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1984年贺子珍逝世后,留下多少遗物?李敏:仅有3只皮箱和3000元2、上海老人过世后流程3、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4、朋友的妈妈去世了,叫我去送送,我
- 1、1984年贺子珍逝世后,留下多少遗物?李敏:仅有3只皮箱和3000元
- 2、上海老人过世后流程
- 3、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4、朋友的妈妈去世了,叫我去送送,我想说要不要送花,是去火化场的,所以要送花吗
- 5、父母说去世后把骨灰扬在黄河里就行,这样真的可以吗?
- 6、殡仪馆火葬家属有什么要注意的?我妈妈8号凌晨要走了,但是我什么都不懂,请问家属需要做什么?需要注...
时至今日,在李敏家中的客厅里,不仅挂着爸爸毛主席在延安时的照片,还放着妈妈贺子珍的巨幅遗像,相片中的贺子珍虽然白发苍苍,但却神情开朗,笑容可掬,每每想念妈妈时,李敏总是会盯着妈妈的遗像愣愣地出神
1984年4月15日,李敏正躺在床上休息时,突然,电话急剧地响了起来,李敏赶忙起身去接,在听完电话后,李敏来不及回味,她着急忙慌地对屋内的丈夫孔令华说道: “我们马上去上海!快!”
原来,这通电话是中央办公厅打来的,电话中对方说道: “你母亲贺子珍病重,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你带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孔令华见李敏十分着急,便立即简单了收拾了一下行李,这时,接他们前往前场的 汽车 已经来了,孔令华便搀扶着身体有些虚弱的李敏上了 汽车 。
李敏本就有心慌的毛病,当她听闻妈妈病重的消息时,心情更加沉重,心跳地也越发厉害了,在飞机上,她脸色苍白,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慌乱与沉闷,李敏用手紧捂胸口,竭力想让自己镇定下来。
坐在李敏身旁的孔令华,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知道妻子十分担心母亲贺子珍的身体状况,连忙给她拿出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在李敏喝过后,孔令华轻声安慰道:“不要过于担心,会好的。”
女儿孔冬梅见状也贴心地对妈妈李敏说道: “妈妈,放心,姥姥一定会好起来的。”
听着丈夫和女儿的安慰,李敏微微点了点头。
飞机到达上海后,一辆小 汽车 早已等候在机场,在李敏一家人下飞机后,司机便立即把他们送到了贺子珍所在的华东医院。
初到医院,李敏甚至来不及听医生介绍母亲贺子珍的病情,便直奔病床前,当李敏看到妈妈呼吸急促,两颊通红,消瘦憔悴,非常虚弱的样子时,她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
看了母亲贺子珍良久后,李敏轻轻吸了吸鼻子,俯下身子在贺子珍耳旁有些哽咽地喊道“妈妈”。
贺子珍听到李敏的呼喊,微微睁开了眼睛,当她看到女儿和孩子们都来了时,脸上的肌肉微微动了一下,似乎是在微笑,她的嘴唇也动了一下,似乎在说:“你们来看我了。”
李敏见状眼圈又一次红了起来,她再次俯下身靠近贺子珍,轻轻地说:“妈妈,你好吗?我们来看您了。”
贺子珍听到女儿的话,看着女儿深深地点了点头,随后她嘴唇微动了几下,用眼神示意站在李敏身旁的医生,就是为她看病的医生。
自从贺子珍生病后,说话本就不是很清楚,现在又在高烧中,没有力气,说话更是轻飘飘地,李敏虽然听不清楚妈妈再说什么,但是在看到妈妈的示意后,她也明白妈妈是在为她介绍给自己治病的医生,李敏轻轻向站在身旁的医生微微点了点头,道了声“谢谢”。
随后,李敏再次看向贺子珍,见母亲再次闭上了眼睛,李敏这才同医生走出病房,医生对李敏和孔令华说道:“你母亲从四月初就断断续续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几天前变成高烧,用过很多药物都没能把体温降下来。”
李敏听到医生的话,有些慌了神,正当她不知所措时,舅舅贺敏学也匆匆赶到了,在得知妹妹贺子珍高烧不退时,贺敏学立即建议服用安宫牛黄丸,他还说:“如果医院认为这种药太贵不能用,这个药费由我来出。”
医生听到后,当即表示:“只要有利于抢救,我们是不吝啬花钱的。”
