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流落到了民间,死因留下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老人 0 27

李莲英流落到了民间,死因留下的未解之谜是什么?,第1张

李莲英流落到了民间,死因留下的未解之谜是什么?
导读:李莲英和大多数太监一样,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在他8岁的时候,接济他们的叔父死了,这让李莲英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窘之中,为了让家里少一个吃饭的,他的父母将李莲英净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李莲英进入宫中后,幸运的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这让他有了接触

李莲英和大多数太监一样,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在他8岁的时候,接济他们的叔父死了,这让李莲英一家的生活陷入了困窘之中,为了让家里少一个吃饭的,他的父母将李莲英净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李莲英进入宫中后,幸运的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这让他有了接触慈禧太后的机会,再加上李莲英心思活泛,懂得讨好慈禧,他很快获得了慈禧的宠信。在李莲英19岁的时候,就被慈禧任命为二总管,地位仅次于大总管安德海之下。

两年后,安德海出宫采办物品,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住把柄给杀了,李莲英幸运的接替了她的职位,成了宫中的大总管。成了大内总管后,李莲英开始了他权势滔天的太监生涯,李莲英不但在宫中很有权势,宫外也有很多大臣为讨好慈禧,纷纷前来讨好李莲英,但即便如此,在时代变革面前,谁也难逃厄运。

1908年冬,统治大清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去世了,这也让李莲英失去了靠山,他手中的权力也瞬间全无。慈禧死后,李莲英为她守孝百日,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已经生活了52年的宫廷。

慈禧太后死后,隆裕太后还念其多年来为大清王室的付出,准其“原品休致”,这样李莲英退休后,还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工资,所以他的晚年生活是有保障的。不过李莲英出宫后,不到3年时间就去世了。

1985年,历史学者佟洵发表了《李莲英死因之谜》一文,详细地描述了挖掘李莲英之墓的全过程,同时还指出李莲英的尸体身首异处。这引发了人们关于李莲英死因的大讨论。关于李莲英的死因,大致有3种说法比较普遍。

一是病逝。李莲英是八岁进宫的,在他离开宫廷时,他已在宫中生活了52年,这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高寿之人了。再加上李莲英出宫后,失去了权势,成了一个普通人,而身体又存在缺陷,陷入了无后、没人养老送终的境地,心情自然不会舒畅,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病魔缠身。

生老病死也是人的一种常态,所以李莲英出宫后不到三年时间就病逝,也是一件能说得通的事,不过李莲英身首异处这一真相,却让很多人对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毕竟李莲英已经死了,人们再恨他,也不会将他的尸体重新挖出来,然后再将其头颅砍下,所以这种说法遭到了不少人的否定。

二是横死。这种说法主要是民间传言,说李莲英是讨债的路上被悍匪杀害的,这也符合民间所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的调性。李莲英做大总管期间,积聚了很多的钱财,他为了钱生钱,可能会放贷,当他退休后,会将这些钱收回来,以便养老用。还有当时土匪横行,李莲英在讨债的路上很容易被土匪杀害。

这种说法作为民间传说故事,是很有市场的,但作为真实史料,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脚的,当时李莲英已经60多岁了,已经没有精力亲自去要债,即使他去要债,也会带几个保镖的。还有,当时李莲英已经是一个花甲之人了,没有多少年头可活了,而他的财富又多着花不完,所以在他身上几乎不会出现这种事。

三是仇杀。这种情况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李莲英做太监时,得罪了不少人,不仅朝中大臣很多人不满李莲英,民间百姓、义士大多都痛恨李莲英,尤其是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干政的李莲英更是被人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口诛笔伐,人们对他的痛恨也达到了极点,但当时有慈禧庇护,人们不能将李莲英怎么样。

李莲英在慈禧死后有两个结局,有人说他后面过得很凄惨,也有说他给自己留了两个退路,让自己过得还安稳。

一、散尽家产只求安稳

据说,在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了表示自己和慈禧的不舍和追念,自愿为慈禧守孝,而且他在守孝回来以后把慈禧赏赐给他的金银珠宝都主动上交给隆裕皇后,并且以不想皇家的财产流入民间为理由给自己后来留下美名,表示自己之前只是保管这些金银珠宝,不是要占为己有。

