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混血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三州”为 嘉应州、赣州、汀州。
客家
居住於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其次为四角楼,如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
优美的客家民居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柝柝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重礼、讲礼貌著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人人都得遵守,若不,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骂你“早死爷爷少教导”。
客家人的礼节很多,很繁杂。只能略举几例。
待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架“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进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号位,斟酒则按座位的大小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同一席的人吃饱时,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的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饭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或说一声某某请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别客气,才能离席送客。
送客。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要先挽留,客人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出大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与客人拱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长辈或老者先行。
客家人还有很多礼节,如子女早晨起来、晚上临睡要向父母或长辈问安,晚辈外出回来要给长辈打招呼,这是不可违逆的礼节。亲友有了红、白喜事都能主动相帮,互送礼物,就是平时有了什么新鲜食品,均要与邻里共享等等。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主要节日:
春节:有拜年,游乐活动等,是最隆重的节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
二月二:开正节。
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
七月节:也即鬼节。
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
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过年”之说。
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 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过程仪式大部分仍沿旧习:如相亲、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拜堂闹洞房等。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迎龙庆典,是客家文化中最经典最隆重的活动。据上了年纪的长辈说,迎龙庆典五六十年办一回,子嗣后裔,都得尽可能参加。很多人一辈子只能置身其中地参加一回。尤其是女人,要是不是自己村子办,其他村办的话,女人是不能参加的。
而男人则不同,要是有其他同姓的村子办,又在被邀请之列,就可以参加了。而我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也不知道迎龙庆典究竟是多隆重的活动。昨天,我有幸参加了老家的迎龙盛会,那激荡人心的热闹场面,那震撼耳膜的呐喊声,足以让现场所有人为之兴奋。
