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要详细的哦)

老人 0 76

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要详细的哦),第1张

我们身边的民风民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要详细的哦)
导读: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正月初一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二食日昼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民间又称为打囤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三月三上巳节: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五月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六月初六洗晒节

  热在三伏。六月六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七月七俗称七夕节:这天,人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从以上七夕节(也就是乞巧节)的别称、习俗来看,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因为元宵节是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结识、见面的机会,而七夕的牛郎织女却是夫妻相会。那么大家认为哪个更像情人节呢?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九月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十一月有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 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根据周朝的记载,冬至贴消寒图,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虽然冬至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载敬堂集·风物记》)。陈志岁《汤圆》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度节意觉。诗曰:“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摘自《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十二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准备面食,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腊月三十除夕有/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等习俗。

1腊八粥

第十九回宝玉编说香玉故事:那一年腊月初七日,才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云云。

  农历十二月初八,传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实以供佛,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其后民间亦相沿成俗。明、清时,熬腊八粥之盛。刘若愚《明宫史》火集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2南边糟东西

  第八回,宝玉夸宁府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第五十回写探春亲自斟了暖酒奉与贾母,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道:"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

  糟东西是南方特产,品种繁多,美味可口,经久而不变质,运至北方更显得珍贵。李煦任苏州织造时,也曾贡进糟茭白,糟酱茭白,见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奏折。可见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在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同时也喜欢吃别具风味的南边糟东西来调剂口味。

3油盐炒枸杞芽

  第六十一回,柳家的道:"前儿三姑娘和宝姑娘偶然商议了要吃个油盐炒枸杞芽来,打发个姐儿拿着五百钱给我。我到笑起来了,说二位姑娘就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了五百钱的,这三二十钱的事,还预备的起

  按:枸杞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的蔓生灌木,枸杞子和枸杞叶都可供药用,特别是宁夏枸杞子,是滋肾、润肺、补阴、明目的有名补品。枸杞春天发嫩芽,味苦中带甘,也可当食品。贾府里的老爷太太、少爷**们在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之余,于是想到油盐炒枸杞芽换换口味。

4梅花雪片洋糖

第四十五回,蘅芜院的一个婆子,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quot;这比买的强……"

  按:梅花雪片洋糖,说穿了,就是绵白糖。

5奶油炸的小面果

  第四十一回写大观园众人吃点心。丫环抬了两张几来,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那盒内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一样是奶油炸的小面果。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饺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云给她们做花样子去倒好。"

  按:奶油炸的小面果,当指用油酥面团炸成的花色点心,以小巧玲珑取悦于豪门中的少爷、**。《随园食单·萧美人点心》云:"仪真南门外萧美人善制点心,凡馒头、糕饺之类,小巧可爱,洁白如雪。"又,《清朝野史大观》有"嗜面"条云:"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极繁,有炕者、蒸者、炒者,或制以糖、或以椒盐,或做龙形、蝴蝶形,以及花卉形。"贾府的油炸的小面果有"牡丹花形",当是极精细者。

6莲叶羹

  第三十五回写贾母等来看望被打后的宝玉,王夫人问:"你想什么吃?"宝玉笑道:"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下文写四副做汤的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凤姐告诉薛姨妈说:"这是旧年备膳,他们想的法儿。不知弄些什么面印出来,借点新荷叶的清香,全仗着好汤,究竟没意思,谁家常吃它了!"

  按:这里所写的莲叶羹,原料及制法都不详,曹雪芹只写四副精巧的银模子,并说这是备膳--皇帝吃的,就够人向往不已了。大概这是一种用面粉(也许其中还掺和鲜花或鲜叶的汁液)和匀后,在模中成形,配以新鲜荷叶、高汤,取其清淡芬香及外观精巧。

7杏仁茶

  第五十四回写元宵之夕,贾母觉得有些饿了,但又要吃些清淡的,凤姐忙道:"还有杏仁茶。"

  按:杏仁茶是一种美味的饮料。贾府里的杏仁茶,其做法该是很考究的。据清郝懿行《晒书堂笔录》的记载,杏仁茶也叫"杏酪",作法是:"取甜杏仁,水浸,去皮,小磨磨细,加水搅稀,入锅内,用糯米屑同煎,如高粱糊法。至糖之多少,随意糁入。"

