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唢呐班至主家以后,由孝子、大执,管事人,一般为本家最有权威男子给唢呐班送上烟。茶、点心以示对请来的唢呐班表示尊重,往时需行揖礼随着时代的变化省去,接过主家赠与的礼品之后,开始奏乐C调双唢呐演奏《悲山调》《开场》等,以示唢呐班已到。 注:经济
唢呐班至主家以后,由孝子、大执,管事人,一般为本家最有权威男子给唢呐班送上烟。茶、点心以示对请来的唢呐班表示尊重,往时需行揖礼随着时代的变化省去,接过主家赠与的礼品之后,开始奏乐C调双唢呐演奏《悲山调》《开场》等,以示唢呐班已到。
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古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世界是非常高的。人与人的尊敬看的比现在要重要很多很多,学生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对老师遵循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社会层次的划分世俗里又多以三教九流的眼光来观量,
1、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家,又称“儒释道”;
2、九流,指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个学术流派,总称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大中分细,有主有次,不管入哪一行都有相应的礼节,对师父同门的尊重,才会做到一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上下有序的运行几千年。
凡是有板有眼的,进行速度的歌曲、舞曲都能扭秧歌。快扭用4分之2拍子的歌曲,如《句句双》《反句句双》《鸳鸯扣》《五匹马》《红绸舞》等。慢扭用4分之4拍子的歌曲,如《满堂红》《鸳鸯对口》《茉莉花》《妈妈娘好糊涂》等等。
因为秧歌一种欢乐的舞蹈形式,又是在野外,人又多,提倡使用B调和C调的唢呐,G1和A调的太大了,音色沉闷,不符合气氛,D,E,f,G2等调的唢呐太小,舞台上可以,野外不行,声音太小,扭秧歌的人听不见。
唢呐一共有七个指法,分别是;高指法、中指法、低指法、上指法、下指法、托指法和裙指法。低指法(也叫鬼指法,通常不用),第二孔作1,筒音作低音6,超吹为高音1(超吹是指筒音的超吹,是第二孔的高八度音,筒音的高八度音在第七孔,第一孔的高八度音在第八孔,其他音的超吹在本孔,这里不做讲述,以下同。所有孔全按,以急口风用力吹出的音
下指法(也叫本调法,常用),第三孔作1,筒音作低音5,超吹为7
裙指法(也叫笛子指法,用的少),第四孔做1,筒音做低因4,超吹为6
中指法(也叫将军指法、霸王指法,五分之一的人用),第五孔做1,筒音做低音3,超吹做5。
上指法(大四度和弦法,也叫反调法,常用),第六孔做1,筒音做2,超吹做7。
托指法(也叫隐指法,特定的曲牌用),第七孔作高音1,筒音作1,超吹作高音3。
高指法(第八孔作高音1,筒音作低音7,超吹为高音2。特定的曲牌用,一般不用。
筒音和第七孔是同调,第二孔和第八孔是同调,只不过是高低八度的关系,所以筒音和第二孔没有用它作基本1的,都是以第七、第八孔作高音1,就代替他们了。
一般的演奏者都是用本调(下指法)第三孔作1,筒音作低音5;或上指法(大四度和弦法,反调法)第六孔作1,筒音作低音2。因为这两个指法最容易掌握,大多数曲牌超吹4和7这两个半音很少,这两个半音的超吹基本上用不着。
少部分人用中指法(将军指法,霸王指法)第五孔作1,筒音作低音3,筒音超吹作5(所有孔全按)的。因为这个指法是全唢呐七个指法当中最响,音量最最洪亮的一个指法。筒音超吹是指所有的孔全按住用力吹出的音,这是一个很不好掌握的一个音,要求口哨软硬适中,演奏者嘴唇要控制好口哨,口风要急,掌握好音准。筒音的超吹,大多数人都认为发出的是泛音,其实错了,因为筒音超吹发出的音与平吹不是八度的关系。它是第八孔的上一个音,是筒音的上第十个音,和第二孔的超吹是同音,但第二孔的超吹远远的没有筒音超吹响亮,还不好掌握。高指法和低指法一般很少用,除非是最低音为1至高音6的曲子如(走进新时代)(大海航行靠舵手)等才用。
其他四个指法一般使用的少,除非和别人或乐队演奏,或者是特殊的曲调才用(只有一个唢呐时)。
