穴来风,有点后知后觉的意思。

猜测二:为了保全子孙

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也就是保全子孙后代。因为刘伯温知道胡惟庸是自己的死对头,同时朱元璋对自己也有很多顾忌,所以他在死前让朱元璋做的就是放心,是告诉他自己的子孙后代是没有威胁的。鱼放在水里才有生命,而离开了水就没什么意义。刘伯温自己离开朝堂,退居家乡,就好比鱼儿离开了水,掀不起什么波浪,对朱元璋没什么威胁。而他刘氏子孙,也都将恪守这条准则,职位保全一条性命。

那本天文书很可能有一些占卜和预测的作用,刘伯温不让后代学习,就是告诉朱元璋,我们刘家再不会出一个我这样能揣测人心并且料事如神的人了,请皇上放心。其次,他没有在胡惟庸当权的时候对朱元璋劝谏,也是考虑到不能让朱元璋感受到自己的预测能力,否则可能被朱元璋找个理由夷灭三族。

刘伯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谋略家和文学家之一,在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

1375年,刘伯温即将走到他生命的尽头,临终之前他却做了一件令人感到疑问的事,那就是给当时的皇帝朱元璋送了一筐鱼,难道是因为朱元璋想吃鱼?可以朱元璋要想吃鱼的话,身边就会有人让他吃到,又何必大费周折的让刘伯温送给他鱼呢?

刘伯温给朱元璋送鱼究竟有何深意呢?而朱元璋真的就如历史所说十七年之后才明白朱元璋的深意吗?这就要从刘伯温对朱元璋的重要性开始说起了。

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去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做了朱元璋的谋臣。根据当时的形势,刘伯温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的建议,以及对陈友谅、张士诚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刘伯温的规划下,朱元璋果然成了最大的赢家,先端掉了陈友谅、后灭掉了张士诚。1367年,朱元璋在应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大明王朝自此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随后,徐达挥师北伐,驱逐了盘踞华夏大地近100年的蒙元政权。

不光如此,朱元璋立国后,刘伯温还对明朝的法律、治国思想,以及军事制度的制定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刘伯温的贡献是其他开国大臣比不上的,所以也就有了后来“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的说法。

外患平定,“内斗”也就开始了。

晚年的朱元璋担心太子朱标太过仁慈,继承皇位后这些跟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大臣居功自傲,不会真心臣服新君。为了给太子朱标将来的执政之路扫清障碍,朱元璋开始大肆的诛杀功臣,李善长、冯胜、蓝玉等许多功臣,都没能得到好下场,

刘伯温是开国功臣中,为数不多能够得到善终的人,这跟他的智慧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他善于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能预测到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尤其看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的走势趋向,由此便早早地请求辞官回家,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以刘伯温的智慧,按理说不会再去掺和朝廷里的什么事,可偏偏他在临死之前,又刷了一波小小的存在感。

1375年,刘伯温去世,终年65岁,去世之前派儿子给朱元璋送去一筐鱼。而朱元璋为什么17年后,才明白刘伯温送的这一筐鱼的用意?

不是因为朱元璋笨,而是当时的他以为这些鱼只是刘伯温给自己的特产,心里也没有多在意。看着这个筐中的鱼活蹦乱跳“互相争斗”,朱元璋觉得十分有意思,便让人将这些鱼养了起来。

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就到了1392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于朱元璋来说十分伤心的事,那就是太子朱标病逝。

朱标从小就聪明仁爱,对弟弟们也是十分友好,每当弟弟们犯错,朱标都会从中帮忙求情,使他们免于处罚,因此在兄弟们当中威信最高。朱标在世时,皇子们都很听他的话,也没有争抢皇位的意思。

然而在朱标死后,其他皇子们觉得自己争夺皇位的机会来了,都在向着皇位使劲,于是便开始了皇子之间的争斗。而这时的朱元璋这才想到了刘伯温去世前,送给自己的那筐相互争斗的鱼。

其实刘伯温是要告诉朱元璋,皇子们在一起,为了太子之位,必定会进行争斗,就像那筐鱼里的鱼们,为了得到较大的空间,开始相互争斗,而朱元璋心里想立的皇太孙朱允炆,一旦被朱元璋宣布后,朱允炆势必会被他的皇叔们所反对,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于是朱元璋命其他皇子们,在参加完太子的丧仪后,马上回自己的封地,不准在京中逗留,而且没有父亲朱元璋的命令,不得擅自回京。