通过其他的回忆录得知,李莲英还把自己的80万金条按不同程度分给了自己的亲属们,利用这一招把自己的钱分出去,也不会让别人惦记他的钱,自己现在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了,其他要惦记我的钱财的人可以走了。

二、闭门不出孤独度日

据说李莲英出宫后就很少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了,基本上属于半隐居的状态。大家都知道他在海淀黄庄彩和坊有一处房产,这处豪宅是别人送他李莲英的,但李莲英并没有选择住在那里,还把“李寓”的匾额给摘了,因为他不想招摇,也不想别人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居住,不想和外面有什么特殊的往来,所以基本没有人知道李莲英到底住在哪里。

但是据考察得知,李莲英出宫后,前后换过两个住处,一处是在中南海西苑门外北夹道这里,还有一处就是西城棉花胡同83号,大部分时间李莲英都住在西城棉花胡同83号,闭门不出。也许这对李莲英来说是一生里面最平静的时光。

三、吸食大麻得病而死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在慈禧死后,李莲英那时候已经很老了,为了老有所依,过继了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却是败家子,贪图他的财产,还吃喝嫖赌,把他所有家产都变卖光了。

而且李莲英早就染上了抽鸦片的恶习,据李莲英过继之孙李祥吴透露:李莲英最后是得“烟后痢”死的。

因为出宫后很无聊,李莲英只能用抽鸦片打发时间,但抽鸦片的副作用很大,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而且时间越久,鸦片瘾会越大,恶性循环后死去。

后来考古学家在挖掘李莲英墓地的时候发现,他的墓地只有头颅,没有躯干,躯干去哪里了我们不得而知。

李莲英的剩下的三年虽然说是平稳的,但也是寂寞空虚的,也没了往日的威风。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丑恶的一个怪胎,就是太监。说到清宫太监,李莲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因获得慈禧太后的宠爱,得到了其他太监们无法想象的荣耀和地位,也成为民间传说中最臭名昭著的几大太监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清宫太监成为后人人人皆知的人物呢?下面让我们看看李莲英的其人其事。来下突,太李莲英原名李英泰,祖籍是山东青州府齐河县。永乐三年,青州大旱,李家逃荒到了河北大城县。李莲英的父亲,名叫李玉,只身到北京谋生。他是个皮匠,给人修个鞋、钉个掌什么的,人称皮匠李。李玉一共有五个儿子,李莲英排行老二,是家里最懂事、最聪明的一个。因家境贫寒、生活困难,不得已,才把老二李莲英净了身,送进宫里当了太监,人宫时李莲英才9岁,改名为李进喜。

同治十年左右,也就是他进宫14年的时候才由慈禧太后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6岁时,才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跟前。

此时,正值太监安得海被慈禧太后宠爱,红得发紫。他们两人虽然同时进宫,地位影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得海因少年得志,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这件事让李莲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李莲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莲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同时还时时处处谨慎小心。这也算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吧。同治十三年的时候(公元1874年),年仅26岁的李莲英开始任储秀的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莲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李莲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莲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莲英31岁时,就已经与敬事房大总管李双喜平起平坐了。

到了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莲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种荣誉的象征,但这在太监中创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先例。因为早在雍正时,雍正皇帝规定太监的品级以四品为限,不能再高出这个等级。到了慈禧太后,她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在慈禧太后与李莲英之间,几十年所形成的主仆关系与感情非同一般。在《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是这样描述李莲英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感情的:“就我们知道,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进得好?‘吃得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李莲英便出来陪她去玩。他俩走在前边,其余的人远远地随在后面。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莲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从这段记述我们可以看出,李莲英实际上已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慈禧太后对李莲英的宠信日益俱增,引起了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莲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千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

因得囊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物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清朝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可是人们不敢直接去批评慈禧太后,于是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也捎带批评了李莲英。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