这七个指法的大四度和弦的关系为;低指法反调为中指法;下指法为上指法;裙指法为托指法;中指法为高指法;上指法为低指法;托指法为下指法;高指法为裙指法注意,小四度和弦和大四度和弦不一样,比如:下指法大四度和弦是上指法,小四度和弦就不是上指法,而是托指法,上下行是八度的关系,而曲调只有ABCDEFG七个调,所以上下行就差了一个音调。每一个反调指法都是高四度指法。这七个指法在所有的唢呐上通用。只要把这七个指法精通了,你只要用一个任意一种唢呐,可以和任何型号的乐器和奏,不用换唢呐,只换换指法即可。不然的话,你就得背一大筐唢呐,那也太有点贻笑大方了,卖艺的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笛子的指法和唢呐的指法大同小异,笛子比唢呐少了第一和第七孔,为六孔,区别就在于筒音的超吹。笛子筒音平吹和超吹是八度的关系,平吹是什么音,超吹就是这个音的高八度音。筒音的高八度音也可用打开笛子第六孔,其他孔全按吹出,但这个音的音量小,而且声音干瘪,不如筒音超吹圆润,但特殊的时候也得使用。
学吹唢呐技巧
学吹唢呐技巧,唢呐这件乐器作为我国的风华国乐之一,唢呐的整体结构给人很简单的感觉,但是往往在唢呐指法对旋律的连贯流畅、乐曲情感的表达都有直接的关系。以下分享学吹唢呐技巧。
学吹唢呐技巧1(一)持法:
唢呐的八个音孔都需要用手指按满,如果音孔不严实,吹时容易出噪音或者出音不准。怎样才能把八个音孔都按严实呢正确的持法是:两手手指自然伸直按满八个音孔
上把四指是前三后一(一般用左手),小指不按音孔,即用大拇指按后面一孔(即第七孔),其它三指依次按第八、六、五三个孔;下把四指(一般用右手)拇指不按音孔,其它四指依次将第四、三、二、一音孔按满。
(二)口形:
吹唢呐最讲究口形,它对音准的控制,音量的变化以及演奏技巧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口形不对,不但音色不美还会影响音准。正确的口形应是:在未吹奏时口腔满实,毫无间隙,唇肌和颊肌处于松弛状态。
吹奏时,唇肌以哨片为中心收缩、靠拢,此时口腔内空呈椭圆形,但嘴不可太往前撅,也就是说上下唇自然、松弛、美观地搭于哨片之上,含哨位置应于双唇正中,基本不接触气盘,唇边与哨座相齐,两唇对哨片的控制力度应与吹气的流量控制配合
并根据音高、音量、音色以及某种技巧的不同要求,决定唇控力度的大小和吹气流量的多少。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每个音的发音音头对音质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呼吸法:
掌握好呼吸是吹管乐的基本功。一般常说:“气足音满”,这就是说足够的气息是“音满”的基础。比较好的呼吸方法是“丹田呼吸法”
即“胸腹式呼吸法”,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和肋骨向外扩张;呼气时,不是像平时只用肺部的呼气那样动作,而基本上是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
练习呼吸要注意三点:
1、呼吸时,全身与呼吸无关的部分都要放松,吸气要多要快;吐气要少要慢。
2、要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不要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完后才开始吸第二口气,而应在第一口气未完全呼尽之前就开始吸第二口气,这样才能连贯不断地进行下去。
3、一般情况都用鼻子吸气,只有在抢气或者用鼻子吸气还不够时,才用口、鼻同吸。
(四)口风:
口风就是通过哨口的气流。唢呐发音强弱主要通过口风来控制:口风急,出音就强;口风缓,出音就弱。吹奏高低不同的音时,口风也有所不同。吹高音,口风要急些;吹低音,口风要缓些。
口风对音准有很大影响,口风的急缓掌握不好,能使出音偏离正确的音高,如偏高、偏低半音甚至达一个全音。所以口风很重要,它是吹唢呐的基本功之一。长时期的训练,方能达到能强能弱,能柔能刚。
(五)换气法:
换气法有两种,即“自然换气法”和“循环换气法”(也称鼓腮换气法)。自然换气法这种方法好比说话、唱歌时一句结束或中间停顿需要换口气时所用的自然的换气一样。
不过吹唢呐用气要多,因为没有足够的气就吹不出声音,尤其是吹高音时耗气更多,所以吸气要足。根据乐曲的需要有时要在短促的间隙中换气,这叫做“抢气”。只有多吹多练,才会熟练地掌握。
(六)全音和半音的吹法:
