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孩子两岁了,还要亲自带,因为怕他和我不亲,越推越远

妈妈 0 70

全职妈妈:孩子两岁了,还要亲自带,因为怕他和我不亲,越推越远,第1张

全职妈妈孩子两岁了,还要亲自带,因为怕他和我不亲,越推越远
导读: 每个人对待孩子到底由谁带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谁带都一样,有人说如果可以,其实,宝宝三岁以前最好妈妈自己带,之后也要尽可能参与陪伴宝宝的成长。 朋友家宝宝还不到三岁,急着送到幼儿园,理由很简单“我发现他 越来越黏着我

每个人对待孩子到底由谁带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众说纷纭,有人觉得谁带都一样,有人说如果可以,其实,宝宝三岁以前最好妈妈自己带,之后也要尽可能参与陪伴宝宝的成长。

朋友家宝宝还不到三岁,急着送到幼儿园,理由很简单“我发现他 越来越黏着我了,赶紧送幼儿园,不然以后都不独立 了。”

其实这样理解正好和现实是相反的,小时候 宝宝越依恋,安全感越强,长大了才能越独立。

宝宝从怀胎到出生,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总是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心情,所以爸爸妈妈对他们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熟悉,最有安全感的人。

而出生以后,妈妈的怀抱更让他们感觉温暖又踏实,经过喂奶期的朝夕相处,宝宝和妈妈开始形影不离了,爸爸从小的陪伴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也形成了稳定的依赖性和安全感。

频繁更换抚养人,更容易形成依恋障碍。

从数字密码来分析孩子的性格来说,特别是对4号稳定型性格的宝宝,最喜欢稳定,怕的就是变动,换抚养人,换环境,甚至换学校,而且一旦安全感缺失,很多的好品质就很难发挥出来,因为心里不踏实,无暇顾及。

当然有人会说,没有钱,守着孩子也不幸福,不如出去奋斗多给他点物质基础。

曾经我也这样认为过,不过后来看到关于荷兰孩子为啥那么幸福的文章,我的想法就变了,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有父母的陪伴一定会幸福。

多少钱都买不来孩子的童年,因为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一旦错过,没有办法用物质来弥补的。

那是不是说,三岁以后就可以放心交给他人带了呢?

一个五岁的小姑娘,寄养在姥姥家,妈妈每周回来看一次, 刚开始小姑娘还满心欢喜地等着妈妈来,后来就变了,妈妈有时候半个月也不来一次,姥姥逢人便说“这孩子特好带,一点都不闹人。”

后来发现,孩子只要见妈妈没来接,情绪就特别差,只是不愿意表达出来。

5岁以前是敏感期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到一岁半是孩子依恋敏感期最重要的阶段,接着是两岁到三岁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一生来说,5岁以前都是孩子依恋敏感期的关键期。

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得到稳定依恋,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

安全依恋很重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稳定依恋的孩子容易出现很多身心负面问题。

比如说抗压力差,智力发展相对不足,适应环境能力差,遇到一点点困难内心都会受伤,控制情绪能力也比较弱,做事情爱钻牛角尖,缺少弹性,更容易患上身心疾病,比如容易自卑,自我怀疑,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很难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婚姻的幸福。

而依恋稳定的孩子,因为安全感强, 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又有很好的同理心,更容易交到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更为顺畅 ,幸福指数更高,身心也更为 健康 。

妈妈的位置可以替代,但很难

有人会有疑问,很多人从小就被寄养,或者父母离异,各方面都很好啊,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个答案是很难决定性地做回答的,因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可以看个例子。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有两个孩子,一个1岁,一个三岁,妈妈就离开家了,两年以后,大一点的孩子非常想念妈妈,要求爸爸领着去见妈妈,妈妈看到孩子以后又心生恻隐,重新回到了家,但两个孩子表现完全不同。

小一点的孩子无论妈妈怎么努力,一直到长大, 都没有办法对母亲打开心扉,对母亲非常客气 ,也遇到了社交障碍,很少有朋友。

而大一点的孩子完全对母亲信任、依恋,性格也非常活泼。

虽然在妈妈离开的两年爸爸和奶奶也在努力地照看孩子,但因为 孩子1~3岁的依恋敏感期没有妈妈的陪伴,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 ,这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来说是非常遗憾的。

如果代替妈妈的养育者能给与孩子充分的爱,会大大减少这些负面影响,但在内心深处来说,即便宝宝一岁以后才开始和母亲分开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家,长大后对后来的养育者更为亲近,对爸爸妈妈亲近不起来,更像是对待客人,也不愿意住在家里。

这是因为妈妈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取代的。

当然,父母的陪伴因为年纪小,所以精力更充沛,如果每天只是让孩子自己玩,什么都不管,那真是浪费了大好的亲子时光,等宝宝长大了,发现这一段的空白,后悔就没有意义了。

那我们该怎样对待更合理,更人性化,对宝宝来说更有益于身心成长呢?