朱元璋的这一道命令,也是因为体会了刘伯温一筐鱼的深切含义,所以把皇子们放到各自的封地,各自拥有这广阔的天地,极大程度了避免了相互的争斗。

但是朱元璋能管活着的事,管不了死后的事,“这筐鱼”还是斗了起来,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为了皇位,也像筐中的鱼儿那样争斗。

朱允炆继位后,因为大肆的削藩,彻底激怒了四叔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双方相互激战,历经四年血战朱棣最终攻下都城南京,朱允炆在皇宫的大火中下落不明,他的去向成了历史悬案。

随后朱棣称帝,这条最终胜利的“鱼”,并不是朱元璋亲自选的继位人朱允炆,而是他的第四子朱棣。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最后交待,凡卡没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相互映衬第二,采用了对比反衬和暗示的手法。第三,抓住了细节描写,从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刻画,使文章十分生动,催人泪下。也使人在读完后无不流泪。 原文: 九岁的男孩万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送到靴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做学徒。在圣诞节的前夜,他没有上床睡觉。他等到老板夫妇和师傅们出外去做晨祷后,从老板的立柜里取出一小瓶墨水和一支安着锈笔尖的钢笔,然后在自己面前铺平一张揉皱的白纸,写起来。他在写下第一个字以前,好几次战战兢兢地回过头去看一下门口和窗子,斜起眼睛瞟一眼乌黑的圣像和那两旁摆满鞋楦头的架子,断断续续地叹气。那张纸铺在一条长凳上, 他自己在长凳前面跪着。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你写信。祝您圣诞节好,求上帝保佑你万事如意。我没爹没娘,只剩下你一个亲人了。” 万卡抬起眼睛看着乌黑的窗子,窗上映着他的蜡烛的影子。他生动地想起他的祖父康司坦丁·玛卡雷奇,地主席瓦烈夫家的守夜人的模样。那是个矮小精瘦而又异常矫健灵活的小老头,年纪约莫六十五岁,老是笑容满面,睒着醉眼。白天他在仆人的厨房里睡觉,或者跟厨娘们取笑,到夜里就穿上肥大的羊皮袄,在庄园四周走来走去,不住地敲梆子。他身后跟着两条狗,耷拉着脑袋,一条是老母狗卡希坦卡,一条是泥鳅,它得了这样的外号,是因为它的毛是黑的,而且身子细长,像是黄鼠狼。这条泥鳅倒是异常恭顺亲热的,不论见着自家人还是见着外人,一概用脉脉含情的目光瞧着,然而它是靠不住的。在它的恭顺温和的后面,隐藏着极其狡狯的险恶用心。任凭哪条狗也不如它那么善于抓住机会,悄悄溜到人的身旁,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钻进冷藏室里去,或者偷农民的鸡吃。它的后腿已经不止一次被人打断,有两次人家索性把它吊起来,而且每个星期都把它打得半死,不过它老是养好伤,又活下来了。 眼下他祖父一定在大门口站着,眯细眼睛看乡村教堂的通红的窗子,顿着穿高统毡靴的脚,跟仆人们开玩笑。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不时拍手,缩起脖子,一忽儿在女仆身上捏一把,一忽儿在厨娘身上拧一下,发出苍老的笑声。 “咱们来吸点鼻烟,好不好?”他说着,把他的鼻烟盒送到那些女人跟前。 女人们闻了点鼻烟,不住打喷嚏。祖父乐得什么似的,发出一连串快活的笑声,嚷道:“快擦掉,要不然,就冻在鼻子上了!” 他还给狗闻鼻烟。卡希坦卡打喷嚏,皱了皱鼻子,委委屈屈,走到一旁去了。泥锹为了表示恭顺而没打喷嚏,光是摇尾巴。天气好极了。空气纹丝不动,清澈而新鲜。夜色黑暗,可是整个村子以及村里的白房顶,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烟子,披着重霜而变成银白色的树木、雪堆,都能看清楚。 繁星布满了整个天空,快活地睒着眼。天河那么清楚地显出来,就好象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万卡叹口气,用钢笔蘸一下墨水,继续写道:“昨天我挨了一顿打。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拉到院子里,拿师傅干活用的皮条狠狠地抽我,怪我摇他们摇篮里的小娃娃,一不小心睡着了。上个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动手收拾,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把鱼头直截到我脸上来。