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合婚凡求婚者一般托媒说合,也有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媒人取女方生辰庚贴送到男方,男方便将议婚男女双方生辰请星家合婚,经推算后认为双方生肖不会“相冲”,即把庚贴陈于“灶神”前。俟三天内家庭事无损,便可认为吉祥可相合否则将女方庚贴送回。2、开聘
1、合婚
凡求婚者一般托媒说合,也有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媒人取女方生辰庚贴送到男方,男方便将议婚男女双方生辰请星家合婚,经推算后认为双方生肖不会“相冲”,即把庚贴陈于“灶神”前。俟三天内家庭事无损,便可认为吉祥可相合否则将女方庚贴送回。
2、开聘
男女双方合婚相宜,便可行相亲,审视家庭条件。一般为女方到男家看厝屋、家庭陈设等。谓之“看家风”。若无异议便可议聘、开聘。开聘要在12版红帖上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男方聘礼要列明聘金多少,布料、金银首饰多少及茶仪糖料若干斤等。
3、送聘定亲
送聘也称纳彩。男方择吉日把议定聘金送到女家,女方交点后回动男方两个糖包并插上石榴花谓之受聘。旧时普宁洪阳习俗,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包外,还要送上春草二从,谓之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谓之同心。
4、出嫁
男女择定迎娶日期,用红帖写明送达女家,谓之“报日”。女方出嫁前要请老年婶母挽面峥嵘。出嫁前夕邀同寅姐妹食厚合甜菜,共睡于下垫稻草上披草席的灶前。传说古有继母虐待前氏女者令其如此睡法,后前氏女出嫁竟发达兴旺,故效其法,沿成此俗。
5、迎娶
完婚日,男家抬结彩花轿一乘,异发鼓乐,亲友盛服陪新郎至女家迎娶。新娘父亲或族老以碗水泼于轿顶说好话:“碗水泼上轿,女儿变做夫人样”。伴娘及同寅姐妹多人伴轿而至,阿舅(新娘之弟)“赶油”,送花头“劳投”。客俗还要由伴嫁娘挑红布袋在后“压轿”。
女儿出嫁那天要与兄弟分钱米。母亲就在簸箕或竹筛上面放上钱和米,用力摇簸,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米按兄弟人数和女儿各分一份。女儿拿上这份米钱,同定婚信物一并装入为出嫁而特制的肚兜里。到夫家的第三天,将钱米放入夫家的米瓮,信物交给丈夫保管。另外,女方随嫁的衣物、器具,都要放上钱币,身上穿的礼服也应逢袋必放钱,这隐祝新婚夫妇家庭幸福,代代(袋袋)有钱,荣华富贵。 女儿出嫁的那一天早晨,要和父母兄弟共进早餐,而其他女性不能入席。如父母、兄弟因事缺席者,也应备位,配上碗匙盛上饭,表示圆圆满满。早餐上,双亲用长面(谐音“长命”)祝福女儿婚后夫妻健康长寿,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女儿吃上猪肝炒葱,聪明伶俐,能孝敬公婆,爱护小辈,和睦邻里。这叫做猪肝炒葱,食了会“通朗”(意为聪明)。
女儿出嫁离开家门时,应向双亲行礼叩揖,以报双亲养育之回恩。寓意为:双亲啊双亲,女儿已长大成人,要踏上新生活,为人媳妇,不能在家服侍双亲,望双亲保重玉体,祝双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双亲两手牵起女儿,接受女儿祝福,并送出门庭。做女儿的,这时有如雏鸟离巢,出于儿女心情深,因而流泪泣哭,这种感情现象,习俗叫做哭点目汁给兄弟做家财,愿兄弟富贵荣华。儿是母亲心头肉,做母亲的为了女儿的幸福,在女儿出门时还应提着“红花水”喷洒,且边喷边念:“红花水,喷上轿,‘走仔’ 变做夫人阿奶样;红花水,喷上天,‘走仔’合内合外合厝边。”以表达对女儿幸福新生活的寄望,同时也作为给女儿为人媳妇以后待人处事的临别赠言。
在女儿嫁妆中,有母亲为女儿特意准备的一盒缝衣针和一个骨梳。嫁妆可少,而针、梳不可无。女儿到夫家之后,把针分别上门送给亲房和邻居的姆婆和婶婆等长辈。民俗说是用针“缝”紧各位女辈的嘴,祈望凡事包涵指教;接受赠针的人,莫不称小媳妇贤慧,知书识礼,也明白其中奥妙,即使新娘仔有些乖戾,一想赠针,也能谅情,减少事端。送针、梳的另一个俗说是寄意媳妇要用针自“缝”嘴巴,不可鹦鹉学舌,招惹是非;一遇事端,要有理有智,象骨梳那么坚硬,象梳子理蓬发一样,把事情办得有条不紊。
潮汕婚俗
潮汕人对于婚礼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称合时日)。“定亲”又称 “订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个甜蛋,只能吃两个;若是两个,只能吃一个,另一个要用箸一分为二)。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现多数是送面条和白糖),报告亲事已定。
行聘择吉 操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大多数地方还要送猪肉,俗称“洗屎肉”,以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银外,还送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现在多数是纳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喻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等。女方在复聘时,还要考虑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妈(祖母)在堂,须加送“老妈糕”;祖父在堂,应加送“老公饼”。女家在送猪心给男家之前,须切出一片,配糖、葱煮熟后,与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