8面茶

  第七十五回写尤氏盥洗已毕,和李纨、宝钗一起吃面茶。

  按:清方元--《铁船诗钞咏都门食物作俳谐体》内"茶--和炒面"句下有小注云:"炒面作糜,谓之面茶。"今北方尚有以面茶作餐者,制法,将面粉炒熟,放开水调和,略放盐,作薄粥状饮食。

9面筋豆腐

  第七十五回,王夫人道:"今日我吃素,没有别的。那些面筋豆腐老太太又不大爱吃,只拣了一样椒油莼齑酱来。"

  按:面筋豆腐原是家常菜肴,但能上贾府餐桌,当也不凡。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四有"豆腐"和"面筋"条,备述精制的面筋、豆腐的味美。如"面筋"条云:"今素食中有面筋,若得佳厨精制之,可与豆腐同称佳品,惟烹制这难,亦与豆腐同。余在桂林时,厨子最精此味,以饷同人,无不诧为稀有。……此物自古即重之,《梦溪笔谈》云:'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盘乃见,炼钢亦然。'《老学庵笔记》云:"仲殊性嗜蜜,豆腐、面筋皆用蜜渍。'近人《一斑录》中亦有制面筋干一法,亦雅人清致,非俗子所知也。"足见面筋、豆腐虽富贵之家亦常食之。

10灰条菜干子

  第四十二回,平儿对刘姥姥说:"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

  灰条菜干是一种野菜,可作蔬菜食用,风干后便成为灰条菜干子。想贾府上上下下吃腻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竟要条菜干,亦一奇事也。

11西洋葡萄酒

  第六十回,芳官拿了一个五寸来高小玻璃瓶来。迎亮照着,里面小半瓶胭脂一般的汁子,还当是宝玉吃的西洋葡萄酒

  按:唐诗中就有"蒲桃美酒夜光杯"之语,但西洋葡萄酒却是清初从欧洲输入的舶来品,惟教堂中有之,士大夫与西洋传教士有交往者偶亦尝试,以为奇缪。直至雍正、乾隆时,外国使节尚有进红、黄、白各无能葡萄酒者,而大臣近臣亦以得葡萄酒为荣,刘廷玑《葛庄诗钞》、查慎行《敬业堂诗集》都有咏西洋葡萄酒的诗篇。

12豆腐皮的包子

  第八回,宝玉问晴雯道:"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一碟豆腐皮的包子,我想着你爱吃,和珍大奶奶说了,只说我留着晚上吃,叫人送过来,你可吃了?"

  按:豆腐皮的包子似指豆腐衣裹馅的包子,清宫御膳档案中有此物。《随园食单豆腐皮》云:"芜湖敬修和尚将腐皮卷筒切段,油中微炙,入蘑菇煨烂极佳,不可加鸡汤。"可见豆腐皮作卷子或作包子,可以代替面粉。它的特点在于皮子更薄,吃口更细,可以当素菜或点心

13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第三十七回写袭人遣老宋妈妈给史湘云送两个小掐丝盒子去,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与鸡头两样鲜果,一个是一蝶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按:栗糕见于南宋《武林旧事》一书,足见以栗子制糕为时甚早。清袁枚《随园食单》也有"栗糕"条云:"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又云:"新出之栗烂煮之,有松子香。厨人不肯煨烂,故金陵人有终身不知其味者。"贾府用新栗制糕上加桂花,当系极讲究的美味佳点。

14糖蒸酥酪

  第十九回写贾妃赐出糖蒸酥酪,宝玉命留与袭人吃。后来李嫫嫫见盖里是酥酪,拿匙就吃。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李嫫嫫听了又气又愧,便说道:"我不信,他这样坏了。且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值钱的,也是应该的。"

  按:从上下文看来,糖蒸酥酪即指牛奶无疑。牛奶在当时是稀贵之物,并非普通的饮料。清代沈太侔《东华琐录》称:"市肆亦有市牛乳者,有凝如膏,所谓酪也。或饰之以瓜子之属,谓之八宝,红白紫绿,斑斓可观。溶之如汤,则白如饧,沃如沸雪,所谓你(即奶)茶也。炙你令热,熟卷为片,有酥皮、火皮之目,实以山楂、核桃,杂以诸果,双卷两端,切为寸断,奶卷也。其余或凝而范以模,如棋子,以为饼;或屑为面,实以馅而为饽,其实皆所谓酥酪而已。"

