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可以用来写作文的句子

老人 0 95

诗经中可以用来写作文的句子,第1张

诗经中可以用来写作文的句子
导读:1 求《诗经》里可以用于写作文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1 求《诗经》里可以用于写作文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国风·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魏风硕鼠)

2 求诗经中可以用作作文的例子,立意,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

诗经名句

1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路途中,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来报答不仅仅是为报答,表示永远爱着她(注:风诗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赠女) 1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15死生契阔(qikuo),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6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译:月亮出来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7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 理想新乐土(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18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鸿雁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19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20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3 作文中有诗经的,用诗经写一段句子

《诗经》谁思量

当吟诵这些诗句时,我竟惊奇的发现,他们至今都没有停止那优美而典雅的生活。当我的灵魂与他们脉脉交流时,我发现,我竟有些手足无措了。

它记录了一切沧桑岁月,她用她的绝美容颜沉淀了几乎所有的中华诗歌——《诗经》,竟包含如此之多精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一代佳人,让多少郎君辗转难眠?美人如词,正如王国维对好词的评价,“骨秀”更兼“神秀”。

回首过往,她见证了所有离别,苦痛。而这伤,又有谁思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雪雨霏霏。

守在故乡柴扉旁叹息的妇人,还在等待长征未归的丈夫。面对昔日的苦痛,她把一切都托付给我。而我,则有深深之痛苦不堪言——如今又有多少人愿去听她的诉说,对她的幽叹嗤之以鼻,却在满街烈焰红唇中标榜个性。

每每与友人说起,她却嘲笑《诗经》的无谓感伤,而对那俗不可耐的言情深深陶醉。我不明白,难道,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这样的语言文化不能让我们深感自豪吗?

我醉心于汉语的凝练,简约,她将所有至极之美融入《诗经》。她那芙蓉般的清纯,红袖添香的深情是否让你惊艳,给你慰籍?

我不在乎《诗经》花开却并未结果,我只眷恋于她绽放时释放的生命的 ,那是我渴望的灿烂写照。

让花儿永远美丽。

'

4 求诗经里的名句(用来写议论文要)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fù)。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 周南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国风 鄘风 桑中

爰采唐矣?沬(mèi)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yì)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fèng)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国风 卫风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hào)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5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好的景物描写可以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出丰富的生活画面,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主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然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有的诗篇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它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风景、风俗画面,把绚丽多彩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事物的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幽雅、浓郁、含蓄、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自然就贪略了诗的深层底蕴,收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 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例如《卫风·硕人》一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因为全诗经赞美为基调,所以描写的景物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给人以欢悦、美好的感受。

诗的最后一章是这样描写的: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这里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描写黄河水势汹涌澎湃、浩瀚无涯的壮丽景色,以衬托庄姜出嫁时的气派之盛。“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是庄姜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机勃勃、活泼向上的欢乐景象,这正是对庄姜出嫁时喜兴心情真实而形象的烘托。以上景物描写还对庄姜的美丽、身世的高贵以及浩浩荡荡高大健美的随嫁队伍都是很好的烘托,给人以含蓄优美的艺术享受。

又如《卫风·氓》中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休弃回家、路过淇水的时候有两句景物描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被休弃是一件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情,在路上又遇到了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淇水,水花溅湿了她的车围子,好象淇水对她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有意采取了暴虐恣肆的态度。

这就把女主人公悲伤的感情融于景——无情的淇水之中,景又反过来有力地烘托出她遭受不幸的悲苦凄凉的心情,给人以哀惋、凄楚的感觉。 以上两例都涉及到了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两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情不同,她们对水的感受也不一样;同样是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是烘托了两个不同心情的人,所以景物描写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

下边我们再看看《王风·君子于役》一诗,该诗第一章有这么三句精彩而感人的景物描写:“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下一章略同)《君子于役》是表现役夫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这三句景物描写是从鸡栖、日夕、羊牛归来的景物烘托出思妇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

“日之夕矣”是说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正是行人当归、合家欢聚的时候,当归不归,就使思妇怀人的希望落空,就不能不加深思妇的思念之情了。另一方面,“日之夕矣”的景色,在思绪满怀的思妇看来,是暮色已降,周围是苍茫迷蒙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这就自然地增加了思妇的怀人之情。