“请期”也称 “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富有人家旧时嫁女,除办嫁妆和上述特殊物品外,还陪嫁田地,甚至寿板(棺材);现在则陪嫁电器、摩托车或汽车等。
迎娶新娘 仪式隆重
最后一礼是“迎亲(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后都要分别 “食五碗头”,出门前还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轿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轻洒向花轿,有的则提一小桶清水,用红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喷洒花轿和花轿经过的一段路程。现在虽多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车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习俗。花轿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树(潮人称为 “成树”)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门都要贴上婚联,门楣正中要贴上一条写有“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要吃“合房圆”。吃“合房圆”时“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两粒甜圆后互换圆盏,再吃两粒圆,俗称交杯换盏。此时,“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贯穿于迎娶的全过程,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若遇到一些淘气者作歪诗打趣时,“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击,帮助新娘化解尴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设婚庆喜宴,宴请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风俗
对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潮汕人,特别是在农村,经常要拜神,次数之频繁平均下来我想不少于4次/月吧,这要问我奶奶比较清楚,反正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样的习俗容易被外人等同于迷信。但在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项文化活动,人们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称之为做节,也便是节日。而入门媳妇的必修课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节时提着贡品到某座庙祭拜。从小就习惯被勒令在先祖或者众神的牌位面前跪着,大人念念有词地教些说法,最经常说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读书长大,不敢为难先祖和众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时候偶尔也曾贪婪地想要考试考一百分。后来知道原来在流星面前许愿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流星一闪而过,下一次便很难凑巧再遇到同一颗了。相对拜神就比较固定啦,所以这样的愿望更像是承诺,彼此之间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风俗也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比如中秋节,在这里赏月吃月饼并非重头戏,拜月娘(月亮)和烧瓦窑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是女性神灵的缘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较绿色化,水果,糕点,甜茶,还有作业本,哈哈,小时候都要留些崭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个潮汕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烧瓦窑,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砖瓦搭一个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里面装些木头之类的易燃物,点燃。俨然便是一个大火塔,周围的人会向火塔泼些盐,可不只是单单为了钠燃烧好看的蓝色火焰,而是说这样便可以驱除家里的蚂蚁了或者来年丰收吧,呵呵好像是这样,奇怪的想法。烧瓦窑这个习俗相传是元末之时,为联合抗击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时候通过儿媳回娘家带书册糕(一种糕点)传递起义的信息,然后在晚上以瓦窑点火为起义信号,一举消灭侵略者。其实我也好久没有看过烧瓦窑了,都是儿时的回忆—_—!