唢呐将八孔都按住,吹出来的是筒音,筒音=5,放开第一孔(即最下端的一个孔),吹出的'音比简音高一个全音6音。再放开第二孔,吹出的音又会升高一个全音7音。如果再将第三孔也放开,所得的音却只能升高半音l音。
这是因为按照规格制成的唢呐A个音孔之间的距离不是均等的,第二、第三孔和第六、七孔之间的距离比较小些(相当于半音),按上述顺序连续地吹出一系列音时,正符合大音阶所需要的音程关系,排列起来就是大音阶中的567123456这九个音。除此之外还有气息控制的方法。
如加力或减力吹都可以使音升高或降低半音。在快速吹甚至根本来不及时,就只能靠气息控制了。
(七)平吹与超吹:
口风缓些,吹较低的音,这种吹法叫“平吹”;口风急些,吹较高的音,通常最易吹出的是比它高八度的音,这样吹法叫做“超吹”。如果超吹和平时吹出的音相隔小八度就叫做“借孔吹”,这只是偶尔需要特殊效果时才用的指法,一般不多用。
学吹唢呐技巧2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学习。
1、学习唢呐手型,右手放在唢呐下把,左手放在唢呐上把,双手自然按住八孔,以不漏气为原则,手指不能太僵硬;
2、学习口型,将哨片放在双唇中间,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学习胸腹式呼吸法;
3、吹唢呐需要很大肺活量,呼吸很关键,平常需要常练习吸气与吐气。
吹奏唢呐技巧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唢呐的演奏技巧极为丰富,大致可分为口内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两者结合运用。
其中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
学吹唢呐技巧3如何学习唢呐
初学者是指没有接触过唢呐的人,但是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比如有人可能以前吹奏过笛子;有人可能弹过电子琴或者别的乐器;这些人本身就懂乐理,学起来也非常快。但是也有的人压根就没接触过任何乐器,甚至啥也不懂,这样学起来就很吃力了。
这部分人怎么办呢?找一首自己熟悉简单的曲子,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等,照着谱子唱,把它唱熟,做到心中有谱子,你就可以演奏了。有条件的可以上网搜一下简谱的乐理知识,每天学一点,日积月累。
唢呐的指法有几种,对初学者来说学会两种就基本可以了。一个是D调指法,筒音当低音5,一个是G调指法,筒音当2
唢呐的演奏方法
唢呐是双簧乐器,有人说唢呐的灵魂是哨片,但是晓盼老师和赵明老师说气息才是唢呐的灵魂。换句话说,学唢呐就是在练气息和指法。
演奏嘴形:晓盼老师总结六个字,唇肌收,笑肌咧。通俗说就是嘴唇的肌肉收缩,呈微笑状。含哨片三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视情况而定。
气息:气息是唢呐的灵魂,如何正确运用气息演奏唢呐对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常听老师们讲,吹奏唢呐要运用丹田气,才不会感觉胸闷、头晕,唢呐的声音才能圆润、饱满。
吸气:啥叫丹田气?赵明老师讲过,所谓丹田气是民间叫法,是习武之人的一种叫法。其实丹田气就是胸腹式呼吸法,而且每个人都会。我们在正常睡眠时候的呼吸就是胸腹式呼吸,气息是下沉的。所以在练习呼吸的时候可以感觉一下睡觉时的呼吸方法。吸气时要迅速,缓慢呼出。
呼气:深吸一口气,将手掌心或者手背放在嘴前方两三厘米处,来感觉呼出的气息,感觉出呼出的气息是热的,呼气正确;感觉到呼出的气息是凉的是错误的。
练习:初学者没有捷径可走,就是拉长音,每个音能吹多长时间吹多长时间,也可以一开始吹八拍,以后再增加拍数。每天至少半小时,天天坚持。要练到晓盼老师说的,低而不散,高而勿炸。
保养:新唢呐买回来以后,可以用橄榄油擦拭,以免日后开裂。唢呐要经常清洗内膛、钦子,以免有脏东西影响唢呐的音色以及演奏。
高音:高音上不去或者不好上,是初学者常见的问题。在换了好的钦子以后,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在超吹上把音的同时,要用手指带一下。比如筒音做2,在超吹高音1的时候,左手将上把的三个音孔全部盖住,超吹时迅速抬起中指,相当于吹中音6在滑到高音1上。
《妈妈的吻》唢呐D调简谱