就这样,医生听从贺敏学的建议立即给贺子珍服用了药物,贺子珍服药后,体温也降了下来,并沉沉地睡着了。
李敏见妈妈贺子珍脸上的泛红褪去后,这才放下心来,离开病房让妈妈好好休息。
之后的两天里,李敏带着全家人天天去看望妈妈贺子珍。
贺子珍在退烧后,神智更加清楚了,每当醒来她看到身旁的亲人,都会问上一句:“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
李敏听到妈妈贺子珍的话,微微撇了撇嘴,说道:“您别瞎说。”
贺子珍轻轻笑了笑,随即让护士给外孙女孔冬梅去弄些好吃的,当众人看到贺子珍可以说说笑笑时,大家的心也纷纷放了下来,认为她的病情有所好转了。
可令众人没想到的是,没几天后,贺子珍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体温连续升高两次,人还处在昏迷状态,医生们便立即对其进行抢救,李敏、孔令华等人焦急地守候在抢救室门口,这一等便是一个通宵。
然而,李敏却没有等到一个好消息,4月19日下午,贺子珍的心脏跳动越来越微弱,心电图也渐渐不再显示, 这位饱经风霜、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终究还是去了,享年75岁。
在得知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后,亲人们和医院的医生护士们纷纷簇拥到她的病床前,流着泪同她的遗体告别。
李敏看着妈妈贺子珍仪容舒展、安详,就像是静静地、深深地睡着一般,但输氧的罩子已经被撤掉了,洁白的单子覆盖在妈妈贺子珍的胸口,一时间她一下子扑到妈妈床前,拉开单子,她紧紧握着妈妈贺子珍那原本温暖的手,却发现早已冰凉,她试图捂热,可却没有任何用处,那一刻,李敏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最后哭得更是泣不成声
贺子珍逝世后,她的后事如何办,骨灰安葬在哪里,这些事对于上海市委而言是个难题,起初上海市委考虑将贺子珍的骨灰安葬在龙华烈士陵园,但有些人认为贺子珍是中央干部,应该将骨灰安葬在北京。
对于贺子珍后事处理的问题,上海市委始终敲定不下来,思虑再三后,还是请示了中央办公厅,中央办公厅对于如何安置贺子珍的后事和骨灰安葬问题也拿不定主意,又将此事上报给了邓小平。
邓小平沉思片刻后,当即拍板道:
邓公所说的一室,是指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就这样,邓公的话给贺子珍的葬礼规格定下了调子。
4月25日,向贺子珍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举行,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是简朴的,但却也是隆重的,因为当天,邓小平、邓颖超、陈云、聂荣臻、杨尚昆等中央***纷纷为贺子珍的敬献了花圈。
前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除了中央***与贺子珍的家人外,还有不少贺子珍生前的好友,众人纷纷怀着敬仰之心,在贺子珍的遗体前默哀,鞠躬,缓缓地绕遗体一周,向这位长征老干部深情告别。
当天下午,贺子珍的遗体就火化了,随后,中央派了一架专机,在李敏、孔令华等人的护送下,把贺子珍的骨灰送往了北京,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当很多革命人士得知贺子珍的骨灰被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他们纷纷自发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参加贺子珍的骨灰安放仪式,只为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女红军战士表示最后的敬意。
安放仪式也十分简朴,李敏把捧着的骨灰盒放在院子里的桌上,大家围着骨灰盒鞠躬、致敬,然后李敏便把骨灰盒送进了一室,至此骨灰安放仪式完毕。
4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便开始广播贺子珍逝世的消息,当天,北京及全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贺子珍逝世的消息。
