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点灯盏 点灯的寓意有哪些

老人 0 84

正月十七点灯盏 点灯的寓意有哪些,第1张

正月十七点灯盏 点灯的寓意有哪些
导读: 点“灯盏”是农家过元宵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盏,是用荞麦面或玉米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它的边缘做成不同的尖角,中间凹陷。蒸熟后在其内添满香油,中间插灯芯点燃。在正月十七这天,有个点灯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点“灯盏”是农家过元宵祭神的一种形式,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灯盏,是用荞麦面或玉米面做成的形似酒盅的馒头。它的边缘做成不同的尖角,中间凹陷。蒸熟后在其内添满香油,中间插灯芯点燃。在正月十七这天,有个点灯的习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灯盏的制作

 正月十五,各家用糜面或荞面捏制成各种动物形状且能盛一定数量的清油的面灯, 蒸熟后,倒进清油,以棉花搓成捻子备燃。天黑前,将面灯放置室内或装在灯笼里挂在屋外各处,点亮后举目皆是灯光,等油燃尽时看谁的灯花大,说明谁的好运多。这荞面灯盏是正月十四到十六之间家家都做的一种面点,寓意是祈求一家人这一年吉祥如意、圆圆满满。天黑后,各家就会把做好的灯盏拿到院中,诚心地点燃,再看着灯一点一点弱下去,直到熄灭,再分给家人吃。

  点灯盏的寓意

 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元宵节里送灯盏,来年添子添福寿。大门狮子二门狗,梧桐树下凤凰走。”元宵节前后,新嫁女儿的人家会格外地忙碌。正月十五和十六这两天,要紧赶慢赶地捏灯盏儿。十七日这天,要赶在傍晚之前给刚出嫁的女儿(还没有添小孩儿的)家送去灯盏儿,是谓“送灯盏儿”,也称“添仓”。所谓“添仓”,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说给女儿婆家的仓库里添置一些东西。至于为什么要添仓,当地人这样说:“把姑娘嫁过去,人家那边添了人,咱这边自然需要给人家添些东西,请人家多多关照咱家姑娘,也给人家添些财气。油有富有的意思,添灯寓意添财。”送灯盏儿也表示给女儿送去节日的祝福与关怀。

点灯与送灯的讲究

 送灯与点灯,是极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送灯只需送三年。闺女出嫁的头一年送十二对灯盏儿。第二年未生子的则送十四对。若是出嫁三年还未添子,那么就要送十六对灯盏儿。姑娘的婆家在白天收到娘家送来的灯盏儿后,待到入夜时,将准备好的灯盏儿添上油,将灯芯点燃,放在自家的大门外、神龛前、堂屋里,以讨一个吉利的好彩头。狮子,威武祥瑞,镇宅辟邪,放大门两侧。狗,看家护院,放在院中。龙,可以放在堂屋祖宗牌位前,有望子成龙之意。凤凰,放在院子当中的树下面,寓意“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昨天晚上,我的二姐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刚刚给父亲送灯回来。在元宵节的晚上给去世的亲人送灯是我们家一直保留下来的风俗。按照风俗,给父亲送灯应当是儿子来做的事情,但由于我这些年长期在外,很少在春节期间回家,即使春节回家了,也由于假期的限制,还是不能在家过上正月十五。所以,父亲去世后的十多个元宵节的灯都是二姐代我送的,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她了。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我们老家的风俗,记得我十岁的时候,父亲也曾赶着正月十五回了一趟老家,亲自去给爷爷奶奶上坟送灯。那一年正月初十,父亲是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回老家的,一路上倒了好几趟车,其中换乘了三次火车、两次汽车,除此之外,我们还坐一次马车。几番折腾,用了2天多的时间我们才到了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路上真的很不容易。记得当年坐火车的人很多,一路上我都是站着的,等到了老家,走路的时候,我还感觉脚下的大地是晃晃悠悠的。