歌曲:妈妈的吻
歌手:程琳
填词:王付林
谱曲:谷建芬
歌词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
过去的时光,难忘怀,难忘怀
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
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花,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遥望家乡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
我那可爱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门
女儿有个小小心愿,小小心愿
再还妈妈一个吻,一个吻
吻干她那思儿的泪花,安抚她那孤独的心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妈妈得欢欣
女儿的吻,纯洁的吻,愿她晚年得欢欣
扩展资料
《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童年的歌谣》中,发行于2011-05-10,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该歌曲其他版本
1、儿歌演唱的《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经典少儿歌曲》中,200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2、朱晓琳演唱的《妈妈的吻》,该歌曲收录在专辑《世纪歌典Vol12 1978 - 2000 (3)》中,2001-01-01发行,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一、呼吸气息的练习
1、 呼吸时,全身与呼吸无关的部分都要放松。气息要控制好,根据需要使用气量,一般说,吸气要多要快;吐气要少要慢。
2、 要保持呼气与吸气的连贯性,不要等第一口气完全呼完后才开始吸第二口气,而应该在第一口气未完全呼尽之前就开始吸第二口气,这样才能连贯不断地进行下去。
3、 一般情况都是用鼻子吸气,只有在抢气或者用鼻子吸气还不够用时,才用口、鼻同时吸气。
二、唢呐的技巧
1、 循环换气法
循环换气一般不常用,只是在吹奏某些持续的长音时才使用。用小腹的力量控制呼吸,吸气用鼻,呼气用口。鼻子吸气时两肋鼓起,小腹往里收缩,使气息向上运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压力把气息送到口腔内;然后根据需要量把两腮里的气息逐渐往外排出,随着吐气,小腹肌肉也逐渐放松。
2、 气颤音
气颤音是一种吟音,在音符上加“~”表示。吸足一口气,小腹用力支持气息并作有弹性的收缩,使出的音产生微微的波动,其效果如弦乐上的揉弦。这种颤音可以根据乐曲的要求有快慢和强弱区别。一般常用于长音,波动能表现不同民族或地方的风格。
3、齿颤音
齿颤音也是一种吟音,在音符号“~”上加“齿”字来表示。用下边牙齿轻轻地颤动哨根,使之发出颤动的音。齿颤音常用在一个音上,这时要注意颤动轻重的均匀。
4、指颤音
指颤音在民间也叫“指花”,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技巧。这种技巧经常用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而在抒情一些的曲子里用来装饰某些音所表现的感情时,更是多种多样。在演奏上特点是能够明显地听出两个邻近的音迅速交替出现。
5、小臂颤音
小臂颤音的效果听起来和指颤音仍有所区别。用小臂迅速的抖动去带动手指。抖动的方向垂直于木杆,手指就反复按闭和打开音孔而使发音颤动。这种颤音具有匀和密的特点,而且在时间上也更持久。在演奏中常用于富有激情的乐段,特别常见于上把音。
扩展资料:
唢呐的地域特色
1、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