从“鸡栖于埘”,“羊牛下来”两句里,生动真实地描写出:思妇看到,在红日落山的时候,成群的鸡、羊、牛都回来了,上窝的上窝,进圈的进圈,各有归宿,自己的丈夫却连禽畜都不如,还远在天涯一方,不能归来。这么几句景物描写,通过对思妇愁思环境气氛的渲染,很容易引起思妇的联想,即即景生情,所以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情境,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以上各例均出自《风》诗,就是以赋见长的《颂》诗也不乏景物描写的佳例。例如《周颂·良耜》有这么几句: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良耜》是一首周王在秋收之后答谢社稷之神的乐歌。诗人是怀着一种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来进行景物描写的,所以全诗充满了赞美的情调。

“挃挃”是收割庄稼的声音,好象今天说的镰刀唰唰响,这就表现出一个喜气洋洋的大丰收的收获场面;“栗栗”是形容收获的数目之多,这就是把大丰收收更具体化、形象化了。“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是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大丰收的具体景象。

“百室盈止”,“百室”在这里也是夸张,极言其多,这句是说所有的仓房都装得满满的。常言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所以“妇子宁止”,丰收了,粮食满了仓房,老婆孩子自然是高兴,安闲无事了。以上有关大丰收的景物描写,就把诗人在大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形象而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

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

6 诗经里有哪些描写生活的句子

《周颂·噫嘻》描写了成王带领万名农夫在田间耕种的宏大场面,君主与名同耕,可说是盛世安泰,民生无忧。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成王带领农夫下田地,播种百谷勤耕耘,速速开垦私田,三十里也不算远,从事耕作要抓紧,万人并耕在农田。)

《周颂·丰年》描写了丰收粮多酿酒的场景,反映了人民丰收,生活美满的喜悦心情:“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

(丰收年成多粮稻,仓廪修得高又高。囤积粮食千千万,酿酒做醴实在好。)

《小雅·楚茨》描写了农夫在田间锄棘,庄稼繁茂生长的状况,反映了农民无忧无虑的耕种农事生活:“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我仓既盈,我廪维亿。”

(蒺藜遍田地,扶锄除荆棘。自古种什么,种植黍和稷。

小米多茂盛,高粱也整齐。仓中早堆满,屯粮难数计。)

《小雅·信南山》描述了夏禹治理土地为千里肥田,恩泽子孙后代的事:“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南山田野宽又广,夏禹到此来开荒。

平原洼地皆肥沃,曾孙辛勤种米粮。划定地界又治理,南亩东亩一方方。)

另外,还有反映当时各种劳动生产活动的诗篇,如《周南·芣苢》写妇女们田野采集;《魏风·十亩之间》写采桑女集体在桑园采桑。

谢氏家族是与王家齐名的六朝显族世家之一。族中多人身居要职。谢安有兄弟六人,谢安排行第三。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人)。少有盛名,性沉敏,气条畅,善行书。隐居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每日书画悠游。年四十始出为桓温司马。桓温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居朝辅政。孝武帝太元八年(383),为征讨大都督,指挥部将抗击前秦苻坚八十多万大军的进攻,双方于淝水展开决战。晋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保住了东晋的偏安政权,进授太保、都督扬荆等十五州军事,名权倾天下。后与司马道子发生矛盾,出镇广陵,太元十年死,谥文靖。

长兄谢奕:字无奕。少有声誉,初为刻县令。与桓温亲善,为桓温安西司马。每日饮酒,无朝廷礼节。累迁都督豫、司、冀、并四州军事、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谢奕第三子谢玄:343-388。字幼度。少聪颖,为谢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为桓温掾属。出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击败苻坚将彭超等地淮北,进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封侯。“淝水之战”时,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谢石、桓伊等率八万北府兵击败前秦八十万众。累迁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太元十三年死,谥献武。

四弟谢万:字万石。才器俊秀,工言论,善属文。放荡不羁,早有声誉。初为司马昱从事中郎,累迁豫州刺史,领淮南太守,监司豫、冀、并四州军事。受任领兵北伐,矜豪傲物,轻视将士,及遇敌,畏怯弃众独逃,致使全军溃败,废为庶人。后复官为散骑常侍。

五弟谢石:字石奴。初为秘书郎,迁尚书仆射。征伐句难,以功封伯爵。“淝水之战”时,为征讨大都督,与谢玄等破苻坚,进为中军将军、尚书令、封公。兄谢安死,为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卒官,谥襄。