李莲英干预政事虽然证据不足,但他贪财却是千真万确的。清官太监中可能没有不爱财的人,李莲英等千方百计敲诈勒索朝廷中的办事官员。光绪十二年八月初三(公元1886年),江宁织造驻京人员来煜写给江宁织造广厚一封信,信中说:“昨天李莲英总管又把我叫进大内,在宁寿官的穿堂对我说:向来你们来拿图样都要打点打点的,这一次准备如何办理?我马上回答这就写信回去让人送来。他说,既是这样,那就寄120两银子来吧!说完就转身进去了。要是在别的地方,这个事还可以慢慢商量,用好言好语去磨,惟有这位李总管不好对付。”

以慈禧的精明老练,她不可能不知道身边太监有些胡作非为,但只要他们不干预政事,把她自己侍候得舒舒服服,太监们贪点钱财在她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

我们知道,当时慈禧太后已经步入年迈时期,光绪皇帝虽然有病,但毕竟正值青春旺盛时期,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出现,慈禧太后死在光绪皇帝之前是必然的。对于精明刁滑的李莲英来说,当然不会糊涂到连这样的情势都看不清。对于一向处世谨慎圆滑的李莲英来说,两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做法,是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自我保全的策略。

据说,戊戌变法后,李莲英出言谨慎,没有鲜明地表态站在慈禧边,虽然没有让慈禧怀疑他的忠诚,但从此感情上有些疏远了。所以李莲英的墓志碑上写道:结束西逃回到北京后李莲英“自思可告之无罪,已师,见其容萌退志”。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太后的丧事,于宣统元年的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1年的皇宫。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去世,享年64岁。

李莲英失去了主子之后自然也是失去了权势,所以他就告老还乡最终死因也成了一个谜。李莲英作为慈禧最宠爱的太监那时风光一时,陪伴了慈禧将近五十三年是当时最有权势和地位的太监。后来慈禧去世他也就逐渐隐退。

慈禧在世时李莲英非常受宠,年仅21岁就当上了总管太监。李莲英的受宠程度是一般太监都比不了的,在其他太监都在干苦力的时候19岁的李莲英已经是二总管,而且还被慈禧赐名“连英”。后来总管太监安德海一死慈禧就将李莲英封为了太监总管。那时的李莲英也只不过才21岁因为慈禧对他宠爱有加所以后来李莲英的名声和形象也是很差。

李莲英虽然受宠但是一直都比较低调。当时的李莲英不仅地位高而且还有许多赏赐但是李莲英既没有豪宅也没有什么妻妾成群。而且在宫中经常是帮助一些宫女,光绪帝当时也是受过李莲英的恩惠。由此可见李莲英也并不是什么坏人而且也算是面面俱到。

慈禧去世后李莲英守孝一百天便辞官出宫了。少了主子的庇佑那些曾经对慈禧充满怨恨的人难免会找李莲英出气,所以李莲英便请求出宫。不过这三年李莲英显然过得并不好,因为害怕被报复所以李莲英也算是东躲西藏。去世后人们打开他的坟墓发现也就只剩下一个头颅。可见当时李莲英的仇家确实很多最终连他的死因也成了谜。真是一朝得宠后事惨淡啊,李莲英没了慈禧的庇护的三年时间里也是人人喊打。

1、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在封建社会,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为生活所迫,只好到宫里当太监,过着屈辱的生活。但李莲英却是与众不同,他进宫当太监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毕竟,在过去的历史中,太监专权、富可敌国的例子不在少数。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的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出身贫苦,个子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廷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且是同一村的。于是,李莲英大胆地去找了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他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李莲英只说了几句话,就博取了对方的注意与好感,但要注意的是,这几句话是家乡话,是乡音,而对方也恰巧是同乡人,且又同处异乡,在这种情况下,李莲英轻而易举地争到了一个名额就不足为奇了。