儿时的回忆当然就少不了成人礼啦,当地称为“出花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最鲜艳”当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高长大之后,就要出花园了,大概是这样的。哈哈曲解了,其实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两位神灵庇护着看着长大,15周岁那年便要择日来答谢他们两位老人家这些年的的照顾,长大以后他们便可以省点心,腾出多些时间去照顾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园”那天,主角要穿着新衣服待在家里,拜花公花麽,宴请亲友,咬鸡头等等,哈哈,其实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实,各地的农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并且在慢慢丢失。。。
http://wwwchaoshangnet/cswin/cswin_infoshowphpid=1055&sort=2
我国古代婚礼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汕头人的婚礼“大抵仿古者六礼而行”,但也干差万别自具特色。
提亲 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
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三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请人占卜、合婚,确定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
定亲
合婚认可之后,就进入定亲的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报知亲事已定。从前女方若有婢女随嫁,也要在这个阶段与男方商量,征得同意。定亲之后要行送聘礼。
行聘
亦称送聘。古代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家则是槟榔、鸡酒等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
实物必备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买卖婚姻盛行时,聘金的多少也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对聘金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亲属育女之恩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定下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尔后才行聘。女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象征百年偕老,猪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
行聘礼过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后来一般与行聘同时进行。以上各个阶段,双方无论商议什么事情,都是写在红帖上,装在帖盒里,由媒人传送。
亲迎 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整个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亲迎有二种,一种是新郎亲迎,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
新郎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把一大堆杂进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的兄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到了沐浴时辰,要用仙草、石榴花沐浴,浴毕则站到一只预先准备的竹葫里,由男方派来的“好命人”替她穿上结婚礼服(上为“五裾齐”的合襟衫,下为百折裙)。停妥之后向长辈一一告别,由未婚弟弟送至门口,再由“好命人”搀扶上轿。有的地方,新娘出嫁前还要“哭嫁”。实在哭不出来的,母亲还得发狠拧她一把,好让她疼得直哭。哭本是新娘离别情绪的流露,后来发展成这个样子,意在让夫家的人知道新娘“长安虽乐不如古居”,要加倍疼爱她。新娘走后,家人要即刻关闭大门,以期今后不会因夫家发生意外或夫妻闹翻而离异回转娘家。
新娘的嫁妆一般是衣服、木箱之类,但有一种嫁妆俗称“全厅面”。“全厅面”即新娘到夫家后,卧室、堂厅上面所必需的一切用品,如炕床、圆桌、鼓椅、成对交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直至厨房的抹布,甚至还有寿板(棺材)、田契。在农村,还要用红口袋装上谷种,用整根竹苗当扁担扛着,随新娘带到夫家。替新娘挑随嫁物品的人称作“青郎”。从前,对嫁妆是极为看重的,稍为疏忽都会受到夫家的非议。传说有个新娘出嫁时,娘家忘了随嫁柴炭,引起公婆不满,新娘只得每天用随嫁的布匹当柴烧饭。直到归回娘家,告诉了双亲,这才雇了180名挑夫,补上180担柴炭才算完事。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要放鞭炮迎接新娘。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银钗),往新娘额上“狠狠”一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一个下马威,今后一切如夫意。这是妇女出嫁从夫的一个暗示。有趣的是洞房花烛夜,新娘临睡前要“使劲”踩新郎一脚,作为对扎如意的反叛。接着,新娘由伴娘搀于花篮中让人抬着游全乡,让人知道新娘原是守贞节的红花闺女。这个陋俗早已被废止。
四个月后,新娘要举行“归宁”礼,即回娘家。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三返厝”。第一、二次新娘在娘家吃过了午饭,未见娘家炊烟之前就得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与亲人团聚,倾吐怀念之情,诉说小夫妻的恩爱,好让娘家放心。
还有一个有趣的礼俗,第二年,新娘在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无论尚未怀孕或已怀孕的,都要按结婚那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有的农村,则将村里所有的新娘都集中列队在村头井边,让村民观看。有的山乡到了这一夜,村里的小伙子还可以结伙,敲锣打鼓到新婚者家里“胡闹”,无论三更半夜,新郎新娘都得开门热情接待。这是婚礼的追忆仪式,好让夫妻重温新婚蜜月,珍惜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潮汕结婚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潮汕的结婚流程有哪些详细的流程。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潮汕结婚流程细节,希望你们喜欢!