迎龙庆典是客家人传统的祈福活动。自古以来,龙被誉为吉祥之物,顾名思义,迎龙就是把吉祥如意迎回来,庇佑子孙兴旺。村民举办这种盛会,一般都是邀请同姓兄弟参加的,通常是最少也有几千人,大规模的甚至有几万人。这回,我们村子就邀请了五个村子的同姓宗亲参加,属于小规模的几千人。
而被邀请的同姓兄弟,也不是空手而来的。他们是敲着锣鼓,舞着醒狮,抬着大烧猪,摇着村旗,放着鞭炮,几百人浩浩荡荡地进村。离得远的,开着几台旅游大巴,然后在离村庄一公里外的地方停车下车,舞狮头的人一路弯腰,舞着醒狮前进,走向村中的大祠堂。
弯腰是为表示对我们村的尊重,鞠躬行礼的意思。空手弯腰走一公里路,也会累得腰酸背疼,何况还舞着大狮头,做着各种跳跃的动作,其中的累,没有舞过醒狮的人,是很难想像的。这中途,舞狮头的人,就得换好几个。
而我们这边,是不会让他们直接舞到祠堂的,在他们刚下车时,就会同样舞着醒狮去迎接,这样,双方就会在中途相遇了,两头狮子像夫妻对拜一样,拜了三拜后。我们这边舞狮的人就会一直用狮头托起对方的狮头,意思是,不要再鞠躬行礼了。
而对方,在这个时候,往往是把狮头匍匐到地面,不愿起来,意思也很明显了,就是你不让我弯腰行礼,我就不起来。这像是在较劲,实际上是在传递同姓宗亲,互相之间的礼仪。这其间,两头狮子,还会不停的眨眼睛,抖耳朵,像眉目传情,又像在低语交流,灵活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看后让人忍俊不禁,引发在场观众此起彼伏的朗朗笑声,这就是醒狮最吸引人,也是最值得欣赏之处了。
用同样的方式,把五个村子的兄弟迎进祠堂后,他们都会舞着醒狮,在祠堂里三跪九拜,然后,面对着祠堂里供奉的神位,一路弯着腰,倒退着出祠堂。这也是一种礼仪,意思是不用背面对着先祖先烈。人都到齐后,迎龙庆典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由辈分高的长辈在祠堂门口,面对前来参加的兄弟,声音激昂地致词,大致内容是:欢迎宗亲兄弟前来参加我们的盛会,大家一路辛苦了。如有招呼不到的地方,请别责怪此等客气话,再就是安排跑龙的路线,以及各个村子按辈分跑先跑后的问题和安全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就开始跑龙了。
所谓的龙,是每户村民用买回来的,用于背孩子的背带扎成的,背带是用花布做成的,以前客家人常用来背着孩子干活的,现在,很少有人用了。背带也是大有意义的。用来扎龙的叫“揽子藏花”。客家话的“揽”是抱的意思,而客家人把繁衍后代称作“开花”,生了男孩称做开“白花”,生了女孩称做开“红花”。这寓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抱着孩子,等待孩子长大后开花,代代相传。
然后,用红布条连在一起成了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长的长龙,这龙的长度就看村子大不大,村民多不多而决定了。再由每户村民的长子男丁,用竹竿绑着背带,把龙身撑起来。选辈分高的村民为龙头,然后,在法师的一声令下,龙头带头跑起来,后面的村民,摇着竹竿左右挥舞,口中异口同声地呐喊着:龙来了,龙来了来迎龙啊,来迎龙啊在龙尾的后面,请来五个村子的宗亲兄弟,舞着五头狮子,跟着跑。
长长的龙在空中有节奏地摇摇摆摆。把龙的队伍,清一色是男子,有长有幼,一边呐喊着,一边跑着,一边欢呼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你追我赶地,围绕整个村子跑三圈,这路程的长短,同样要看村子面积的大小而决定了,通常跑一圈下来,人人都气喘吁吁。但跑龙的村民个个情绪高涨,声音激昂,丝毫没因为累而放慢了速度。加上助兴的打锣鼓,舞醒狮,以及我们旁观者的鼓掌声,欢呼声,鞭炮声,场面的震撼,绝不比当红歌星的演唱会逊色。
绕着村子跑完三圈后,再绕着祠堂跑三圈,然后,由龙头引着,把长龙迎进祠堂内,这个跑龙迎龙的环节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招呼所有的宗亲兄弟吃饭了。几千人等着开餐,要一下子搬出饭菜来,无论安排得多么妥当,也难免出现混乱的局面。但此时此刻的这种乱,让沉浸在盛会带来的愉悦的所有人看来,就是热闹非凡的场面,丝毫不会引起不快。
吃完饭后,像来时一样,我们这边得舞着醒狮,放着鞭炮,把各村的兄弟送到一公里外,他们下车的地方。然后,我们自己村的人,才返回来一起吃饭。在吃饭前,再由村长致词:意思是以后我们要团结一致,继续发扬本村互助互乐的精神等等。到了晚上,全村人集中在祠堂的广场上载歌载舞,燃放烟花,玩到天亮,以示庆祝盛会圆满成功,期待未来日子越来越红火。
亲身体验了一回迎龙庆典盛会,我心感慨良多。这活动的花费,动辄得花十万八万。我也解释不了有没有必要。但据说,这笔花费,全是拉赞助而得的,也没有要村民硬性凑钱。举办一回,村领导得花不少的心思来安排,也让这活动显得意义非凡了。