2、“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是“好处不能让给外人”。表示这个意思还有“肥水不落外人田” “肥水不流别人田” “肥水不浇别人田” “肥水不流外人家”等说法。但一般不说“肥水不留外人田”。流,是未到别人田地,(肥水)流到了别人田里。留,为已到过别人田地,(肥水)留在别人地里。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出生在河北,祖籍山东。小时候就进宫成了太监,至于原因,史料没有记载,估计是因为经济原因。其实在古代成为太监的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战争被俘,犯罪被罚,无奈入宫,自愿入宫。前两条比较好明白,第三条其实有点让人费解。因为古代重男轻女的风气很重,当然现在也不少,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会有人冒着断子绝孙的风险入宫当太监呢其实都是被逼无奈,家里实在是穷,有没有一技之长,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入宫。再加上入宫虽说名声不好,可一旦得宠,绝对的风光,于是也有很多人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自愿进宫。李莲英大概应该属于第三种类型。

虽然民间传说李莲英是给慈禧太后梳头的,因此得到太后的重用。外人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篦李"。但是清朝史料表明这应该是个误会。给慈禧太后梳头的是另一个人,而且也很受宠,只是年纪比较大。而李莲英大约在1岁的时候才调到慈禧太后身边。

当时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是安德海。慈禧太后喜欢他,再加上他本人比较嚣张,得罪了很多人,但是慈禧太后都替他开脱。而且民间还传说安德海其实不是真正的太监,跟秦朝的嫪毐的一样的,搞得慈禧太后也很苦恼。

俗话说人太嚣张总是要倒霉的。安德海趁着权势,想要好好威风一下,便借机出宫,沿途大肆铺张喧哗,搞得民怨沸腾。其实清朝对内宫太监是有严格管制的,安德海本不能出宫,但是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安德海有点得意忘形了。不知不觉走到山东境内 ,山东巡抚丁宝桢是个清官,早就看不惯安德海张狂的样子,于是借口"违背祖制,擅离京师",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慈禧太后本来很生气,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呢,丁宝桢是个聪明人,不然不会发明出宫保鸡丁这样的美味,于是灵机一动,将安德海暴尸三天。这下好了,大家都知道安德海是货真价实的太监,慈禧太后的清白得以保全,于是借坡下驴将丁宝桢调到西南任职。

李莲英是聪明人,从安德海身上学到了官场的生存法则,就此恪守自己奴才的本分,恭敬侍主,不敢有半点骄纵之色,无论是对待长官还是下属,总是一张笑脸,对上赢得了好感,对下挣了名声,而且用心揣摩慈禧的喜好,刻意迎逢,千方百计的哄慈禧开心。慈禧太后虽说是中国最后的强权人物,但也是人,是一个高处不胜寒的老年人,更重要的是一个女人。于是慈禧太后愈发喜欢李莲英,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清朝祖制要求内官不得高于四品,这也是为了防止明朝内监干政的教训,毕竟明朝出名的太监太多了,魏忠贤,王振,刘瑾,冯保,曹化淳。个顶个的都不是省油的灯,最终导致大明朝的江山易主。所以清朝对内官的要求还是比较严的,定位也很清楚,就是伺候自己的奴才。但是李莲英打破了几百年的惯例,可以算得上是粪坑里丢炸弹-分量十足。朝廷也是一片非议,毕竟你慈禧太后再牛也不能干过祖制。而且万一李莲英结党擅权,扰乱朝政,就麻烦了。

实际上他们都小看了李莲英。李莲英深知自己的奴才本色,更清楚的知道慈禧的为人,从此以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半点逾越只是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并没有半点不轨行为。

对上小心侍候,对失势的人李莲英也绝不落井下石。光绪皇帝自从维新变法后,一直被关押在瀛台,慈禧太后三番四次想废了他,只是碍于中外势力。慈禧看着不顺眼,底下的人就更是无礼,别说伺候了,搞得光绪跟在天牢没啥区别。还是靠着李莲英的不断接济照顾,光绪才算维持住了最后一点人君的面子。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等人慌忙西逃,路上自己都缺衣少食,光绪就更惨了,连睡觉的被褥都没有,还是李莲英把自己的衣物送给光绪皇帝使用,才算解决了燃眉之急。光绪帝也很感激李莲英,一直叫李莲英为"谙达"(师傅)。夸他忠心事主。