谢安还有次兄谢据、六弟谢铁,二人并不出名。但谢据玄孙谢朓、谢铁曾孙谢惠连都比较出名。

谢朓:464-499。字玄晖。少好学,文章清丽。为随王子隆文学,以文教深被赏爱。召为尚书殿中郎,应对北使。萧鸾辅政,使其掌霸府文书,中书诏诰。明帝时,以告妻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时,始安王萧遥光欲废帝自立,不从,被杀。

谢惠连:407-433。自幼聪敏。年十岁能作文。以居父丧时写情诗,为世所鄙。至元嘉七年(430)始为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有文传世。元嘉十年卒。

谢灵运:385-433。是谢奕曾孙,谢玄之孙,谢瑛之子。也就是谢安的侄曾孙。袭封康乐公。南朝宋降爵为侯。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为当时之冠。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南朝宋时为永嘉太守,在郡游山玩水,不理民事。后辞官隐居会稽。文帝时又出任临川内史,仍游玩自娱,受弹劾,流放广州,被告谋反,处死。有文集传于世。

毛姓位居当今中国大陆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华姓氏的第76位,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027%,总人数大约在320万人。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史称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商朝后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的孙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毛国灭亡后,其宗族以国为氏,形成毛姓,毛叔郑被尊奉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阳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象形。”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按,所谓毛,本是指动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及鸟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

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时,弃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属于姬姓之族。

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后稷”。

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

商朝初年,后稷的裔孙公刘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栒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

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为避免戎、狄等部族骚扰掳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

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

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公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

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

公季的儿子姬昌死后,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

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

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病故,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

殷纣王子武庚勾结对周公心存不满的周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称“管蔡之乱”。

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

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

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周代姬姓国。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之昭也。”毛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同姓诸侯。

其开国之君为周文王庶子郑,史称“毛叔郑”。

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

《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于此看来毛公实为周之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

周穆王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根据《西清古鉴》著录的班簋铭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夹辅王位,征伐东国之事分析:“从铭文中看,毛伯班称毛公为昭考,而穆王称毛公为毛父,则此毛公应为毛叔郑的曾孙,与昭王同辈了。

由于毛国别为小宗,以毛叔郑为祖,则成王顾命之时毛公为昭,其子为穆,当康王时,其孙为昭,当昭王时,而由穆王言则正是父辈。

此时,毛伯班实与穆王同辈,为毛叔郑的五世孙,即《尔雅》所称为玄孙。” 此外,《左传》中还提到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均为周王室卿士。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

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

关于毛国灭亡的时间,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说:“毛国灭亡,时间不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十一日),晋师克巩。

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表明春秋末期毛国依然存在。

宜阳于战国时属韩,并迁都于今宜阳韩城镇宜水之滨。

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关于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云:“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郑,后以为氏。”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

支孙为周卿士。

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无论是毛叔郑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国,历代姓氏书都将毛姓列为“以国为氏”为氏之列。

由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有关毛姓的记载不一致,这就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有两个毛国,一个分封给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为公爵,世称毛公,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西周晚期尚在;一个分封给文王第九子姬明,为伯爵,故称毛伯明,其封国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姬叔郑受封毛国,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平王东迁,毛国随之迁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宝是唐朝人,郑樵是南宋时人,而早于唐朝或与唐同时期的典籍在论述毛姓起源时,都提及姬叔郑(毛叔郑),而没有涉及姬明(毛伯明)。

《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引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引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

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

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

望:荥阳、西河。”晚于林宝、早于郑樵的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

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

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上所述,叔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杨伯竣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毛,《尚书·顾命》、《穆天子传》五并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称毛公,《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郑,当即毛之始封者。”因叔郑为毛国首任国君,被尊奉为毛姓始祖。

关于毛国的地望,一些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说:“《汇纂》,毛在河南府宜阳县界。”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此外,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说:“毛,今河南宜阳县境。”其实,据清道光年间于陕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时的毛伯青铜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证明叔郑及其子孙在此活动,说明毛国初封于此。

周平王率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但此时的毛的封疆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因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顾栋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

据毛公鼎,西周初叶毛公 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祖地

宜阳县

宜阳县属河南洛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

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

宜阳人文景观众多,中州名刹灵山寺作为白马寺的姊妹寺,仅距县城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区位优势明显,各主要景点距洛阳均不足百公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阳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是毛姓发展史上望族荥阳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阳县毛姓属人数众多的大姓,全县毛姓人口达两万人左右,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等。

原阳境内的毛姓和邻近武陟县毛姓尊晋朝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

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

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2位官邸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

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筑夏家院,以及毛遂故里、陈平祠、张苍墓、玲珑塔等。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在此15次会盟。

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