就这样,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员在她逝世后,终于得到了她生前应有的尊重与待遇。
从妈妈贺子珍病重、逝世、遗体告别仪式到骨灰安放,李敏一直处于哀伤的状态中,眼泪擦不干,她强忍着心里的悲痛和身体的不适,为妈妈把后事办完。
而最让李敏伤感的是妈妈贺子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对此,李敏曾悔恨地说: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贺子珍留给李敏的遗产一定是菲薄的,但其实不然,据李敏回忆:“妈妈的遗物仅有三只皮箱和3000元现金。“
虽然贺子珍留给女儿的遗物不多,但她留给李敏的精神财富,远远超过物质财富。
在贺子珍逝世不久后,李敏来到上海市委取回了妈妈贺子珍留下的遗物, 在贺子珍的遗物中,最值钱的当属 用毛主席给她的2万元遗产买的大彩电和手提式录音机,而这两样东西,最后都被李敏捐赠给了医院。
据李敏回忆: “爸爸的遗产妈妈只分到两万元,妈妈应该得到的比我们多,现在她拿得太少了,我爸爸生前曾经对我说过:‘我在井冈山时期写的东西,很多都是你妈妈帮我抄写的,有的是根据她的意见修改的。我这个时期写的东西的稿费,其中有你妈妈的一半呢。’但我妈妈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
除此之外,贺子珍的遗物仅有三个有些破旧的箱子,在这三个箱子中,装的有一半是衣物,其中最好的一套是呢料子制服,另外一半装的则是一些杂物,其中包括来往书信、照片以及购物发票等等小物件,还有3000元的现金。
对于这3000元,李敏曾说: “妈妈留下的遗产现金仅有3000元,这3000元我始终没有动用,因为爸爸和妈妈生前,都非常希望我寻找到哥哥姐姐,如果寻找到了,我就将这些钱分给他们用。”
而贺子珍留给李敏的最有意义且最值得李敏珍藏的当属毛主席赠给贺子珍的真丝手绢和那条贺子珍一直带在身边的红色毛毯,虽然红色毛毯已经十分破旧,而且烧坏过、织补过,但在李敏看来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记录了爸爸毛主席与妈妈贺子珍人生一段美好的回忆。
在仔细整理遗物的过程中,李敏发现她过去所知道的: 毛主席写给贺子珍的信 ,据李敏回忆:
当然,遗物中也有李敏过去所不知道的: 贺子珍的革命军人伤残证明书!
李敏在看到箱子中有用红布条包裹得十分严实的物品时,她带着好奇打开了这一物品,当在看到上面那一行字时,李敏的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 原来,被红布条包裹着的正是 贺子珍的革命军人伤残证明书 ,而且妈妈贺子珍的伤残等级还被定为了 三级甲等 。
李敏在看到上面由华东医院出具的关于妈妈贺子珍“右肺及右叶胸壁有金属异物”时,她不禁想到在火化妈妈贺子珍遗体后,骨灰中有几块坚硬的异物,而这几块异物正是多年前,妈妈贺子珍打仗负伤时,留在体内的子弹。
让李敏无法想象的是,从长征负伤到妈妈贺子珍去世,这些残留在身体内的炸弹碎片,给妈妈带来了多少无尽的痛苦。
对于妈妈贺子珍的经历,李敏从爸爸毛主席那里了解过许多,可她却从不知道妈妈贺子珍有一张伤残证明书,也不知道34年间(1951年开始领取伤残金)妈妈不仅从未领取过国家给予她的补贴,也从未让女儿得知自己有残疾证明书,更不想让女儿为自己担心。
就李敏而言,妈妈贺子珍留给她的精神财产更加弥足珍贵,而这些遗物也一直都被李敏珍藏着,每当想念妈妈时,她总是会拿出来看一看
再更新总结下:
确认过世后,先开具死亡证明,殡仪馆要有死亡证明才能接遗体,死亡证明可以复印/扫描电子版以备后续办理其他业务使用,如何开具死亡证明见下方上海市治丧指南:
2 向殡仪馆预约接遗体,我是带好死亡证明+经办人身份证直接去现场预约的,并且一并把其他后事需要的服务,比如接车类型(中高低档)、预定追悼厅、遗体化妆、现场布置、棺材、火化时间、骨灰盒刻字等事宜一起确认好,付费;
3 上海大概有十几家殡仪馆,可以先电话咨询想要了解的事项,再定选哪家殡仪馆。比如什么时候能来接,殡仪馆是否有火化炉(像龙华和宝兴是没有火化炉的,火化时需要再转运去益善殡仪馆火化,等于要跑两个地方,直接选益善这种有火化炉的殡仪馆,就大殓、火化一起办掉了),接遗体怎么预约等问题;
4 寿衣、骨灰盒、金银被等丧葬用品可以使用自己在外面购买的,也可以选择在殡仪馆购买;
5 没有一条龙服务、代理中介,这些也完全能够自己办理。
以下是原文:
虽然之前已经做过了一些办理后事的功课,但当妈妈真的到了这一天,又恰逢医院因疫情封院的特殊情况,一天一夜没睡的我,一时间还是有点乱了手脚。