        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父亲扛上一把铁锹,拿着一个手电筒,让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纸钱和蜡烛,然后领我出门去村外爷爷奶奶的坟地送灯。记得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还穿过一片树林。在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带上我妹妹,他告诉我:“元宵节这一天是给自家的祖坟送灯,表示后继有人。在老家,送灯是有讲究的,一是不能女人送灯,二是不是亲生的子嗣不能送灯。你看一看坟地里没有灯的,那就是没有后人的坟。” 现如今,我长年在外,由姐姐代我给父亲送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愿父亲能够体谅我的难处。

        我曾查过元宵节送灯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明朝的说法。据传说,当年朱元璋坐了皇帝,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就去给母亲上坟,当他到了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因为连年战争,他已有许多年没有给母亲上坟了,坟茔地里长满了荒草,早已分不清哪个是自己母亲的坟。于是,朱元璋就给每个坟上都点上灯,然后在每个坟头前磕头,他相信如果不是自己母亲的,那坟上的灯就会灭,可是磕了半天,没有一个坟头的灯熄灭,最终朱元璋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母亲的坟。从此,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学习他对母亲的孝心,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去给自己家逝世的亲人上坟送灯。

        元宵节上坟送灯是一个民俗,在欢度佳节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上坟送灯,既表达了对先辈的思念,也表现了饮水思源的美德。我觉得这个民俗是很好的。

 

撒灯是流传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元宵节习俗,起源不详,类似于其它地区的闹花灯,或者直接说是闹花灯的变种形式。

撒灯大多使用浸油的玉米芯、香蒲等植物作为原材料,将原材料点燃后分成若干小等份,从自家门口一撮撮摆放到街上,就完成了撒灯的过程。有民谚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里所谓的灯,除了送往祖坟的“送灯”之外,所指的应该就是撒灯的“灯”了。

元宵节撒灯,是我内蒙古赤峰老家的传统习俗,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持续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四撒灯称之为“人灯”,正月十五撒灯称之为“神灯”,正月十六撒灯称之为“鬼灯”。

撒灯的寓意

正月十四撒人灯。这天,家家户户往自家院子撒灯,寓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正月十五撒神灯,就是供奉各路神仙,烧香上供、沿街撒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如水塘灯,送水神一盏,保佑洗衣服的人和玩耍的小孩子平安无事,不要溺水。路边灯,送给路神一盏,保佑行路的老人和孩子平安,不要摔伤。

土地庙灯,送给土地爷爷和土地奶奶一盏,保佑风调雨顺。此外还有菜园、田地,水井、猪圈、牛舍前各点上一盏灯,既是感恩各路神祇上一年的护佑,也是祈求下一年的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正月十六为祖先送灯,大人孩子撒灯上山,到墓前祭拜祖宗先人。那天晚上,灯火沿山间小路蜿蜒而上,象天上的繁星,闪闪烁烁。大人孩子在墓前磕头祷祝,祈求祖先保佑。

如今看来,为祖先送灯不仅可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思念,同时也可以起到促进家族和睦、联络亲情乡谊、教育晚辈感恩尽孝等作用。乡土社会的家族情感与谱系脉络,就这样被一代代完整接续下来了。这大概也就是《论语》中曾子所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道理吧。

元宵节“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即送孩儿灯。因为“灯”与“丁”谐音,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果是女儿怀孕,那除了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女儿孕期平安。

元宵节的其他习俗:

1、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地都会挂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2、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而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年十八方告结束。

3、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一般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向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和肉放在门前。

为了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

为了纪念朱元璋,弘扬孝道,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百姓们都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每年正月十五的团圆饭都在三点半前结束。团圆饭那么早结束的原因有两个:有这样一种说法,“吃完十五饭,去把庄稼活干。”意思是十五的饭一吃,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该下地干活或是上班了。

还有个原因是,吃完十五团圆饭后,要去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所以,记得小时侯大人们提前把锯末子、蜡烛、鞭炮、纸钱之类的祭奠品准备好,吃了团圆饭后,天一落黑就去坟地送灯,祭奠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