我不知道这活动是否能真的为我们带来好运,我们就这样期待着,希望着吧。在这个物欲横流,求名逐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客家人还保留着这纯朴的风俗文化,还有人愿意拿自己赚的钱出来,办好这件事,也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迎龙庆典在忙碌地筹备几天后,终于成功举办了,圆满结束了。与其说这是客家人传统的文化,倒不如说这是客家人虔诚的信仰,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所有参加庆典的兄弟,真切希望有生之年,我还能再参加一次这样的盛会,期待着更希望重情义,守礼仪的客家人,能把这种传统的文化或信仰传承下去,脉脉相传,代代生息
陆川客家人占全县人口80万的70%,约56万人,属粤语地佬话的平乐马坡、沙坡、米场等镇均插花有客家人。有双语人,也有由客家话变地佬话的。因此,陆川是基本客家县。陆川县地处广西东南端,北为玉林、西连博白,东界北流,南接广东廉江、化州,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40万亩,平均每人5分田。县城离南宁300公里。汉属合浦,南朝宋齐置陆川郡,梁陈降为县,唐代(公元621年)复置陆川县至今不变。曾一分为四(温水、龙豪、龙化、南河),宋代(972年)四合为一。因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低阳河、清湖河等六水,故名陆川(“六”“陆”谐音)。
陆川客家人多数是明中叶从福建上杭等县西迁的,也有清代从广东梅州迁来的。500余年的艰苦创业,繁衍为几十万人的客家乡土,与博白、合浦和广东廉江、化州的客家连成200多万人的客家聚居区。该地讲的客家话自称“新民话”,人谓“唛介话”“涯话”(即客家话)。《陆川县志》中新民话记有17个声母,66个韵母,6个声调。
陆川县适宜种植水稻,水田土壤以潴育性水稻土壤最多,达24万多亩,占全县水稻面积三分之二,分布在较平坦的垌田或村庄、圩镇附近排灌较好的地方。其次是潜育性水稻土,少量的盐渍性水稻土,在平乐、山罗的石灰岩地区。旱地土壤以砖红壤最多,7万多亩,占旱地972%。山地多砖红壤性红壤,占非耕地93 5%。地乳属华南丘陵区,云开大山山脉分东西两线向南延伸,海拔500米以上的山有19座,构成两百里米粮川。该县在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21 7℃,近亚热带海洋气候,7月份27℃一28℃,1月份12℃一1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42 7毫米,1981年最多达3037毫米。雨天年平均169 4天,年均无霜期3591天。400多年来,无破坏性地震,小地震明朝7次,清朝17次,民国7次。洪涝是主要自然灾害。相对来说,是客家人安居乐业的一方福地。
在近代史上,陆川人积极投身革命,反对清王朝和国民党的统治,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清朝陆莺赖九和博白文地黄文金率领2000多客家人奔赴金田起义;19世纪末,陆川大批客家人投奔李立亭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县城,随即挥师围攻玉林州而败,付出了惨重代价。1945年桂东南起义,清湖的三水、塘寨过国民党军警扫荡,牺牲多人。解放战争时期,陆川人民武装由小到大,建立600人的边纵一支二团,配合解放大军,消灭白崇禧部第三兵团,俘获兵团司令张淦,其第7军、48军、126军被歼。
陆川人杰地灵,客家人才代代有。在清朝有大官员庞石洲(两广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李廷璋(湖南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尚有进士江玑、阮调元、李庆云、吕佩瑀、吕竣堃、范介寅、武进士肖辉书等人。民国时期,出了军长林虎、省主席吕焕炎、省主席兼集团军总司令廖磊等著名战将和政治风云人物。在当代,副省级领导干部有林克武、罗培元、刘毅生、丘文懿等。
陆川华侨及港澳同胞众多,华侨有824户,7625人,侨眷1358户,17673人,归侨279户,653人。陆川华侨、华人分布在1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48户380人,加拿大380人,英国12户105人,德国11户121人,法国19户122人,比利时6户73人,日本14户112人,马来西亚291户2634人,新加坡121户1278人,泰国20户238人,印尼83户776人,澳大利亚24户195人,阿根廷13户80人,菲律宾7户77人,缅甸37户277人,越南54户584人,老挝16户147人。华侨、华人爱国怀乡,讲客家情谊。从事科研、办实业和从事文教卫生的华侨、华人,比较著名的有在印尼的李伟昌、吕星益,在加拿大的林炳成、吕一祈、姚胜华、吕贻南、吕贻佳,在美国的吕萍美、吴彭斌、黄梦昌,在印尼的李春林、刘道生、刘建文、刘振标、梁子化、梁香怀等。