潮汕简单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潮汕区分的区域比较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婚礼习俗,一般都是家长长辈安排新人当晚过门的事项。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人已经把接亲的过程简单化。如果一般家中的长辈对这些都比较生疏,那么我们可以按照最简单的潮汕习俗进展。
新郎方:
在婚礼前一个星期,家中的长辈因准备好一些关于婚礼相关的事项, 食品(例:大橘、鸡蛋、肥肉等,关于食物,要根据家长的长辈去存备) 摆设物、如要家中的喜气的氛围更浓烈,可准备一些有关婚礼的摆设物,摆设在新房中、也可提前准备些大红喜字,在将近婚礼的时候,在新房贴上喜字。 新人房中的吉祥物与床上用品:在潮汕,很多人会注重寓意比较好的物品,很多长辈嘴中说的就是添丁,所以在新人房的床头柜都会摆放一对灯,以前很多人用的都是点火油灯,现在人们换成了插电的,公司的喜尚人家有卖。
还有就是“面盆底”这是一套全套备好的洗刷用品。这套东西寓意着新人从今晚开始,一切都从新的开始。有的人不是特别讲究的就买了些简单的东西,例:一对拖鞋、两条毛巾、一对牙刷、一对梳子、一对漱口杯大概就这样。复杂的人们会连同连针线、洗头水、沐浴露、剃须刀、新娘的护肤品等都会备上。这些仅供参考。
在婚礼的即将到来的时候,很多长辈都会请先生算日子,算时间安床,这是每个新婚的新人家中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安床日]起至[亲迎]前, 嫁娶之家通常会剪贴红双喜,
中堂、门上要贴,
棉被、枕头上也要绣[喜],以兆吉祥。(床面更换新的床套等物件) 双喜字贴,对联,“安床大吉,进门大吉,麒麟得子”三种标条, 新娘方:
问清新娘的老家为哪个区域的,每一个区域:每个地方的新娘嫁出门的风俗都不同,准备的物品:婚前要准备什么呢女方要买新娘衣服方面:陪嫁衣服要双数(包结婚当天穿的上轿衣服算在内)鞋子要6双或8双,其中一双要平底红色的叫做上轿鞋,出嫁穿的。一套上轿衣服(红色运动服)或一套小凤仙或是一套礼服到时摆酒可以穿。父母,亲姐妹兄弟的衣服,公婆的衣服,老公的衣服,老公未结婚的亲兄弟姐妹的衣服。
生活用品方面:几打毛巾(要拿去婆家送给亲戚回礼跟老辈拿钱赏脸给的回礼),一对枕头,买好枕头要叫老公拿枕头套来装,然后等结婚那天嫁过去。一对枕头套,一条被子(拉舍尔或是棉被),两条毛巾被,(其中一条陪嫁,一条压在娘家的柜子底)。
接亲过程:
接亲的过程一般新人都会要求拍摄,当然这些要根据客人的需求与过程的事项安排。现在的新人很多过程都由自己安排,一般的过门时间都会挑选在早晨,有一帮兄弟与姐妹做互动,这样的过程会显得比较热闹,对于后期的拍摄就会比较有内容,但是对于这样的过程,可能对于新人就会比较麻烦,新郎你与兄弟团就需经过重重的考验才能接到新娘,对于新娘,姐妹团就必须提前准备好的互动游戏与道具,双方还需预知好一位好友在现场帮忙掐时间。例:新娘在什么时间段必须出门,在什么时间段进新郎的家门。在这些过程中,还需预留一些时间给新娘的家长做仪式的时间,通常新娘在要出娘家门的时候,都需与新郎跟娘家人一同围桌用膳,在用膳的过程中,家中的老辈会给新人做四句,新娘在要出门前,女方的家人需给新娘梳头、带如意。
新娘出门的时候,在前期要备好红伞,新娘踏出家门,新郎就必须撑伞,在还没过门的新娘不可头见天。新娘出门上了婚车后在没进新房的这段路程,新人是不可对话的。一路的时速都控制在60~80时速。
