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为何孩子患上了抑郁症?2、母亲偏爱的子女容易得忧郁症是真的吗 孩子得了忧郁症怎么办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孩子抑郁症案例一:高材生小静变“傻”了。小静,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中
- 1、为何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 2、母亲偏爱的子女容易得忧郁症是真的吗 孩子得了忧郁症怎么办
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抑郁症案例一:高材生小静变“傻”了。小静,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因“情绪低落,经常发呆”由母亲带到医院进行咨询,检查中发现小静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各系统正常。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对检查合作,表情呆板,愁眉苦脸,情绪低落,自述心情不愉快,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觉得自己很无能,有时会想到死。未发现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没有自知力,认为自己没病。
小静自小聪慧,接受能力强,学习从来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上前几名,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从小得到祖父母的宠爱,其他表兄弟姐妹都以小静为榜样。全家人都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她一定会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重点名牌大学。
为备战中考,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复习计划,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结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只去了市级重点学校。老师、家长都比较失望。新学期开学,家长希望孩子再努力学习,并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由于父母不是本科毕业,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失去了做处长的机会,强调一定要读好书,否则将来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小静对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家人和老师。准备新学期开始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开学后,小静更加倍努力读书了,但每次考试总是在前20名左右,不再像以前一样名列前茅。
逐渐孩子出现入睡困难,上课经常走神,思考问题时感到吃力,说话也少了,经常一个人发呆,对原来喜欢看的小说也不感兴趣。每晚要到一两点才能入睡,早上经常不能准时起床,几乎天天迟到。老师的批评也多了。周围的人都觉得小静变“傻”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她曾经对母亲说自己对不起父母,自己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
小静从小是一个较为优秀的学生,她身边的老师、父母、亲友、兄弟姐妹对她的过高评价,以及她所获得的成绩,并不形成对她激励的一种动力,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她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对象,只能独自一个人承担,最终导致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抑郁症案例二:娜娜的笑容不见了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孩子抑郁症案例三:小丽4年不长个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激素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孩子抑郁症案例四:炯炯不想去学校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成人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世界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最近来自加州大学研究表明,母亲溺爱的孩子会容易患上忧郁症,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有几个孩子,母亲最溺爱的一个也是患忧郁症几率是高于其他几个兄弟姐妹的。那么此项说法到底是真是假,为什么母亲溺爱的子女会容易患上忧郁症?
母亲偏爱的子女容易得忧郁症加州大学曾经的研究发现,65%的母亲表示自己偏爱其中1名子女,父亲的比例则是70%。而现在美国一项研究指出,母亲“最偏爱”的子女,患忧郁症的机率往往高于其他兄弟姐妹。
美国普渡大学对725名成年子女进行了研究,平均年龄49岁。教授苏特(Jill Suitor)说:“和母亲情感连结较密切的人有其代价,也就是出现较高比例的忧郁症症状。”
研究显示,母亲通常会偏好和她们最相似的子女,比如价值观与信仰。研究结论发表在《老人医学杂志:社会科学》上,文中称:这些压力来自手足紧张关系、或是对于母亲的较强烈责任感。
溺爱孩子的危害 使孩子软弱无能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如果父母溺爱孩子,任何事情都帮孩子去做的话,就会使孩子软弱无能。同时,通过帮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做是为你好,因为我对你不放心。
如果孩子一直接受这样的生活观念,对他的心灵成长是一点好处也没有的,反而会使孩子的自我价值观越来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坚强。而且,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为父母为他解决了一切阻碍他成功的障碍。
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因为父母的溺爱,常常会让孩子的自我期望值过高,并在与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为他在家里被当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到了幼儿园里,他就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待遇,但老师和其他孩子并不把他当成小王子、小公主看待,这就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影响他与他人的交往。
不受别人的欢迎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他没有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不仅是他有需求,其他人同样也是有需求的,有获取,也必须要有付出。受到溺爱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过多地获取,却很少给予,所以往往不受同伴、同学的喜欢。
忧郁症的自我治疗一旦出现的忧郁症,朋友们对于生活就失去了热情觉得很无趣,这必然带来一系列健康方面的影响。忧郁症自我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朋友们更快速的解决尴尬境遇,恢复对生活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情。
坚持锻炼特别是早晨时期的锻炼,鄢主任指出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行动迟缓、邋遢、懒惰的状况,长期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身体机能,更会加重抑郁症患者消极、负面情绪。晨练可以充分调动人体潜能活化身体细胞,当身体放松了,内心也慢慢就会放松下来,情绪自然就会有一定的缓解。
外出交际把自己关在家里,逃避与人接触,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而这首先是他们所需要改变的地方。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不如他人、什么都做不好等负面症状,这使得抑郁症者处在恶性循环之中,不断的强化了自我症状。
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前提必须强迫自己走出去,多接触朋友,参加社会活动或出去旅游,尽管开始内心会很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负面的情绪感受就会被外部环境慢慢消融,你的自信心就会重燃起来。
阅读书籍开卷有益,多阅读一些心理学、哲学、包括道家、佛学方面的书籍,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自身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冥想法冥想是身心灵修习的一种很好行为,现在已被广泛的应用到心理治疗和心灵成长活动中,冥想可以减少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有规律地练习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抑郁症患者获得启迪。
整理感受抑郁症患者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感受中,虽然在他们的认识层面上有时也认为自己的想法或情绪是不合理的,但是自己仍是无力摆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整理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你可以在锻炼或者身心状态有所缓解之后,再去看它,要知道,只是去看不必分析,因为这不是锻炼你分析和认识的能力,你也不缺乏这种能力,而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十大溺爱孩子的表现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当面袒护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过分注意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包办代替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害怕哭闹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生活懒散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大惊小怪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祈求央告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剥夺独立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