如果可以,三岁以前妈妈自己带。

“孩子是我一手带的,其实现在大了,也能和姥姥玩了,我在不在场感觉都行。但我还是选择自己全职带,一方面听说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更好,还有就是我怕她和我不亲,这样她以后就不会愿意让我参与了,越推越远。”

“之所以有这个担心是因为见过这样一个妈妈,她说小孩从小是爷爷奶奶带的,现在大了,和她一点都不亲,有啥话或者遇到问题只愿意和爷爷奶奶说,自己就像和她隔着一堵墙一样,怎么都亲近不起来,心里特别失落。到现在,我一想到去上班吧,就想到那位妈妈,立马就打消这个念头,孩子很快就长大,应该和她一起享受这么好的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

所以,如果可以,三岁以前,妈妈尽量自己带。

这样能帮助宝宝度过最最敏感的安全感形成阶段,也为了能及时参与宝宝的成长,充分了解宝宝的性格特点,让宝宝形成稳定的安全依恋。

充分了解宝宝的性格特点

有的宝宝个性比较独立,有的宝宝更喜欢自由,有的宝宝更自主,有的宝宝则需要非常稳定的安全感,不喜欢变动,有的孩子心思比较细腻,比较喜欢帮助家长做事。

这样在对待宝宝的时候,能及时根据宝宝的性格进行针对性地培养,也能避免给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比如宝宝是稳定型的四号宝宝,如果安全感给到了,父母也不用操心孩子以后的学习力,这样的宝宝会非常喜欢学习,并且会通过努力学习,增强安全感。

但如果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或者父母经常吵架,总换环境,换第一抚养人,或者总是答应宝宝的事情没办法兑现,宝宝的安全感就非常容易缺失,不利于身心成长和天赋的充分发挥。

这种类型的宝宝更容易表现出依恋敏感特性,所以家长一定要了解自己宝宝的性格特点,充分

教会宝宝学会调整情绪,让宝宝知道你很爱他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亲自照顾宝宝,那也要经常参与到宝宝的成长中去,经常说一些暖语。积极的话,告诉宝宝爸爸妈妈很爱你,只要有时间就会陪你做 游戏 ,陪你读书,陪你做想做的事情。多多拥抱宝宝,让他实际地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平时还可以多给宝宝听点轻音乐,或者听听冥想音乐,大点的孩子可以一起做亲子瑜伽,静坐,不仅能提高专注力,还能改善亲子关系,共同的爱好和习惯让宝宝和父母的心真正打开。

另外,还需要学会让孩子的情绪通过语言及时表达、排解出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加调解情绪的方法。

总之,谁带的孩子,就会和谁亲,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尽量在宝宝小的时候,自己带,多多了解宝宝的性格,多多参与宝宝的成长,让宝宝的身心 健康 打下稳定的基础。

作者简介:85后全职妈妈,经济学专业,从事过 养生 保健师,高级灸疗师资质。喜欢中医, 育儿 ,热爱学习,分享,欢迎关注,一起交流成长。

奇迹的名字叫父爱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

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男人摔倒时,刀子扎在他胸口。

人全身都在颤,嘴唇瞬间乌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他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男人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 而小女儿尚不能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都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女儿不解地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你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

他笑了,俯身,在女儿头上深深留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了,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她在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忽然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刹时间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地洞穿了他的心脏,他却多活了三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创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三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

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为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以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地说:

“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望采纳!~~

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如果两个人还有感情的话,说不定还能走在一起。复婚也不是最差的选择,或许这是上天对你们的考验。

离婚后一起带孩子去旅游正常不正常?可以。离婚后每次去见孩子孩子都哭,孩子爸总说我自私,我该为了孩子正常生活而不见吗?父母离婚后,妈妈不和孩子一起住,孩子自然想念妈妈。孩子见到妈妈时哭,是在表达对妈妈的想念,和见不到妈妈时候积攒的伤心委屈等等复杂而深刻的情绪。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妈妈见孩子是正确的,尽管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痛苦而艰难的。孩子爸指责妈妈自私,是心疼孩子,也可能是对妈妈的怨恨,或者感觉自己也有错却难以承担,因此指责妈妈,为自己开脱。

妈妈离婚没有错,见孩子没有错。可以想办法让母子见面的时刻轻松一些,可以在孩子情绪稳定后缓缓开导孩子,给孩子安全感和爱。坚持见孩子,比避而不见难上十万倍。支持妈妈做正确的选择,尽管很难,相信终会云开日出。一个已婚女人总自己带孩子出去旅游,是怎么一种情况?对小孩不好,照顾很费事费神的,一不小心生病水土不服就更苦了两人了,路上危险不说,就意外多多,宾馆又不太卫生干净,小孩子抵抗力不好容易生病感染,做妈妈的怎么想的,做爸爸得又怎么不问个为什么啊,难道旅游不用开支等等问题吗,何况这时候小孩还要上学,做妈妈好好想想啊离婚后一起带孩子去旅游正常不正常:对于女人来说离婚了该不该经常和孩子来往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好像不见面反而好一些。

见面再离开每次都很痛苦。看到孩子瘦了,穿得脏了,或者吃得不好什么的,忍不住要管一管,又管不了了。所以,会比较痛苦,有些女的就选择不再见孩子。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能定期见到妈妈非常非常重要。这是他或者她人格健全的重要条件。孩子无法理解妈妈怎么会不来看他。这种心灵创伤,一辈子都无法愈合。哪怕妈妈不能给他什么,只要定期让他见到母亲,这个孩子就可以正常健康地长大,将来也有爱别人的能力。否则,很可能他一辈子都没有安全感,无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无法爱上别人作为妈妈,一开始要能够忍受那种分离的痛苦,坚持定期见面。

定期很重要,每周见面,或者两周见一次。一定要规律地出现,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让他感觉未来是可预知的可期盼的。经过几个月时间,彼此都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了。也就不那么哭哭啼啼那么痛苦了。既然离婚了,既然放弃了抚养权,就不能对那边的抚养方式多加干涉。不能对孩子说对方家人的坏话。毕竟孩子在人家手上,别人在照顾。一定要处理好关系。离婚了就不要再把怨恨带到孩子身上。对彼此都好。

这段时间经常看到妈妈送哥哥上学,哥哥抱着熟睡的二宝。我看到一个妈妈送孩子去上学,又不放心二宝,就让大孩抱着二宝一起,感觉妈妈特别不容易。本文将分享带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日常,让大家了解二胎妈妈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