新郎方的家人,需在新人出门的时候准备好甜品,通常人们都会准备:莲子百合汤。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在快到新房的时候,新郎提前通报家长的长辈,新郎的父母需提前回避,待新人入新房后,新娘更换了服饰方可见长辈。一进新人房就要马上换掉,压箱四个月,不能给公婆看见,之后就是新娘给新郎的家人敬茶改口。前期敬茶的人可以为新郎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因为一般过门的时间都会在子时就是凌晨,很多家中的长辈都会一同参加,会将敬给亲戚的这杯改口茶放在婚礼的当天早上,但是如果家中的长辈比较多,一时无法将所有聚集在一个地方,可以将敬茶仪式放在婚宴结束后,在即将宣布婚礼圆满礼成的同时,主持人会提示家中的长辈留下,新人将敬茶改口,同时与整个家族的人合影拍“全家福”。
潮汕结婚习俗禁忌结婚习俗禁忌知多少
( 一 ) 忌于鬼月完婚 即农历七月
( 二 ) 忌于农历六月完婚, 有半月妻的意思
( 三 ) 安床时, 要把床置放正位, 忌与桌子衣橱或任何对象的尖角相对
( 四 ) 床位安好后至新婚夜前夕, 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 可找一位大生肖及未成年的男童陪睡, 如肖龙者
( 五 ) 订婚当天, 不管天气有多热, 所有参加订婚的人, 都不可以煽扇子, 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 六 ) 订婚之文定喜宴完毕后, 双方都不可以说再见, 不然会有再婚的意思
( 七 ) 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衣服礼服忌有袋口, 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 八 ) 新娘子离开娘家时, 哭得越厉害越好 越哭越发, 不哭不发的意思
( 九 ) 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 十 ) 在迎娶途中, 如遇到另一队迎娶车队, 叫'喜冲喜', 会抵消彼此的福份, 所以必需互放鞭炮, 或由双方媒人交换花朵, 以化解之
( 十一 ) 结婚当天, 任何人都不可以接触到新床, 直到晚上就寝 新娘当天更不可碰到床边
( 十二 ) 结婚当天, 新娘子不可躺下, 不然会有一年到晚都病倒床上的意思
( 十三 ) 因小孩容易哭, 所以小孩应禁入结婚礼堂, 因为在礼堂哭会不吉利
( 十四 ) 新娘进男家门时, 忌脚踏门槛, 应要跨过去
( 十五 ) 凡是生肖属'虎'的人或寡妇, 不可观礼及进新房
( 十六) 新娘子小心, 不要踏到新郎鞋, 会有羞夫之意
( 十七 ) 归宁当天, 新婚夫妇必须于日落前离开娘家回家, 绝对不可留在娘家过夜 万一有特殊原因不能回家, 夫妻二人要分开睡, 以免冲撞娘家令娘家倒霉
( 十八 ) 新婚四个月内, 忌参加任何的婚丧喜庆
( 十九 ) 新婚四个月内, 忌在外过夜
潮汕男女婚嫁禁忌潮汕农村,做父母的为子女选择亲事时,有下面的忌讳:
忌女属相为虎
为儿子择媳,首先问明生肖。如果是属虎的,还必须问明是“日生虎”还是“夜生虎”,在“夜生虎”中还要问明是上半夜出生还是下半夜出生,如果是下半夜和日间出生的,还有商量的余地,如果是上半夜出生的,应为“下山虎”之忌,因为上半夜猛虎饿了一日,正下山寻食,如成亲,丈夫当被吃掉的,所谓“克夫”。
忌女子属羊
当地民间有一俗语:“眼露四白,夫难留宅”,羊的眼睛正好露出四块白,若是女子属羊,就犯了“露四白”之忌。
忌女子生于“杨公忌日”
民间有风俗,一年间的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分别为“杨公忌日”,若娶这些日子出生的女子大为不祥。因为“羊”与“杨”同音,所以忌属羊的女子生于“杨公忌日”。
配亲禁忌歌
从来白马怕青牛,金鸡见狗泪交流;
龙逢兔儿云中走,蛇鼠相逢一旦休;
羊遇猛虎一刀割,猪逢猿猴不到头。
忌男女“三六”年龄差
男女配亲忌相差三或六岁,说是“三岁刑”、“六岁冲”。相差三岁结婚后家庭不和睦;相差六岁相冲相克,夫妻不能白头到老。
男女形声禁忌