1908年,掌权了半个世纪的慈禧逝世,李莲英尽心处理完慈禧的后事。虽然权位没变,但他明白属于自己的时代结束了,第二年便离开了皇宫。

两年后,李莲英去世,中国最后一个权势太监,就像他侍候的那个王朝一样,最终还是迎来了自己的黄昏。

简介:李莲英(1848年11月12日—1911年3月4日),汉族,原名李进喜。

李莲英出生在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咸丰五年净身为太监,翌年入宫,李莲英虽没文化,但天资却是不错,口齿伶俐,也会察言观色,很快就被送入了宫中当太监。

李莲英在小时候虽没有条件学习识字,但是在入了王爷府和宫中后却学得很快,为了讨主子欢喜,他什么技术都会向宫外的师傅讨学,李莲英的情商也相当高,说话从来没有不顺应人心的,慈禧好面子,有时候在外人面前都丑,还都得让李莲英圆回来。

同治六年,受封二总管,慈禧太后赐名李莲英,在宫中期间,深得慈禧太后器重,太后甚至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为正二品总管太监,统领全宫所有宦官,宣统元年61岁时,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宣统三年卒,享年63岁。

年龄经历:

道光二十八年十月十七日(1848年11月12日)生。

咸丰五年(1855)7岁末净身为太监。

咸丰六年(1856)8岁入宫,一说咸丰七年(1857年)入宫,但年龄是13岁。

咸丰十年(1860)12岁,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随驾热河。

咸丰十一年(1861)13岁,咸丰帝晏驾,随两宫太后返京。

同治六年(1867)19岁,受封二总管。

同治八年(1869)21岁,安德海被杀,李莲英经授大总管。

光绪十四年(1888)40岁,随醇王视察海军。

光绪二十六年(1900)52岁,随光绪、慈禧逃至西安。

光绪二十七年(1901)53岁,随驾还朝。

光绪三十四年(1908)60岁,慈禧归天,向隆裕献还慈禧历年赏赐。

宣统元年(1909)61岁,为慈禧守孝百日后,隐退。

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四63岁,亡。

-李莲英

说起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就不得不提起李莲英的大名,从流落市井街头的穷小子到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李莲英靠的正是他平日为人处事的高情商,才一步一步的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

说起来,李莲英的出生非常贫寒,一家人都是无业游民,家里全靠远房亲戚救济,后来亲戚去世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举家去了北京谋生,李莲英的父母开始不得不开始帮人补皮鞋来维生,但这份收入微薄,不足以支撑全家的吃穿用度,于是李莲英也在他七岁那年就被父母送到郑钦王府中做太监,自此以后太监这份职业成为了他腾飞的起点。

在进入王府后,李莲英勤快好学,打好了做太监的基本功。有民间传说,李莲英在王府期间,还学习高超的梳头技术,也就是现在的美容美发,入宫以后在同乡太监的引荐之下开始给慈禧太后梳头,李莲英梳出来的发髻端庄大方,慈禧太后大为喜爱,由此开始受宠。这件事流传甚广,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李莲英的高情商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次,他为了讨好慈禧太后独辟蹊径训练鱼鸟,将鱼鸟放出,又放饲料引回,数次以后,鱼鸟形成反射弧。在慈禧太后游园玩乐之际,安排了放生的节目,经过训练的鱼鸟放出之后又全都折返,于是他趁机献媚道:“老佛爷洪福齐天,连鱼鸟都不舍不离开!”引得慈禧大乐。

除此之外在面对其他人时也不曾懈怠,在醇亲王视察北洋海军,李莲英以慈禧特别下令的钦差大臣的身份陪同。然而,在途中李莲英没有恃宠而骄,反而主动伺候起醇亲王,他的谦逊知礼直接赢得了醇亲王的青睐不仅仅如此,在对待光绪皇帝这件事上他也是破费苦心,几次三番照拂帝王,所以即使朝中的帝王一派的大臣对他也是青眼有加。

李莲英的墓碑上是这么总结自己的一生的:自己对待上级恭敬谨慎,对待下属宽宏大量,多年来一直是这样,从来没有一丝懈怠,这几句话不仅交代了李莲英的一生,也交代了他成功的秘诀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