2、周家班唢呐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周家唢呐班、周家鼓乐班、菠林喇叭,是以落户在安徽灵璧尹集菠林村的中国管乐大师周正玉等周氏族人为乐手成员的中国民间乐班。周家班自清末创始以来,已传承家族六代,历经100多年沧桑。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3、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主指杆长尺三、尺二五的大唢呐。慢板包括慢板、原板,均为4/4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2/4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
4、大竹竹唢呐
大竹竹唢呐,为川东大竹县月华乡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
-唢呐
01百鸟朝凤
02全家福
03抬花轿
04六字开门
05社庆
06一枝花
07凤阳歌与后八板
08山村来了售货员
09怀乡曲
10豫西二八板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 ,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1 有哪些关于“唢呐”的诗句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往来乱如麻,
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1] 。江苏高邮人,字鸿渐。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
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分类
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影响: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的工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人类通过演奏乐器,借以表达、交流思想感情。对乐器的界定,音乐界和乐器学界有不同看法。音乐界认为,用于音乐的发声器具才是乐器;乐器学界则通常将许多非音乐领域中的发声器,如古代战争中的鸣金击鼓、宗教中的祈祷诵经、婚丧中的礼仪信号、商贩招揽的信号器等,也视为乐器,甚至将一些生产劳动用具和日常生活器皿,如:弓、锯、杵、缶、杯、碟、盅、碗等等
2 形容唢呐声音的词抑扬顿挫、锣鼓喧天、铿锵有力、裂石流云、喉清韵雅。具体解释如下:
一、抑扬顿挫
释义:指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出处:西晋·陆机《遂志赋·序》:“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岂亦穷达异事,而声为情变乎。”
译文:崔蔡冲虚温厚聪敏,是高雅的人之类的。那么语气或声音高低起伏伴随停顿的,就是心怀怨恨的人了?难道不是因为穷困通达不同的情况,而导致声音随情况而改变的吗?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二、锣鼓喧天
释义: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表示声音巨大,场面热闹。
出处:元·关汉卿《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得锣鼓喧天。
译文:早上来到北邙前面,突然听到作战时敲锣击鼓的声音。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三、铿锵有力
解释: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出处: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我们的总理,回答得最为铿锵有力;不用语言,而用电闪雷鸣般的一生的经历。”
四、裂石流云
解释:裂开山石,震动云霄。形容声音高昂响亮。
出处:《金瓶梅词话》第四三回:“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之声、裂石流云之响。”
译文:“唱出一句来,端的有落尘遶梁的声音、裂石流说的声音。”