居住港澳的陆川客家人共594户5447人。他们当中回家乡频繁、关心家乡建设的有陈镇祺、戴中、刘家宾、黄平、黎俊修、陶寿林、陶锦昌、吕一岚、黄经和、温昭琥等。戴中、戴保清两父子是南宁市政协委员,支持南宁市教育事业,戴中先生87岁高龄仍在香港慕光英文书院从事教育工作不息,戴保清先生乐意任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以加强海外联谊。陈镇祺、戴中曾赠日产丰田车一辆给陆川县侨联,何廷辉先生曾投资200万港元办陆辉制衣厂、丝花厂。李伟昌、刘家宾、陈镇祺、陈华烈等先生投资90万元建钛白粉厂。罗昌先生将政府补退的房屋款48620元捐给马坡中学办学。1987年——1989年后,台胞回陆川观光探亲269人次,办定居手续6人,捐资办公益事业5万元。老教授吕春祺先生说:“我是穷教授,能回来看看就算好了。”
陆川客家人敬老尊贤,乌石沙井村林蔼芬,侍奉婆婆林志清由64岁到98岁,30多年如一日,有病即送医院,同住一年,喂药喂饭,端大小便,使半身瘫痪的老婆婆的病逐渐好转,能行走。一家四代同堂,和睦相处。老寿星肖公(文成之父)、林公(保忠之祖)均103岁仙逝,客家人豁达勤劳,故能长寿。
陆川客家重乡情,和睦相处,以温文恭谦让、仁义礼智信为传统美德。现在,多数不信神鬼,只崇宗敬祖,祈求平安。习惯春节拜年,初一不杀牲,还有食素的习惯,互相拜年道喜,互祝“恭喜发财”,“身强力建”,“万事如意”,舞狮、唱采茶、赛球、拔河等。初二探亲、迎客,元宵吃汤圆,清明祭扫亲人坟墓,重阳拜老祖宗、祭祠;端午包粽子; 七月十四供祖先,村村有“社公”。寺庙甚少。婚嫁之礼已改革从新,婚姻自由自主,尊重选择和比较。为财而婚,索要重礼的依然不少。客家妹子贞操观念强,极少卖春之妇。客家人重阳宅,讲阳光通风即“旺气”,座北朝南,顺地球磁场,这是求生态环境好。现在陆川客家民居多钢筋水泥式结构;或骑楼式砖石结构,贫困户仍是土木结构。许多乡村小宅院住所舒适,生气盎然,家电已普遍进入平常家庭。行走几乎家家户户靠自行车,大客车、货车、中巴、摩托车已普遍使用,千车百骑,车辆滚滚,将陆川客家引入21世纪。
饮食,客家历来以稻米为主粮,红茹、芋头、黄粟、包粟、豆角、南瓜为副食物。大多数人吃捞水饭,用竹织的饭捞将饭捞起,成在钵头或木桶里,粥留作午饭,剩下的喂猪。肉菜,几百年来以扣肉、白斩鸡、甜酸鱼、姜活鸭、红烧鹅、烧猪脚……为美味佳肴。蒸软滑肥嫩香甜的扣肉,不用大嚼,骨碌下喉入肚,口鼻余香一嘴油,是陆川名菜;土鸡嫩滑,香体特异,加园茜蒜汁葱白好酱油,更可口可乐。乌有白斩鹅也是客家风味;吃泡水蕹菜,洗净菜后不用切,用手扭断,投入滚水锅里,捞起凉后,搓去水份,拌上油盐,有辣椒酱油更好,叫“沼水蕹菜”,青绿嫩脆。还有黄榄鱼、擦菜、榄角等,都是客家人自小就喜爱的家味,不管他长大走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还是念念不忘家乡美味的陆川旧八景,唯“温泉浴日”尚存,古七景已湮没消失。新旅游点有谢鲁山庄,即吕春琯“树人书屋”,1920年始建,亭台楼阁隐于花果园中,曲径通幽,景色秀丽,现为“度假村”,几栋“金屋藏娇”,闻名遐尔。山罗田龙的龙岩风景区,大小岩洞12处。有三面石山环抱的龙珠湖,面积20多公顷,波光粼粼,游鱼可数目。明代徐霞客曾游此记道:“石山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队,别成一界矣!”大坑寨四面石山如城墙高筑,仅一缺口形成东门,方圆10多公顷,住几十户人家,水清景秀,果树成荫,鸡鸣狗吠,又是一处“桃花源”。现在陆川新八景为:温泉浴日、龙岩风光、谢鲁山庄、仙山牧羊、石嶂瑞雪、陆城夜市、盘龙碧波、茶花山泉。陆川客家山歌,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唱情唱爱,讽世警民,诉苦道难,曰仁曰义,不失为客家传统优秀文化。诉苦歌中道:“难啊难,难过麻篮担水上高山;麻篮担得几多水,肚饥饿得几多餐”“脉米落镬三缸水,洗碗无燥肚又饥。”客家山歌大量为情歌,如放牛仔风情歌:“高山岭顶蜂赶蜂,水底车叶赶车筒;盲眼了哥赶草蜢,十八姑娘赶老公。”“稔子打花花对花,阿妹生来乳叉叉。”“阿哥无妻着担水,阿妹无夫着捞柴;竹篙落塘无篾扎,大家都系散头排。”
有500多年历史文化的陆川客家人,愿做广西450万客家兄弟姐妹的亲朋好友,在发展经济,共同富裕,奔向21世纪的新时代,高歌猛进,自我完善,自强不息。
参考资料:
回答者: 12131127 2010-4-11 13:44
检举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主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










过生日可以送他怀表吗?.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