  泰安民俗 民俗风情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只、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只信仰民俗。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

  泰山民俗是耸立在泰山人口头、行为和观念上的丰碑,是泰山人创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历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历史一样层层积淀,架构起深厚的传承基石,烘托着时代的风采。

  泰山名优特产金奖和银奖获奖企业产品介绍

  泰山女儿茶 泰山娃系列产品

  "山口牌"食醋 "演马劲牛"牌牛肉

  肥桃果酒 马家寨子香椿

  "廖桥牌"御膳香油 "金太经纬"牌鸡肉鸭肉

  "泰山御草"灵芝 “岱珍”牌野生菌

  吉格格营养蛋 唐人牌泰山灵芝茶

  亚细亚有机蔬菜系列产品 亚奥特牛奶系列

  "鲁枰"牌银杏茶、银杏叶酒 “大辛庄”牌犬肉

  桃木工艺品 泰山极顶牌生姜

  亨利园食品 “金芭蕾”牌黄花菜

  果都镇陈氏酱菜 鹤山绿豆粉皮

  水浒牌皮蛋 “金子号”花生油

  民俗节日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农历六月初六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

  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的内容,三位一体,自古以来都十分隆重。

  泰山国际登山节 9月6日—8日 泰山国际登山节已成为国家体委向全民推荐的健身项目。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正月初一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二食日昼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民间又称为打囤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三月三上巳节: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五月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六月初六洗晒节

热在三伏。六月六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七月七俗称七夕节:这天,人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从以上七夕节(也就是乞巧节)的别称、习俗来看,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因为元宵节是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结识、见面的机会,而七夕的牛郎织女却是夫妻相会。那么大家认为哪个更像情人节呢?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九月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十一月有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周礼 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根据周朝的记载,冬至贴消寒图,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虽然冬至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载敬堂集·风物记》)。陈志岁《汤圆》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度节意觉。诗曰:“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摘自《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十二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准备面食,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腊月三十除夕有/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等习俗。joc希望对你有帮助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境内的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总面积7762平方公里,人口5464万人,人口密度704人/平方公里,辖泰山区、岱岳区、新泰市、肥城市、宁阳县、东平县6个县市区。

  泰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5000多年前形成了繁荣的大汶口文化;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军"。泰安从"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一语中来,取意国泰民安。

泰安市的市花为紫薇,亦称百日红,属千屈叶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罗汉崖庭院中有一株紫薇树龄近百年,树干虬然如龙蟠,古趣盎然。每年自夏至秋,开时灿烂如火,微风吹拂,娇娇颤动,美不胜收。近年来泰安市政府在泰城街头、庭院、景区广为种植紫薇,并定其为市花。

  泰安市的市树为国槐,亦称中槐、家槐,属豆科,落叶乔木。国槐适应性强,寿命长,树形跋朗潇洒,是一种很有观赏价值的风景树种。泰山上下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国槐计有42株,其中岱庙的“唐槐”、斗母宫的“臣龙槐”、登山盘路上的“四槐树”等较为著名。

每年九月上旬举行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是泰安人民的新节日,是泰安人民边疆四海宾朋的金色桥梁。

  改革开放以来,泰安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建立了开发区,设立了海关、商检、外商投资中心等机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技术。与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自1987年起举办的泰山国际登山节,成为泰安对外开放的窗口。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为主导,以信仰民俗为主线,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旅游竞技民俗交织融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泰山风景。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祇信仰民俗。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

  泰山民俗是耸立在泰山人口头、行为和观念上的丰碑,是泰山人创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历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历史一样层层积淀,架构起深厚的传承基石,烘托着时代的风采。

民俗节日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农历六月初六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习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晒衣、晒书的日子。

  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

  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诞辰的内容,三位一体,自古以来都十分隆重。

  泰山国际登山节 9月6日—8日 泰山国际登山节已成为国家体委向全民推荐的健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