选女婿忌男方“猫声”(发音似猫叫),“姿娘腔”(象女性声音)。选媳妇“一怕乌,二怕粗,三怕行走似摆柳,四怕雷声,五怕妈爹。”就是说女孩子脸色乌黑,生相粗陋,将来无财气。女子行路扭来扭去,这种人性格轻浮不稳重。如果女子声若闷雷,俗称无“姿娘腔”有男人气,不能享天年。要是女子身段如男人形,将来不会生育,是苦命人。
忌近亲结婚
近亲结婚犯了血统之忌,生育后代大多畸形,不是聋哑便是眦目拐脚。
男女议亲忌于正月
潮汕婚嫁习俗有:提亲,定亲,行聘,迎亲,结婚。
1、提亲
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的写成庚贴送交男方。
2、定亲
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3、行聘
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
4、迎亲
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
5、结婚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
潮汕旧时的婚姻礼俗有所谓婚娶六礼:即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新迎。但各县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大同小异。通常的程序是:
一、求婚。一般由媒人说合或亲朋介绍。
二、合婚。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贴送到男方,男方便将议婚男女双方生辰请星家合婚。如经先生推测,双方生辰八字不会“相冲”,便将庚贴陈于“灶神”前,3天内家庭各事如意,便可确认为可结合。如遇不顺心的事,就被认为是“不合”,便将女方的庚贴送回。
三、开聘。双方合婚相合,便可相亲,”看家风“。旧时农村看家风,除看人家的土地、房屋、谷占三大件外,还注重家中的三缸三钵,即米缸、水缸、厕缸,饭钵、磨钵、拌果钵。看家风若无异议,便可开聘。开聘要有12版红贴,并开列男方聘礼和女方妆奁数目。这12版式分别是“开门贴”、“总贴”、“呈新娘贴”、“呈新家贴”、“呈族长辈贴”、“呈祖父贴”、“呈叔伯贴”、“呈岳亲贴”、“呈姻兄弟巾”、“女回亲家贴”、“伴贴”(二个)。客俗旧时聘礼称“酒水”,什么“酒水”配什么嫁妆。“酒水”高低不等。一等叫“食(木盛)”,二等叫“食些箩”,三等叫“食箩”,四等叫“箩格”,五等叫“鸡公酒”。鸡公酒是最低等的,穷人花不起这个钱,就男方送女方两只公鸡,两斤猪肉,两壶酒,几对鸡蛋;而女方父母给的嫁妆也很少。客属聘金尾数一般要两个“九”的数码,取长长久久的好兆头。聘单红贴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后,若女方认可,男方便可送聘定亲。
四、定亲。送聘定亲,也叫“纳采”。男方择吉日把议定的聘金送到女方家,女方交点后回送男方两个糖包并插上石榴花,称为“受聘”。
据普宁市陈璧初、王史风先生介绍,旧时普宁县洪阳的习俗是,女方受聘后,除回敬男方糖点外,还要送上大吉(潮州柑)四对,谓之吉吉利利;春草两丛,谓之“草头结发”;猪心、猪肺一副,谓之肺腑连心;五样种子;早粟(即夏收的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油麻,谓之“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谓之招子成行。这种对实物不直称,用一吉利的名字代替,是旧时潮汕民间的习惯,叫“工夫”。这就是潮汕民间的“吉利文化”。
送聘、受聘后,男女双方分别包糖包分送亲戚朋友,谓之“食甜”。亲朋回礼以贺,送给女方的为布料、花粉等礼物,谓之“添箱”。
旧时在“纳采”前,男女双方是不能打听对方的姓名的,即使是定婚后,男女双方也不能互致问候,互通信函。所以,在旧社会,除血统婚外,男女双方在揭红布盖头前,是互不相识的,女婿未“上厅”前,也不能到妻家。
