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小说《边城》中在大老死了后,二老会对翠翠的爷爷有怨恨呢?

老人 0 27

为什么在小说《边城》中在大老死了后,二老会对翠翠的爷爷有怨恨呢?,第1张

为什么在小说《边城》中在大老死了后,二老会对翠翠爷爷有怨恨呢?
导读:大老向翠翠的爷爷求婚,翠翠喜欢老二,于是爷爷拒绝了,大老就出走,结果死亡,如果爷爷不拒绝就大老就不会出走,不会死亡,他们认为是爷爷间接害得。爷爷不是给大佬两条路吗,车路,马路。车路是由顺顺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说媒。马路是由自己做主,站在对溪

大老向翠翠的爷爷求婚,翠翠喜欢老二,于是爷爷拒绝了,大老就出走,结果死亡,如果爷爷不拒绝就大老就不会出走,不会死亡,他们认为是爷爷间接害得。

爷爷不是给大佬两条路吗,车路,马路。车路是由顺顺做主,请媒人正正经经说媒。马路是由自己做主,站在对溪高崖竹林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翠翠喜欢二佬,顺顺派人来提亲她当然没张口同意。车路走不通,当然要走马路。而大佬不擅唱歌,二佬擅长。

后大佬二佬互坦心事,二佬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歌,大佬于是放弃,远走。所以说,他们是怪爷爷出了车路马路的难题,故而怨恨爷爷。

大老知道翠翠不爱他,而且他的歌也唱得不如二老,他心里明白自己和二老之间,翠翠是不会选择他的。所以他选择离开,对他是一种暂时的逃离,也是希望可以成全翠翠和二老。

但是也许谁也不会想到,大老一走就没能回来。大老的死,也是悲剧的开始。这样的事情发生,自然谁心里都会难过,尤其是二老和顺顺,而他们就把大老的死归咎到翠翠爷爷的不干脆上了。

他们觉得正是爷爷的踌躇不定,弄得事情一直不能解决。

于是爷爷在顺顺那边一直遭遇的是冷淡,翠翠和二老的事,也更加没有办法解决。边城那美丽的忧愁也越结越深。

《边城》小说的结局是以悲剧的形式结束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船总顺顺因为天宝的死,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宝是因为翠翠而死的,所以他也不愿意搭理老船夫。而傩送也因为天保的死怪责老船夫,最后自己选择离开,下桃源去了。

老船夫没办法,只好回家,回来后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当第二天翠翠起来时,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爷爷也死去了……最后老军人陪伴翠翠,二人以渡船为生。

生活在一天一天继续,翠翠也在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傩送呢,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故事梗概

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当地人尊称为大老和二老。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对二老情有独钟。

没想到,天保的离世,使得弟弟傩送选择离开了翠翠。后来翠翠爷爷去世后,翠翠独守渡船等待归人的一个悲剧故事。

作品赏析

小说是以一个爱情为线索展开叙事的,内容很优美,展现出了一种很自然的人生模式。也是从道德视角出发的,描写了乡村的人情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以及感情的戏码,虽然故事很平凡,但的确很好看,更有伤感。

个人读后感

我是由朋友推荐读的这本小说,读完的第一感觉,就是发现小说中没有一个坏人,大家都很平常的存在,是我感觉故事自然和优美的原因之一。

虽然没有一个坏人,也平平淡淡,但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尤其是结局,从道德层面上来讲,傩送不会回来了,毕竟天宝是因为翠翠而死的,他选择了放手,也是我感觉到心里空落落的原因吧……

《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湖南凤凰县人,中国现代作家、文物专家。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边城》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在1996年由《亚洲周刊》推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

傩送因为哥哥天保的死十分内疚,又得不到翠翠的理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翠翠的爷爷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去世,翠翠便以渡船为生,等待傩送归来,从夏天等到大雪纷飞,翠翠会一直等下去。

翠翠的父母虽然生下她,但是父母却殉情死去,如今最亲爱的爷爷也离她而去,翠翠在世上没有了亲人,心中念盼的便是傩送,自从那年的端午节遇到傩送,翠翠心里便有了傩送,但是傩送后来做的一些事情,翠翠都没有理会。

而去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喜欢翠翠,天保自知自己唱歌比不上傩送,所以决定成全傩送和翠翠,他离开家外出做生意却遇险淹死了,这件事给傩送的打击很大,要不是因为自己也喜欢翠翠,哥哥也不会离开,不离开也不会出意外,所以傩送十分内疚。

人物介绍:

1、傩送

傩送有着他母亲的美好品格,细腻。傩送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2、翠翠

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小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小说主人公之一的老船夫,这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小说中却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是以“爷爷”、“老船夫”、“老家伙”来代替。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则似乎都有名字,如:“翠翠”、“顺顺”、“天保”,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爷爷”代表着苗族古老的历史,而“翠翠”则代表着新一代的苗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就是爷爷(苗族古老历史)的死亡。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长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大佬象父亲,船总顺顺。这一形象是对与沈从文大致同龄的湘西同乡军人的隐喻,其既有先进的一面,同时也有保守的一面。正是这样的人物性格,使得其在当时的旧中国也仍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大佬的死,看起来觉得很偶然,但是如果从深层次上来分析,就正如二佬所说的:“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老船夫是苗族古老历史的隐喻,大佬的死,蕴含着某种必然。“《边城》中二佬的形象是沈从文对自己的隐喻

沈从文先生的文笔的确过硬,能将湘西的乡村风貌一览无遗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自己在阅读的时候经常能在脑中想象出这一般无法以言语描述的场景。沈从文先生用语言描述出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世界,文字功底的确很深。

话说回来,整本书营造的朦胧感,神秘感,在结尾体现最为明显:“这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开放式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之余,还将文章的营造的氛围做最后的贯彻。

二老离开的原因太多了:他哥哥求婚翠翠失败,自己也深知不够弟弟傩送优秀,失望之下,亦可能是为了成全二老,驾船外出闯荡,却意外溺水身亡;同时,二老却误会认为大老的死是因为老船夫不守信用,出尔反尔。傩送认为:“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在湘西,不守信用是严重的人品问题,这也导致后来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的冷淡。

二老想回来的原因也不少。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傩送自身喜欢翠翠,之所以离开是那一系列的误会(说实话明明几句话就能解决的误会非要憋着不说,若不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实在是有点狗血);其次,傩送家里人也是接受翠翠的,老爷子明白儿子的想法,也没有棒打鸳鸯。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这件事,且搬过河街去住,等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从这里就大概看出,顺顺基本认定翠翠是儿媳妇了。

从上面看来,傩送回来或不回来,都没有什么严重的逻辑错误存在。若二老回来了,当然就是圆满的大团圆结局,二老和翠翠成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也应了茶峒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好;若二老不回来,虽说留有遗憾,却更加切合作者表达的主题:

故事背景本是处于战乱时期,文中也多次提到翠翠与爷爷的生活贫苦,但小说似乎刻意淡化苦难的元素,重而突出人与自然的融合,变为一种古朴,淡雅的象征。同样的,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是自然的感情,祖孙间的亲爱,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爱,邻里的关爱。在这种情况下,不回来又变成了符合主题的结局。

胡扯了那么多,最后我也没有明确答案,但有趣的是,其实“回来不回来”,这句话本身拆开来读就已经有两种答案。

回来?不回来。回来不?回来。

一方面是有病。另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看到翠翠得到自己渴望的幸福:那就是和二老在一起!翠翠喜欢二老,而不喜欢天保大老,爷爷是知道的!天保大老的死,二老的出走,对爷爷是一个打击,所以翠翠的爷爷突然就死了! 希望帮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