妈妈去世那天不巧赶上医院因疫情封院,太平间师傅把妈妈接下去后,非常“好心”地说:“小姑娘,你上去收拾下东西就赶紧下来,看看你妈妈的身后事怎么弄。我们医院已经封了,但是车子还能进出,得赶紧把你妈妈的遗体接到殡仪馆去。 现在谁也不知道我们医院会封多少天,你看我们这里地方就这么大,放不下这么多遗体,收拾好就抓紧时间下来。“
乍一听,我有点紧张了,万一封14天可怎么办,我不想妈妈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这里。在病房收拾东西的时候,太平间师傅打电话催促我快点下来:“收拾好了就快点下来,等下医院封了就出不去了。”对方一催我又紧张了,把收拾东西的任务交给爸爸,马上回到师傅办公室。太平间师傅已经请了丧事一条龙的大叔过来,并且两个人开始一搭一唱表演起了双簧。但是从始至终,这位叔叔都没有被介绍和自我介绍他来自于哪家机构。
当中过程我就不详细叙述了,言而总之,一边是太平间师傅以封院为由给我施压,让我快点把遗体弄走,一边是丧事一条龙的大叔不顾我们想要后事从简办理的需求,强塞硬推让我订购殡仪馆悼念厅的租赁服务,随便勾勾就是2万多的丧事套餐。
因为之前我已经做过功课,知道悼念厅非必选项以及大概的价格。但当我提出疑问时,大叔欺骗我说,这7000+的悼念厅租赁是殡仪馆规定必须要选的。也是因此我意识到大叔是一家黑中介,搪塞称费用太高,我需要和家人商量一下再决定,晚点答复他们。
回到病房后,病房里的阿姨告诉我可以直接联系即宝山殡仪馆问问,电话打过去咨询后,对方表示需要凭死亡证明到现场预约,然后再安排接遗体事宜。
因为要去现场比较麻烦,我又打电话咨询了宝兴殡仪馆,对方接到电话后说会安排专人联系我,但是绕了半天,最后又是一位一条龙代理来和我沟通,听到我们想要从简,说这么搞他们都没有利润,让我直接去殡仪馆现场弄。
绕了一圈后,我算是整明白了,如果不想通过一条龙给逝者办理后事,可以这样做:
1、准备好死亡证明以及经办人的身份证。
2、凭死亡证明直接去殡仪馆现场预约接遗体,顺利的话,上午预约,下午就能安排接遗体。
3、上海并不是每一家殡仪馆都有火化炉,预约接遗体之前要问清楚。
比如宝兴殡仪馆没有火化炉,需要送到闵行那边火化;而闵行的益善火葬场要承接上海三个殡仪馆的火化需求,在这里火化等骨灰可能要等比较久,不等灰的话,需要过5天才能去宝兴殡仪馆拿灰。如果选择去益善殡仪馆的话,当场就可以领灰,就不用这么麻烦了。
4、殡仪馆的费用都是公开透明的,不会强制消费,最少千元就可以料理完后事,并且所有费用都会开具正规发票。而我碰到的黑中介,合同上却写着,任何费用都不开具发票。
5、殡仪馆售卖的寿衣、鞋帽、垫被、骨灰盒等的价格比外面买稍贵些,但价格不算离谱,而且这些允许自行准备。如何想要节省开支的话,可以自己提前准备好。
如果想要多遵循习俗来准备后事的话,正规一条龙会的优势会体现出来,会在每个环节、做七等方面告诉家属应该要做些什么。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正如乡愁这首诗一样的含有情意。
邮票是一种意象,诗中的船票、邮票、坟墓等都是意象,都寄予了思乡情怀。
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表现乡愁的诗: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前修饰的词如下:
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这些词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微小、简单、切实、容易逾越。
在诗中都反映出被海峡分割的思念家乡的情谊,从小到大,随着诗人的成长,指代乡愁的事物不断变化,但,实质都是对土地、对大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无法忘怀的感情。
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看到你对这个问题的描述 我个人的解答以及给您的建议是这样的 首先你描述道朋友的妈妈去世了 叫你去送送 你想说要不要送花是去火葬场呢 所以要送花吗 看到你对这个问题的描述 那首先来说你的朋友叫你去送送的意思 就是说 去目送一下 去心里默送一下 如果你觉得不好意思想去送的话 我觉得你可以送一个花圈而不是送花
父母说去世后把骨灰扬在黄河里就行,这样真的可以吗?