“上厅”,实际就是一种宴请新女婿的礼节。旧时揭阳在女儿出嫁之后,女方父母必须择一吉日良辰,或乘乡里游神赛会演戏热闹等机会,备酒席邀请女婿,女婿必须穿“长衫”。赴宴坐席,叫做“食红桌”。以后女婿方能与岳家正常来往;如岳家有丧事,女婿方能前往奔丧,吃“白事桌”。若新女婿未吃过“红桌”,而遇岳家出了丧事,则必须先办“红桌”,才可吃“白桌”,奔丧。
五、出嫁。男方择定迎娶日期,用红贴写明,送女方家,叫做“报日”。女子出嫁前要请老年妇女“挽面”。
“挽面”,就是对脸庞进行美化,是旧时潮汕妇女的一种美容形式。从事挽面的妇女,人们呢称为“挽面婶”。
“挽面”,现代人称为“修面”,就是拔去或刮去脸部细毛,使脸庞干净光滑,光彩照人。“挽面”与“修面”的主要差别是使用工具不同。修面是用锐利的剃刀刮去面部的细毛,而挽面则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它完全不使用金属刀具,而是用坚韧的麻纱,配一碗清水、一块白粉和一支小竹夹子。挽面婶坐于高凳,顾客坐于低凳,两人对面而坐。挽面婶子首先用白粉涂于顾客脸部,把原先准备好的线撑成“8”字形的活套,右手拇指与食指撑着“8”字的一端,左手扯着线的一头,牙齿咬着线的另一端,呈九十度角,形如剪刀。接着,右手一开一俣,口咬着线与左手配合着右手,拉锯似地来回扯动,“刷、刷、刷”,运用其交叉点一开一合的夹力将脸部上的细毛拔掉,也等于按摩、整容,整个过程大鸡需半个多钟头。拘面婶为即将出嫁的姑娘挽面,还须进行挑眉,即用小竹夹子将疏散不规则的眉毛拔去,并小心翼翼地加以整修,让出嫁的姑娘光彩夺人。
揭阳县旧时姑娘出嫁前一夜睡草铺,其形式如同行弄前的囚犯。黄光启先生称,此俗源于昔年一个狠毒的后母娘。这个后母娘为羞辱前人遗下的女儿,在其出嫁时,将喜事办成送死囚般。不料此女出嫁后,发家致富,子孙昌盛。自此以后,人们便相仿效而相沿成俗。
六、迎娶。女子出嫁时,男方备结彩花轿一辆,鼓乐以导,亲友备盛服陪新郎至女家迎娶。
潮俗女子出嫁、男方迎娶的程序是这样的:
男方结彩花轿到达后,新娘父亲或族老以碗水泼于轿顶说吉祥语:“碗水泼过轿,女儿变做夫人样。”
濠江区澳头乡女子出嫁时头上插芙蓉花,以示我家女子为“黄花闺女”。迈出家门坎时,女子母亲拿一个“湖”压在出嫁女儿的头上,并往“湖”的上面洒米泔水。
新娘登上花轿前,要先和父母叩揖辞别,并呜呜啜泣,表示对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父母依依惜别之情,也留点眼泪给母家做“家伙”(家财),古时谓之“韵兴”。
伴娘及同寅姐妹伴新娘进轿并随同前往。
新娘到家后,新郎、新娘先拜祖先,后拜父母及叔伯上辈,然后夫妻互拜,鞭炮鼓乐声喧,礼成后,新娘入洞房。
中午,新郎家宴亲朋,新郎、新娘共进午餐,夫妻交杯换盏,谓之“合卺酒”。
午宴结束后,由新娘向家族中的上辈、亲属及姻亲、来宾,由外到内,从长辈到晚辈,依次敬茶。敬茶时,对长辈要跪敬,被敬者要双手扶起新娘并饮茶双杯,赠新娘红包或金银首饰,谓之“赏面钱”。
七、闹新房。婚礼当晚,亲戚、朋友看新娘,闹新房,做“四句”。最后,由“青娘母”(煤婆)牵被角,说一番吉利的话,如有的“青娘母”唱道:
头角被角绣牡丹,夫妻相敬心相和。有告有量(潮语音:娘)人钦敬,孝敬大家(潮语意为:家婆)共大倌(家翁)。
再牵被角绣芝兰,夫妻相敬心相同。有钱有银耕作得,女来纺纱男种田。
说罢工,夫妻双双上床,婚礼就算结束了。
潮汕旧时婚姻还有一个“头返厝”的风俗。姑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叫“头返厝”。濠江区澳头乡女子头返厝时,头上要插石榴花。头返厝一般不过夜,二返厝住一两天,三返厝住12天至1个月,但住的天数一般要双数。现在,民间也还保留“返厝”的风俗,但一般都在女子出嫁若干天后返厝。头返厝到达娘家后,又出来转两转,就算二返厝、三返厝了,行一个程式罢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