五、喉清韵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释:歌喉清脆响亮,韵味优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译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令他佩带凤吹箫,文花唱曲,喉韵雅清,很令人心动神移。”
3 有关戏曲的俗语,谚语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
要想唱好, 学会拐弯抹角。
唱得好, 全仗巧。
慢听味, 快听字, 音正腔圆真够劲儿。
词句准, 不掉板, 吐字清, 不连线。
山三四十分不开, 老乡保准不明白。
甩腔憋足劲儿, 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边儿是边儿, 楞儿是楞儿, 拖泥带水唱
白扔。
慢唱似流水, 快唱像咬豆。
唱词连片儿, 甩腔到段儿。
板头好, 嘴像铡刀切草, 起落蹲摔, 样
样出巧。
快唱忌板板黑, 慢唱忌板板堆。
掰瓜露籽, 送音到耳。
快而不乱, 慢而不断; 唱快的, 心别慌;
唱慢的, 心别闲; 快如爆豆, 慢如滴油,
不紧不慢似水流。
词熟才能生巧。唱玩艺儿走味, 好比熊头 (皮球) 冒气。
该少唱, 唱一句不少; 该多唱, 唱百句
不多。
唢呐要当帮架, 不是跟演员打架。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 托腔保调是好手。
弦裹音, 听不真, 不要音包字, 不要句
句跟。
气出丹田, 字正腔圆。
心中有点儿, 张嘴有板儿。
四声字音唱不准, 发声吐字必含混。
吐字归音, 句句听真。
吐字不真, 如钝刀杀人。
字是骨头韵是肉, 板是师傅。
字要重, 腔要轻; 字要刚, 腔要柔。
紧唱字儿, 慢唱味儿, 不紧不慢要唱劲儿。
唱的好, 味难拿。
4 关于唢呐>的散文唢呐,乡村的歌喉
作者:南国杜鹃
乡村常常被描绘成一幅静物画,或被列车的窗口剪裁,或被柏油马路上的中巴的车窗定格。
但乡村更像一幕没有尾声的鲜活话剧。春天,我们可以听到布谷鸟的鸣叫,它们穿透力很强,往往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就被夏收后的一场雷雨冲淡。它们是候鸟,是乡村的客人。还有那曙色中的鸡啼,深夜的犬吠,它们是乡村四个季节伴奏的鼓点,不能代表乡村的内涵。
如果用什么比喻做乡村的歌喉,只有唢呐最贴切。它们可以像油菜花一样热烈,可以像槐花一样忧伤,如此的跨度,足可以演绎乡村的沧桑。
它们总在等待着灵感,也许是某个早晨或者某个黄昏,婴儿的一声啼哭,也许是村头或是村尾,乡邻的一阵呜咽,也许是某个吉日或者节假天,新郎新娘酒盏交杯撞出的笑语,都可以让它们润喉。跟随一阵阵鼓点,它们就像田埂上的小草一样刺破晨色。我们没有一点思想准备,就和整个村庄跌入唢呐渲染的氛围。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它们演绎成摇篮曲和母亲的叮呤和芦叶笛一起呢喃。呢喃成许多美丽的童话,装满我们破旧的裤袋、褂袋。我们开始学会向往,用小鸟初升的绒毛想象乡村外的世界。
当我们一天天的长大,那些高高低低的沟坎,那一道道门框,磕掉我们的门牙,也磕掉我们的灵魂。我们不再肤浅,我们学会深刻的流泪或啼哭。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看到唢呐的七孔灿烂成七颗星和父母的目光一起照耀我们归家的路。第二天早上醒来,灵魂在我们的眼眸上复苏,沾满了父母掌心的汗渍和乡村小路上的泥巴。
终于熬到收获的季节,桑椹和柿果把我们的脸膛照得很亮,把乡村照得很亮。打谷场上,麦子和稻谷按照节气码得很高,比它们更高的是唢呐发出的欢乐的音符。我们把它们用红头绳串起来,那是乡村的嫁妆,我们把它挂在新娘的颈上。
喜宴散尽,人生有时就像一场宴席。乘我们的笑意还没有完全冷却变咸,我们要送别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先辈们。他们最终成了乡村的游子,如一丝炊烟飘向远方。村口的榆树、槐树,你们在瞻望什么,是不是在偷窥我们昨夜的梦境。喜鹊衔起唢呐凋零的音符,去搭建相会的仙桥。
岁月如梭。时间在蚕食我们的心,城镇在蚕食乡村。唢呐的声音稀了,就像头顶上的星辰,乡村沙哑了。
看着墙上的静物画,我们开始怀念唢呐,怀念乡村的声音。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