认为可以,咱们只要做到厚养薄葬就行。做子女的只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好好孝顺他们,那才是为人子女的孝,等到父母百年以后又何必去在意怎样去葬他们呢?那些"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行为可耻、甚至让人看不起……
我的想法就是,在我干不动活了的时候,我的子女们只要不嫌弃就行,哪怕让我一日三餐能吃饱,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住就行,死后骨灰随处撒,人死了就了了,何必呢……
我觉得应该可以的吧。我父亲去年去世,生前父母商议好了,走后海葬。父亲去年7月31日离开了我们,八月份我们兄妹和亲属跟随政府组织的海葬仪式,到了辽河入海口进行了海葬,我亲手把装有父亲骨灰的特制骨灰盒,通过线绳慢慢的置于入海口的辽河水面上,此时此刻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视线,我很清楚我的手一松是什么结果。所以好久好久不想松开手,最后我说了一句“爸爸我永远爱您!”然后松开了手……。站在船上看着父亲的特制骨灰盒(硬纸板制作的)向大海的方向飘去,心如刀割,呼唤着爸爸……
家族里父亲开创了海葬的先河,我很敬佩父亲对自己去世后的抉择。
其实人死后通过高温火化,已经没有了任何污染,无论什么样子的殡葬都是一种方式,可中国没有私人土地,墓地也是年限限制,我们这一代都是一个孩子,用老人的话讲,未来都不知道有没有人来墓地扫墓,到了期限不交费,人家直接给清理了,与之被清理,还不如有一个永恒的落脚点,所以选择了大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在世好好孝敬父母,祝天下的老人 健康 长寿!
流着泪写的!
我就是相信科学,不相信迷信。我的母亲早两年去世的,骨灰在殡仪馆存放两年后,父亲去世了,我们遵照老人遗嘱,租了一条船,买了鲜花,把骨灰和鲜花一起撒到了松花江里。本以为船主对这有忌讳呢,打算偷偷撒,谁知船主一看就明白了,很开明,还把船开到江心,环岛一游。他说每年都有好多租船撒骨灰的,这都成了船家的一项生意了。可见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迷信心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一个进步。其实,从土葬到火葬,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飞跃,从原来的不解、抵制,到现在的已成定式,这个过程也是经历了传统与创新的博弈,哪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伴随着旧事物的终结。想一想,火化后的骨灰,只是一小部分收集起来,其他的都是当成垃圾扔了,买墓地,存放骨灰,只是人的一种心理安慰。但也是一种永远的牵挂,如果家里人都出来工作了,老家没人了,远的还每年回去祭拜吗?出国的就更回不来了,等到孙子辈的,谁还顾得上你啊?所以,为了不给子女添负担,也要不留骨灰。
去年我母亲和父亲先后去逝了。他们生前告诉我们三个女儿;重病不抢救,死后不买墓地,要把他们树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都表示尊重二位老人的意愿,也没多想。因为我不愿意想他们会离开我们,认为这是以后的事。去年三月母亲病重,十天后就去逝了,我们把母亲火化后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十月二十日原本身体很好的父亲,吃过午饭躺下睡觉就突然离去了。
父母亲在一年之间都离我们而去,我感觉难以接受,心痛到极点。回想父母一生抚养我们,节俭度日,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父亲长年吃剩菜剩饭,我们给他买的好衣服都留着舍不得穿。每月都要把工资存一部分,来资助家乡兄弟的孩子们上大学,资助孙子辈上大学。最后一点钱也想留给三个女儿,怕花钱买墓地。老人家一生都在为儿女们操心着想,生怕重病抢救花钱,买墓地花钱。父母在世时,有时感觉他们管的太多,又比较固执、唠叨,有时还会产生些矛盾。当他们离开了,每每想起都是他们的好,感觉自己整天忙这忙那,照顾关心他们不够。所以当他们走后我们姐妹三个没有按他们生前的意愿办|,决定给他们买个墓地合葬。这样每当想念他们的时候就去墓地扫扫墓,和他们说说话。虽然阴阳两隔,但是也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唠唠家常,说说身边发生的事。感觉他们还和我们在一起,分享我们的喜和忧。所以,我认为把父母安葬好,也是让自己内心有个精神寄托。都说父母在你离死亡还隔一层,父母走了你就直面死亡。好怀念有人牵挂的日子,好想再听听他们的唠叨。每个人都好好珍惜父母在世时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吧,否则想起来会很心痛的。
可以不可以,只是观念问题
前年去青海贵德,在贵德黄河桥头不禁被清澈河水,水天一色的风光所吸引,停车下桥,发现岸边有很多纸灰堆圈和烧过的衣物,不远处还有几堆人在烧纸哭拜,感到与美景不太相符,引起好奇心,遂在吃饭时趁机问当地人请教。
据说,当地近年来风行起的一种殡葬方式,就是家人遵从遗嘱将死者骨灭在桥头洒入黄河,以后节忌日后代亲友前河边祭奠即可。
这源于贵德地处汉藏交汇他区,过去藏族逝者置筏顺水河葬的现象随现代意识的增进已荡然无存,但其不留遗体的观念却影响了汉族。加之当年周总理对后事安排的榜样,总理的威望足以令多人效仿!