师傅们总是耍笑我,打发我到小酒店里去打酒,怂恿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吃食是什么也没有。早晨吃面包,午饭喝稀粥,晚上又是面包,至于茶啦,白菜汤啦,只有老板和老板娘才大喝而特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娃娃一哭,我就根本不能睡觉,一股劲儿摇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了……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 万卡嘴角撇下来,举起黑拳头揉一揉眼睛,抽抽搭搭地哭了。 “我会给你搓碎烟叶,”他接着写道,“为你祷告上帝,要是我做了错事,就自管抽我,象抽西多尔的山羊那样。要是你认为我没活儿干,那我就去求总管看在基督面上让我给他擦皮靴,或者替菲德卡去做牧童。亲爱的爷爷,我再也熬不下去,简直只有死路一条了。我本想跑回村子,可又没有皮靴,我怕冷。等我长大了,我就会为这件事养活你,不许人家欺侮你,等你死了,我就祷告,求上帝让你的灵魂安息,就跟为我的妈彼拉盖雅祷告一样。 “莫斯科是个大城。房屋全是老爷们的。马倒是有很多,羊却没有,狗也不凶。这儿的孩子不举着星星走来走去,唱诗班也不准人随便参加唱歌。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些钓钩摆着卖,都安好了钓丝,能钓各式各样的鱼,很不错,有一个钓钩甚至经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鲶鱼呢。我还看见几家铺子卖各式各样的枪,跟老爷的枪差不多,每支枪恐怕要卖一百卢布。……肉铺里有野乌鸡,有松鸡,有兔子,可是这些东西是在哪儿打来的,铺子里的伙计却不肯说。 “亲爱的爷爷,等到老爷家里摆着圣诞树,上面挂着礼物,你就给我摘下一个用金纸包着的核桃,收在那口小绿箱子里。你问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要吧,就说是给万卡的。” 万卡声音发颤地叹一口气,又凝神瞧着窗子。他回想祖父总是到树林里去给老爷家砍圣诞树,带着孙子一路去。那种时候可真快活啊!祖父咔咔地咳嗽,严寒把树木冻得咔咔地响,万卡就学他们的样子也咔咔地叫。往往在砍树以前,祖父先吸完一袋烟,闻很久的鼻烟,讪笑冻僵的万卡……那些做圣诞树用的小云杉披着白霜,站在那儿不动,等着看它们谁先死掉。冷不防,不知从哪儿来了一只野兔,在雪堆上象箭似的窜过去。祖父忍不住叫道:“抓住它,抓住它……抓住它!嘿,短尾巴鬼!” 祖父把砍倒的云杉拖回老爷的家里,大家就动手装点它。 ……忙得最起劲的是万卡喜爱的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当初万卡的母亲彼拉盖雅还活着,在老爷家里做女仆的时候,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就常给万卡糖果吃,闲着没事做便教他念书,写字,从一数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尔舞。可是等到彼拉盖雅一死,孤儿万卡就给送到仆人的厨房去跟祖父住在一起,后来又从厨房给送到莫斯科的靴匠阿里亚兴的铺子里来了…… “你来吧,亲爱的爷爷。”万卡接着写道,“我求你看在基督和上帝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吧。你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人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气闷得没法说,老是哭。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过来。我的生活苦透了,比狗都不如……替我问候阿辽娜、独眼的叶果尔卡、马车夫,我的手风琴不要送给外人。孙伊凡·茹科夫草上。亲爱的爷爷,你来吧。” 万卡把这张写好的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 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 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 昨天晚上他问过肉铺的伙计,伙计告诉他说,信件丢进邮筒以后,就由醉醺醺的车夫驾着邮车,把信从邮筒里收走,响起铃铛,分送到世界各地去。万卡跑到就近的一个邮筒,把那封宝贵的信塞进了筒口…… 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