现在,当地不少人,出于爱护子女后代或环境考虑,越来越多人立遗嘱不留墓地,不要墓碑,将骨灰洒入黄河而葬。
百善孝为先,顺为孝先,尊从老人遗愿也是尽孝表现,厚养薄葬符时代观念。驾鹤西去,音容宛在,只要时刻不忘养育之恩,劳记谆谆教诲,把老人的传统美德永传后代,这才是哀思的精髓。墓碑不过是形式。
首先,还是一句话,老人的遗嘱听从就是了,没有那么多忌讳。不管怎么说,老人的心愿,就随他吧。
我们尊敬的周总理的遗言就是不占国家一寸土地,把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由他的妻子邓颖超完成了遗愿。
我的父亲也是个老党员,退休后身体一直都很棒。谁也没想到,癌症找到了他。我们几个孩子怕老人知道难以接受,共同商定隐瞒病情。病急乱投医,有人说买墓地可以为老人祈福,擅自做主偷偷买了。实在瞒不住时,老爷子的遗愿是不买墓地,树葬就好。知道已经买了,没有再说什么,但是要求身后不大操大办,不摆花圈,不通知亲朋好友,不接收礼金我们都一一照办了。
我跟孩子聊天时也说过,如果我死了,只需要把骨灰洒在黄河就好,买墓地就是浪费,如果想祭奠时,到黄河边 旅游 一圈,就当是尽了孝心了。
不是咱有什么高尚的品格,不愿意在死后再给孩子添麻烦。实在话,买个墓地也就是两辈人去祭奠一下,再往后的孩子们能不能想起来还是后话呢。现在人口流动这么大,不定孩子在哪个城市发展呢,哪有时间和精力来祭奠,时间长了和无主的有什么区别。
几万块钱买一块地,不但浪费资源又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值当的。玩笑话,多买几斤肉吃到肚子里有多实惠呀!
遵从老人的想法,就是最大的孝了!
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尊重老人的意愿,是最好的安排。我不知道你父母是否有宗教信仰?一般有宗教信仰的人,比如说信佛教,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不灭的,人死后只是留下了一个躯壳,这个躯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对这个躯壳是不在乎的。至于用什么方式来处理这个躯壳,都无所谓。所以不用纠结那么多,按照父母的意愿做就可以了。
我发现你父母的想法跟我的想法好像,我一直再想,等我死后,要让我的子女把我的骨灰倒入大海。
既然我跟你父母是属于同一类人,我谈下我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我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我从来不信鬼神论我小时候比较迷信,因为父母就是传统的农村人,每次生病都会叫一些奇怪的人做法事,以求平安,可是我发现没有任何作用,后来成年了,自然什么都明白了,人就是有思维的动物,所谓的人死后进入天堂或者地狱都是一些欺骗弱者的手段,无非就是让你不敢做某些事情。
在加上 社会 上见到很多不公平的人,被人伤害后,发现那些伤害人的人活的好好的,没有冤魂来报仇,所以鬼神只是大家对不公的一种心灵寄托而已。
不信鬼神,当然不会相信死后会进入天堂,死后其实就是一把灰土而已。
现在很多子女都不在身边,即使修建墓地,最多第一代子女在你死后可能来祭拜你,等到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人的时候,早就忘了你是谁,更何况,很多墓地在多年后,又会被推的什么都没有,当初花钱买的,又被别人卖掉了,上次还看到有人用墓碑做地板,这样不是有违当初立碑的初衷。
二、墓地只是心灵的寄托对于很多人来说父母过世了,立个墓碑就是在自己想他们的时候,可以去那个地方说说心里话,其实是不是去找父母说话,而是为了解决自己心里的不愉快,认为说出来就好了。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效。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你完全可以违背父母的意愿,当他们过世后可以立碑,反正他们走了,那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走了其实什么都没有了。
三、想为子女传递一种信息我当初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在活着的时候要走出去,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相处,死了其实就是一堆灰,散入海中,终究化作尘土。
四、不要花没钱去买墓地现在很多墓地动不动就几十万,对于那些赚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发财的机会,所以他们会告诉你你运气不好可能是祖坟位置不对,我记得我们村有一家人,因为两个儿子30多岁了都没有找到对象,急坏了他爸妈,最后找了一个阴阳师,结果一看说祖坟有问题,最后迁坟。谁知迁坟后结果还是一样,最后来来回回就坟都迁了好多次。其实他们家孩子找不到对象是因为他家孩子太胆小,与女生说话就脸红,根本不是什么坟的问题。
所以,在死后让子女花几十万买个没有用的墓碑,还不如让子女用这些钱好好地过好每一天,把自己散在大海中,活着的时候没有自由过,至少死了可以遨游大海 。
所以我认为,既然你父母说去世后把骨灰扬在黄河里就行,这是完全可以的,你看看秦始皇、康熙、慈禧当年多么风光,死后坟墓还不是被人挖掉了 ,既然这样,我们流于那些形式做什么, 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多的孝敬,死了做的再好也没有任何用,还不如从简,这样我估计对于像你父母这样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安慰。
大家说是不是呢?
人生在世,来时一丝不挂,去时一缕青烟,去世后把骨灰洒在黄河里,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就我自己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身累心累身心疲惫,百年之后回归自然,随着河水漂漂荡荡,任意周游各个地方,没有痛苦没有烦忧,自由自在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灯灭,我们都是时光的过客,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做为儿女,只要在父母生前好好的孝顺,多一点陪伴,总比薄养厚葬强了许多许多啊…
人死了一了百了,想开看透就是那么一回事,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工作生活压力山大,无论何时何地少给儿女添麻烦,就算以后有人给你烧纸,若干年后,谁还知道你是谁的谁啊?
所以啊…余生要好好的善待自己,怎么开心怎么过,怎么快乐怎么活!别再去想那么多…
个人观点,希望朋友们不喜勿喷。
这样做事的父母一定是读书较多明智的老人。我就一个孩子,只希望孩子过的好,不想给孩子任何压力,我两夫妻早就说好,谁先死骨灰放在花瓶里,双方死亡后一起撒在河里,随着河水看河山大川。
我姥爷没儿子,就我母亲三姊妹,被镇上人看不起,被亲弟兄骂绝户。
外公生病放命的时候,母亲姊妹几个买好墓地,做好寿材。结果是老爷子多年不来往的侄儿来了,拉着快咽气的姥爷,说死了也要背回家。很奇怪,连夜拉上姥爷回家,楞是进了镇子才咽气。
这下好了,人在他弟兄家里,事都是他侄儿操办,九零年我母亲三姊妹每人五千掏给他侄儿,当地看坟人看的日子是十一天后…一场丧事下来出的五千不算,每个人身上能搜刮的全搜刮了。
以后每年上坟,钱是钱,礼是礼,婚丧嫁娶盖房装大门,盖个厨房都要请,组不清楚了。第一次盖房姊妹三给了五千,第二次盖房来借钱,这时候我母亲已经去世,两姊妹每人给了一万…春节放不过,都是钱打发,谁让先人的坟在他家地里。
这几年大姨自己老了病了,身不由己不能回去上坟了,她自己也说心只能尽到这了,以后挖出来烧了剁了也没办法。
老人们思想,要老了回家,排排场场的厚葬,却给儿女留下无数的难场。
现在好多有文化有名望的老人去世不大操大办,不收礼金,一张遗像,三柱素香在家,人在火葬场已经化灰杨大地了。
按一般习俗,在遗体送进火化炉之前,家属及亲属围在遗体半周,向遗体告别,先整衣冠,然后默念致哀三分钟,最后向遗体三鞠躬,待火化之后,骨灰可土葬或安置在民政部门规定的地方,然后先拜伯公,再祭拜去世的人,要买些幂币来烧,阴间和阳间都一样,鬼神也需要钱,去世的人有了钱,到阴间什么都好办,这就是家属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